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網提醒書友注意休息眼睛喲


    望天,文文裏麵關於春節的,有一部分是直接貼資料上去的,好,偶承認偶懶,在這裏把春節寫的詳細一些是想著以後再寫就直接掠過了,不寫那麽麻煩了,現在把原文資料貼上來,資料來源(大晴天下)


    清朝宮廷過年春節,過去叫過年,是中華民族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最盛大、最喜慶的全民節日。。那麽,清宮是怎樣過年的呢?


    一、準備過年


    農曆臘月,就是十二月,從初一日就開始準備過年。


    第一件事:皇帝開筆寫”福”字。清代皇帝過年有親筆寫”福”字的習俗。從康熙帝開始,將寫好的第一個”福”字,掛在乾清宮的正殿,其餘的張貼於等處,有的則賜給王公大臣等人,當時人們以獲得”福”字為榮。乾隆二年(1737年),定於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齋開筆寫”福”字,以後成為常例。皇帝寫”福”字很有講究。毛筆是黑漆筆管,管上刻有金色”賜福蒼生”四字。寫”福”字多用絹,先塗上丹砂,再繪以金雲龍花紋。乾隆年間,曾任禮、戶兩部尚書的王際華,是一個幸運者。際華,浙江錢塘人,乾隆十年(1745年)探花。在職31年間,得到”福”字24幅,他把這些”福”字加以裝裱,掛在廳堂,將廳堂命名為”二十四福堂”。


    恭王府花園裏今存的大紅”福”字,就是康熙帝的真跡。據恭王府管理處劉霞副主任介紹,這個”福”字有五個特點:第一,左偏旁的”示”,草書像”才”字;第二,左偏旁的”示”,草書又像”子”字;第三,右偏旁”畐”的上半部,草書像”多”字;第四,右偏旁”畐”的下半部”田”,草書像未封口,表明疆土無垠,國富民阜;第五,右偏旁”畐”整體看像草書”壽”字--所以,人們聯想這個”福”字蘊含五層意思: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清宮當時寫的”福”字雖然多,但留存下來的卻很少。因此,恭親王府花園的”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


    第二件事:大臣獻吉祥字畫。早在南宋時,就有大臣向宮廷進獻吉聯、畫軸的習俗。清朝官員,更加重視。每年從臘月初一日起,內廷的文臣撰寫各宮新年懸掛的椒屏、歲軸,呈皇帝禦覽之後交內務府,按照吉語內容,繪製景物圖畫,並在上麵題詞,做成吉祥字畫,向進獻張掛。


    第三件事:正常聽政。


    臘月初八後,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


    臘八相傳臘月初八為釋迦牟尼成佛日。早在北宋汴梁(今開封)有僧、俗在臘八日,煮果子雜料粥,稱”臘八粥”,互相饋贈。清朝北京臘八粥,用料為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紅棗等,及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鬆子、葡萄幹及紅糖等。


    放爆竹清宮規定,臘月十九日,始放爆竹。放爆竹之俗,魏晉以前就有記載。相傳:西方山中有一種人長尺餘,一隻足,名叫”山臊”。如果有人觸犯了它,就令其發冷發燒。當地人將竹子放入火中,竹爆聲響,山臊驚懼而逃,人們得以消災免禍。後到宋代,用紙做炮仗,但仍稱”爆竹”或”炮仗”。清宮在臘月二十四日以後,若皇帝出宮,每過一門,太監便放爆竹一聲,入宮也是這樣。爆竹跟著皇帝放。在內廷執事太監、官員,根據爆竹聲的遠近,了解皇帝的行蹤。


    封印封印就是把印封存起來,表示放假、不辦公了。就是小年之前四天--臘月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布告天下,各個衙門,照例封印。宮殿封印,舉行儀式:將寶印安放在交泰殿中供案上,設酒果,點香燭,請皇帝拈香行禮,官員捧著寶印出殿,內閣有關官員,到乾清門外,洗拭寶印後,捧入殿內,加以封貯。來年正月,吉日開封。開寶印時,禮儀同前。如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封印,康熙帝不禦門聽政。午時,康熙帝向太皇太後、皇太問安(《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甲辰)。


    封印後,各部院衙門的掌印官員,邀請同僚歡聚暢飲,以酬謝一歲辛勞。封印之後,京師”萬騎齊發,前門一帶,擁擠非常,園館居樓,均無隙地矣”!但是,封印後各衙門休假,一些”乞丐無賴攫貨於市肆之間,毫無顧忌,蓋謂官不辦事也,亦惡俗也”(《燕京歲時記》)。


    彩服日臘月二十一日是”彩服日”。上書房”自彩服日,至次年初五日,不入學”(《清宮述聞》),學生開始放寒假。”彩服日”有個典故,唐朝製度官員每十天洗沐,就是洗澡沐浴,休息一天。後來一個月中的三個十天分別稱為上浣(huàn)、中浣、下浣。所以《燕京歲時記》說:”兒童之讀書者,於封印之後,塾師解館,謂之放年學。”放年學,就是今天的放寒假。開學的時間,皇家是正月初六,民間是過了正月十五。大約皇家放年假(寒假)兩周,民間放年假(寒假)四周。


