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很遺憾的是,謝家還就是給了他這樣的機會,一切也都源於世家的爭鬥,早在劉裕從北府裏異軍突起之前,在謝玄死後,朝廷上的很多勢力就開始打北府的主意。
那個時候,在謝玄的治理下,北府已經成長為南北兩方勢力之間,相當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許多人都敏銳的洞悉了事態,隻要掌握了這支軍隊,也就把大晉的未來給握住了。
於是,包括王恭在內的大晉權臣那個時候就開始對年邁的謝安發起了一陣陣的攻擊。
而謝安呢?
卻並沒有像幾年以前一樣,繼續支棱起來和王恭戰鬥,而是想了想,就把北府的掌控權讓了出去。
而他自己,則歸隱田園,去完成他年輕時候的夢想,那麽,按照曆史上的軌跡發展,我們似乎也能體會到,為什麽謝安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畢竟,北府兵也算是他謝氏一門的心血,那麽寶貴的一個力量,現在卻要拱手讓人,這著實是令人想不通。
也沒有人會甘心,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是,卻不是謝安的想法。
從一開始,謝安對朝廷上的紛爭就並不是很感興趣,他出山,不過是作為當時最有名望的名士,為了肩負起支撐謝氏家族,支撐大晉朝廷的重任,不得已而為之。
於是,當他年紀漸長,逐漸厭惡了官場上的爭鬥,也就想要回歸田園,不想繼續了。
當然了,這些可能都隻是隱含的條件,最真實的,促使謝安這樣做的,可能還是他自身的狀態。
那就是,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了,所以也沒有那個經曆和王恭爭鬥了。
按照史書記載,就在謝安歸隱之後的大約一年左右,他便駕鶴西去,再聯係當時謝安的年紀,大約從開始放權之前,他的身體狀況就已經不太好了。
所以,既然鬥也鬥不過,也沒有那份精力體力了,那麽還不如幹脆放開這一切世俗,落得一個清清白白。
謝安的放權,也就使得北府兵產生了權力真空,當然了,繼任者也是有的,但是相比在北府深耕多年的謝玄,其他人完全無法和他相提並論。
也無法真正的把北府掌控在手中,讓這數十萬官兵聽從他的號令。
就在這時,劉裕從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成長成為將領,而這個時候,在他的頭上,還有劉牢之這位大將軍。
論資曆,劉牢之當然要排在劉裕的前頭,論戰鬥力,劉牢之也還算可以。
那麽,照理來說,隻要劉牢之在,劉裕就不能那麽快的把北府控製在手裏。
畢竟,劉牢之的戰績雖然不似劉裕那般耀眼,但是,終究也能算是一員猛將了。
那北府也在他的掌控之下很久了,劉裕不過是個後來的,在他成長為大將軍之前,劉牢之已經打過好幾場勝仗了。
在曆史上,劉裕又是以什麽為契機,超過了劉牢之,躍到他的上麵的呢?
當然還是運氣了。
有兩次絕佳的機會被劉裕緊緊抓住了。
一次就是天師道的叛亂,在這場叛亂當中,名不見經傳的劉裕,以一人單挑三十幾人的戰績,瘋狂的刷了存在感,於是被提拔為將軍。
這之後,他又迎來了王恭和司馬道子的內訌。
人嘛,都是貪戀權力的,而且希望自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整個朝廷都圍著自己轉才好。
曆史上,王恭還是國舅,擁有很大的權力,而司馬道子呢,仍然是先帝司馬曜唯一的同胞兄弟。
那麽,兩邊都有理由認為這個朝廷應該是自己說了算。
隻不過,那個時候,時間線比現在又往前大踏步的運轉了二十年,司馬道子變成了中年人,而主要鼓動他和王恭內訌的,還是他的兒子司馬消難。
司馬道子沉迷飲酒作樂,已經很長時間不理世事了。
於是,在司馬消難和王恭的內訌當中,就需要一個站隊的,那麽這個隊伍,就是北府兵。
不管是王恭,還是司馬道子,他們都在看著北府兵的選擇,誰掌握了這隻軍隊,誰就掌握了主動。
而遺憾的是,劉牢之就走錯了路。
一開始,他當然是和劉裕站在一起的,支持王恭,支持朝廷,但是後來,他有受到了司馬道子的蠱惑,跑去和司馬道子一隊。
即便是他的外甥何無忌一再告誡他,司馬家的人都靠不住,信不得,他還是遲疑不決。
而最後,當然是被這些司馬家的人靠不住,他仍然我行我素。
這還都是小事,因為司馬家的人雖然並不待見他,卻也還是容忍了他,從這裏開始,劉牢之就開始和劉裕分道揚鑣了。
因為手中握有重兵,司馬家隻能讓劉牢之官居高位,成為了都督揚州諸軍事,徹底掌控了北府兵,屯兵京口。
而這個時候,劉裕看起來麵對的形勢還不比他,但是,這個時候,戰亂還遠遠沒有結束,他們的命運還都沒有定下來呢!
