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口上說是三策,但實際可以概括如下。
一是分離禁軍的調兵權與統兵權,左右護軍中尉掌統兵權,樞密院掌調兵權,左右護軍中尉與正副樞密使聯名狀文獲準後,神策軍才能調動,這樣做還有限製宰相做大的作用。
楊複恭被殺後,宰相分掌禁軍,禦馬監成立後,宦官掌十一營內軍,如果說神策軍是朝廷的衛戍部隊,那禦馬監虎豹陷陣大正武原四營及紫微七軍就是皇帝本人的牙兵。
在這樣的局麵下,為防外臣作亂,韓正建議移調兵權給樞密院,畢竟樞密使一般都是宦官擔任,如此一來,禦馬監的宦官還會受到樞密院宦官的威脅,李曄的牙兵才會安分。
這一舉措可以保證中央穩定,李曄讚許一笑。
第二策是內外相維,繼續保證神策軍對關中藩鎮的壓倒性優勢,使中央常備武裝足以製止關中藩鎮可能發生的變亂,同時關中各鎮兵馬合起來也能防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的內變。
第三,禁鎮更戍,兵將分離。
無論駐防京師的禁軍,還是關中藩鎮的軍隊,都必須定期調動,朝廷在防秋政策的基礎上,擴大左右神策行營的轄區,定期調動兵馬使,關中藩鎮必須輪流出兵衛戍京師。
這一措施遭到了兵部官員的激烈反對,兵部侍郎齊晉說道:“禁鎮更戍固然能控軍,藩帥也不能再率兵同朝廷對抗,但壞處非常明顯,一旦以防秋名施禁鎮更戍,那麽必然會造成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局麵,將士不會給陌生將帥賣命,對部下毫無恩威的將領也難以號令將士,田弘正如何在鎮州遇害的,五位宰相陸續出鎮河東又是怎麽失敗的?”
“朝廷有一個鄭相公,也能有一個劉相公,但沒有千萬個。”
齊晉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唐廷移調李愬為魏博節度使,改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但結果是,田弘正全家被殺,李愬被迫離任,魏博和成德複叛,元和削藩的成果蕩然無存。
二是河東大亂的故事,鄭從儻出鎮河東之前,河東矛盾重重,兵變頻發,朝廷相繼派出竇瀚、李侃、李蔚等重臣,但都難以遏製,廣明元年,節度使康傳圭被殺,河東軍暴亂。
“實行禁鎮更戍不但會極大降低藩軍的戰鬥力,還不利於陛下壯誌,陛下胸有神劍,誌在天下,將來還要出關與中原群雄爭鋒,如果現在實行更戍法,無異於自毀長城。”
<a href="http://m.loubiqu.net" id="wzsy">loubiqu.net</a>
戶部侍郎杜弘徽附議道:“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難與關東強藩爭雄,此為其一。其二,朝廷雖然收複了兩川,但用度並不寬裕,如果收回關中兵馬,朝廷就要再承擔一筆龐大的軍餉冗費。其三,朝廷不必直轄藩鎮兵馬,掌控刺史和兵馬使一級以上的文官武將即可,一旦戰事爆發,朝廷驅狼吞虎就行,當初李吉甫相公移調四十八鎮節度使正是這個用意。”
“既然如此,朝廷不如聽之任之,扶持聽話的,嚴懲驕橫的,在朝廷軍力占優的情況,試問楊守貞、李思孝、楊守忠、楊守信、張威等人,哪個敢有二心?”