    祭灶臘月二十三祭灶。祭灶神習俗,曆史很久遠。灶神來曆,先秦已有,傳說不一,沒有確證。據載:漢武帝初年,大臣以祀灶可化丹砂為黃金,以黃金為器皿可以延年益壽,因而皇帝開始親自祭灶。祭灶,古時候用黃羊。據《後漢書》記載,漢宣帝時有一個人叫陰子方,因殺黃羊祭灶,後暴發,成巨富。這個習俗遂沿襲下來,但普通百姓家做不到。民間祭灶,用南糖、關東糖、糖餅等。為什麽用糖呢?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說好話。元代王惲謂:歲末二十四日諸神上天,家人如設供祭灶,灶君上天後,在玉皇大帝麵前,可為隱惡揚善,所以祭灶都用糖,以甜其口、以粘其口。民間諺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完之後,將灶神像揭下焚燒。到除夕接神時,再供奉新灶神像。這一天,鞭炮極多,俗稱”過小年”。


    清朝宮中祭灶與北京民間一樣,在臘月二十三日。所不同的是:其一,地點。在坤寧宮煮祭肉的大灶前。其二,貢品。祭灶神時,要設供案、奉神牌、備香燭,擺供品,供品共33種,並由南苑獵取黃羊一隻,使用由盛京(今沈陽)內務府進貢的麥芽糖(關東糖)。其三,帝後分別主祭。漢族祭灶神,禁婦女主祭(《燕京歲時記》)。清宮祭灶神時,皇帝、皇後等先後到坤寧宮的佛像前、神龕前、灶神前拈香行禮。皇帝禮畢回宮;皇後再行祭禮(《國朝宮史》卷六)。


    上燈清宮規定,臘月二十四日,上天燈、萬壽燈。這一天,總管內務府大臣率領太監,舉著燈進乾清門,將天燈安設在乾清宮兩側的丹墀內,將萬壽燈安設在丹陛上。從安設之日起,每晚點燃天燈,到二月初三日出燈為止。自安設之日始,萬壽燈每日升燈聯,至除夕由內務府大臣率員役換聯,並安兩廊欄杆的燈。於除夕、元旦、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日上燈,至正月十八日出燈。


    宮訓圖臘月二十六日,清宮按年俗,張掛宮訓圖。在張掛門神、春聯之日,東、西六宮各掛宮訓圖,讚一份於東、西牆,每圖都畫曆代有美德的後妃故事一則,作為後妃的榜樣,至次年收門神之日撤下收藏。各宮所掛的宮訓圖有:景仁宮《燕姞夢蘭圖》、承乾宮《徐妃直諫圖》、鍾粹宮《許後奉案圖》、延禧宮《曹後重農圖》、永和宮《樊姬諫獵圖》、景陽宮《馬後練衣圖》、永壽宮《班姬辭輦圖》、翊坤宮《昭容評詩圖》、儲秀宮《西陵教蠶圖》、啟祥宮《薑後脫簪圖》、長春宮《太姒誨子圖》和鹹福宮《婕妤當熊圖》。[.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


    各宮貼春聯春聯就是桃符。早在戰國時有桃梗(桃木人),晉時為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位神名,或畫此二神的像,五代時始在桃木板上書聯語,後改為在紙上書聯語。古之桃梗、桃符都用來辟邪驅鬼,改為聯語之後,多為吉祥詞句。入臘月就有文人墨客,在書房,在市肆,書寫春聯,準備過年。祭灶之後,千門萬戶,粘掛春聯,煥然一新。民間或用朱箋,或用紅紙,但清朝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燕京歲時記》)。


    春聯原是中原民俗,清定都北京後,也在宮中掛春聯。但滿俗與漢俗不同,漢族春聯用紅紙,宮廷春聯用白絹。惟有皇帝所書的”福”字、”壽”字、春聯等,凡是賜予親近臣工的都用紅色。這可能與考慮到漢族忌白的習俗有關。我在這裏補充一句: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崇尚的顏色是不同的,如殷人尚白、周人尚紅、秦人尚黑等,元朝蒙古人尚白,明朝漢人則尚黃。


    門神也是中原漢族的古俗。漢代文獻記載,上古時有神荼、鬱壘二人,曾在度朔山中桃樹下,以葦索縛惡鬼喂猛虎。於是當地縣官命以桃人、葦索及畫虎陳於門,用來驅鬼,後演變為繪神荼、鬱壘二人像為門神。又傳說:一天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有鬼魅哭呼號,命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兩位將軍戎裝立於門外,果然一夜平安無事,於是令畫此二人像掛於宮門,後來就成為辟邪的門神。


    清宮規定於每年臘月下旬張掛門神,來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貯存。清宮年節所掛的門神,為絲絹質,裝裱框架,用瀝粉貼金或用泥金描畫,也有高麗紙畫。所畫神像,現在故宮尚存的多為將軍,就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畫像。畫工精細,製作考究,具有宮廷特色(《故宮辭典》)。


    撣塵清宮規定,每年臘月,宮中清掃,大搞衛生。內管領事務處擇吉日、吉時通知宮殿監,宮殿監預先奏聞。屆日,內管領及員役進”內右門”,由”月華門”入乾清宮、坤寧宮中掃除塵土。在掃除過程中,宮殿監率首領、太監負責防範照料。十二宮等處掃除事宜,由宮殿監傳知各宮太監自辦。