二十年後,桓玄來了!
桓玄真的來了!
他從荊州起兵,一路上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到了揚州,他就和劉牢之幾番大戰,而劉牢之居然戰敗了!
這簡直是煌煌奇聞,要知道,那個時候,桓玄隻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是因為他的叔叔桓衝也突然去世才得到了統領荊州兵的機會。
而在此之前,桓衝實際上都沒有什麽大戰的經驗。
然後,就這麽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竟然就可以把老將劉牢之按在底下摩擦。
可見,桓玄這小子確實是有一些軍事才能在身上的。
被桓玄打敗之後,劉牢之就毅然決然的投靠了桓玄,但是,桓玄畢竟還不是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這個人雖然糊塗,但是還不至於喪失理智,為所欲為,他還是個正常的成年人。
桓玄就不同了,劉牢之投誠後,他立刻就把劉牢之放在了一個閑職上,把他的兵權全都搶了過來。
千年的狐狸,在司馬家手裏都沒有翻車的劉牢之大將軍,就這樣被桓玄給製住了。
他被奪了兵權,又被威脅,幹脆一死了之,自盡了。
一個劉牢之倒下了北府也不能群龍無首,這個時候,劉裕就雄起了,而桓玄自然是打不過劉裕的。
在數次爭鬥之中,劉裕在北府的威望越來越高,地位也是越來越穩固,其他同時代的將領全都隕落之後,劉裕也就迎來了他的春天。
這就是曆史上劉裕的晉升之路。
而目前,在王謐存在的這個時空,因為他突然插了那麽一腳,曾經的有利條件都不複存在,同時,他還那麽強大,那麽精明,甚至比曾經的劉裕還要更厲害,就問你,你劉裕還有什麽辦法能夠把北府掌控在自己手中?
總不好謀害王謐吧!
他倒是想,他也做不到哇!
這就是現實,如果劉裕夠聰明,夠明智,到了這個地步,他就不應該再存著和王謐作對,遲早有一天要把他擁有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那種想法。
而對於王謐來說,他也是很糾結的,明明知道劉裕不是個安分的,甚至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但是也依然無法下手。
畢竟,那是同一個戰壕裏滾過的兄弟,是共過生死的!
他王謐也不是朱八八,他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不至於搞飛鳥盡良弓藏的那一套。
但是,劉裕的危險又是現實存在的,而有朝一日當他坐在了那高位上,那麽,很多事情隻靠義氣隻講義氣就沒意思了。
也是不理智的行為。
可以想見,當年朱八八白手起家的時候,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存著把老夥計全都搞死的心。
雖然他這個人是刻薄了些,寡恩了些,但是,他也是站在他皇帝這個職位上在考慮問題。
而那些老夥計,有的呢,是真的冤,有的呢,卻又不是那麽冤,在朱八八的眼皮子底下也是做了不少的事的。
他們自以為,朱八八沒文化,不能發現,或者是即便發現了,念著舊日的情感也不會做聲。
結果就大張旗鼓的大搞特搞起來,還把朱八八當成了傻子,瞎子,於是八八的鐵拳就砸下來了!
