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為了讓他們能夠成佛,我願意去付出”,口頭上說說,隻是口號;用頭腦認真思維,形成一種願力,仍須實修,才能漸進圓滿。發出了這樣的願菩提心,可用三種不同的方式實修,即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他比自重。


    第一種是“自他平等”法,與平等舍很類似。無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卻一直認為有個實有的“我”存在,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依賴,因此對“我”特別珍愛,會對“我”執著。從出生一直到長大、老、死的過程,無論我們對他人有多少的付出,有多大的愛心、耐心,仔細探究,不可否認的是,最愛護的還是自己。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想脫離輪回,想要成佛,也是因為太愛自己。


    人最偏袒、最關愛疼惜的,是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無論何時,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身心非常健康,外在沒有生理上的病痛,內在沒有心靈上的憂惱,任何小傷害對我們來說都是最無法容忍的。想一想,如果連別人小小的語言諷刺、一些稍不客氣的惡語言辭,我們都無法忍受,更別說他人的打罵或傷害。同樣,每個眾生和我們一樣都希望離苦得樂,隻要是有生命的眾生,無論外在有多凶猛、惡劣,或是多溫馴、慈祥,心態上都一樣不希望痛苦而希求快樂,問題是不知如何分別什麽作為可以帶來快樂、什麽因果會帶來痛苦。


    我們的願望與想做的事情在因果關係上不成比例,不符合因果邏輯,甚至是完全顛倒的。因為希望快樂,所以想方設法讓自己擁有,卻在擁有的過程中想方設法傷害別的生命。當每個眾生都有如此的心態時,就會導致彼此在相互傷害中求生存。輪回中痛苦的這些眾生,無始以來到目前為止,都是依照這種模式在生存;因為有無明的存在,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舍取因果。


    我們都被自己的貪念、嗔恨、嫉妒、傲慢等等妄念所左右,在這些情緒的勢力範圍,每個生命都會為了保護自己而犯錯。既然我們要做一個修行者,那麽在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就更不應該去偏袒任何一方。要一次又一次地思維:也許我現在最不喜歡的人,昨天或前世是對我恩德最大的人;現在我很喜歡的眾生,也許是我欠他很多的冤親債主,甚至可能是前世的仇人;今天的仇人,也許明天會是幫助我最多的恩人;今天的情人,有可能會是明天的仇人;因為親仇關係無常,所以我現在要不分親疏,平等地看待。


    必須不斷地訓練自己這樣思維,而不是偶爾或短時間想一想就能做到;如果不願用心去訓練自己接受而慢慢習慣,就不容易做得到;如果能習慣,自然就可以做到自他平等。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讓自己滿足、達到自己的欲望而努力,甚至很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惜犧牲最寶貴的生命。現在就要想:為什麽我願意為自己這樣付出,也希望別人對我付出,卻不願意用同樣的方式對別人付出?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年輕人時,希望長輩能嗬護疼惜我們;當自己長大成人,這些長輩步入老年時,開始覺得他們講話囉唆,做的事情也不合我們的意,愈來愈討厭。想一想:我們年老時,也希望別人能幫助自己、服侍自己、孝敬自己,可現在有人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卻吝於付出。又比如,我們生病時,多麽渴望有人來探視安慰,期盼醫生趕快醫好自己,讓自己從病痛中解脫;可別人生病時我們就躲得遠遠的,不願意去接近,大多數人都會對病房、醫院等地方有恐懼感。我們要知道,人的生命有著相似的過程在循環,現在這些我們所不喜歡的或想逃避的情境——病人、老人、囉唆的人,再過一段時間,我們也會走上他們的道路。這些都必須深入去思考才能細細體會。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擁有快樂、財富、權勢時會非常滿足愜意,所以,在別人擁有時我們也應該感到同樣的快樂。特別是菩提心所要麵對的不隻是一兩個人,而是希望六道所有的眾生都可以得到如此的福報與功德、同時盡心力為他們付出的心態。古時候許多高僧都曾經告訴弟子們要學會一個法門,就是訓練自己將所希望的和想擁有的給予別的眾生,而自己不希望也不願意接受的事物,不要給予別人。我們對自己很珍惜,所以要學會用同等的心情與方式去對待別人。你付出如此偉大的愛給別人,到最後從中享受最多愛的是自己。要學會平等去看待每一個生命。這是“自他平等”。


    第二種是“自他交換”法。我們身染疾病時,是多麽不希望自己生病!西藏人說:“強壯的人碰到病痛時,猶如被小石頭打中的小鳥,可憐兮兮,雙眼沒有光芒且顫抖。”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哪怕是被稱為鐵人的運動健將,碰到病痛時也會像隻衰弱無助的小鳥。修“自他交換”時,我們可以觀想他們的痛苦,也可以去想地獄眾生在燃燒的地獄中受寒熱之苦的景象,或餓鬼眾生受饑餓之苦的景象,或是傍生道的無明眾生弱肉強食等等痛苦。當我們不斷觀想他們所受的這些痛苦時,在強烈的對照下,可以清楚知道現在的我們還蠻快樂的,擁有許多難得福報,特別是擁有最珍貴的暇滿人身。