李曄點點頭,總結陳詞道:“自李茂貞伏法後,關中藩鎮事朝之禮甚恭,貿然抽調他們的銳士,恐怕會讓他們認為朝廷在猜忌他們,禁鎮更戍法適用太平盛世,那就日後再議罷。”
皇帝表態反對,韓正的第三策被集體否決。
隨後發言的是楊涉,楊涉的建議如下。
為防止下一個王建的出現,朝廷收回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全部州縣,同時廢除兩川現有的防禦使、觀察使、處置使等地方長官,選派文官出任刺史、司馬、縣令、縣尉等地方官,三年一更換,州一級直接對中央負責,大小事報奏朝廷,不再聽令節度使。
第二,東西二川不能再有幕府,新的節度使也不準再開衙組建牙軍,對於現有的西川牙兵要逐漸裁汰,想一個周全的法子安置,但決不能發回原籍為民,這些殺人不眨眼的牙兵一旦被遣送原籍,基本上都會成為橫行一地的惡霸,要以肅代二位先帝的先例為教訓。
幕府的編外文官對節度使的影響力太大,權勢也太重,隻要節度使驕橫,朝廷派任的刺史司馬縣令就成了幕府隨意發配處置的對象,藩鎮武家政治就會漸漸蠶食中央集權製。
第三,製其錢穀,在成都和梓州開轉運司,從戶部和禦史台派出官員出任正副轉運使,二使開府辦事,劍南二道所屬州縣財賦,除保留少量日常經費與官員俸祿及常平倉留存,其餘的錢帛都要押送京城上交朝廷,由戶部核算入庫,節度使不得占留。
第四,全麵解除西川武裝,對於東西二川現有的蜀軍,除五院牙兵以外,一律發回原籍為民,各州重建折衝府,州司馬負責統計本州自耕農並造冊,然後將兵書報送兵部。
如此一來,西川的割據根基就被徹底摧毀了。
接下來發言的人還有很多,不必一一贅述,內閣會議結束後,李曄下令官員回衙辦公,各知製誥與翰林承旨按照會議內容草詔,六位中書舍人裨補缺漏,三位宰相交差審核。
柳絮年年三月暮,斷送鶯花,十裏湖邊路。
三月二十五日,朝廷頒布詔令。
廢東川節度使,改東川行中書省,廢西川節度使,為西川行中書省,並廢兩川一切防禦觀察處置營田等使,東西行省下設觀察、鹽鐵、轉運、車騎、按察、禮樂、屯田八府,各府以左右使為正副長官,分掌民政、專賣、經濟、兵備、司法、生產、科舉諸事。
以同平章事為行省最高長官,設一人,以參知政事為同平章事佐助,設四人,五位宰相共判事,負責承宣政令,管理協調屬官,審核八府狀文,考核政績,發放俸祿,溝通中央。
至於西川行省的首任宰相,經充分討論後,李曄下詔起複在家賦閑的韋昭度,進開府儀同三司,拜西川行中書省權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
韋昭度打仗的確不行,但其他方麵的能力很不錯。
最關鍵的是這老頭兒死忠李唐,皇帝叫他往東他就不會往西。
僖宗一聲令下,立刻跟李昌符拚命,昭宗一聲令下,火速帶兵入川跟陳敬瑄拚命,打了敗仗回來,昭宗叫他滾去洛陽,二話不說立刻卷鋪蓋走人,昭宗叫他回來,又帶著全家老小趕回長安,三鎮犯闕時,李茂貞要求以誅殺宰相為退兵條件,他就在驛站等賜死詔書。
王行瑜要殺他,他也不多說。
如果我的死能讓你們退兵,那就請你立刻殺了我。
僅憑這一點,李曄就不可能不用他。
接到詔書的韋昭度一度落淚,仰天大笑道:“忽聞聖人複劍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即從朱雀到承天,便下興元向成都,打點行裝,上任蓉城!”
至於東川行省的首任宰相,則是元老崔安潛。
崔安潛,字進之,清河崔氏出身,大中三年登進士,起家校書郎,仕曆萬年縣尉、殿中侍禦史、禮部員外郎、長安令、尚書右丞,懿宗時代,陸續出任荊南節度判官、江西觀察使、忠武軍節度使,僖宗時代,一度擔任剿宗司令諸道行營都統,出關鎮壓王仙芝。
廣明元年,崔安潛因為得罪了當權宰相盧攜,被貶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長安陷落後,崔安潛隨駕南幸成都,次年獲任諸道行營兵馬副都統,隨都統宰相王鐸反攻長安。
在高駢離任空降淮南之後,在陳敬瑄上位之前,崔安潛曾擔任西川節度使,因此非常熟悉蜀地風貌,對南詔國情更是了如指掌,同時也是個鐵杆鷹派,堅決反對跟南詔和親。
對於南詔,他隻有一個字。
殺!
