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夜發動的京東西路的聯合圍剿梁山義軍的行動在數天內就被盧俊義給粉碎了,梁山義軍暫時也迎來了一個發展壯大和重新整頓規劃的時期。
整編俘虜、結構調整、基礎建設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閑不下來的盧俊義想到了梁山義軍掛起來的兩個大旗“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似乎這一年多除了攻打祝家莊為獨龍崗除掉一害外,其他還沒有做出太多讓平民們刮目相看的事情。
眼下就有一個根本上能讓世人重新認識盧俊義的過程,但他卻不願意太大張旗鼓。對,就是暴力消除土地兼並,進行土地改革,實行井田製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度。是的,太超前了,或者太激進了,他並沒有這麽做,他隻是先從表皮入手,逐步消除土地兼並。
綜觀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曆程,似乎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自耕農產生和消失的周期與廣義上的王朝更迭周期大致吻合,換言之,就是土地兼並的周期與王朝更替的周期大致吻合。通過王朝末年的農民戰爭的打擊,使大量的貴族、地主死亡或逃亡,農民占有了土地,從而造就了大量的新的自耕農。農民戰爭後建立的新王朝為了鞏固統治,恢複發展生產,增加政府收入,於是承認農民占有土地的合法性,並采取輕徭薄賦的措施,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統治階級開始橫征暴斂,地主、官僚、貴族大肆兼並土地,又使大批自耕農逐步淪為佃農。農民再次起義,被兼並的土地再次被奪回,再次造就出大量新的自耕農。因為自耕農是國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並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喪失收入來源;土地兼並的膨脹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土地兼並的膨脹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從而引發農民起義,危機王朝的統治。
土地兼並也就是封建社會的資本積累。封建社會的通過土地生產積累土地的生產目的則很明顯的不切實際,因為土地生產不出土地,實際上,兼並(或擴張)的土地的隻有兩種,一為通過拓荒獲取的土地,二為別人的土地。荒地的多少取決於戰亂的程度。如東漢末年及三國的混戰,人口隻剩十之二三,隋末農民大起義也使總人口隻乘三分之一;戰亂本身及人們為躲避戰亂而逃難自然會產生大片荒地,從而為土地兼並提供了空間。
荒地的開墾速度決定了此類土地兼並的利潤。因此,各朝開朝之初都非常注重荒地的開墾,屯田也成為與抑土地兼並並列的貫穿整個封建史的兩大土地思潮之一。因此,戰亂導致的荒地越多,戰後政治越穩定,促使開荒的措施越得當,荒地得到開發的也就越多,土地兼並的空間越大,利潤也越高,經濟越繁榮。這也就是戰爭給私有製帶來的好處,也是為什麽曆朝曆代都是在戰後取得繁榮的經濟因素。如西漢之文景之治,東漢之光武中興,晉之太康之治,隋之開皇之治,唐之貞觀之治,明之洪武之治,清之康乾盛世。
但荒地是有限的,荒地開墾完了,此項利潤也就沒有了,從而隻能轉向奪取弱者土地的土地兼並,私有製的弊端也就開始真正暴露了。不管哪個朝代,最終兼並土地大多是官紳地主,“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許多官僚公然賃借政治特權,用“借荒”、“置牧”、“包佃”的名義占奪土地。與土地不斷被兼並集中的同時,賦稅的損不足而奉有餘的作用也就更明顯了。很多朝代,貴族官僚享有免納租調和不服徭役的特權,大地主占有的田地也十分才稅二三,宋朝也是如此。因官僚增多和戰爭使稅賦不斷上升,而土地又不斷被兼並集中在不納租調和不服徭役的貴族官僚及少納租的大地主手中,這就使土地不斷減少的小農的稅賦雙重上升,使農民失去土地,被迫逃亡。而政府卻還要實行攤逃,把逃戶的賦稅分攤到未逃的農戶身上,結果是促使更多的農民逃亡。人民無法繼續生活下去,隻有起來反抗,“所在群盜,半是逃戶”,破產農民成為起義軍的基本群眾。
