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是國民黨軍隊中被公認最有才華的將軍之一。他曾成功地指揮了著名的昆侖關戰役,此役中國的裝甲部隊打出了對日作戰的軍威,重挫日本號稱為“鋼軍”的第5師團,擊斃了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等多名高級將佐,杜聿明將軍因此而一戰成名。
抗戰中杜聿明還指揮了遠征軍在緬甸的戰役,他於1942年出任了中國遠征軍副司令,指揮了著名的“斯瓦逐次阻擊戰”。抗戰勝利後,他又積極地投身到內戰中去。杜聿明作為東三省的保安司令指揮**搶占東北,並參與指揮了在東北對**元帥的民主聯軍的作戰,**取得的為數不多的勝仗之一四戰四平的勝利。
在國共的生死決戰中,杜聿明參與指揮的遼沈戰役。錦州戰役後,杜聿明成功地將12個師的**從葫蘆島轉移到關內。杜聿明對於戰局的正確分析及合理性建議使他迅速得到蔣介石的重任,被**上下視為“救火員”。杜聿明因此成為徐蚌會戰的徐州“剿總”副司令(司令劉峙是個草包),指揮了淮海大戰。雖然在淮海大戰**最後以失敗而收場,除了**高人一籌的戰略戰術運用,民心向背以外,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蔣介石過多地幹預,瞎指揮,及拒絕接受杜聿明的正確主張。[.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兵敗被俘,結束了他跌宕起伏的軍事傳奇。
在杜聿明行伍生涯中不太光彩的一仗應該就是在緬甸指揮遠征軍向野人山的撤退,導致了**遭到毀滅性的損失。杜聿明本人也曾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形勢來分析,還是發現其中有許多情有可原,值得商榷的地方。
當時的中國遠征軍是初次進入緬甸作戰,因陌生異域、與美英盟軍在戰略上的分歧及指揮不力等諸多因素而導致作戰失敗。日軍的一個師團搶先占領了從保山通往大理的道路,截斷**的退路。因為英美方麵要求中**隊以難民身份撤入印度,這種有侮辱中**人的“餿主意”遭到了杜聿明將軍的嚴詞拒絕。在生與死,榮與辱的麵前,**內部出現了分裂,一路遠征軍由孫立人將軍率領,約一萬餘人按照英美的意思撤向了印度;杜聿明將軍率領五萬人組成的另一路,則翻越荒無人煙的野人山繞道撤退回中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因為對綿延千裏,縱深達200多公裏,平均在2600米以上海拔的野人山的艱險的估計不足,對大自然的力量認識不深,遠征軍沒有進行必要偵察與探路,甚至沒有帶足必需的幹糧,數萬大軍就倉促地進入了死地野人山。時值雨季來臨,野人山山高林密,無路可行,且濕滑泥濘,舉履維艱。很多人染上了瘧疾、回歸熱、破傷風等疾病,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因饑餓、疾病或是食物中毒而死。沿途屍臭數裏,白骨累累。遠征軍被那暗無天日的原始森林折磨了長達兩個多月之久,離開野人山的遠征軍殘部淪落到了人鬼難分的地步。原本是懷著良好願望的撤退,因為沒有考慮地形、氣候等因素,造成了事實與願望的巨大反差。
一些指責杜聿明指揮失誤的人認為杜沒有接受部將的建議,率領大軍去殺開一條血路回國是一個錯誤。從純軍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從前文對野人山撤退行動前的緬甸戰局的背景扼要的陳述中就能看得出,遠征軍拚殺奪路的條件並不成熟。首先不能把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估計得過高,這已經是一支潰敗之師,人多沒有用的(有這麽一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可能是發生在甲午戰爭中,其真實性我沒有去考證。