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老婆總是別人的好,兒子總是自己的好。(.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而曹操卻有一句名言叫做“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對一位敵國君主的一種稱讚,因此人們大都敬仰曹操的博大胸懷,其實這話由劉皇叔來說更為恰當,而曹操來說,那就是謙虛了,他的兒子很不賴的啦。
曹植七步成詩、曹衝稱象等故事,講的都是曹氏一脈,建安文學中著名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更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曹植倍受被文人的推崇。說曹植不能不提他愛上了自己的嫂嫂――曹丕之妃甄氏一事。
甄氏名洛,本是袁紹之子袁熙的老婆,據說美豔驚人,膚白如玉,是出了名的美女。當年為了得到甄氏,曹丕和父親曹操幾近翻臉,曹丕手腳更快一些,搶得了先機。同樣是“色中餓鬼”的曹操很無奈地把甄氏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不過看來是十分地不爽。後來不誇兒子反讚孫仲謀是否有這一層原因(賭著氣?)在裏頭,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遺憾的是曹丕雖然得到了美女,但甄氏並不喜歡曹丕,覺得他是個“糙哥”,陰謀詭計,算不上是“好男人”,於是別戀著“詩賦俱佳”“深解風情”的美男子曹植。[.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曹植和甄氏彼此情投意和,隻是悖倫違理,才沒有魚水之歡。後來甄氏相思成疾,抑鬱而終了。
不過關於甄氏之死,另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魏書》記載的:曹丕冊封甄氏為皇後,璽書三次送到,甄氏都懇辭拒絕,人們推測她是為了曹植。女人拒絕當皇後,在中國曆史上隻此一遭。然後,甄氏突然染病去世了。野史傳言是曹丕發現了甄氏的偷情,深恨之,賜死了甄氏。死後曹丕還對甄氏的屍身進行了“以發覆麵、以糠塞口”的侮辱與淩虐。人們很同情甄氏的遭遇,詩詞歌賦中把她喻為“洛水之神”,讓她在夢中意會曹植。由此可知“七步成詩”的故事可不是鬧著玩的,誰讓曹植偷走了魏文帝女人的心呢?
話說曹丕先說他的汙點可能更客觀一些,在尊重女性權益方麵曹丕肯定是做得很差勁的。不過,魏文帝曹丕品行的低劣是他封建的局限性,時代的落後性,對於他的評價我們要看他的主流,看他在曆史上的功績。
曹丕,字子桓,漢靈帝中平四年出生,八歲能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他顯然是一位被人們低估了文武全才。
曹丕文學上的成就人們大都知道,後人總結出的曹丕文集,洋洋灑灑含概著詩詞歌賦、樂府銘文等的《曹丕集》成為了曹丕文學成就卓絕的佐證,文集中的《燕歌行》更是被後人推崇為七言詩之祖,因為曹丕的文采盡人皆知,我這裏就不再贅述。
對他在武功上的造詣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以全武行著稱的《三國演義》對曹丕這方麵的能耐更是隻字未提,隻說黃須兒曹彰的武功不錯;陳壽的《三國誌》也說他“才藝兼該”,僅提到曹丕喜歡打獵[注解一],長水校尉戴陵不識時務地勸阻,被判處了僅次於死刑的刑罰。不過,曹丕喜歡武術(打獵)運動已由此可見一斑。
同樣是一堆古籍資料,有時人們會對自己所常見的一些資料缺乏必要的總結和思考,比如說我們前麵提到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的阿基米德,他以舟稱象就是利用了浮力原理。資料顯示曹衝雖然早亡,但卻讓其父親曹操沉浸在悲傷之中,因此慢怠了當時來許昌獻西川地圖的別駕張鬆,張鬆一怒之下把西川地圖轉而送給劉備,並引劉備軍入川。就這樣,整個三國曆史軌跡都改變了。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我們來看看曹丕在《典論自序》中的自傳:“餘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以時之多難,故每征,餘常從。”這裏指出曹丕從小就弓馬純熟,後麵尤其提到了建安初年宛城張繡的反叛,動亂中曹操的長子曹昂、從兄曹安民等皆遇害,而曹丕一個僅十多歲的小孩竟然從亂軍之中趁隙突圍而出,可見他的馬術果然了得,隻可惜在羅貫中《戰宛城》的章節中沒有記載曹丕突圍的經過。