如果再遇到什麽天災,那些未逃的農戶也承擔不了時,也會加入破產農民的行列,最典型的是明末時期,小冰川時代的連續幾十年的旱災,那個時期那個白衣飄飄風度翩翩的大才子錢謙益就是土地兼並的大地主,家有數萬畝良田,東林黨人裏麵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大地主,政府不敢向他們這些士子官宦富紳收稅,隻能向本來就窮困潦倒的自耕農繼續收,逼民造反不過如是。錢謙益這種道貌岸然的混蛋,自古不缺,宋朝更是比比皆是。登上東京朝堂上的官員誰家沒有幾萬畝良田都要被人笑話。
那些當了官有了權勢的聖人門徒口不言利卻在暗中強買良田甚至直接占奪良田,因為宋朝不抑兼並,所以宋朝土地兼並最為猛烈。盧俊義在後代看到宋朝有多麽繁榮有多麽好,來到北宋末年發現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那些聖人門徒隻關心他們士大夫的利益,眼裏從來沒有貧民百姓,沒有人關心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會淪落到何種田地。是那些士子們寫史書,他們自然不會將不利於自己的現象寫進史書,讓後世發現都是他們的錯。中國所有的問題,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當官的錯,他們再怎麽春秋筆法,也逃不掉曆史的審判。
但盧俊義不能不關心大部分貧民百姓,雖然他出身於大地主大富商家庭,但他前世卻是一個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階級思想根深蒂固,讓他有輕微的朱元璋之症,仇富心理甚重,仇官心理甚重,雖然他現在不缺錢也不缺權,那個時代二十多年的辛酸刻骨銘心,怎能忘記。
翻看中國二十四史,埋藏在字裏行間的都是官本位導致的一係列惡果,包括土地兼並,大部分朝代都是搞官紳不納糧或者少納糧來籠絡爭取士子的支持,這也是官本位的一個表現,搞土地兼並的主體都是官僚或者官僚背景的商人。盧俊義再狂妄也不敢一下子就挑戰中國人錯誤的官本位思想,他不想走王莽的老路,改革還是緩緩而行吧。
獨龍崗附近大地主李應和扈成的田地加起來不過十幾萬畝,一則量少,二則因他們加入梁山,為了取得他們的支持,暫時不動,李家莊和扈家莊的佃戶們照常為李家和扈家耕作,李家和扈家平時交給官府多少,現在也交給梁山多少,同時平價向他們買糧食做軍糧。
祝家被滅後,他們一家的近二十萬畝田地全數分成他的佃戶,但是他們暫時並不算自耕農,算是梁山的佃戶,隻不過從原來的七成交租降低到了六成,同時宣布這是戰時的製度,如果一旦梁山義軍統一了天下,交租會降低到四成。同時梁山提供給這些佃戶耕牛和農具,規定如果佃戶自家有耕牛和農具,隻需要交租五成,如果用梁山的則須繳納六成,其中一成是耕牛和農具的租金。
乘著張叔夜兵敗,朝廷忙著諉過和選拔新剿匪將領的空閑時間內,梁山義軍派出以連為級別的大掃蕩活動。在南到濟州、東到兗州曲阜、北到齊州的廣大地區,那些素有惡名、魚肉鄉裏的惡霸地主,是梁山義軍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目標。這一大片地方裏,有上百個類似祝家莊但遠比祝家莊小的惡霸地主的村寨據點,被梁山義軍一一拔除。
每次攻下一個惡霸地主的莊園後,就在當地村莊召開公審大會,讓貧民百姓審判那個無惡不作的惡霸地主及其家人,然後將惡霸和他的家人押往梁山勞改,將地主的租簿、契約全數燒毀,然後將惡霸地主的田地都分給他的佃戶和其他少地的自耕農,力爭每戶的每人能分得十畝地。把田分為9等:每畝早晚兩季產1200斤的為上上田,產1100斤的為上中田,產1000斤的為上下田,產900斤的為中上田,產800斤的為中中田,產700斤的為中下田,產600斤的為下上田,產500斤的為下中田,產400斤的為下下田。分配時以產量計算田畝,如上上田1畝可等於下下田3畝,並且要好壞田搭配,每家好壞田各一半。
對於大部分名聲不壞又安分守己的地主,盧俊義還是抱著團結統一戰線的態度,收取他們四成的糧食收成,這個自然是比朝廷的二成要高,但盧俊義先派人說理土地兼並的害處搞得大家最後魚死網破的道理,另外送給這些地主一定的經商機會,可以乘著梁山的海船出海貿易,另外這些地主的子弟願意跟從梁山義軍,必有優待。盧俊義收取地主四成糧食,他們收佃戶就要多收,但是多收人家佃戶們就不種他們的糧食去找梁山義軍要土地,所以他們隻能將收租定在六成,跟梁山齊平。
剿除了一百多個惡霸地主,得了六百萬貫的金銀和四百多萬石糧食,使得梁山大飽一頓。同時得了數百萬田地,分給了數十萬佃戶貧民,初步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標的第一步。