    得祿每年臘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日,在中正殿前設供獻,並設冠袍帶履等物,皇帝禦小金殿。喇嘛184人,手執五色旗旋轉,唪護法經。又有喇嘛扮二十八宿神及十二生相。又扮一鹿,眾神護而分之。”鹿”與”祿”諧音。這本來是滿洲狩獵獲鹿的儀式,入中原後變成”得祿”的意思。


    打鬼清宮臘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等日,在中正殿樹一個草人(或麵人),佛事完畢,眾喇嘛將草人出至神武門外送之。這類似古代大儺、逐厲的意思。清宮稱作”跳布紮”,俗稱”打鬼”。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喇嘛36人在中正殿前唪迎新年喜經。


    祭祖除夕前一日,早,祭祖。如文獻記載,康熙帝在這一天躬詣太廟祭祖,致祭畢,回宮(《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丁未)。祭儀:奉先殿清代列聖(已故諸帝)、列後(已故諸後)合祭於前殿,稱祫祭。事先致齋、視牲、書祝版、設樂舞及供品。遣官分別到供奉遠祖的後殿和供奉太祖以後各帝後的中殿,告將同時請至前殿行袷祭之禮,並奉祝版、上香、獻爵,行三跪九叩禮,是為祗告。並於前殿設好神座。至祭日,日出前七刻,公一人率宗室官八人詣後殿上香行禮後,捧肇祖帝後、興祖帝後、景祖帝後、顯祖帝後神牌,親王一人率宗室官若幹人至中殿上香行禮後,捧太祖帝後及以下各代帝後神牌,依次至前殿,安於神座上。皇帝盥洗就位,祫祭儀開始,讀祝詞,迎神,樂奏《開平之章》;初獻,樂奏《肅平之章》,舞幹戚之舞;亞獻,樂奏《協平之章》,舞羽龠之舞;終獻,樂奏《裕平之章》,舞同亞獻;受胙、撤饌,樂奏《鹹平之章》;還宮,樂奏《成平之章》,皇帝率群臣最後行三跪九叩禮;送燎,王公二人率宗室覺羅官恭奉各神位還於中殿、後殿。禮成。


    賜荷包清宮對蒙古王公的禮節性的習俗。清前、中期,每至歲末皇帝賜蒙古親王大荷包一對,內裝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又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


    京師市民,黃昏之後,合家團坐以度歲。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鬥葉以為樂。及到午夜,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和衣少臥,已至來朝,旭日當窗,爆竹在耳,家人叩賀,喜氣盈庭。轉瞬之間,又逢新歲矣(《燕京歲時記》)。


    二、清宮過年


    清宮過年,有人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算,也有人從除夕開始算。真正意義上的過年,是從除夕”請神”開始,到初五”送神”(有的地方初二送神)期間,是為過年。初六日,皇帝要上朝禦政,商店要開門營業,皇子要上課讀書。我還是從除夕開始說皇家的過年。


    除夕農曆臘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除夕之夜是過年的一個。下麵分著說。


    第一,接神。清宮除夕日,皇帝於寅時(早4時前後)即起床,到養心殿的東、西佛堂及宮內其他十多處拈香行禮,出入門有爆竹聲相隨。是向各處請神佛來宮裏過年。民間,除夕接神以後,即為新年。於初次出房時,必迎喜神而拜之(《燕京歲時記》)。


    第二,踩歲。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行走之處,都撒上芝麻秸等,在上麵走,叫做”踩歲”,既取”步步高”之吉祥,又含辭舊歲之寓意(《燕京歲時記》)。皇宮裏如太後住的慈寧宮等也有這樣的習俗。


    第三,早膳。每年除夕,皇帝一般不再單獨進膳,而與後、妃等人共進早膳。早膳吃什麽呢?舉一個例子:黃米飯一品,燕窩掛爐鴨子、掛爐肉、野意熱鍋各一品,燕窩芙蓉鴨子熱鍋一品,萬年青酒燉鴨子熱鍋一品,八仙碗燕窩蘋果膾肥雞一品,青白玉碗托湯鴨子一品,青白玉碗額思克森鹿尾醬一品,金戧碗碎剽野雞一品,金戧碗清蒸鴨子、鹿尾攢盤各一品,金盤蒸肥鴨一品,金盤羊烏叉一品,金盤燒鹿肉一品,金盤燒野豬肉一品,金盤鹿尾一品,琺琅盤竹節卷小饅首一品,琺琅盤蕃薯一品,琺琅盤年糕一品,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以上共二十一品。此外,皇後、妃嬪等各用幃子條桌,分等擺茶,有綠龍黃碗菜、霽紅碗菜等。每桌還有:黃米飯一品,餑餑二品,盤肉三品,攢盤肉一品,銀螺螄盒小菜兩個等(《故宮辭典》)。


    道光七年(1827年)的除夕,早膳是:”鴨子白菜鍋子一品,海參溜脊髓一品,溜野雞丸子一品,小炒肉一品,羊肉燉菠菜一品。”(《清宮檔案揭秘》)