另一個證明曹丕武功不弱的例子同樣來自《典論自序》,曹丕曾經與奮威將軍鄧展比劍。首先鄧展並非俗手,“曉五兵”,能空手入白刃,武學造詣是相當高的。文中記載:“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餘顧嚐好之,又得善術。固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芋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麵,故齊臂耳。展言願複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剿,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這一段文言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曹丕擊敗鄧展的經過,無論是劍術理論還是實戰技擊,曹丕都全麵獲勝,而且讓對方口服心服。
無疑,曹丕的劍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並非浪得虛名。他“轉益多師”,拜過很多的師傅(如虎卉王越、河南史阿),劍法自有淵源;而且他擅長使用雙戟,也可以“以單破複”,也就是雙戟也可以變成單戟。戟在三國時是比較時尚的一種兵器,雙戟,應該是那種帶護手鉤的短兵器,可能類似太史慈的手戟,使一對必須一心二用,是有難度的。長兵器方麵曹操使槊,曹操曾舞槊作詩,曹丕的至親夏侯氏則以槍法稱雄。可見,曹丕的戟法不可能是家傳。至於曹丕是不是跟著父親的貼身保鏢雙戟典韋所學,這就拿不準了,反正他兄弟黃須兒曹彰也是擅長使畫戟,在張國良的評話中,曹彰曾力敗“西蜀十虎”。看來曹家是請了一個使戟的行家來做教師爺(嗬嗬~~是不是呂布的師傅也指不定哦)。
可恨孫破虜早亡了,不知道後來“文武雙全”的曹丕取得的非凡成就,否則他是否也會慨歎,“生子當如曹子恒”呢?
[注解一]曹丕在《典論?自敘》中補充說明“......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遂禽輒十裏,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本文係原創撰寫,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文中觀點係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曹植七步成詩、曹衝稱象等故事,講的都是曹氏一脈,建安文學中著名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更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尤其曹植倍受被文人的推崇。說曹植不能不提他愛上了自己的嫂嫂――曹丕之妃甄氏一事。
甄氏名洛,本是袁紹之子袁熙的老婆,據說美豔驚人,膚白如玉,是出了名的美女。當年為了得到甄氏,曹丕和父親曹操幾近翻臉,曹丕手腳更快一些,搶得了先機。同樣是“色中餓鬼”的曹操很無奈地把甄氏讓給了自己的兒子,不過看來是十分地不爽。後來不誇兒子反讚孫仲謀是否有這一層原因(賭著氣?)在裏頭,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遺憾的是曹丕雖然得到了美女,但甄氏並不喜歡曹丕,覺得他是個“糙哥”,陰謀詭計,算不上是“好男人”,於是別戀著“詩賦俱佳”“深解風情”的美男子曹植。[.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曹植和甄氏彼此情投意和,隻是悖倫違理,才沒有魚水之歡。後來甄氏相思成疾,抑鬱而終了。
不過關於甄氏之死,另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魏書》記載的:曹丕冊封甄氏為皇後,璽書三次送到,甄氏都懇辭拒絕,人們推測她是為了曹植。女人拒絕當皇後,在中國曆史上隻此一遭。然後,甄氏突然染病去世了。野史傳言是曹丕發現了甄氏的偷情,深恨之,賜死了甄氏。死後曹丕還對甄氏的屍身進行了“以發覆麵、以糠塞口”的侮辱與淩虐。人們很同情甄氏的遭遇,詩詞歌賦中把她喻為“洛水之神”,讓她在夢中意會曹植。由此可知“七步成詩”的故事可不是鬧著玩的,誰讓曹植偷走了魏文帝女人的心呢?