讓你們知道,什麽叫做寶刀不老!
不過呢,八八是有點矯枉過正了,殺的太多,太濫,難免也會受到許多負麵的效果。
然而,同樣的處境,換到王謐的頭上,至少他可以保證不濫殺無辜,畢竟,他又不是從小連飯都吃不起,亂世之中求生存的可憐八八,他是出生就含著金湯匙的王謐,王稚遠。
要殺,也隻是會殺掉真正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那些懂得見好就收的,明白事理的,何必斬盡殺絕?
除了劉裕,在王謐的眼前還有一個危險人物,甚至可以說,此人比劉裕的威脅性更大。
他,就是來自荊州的桓玄。
現在他雖然隻有十幾歲,還是個乳臭未幹的娃娃,你就是給他這個膽子,他也不敢搞事,因為條件並不允許。
桓玄他隻是莽,他不是傻。
可是,以後呢?
要知道,這一次北伐,王謐可是帶著他同行了,可以想見,隻要大戰一開,桓玄立刻就會閃耀光輝。
有些人就是這樣,天生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雖然破壞力極大,但是你不能否認,他確實是有能力的。
就比如這個戰場,就是最現實的地方,你能打勝仗,那你就是大英雄,才沒有人管你是如何取得了勝利。
方法不重要,結果才重要,誠然也有那些在戰場上也講究方式方法的智將,但那畢竟是少數,就比如,一向以狡詐形象示人的南北朝時期的名人侯景也一樣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
你看,就算是他背棄舊主,四處挑事,還手段殘忍,可是追隨他的兵士也不少。
可見,人們對統領自己的將領的個人品質並不是那麽的關注,畢竟,打仗是個需要玩命的差事,你就算是人再好,再體恤下屬,跟著你天天打敗仗,那也受不了啊。
那可是要丟命的。
而常勝將軍就不同了,跟著他,兄弟們活命的機會就更大,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對於桓玄這樣的天魔星人,王謐也是糾結的很。
你知道,隻要使用了他,他在戰場上一定會給你驚喜,他一定會打勝仗,現在正是北伐的關鍵時刻,你是絕對不會放棄這樣天生的戰將的。
防著他在一邊曬太陽去無所作為?
那不是嚴重浪費嗎?
但與此同時,你又有一種難以抹去的憂慮,一旦,他的翅膀長硬了,那事情可就難辦了。
畢竟,桓玄這個人,年少氣盛,更加難以管束,沒有什麽事情可以讓他懼怕。
他也沒有什麽顧慮,於是,他可以想到什麽就做什麽,再加上他驕人的戰績,到時候,北伐過後,說不定第一個要修理的,就是桓玄,而不是劉裕。
這些還都是後話,現在最要緊的,還是要把北伐的這幾場大仗都打好。
姚羌的實力究竟如何?
王謐心裏也沒有底,要知道,這之前他們還從來沒有正麵交過手,按照王謐的預估,現在的姚羌,其真實實力應該是在鮮卑部之上。
也就是說,應該是幾大部落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
對付這樣的敵人,當然不能掉以輕心,即便是他們已經有了諸多火器助陣。
最關鍵的,還在於手下士兵們的整體風氣。
其實,這是很重要的一環,從主將來說,王謐的謹慎小心是可以肯定的。
他的戰略意圖深遠,也絕對不能允許他草率行事。
至於幾個伴在身邊的兄弟,大約也不需要擔心,能夠跟隨他走到今天的將領,都是他精挑細選出來的,能力上,意誌上都是可以絕對放心的。
甚至有一些人,作戰的能力還在她王謐之上,隻不過,如何靈活運用火器這件事,還要看王謐的。
但是,主將英明也不代表手下的士兵個個都能聽從他的調遣,畢竟,人各有誌,在連續的勝利麵前,即便是清醒的主將,都有可能被蒙蔽雙眼。
就更不要說那些最普普通通的士兵了。
他們是很容易各種偷懶耍滑的,這是人之常情,誰也不能抗拒。
於是,如何整頓軍隊的紀律,讓他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是每一個軍隊主將都要操心的事。
(本章完)
那個時候,在謝玄的治理下,北府已經成長為南北兩方勢力之間,相當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許多人都敏銳的洞悉了事態,隻要掌握了這支軍隊,也就把大晉的未來給握住了。
於是,包括王恭在內的大晉權臣那個時候就開始對年邁的謝安發起了一陣陣的攻擊。
而謝安呢?
