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二戰軍事愛好者和喜歡研究德**事的學者都認為隆美爾、曼斯坦因和古德裏安是納粹德國最好的將軍。我同意對隆美爾和古德裏安的評價,但曼施坦因算不上是德國最好的將軍或者元帥,他的“曼施坦因計劃”是很不錯!在列寧格勒、克裏米亞、哈爾科夫他也確實幹得不錯!並且寫了一本好書《失去的勝利》。
[b]一。曼斯坦因元帥的輝煌的軍事成就。[/b]
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曼施坦因起的主要是一個參謀官的作用,他擔任入侵波蘭的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戰役中他提出一些非常合理的建議。例如曼施坦因當時所在的南方集團軍群,連續圍殲波軍主力,據說司令官是接受了曼施坦因的建議。在德軍包圍華沙後,又是他建議德軍使用炮兵和空軍轟炸以及斷水斷糧進攻華沙以逼迫波蘭投降。9月28日,波軍全線投降。
波蘭戰役後,曼施坦因製訂了入侵法國的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德軍第38軍軍長。按照“黃色方案”德軍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穿越阿登森林,然後迅速占領馬斯河的橋頭堡,並向東進攻迂回馬其諾防線將法軍切斷在北部。歐洲頭號軍事強國隻一個月就潰敗了,法蘭西戰役的迅速勝利無疑要部分歸功於“曼施坦因計劃”。
1941年2月,曼施坦因任新組建的第56裝甲軍軍長,準備入侵蘇聯。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曼施坦因指揮的裝甲軍向蘇聯境內縱深推進了320公裏,攻占了多納河上的橋梁,幾乎就衝進了列寧格勒。
9月,曼施坦因被任命為南線(克裏米亞)德軍第11集團軍司令,隸屬於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第11集團軍成功的向南推進攻陷了克裏米亞,俘虜蘇軍士兵43萬。到11月16日,完全占領了除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外整個克裏米亞。冬季來臨的時候,曼施坦因頂住了蘇軍的反擊,並繼續向南推進。
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隊占領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他在回憶錄中稱在塞瓦斯托波爾抓獲了十萬蘇聯俘虜,據戰後蘇聯方麵的資料顯示許多被俘的並不是真正的軍人。同時,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德軍陸軍元帥。7月下旬,第11集團軍被轉到北線,加入到北方集團軍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負責指揮德軍進攻列寧格勒。
[b]二。曼施坦因在事關三帝國命運的關鍵問題上犯下的嚴重錯誤:[/b]<br>
[b]第一,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錯誤。[/b]<br>
當德國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蘇聯軍隊的合圍陷阱時,是撤退還是堅守,希特勒十分的矛盾,從感情上他無法接受撤退的事實,日爾曼軍人的字典裏沒有“撤退”這兩個字,俄羅斯這樣的二等民族竟然逼得最優秀的日爾曼軍人狼狽而逃,太說不過去了。但是希特勒很清楚被包圍的後果,他首先隻是讓蔡茨勒將軍轉告保盧斯原地待命。並且一度希特勒還準備簽署讓保盧斯突圍的命令。
但當時兩個人的意見影響了希特勒的決定。第一個是空軍元帥戈林,戈林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將全力支援第6集團軍,完全有能力保證第6集團軍的結養;第二個影響希特勒的決定的就是元首當時非常寵信的曼施坦因元帥。希特勒在決策前聽取了曼施坦因元帥的意見,問他有沒有把握救出第6集團軍。曼施坦因說能夠救出。最新的資料顯示,曼施坦因還認為,第6集團軍如果突圍的話,即使成功,也會被追擊的蘇軍擊潰,幾十萬人成為對穩定東線毫無用處的散兵遊勇,因此他委婉地表示不讚成突圍。於是希特勒排除一切幹擾,堅決地命令保盧斯固守待援,失去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曼施坦因元帥當時躊躇滿誌,在魏克斯將軍的司令部,當魏克斯憂心衝衝地跟他講第6集團軍的危險境地時,他信心十足地打斷了魏克斯,“你放心,我會盡力的。”並且隨後親自給保盧斯發去電報,要保盧斯固守待援。這就是著名的“不要放棄,我會來救你們的,曼施坦因。”電文。可是到1943年1月8日,胡比將軍告訴曼施坦因這句話已經成為包圍圈中第6集團軍官兵最流傳的一句話時,已經無法兌現諾言的曼施坦因矢口否認,說自己從來沒有許下過這樣的諾言,是有人在無中生有地詆毀他的名譽。
