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反清的結社組織,稱為撚黨,撚黨的發源地在淮北的肥水和渦河流域,“撚”是淮北的方言,是組、群的意思。其成員主要為貧苦的百姓和手工業者。19世紀中期的時候受到太平天國的影響,撚黨舉行了反清的起義。就這樣成為了撚軍,是我國清代北方一支重要的農民軍,它的發展曾影響到18個省,堅持鬥爭了18年,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國運動和北方的其他農民起義,給予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
撚軍從1855年,張樂行稱“大漢盟主”,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製度開始走上正軌,到1864年賴文光被推為首領,從兵製與兵法方麵日趨成熟,直到1868年8月,最後一支撚軍被清廷剿滅,這期間撚軍中也湧現過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
但是因為同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的巨大影響,使人們對撚軍起義,清史上這次其實同樣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的關注與了解的深度遠遠不夠,而撚軍中的一些名將更是鮮為人知。因為曾計劃創作《撚軍通俗演義》的緣故,使我對這段曆史中的事件與人物有所涉獵,故而寫成此文。
賴文光:廣西人,軍事家。祖籍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縣)。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轉戰桂、湘、鄂等省。(.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1852年,任文職。1856年,天京事變後奉命在江西征兵。次年回朝,保衛天京。1858年,進軍江北、戰於鄂、皖。1860年參與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以功封傑天義。進占江蘇江浦等地。1861年隨陳玉成西征。安慶失守後,曾向陳玉成提出聯合撚軍,恢複安徽的策略,可惜未被采納。不久被封為遵王。1862年,遠征西北,進入河南、陝西,聞廬州告急返回。再次進入陝西、取漢中。1864年,回救天京,抵湖北東部,天京已經失陷。轉戰於河南、湖北、安徽。連續不斷地擊敗僧格林沁,被撚軍推為首領,1865年1月,再擊敗僧格林沁,調動僧格林沁奔馳於山東與蘇北之間,5月,在山東高樓寨殲滅了僧格林沁的馬隊。他領軍至皖北、山東。1866年,斬提督梁洪勝,連續擊敗清軍。9月,在河南開封擊敗曾國藩的防線,導致曾國藩被解職。許州分兵,賴文光統帥東撚軍。1867年,在羅家集消滅名將提督郭鬆林的湘軍;在楊家河殲滅張樹珊的淮軍;擊潰了劉銘傳的淮軍;但被鮑超擊敗,未能入川,與西撚軍會師的計劃落空。北走河南,再入湖北,殲滅彭鋶橘的湘軍。8月為突破運河防線,苦戰不利,被困於四河之間。11月,與清軍大戰於江蘇贛榆,任化邦被叛徒所殺,受挫。12月,在山東壽光於清軍決戰,損失三萬人。賴文光率兩千騎兵,衝過六塘河南下,1868年1月5日,揚州瓦窯鋪兵潰,傷重被俘,獄中寫下《賴文光自述》。10日,一代名將賴文光就義於揚州。
張宗禹:後期撚軍中的著名領導人,安徽亳州雉河鎮附近張大莊人,別號“小閻王”,太平天國曾封他為梁王,初為黃旗青年的將領。其部軍紀肅嚴,作戰勇猛。1860年,率部三萬出蘇北敵後,克淮陰。1860年與任柱和太平軍配合作戰。1864年,天國滅亡後,與賴文光、任柱合並,推賴文光為首領。改變了作戰方式,以騎兵為主體的流動作戰,1865年在山東高樓寨殲滅了僧格林沁的馬隊,取得大勝。1866年,許州分兵,張宗禹統帥西撚軍。以6萬之眾在西安殲滅陝西巡撫劉蓉的湘軍,擊斃蕭德揚等多名清將。在陝北所向披靡。年底,為解救東撚軍踏冰渡黃河,進入山西,威逼北京,企圖調開包圍東撚軍的清軍主力,1868年,前鋒突進到京郊的盧溝橋。各路清軍北上“勤王”,張宗禹率軍南下,搶渡運河,進入直隸、山東,被左宗棠、李鴻章聯合圍困,突圍不成。8月16日,所部被清軍消滅,張宗禹投水不知所蹤。