卻並沒有像幾年以前一樣,繼續支棱起來和王恭戰鬥,而是想了想,就把北府的掌控權讓了出去。
而他自己,則歸隱田園,去完成他年輕時候的夢想,那麽,按照曆史上的軌跡發展,我們似乎也能體會到,為什麽謝安會做出那樣的選擇。
畢竟,北府兵也算是他謝氏一門的心血,那麽寶貴的一個力量,現在卻要拱手讓人,這著實是令人想不通。
也沒有人會甘心,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是,卻不是謝安的想法。
從一開始,謝安對朝廷上的紛爭就並不是很感興趣,他出山,不過是作為當時最有名望的名士,為了肩負起支撐謝氏家族,支撐大晉朝廷的重任,不得已而為之。
於是,當他年紀漸長,逐漸厭惡了官場上的爭鬥,也就想要回歸田園,不想繼續了。
當然了,這些可能都隻是隱含的條件,最真實的,促使謝安這樣做的,可能還是他自身的狀態。
那就是,他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了,所以也沒有那個經曆和王恭爭鬥了。
按照史書記載,就在謝安歸隱之後的大約一年左右,他便駕鶴西去,再聯係當時謝安的年紀,大約從開始放權之前,他的身體狀況就已經不太好了。
所以,既然鬥也鬥不過,也沒有那份精力體力了,那麽還不如幹脆放開這一切世俗,落得一個清清白白。
謝安的放權,也就使得北府兵產生了權力真空,當然了,繼任者也是有的,但是相比在北府深耕多年的謝玄,其他人完全無法和他相提並論。
也無法真正的把北府掌控在手中,讓這數十萬官兵聽從他的號令。
就在這時,劉裕從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成長成為將領,而這個時候,在他的頭上,還有劉牢之這位大將軍。
論資曆,劉牢之當然要排在劉裕的前頭,論戰鬥力,劉牢之也還算可以。
那麽,照理來說,隻要劉牢之在,劉裕就不能那麽快的把北府控製在手裏。
畢竟,劉牢之的戰績雖然不似劉裕那般耀眼,但是,終究也能算是一員猛將了。
那北府也在他的掌控之下很久了,劉裕不過是個後來的,在他成長為大將軍之前,劉牢之已經打過好幾場勝仗了。
在曆史上,劉裕又是以什麽為契機,超過了劉牢之,躍到他的上麵的呢?
當然還是運氣了。
有兩次絕佳的機會被劉裕緊緊抓住了。
一次就是天師道的叛亂,在這場叛亂當中,名不見經傳的劉裕,以一人單挑三十幾人的戰績,瘋狂的刷了存在感,於是被提拔為將軍。
這之後,他又迎來了王恭和司馬道子的內訌。
人嘛,都是貪戀權力的,而且希望自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整個朝廷都圍著自己轉才好。
曆史上,王恭還是國舅,擁有很大的權力,而司馬道子呢,仍然是先帝司馬曜唯一的同胞兄弟。
那麽,兩邊都有理由認為這個朝廷應該是自己說了算。
隻不過,那個時候,時間線比現在又往前大踏步的運轉了二十年,司馬道子變成了中年人,而主要鼓動他和王恭內訌的,還是他的兒子司馬消難。
司馬道子沉迷飲酒作樂,已經很長時間不理世事了。
於是,在司馬消難和王恭的內訌當中,就需要一個站隊的,那麽這個隊伍,就是北府兵。
不管是王恭,還是司馬道子,他們都在看著北府兵的選擇,誰掌握了這隻軍隊,誰就掌握了主動。
而遺憾的是,劉牢之就走錯了路。
一開始,他當然是和劉裕站在一起的,支持王恭,支持朝廷,但是後來,他有受到了司馬道子的蠱惑,跑去和司馬道子一隊。
即便是他的外甥何無忌一再告誡他,司馬家的人都靠不住,信不得,他還是遲疑不決。
而最後,當然是被這些司馬家的人靠不住,他仍然我行我素。
這還都是小事,因為司馬家的人雖然並不待見他,卻也還是容忍了他,從這裏開始,劉牢之就開始和劉裕分道揚鑣了。
因為手中握有重兵,司馬家隻能讓劉牢之官居高位,成為了都督揚州諸軍事,徹底掌控了北府兵,屯兵京口。
而這個時候,劉裕看起來麵對的形勢還不比他,但是,這個時候,戰亂還遠遠沒有結束,他們的命運還都沒有定下來呢!