曼施坦因出任新組建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包括霍斯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其中整個第6集團軍和部分第4裝甲集團軍的兵力已經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
即使在三周後,希特勒仍然在猶豫,懷疑自己讓保盧斯上將固守的決定是不是下錯了。但這時他隻能懷著良好的願望,把寶押在曼施坦因身上了。
曼施坦因的任務就是去援救這些被困的部隊。在11月28日時,實際上德國的頓河集團軍群就已經發現了143個番號的蘇軍單位。曼施坦因指揮頓河集團軍群於12月12日發動進攻,到12月24日,德軍離斯大林格勒僅有50公裏。但是由於蘇軍強大的反擊兵力以及周密的計劃,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被無情的阻擋住了,並被迫後撤200公裏。
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並沒有做到他所承諾的。在第6集團軍彈盡糧絕、傷兵滿營,兵臨絕境時,曼施坦因要保盧斯和他對進突圍,明知那是不可能,毫無誠意地僅派一個艾希曼少校(情報處長),而不是他的參謀長或者手下的將軍去聯絡保盧斯。事關幾十萬大軍命運的責任不是一個小小的少校能夠承擔得了的,曼施坦因顯然不是真正地希望第6集團軍與他對進突圍,他隻是在履行自己撤退前的最後一道手續而已。然後在他的回憶錄中就以保盧斯拒絕突圍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圍失敗的責任推得幹幹淨淨。
在斯大林格勒問題上,曼施坦因和希特勒有很大的不同,希特勒一旦堅定了一個信念就不再改變;而曼施坦因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立場,這就是我們看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問題上的表現,他一些自相矛盾的原因所在。但是他曾影響了德國方麵在堅守還是撤離上的決策是勿庸置疑的。
綜上所述,曼施坦因元帥和戈林兩人對於斯大林格勒的悲劇具有無法推卸的責任。而戰後人們把斯大林格勒失敗的責任全部算在希特勒的專橫,獨裁,幹預上顯示是有失公允的。
[b]第二,在庫爾茨克戰役中的重要失誤。[/b]<br>
庫爾茨克戰役是一次本不該發起的得不償失的進攻,好大喜功的曼施坦因(想重演一次基輔會戰的輝煌)是德軍中唯一一個多次催促希特勒發動戰役的將軍。
在1943年3月,德軍在付出巨大的犧牲以後,擊敗蘇軍占領了重鎮別爾哥羅德。曼施坦因想當然地認為德國具有消滅庫爾茨克突出部的蘇軍的軍事勢力,他建議與中央集團軍群一道,肅清在庫爾茨克的蘇軍,縮短戰線,即堡壘作戰計劃。他的計劃遭到絕大多數德國將領的反對,反對者包括大名鼎鼎的古德裏安、摩德爾,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元帥也表示,對曼施坦因的計劃中央集團軍群愛莫能助。
執行這次戰役即使是在1943年春也是不現實的,東線德軍的18個裝甲師隻剩下495輛坦克,部隊沒有輪換與休整已經連續作戰10個月以上,十分的疲憊。
連綿的春雨使道路泥濘化、等待新裝備則使戰機完全逝去。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中他為自己進行了辯解,聲稱他也曾建議取消庫爾茨克戰役,可惜他態度轉變的說法根本得到當事者的回憶錄的證實。其實他宣稱的那些建議取消庫爾茨克戰役的理由,並不是建議取消而是希望得到2個師的增援兵力(他的請求被希特勒冰冷地拒絕了)以及催促盡快發起戰役的理由。曼施坦因始終都是庫爾茨克戰役的積極倡導者,策動者。
