當河內郡舉郡向秦誼投靠之時,被秦誼所忌憚的天下楷模袁本初,卻是異常不開心。袁紹不開心的原因並不是一統並州,並將觸手伸向司隸的秦誼,而是他的老對頭公孫瓚和張燕。
初平二年(191年)冬的界橋之戰,隻不過是袁紹和公孫瓚爭奪冀州的一個小插曲,在這一戰中,袁紹從韓馥手下收買來的大將麹義表現出色,大破公孫瓚的騎兵,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
在這一戰中袁紹也是表現出了三國亂世前期的主角光環,在隻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的情況下被公孫瓚兩千多騎兵包圍。在這個危機關頭,袁紹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最終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而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最終選擇撤退。
不過讓袁紹煩心的事情也是開始出現,界橋之戰中,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雖然杜長被袁紹擊敗,但黑山軍也是與袁氏開始結怨。
界橋之戰,隻不過是止住了公孫瓚入侵冀州的勢頭,但是接下來袁紹馬上又吃了一次大虧。
袁紹派部將崔巨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結果沒有打下來。在引軍南歸時,在巨馬水被公孫瓚的三萬大軍追上,被打得差點兒全軍覆沒,陣亡了將近兩萬人,一下子差點兒把袁紹給肉疼哭了。
原本的曆史上這一戰也是袁紹敗了,但他敗得沒有這麽慘,隻死了七八千人。之所以在這一戰中公孫瓚軍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完全是因為他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發揮了一錘定音的效果,不但衝亂了袁軍的陣型,並阻斷了崔巨業的撤退路線。
其實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在界橋之戰中被麹義給埋伏了一下,吃了一個大虧,許多久經沙場的精銳老兵全都葬送在這一戰中。
巨馬水之戰的白馬義從其實是公孫瓚後來抽調各部新組建的部隊,按理說戰鬥力沒有這麽高。
隻是公孫瓚的新白馬義從,卻是仿照並州軍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馬鐙,讓整支部隊的騎術上升了一個水平,爆發出了比老兵紮堆的老白馬義從更強的戰鬥力。
在巨馬水之戰前,秦誼派往公孫瓚軍中的特使趙雲見到了薊侯公孫瓚,並向之提供了並州軍的馬鞍和馬鐙設計圖紙,以及並州軍在與南匈奴交戰中摸索出來的一些騎兵戰法。
威震塞外的白馬將軍公孫瓚,自然對騎兵使用有著敏銳的意識,馬上便開始使用高橋馬鞍和馬鐙重建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
因為趙雲在並州軍中尚隻能算是無名之輩,兼之常山國舉國投靠公孫瓚,公孫瓚軍中有著不少常山人。趙雲的到來,並沒有引起袁紹情報部門的注意。結果在巨馬水一戰中,拿出這支精銳騎兵的公孫瓚也是狠狠教訓了一番袁紹。
在巨馬水一戰後,公孫瓚想乘勝追擊,又在龍湊和袁紹打了一仗。曆史上的龍湊之戰是袁紹贏了,並且利用這一戰的勝利把巨馬水一戰的損失補了回來。
但本位麵的龍湊之戰,很遺憾,因為公孫瓚有著精銳騎兵的突擊,袁紹又敗了。不過因為有了巨馬水一戰的失敗經驗,袁軍這一次的應對要好上不少,隻損失了幾千人。並且迅速穩住陣腳,現在在龍湊以南三十裏處,利用一條河流與公孫瓚軍對峙。
本來通過龍湊之戰把公孫瓚打回幽州的袁紹,隻能無奈得眼下兩場失利的苦果,由著公孫瓚繼續在冀州肆虐。
就在公孫瓚在前方大殺特殺的時候,袁紹後方也是遭受到黑山軍的強力騷擾。已經和公孫瓚結盟的張燕,也是派出大量的小股部隊騷擾袁紹軍的糧道。