任化邦:撚軍中三巨頭之一,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幼年父母雙亡,1851年,隨叔父起義,1857年,隨張樂行南征,為藍旗將領,1859年,其叔父戰死,藍旗部眾皆歸其統領,從此獨擋一麵。1863年,撚軍失敗後,他率餘部活動在湖、河南等地,並捕殺了苗沛林的侄子苗天慶,而聲威大震。1864年,天國失敗後,他與張宗禹共推遵王賴文光為撚軍首領。1866年,許州分兵,他分在東撚軍。次年,他在伊隆河戰役中,與賴文光擊潰了劉銘傳的淮軍。東撚軍後又分為南北兩隊,他是北隊的首領。6月,在山東被李鴻章的長牆戰術困在四條河之間,突圍不出,11月與清軍大戰於江蘇贛榆,被叛徒所殺。
龔得樹:撚軍白旗總目,安徽雉河鎮龔吉寺人,出身貧苦,粗通文墨,是張樂行的軍師,足智多謀,軍中尊稱為“龔先生”。1856年,龔得樹指揮部隊在宿州臨渙夜劫清營,大敗河北鎮總兵崇安。他力主撚軍與太平軍聯合,所率領的白旗“梟猛耐戰”多次配合李秀成、陳玉成作戰。1861年,第2次隨陳玉成西征,3月14日在湖北羅田中炮陣亡。
王冠三:河南夏邑三官集王樓人,武秀才出身,1854年,曾跟隨太平軍北伐援軍曾立昌北征,路過河南,他與其弟王藩、宋喜元結撚起義,樹立黑旗。1855年,王冠三參加雉河鎮會議,以黑旗總頭領兼先鋒,成為五大旗之外的另一支撚軍,1856年,隨張樂行南征,在三尖河戰役中,大戰清軍,曾兩次突圍而出。可惜不久王冠三就戰死在亳州。
牛宏升:又名牛絡紅,安徽雉河集附近曹市集人,曾參與初期撚軍起義,失敗後與張宗禹、任化邦等率部出走。牛宏升與西北太平軍陳得才、賴文光聯合作戰,成為後期撚軍的一支勁旅。1864年,他以軍功被太平天國封為荊王。1866年撚軍在河南許州分兵時,他分在東撚軍,與賴文光等轉戰華中,清廷曾拘捕其母,使人招降,他堅決拒絕。1867年11月,牛宏升在山東日照境內陣亡。
李蘊泰:又名李允,安徽宿州西陽集人,初期為藍旗首領。1857年,隨張樂行出征淮南。守臨淮,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他率部與張宗禹聯合作戰,被封為魏王。1866年,他分在東撚軍,與賴文光流動作戰。1868年,東撚軍覆滅時,他率數百人搶渡運河逃脫,投降天國叛徒李昭壽,旋被安徽巡撫所殺。
(本文係彭誌文原創,版權所有)
撚軍從1855年,張樂行稱“大漢盟主”,建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製度開始走上正軌,到1864年賴文光被推為首領,從兵製與兵法方麵日趨成熟,直到1868年8月,最後一支撚軍被清廷剿滅,這期間撚軍中也湧現過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
但是因為同時期太平天國運動的巨大影響,使人們對撚軍起義,清史上這次其實同樣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的關注與了解的深度遠遠不夠,而撚軍中的一些名將更是鮮為人知。因為曾計劃創作《撚軍通俗演義》的緣故,使我對這段曆史中的事件與人物有所涉獵,故而寫成此文。
賴文光:廣西人,軍事家。祖籍廣東嘉應州(今廣東梅縣)。1851年,參加金田起義,轉戰桂、湘、鄂等省。(.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1852年,任文職。1856年,天京事變後奉命在江西征兵。次年回朝,保衛天京。1858年,進軍江北、戰於鄂、皖。1860年參與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以功封傑天義。進占江蘇江浦等地。1861年隨陳玉成西征。安慶失守後,曾向陳玉成提出聯合撚軍,恢複安徽的策略,可惜未被采納。不久被封為遵王。1862年,遠征西北,進入河南、陝西,聞廬州告急返回。再次進入陝西、取漢中。1864年,回救天京,抵湖北東部,天京已經失陷。