最近這幾年,政局愈發混亂,不少老臣都死心了,崔安潛就是其中之一,李曄即位後,他是個給事中,對政事不關心,從來也不向皇帝進言,做好了隨時致仕回老家的準備。
朝廷收複鳳翔後,他還是老樣子,直到西川平定,崔安潛的心才活了過來,主動請纓入川,李曄也樂意,順水推舟任命他為宣慰大使,帶隊去行營慰問將士,沿途考察蜀地情況。
當內閣提出以崔安潛為東川行省宰相時,李曄自然也就同意了,低頭跟杜讓能耳語道:“崔相公是個擺爛王,如果朕怠慢國事,沉溺酒色不顧祖宗基業,他肯定會罷官抗議的。”
杜讓能不解道:“何謂擺爛?”
李曄哈哈大笑,道:“如果覺得事情已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於是幹脆就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製,放任事態往壞的方向繼續發展,這就叫擺爛,俗稱擺子,朕在平康坊聽到的。”
杜讓能聽完,卻問道:“陛下去平康坊了?”
糟糕,說漏嘴了!
“朕沒去,聽人說的。”
“陛下聽誰說的?”
杜讓能不罷休,憤怒道:“蠱惑天子嫖妓,罪該萬死!”
李曄怕事情暴露,連忙轉移話題。
除行省改製及任命二省宰相外,朝廷還調整了行政區劃,升梓州為梓潼府,劍州為劍門府、利州為廣元府,與成都府一起直屬尚書省,為劍南直隸四府,同時恢複了劍南東川道和劍南西川道的觀察區職能,禦史台選派監察禦史入川巡視兩道三十六州及轄縣。
考察對象名義上麵向兩川官商士紳民兵社會全體人士,考察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戶口、兵備、田桑、水利、官學、市場、鹽鐵、武將、士族、地主及刺史司馬縣令等文官。
按照皇帝陛下的聖諭,此次巡視工作由中書舍人韓正負責,禦史中丞裴樞與宣慰大使崔安潛任左右,一百三十五位禦史組成一百三十五個工作組,爭取為朝廷摸清蜀中一切現狀。
紫宸殿的朝會上,李曄鄭重道:“巡察不力者,狼狽為奸者,欺上瞞下者,串供包庇者,不分官職大小,不論出身尊卑,不看名望高低,一經查實,就地革職,永不起複,卿等切記。”
另外,朝廷權力核心也發生了變動。
宰相將由這幾人擔任,分別是杜讓能、劉崇望、柳璨、崔胤、韓正、楊涉。
計相杜讓能主鹽鐵、度支、禁榷、戶部,分判兩川轉運府及諸鎮進奉,兵相劉崇望主南衙諸衛、兵部、劍南二道府兵,分管左神策行營,吏相柳璨主吏部和國子、軍器、少府、將作、都水五監,分管禦史台,史館相韓正主禮部、工部、刑部、大理寺,分管南直隸四府。
集賢相楊涉主光祿、太仆、太常、宗正、衛尉、鴻臚六寺,分判吐蕃四係、大秦、大食、回鶻、日本、新羅外交,對口管理天下方鎮駐京進奏院,分管遣唐使與在京外邦人。
弘文相崔胤主少府寺、太府寺、秘書省,分判吏部事,奉詔監修國史,限期十年成書,詔命上起平王東遷,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十一紀,不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但求明鑒曆朝興亡得失,助朕與後來君王治國理政。
崔胤欲哭無淚,本以為回朝會受到重用,為中興大唐披肝瀝膽,卻被沒想到是被皇帝發配到國史館,整天對著藏書查資料,跟秘書省的詩人們碼字寫書,偏偏他還沒理由拒絕。
曆朝修史都是宰相主持,這是皇帝對你的恩寵!