梁山水泊岸邊還有少量土地未分,梁山義軍對最近立有戰功的將士,都給予了一定土地的獎勵,但規定隻能自己雇佃戶來種,如動用自己手下士兵耕作者,一律斬。(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整編俘虜、結構調整、基礎建設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閑不下來的盧俊義想到了梁山義軍掛起來的兩個大旗“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似乎這一年多除了攻打祝家莊為獨龍崗除掉一害外,其他還沒有做出太多讓平民們刮目相看的事情。
眼下就有一個根本上能讓世人重新認識盧俊義的過程,但他卻不願意太大張旗鼓。對,就是暴力消除土地兼並,進行土地改革,實行井田製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度。是的,太超前了,或者太激進了,他並沒有這麽做,他隻是先從表皮入手,逐步消除土地兼並。
綜觀中國古代社會發展曆程,似乎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自耕農產生和消失的周期與廣義上的王朝更迭周期大致吻合,換言之,就是土地兼並的周期與王朝更替的周期大致吻合。通過王朝末年的農民戰爭的打擊,使大量的貴族、地主死亡或逃亡,農民占有了土地,從而造就了大量的新的自耕農。農民戰爭後建立的新王朝為了鞏固統治,恢複發展生產,增加政府收入,於是承認農民占有土地的合法性,並采取輕徭薄賦的措施,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統治階級開始橫征暴斂,地主、官僚、貴族大肆兼並土地,又使大批自耕農逐步淪為佃農。農民再次起義,被兼並的土地再次被奪回,再次造就出大量新的自耕農。因為自耕農是國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並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喪失收入來源;土地兼並的膨脹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土地兼並的膨脹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從而引發農民起義,危機王朝的統治。
土地兼並也就是封建社會的資本積累。封建社會的通過土地生產積累土地的生產目的則很明顯的不切實際,因為土地生產不出土地,實際上,兼並(或擴張)的土地的隻有兩種,一為通過拓荒獲取的土地,二為別人的土地。荒地的多少取決於戰亂的程度。如東漢末年及三國的混戰,人口隻剩十之二三,隋末農民大起義也使總人口隻乘三分之一;戰亂本身及人們為躲避戰亂而逃難自然會產生大片荒地,從而為土地兼並提供了空間。
荒地的開墾速度決定了此類土地兼並的利潤。因此,各朝開朝之初都非常注重荒地的開墾,屯田也成為與抑土地兼並並列的貫穿整個封建史的兩大土地思潮之一。因此,戰亂導致的荒地越多,戰後政治越穩定,促使開荒的措施越得當,荒地得到開發的也就越多,土地兼並的空間越大,利潤也越高,經濟越繁榮。這也就是戰爭給私有製帶來的好處,也是為什麽曆朝曆代都是在戰後取得繁榮的經濟因素。如西漢之文景之治,東漢之光武中興,晉之太康之治,隋之開皇之治,唐之貞觀之治,明之洪武之治,清之康乾盛世。
但荒地是有限的,荒地開墾完了,此項利潤也就沒有了,從而隻能轉向奪取弱者土地的土地兼並,私有製的弊端也就開始真正暴露了。不管哪個朝代,最終兼並土地大多是官紳地主,“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許多官僚公然賃借政治特權,用“借荒”、“置牧”、“包佃”的名義占奪土地。與土地不斷被兼並集中的同時,賦稅的損不足而奉有餘的作用也就更明顯了。很多朝代,貴族官僚享有免納租調和不服徭役的特權,大地主占有的田地也十分才稅二三,宋朝也是如此。因官僚增多和戰爭使稅賦不斷上升,而土地又不斷被兼並集中在不納租調和不服徭役的貴族官僚及少納租的大地主手中,這就使土地不斷減少的小農的稅賦雙重上升,使農民失去土地,被迫逃亡。而政府卻還要實行攤逃,把逃戶的賦稅分攤到未逃的農戶身上,結果是促使更多的農民逃亡。人民無法繼續生活下去,隻有起來反抗,“所在群盜,半是逃戶”,破產農民成為起義軍的基本群眾。
如果再遇到什麽天災,那些未逃的農戶也承擔不了時,也會加入破產農民的行列,最典型的是明末時期,小冰川時代的連續幾十年的旱災,那個時期那個白衣飄飄風度翩翩的大才子錢謙益就是土地兼並的大地主,家有數萬畝良田,東林黨人裏麵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大地主,政府不敢向他們這些士子官宦富紳收稅,隻能向本來就窮困潦倒的自耕農繼續收,逼民造反不過如是。錢謙益這種道貌岸然的混蛋,自古不缺,宋朝更是比比皆是。登上東京朝堂上的官員誰家沒有幾萬畝良田都要被人笑話。