    第四,晚宴。除夕日,在保和殿舉行賜外藩蒙古王公來朝的筵宴大禮。陳中和韶樂、中和清樂於殿簷下左右,陳丹陛大樂、丹陛清樂於中和殿北簷下左右,笳吹、隊舞、雜技、百戲待於殿外東隅,張黃幕於殿南正中,設反坫於幕內,尊、爵、金卮壺、勺具備。寶座前設禦筵,殿內左右,布外藩王公及內大臣、入殿文武大臣席,寶座左右陛之下,布後扈大臣席,前左右布前引大臣席,後左右布領侍衛內大臣及記注官席。(.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殿前丹陛上左右布台吉、侍衛席,按翼品為序,東西向,北上。殿東簷下為理藩院堂官席,西向,黃幕左右為帶慶隆舞大臣、內務府大臣席,東西向。午刻,皇帝禦殿,行燕禮、奏樂、進茶、進爵、行酒、進饌、樂舞、雜技、百戲、宴畢謝恩等儀節。帝後及宮眷分別詣太行辭歲禮,皇後及宮眷們到養心殿給皇帝行辭歲禮,宮眷們再到皇給皇後行辭歲禮。


    第五,家宴。除夕皇帝的家宴,由後、妃等陪宴。平時,皇帝與後妃等不在一起用膳,除非諭旨蒙召。原因之一是人太多,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毓慶宮主位3位、大答應7人、小答應22人,共32人。這僅是一宮的位數,如果算上東六宮和西六宮的人數,皇帝普通用膳怎麽能全家合膳呢!所以,隻有在過年的時候,皇帝才舉行家宴。家宴的宴桌用有幃子的高桌,皇後宴桌擺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其他妃嬪等位的宴桌依位次分左右兩排順序擺放。陪宴宴桌之上,按後、妃地位之別,分設綠龍黃碗、白裏醬色碗、裏外醬色碗、霽紅碗、唯紫龍碗等,每桌全備。陪宴桌各安絹花,每桌高頭點心五品,幹濕點心四品,銀碟小菜四品(南小菜、青醬菜、”三樣”、老醃菜)。


    第六,上燈。清宮規定:除夕、元旦及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等六天,按例為乾清宮丹陛上的萬壽燈點燃蠟燭,稱作”上燈”。屆時,宮殿監副領侍一人,從乾清門引掌儀司奏樂人、首領、太監等,到丹陛上兩邊排列。營造司首領向上,行一跪一叩禮,讚上燈。敬事房、乾清門太監各一名,先點燃標燈,隨之掌儀司清樂起奏樂。營造司太監點燃”萬壽燈”,各處首領、太監點燃兩廂欄杆燈。正月十八日,出燈。


    第七,壓歲錢。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稱作壓歲錢。尊長賜小兒的錢,也稱作壓歲錢(《燕京歲時記》)。


    正旦(初一)


    第一,拈香行禮。正旦醜時(2時左右)皇帝起床盥洗、著吉服,在爆竹聲中,到養心殿神牌前、天地前,拈香行禮。依次到各處拈香行禮:禦花園的天一門、欽安殿、千秋亭、鬥壇,東六宮東側的天穹寶殿、建福宮花園的妙蓮花室、凝暉堂、廣生樓,乾清宮東廡聖人前、藥王前,坤寧宮的西案、北案、灶君前、東暖閣佛前,承乾宮、毓慶宮、乾清宮東暖閣等處,前代帝後禦容或神牌前、佛像前,樂壽堂佛前,神武門外迤西大高殿,景山內壽皇殿前代列帝列後禦影前。中間穿插其他禮儀,皇後及宮眷等人也大體到以上各處拈香行禮。


    第二,元旦開筆。元旦,醜時,皇帝拈香行禮後,在爆竹聲中,到養心殿東暖閣明窗處開筆。這個習俗始於雍正年間,以後各帝都仿行。其製:每歲元旦子時或醜時,在明窗處桌上設”金甌永固”杯,內注入屠蘇酒,擺設玉燭,親自點燃,用紅漆雕雲龍盤,上放一古銅質的吉祥爐,據筆薰於爐上,先蘸朱墨,寫吉語數字,後用毛筆蘸墨,再寫吉語數字,以祈求在新的一歲裏,政和事通。所用筆的筆管皆鐫有”萬年青管”或”萬年枝”字樣。現檔案中尚存有很多元旦開筆的吉箋。如嘉慶元年(1796年)元旦開筆箋為灑金朱箋,中間一行紅字為”嘉慶元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萬事如意”,右行黑字稍小為”三陽啟泰,萬象更新”,左行黑字為”和氣致祥,豐年為瑞”。


    第三,元旦祭堂子。堂子是滿洲祭神祭天的廟堂。在今東城正義路北口,後在今貴賓樓附近。每年元旦,皇帝要謁堂子。寅時(4時左右),由禮部堂官至乾清門奏請,皇帝著禮服乘禮輿出宮。前引大臣10人,後扈大臣2人。豹尾班執槍、佩刀侍衛20人,佩弓矢侍衛20人,扈駕前往。沿途街道清掃,警戒,午門鳴鍾,鹵簿前導。不參加行禮的漢人百官及外藩蒙古王公台吉等,都穿朝服跪送。導迎樂和鼓吹樂設而不作。至堂子後,皇帝率從祭群臣在圜殿前拜天,行三跪九拜禮,然後出門乘輿,導迎樂奏樂回鑾。不參加行禮之百官跪迎,午門鳴鍾,皇帝回宮,享奉先殿。