話說曹丕先說他的汙點可能更客觀一些,在尊重女性權益方麵曹丕肯定是做得很差勁的。不過,魏文帝曹丕品行的低劣是他封建的局限性,時代的落後性,對於他的評價我們要看他的主流,看他在曆史上的功績。
曹丕,字子桓,漢靈帝中平四年出生,八歲能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稱帝,建立魏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他顯然是一位被人們低估了文武全才。
曹丕文學上的成就人們大都知道,後人總結出的曹丕文集,洋洋灑灑含概著詩詞歌賦、樂府銘文等的《曹丕集》成為了曹丕文學成就卓絕的佐證,文集中的《燕歌行》更是被後人推崇為七言詩之祖,因為曹丕的文采盡人皆知,我這裏就不再贅述。
對他在武功上的造詣知道的可能就不多了。以全武行著稱的《三國演義》對曹丕這方麵的能耐更是隻字未提,隻說黃須兒曹彰的武功不錯;陳壽的《三國誌》也說他“才藝兼該”,僅提到曹丕喜歡打獵[注解一],長水校尉戴陵不識時務地勸阻,被判處了僅次於死刑的刑罰。不過,曹丕喜歡武術(打獵)運動已由此可見一斑。
同樣是一堆古籍資料,有時人們會對自己所常見的一些資料缺乏必要的總結和思考,比如說我們前麵提到曹衝稱象中的曹衝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的阿基米德,他以舟稱象就是利用了浮力原理。資料顯示曹衝雖然早亡,但卻讓其父親曹操沉浸在悲傷之中,因此慢怠了當時來許昌獻西川地圖的別駕張鬆,張鬆一怒之下把西川地圖轉而送給劉備,並引劉備軍入川。就這樣,整個三國曆史軌跡都改變了。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我們來看看曹丕在《典論自序》中的自傳:“餘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以時之多難,故每征,餘常從。”這裏指出曹丕從小就弓馬純熟,後麵尤其提到了建安初年宛城張繡的反叛,動亂中曹操的長子曹昂、從兄曹安民等皆遇害,而曹丕一個僅十多歲的小孩竟然從亂軍之中趁隙突圍而出,可見他的馬術果然了得,隻可惜在羅貫中《戰宛城》的章節中沒有記載曹丕突圍的經過。
另一個證明曹丕武功不弱的例子同樣來自《典論自序》,曹丕曾經與奮威將軍鄧展比劍。首先鄧展並非俗手,“曉五兵”,能空手入白刃,武學造詣是相當高的。文中記載:“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餘顧嚐好之,又得善術。固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芋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麵,故齊臂耳。展言願複一交。餘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餘卻腳剿,正截其顙。坐中驚視。餘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餘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這一段文言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曹丕擊敗鄧展的經過,無論是劍術理論還是實戰技擊,曹丕都全麵獲勝,而且讓對方口服心服。
無疑,曹丕的劍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並非浪得虛名。他“轉益多師”,拜過很多的師傅(如虎卉王越、河南史阿),劍法自有淵源;而且他擅長使用雙戟,也可以“以單破複”,也就是雙戟也可以變成單戟。戟在三國時是比較時尚的一種兵器,雙戟,應該是那種帶護手鉤的短兵器,可能類似太史慈的手戟,使一對必須一心二用,是有難度的。長兵器方麵曹操使槊,曹操曾舞槊作詩,曹丕的至親夏侯氏則以槍法稱雄。可見,曹丕的戟法不可能是家傳。至於曹丕是不是跟著父親的貼身保鏢雙戟典韋所學,這就拿不準了,反正他兄弟黃須兒曹彰也是擅長使畫戟,在張國良的評話中,曹彰曾力敗“西蜀十虎”。看來曹家是請了一個使戟的行家來做教師爺(嗬嗬~~是不是呂布的師傅也指不定哦)。
可恨孫破虜早亡了,不知道後來“文武雙全”的曹丕取得的非凡成就,否則他是否也會慨歎,“生子當如曹子恒”呢?
[注解一]曹丕在《典論?自敘》中補充說明“......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遂禽輒十裏,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本文係原創撰寫,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文中觀點係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