庫爾茨克戰役中麵對嚴陣以待、力量對比懸殊的蘇軍,進攻的德軍遭到災難性的巨大的損失,北路中央集團軍群進攻方向被蘇軍判斷為主攻方向,遭受重大傷亡後轉入防禦。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南路的德軍兵力強大,蘇軍防禦稍弱,因此德軍進攻略好於北線。原本應該見好就收,摩德爾元帥多次催促希特勒停止庫爾茨克戰役,而曼施坦因正好相反,堅持繼續進攻,投入了最後一支預備隊第24裝甲軍(下轄第23裝甲師、維京擲彈兵師)約150輛坦克。希特勒患得患失地相信了曼施坦因(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完全是基於對曼施坦因的無限信任)。但是接下來,曼施坦因的進攻無法擊潰蘇軍預備裝甲力量,耐心有限的希特勒終於調走曼施坦因的幾個裝甲師,庫爾茨克戰役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事實與資料都證明,庫爾茨克戰役德國完全沒有獲勝的可能。從7月5日――23日,曼施坦因指揮的南部戰場殲滅蘇軍14395人,但自身損失54000人以及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僅暫時占領一些無關緊要的土地,沒有任何作戰或戰略價值。曼施坦因的堅持進攻隻能是把德國最後一點裝甲力量全部折騰在占據有利地形,善於防守的俄國人手裏。使德軍的裝甲力量(2400輛坦克或自行火炮)在不久後紅軍(7900輛)的大反攻麵前捉襟見肘,並且在剩下來的戰爭歲月中一直處於被動。曼施坦因的拙劣表現對納粹德國的失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曼施坦因元帥其他方麵的失誤與不足。<br>
人們對曼施坦因元帥的積極評價據說都是基於訪問前德國的一些與曼施坦因元帥共過事的將軍和元帥,比較著名的有古德裏安等人。但是德國最高統帥部的那些將軍元帥們(包括希特勒本人)對曼施坦因都不太看好的事實卻很少被人重視。畢竟接觸到曼施坦因元帥戰略層麵上思想的是最高統帥部的人員,而不是曼施坦因的部下或者對他接觸不多的古德裏安等人。可惜這些對曼施坦因持否定態度的人或死於戰爭中或在戰後作為戰犯被處決,沒有留下回憶錄,我們隻能從他們身邊的工作人員的回憶中,從側麵來管中窺豹。
在庫爾茨克戰役後的防禦戰中曼施坦因發揮才能,將功補過多次穩定了脆弱的東方戰線。不過完全依據他自傳《失去的勝利》來評價他的才華顯然是不準確。科涅夫在回憶錄就提到了曼施坦因誇大蘇軍軍力的作法,其中較明顯的謬誤是在哈爾科夫戰役中,他說德蘇兩方師的數量比例為1:8,他把蘇軍所有的坦克軍(隻是番號而已,實際兵力有的不到一個師)都算作德軍的軍級規模。作為戰地指揮官他的情報不可能如此的不準確,隻有一種解釋為了誇大1943年哈爾科夫反攻的艱巨性。
而且曼施坦因在後來艱苦的防禦戰中為了穩定他的南方戰線常常是以犧牲兄弟部隊(比如中央集團軍群或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作為代價。他從來沒有從整個第三帝國的利益來看戰局,他與最高統帥部人員凱特爾、約德爾等人的關係非常地糟糕,與斯大林格勒的幸存者之一的胡比將軍的關係也不好(原因可想而知)。
把所有的失敗的責任推到希特勒身上無疑是沒有風度和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在納粹滅亡以前,每當希特勒講完話,陸軍元帥曼斯坦因就會第一個跳起來高喊:“元首下令,我們服從!”(見《希特勒檔案》)曼施坦因作為二戰後期德國陸軍的主要主官,他的失誤都是發生在決定第三帝國生死攸關的重大戰役中。從這一角度來看,曼施坦因根本算不上德國的一個什麽好將軍。難怪後來希特勒要把他撤職,打入冷宮。希特勒曾指責曼施坦因應對南方集團軍群的惡劣處境負責,浪費了許多的兵力(站在希特勒的思維角度分析,不一定準確:曼施坦因經常性地要求援兵,結果卻打得一塌糊塗,就是有再多的兵力調給他,也不夠他填黑洞。)。而且曼施坦因常常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議和要求,有的還深深地激怒了希特勒,譬如他一度向希特勒提出最高軍事領導權的問題,建議設立一個東線總司令,遭到希特勒的拒絕。希特勒對曼施坦因的評價,“曼施坦因或許是總參謀部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但他隻能指揮完整的新銳師,卻不會指揮我現在這樣的殘兵敗將。我沒辦法為他組建一支全新的有作戰能力的部隊,因此任用他毫無意義。”
[b]四。二戰德國將領中有誰能比曼施坦因元帥更優秀?[/b]<br>