“等修完史,我也快入土了……”
崔胤哀歎一聲,流下了兩行貓尿,當天晚上給李曄上書抱怨,說他愚鈍,不通經文,才疏學淺,難擔大任,李曄樂得半死,朱批道:“遍數朝野,非崔相公不可,莫要推辭了。”
崔胤再三辭拒,李曄再三不許,還從秘書省和國子監選了一批大佬,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史、宗教史、財賦史、北史、南史、胡史等都有專家,很關心的為他成立了專門小組。
望著站在他麵前的,來自各個衙門的四十餘名官員,崔胤目眩良久,木已成舟,也由不得他不從了,第二天崔胤就帶著鋪蓋卷住到了國史館,開始了日複一日的碼字寫書生涯。
所謂碼字就是邊寫邊雕版,畢竟成書了還要印刷。
根據內閣會議定下來的章程,除了韓正、楊涉、崔胤拜相及劍南改製,接下來幾天還有一批員外郎及以上的重臣陸續入川擔任八府一級的大員,吏部會對翰林院、秘書省、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館、書學館、算學館、弘文館等官衙的儲備官員進行詮試,然後選派入川擔任刺史、司馬、縣令、縣尉等地方官,同時補送完善東西二川行省的下設衙門。
除了朝廷中央的調動,關東還有一批包括節度觀察使在內的官員會被征召入朝,包括河東、河中、浙東、浙西、鄂嶽、荊南、嶺南東、嶺南西、廣州、桂管、安南等地,其中大多數是在鹹通至光啟年間被踢出長安的犯官,其中被貶最久的已有十年,也是時候找回來了。
另外,關中少數節度使會被對調職位,部分兵馬使、虞候、押衙、孔目官、判官、掌書記會被召回朝廷,兵部和吏部考核後決定是否留任或升遷貶職,武官的空闕由武學子弟頂替,另外還會有少數藩鎮將被裁撤,包括龍劍、匡國、玉山、鎮國、天德、感義、潼關。
這一年,唐廷在政治經濟上都將有許多大的動作發生。
“定初二年,我們再創輝煌!”
延英殿會議上,皇帝信心十足道。
一是分離禁軍的調兵權與統兵權,左右護軍中尉掌統兵權,樞密院掌調兵權,左右護軍中尉與正副樞密使聯名狀文獲準後,神策軍才能調動,這樣做還有限製宰相做大的作用。
楊複恭被殺後,宰相分掌禁軍,禦馬監成立後,宦官掌十一營內軍,如果說神策軍是朝廷的衛戍部隊,那禦馬監虎豹陷陣大正武原四營及紫微七軍就是皇帝本人的牙兵。
在這樣的局麵下,為防外臣作亂,韓正建議移調兵權給樞密院,畢竟樞密使一般都是宦官擔任,如此一來,禦馬監的宦官還會受到樞密院宦官的威脅,李曄的牙兵才會安分。
這一舉措可以保證中央穩定,李曄讚許一笑。
第二策是內外相維,繼續保證神策軍對關中藩鎮的壓倒性優勢,使中央常備武裝足以製止關中藩鎮可能發生的變亂,同時關中各鎮兵馬合起來也能防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的內變。
第三,禁鎮更戍,兵將分離。
無論駐防京師的禁軍,還是關中藩鎮的軍隊,都必須定期調動,朝廷在防秋政策的基礎上,擴大左右神策行營的轄區,定期調動兵馬使,關中藩鎮必須輪流出兵衛戍京師。
這一措施遭到了兵部官員的激烈反對,兵部侍郎齊晉說道:“禁鎮更戍固然能控軍,藩帥也不能再率兵同朝廷對抗,但壞處非常明顯,一旦以防秋名施禁鎮更戍,那麽必然會造成兵不知將將不識兵的局麵,將士不會給陌生將帥賣命,對部下毫無恩威的將領也難以號令將士,田弘正如何在鎮州遇害的,五位宰相陸續出鎮河東又是怎麽失敗的?”