轉戰於河南、湖北、安徽。連續不斷地擊敗僧格林沁,被撚軍推為首領,1865年1月,再擊敗僧格林沁,調動僧格林沁奔馳於山東與蘇北之間,5月,在山東高樓寨殲滅了僧格林沁的馬隊。他領軍至皖北、山東。1866年,斬提督梁洪勝,連續擊敗清軍。9月,在河南開封擊敗曾國藩的防線,導致曾國藩被解職。許州分兵,賴文光統帥東撚軍。1867年,在羅家集消滅名將提督郭鬆林的湘軍;在楊家河殲滅張樹珊的淮軍;擊潰了劉銘傳的淮軍;但被鮑超擊敗,未能入川,與西撚軍會師的計劃落空。北走河南,再入湖北,殲滅彭鋶橘的湘軍。8月為突破運河防線,苦戰不利,被困於四河之間。11月,與清軍大戰於江蘇贛榆,任化邦被叛徒所殺,受挫。12月,在山東壽光於清軍決戰,損失三萬人。賴文光率兩千騎兵,衝過六塘河南下,1868年1月5日,揚州瓦窯鋪兵潰,傷重被俘,獄中寫下《賴文光自述》。10日,一代名將賴文光就義於揚州。
張宗禹:後期撚軍中的著名領導人,安徽亳州雉河鎮附近張大莊人,別號“小閻王”,太平天國曾封他為梁王,初為黃旗青年的將領。其部軍紀肅嚴,作戰勇猛。1860年,率部三萬出蘇北敵後,克淮陰。1860年與任柱和太平軍配合作戰。1864年,天國滅亡後,與賴文光、任柱合並,推賴文光為首領。改變了作戰方式,以騎兵為主體的流動作戰,1865年在山東高樓寨殲滅了僧格林沁的馬隊,取得大勝。1866年,許州分兵,張宗禹統帥西撚軍。以6萬之眾在西安殲滅陝西巡撫劉蓉的湘軍,擊斃蕭德揚等多名清將。在陝北所向披靡。年底,為解救東撚軍踏冰渡黃河,進入山西,威逼北京,企圖調開包圍東撚軍的清軍主力,1868年,前鋒突進到京郊的盧溝橋。各路清軍北上“勤王”,張宗禹率軍南下,搶渡運河,進入直隸、山東,被左宗棠、李鴻章聯合圍困,突圍不成。8月16日,所部被清軍消滅,張宗禹投水不知所蹤。
任化邦:撚軍中三巨頭之一,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幼年父母雙亡,1851年,隨叔父起義,1857年,隨張樂行南征,為藍旗將領,1859年,其叔父戰死,藍旗部眾皆歸其統領,從此獨擋一麵。1863年,撚軍失敗後,他率餘部活動在湖、河南等地,並捕殺了苗沛林的侄子苗天慶,而聲威大震。1864年,天國失敗後,他與張宗禹共推遵王賴文光為撚軍首領。1866年,許州分兵,他分在東撚軍。次年,他在伊隆河戰役中,與賴文光擊潰了劉銘傳的淮軍。東撚軍後又分為南北兩隊,他是北隊的首領。6月,在山東被李鴻章的長牆戰術困在四條河之間,突圍不出,11月與清軍大戰於江蘇贛榆,被叛徒所殺。
龔得樹:撚軍白旗總目,安徽雉河鎮龔吉寺人,出身貧苦,粗通文墨,是張樂行的軍師,足智多謀,軍中尊稱為“龔先生”。1856年,龔得樹指揮部隊在宿州臨渙夜劫清營,大敗河北鎮總兵崇安。他力主撚軍與太平軍聯合,所率領的白旗“梟猛耐戰”多次配合李秀成、陳玉成作戰。1861年,第2次隨陳玉成西征,3月14日在湖北羅田中炮陣亡。
王冠三:河南夏邑三官集王樓人,武秀才出身,1854年,曾跟隨太平軍北伐援軍曾立昌北征,路過河南,他與其弟王藩、宋喜元結撚起義,樹立黑旗。1855年,王冠三參加雉河鎮會議,以黑旗總頭領兼先鋒,成為五大旗之外的另一支撚軍,1856年,隨張樂行南征,在三尖河戰役中,大戰清軍,曾兩次突圍而出。可惜不久王冠三就戰死在亳州。
牛宏升:又名牛絡紅,安徽雉河集附近曹市集人,曾參與初期撚軍起義,失敗後與張宗禹、任化邦等率部出走。牛宏升與西北太平軍陳得才、賴文光聯合作戰,成為後期撚軍的一支勁旅。1864年,他以軍功被太平天國封為荊王。1866年撚軍在河南許州分兵時,他分在東撚軍,與賴文光等轉戰華中,清廷曾拘捕其母,使人招降,他堅決拒絕。1867年11月,牛宏升在山東日照境內陣亡。
李蘊泰:又名李允,安徽宿州西陽集人,初期為藍旗首領。1857年,隨張樂行出征淮南。守臨淮,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他率部與張宗禹聯合作戰,被封為魏王。1866年,他分在東撚軍,與賴文光流動作戰。1868年,東撚軍覆滅時,他率數百人搶渡運河逃脫,投降天國叛徒李昭壽,旋被安徽巡撫所殺。
(本文係彭誌文原創,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