二十年後,桓玄來了!
桓玄真的來了!
他從荊州起兵,一路上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到了揚州,他就和劉牢之幾番大戰,而劉牢之居然戰敗了!
這簡直是煌煌奇聞,要知道,那個時候,桓玄隻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是因為他的叔叔桓衝也突然去世才得到了統領荊州兵的機會。
而在此之前,桓衝實際上都沒有什麽大戰的經驗。
然後,就這麽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竟然就可以把老將劉牢之按在底下摩擦。
可見,桓玄這小子確實是有一些軍事才能在身上的。
被桓玄打敗之後,劉牢之就毅然決然的投靠了桓玄,但是,桓玄畢竟還不是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這個人雖然糊塗,但是還不至於喪失理智,為所欲為,他還是個正常的成年人。
桓玄就不同了,劉牢之投誠後,他立刻就把劉牢之放在了一個閑職上,把他的兵權全都搶了過來。
千年的狐狸,在司馬家手裏都沒有翻車的劉牢之大將軍,就這樣被桓玄給製住了。
他被奪了兵權,又被威脅,幹脆一死了之,自盡了。
一個劉牢之倒下了北府也不能群龍無首,這個時候,劉裕就雄起了,而桓玄自然是打不過劉裕的。
在數次爭鬥之中,劉裕在北府的威望越來越高,地位也是越來越穩固,其他同時代的將領全都隕落之後,劉裕也就迎來了他的春天。
這就是曆史上劉裕的晉升之路。
而目前,在王謐存在的這個時空,因為他突然插了那麽一腳,曾經的有利條件都不複存在,同時,他還那麽強大,那麽精明,甚至比曾經的劉裕還要更厲害,就問你,你劉裕還有什麽辦法能夠把北府掌控在自己手中?
總不好謀害王謐吧!
他倒是想,他也做不到哇!
這就是現實,如果劉裕夠聰明,夠明智,到了這個地步,他就不應該再存著和王謐作對,遲早有一天要把他擁有的東西變成自己的那種想法。
而對於王謐來說,他也是很糾結的,明明知道劉裕不是個安分的,甚至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但是也依然無法下手。
畢竟,那是同一個戰壕裏滾過的兄弟,是共過生死的!
他王謐也不是朱八八,他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不至於搞飛鳥盡良弓藏的那一套。
但是,劉裕的危險又是現實存在的,而有朝一日當他坐在了那高位上,那麽,很多事情隻靠義氣隻講義氣就沒意思了。
也是不理智的行為。
可以想見,當年朱八八白手起家的時候,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存著把老夥計全都搞死的心。
雖然他這個人是刻薄了些,寡恩了些,但是,他也是站在他皇帝這個職位上在考慮問題。
而那些老夥計,有的呢,是真的冤,有的呢,卻又不是那麽冤,在朱八八的眼皮子底下也是做了不少的事的。
他們自以為,朱八八沒文化,不能發現,或者是即便發現了,念著舊日的情感也不會做聲。
結果就大張旗鼓的大搞特搞起來,還把朱八八當成了傻子,瞎子,於是八八的鐵拳就砸下來了!
讓你們知道,什麽叫做寶刀不老!