“朝廷有一個鄭相公,也能有一個劉相公,但沒有千萬個。”
齊晉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唐廷移調李愬為魏博節度使,改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但結果是,田弘正全家被殺,李愬被迫離任,魏博和成德複叛,元和削藩的成果蕩然無存。
二是河東大亂的故事,鄭從儻出鎮河東之前,河東矛盾重重,兵變頻發,朝廷相繼派出竇瀚、李侃、李蔚等重臣,但都難以遏製,廣明元年,節度使康傳圭被殺,河東軍暴亂。
“實行禁鎮更戍不但會極大降低藩軍的戰鬥力,還不利於陛下壯誌,陛下胸有神劍,誌在天下,將來還要出關與中原群雄爭鋒,如果現在實行更戍法,無異於自毀長城。”
<a href="http://m.loubiqu.net" id="wzsy">loubiqu.net</a>
戶部侍郎杜弘徽附議道:“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難與關東強藩爭雄,此為其一。其二,朝廷雖然收複了兩川,但用度並不寬裕,如果收回關中兵馬,朝廷就要再承擔一筆龐大的軍餉冗費。其三,朝廷不必直轄藩鎮兵馬,掌控刺史和兵馬使一級以上的文官武將即可,一旦戰事爆發,朝廷驅狼吞虎就行,當初李吉甫相公移調四十八鎮節度使正是這個用意。”
“既然如此,朝廷不如聽之任之,扶持聽話的,嚴懲驕橫的,在朝廷軍力占優的情況,試問楊守貞、李思孝、楊守忠、楊守信、張威等人,哪個敢有二心?”
李曄點點頭,總結陳詞道:“自李茂貞伏法後,關中藩鎮事朝之禮甚恭,貿然抽調他們的銳士,恐怕會讓他們認為朝廷在猜忌他們,禁鎮更戍法適用太平盛世,那就日後再議罷。”
皇帝表態反對,韓正的第三策被集體否決。
隨後發言的是楊涉,楊涉的建議如下。
為防止下一個王建的出現,朝廷收回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全部州縣,同時廢除兩川現有的防禦使、觀察使、處置使等地方長官,選派文官出任刺史、司馬、縣令、縣尉等地方官,三年一更換,州一級直接對中央負責,大小事報奏朝廷,不再聽令節度使。
第二,東西二川不能再有幕府,新的節度使也不準再開衙組建牙軍,對於現有的西川牙兵要逐漸裁汰,想一個周全的法子安置,但決不能發回原籍為民,這些殺人不眨眼的牙兵一旦被遣送原籍,基本上都會成為橫行一地的惡霸,要以肅代二位先帝的先例為教訓。
幕府的編外文官對節度使的影響力太大,權勢也太重,隻要節度使驕橫,朝廷派任的刺史司馬縣令就成了幕府隨意發配處置的對象,藩鎮武家政治就會漸漸蠶食中央集權製。
第三,製其錢穀,在成都和梓州開轉運司,從戶部和禦史台派出官員出任正副轉運使,二使開府辦事,劍南二道所屬州縣財賦,除保留少量日常經費與官員俸祿及常平倉留存,其餘的錢帛都要押送京城上交朝廷,由戶部核算入庫,節度使不得占留。
第四,全麵解除西川武裝,對於東西二川現有的蜀軍,除五院牙兵以外,一律發回原籍為民,各州重建折衝府,州司馬負責統計本州自耕農並造冊,然後將兵書報送兵部。
如此一來,西川的割據根基就被徹底摧毀了。
接下來發言的人還有很多,不必一一贅述,內閣會議結束後,李曄下令官員回衙辦公,各知製誥與翰林承旨按照會議內容草詔,六位中書舍人裨補缺漏,三位宰相交差審核。
柳絮年年三月暮,斷送鶯花,十裏湖邊路。
