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曆史課涵概古今中外,線索多,頭緒雜,內容廣,時間、空間的跨度很大,而且內容多是過去的事,有些史實距離我們的現實生活還很遙遠,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感受,很難形成準確的知識概念,有些曆史現象還有某些相似之處,如果隻聽老師講講課,學生自己去記背,往往會造成似是而非,張冠李戴,事倍功半,知識容易遺忘,效果當然也差,特別是嚴重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因此我在教學中除了認真鑽研教材,積極備課,注意改進教學方法:運用談話法、提問法等啟發學生思維,特別注意講清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思考概括能力外,還特別注意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用電腦製成多媒體cai課件,通過視頻、音頻、動畫、圖象等進行教學,使曆史教學的內容豐富多彩,使教材內容形象化,更有生氣,從而去激發學生學習曆史知識的興趣,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實際教學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比如我的課件《三國鼎立》的製作平台用的是微軟最新推出的microsoftofficexp2002中的powerpoint2002。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powerpoint2002和、課件大師等課件製作係統相比具有兼容性好,製作簡單易學、便於推廣的優點。在其他軟件的配合下,ppt可以做出科技含量高的優質課件。《三國鼎立》的製作就是在進行有益的探索。


    曆史課件具有它本身的特色,需要用到大量的影音資料、圖片圖表。製作中廣泛地運用到了視製作係統,通過該係統對影音、圖片等曆史資料進行加工、修改、編輯和配音,使之能符合教育教學的需要。如課件3中的動畫影片就是用據遊戲《傲世三國》改編而成的。


    製作中運用了xarawedxara特效製作係統,課件中的“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等按鈕及“背景”“原因”等醒目文字都是用xarawedxara特效製作為《三國鼎立》量身定製的。


    其中還用到了gif動畫製作係統,製作的動畫圖片占的容量相對較小,有利於課件的設計和增強了觀賞性。譬如課件中《官渡之戰》的連環畫圖片就是這樣製作的。


    課件中字的製作是由軟件cool3來完成的。這兩個軟件製作出來的字的效果色彩鮮明、動感和光效十足,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


    這些軟件都簡單易學,老師們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去鑽研,不致影響工作和教學。


    課件中設計、製作了眾多的按鈕使課件的交互性絲毫不遜色於,按鈕的設計、分布合理而美觀,可操作性強,即便是第一次接觸該課件的老師也能運用自如,在教學中的各環節中任意切換。officexp2002製作的該課件具有通用性、可推廣性。


    課件中還有少量的gif卡通動畫插件,它使嚴肅的課堂教學增加了些許的輕快、活潑。


    課件還設計了“e-mail”和“tel”提供教師在課後與學生進一步在網絡上的聯係方式。是對課堂教學的有利補充。


    課件製作中引用的avi、mpg資料較多,老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選用(單擊打開即可運用)


    我用課件《三國鼎立》上的公開課得到老師和學生們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正在製作課件《中華民國成立和清朝滅亡》,使用的是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奧思5。1。方正奧思具有很強的文字、圖形編輯功能且簡單易學。兼容多種格式的媒體文件,這是authorware所無法比擬的。用authorware製作英語、數學、物理、化學課件也許很不錯,但authorware隻兼容3dmarks、sh和photoshop製作的動畫,而上述軟件的使用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製作曆史課件,我建議老師們選用officexp2002或者方正奧思5。1(中國版的authorware)。


    下麵是在多媒體製作過程中,我的幾點感受:1.教師製作課件時應根據大綱和教材需要,又不照本宣科的原則下,適當地拓寬和加深教材,借助於生動、具體、富有感情的音效、影像、動畫等的渲染獲得鮮活的感性知識,進而幫助學生更具體、透徹地理解教材。


    2.由於多媒體能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教材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枯燥的內容具有了生機,正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覺學習的積極性;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一般多媒體製作描繪得比較生動、逼真、具體有趣,能使看者、聽者注意力集中,有如身臨其境、親曆其事、親見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潛移默化地進入記憶中,並且牢靠地記住了,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記憶力。


    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已凸顯出來,但究竟剛剛起步,隻是短期效應,還沒有長期規劃,宣傳力度也不夠,還缺乏設備和各種資料,實際操作中還缺乏經驗,如何組織學生有效的參與,還有待不斷的改革和充實。


    (該文發表於2002年7月《中華基礎教育》雜誌創刊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彭氏軍史評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彭誌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彭誌文並收藏彭氏軍史評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