    接著可以這樣觀修:當我們呼吸時,將吐出來的氣觀想成自己所有一切的快樂、財富、健康、善根、得來不易的暇滿人身等等一切福報與功德,像脫下衣服讓別人穿一樣,完全送給眾生;吸氣時,觀想眾生所有的災難、病痛、煩惱等業力,完全吸入到自己身上。以這樣的方式,不停地循環觀想。有時,如果自己真的產生了煩惱或病苦,就可以想一想三界、六道裏有多少眾生所受到的苦,可能和自己目前心靈上的煩惱一樣難以承受,或是與自己現在身體上的病苦一樣疼痛難忍,他們可憐無助,希望他們的痛苦能轉移到我身上,讓我承受,他們因而能脫離痛苦,得到平安、快樂以及福報。這就是自他交換法,它是進入大乘佛教的心要法門;這種想法能在心中產生一次,很多劫的罪業自然而然當下就淨除了。


    以前釋迦牟尼佛還是凡夫俗子時,墮落到地獄受苦,他和同伴嘎馬若巴被當成牛馬般地拉車。兩人拉著一輛非常大的拖車,可力氣不夠,拖不動車子,地獄的獄卒便用熾熱的兵器捶打他們,非常痛苦。他就想:“反正兩個人拖也到不了目的地,如果這樣,何必讓同伴也一樣受苦,就讓他的痛苦加在我身上吧!如此一來,同伴就可以得到解脫,不必再受獄卒的捶打。”所以他就對獄卒說:“你可不可以將套在他脖子上的繩子套在我的脖子上,我來替他拉,兩人的分量我一起拉?”地獄的獄卒一聽他這樣講,生氣地回答:“哪有自己造業留給他人承受?天下隻有各自造業各自承受,誰說你可以替別人受這個業報?”於是拿著鐵槌就往當時還是凡夫身的佛陀頭上敲打下去,佛陀旋即死亡,意識即刻投胎到三十三天界。這樣的福報來自哪裏呢?因為當時他對同伴受的苦生起慈悲——他的痛苦由我承擔,我來幫他拖好了——這樣一個簡單的自他交換心態,讓他在被獄卒打死後馬上投胎到三十三天界,否則地獄的眾生是被打多少次都不會死的。六道裏隻有兩個地方的眾生想早一點死卻死不了,那就是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這是佛陀第一次發現利益他人就是在利益自己,作自他交換法,很快讓自己成就。


    第三種是“他比自重”法,這就需要更大的發心。無論我在輪回中或墮入地獄,遇到痛苦或生病,麵臨損失或失敗,遭遇任何違緣我都可以忍受,同時希望所有眾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身上,我所有的安樂和福報都完全成熟在他們身上。剛剛是自己和眾生交換,現在則是完全不考慮自己,隻為眾生著想,甚至可以犧牲自己所有的利益、快樂、財富、勢力,願意赴湯蹈火,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心態,就是“他比自重”。


    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曾轉生為蓮花國王。有一次,國內出現了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很多人因此失去性命,而醫生找不到可以醫治的藥方。最後,有個醫生告訴國王,隻有一種叫若合達魚的魚肉才能使百姓從傳染病中得到解脫,可這種魚已經絕跡了。國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因此,在一個初八的早上,他沐浴之後穿上一件幹淨的衣服,接受齋戒般地受戒,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後,祈禱並發願:“希望我死後能馬上投胎為已經絕種的若合達魚。”這樣發願之後,他便到皇宮頂處往河中縱身一跳。跳下去後,國王馬上變成若合達魚。這條魚來到岸邊,開口以人類的語言對人們說:“我是你們的國王,你們趕快來食用魚肉。”當大家切魚肉時,切完左邊,切右邊時,左邊長出肉來,切左邊時,右邊長出肉來,就這樣治愈了很多人。


    西藏古代有個智慧光國王,雖然他被關在牢獄,卻囑咐他人不可以用黃金贖換他的生命,要將黃金用來迎請印度高僧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揚佛法,最後他為了佛法而犧牲了生命。他的想法是眾生因佛法而得度,失去自己一條生命不算什麽,眾生的利益才重要。這就是完全的“他比自重”。在佛的本生傳記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他比自重”,都是非常殊勝的,但要在我們心中真正生起,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練習。我們先用觀想的方式,慢慢地做,先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開始。比如開車遇到搶路時,我們將車停一停,讓對方先通過,也是“讓他比我們更重要”的“他比自重”的修法。類似這種方式,讓小小的善行一點一滴累積下來,漸漸地就可以變成像上述那種大菩薩行。有了為眾生可以放下一切自私的想法,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妙臂請問經》中提到:“在自己心中產生願菩提心時,不管在睡覺中或放逸時,福德仍然會綿延不斷地產生,而且廣大無邊到遍滿整個虛空。”更何況是在行菩薩道。


    真正能行菩薩道的人其胸懷的廣博都是無以言表的。就像《入菩薩行》回向品的兩節頌言中所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眾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這就是一種深深的願力,不舍一切眾生的慈悲大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的覺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嘎瑪仁波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嘎瑪仁波切並收藏生命的覺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