    第四,享奉先殿。紫禁城內奉先殿是皇帝祭祖的廟堂。其製:有日獻食、月薦新、朔望朝謁、出入啟告,遇列先帝、後誕辰,列帝、列後忌辰及各令節、慶典,於後殿上香行禮;遇當朝皇太後、皇帝誕辰及元旦、冬至、國有大慶,則移列帝、列後神位於前殿祭享。如皇帝親享,須在前三日齋戒,進祝版,宰牲,設中和韶樂及樂舞。皇帝跪,司祝讀祝文,皇帝三拜。禮畢,還宮。


    第五,皇帝早膳。皇帝元旦祭堂子、奉先殿後早膳。早膳與平日不同,平日帝後分食,元旦則皇後、妃、嬪共進早膳。先上煮餑餑(即餃子),用二號金龍盒一副盛裝。再用楠木矮桌,為皇帝擺設拉拉膳熱鍋一品,琺琅碗菜五品,拉拉菜四品(金盤),鹿尾醬一品,碎剽野雞一品(金餞碗),攢盤肉一品(金盤),年糕一品,點心三品(俱高盤),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金碟小菜二品,金匙箸、湯膳碗(琺琅碗、金碗蓋)。皇後等用裏邊高桌四張,擺膳五品,拉拉菜七品,攢盤肉一品,點心四品。以上共三十二品。回乾清宮進奶茶,隨即到西側的弘德殿內進吉祥餑餑(吃餃子),其中一個餑餑內包小銀錁,放在表麵,吃到則吉利。


    第六,元旦道新吉、遞如意。元旦日,皇帝向各處神、佛、前代帝後像行禮,到太和殿受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朝賀後,到乾清宮或養心殿升座,接受皇後及宮眷分別朝拜,行六肅三跪三拜禮,並接如意。皇後再在本宮升座,接受宮眷朝拜,行三跪九叩禮,並接如意。若有皇太後,則先由皇後率宮眷等到寢宮依次請安、道新吉,皇帝再到寢宮請安、道新吉。後妃宮眷等到各處拈香行禮後,太後再正式升前殿寶座,皇帝率諸王、大臣等行三跪九叩禮,退。皇後再率妃、嬪、宮眷等依次行六肅三跪三拜禮,公主、福晉、命婦等則檻外隨從行三跪九叩禮。


    第七,元旦寫《心經》。乾隆皇帝每年元旦,必書寫《心經》一冊。另自乾隆四十年(1775年)始每月之朔、望亦寫《心經》一冊,係遵照康熙皇帝的先例。《心經》按通行唐玄奘譯本隻有260字,但它是長達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精華。


    第八,元旦朝賀。朝賀儀式如下:屆日,五鼓,鑾儀衛陳法駕鹵簿於太和殿前及太和門、午門前。樂部和聲署陳中和韶樂於太和殿東西簷下,設丹陛大樂於太和門北麵東西簷下。有司設表案於太和殿內東楹之南,設筆硯案於殿內西楹之南。丹墀內設有銅質品級山,按正、從九品排列,東西各18排,旁有糾儀禦史及禮部司官多人,辨定百官朝位。王公百官有立位和拜位。立位南北橫排,東西相向,拜位東西橫排,一律麵北。


    王公在丹陛上,其餘百官在丹墀內,百官立位在鹵簿外,拜位在鹵簿內,外國使臣列於西班之末。天將明時,王公百官在午門外集合後,由禮部官員引至立位等候。欽天監官報時後,禮部尚書、侍郎至乾清門,請皇帝禦殿。午門鳴鍾鼓,皇帝具禮服乘輿出宮,先到中和殿升座。此時,侍班、導從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禮畢,侍班各官先就位。辰時(8時左右),皇帝在中和韶樂聲中升太和殿寶座。升座後,樂止,階下三鳴鞭。鳴讚官讚排班,丹陛大樂奏樂,王公百官從立位至拜位序立。讚跪,皆跪。樂止,宣表官捧表至太和殿簷下正中跪,大學士2人左右跪,展表宣讀簡短賀詞,進表於案。退,丹陛大樂複作。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複原位立。外國陪臣另行三跪九叩禮,複原位立。樂止,皇帝賜群臣及外國陪臣坐。王公由左右門進入太和殿坐,其餘百官就立位坐,跪行一叩禮。進皇帝茶,皇帝賜群臣茶坐飲畢,行一叩禮。階下三鳴鞭,皇帝在中和韶樂中降座,百官按次序退下。