那些當了官有了權勢的聖人門徒口不言利卻在暗中強買良田甚至直接占奪良田,因為宋朝不抑兼並,所以宋朝土地兼並最為猛烈。盧俊義在後代看到宋朝有多麽繁榮有多麽好,來到北宋末年發現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那些聖人門徒隻關心他們士大夫的利益,眼裏從來沒有貧民百姓,沒有人關心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會淪落到何種田地。是那些士子們寫史書,他們自然不會將不利於自己的現象寫進史書,讓後世發現都是他們的錯。中國所有的問題,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當官的錯,他們再怎麽春秋筆法,也逃不掉曆史的審判。
但盧俊義不能不關心大部分貧民百姓,雖然他出身於大地主大富商家庭,但他前世卻是一個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階級思想根深蒂固,讓他有輕微的朱元璋之症,仇富心理甚重,仇官心理甚重,雖然他現在不缺錢也不缺權,那個時代二十多年的辛酸刻骨銘心,怎能忘記。
翻看中國二十四史,埋藏在字裏行間的都是官本位導致的一係列惡果,包括土地兼並,大部分朝代都是搞官紳不納糧或者少納糧來籠絡爭取士子的支持,這也是官本位的一個表現,搞土地兼並的主體都是官僚或者官僚背景的商人。盧俊義再狂妄也不敢一下子就挑戰中國人錯誤的官本位思想,他不想走王莽的老路,改革還是緩緩而行吧。
獨龍崗附近大地主李應和扈成的田地加起來不過十幾萬畝,一則量少,二則因他們加入梁山,為了取得他們的支持,暫時不動,李家莊和扈家莊的佃戶們照常為李家和扈家耕作,李家和扈家平時交給官府多少,現在也交給梁山多少,同時平價向他們買糧食做軍糧。
祝家被滅後,他們一家的近二十萬畝田地全數分成他的佃戶,但是他們暫時並不算自耕農,算是梁山的佃戶,隻不過從原來的七成交租降低到了六成,同時宣布這是戰時的製度,如果一旦梁山義軍統一了天下,交租會降低到四成。同時梁山提供給這些佃戶耕牛和農具,規定如果佃戶自家有耕牛和農具,隻需要交租五成,如果用梁山的則須繳納六成,其中一成是耕牛和農具的租金。
乘著張叔夜兵敗,朝廷忙著諉過和選拔新剿匪將領的空閑時間內,梁山義軍派出以連為級別的大掃蕩活動。在南到濟州、東到兗州曲阜、北到齊州的廣大地區,那些素有惡名、魚肉鄉裏的惡霸地主,是梁山義軍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目標。這一大片地方裏,有上百個類似祝家莊但遠比祝家莊小的惡霸地主的村寨據點,被梁山義軍一一拔除。
每次攻下一個惡霸地主的莊園後,就在當地村莊召開公審大會,讓貧民百姓審判那個無惡不作的惡霸地主及其家人,然後將惡霸和他的家人押往梁山勞改,將地主的租簿、契約全數燒毀,然後將惡霸地主的田地都分給他的佃戶和其他少地的自耕農,力爭每戶的每人能分得十畝地。把田分為9等:每畝早晚兩季產1200斤的為上上田,產1100斤的為上中田,產1000斤的為上下田,產900斤的為中上田,產800斤的為中中田,產700斤的為中下田,產600斤的為下上田,產500斤的為下中田,產400斤的為下下田。分配時以產量計算田畝,如上上田1畝可等於下下田3畝,並且要好壞田搭配,每家好壞田各一半。
對於大部分名聲不壞又安分守己的地主,盧俊義還是抱著團結統一戰線的態度,收取他們四成的糧食收成,這個自然是比朝廷的二成要高,但盧俊義先派人說理土地兼並的害處搞得大家最後魚死網破的道理,另外送給這些地主一定的經商機會,可以乘著梁山的海船出海貿易,另外這些地主的子弟願意跟從梁山義軍,必有優待。盧俊義收取地主四成糧食,他們收佃戶就要多收,但是多收人家佃戶們就不種他們的糧食去找梁山義軍要土地,所以他們隻能將收租定在六成,跟梁山齊平。
剿除了一百多個惡霸地主,得了六百萬貫的金銀和四百多萬石糧食,使得梁山大飽一頓。同時得了數百萬田地,分給了數十萬佃戶貧民,初步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標的第一步。
梁山水泊岸邊還有少量土地未分,梁山義軍對最近立有戰功的將士,都給予了一定土地的獎勵,但規定隻能自己雇佃戶來種,如動用自己手下士兵耕作者,一律斬。(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