當然,根據袁紹軍情報部門的反饋,張燕其實並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但黑山軍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張燕不下命令,不代表著黑山軍不會這樣做。
尤其是一支多達三百多人的全騎兵黑山小隊,居然從常山國的上艾縣,一路殺到了距離鄴城隻有一百裏遠的邯鄲。期間殺傷袁紹治下的官吏,焚燒袁紹軍的糧草輜重,做的惡事可以說是罄竹難書。
這支黑山小隊的作為,甚至都被袁紹這麽一個日李萬姬的一州之主知道了,派出自己屬下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覽,帶著三千多精銳前去剿匪。uu看書 .uukanhu
麵對著高覽這支強大的隊伍,這隊黑山軍也沒做過多的糾纏,卻是立即跑進了太行山中。他們躲藏的這部分山脈是屬於一個叫做丈八的黑山頭目的領地,於是高覽還有袁紹,都把這筆賬記到了丈八頭上。
此後這股黑山賊還是出現過多次,把袁紹軍騷擾得不厭其煩。因為他們全都是一人雙馬,還都是陪著馬鐙和馬鞍的雙馬,本身就騎術高超的這對黑山賊實在非常難以捕捉,稍微情況不對,馬上還會躲進茫茫的太行山脈中。
太行山實在太長太大,隱居在裏麵的黑山賊不知道有多少,這支如同蒼蠅般惹人討厭的黑山賊,似乎麵子非常大,太行山裏諸如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多支黑山頭目,都曾經對這對黑山則提供過包庇。
所以即便是袁紹手下大將高覽帶隊剿了好幾次,都沒能抓住這支神出鬼沒的黑山小隊。期間高覽也不是沒想過引蛇出洞、製造誘餌的手段來引誘敵人上鉤。
隻是這對黑山賊的指揮官非常的敏銳,仿佛天生對危險有一種敏銳的嗅覺一樣,從來沒有踏入進去。
這個黑山賊的指揮官,讓高覽想起了一個人——平原相劉備劉玄德。因為劉備屬於公孫瓚陣營的緣故,高覽和他打過幾仗,這家夥滑不溜秋的,對危險的嗅覺異常敏銳,怎麽也抓不住。
——我是白毦變黑山的分界線—
“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兩萬人。”——《季漢書·公孫瓚傳》
初平二年(191年)冬的界橋之戰,隻不過是袁紹和公孫瓚爭奪冀州的一個小插曲,在這一戰中,袁紹從韓馥手下收買來的大將麹義表現出色,大破公孫瓚的騎兵,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
在這一戰中袁紹也是表現出了三國亂世前期的主角光環,在隻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的情況下被公孫瓚兩千多騎兵包圍。在這個危機關頭,袁紹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最終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而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最終選擇撤退。
不過讓袁紹煩心的事情也是開始出現,界橋之戰中,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雖然杜長被袁紹擊敗,但黑山軍也是與袁氏開始結怨。
界橋之戰,隻不過是止住了公孫瓚入侵冀州的勢頭,但是接下來袁紹馬上又吃了一次大虧。
袁紹派部將崔巨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結果沒有打下來。在引軍南歸時,在巨馬水被公孫瓚的三萬大軍追上,被打得差點兒全軍覆沒,陣亡了將近兩萬人,一下子差點兒把袁紹給肉疼哭了。
原本的曆史上這一戰也是袁紹敗了,但他敗得沒有這麽慘,隻死了七八千人。之所以在這一戰中公孫瓚軍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完全是因為他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發揮了一錘定音的效果,不但衝亂了袁軍的陣型,並阻斷了崔巨業的撤退路線。