三月二十五日,朝廷頒布詔令。
廢東川節度使,改東川行中書省,廢西川節度使,為西川行中書省,並廢兩川一切防禦觀察處置營田等使,東西行省下設觀察、鹽鐵、轉運、車騎、按察、禮樂、屯田八府,各府以左右使為正副長官,分掌民政、專賣、經濟、兵備、司法、生產、科舉諸事。
以同平章事為行省最高長官,設一人,以參知政事為同平章事佐助,設四人,五位宰相共判事,負責承宣政令,管理協調屬官,審核八府狀文,考核政績,發放俸祿,溝通中央。
至於西川行省的首任宰相,經充分討論後,李曄下詔起複在家賦閑的韋昭度,進開府儀同三司,拜西川行中書省權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管內觀察處置雲南八國招撫等使。
韋昭度打仗的確不行,但其他方麵的能力很不錯。
最關鍵的是這老頭兒死忠李唐,皇帝叫他往東他就不會往西。
僖宗一聲令下,立刻跟李昌符拚命,昭宗一聲令下,火速帶兵入川跟陳敬瑄拚命,打了敗仗回來,昭宗叫他滾去洛陽,二話不說立刻卷鋪蓋走人,昭宗叫他回來,又帶著全家老小趕回長安,三鎮犯闕時,李茂貞要求以誅殺宰相為退兵條件,他就在驛站等賜死詔書。
王行瑜要殺他,他也不多說。
如果我的死能讓你們退兵,那就請你立刻殺了我。
僅憑這一點,李曄就不可能不用他。
接到詔書的韋昭度一度落淚,仰天大笑道:“忽聞聖人複劍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即從朱雀到承天,便下興元向成都,打點行裝,上任蓉城!”
至於東川行省的首任宰相,則是元老崔安潛。
崔安潛,字進之,清河崔氏出身,大中三年登進士,起家校書郎,仕曆萬年縣尉、殿中侍禦史、禮部員外郎、長安令、尚書右丞,懿宗時代,陸續出任荊南節度判官、江西觀察使、忠武軍節度使,僖宗時代,一度擔任剿宗司令諸道行營都統,出關鎮壓王仙芝。
廣明元年,崔安潛因為得罪了當權宰相盧攜,被貶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長安陷落後,崔安潛隨駕南幸成都,次年獲任諸道行營兵馬副都統,隨都統宰相王鐸反攻長安。
在高駢離任空降淮南之後,在陳敬瑄上位之前,崔安潛曾擔任西川節度使,因此非常熟悉蜀地風貌,對南詔國情更是了如指掌,同時也是個鐵杆鷹派,堅決反對跟南詔和親。
對於南詔,他隻有一個字。
殺!
最近這幾年,政局愈發混亂,不少老臣都死心了,崔安潛就是其中之一,李曄即位後,他是個給事中,對政事不關心,從來也不向皇帝進言,做好了隨時致仕回老家的準備。
朝廷收複鳳翔後,他還是老樣子,直到西川平定,崔安潛的心才活了過來,主動請纓入川,李曄也樂意,順水推舟任命他為宣慰大使,帶隊去行營慰問將士,沿途考察蜀地情況。
當內閣提出以崔安潛為東川行省宰相時,李曄自然也就同意了,低頭跟杜讓能耳語道:“崔相公是個擺爛王,如果朕怠慢國事,沉溺酒色不顧祖宗基業,他肯定會罷官抗議的。”
杜讓能不解道:“何謂擺爛?”
李曄哈哈大笑,道:“如果覺得事情已無法向好的方向發展,於是幹脆就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製,放任事態往壞的方向繼續發展,這就叫擺爛,俗稱擺子,朕在平康坊聽到的。”
杜讓能聽完,卻問道:“陛下去平康坊了?”
糟糕,說漏嘴了!
“朕沒去,聽人說的。”
“陛下聽誰說的?”
杜讓能不罷休,憤怒道:“蠱惑天子嫖妓,罪該萬死!”