我覺得在明顯的優勢麵前取得的勝利遠遠不能夠與在劣勢下指揮軍隊以弱勝強是更能體現一個將領的價值。曼施坦因元帥擅長於組織計劃周密的進攻戰,但是防禦戰中他卻浪費了過多的兵力(並非全無道理)且有過較為重大的失誤。在德軍中並非沒有優秀的能夠進攻與防禦並重的將領,我這裏僅例舉幾名與曼施坦因名位相當的元帥。
★鄧尼茨:並非如某些人狹隘地以為的那樣“陸軍與海軍沒有可比性”,鄧尼茨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潛艇戰術鼻祖”,他在軍事上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原本可以改變二戰進程式的人物”。1940年,英國對德國宣戰,在海上則對德實行封鎖。盡管鄧尼茨的潛艇數量不多,但仍創造出了耀眼的戰績,他指揮擊沉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轟動一時,鄧尼茨因此晉升為海軍上將,就任潛水艦隊總司令。鄧尼茨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們的潛艇必須結成群,以群對群,才能打破英國人的護航體製!”全新的潛艇戰術。1940年6月到11月,德國潛艇以僅損失潛艇6艘。共擊沉盟國艦船272艘,共計1,395,000噸。鄧尼茨放出的“狼群”肆虐於大西洋和地中海,幾乎斷送了大英帝國的命運。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的回憶錄中仍心有餘悸地寫道:“戰爭中,唯獨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國潛艇的威脅!”1941年1月,他發起了一場針對美國的“擊鼓戰役”,美、英盟國的海上損失急劇上升到55萬噸。直到1943年後,美國強大的經濟、軍事潛力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大量的護航艦船下水服役,特別是利用商船改裝了近百艘專用的護航航空母艦,立體反潛代替了平麵反潛,再加上德國潛艇數量不足和缺乏空中支援,盟國才最終抑製住肆虐的德國“狼群”,挫敗了鄧尼茨的無限製潛艇戰。整個大戰期間德國潛艇共擊沉英、美等國商船2882艘,總噸位約1450萬噸,對盟國的海上運輸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隆美爾:a。進攻方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在喀爾巴阡山地的一次戰鬥,曾率一個連俘獲敵人5000多名,火炮30門。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勳章。並著學術專著《攻擊中的步兵》一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打,他在1940年的西線這不到六個星期的戰鬥中,率部前進了350多公裏;在非洲,隆美爾占領了托卜魯克,征服了昔蘭尼加。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俘獲敵軍約9.7萬人,戰車485輛,卡車4000輛,火炮數百門。1942年,他指揮非洲軍一度進抵阿拉曼,逼近埃及的開羅城,又在北非屢敗盟軍。英國人贈予他“沙漠之狐”的美譽,有人甚至稱其為“二十世紀的漢尼拔”。]b。防禦方麵[隆美爾指揮德國非洲軍團在兵力懸殊、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屢敗英軍。1941年,隆美爾在絕對劣勢下,當英軍開始代號為“十字軍遠征”的進攻時成功地將非洲軍轉移至卜雷加港。在盟軍大規模反攻時,他又成功組織千裏大撤退。1943年,非洲軍在平庸的阿厄尼姆大將的指揮下走向了墳墓。1944年隆美爾再獲啟用後,卓有成效地組織構築了“大西洋壁壘”,可惜還未完工,盟軍就開始在諾曼底登陸。]
★摩德爾:摩德爾不僅是位“防禦專家”,進攻方麵他也一樣的優秀。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善於在劣勢下將德軍引向成功的將軍。進攻方麵他參與了對蘇作戰初期的多次戰役,以及庫爾斯克戰役,阿登進攻戰役等;防守方麵他取得了爾熱夫戰役、火星戰役、庫圖佐夫戰役、列寧格勒防禦戰、巴格拉季昂行動防禦戰“市場花園”防禦戰等的成功。關於這位元帥的介紹,請參看我的拙作《莫德爾》([b]五。曼施坦因元帥的結局[/b]<br>
