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期間的,經過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同意,由中國**青年團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創立了一個紅軍獨立師――“第一軍團少年共產國際師”。[.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但是這支英雄部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兩年後就被改編為第十五師,隸屬於紅一軍團的建製。“少共國際師”的存在雖然在中國革命的鬥爭史上屬於曇花一現,但它卻為人民軍隊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的優秀將領和軍事指揮員,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胡耀邦、陳光、肖華、彭紹輝、曹懷裏、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團中央根據紅軍總政治部的建議,發布了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紀念紅軍成立六周年的紀念會上,這支新部隊就有幸與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等單位一道參加了在瑞金紅軍總部的大閱兵。“少共國際師”隻用了大約2個多月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組建任務。期間進行過較為嚴格的軍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戰鬥力,當時全師的兵力大約為8000人。其中70%是黨團員,戰士的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有不少是14、15歲的“紅小鬼”。第一任師長為吳高群。吳高群曾被人們稱讚為“進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揮員”,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犧牲在黎川戰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員馮文彬也是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寫過一篇紀念少共國際師的文章,他的職務後來被年僅18歲的肖華接替。)。閱兵式上“少共國際師”還沒有正式的番號,是周恩來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親自授予了“少共國際師”的軍旗,並發出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的戰鬥命令。同時被授旗的還有紅軍工人師。
而“少共國際師”真正地組建完成則要到1933年的8月5日,並在在博生縣又舉行了一次師級規模的閱兵式。一個月後,1933年9月3日,經過一個簡短的“九三宣誓”儀式,“少共國際師”就開赴第五次“反圍剿”的前線作戰。(.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少共國際師”進抵到東部戰線的建寧,紅軍戰士高唱著《少共國際師出軍歌》、《上前線歌》等歌曲,到處寫下“紅軍勝利萬歲!”等標語,其聲威震動了整個建寧縣城。部隊繼續前進到泰寧,然後召開了由黨團骨幹參加的軍人大會,紅軍的主要首長周恩來總政委、朱德總司令和楊尚昆主任等人專門來到“少共國際師”作了報告與鼓動,並傳達了戰役中的任務。
“少共國際師”取得了第一次戰鬥的勝利,即閔北的拿口戰役。替閩中獨立團解圍,擊潰國民黨軍周誌群部2000餘人。然後轉進到黎川參加保衛戰。“少共國際師”在資溪橋與黎西南等地作戰,但是很不幸,師長吳高群在百勝關的戰鬥時中炮犧牲。名將陳光臨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國際師”的師長(3個月後,陳光將軍被調動到王牌師紅二師任師長)。在百順點嶺戰鬥中,“少共國際師”還配合友軍擊潰了向黎川前進的2個師國民黨軍隊,遲滯了敵人的推進,保障了我軍防線的建立。這次戰鬥的勝利應該可以說非常地不容易,因為國民黨軍隊中有一支部隊是陳誠的十一師,是**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橫村戰鬥中,“少共國際師”被國民黨軍隊擊敗,對失敗負有責任的一個紅軍團長和政委後來都被撤職了。但是在接下來的石城保衛戰中,“少共國際師”為自己正了名,麵對優勢兵力的敵人的進攻,寸步不讓,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這一仗保障了中央紅軍順利地開始長征。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少共國際師”與中央紅軍一道離開了中央根據地。長征開始時“少共國際師”由28歲的彭紹輝將軍接任了師長,政治委員也換成了肖華(據肖華將軍等人的回憶錄,根據周恩來的建議,肖華一開始就擔任著“少共國際師”的師政委)。彭紹輝此前曾擔任過紅一師師長,興國模範師師長,紅五師師長,紅三十四師師長等職務,是紅軍中的一員虎將。在長征中“少共國際師”一直擔負著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在血戰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的過程中,“少共國際師”和紅五軍團擔任著殿後的任務,用血肉之軀抵擋著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整連、整營敵軍的一次次進攻,但“少共國際師”自身也損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後幾支過湘江的部隊之一。