    第九,太和殿筵宴。太和殿筵宴是清宮最高規格的最盛大的宴會,元旦等重大節日舉行。殿內寶座前設皇帝禦宴所用桌子。殿內設前引大臣、後扈大臣、內外王公、額駙以及一二品大臣等人的宴桌共105張。太和殿前簷下東西兩側,陳設理藩院尚書、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等人的宴桌及中和韶樂、中和清樂。太和殿前丹陛上禦道正中,張黃幕,內設反坫(放酒具),丹陛上設宴桌43張,為二品以上的世爵、侍衛、內務府大臣及帶慶隆舞大臣用。三台下丹墀左右設皇帝的法駕鹵簿,鹵簿旁東西各設8個藍布幕棚,棚下設三品以下官員的宴桌。外國使臣的宴桌設於西班之末。太和門內簷下、東西兩側設丹陛大樂及丹陛清樂。筵日,王公大臣穿朝服,按朝班排立。至吉時,禮部堂官奏請皇帝禮服禦殿。午門上鍾鼓齊鳴,太和殿前簷下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座,樂止。院內階下三鳴鞭,王公大臣各入本位,向皇帝行一叩禮,就座後,大宴開始:先進茶,丹陛清樂奏《海宇升平日之章》;進酒,丹陛清樂奏《玉殿雲開之章》;進饌,中和清樂奏《萬象清寧之章》;然後進慶隆舞,包括揚烈舞及喜起舞。舞畢,笳吹,奏蒙古樂曲,接著,進各族樂舞及雜技百戲。最後,丹陛大樂作,群臣行一跪三叩禮,中和韶樂作,皇帝還宮,眾人退出,宴會結束。


    席上,除用四等滿席外,還有饌筵。饌筵主要是由宗室入八分公以上爵位者所進獻。乾隆三年(1738年)元旦太和殿筵宴,用饌筵210席,用羊100隻,酒100瓶。親王12人各進8席,郡王8人各進5席(均羊3隻、酒3瓶),貝勒6人各進3席,貝子2人各進2席(均羊2隻、酒2瓶),入八分公15人各進1席(均羊1隻、酒1瓶),共進饌筵173席,羊91隻,酒91瓶;又由光祿寺均備饌37席,酒9瓶;由兩翼稅務增備羊9隻,以合命前數(《故宮辭典》)。


    第十,內廷慶賀。皇帝元旦前朝大禮後,皇帝率王公、群臣到慈寧宮行禮。內廷等位在乾清宮向皇帝行慶賀禮。當日,在乾清宮前簷下設中和韶樂,在乾清門內設丹陛大樂。宮殿監奏請皇後率領皇貴妃、貴妃、妃、嬪等位身著禮服,會集於乾清宮東、西暖閣。當皇上回到乾清宮時,起奏中和韶樂。皇上升座畢,樂止。宮門垂簾,宮殿監引皇後率皇貴妃、貴妃、妃、嬪等位各依次在皇帝位前就拜,行六福三跪三叩之禮。同時奏丹陛大樂。禮畢,樂止,皇後等退。升簾,宮殿監再引皇子等在殿外丹陛上行三跪九叩禮。與此同時,東西丹墀下,宮殿監率各宮首領太監隨皇子行禮。禮畢,皇帝起座還宮。


    第十一,皇後內廷慶賀。元旦日,向皇後行禮。受禮之處由禮部奏準行總管內務府,轉由敬事房遵照奉行。一般在交泰殿。設儀駕、中和韶樂,丹陛大樂,皇貴妃率貴妃、妃、嬪等及王妃、公主、命婦等,行六肅三跪三拜禮,再由皇子、皇孫等行三跪九叩禮。並在皇中設宴。


    第十二,皇太後內廷慶賀。元旦,慈寧宮設儀駕、中和韶樂、丹陛大樂,皇帝率諸王、文武群臣向皇太後行三跪九叩禮。然後由皇後率領皇貴妃、貴妃、妃、嬪等及公主、王妃、命婦等人,到皇太中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皇子、皇孫等行三跪九叩禮。並在皇太中設宴。第十三,乾清宮家宴。清宮元旦、除夕,往往舉行乾清宮家宴。屆日,乾清宮東西簷下設中和韶樂及中和清樂,乾清門內東西簷下設丹陛大樂及丹陛清樂。宮殿率所司設禦筵於寶座前,設皇後寶座宴席於禦座東。左右設皇貴妃、貴妃、妃、嬪筵席,東西向,俱北上。屆時,宮殿監奏請皇後率皇貴妃以下各位,著吉服,至宴次,各就本位立,奏請皇帝升座。中和韶樂作,升座畢,樂止。皇後以下各就本位行一拜禮。丹陛大樂作,奏《雍平之章》,禮畢,樂止。皇後以下各入座進饌,丹陛清樂作,奏《海宇升平日之章》。樂畢,承應宴戲,進果,中和清樂作,奏《萬象清寧之章》。樂止,進酒,丹陛清樂奏《玉殿雲開之章》。皇帝進酒時,皇後以下均出座,跪,行一拜禮,樂止,仍各入座。承應宴戲畢,皇後以下出座謝宴,行二肅一跪一拜禮,丹陛大樂作,奏《雍平之章》。宮殿監奏”宴畢”。皇帝起座還便殿,皇後以下各還本宮。


    第十四,元旦承應戲。宮中按節令演唱的劇目,又稱節令承應戲。凡遇元旦、除夕等節令,都演相應的戲曲,劇本多為允祿、張照等所編,原分節令20餘種,每種有數出,以至十餘出。清末,大部分失傳,且劇本流失很多,常演者僅數出。如元旦承應為《喜朝五位》、《歲發四時》。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漢代宮中即有,以後曆代相沿。宋以來有在元宵夜吃煮浮圓子的習俗,後將上元節又稱為元宵節。清宮沿襲漢族民俗。乾隆禦製《元宵聯句》詩注中說:”浮圓子,都人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清宮在正月十五日前後,帝後、妃嬪等在晚膳中,有”元宵一品”。元宵在宮中還是應節食品。元宵節前後三天,宮中例行在晚膳中增元宵一品。每天早膳後,皇帝親自在神祖前上供元宵。