李曄怕事情暴露,連忙轉移話題。
除行省改製及任命二省宰相外,朝廷還調整了行政區劃,升梓州為梓潼府,劍州為劍門府、利州為廣元府,與成都府一起直屬尚書省,為劍南直隸四府,同時恢複了劍南東川道和劍南西川道的觀察區職能,禦史台選派監察禦史入川巡視兩道三十六州及轄縣。
考察對象名義上麵向兩川官商士紳民兵社會全體人士,考察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戶口、兵備、田桑、水利、官學、市場、鹽鐵、武將、士族、地主及刺史司馬縣令等文官。
按照皇帝陛下的聖諭,此次巡視工作由中書舍人韓正負責,禦史中丞裴樞與宣慰大使崔安潛任左右,一百三十五位禦史組成一百三十五個工作組,爭取為朝廷摸清蜀中一切現狀。
紫宸殿的朝會上,李曄鄭重道:“巡察不力者,狼狽為奸者,欺上瞞下者,串供包庇者,不分官職大小,不論出身尊卑,不看名望高低,一經查實,就地革職,永不起複,卿等切記。”
另外,朝廷權力核心也發生了變動。
宰相將由這幾人擔任,分別是杜讓能、劉崇望、柳璨、崔胤、韓正、楊涉。
計相杜讓能主鹽鐵、度支、禁榷、戶部,分判兩川轉運府及諸鎮進奉,兵相劉崇望主南衙諸衛、兵部、劍南二道府兵,分管左神策行營,吏相柳璨主吏部和國子、軍器、少府、將作、都水五監,分管禦史台,史館相韓正主禮部、工部、刑部、大理寺,分管南直隸四府。
集賢相楊涉主光祿、太仆、太常、宗正、衛尉、鴻臚六寺,分判吐蕃四係、大秦、大食、回鶻、日本、新羅外交,對口管理天下方鎮駐京進奏院,分管遣唐使與在京外邦人。
弘文相崔胤主少府寺、太府寺、秘書省,分判吏部事,奉詔監修國史,限期十年成書,詔命上起平王東遷,分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十一紀,不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但求明鑒曆朝興亡得失,助朕與後來君王治國理政。
崔胤欲哭無淚,本以為回朝會受到重用,為中興大唐披肝瀝膽,卻被沒想到是被皇帝發配到國史館,整天對著藏書查資料,跟秘書省的詩人們碼字寫書,偏偏他還沒理由拒絕。
曆朝修史都是宰相主持,這是皇帝對你的恩寵!
“等修完史,我也快入土了……”
崔胤哀歎一聲,流下了兩行貓尿,當天晚上給李曄上書抱怨,說他愚鈍,不通經文,才疏學淺,難擔大任,李曄樂得半死,朱批道:“遍數朝野,非崔相公不可,莫要推辭了。”
崔胤再三辭拒,李曄再三不許,還從秘書省和國子監選了一批大佬,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史、宗教史、財賦史、北史、南史、胡史等都有專家,很關心的為他成立了專門小組。
望著站在他麵前的,來自各個衙門的四十餘名官員,崔胤目眩良久,木已成舟,也由不得他不從了,第二天崔胤就帶著鋪蓋卷住到了國史館,開始了日複一日的碼字寫書生涯。
所謂碼字就是邊寫邊雕版,畢竟成書了還要印刷。
根據內閣會議定下來的章程,除了韓正、楊涉、崔胤拜相及劍南改製,接下來幾天還有一批員外郎及以上的重臣陸續入川擔任八府一級的大員,吏部會對翰林院、秘書省、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館、書學館、算學館、弘文館等官衙的儲備官員進行詮試,然後選派入川擔任刺史、司馬、縣令、縣尉等地方官,同時補送完善東西二川行省的下設衙門。
除了朝廷中央的調動,關東還有一批包括節度觀察使在內的官員會被征召入朝,包括河東、河中、浙東、浙西、鄂嶽、荊南、嶺南東、嶺南西、廣州、桂管、安南等地,其中大多數是在鹹通至光啟年間被踢出長安的犯官,其中被貶最久的已有十年,也是時候找回來了。
另外,關中少數節度使會被對調職位,部分兵馬使、虞候、押衙、孔目官、判官、掌書記會被召回朝廷,兵部和吏部考核後決定是否留任或升遷貶職,武官的空闕由武學子弟頂替,另外還會有少數藩鎮將被裁撤,包括龍劍、匡國、玉山、鎮國、天德、感義、潼關。
這一年,唐廷在政治經濟上都將有許多大的動作發生。
“定初二年,我們再創輝煌!”
延英殿會議上,皇帝信心十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