1935年3月,遵義會議以後不久,中央軍委根據鬥爭的需要,決定對“少共國際師”進行整編,改編為紅十五師,歸紅一軍團(下轄第1、2、15師)建製。就這樣,“少共國際師”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關於“少共國際師”的文藝作品,據說現在已經有人寫出了一部叫《少共國際師》的長篇曆史小說和同名的20集的電視連續劇,且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可惜我沒有能夠看到這些作品,於是先依據手頭掌握的資料寫下了這篇短文,以示對紅軍先烈們的一點敬意吧。
(本文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
1933年5月20日,團中央根據紅軍總政治部的建議,發布了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紀念紅軍成立六周年的紀念會上,這支新部隊就有幸與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等單位一道參加了在瑞金紅軍總部的大閱兵。“少共國際師”隻用了大約2個多月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組建任務。期間進行過較為嚴格的軍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戰鬥力,當時全師的兵力大約為8000人。其中70%是黨團員,戰士的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有不少是14、15歲的“紅小鬼”。第一任師長為吳高群。吳高群曾被人們稱讚為“進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揮員”,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犧牲在黎川戰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員馮文彬也是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寫過一篇紀念少共國際師的文章,他的職務後來被年僅18歲的肖華接替。)。閱兵式上“少共國際師”還沒有正式的番號,是周恩來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親自授予了“少共國際師”的軍旗,並發出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的戰鬥命令。同時被授旗的還有紅軍工人師。
而“少共國際師”真正地組建完成則要到1933年的8月5日,並在在博生縣又舉行了一次師級規模的閱兵式。一個月後,1933年9月3日,經過一個簡短的“九三宣誓”儀式,“少共國際師”就開赴第五次“反圍剿”的前線作戰。(.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少共國際師”進抵到東部戰線的建寧,紅軍戰士高唱著《少共國際師出軍歌》、《上前線歌》等歌曲,到處寫下“紅軍勝利萬歲!”等標語,其聲威震動了整個建寧縣城。部隊繼續前進到泰寧,然後召開了由黨團骨幹參加的軍人大會,紅軍的主要首長周恩來總政委、朱德總司令和楊尚昆主任等人專門來到“少共國際師”作了報告與鼓動,並傳達了戰役中的任務。
“少共國際師”取得了第一次戰鬥的勝利,即閔北的拿口戰役。替閩中獨立團解圍,擊潰國民黨軍周誌群部2000餘人。然後轉進到黎川參加保衛戰。“少共國際師”在資溪橋與黎西南等地作戰,但是很不幸,師長吳高群在百勝關的戰鬥時中炮犧牲。名將陳光臨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國際師”的師長(3個月後,陳光將軍被調動到王牌師紅二師任師長)。在百順點嶺戰鬥中,“少共國際師”還配合友軍擊潰了向黎川前進的2個師國民黨軍隊,遲滯了敵人的推進,保障了我軍防線的建立。這次戰鬥的勝利應該可以說非常地不容易,因為國民黨軍隊中有一支部隊是陳誠的十一師,是**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橫村戰鬥中,“少共國際師”被國民黨軍隊擊敗,對失敗負有責任的一個紅軍團長和政委後來都被撤職了。但是在接下來的石城保衛戰中,“少共國際師”為自己正了名,麵對優勢兵力的敵人的進攻,寸步不讓,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這一仗保障了中央紅軍順利地開始長征。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少共國際師”與中央紅軍一道離開了中央根據地。長征開始時“少共國際師”由28歲的彭紹輝將軍接任了師長,政治委員也換成了肖華(據肖華將軍等人的回憶錄,根據周恩來的建議,肖華一開始就擔任著“少共國際師”的師政委)。彭紹輝此前曾擔任過紅一師師長,興國模範師師長,紅五師師長,紅三十四師師長等職務,是紅軍中的一員虎將。在長征中“少共國際師”一直擔負著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在血戰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的過程中,“少共國際師”和紅五軍團擔任著殿後的任務,用血肉之軀抵擋著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整連、整營敵軍的一次次進攻,但“少共國際師”自身也損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後幾支過湘江的部隊之一。
1935年3月,遵義會議以後不久,中央軍委根據鬥爭的需要,決定對“少共國際師”進行整編,改編為紅十五師,歸紅一軍團(下轄第1、2、15師)建製。就這樣,“少共國際師”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關於“少共國際師”的文藝作品,據說現在已經有人寫出了一部叫《少共國際師》的長篇曆史小說和同名的20集的電視連續劇,且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可惜我沒有能夠看到這些作品,於是先依據手頭掌握的資料寫下了這篇短文,以示對紅軍先烈們的一點敬意吧。
(本文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