    元宵節又稱燈節。正月十五日及前後兩天是。宮內除乾清宮前於十二月二十四日所設之天燈、萬壽燈,除夕、元旦在兩廊及甬道石欄上燈外,於正月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等日俱上燈,至正月十八日出燈。上燈奏《火樹望橋之章》,歌詞中最後一段是:”願**,年年好,三五迢迢。不夜城,燈月交,奉宸歡,暮暮朝朝。”當時宮中已有冰燈,乾隆禦製《冰燈聯句》詩序中謂:”片片鮫冰,吐清輝而交璧月;行行龍燭,騰寶焰而燦珠杓。”就是記載冰燈的盛況。


    正月十五日,賜外藩宴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


    開學康熙朝皇子正月初六日開學。乾隆時欽天監擇二十四日吉,開學。是日清晨,皇長子、皇次子到學,總管太監傳旨,皇子應行拜師之禮。乾隆帝召皇子及張廷玉等六人進見,麵諭說:”皇子年齒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殫心教導之。倘不率教,不妨過於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多損,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郎潛紀聞》)皇子教育,強調從嚴。


    三、兩帝過年


    清宮過年,早期、中期、晚期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下麵以康熙與乾隆兩帝為例,以正旦日與元宵節為線索,作個比較。


    正旦日--康熙帝


    二十九日。午時,以歲除,康熙帝禦保和殿,賜來朝元旦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及內大臣、滿漢大學士、上三旗都統、尚書、副都統、侍郎、學士、侍衛等官宴。康熙帝進酒,作蒙古樂。康熙帝召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至禦前,親賜飲;又召內大臣、大學士、都統、尚書等及外藩台吉亦至禦前,親賜飲。宴罷,眾謝恩畢,康熙帝回宮(《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戊申)。正月初一日。


    醜時(2時左右),起床,盥洗,著吉服。


    寅時(4時左右),康熙帝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內大臣、大學士、都統、尚書、侍衛等,往堂子行禮。


    辰時(8時左右),康熙帝率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內大臣、大學士、都統、尚書、精奇尼哈番、侍衛等官,詣太皇太行禮,又詣皇太行禮。


    少頃,禦中和殿,內大臣、侍衛、執事各官慶賀元旦禮畢。禦太和殿,諸王、貝勒、貝子、公等文武官員,及來朝元旦外藩貝勒、貝子、公、台吉等,朝鮮等國使臣,上慶賀元旦表。


    巳時(10時左右),禦保和殿,賜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內大臣、大學士、都統、尚書、侍衛及台吉等飯。午時(12時左右),禦太和殿,大宴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內大臣、侍衛、文武各官及來朝元旦外藩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朝鮮等國使臣,樂舞作,進酒。康熙帝召和碩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嶽樂、裕親王福全、莊親王博果鐸、簡親王喇布、察哈爾部和碩親王布爾尼、多羅溫郡王猛莪、惠郡王博翁果諾、平郡王羅可鐸、信郡王鄂劄、順承郡王勒爾錦、多羅貝勒察尼、固山貝子尚善等至禦座前,親賜飲。又召貝勒、貝子、宗室公等及義王孫征純、伊思旦進郡王、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俱至禦座前,賜飲。又召滿漢大學士巴泰、李霨等,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拉哈達、朱滿、範達禮等,滿漢尚書對哈納、黃機等及滿漢侍郎等官至殿內,賜飲。


    申時(16時左右),康熙帝到太皇太問安(《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一年正月初一日)。


    初十日。早,康熙帝禦乾清門,聽部院各衙門官員麵奏政事(《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一年正月丁巳)。元宵節--康熙帝


    十四日。早,康熙帝詣大享殿,行祈穀禮。午時,康熙帝禦太和殿,宴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內大臣、滿漢大學士、三旗都統、尚書、副都統、侍郎、學士、侍衛等,樂舞作,進酒。康熙帝召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至禦座前,親賜飲。又召內大臣、大學士、都統、尚書等至禦座前,親賜飲。宴罷,眾謝恩畢,回宮(《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一年正月辛酉)。


    十五日。早,康熙帝禦太和殿視朝。文武升轉官員謝恩畢,回宮。複禦乾清門,聽部院各衙門官員麵奏政事。巳時,又禦保和殿,賜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內大臣、大學士、都統、尚書、侍衛及台吉等飯。午時,又禦太和殿,大宴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內大臣、大學士,都統、尚書、副都統、侍郎、學士、侍衛、台吉等,樂舞作,進酒。康熙帝召外藩王、貝勒、貝子、公等至禦座前,親賜飲;台吉等召入殿內,賜飲。宴罷,眾謝恩畢,回宮(《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一年正月壬戌)。元宵節--乾隆帝