據說一個日本兵遇到了一群中國難民,中國難民全部跪下來要求饒命,這個日本兵不接受,把這些難民全部殺死了,中國難民竟無一人起來反抗或者逃走。);遠征軍當時人心思歸,士氣低落,並且還遭到日軍的追擊,是由殿後的96師以及戴安讕的第200師頑強狙擊才成功擺脫日軍的追擊,戴安讕將軍在撤退中英勇犧牲了。其次也不能把日本人的戰鬥力妄貶得太低,日軍一個師團挑戰中**隊一兩個軍早就不是新聞,何況緬甸的日軍是號稱為“叢林之虎”的第18山地師團與第55師團,遠征軍這支由士氣為零的殘兵敗將組成的軍隊是無法與之抗衡的。遠征軍如果不走野人山,全力去打通一條的由日軍師團把守的退路,很難說就一定有把握能打開一條退往中國的退路。一個縱隊(或一個師團)依據有利地形(在緬甸那樣的山地)頂住**十幾萬人衝鋒(攻擊)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那種賭一把,拚一拚的弄險作法絕不是一個肩負數萬將士生死的優秀、冷靜將軍應該選擇的。
杜聿明因為不熟悉地形,選擇了使敵人截斷自己退路計劃落空,同時又維護中**人的氣節(不是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避難)的而另劈奚徑(但其實是一條死路)來撤退。於是人們就說杜聿明沒有率遠征軍去拚殺開一條血路而承受著沒有價值的犧牲是錯了。這樣的推論我想我是不會接受的。因為在我看來,問題不是出在這個軍事行動設想的本身,而是出在對當地地形缺乏最起碼的了解。野人山的悲劇隻能說明遠征軍地形不熟,情報失誤,並不是某個將領的指揮藝術有問題,這一點是顯然易見的。事後諸葛亮,“與其這樣不如這樣誰都會”作為一個指揮官應為全軍考慮一條最安全穩妥的退路,杜聿明從保存實力的目的出發,不與日軍爭一日之長短,翻越野人山撤退回國應該是當時除了撤往印度以外的最佳選擇了(當然我這麽說的前提是野人山不是個“魔鬼居住的地方”)。
(本文係依據2005年9月本人與龍琨、一葉扁舟人等書友探討民國名將杜聿明的觀點改寫,文中觀點係作者彭誌文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
抗戰中杜聿明還指揮了遠征軍在緬甸的戰役,他於1942年出任了中國遠征軍副司令,指揮了著名的“斯瓦逐次阻擊戰”。抗戰勝利後,他又積極地投身到內戰中去。杜聿明作為東三省的保安司令指揮**搶占東北,並參與指揮了在東北對**元帥的民主聯軍的作戰,**取得的為數不多的勝仗之一四戰四平的勝利。
在國共的生死決戰中,杜聿明參與指揮的遼沈戰役。錦州戰役後,杜聿明成功地將12個師的**從葫蘆島轉移到關內。杜聿明對於戰局的正確分析及合理性建議使他迅速得到蔣介石的重任,被**上下視為“救火員”。杜聿明因此成為徐蚌會戰的徐州“剿總”副司令(司令劉峙是個草包),指揮了淮海大戰。雖然在淮海大戰**最後以失敗而收場,除了**高人一籌的戰略戰術運用,民心向背以外,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蔣介石過多地幹預,瞎指揮,及拒絕接受杜聿明的正確主張。[.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兵敗被俘,結束了他跌宕起伏的軍事傳奇。
在杜聿明行伍生涯中不太光彩的一仗應該就是在緬甸指揮遠征軍向野人山的撤退,導致了**遭到毀滅性的損失。杜聿明本人也曾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形勢來分析,還是發現其中有許多情有可原,值得商榷的地方。