不過呢,八八是有點矯枉過正了,殺的太多,太濫,難免也會受到許多負麵的效果。
然而,同樣的處境,換到王謐的頭上,至少他可以保證不濫殺無辜,畢竟,他又不是從小連飯都吃不起,亂世之中求生存的可憐八八,他是出生就含著金湯匙的王謐,王稚遠。
要殺,也隻是會殺掉真正對自己有威脅的人,那些懂得見好就收的,明白事理的,何必斬盡殺絕?
除了劉裕,在王謐的眼前還有一個危險人物,甚至可以說,此人比劉裕的威脅性更大。
他,就是來自荊州的桓玄。
現在他雖然隻有十幾歲,還是個乳臭未幹的娃娃,你就是給他這個膽子,他也不敢搞事,因為條件並不允許。
桓玄他隻是莽,他不是傻。
可是,以後呢?
要知道,這一次北伐,王謐可是帶著他同行了,可以想見,隻要大戰一開,桓玄立刻就會閃耀光輝。
有些人就是這樣,天生就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雖然破壞力極大,但是你不能否認,他確實是有能力的。
就比如這個戰場,就是最現實的地方,你能打勝仗,那你就是大英雄,才沒有人管你是如何取得了勝利。
方法不重要,結果才重要,誠然也有那些在戰場上也講究方式方法的智將,但那畢竟是少數,就比如,一向以狡詐形象示人的南北朝時期的名人侯景也一樣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
你看,就算是他背棄舊主,四處挑事,還手段殘忍,可是追隨他的兵士也不少。
可見,人們對統領自己的將領的個人品質並不是那麽的關注,畢竟,打仗是個需要玩命的差事,你就算是人再好,再體恤下屬,跟著你天天打敗仗,那也受不了啊。
那可是要丟命的。
而常勝將軍就不同了,跟著他,兄弟們活命的機會就更大,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對於桓玄這樣的天魔星人,王謐也是糾結的很。
你知道,隻要使用了他,他在戰場上一定會給你驚喜,他一定會打勝仗,現在正是北伐的關鍵時刻,你是絕對不會放棄這樣天生的戰將的。
防著他在一邊曬太陽去無所作為?
那不是嚴重浪費嗎?
但與此同時,你又有一種難以抹去的憂慮,一旦,他的翅膀長硬了,那事情可就難辦了。
畢竟,桓玄這個人,年少氣盛,更加難以管束,沒有什麽事情可以讓他懼怕。
他也沒有什麽顧慮,於是,他可以想到什麽就做什麽,再加上他驕人的戰績,到時候,北伐過後,說不定第一個要修理的,就是桓玄,而不是劉裕。
這些還都是後話,現在最要緊的,還是要把北伐的這幾場大仗都打好。
姚羌的實力究竟如何?
王謐心裏也沒有底,要知道,這之前他們還從來沒有正麵交過手,按照王謐的預估,現在的姚羌,其真實實力應該是在鮮卑部之上。
也就是說,應該是幾大部落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
對付這樣的敵人,當然不能掉以輕心,即便是他們已經有了諸多火器助陣。
最關鍵的,還在於手下士兵們的整體風氣。
其實,這是很重要的一環,從主將來說,王謐的謹慎小心是可以肯定的。
他的戰略意圖深遠,也絕對不能允許他草率行事。
至於幾個伴在身邊的兄弟,大約也不需要擔心,能夠跟隨他走到今天的將領,都是他精挑細選出來的,能力上,意誌上都是可以絕對放心的。
甚至有一些人,作戰的能力還在她王謐之上,隻不過,如何靈活運用火器這件事,還要看王謐的。
但是,主將英明也不代表手下的士兵個個都能聽從他的調遣,畢竟,人各有誌,在連續的勝利麵前,即便是清醒的主將,都有可能被蒙蔽雙眼。
就更不要說那些最普普通通的士兵了。
他們是很容易各種偷懶耍滑的,這是人之常情,誰也不能抗拒。
於是,如何整頓軍隊的紀律,讓他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是每一個軍隊主將都要操心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