    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後在同樂園進膳、看戲、逛買賣街,謂之”慶豐圖”。後歲以為常。正月十四日,乾隆帝在奉三無私殿,宴賞宗室王公,稱宗親宴。十五日在正大光明殿,宴賞朝正外藩、內大臣、大學士,稱外藩宴。十六日,在正大光明殿,宴賞大學士、尚書、侍郎等,稱廷臣宴。如乾隆七年(1742年)正月十三日至十九日,每夕在山高水長殿前,設煙火。皇太後和後妃內眷在樓上觀賞,皇帝率王公大臣、外藩王公和外國使臣,在樓前觀閱。每晚還看摜跤、放花炮、盒子、舞燈。此後,山高水長殿前的元宵火戲,例從正月十三日起,至燕九日(十九日)收燈,謂之”七宵燈宴”。


    ”燕九”就是正月十九日,相傳為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生日。這一天,京師白雲觀一帶,”車馬喧闐,遊人絡繹。或輕裘緩帶簇雕鞍,較射錦城濠畔;或鳳管鸞簫敲玉版,高歌紫陌村頭”(《燕京歲時紀勝》)。十五日、十九日,率蒙古王公大臣等觀看。同樂園慶豐圖--十三至十九日,看完火戲之後,到同樂園看燈會;十三日午後,看舞燈。到二十七日前,乾隆帝每天奉皇太後在同樂園看慶節戲(《圓明園》)。元宵燈火,由來已久。乾隆時自正月十三日起,即奉皇太後至山高水長殿前看煙火,至收燈(十九日)止。山高水長殿在圓明園內西南部,地勢寬敞,宜放煙火。每年正月十九日,舉行盛宴,並演出西洋秋千、蒙古音樂、撩跤、爬竿、冰嬉、羅漢堆塔、高麗跟頭、回部音樂等。最後放花盒。盒子之製,大小方圓不一,人物花鳥,無所不有,最後一盒子為”萬國樂春台”,沿河編花籬,遍置花炮,星火遍燃,萬響齊發,至此結束。散後爆竹殘紙,有一寸多厚,步軍統領要率兵潑水,謂之壓火。嘉慶以後,逐漸減損,清末停止。清宮過年,是麵鏡子,從中可以看出:


    第一,清宮過年,民族文化融合。宮廷文化與民間文化、滿洲文化與漢族文化、中華各族文化在相互融合。


    第二,清宮過年,團圓喜慶祥和。君臣、內廷、官民、、外藩的關係得到和諧。通過宴會、朝拜、祭祀、送福、祭祀、拜年等,都在和諧、喜慶的氣氛中度過。


    第三,清宮過年,各朝風尚不同。勤政的皇帝,把過年當作社會諧和的機會;享受的皇帝,把過年當作享樂的機會;庸碌的皇帝,把過年當作敷衍時光的場景。從一個皇帝怎樣過年,大致反映出那個時代的官場風氣與民風民俗。


    清宮喝酒與飲茶


    清宮常用的酒,有乳酒,皇帝進謁盛京三陵、東陵、西陵用之,祭祀也用乳酒;有祭酒,凡祭祀各壇、廟,均大量使用,由光祿寺良釀署所屬酒局用玉泉山水釀造;有燕酒,凡宴會上滿席、漢席及供給各處來使均用此酒,由酒局用本局的井水釀造;有黃酒,祭祀、筵宴均用,朝鮮國貢使也給黃酒,由酒局用井水釀造;有燒酒,祭祀、筵宴時兼用,宴蒙古王公等也用燒酒,由酒局釀造,有時也從市肆采買;有藥酒,禦藥房用各種酒配藥製成;有料酒,各膳房用大量料酒作調味品。皇帝經常飲用與賞用的酒,多為玉泉酒。康熙帝一般不飲酒。乾隆帝一般在晚膳時飲2兩(小兩),其子嘉慶帝每天要飲10兩左右、甚至14兩(小兩)。


    清宮常用的茶主要有奶茶和清茶兩種:


    一是奶茶,以浙江產的黃茶等,用奶油、牛奶加鹽熬製而成,多用於筵宴或飯間,清宮每年約用黃茶120多簍,每簍清秤100斤,共12000多斤。


    二是清茶,就是現在的茶,所用茶葉多為各地總督、巡撫、將軍等所特貢。如乾隆年間浙江的龍井雨前茶,江蘇的陽羨茶、碧螺春茶,湖南的安化茶,江西的安遠九龍茶,福建的岩頂花茶、工夫茶、鄭宅芽茶、小種花香茶、蓮心茶,雲南的大普洱茶、中普洱茶、小普洱茶和女兒茶、蕊珠茶,四川的蒙頂仙茶、青城芽茶,陝西的紫陽茶,廣西的劉仙茶,安徽的六安茶、鬆蘿茶、珠蘭茶、銀針茶、雀舌茶等共30多種。至清末增至40多種。乾隆帝”留用”或”要去”的茶有蒙頂仙、珠蘭、鬆蘿、蓮心、花香、安化、普洱、龍井雨前、天桂花香等幾種。西太後”留用”或”要去”的茶則有桂花人參、珠蘭、觀音、菱角灣、春茗、龍裏芽、餘慶芽、龍泉芽和各種普洱茶等20多種。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是我們唯一的域名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雍正養成計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安的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安的窩並收藏雍正養成計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