其實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在界橋之戰中被麹義給埋伏了一下,吃了一個大虧,許多久經沙場的精銳老兵全都葬送在這一戰中。
巨馬水之戰的白馬義從其實是公孫瓚後來抽調各部新組建的部隊,按理說戰鬥力沒有這麽高。
隻是公孫瓚的新白馬義從,卻是仿照並州軍裝備了高橋馬鞍和馬鐙,讓整支部隊的騎術上升了一個水平,爆發出了比老兵紮堆的老白馬義從更強的戰鬥力。
在巨馬水之戰前,秦誼派往公孫瓚軍中的特使趙雲見到了薊侯公孫瓚,並向之提供了並州軍的馬鞍和馬鐙設計圖紙,以及並州軍在與南匈奴交戰中摸索出來的一些騎兵戰法。
威震塞外的白馬將軍公孫瓚,自然對騎兵使用有著敏銳的意識,馬上便開始使用高橋馬鞍和馬鐙重建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
因為趙雲在並州軍中尚隻能算是無名之輩,兼之常山國舉國投靠公孫瓚,公孫瓚軍中有著不少常山人。趙雲的到來,並沒有引起袁紹情報部門的注意。結果在巨馬水一戰中,拿出這支精銳騎兵的公孫瓚也是狠狠教訓了一番袁紹。
在巨馬水一戰後,公孫瓚想乘勝追擊,又在龍湊和袁紹打了一仗。曆史上的龍湊之戰是袁紹贏了,並且利用這一戰的勝利把巨馬水一戰的損失補了回來。
但本位麵的龍湊之戰,很遺憾,因為公孫瓚有著精銳騎兵的突擊,袁紹又敗了。不過因為有了巨馬水一戰的失敗經驗,袁軍這一次的應對要好上不少,隻損失了幾千人。並且迅速穩住陣腳,現在在龍湊以南三十裏處,利用一條河流與公孫瓚軍對峙。
本來通過龍湊之戰把公孫瓚打回幽州的袁紹,隻能無奈得眼下兩場失利的苦果,由著公孫瓚繼續在冀州肆虐。
就在公孫瓚在前方大殺特殺的時候,袁紹後方也是遭受到黑山軍的強力騷擾。已經和公孫瓚結盟的張燕,也是派出大量的小股部隊騷擾袁紹軍的糧道。
當然,根據袁紹軍情報部門的反饋,張燕其實並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但黑山軍本來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張燕不下命令,不代表著黑山軍不會這樣做。
尤其是一支多達三百多人的全騎兵黑山小隊,居然從常山國的上艾縣,一路殺到了距離鄴城隻有一百裏遠的邯鄲。期間殺傷袁紹治下的官吏,焚燒袁紹軍的糧草輜重,做的惡事可以說是罄竹難書。
這支黑山小隊的作為,甚至都被袁紹這麽一個日李萬姬的一州之主知道了,派出自己屬下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覽,帶著三千多精銳前去剿匪。uu看書 .uukanhu
麵對著高覽這支強大的隊伍,這隊黑山軍也沒做過多的糾纏,卻是立即跑進了太行山中。他們躲藏的這部分山脈是屬於一個叫做丈八的黑山頭目的領地,於是高覽還有袁紹,都把這筆賬記到了丈八頭上。
此後這股黑山賊還是出現過多次,把袁紹軍騷擾得不厭其煩。因為他們全都是一人雙馬,還都是陪著馬鐙和馬鞍的雙馬,本身就騎術高超的這對黑山賊實在非常難以捕捉,稍微情況不對,馬上還會躲進茫茫的太行山脈中。
太行山實在太長太大,隱居在裏麵的黑山賊不知道有多少,這支如同蒼蠅般惹人討厭的黑山賊,似乎麵子非常大,太行山裏諸如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多支黑山頭目,都曾經對這對黑山則提供過包庇。
所以即便是袁紹手下大將高覽帶隊剿了好幾次,都沒能抓住這支神出鬼沒的黑山小隊。期間高覽也不是沒想過引蛇出洞、製造誘餌的手段來引誘敵人上鉤。
隻是這對黑山賊的指揮官非常的敏銳,仿佛天生對危險有一種敏銳的嗅覺一樣,從來沒有踏入進去。
這個黑山賊的指揮官,讓高覽想起了一個人——平原相劉備劉玄德。因為劉備屬於公孫瓚陣營的緣故,高覽和他打過幾仗,這家夥滑不溜秋的,對危險的嗅覺異常敏銳,怎麽也抓不住。
——我是白毦變黑山的分界線—
“紹遣將崔巨業將兵數萬攻圍故安,不下,退軍南還。瓚將步騎三萬人追擊於巨馬水,大破其眾,死者兩萬人。”——《季漢書·公孫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