當時的中國遠征軍是初次進入緬甸作戰,因陌生異域、與美英盟軍在戰略上的分歧及指揮不力等諸多因素而導致作戰失敗。日軍的一個師團搶先占領了從保山通往大理的道路,截斷**的退路。因為英美方麵要求中**隊以難民身份撤入印度,這種有侮辱中**人的“餿主意”遭到了杜聿明將軍的嚴詞拒絕。在生與死,榮與辱的麵前,**內部出現了分裂,一路遠征軍由孫立人將軍率領,約一萬餘人按照英美的意思撤向了印度;杜聿明將軍率領五萬人組成的另一路,則翻越荒無人煙的野人山繞道撤退回中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因為對綿延千裏,縱深達200多公裏,平均在2600米以上海拔的野人山的艱險的估計不足,對大自然的力量認識不深,遠征軍沒有進行必要偵察與探路,甚至沒有帶足必需的幹糧,數萬大軍就倉促地進入了死地野人山。時值雨季來臨,野人山山高林密,無路可行,且濕滑泥濘,舉履維艱。很多人染上了瘧疾、回歸熱、破傷風等疾病,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因饑餓、疾病或是食物中毒而死。沿途屍臭數裏,白骨累累。遠征軍被那暗無天日的原始森林折磨了長達兩個多月之久,離開野人山的遠征軍殘部淪落到了人鬼難分的地步。原本是懷著良好願望的撤退,因為沒有考慮地形、氣候等因素,造成了事實與願望的巨大反差。
一些指責杜聿明指揮失誤的人認為杜沒有接受部將的建議,率領大軍去殺開一條血路回國是一個錯誤。從純軍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從前文對野人山撤退行動前的緬甸戰局的背景扼要的陳述中就能看得出,遠征軍拚殺奪路的條件並不成熟。首先不能把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估計得過高,這已經是一支潰敗之師,人多沒有用的(有這麽一個故事是發人深省的,可能是發生在甲午戰爭中,其真實性我沒有去考證。據說一個日本兵遇到了一群中國難民,中國難民全部跪下來要求饒命,這個日本兵不接受,把這些難民全部殺死了,中國難民竟無一人起來反抗或者逃走。);遠征軍當時人心思歸,士氣低落,並且還遭到日軍的追擊,是由殿後的96師以及戴安讕的第200師頑強狙擊才成功擺脫日軍的追擊,戴安讕將軍在撤退中英勇犧牲了。其次也不能把日本人的戰鬥力妄貶得太低,日軍一個師團挑戰中**隊一兩個軍早就不是新聞,何況緬甸的日軍是號稱為“叢林之虎”的第18山地師團與第55師團,遠征軍這支由士氣為零的殘兵敗將組成的軍隊是無法與之抗衡的。遠征軍如果不走野人山,全力去打通一條的由日軍師團把守的退路,很難說就一定有把握能打開一條退往中國的退路。一個縱隊(或一個師團)依據有利地形(在緬甸那樣的山地)頂住**十幾萬人衝鋒(攻擊)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那種賭一把,拚一拚的弄險作法絕不是一個肩負數萬將士生死的優秀、冷靜將軍應該選擇的。
杜聿明因為不熟悉地形,選擇了使敵人截斷自己退路計劃落空,同時又維護中**人的氣節(不是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避難)的而另劈奚徑(但其實是一條死路)來撤退。於是人們就說杜聿明沒有率遠征軍去拚殺開一條血路而承受著沒有價值的犧牲是錯了。這樣的推論我想我是不會接受的。因為在我看來,問題不是出在這個軍事行動設想的本身,而是出在對當地地形缺乏最起碼的了解。野人山的悲劇隻能說明遠征軍地形不熟,情報失誤,並不是某個將領的指揮藝術有問題,這一點是顯然易見的。事後諸葛亮,“與其這樣不如這樣誰都會”作為一個指揮官應為全軍考慮一條最安全穩妥的退路,杜聿明從保存實力的目的出發,不與日軍爭一日之長短,翻越野人山撤退回國應該是當時除了撤往印度以外的最佳選擇了(當然我這麽說的前提是野人山不是個“魔鬼居住的地方”)。
(本文係依據2005年9月本人與龍琨、一葉扁舟人等書友探討民國名將杜聿明的觀點改寫,文中觀點係作者彭誌文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