希特勒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職務,用希特勒自己的話說,是因為東線大規模的裝甲進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德軍將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曼施坦因是一個不善於防禦的將軍。因此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解職後,再也未獲啟用。他用希特勒給他的獎金以及每個月4000馬克的薪金在東普魯士買了一處莊園養老。紅軍逼近東普魯士時,他逃往西線。1945年,曼施坦因在林茨被英國人俘虜並囚禁。1949年在漢堡的英**事法庭受審,被判18年徒刑,同時移送維爾監獄執行。1953年5月,曼施坦因被赦免。1954年,西德建軍時大多數納粹將領成為西德軍隊的骨幹,曼施坦因擔任過顧問一職。他更多的精力是用於回憶和總結,寫下了《失去的勝利》一書。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病逝於巴伐利亞(慕尼黑),終年86歲。
=============================================================================================================================================
(本文最早發布於<第7裝甲師>論壇,引發強烈討論,係彭誌文原創,版權所有)
參考書目:
《失去的勝利》[德]曼施坦因
《一個軍人的回憶》[德]古德裏安
《科涅夫元帥戰爭回憶錄》[俄]科涅夫
《德軍四大戰將全畫傳》
《血染的冬天斯大林格勒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俄]a.科爾圖諾夫等著
《二戰經典戰役記實》
《二戰重大戰役:東線戰場》鄧肯.安德森等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版本)
《二戰驍將與名戰》馬駿主編
[b]一。曼斯坦因元帥的輝煌的軍事成就。[/b]
在1939年9月的波蘭戰役。曼施坦因起的主要是一個參謀官的作用,他擔任入侵波蘭的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戰役中他提出一些非常合理的建議。例如曼施坦因當時所在的南方集團軍群,連續圍殲波軍主力,據說司令官是接受了曼施坦因的建議。在德軍包圍華沙後,又是他建議德軍使用炮兵和空軍轟炸以及斷水斷糧進攻華沙以逼迫波蘭投降。9月28日,波軍全線投降。
波蘭戰役後,曼施坦因製訂了入侵法國的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德軍第38軍軍長。按照“黃色方案”德軍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穿越阿登森林,然後迅速占領馬斯河的橋頭堡,並向東進攻迂回馬其諾防線將法軍切斷在北部。歐洲頭號軍事強國隻一個月就潰敗了,法蘭西戰役的迅速勝利無疑要部分歸功於“曼施坦因計劃”。
1941年2月,曼施坦因任新組建的第56裝甲軍軍長,準備入侵蘇聯。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曼施坦因指揮的裝甲軍向蘇聯境內縱深推進了320公裏,攻占了多納河上的橋梁,幾乎就衝進了列寧格勒。
9月,曼施坦因被任命為南線(克裏米亞)德軍第11集團軍司令,隸屬於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第11集團軍成功的向南推進攻陷了克裏米亞,俘虜蘇軍士兵43萬。到11月16日,完全占領了除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外整個克裏米亞。冬季來臨的時候,曼施坦因頂住了蘇軍的反擊,並繼續向南推進。
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隊占領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他在回憶錄中稱在塞瓦斯托波爾抓獲了十萬蘇聯俘虜,據戰後蘇聯方麵的資料顯示許多被俘的並不是真正的軍人。同時,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德軍陸軍元帥。7月下旬,第11集團軍被轉到北線,加入到北方集團軍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負責指揮德軍進攻列寧格勒。
[b]二。曼施坦因在事關三帝國命運的關鍵問題上犯下的嚴重錯誤:[/b]<br>
[b]第一,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錯誤。[/b]<br>
當德國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蘇聯軍隊的合圍陷阱時,是撤退還是堅守,希特勒十分的矛盾,從感情上他無法接受撤退的事實,日爾曼軍人的字典裏沒有“撤退”這兩個字,俄羅斯這樣的二等民族竟然逼得最優秀的日爾曼軍人狼狽而逃,太說不過去了。但是希特勒很清楚被包圍的後果,他首先隻是讓蔡茨勒將軍轉告保盧斯原地待命。並且一度希特勒還準備簽署讓保盧斯突圍的命令。
但當時兩個人的意見影響了希特勒的決定。第一個是空軍元帥戈林,戈林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將全力支援第6集團軍,完全有能力保證第6集團軍的結養;第二個影響希特勒的決定的就是元首當時非常寵信的曼施坦因元帥。希特勒在決策前聽取了曼施坦因元帥的意見,問他有沒有把握救出第6集團軍。曼施坦因說能夠救出。最新的資料顯示,曼施坦因還認為,第6集團軍如果突圍的話,即使成功,也會被追擊的蘇軍擊潰,幾十萬人成為對穩定東線毫無用處的散兵遊勇,因此他委婉地表示不讚成突圍。於是希特勒排除一切幹擾,堅決地命令保盧斯固守待援,失去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曼施坦因元帥當時躊躇滿誌,在魏克斯將軍的司令部,當魏克斯憂心衝衝地跟他講第6集團軍的危險境地時,他信心十足地打斷了魏克斯,“你放心,我會盡力的。”並且隨後親自給保盧斯發去電報,要保盧斯固守待援。這就是著名的“不要放棄,我會來救你們的,曼施坦因。”電文。可是到1943年1月8日,胡比將軍告訴曼施坦因這句話已經成為包圍圈中第6集團軍官兵最流傳的一句話時,已經無法兌現諾言的曼施坦因矢口否認,說自己從來沒有許下過這樣的諾言,是有人在無中生有地詆毀他的名譽。
曼施坦因出任新組建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包括霍斯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其中整個第6集團軍和部分第4裝甲集團軍的兵力已經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
即使在三周後,希特勒仍然在猶豫,懷疑自己讓保盧斯上將固守的決定是不是下錯了。但這時他隻能懷著良好的願望,把寶押在曼施坦因身上了。
曼施坦因的任務就是去援救這些被困的部隊。在11月28日時,實際上德國的頓河集團軍群就已經發現了143個番號的蘇軍單位。曼施坦因指揮頓河集團軍群於12月12日發動進攻,到12月24日,德軍離斯大林格勒僅有50公裏。但是由於蘇軍強大的反擊兵力以及周密的計劃,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被無情的阻擋住了,並被迫後撤200公裏。
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並沒有做到他所承諾的。在第6集團軍彈盡糧絕、傷兵滿營,兵臨絕境時,曼施坦因要保盧斯和他對進突圍,明知那是不可能,毫無誠意地僅派一個艾希曼少校(情報處長),而不是他的參謀長或者手下的將軍去聯絡保盧斯。事關幾十萬大軍命運的責任不是一個小小的少校能夠承擔得了的,曼施坦因顯然不是真正地希望第6集團軍與他對進突圍,他隻是在履行自己撤退前的最後一道手續而已。然後在他的回憶錄中就以保盧斯拒絕突圍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圍失敗的責任推得幹幹淨淨。
在斯大林格勒問題上,曼施坦因和希特勒有很大的不同,希特勒一旦堅定了一個信念就不再改變;而曼施坦因會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立場,這就是我們看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問題上的表現,他一些自相矛盾的原因所在。但是他曾影響了德國方麵在堅守還是撤離上的決策是勿庸置疑的。
綜上所述,曼施坦因元帥和戈林兩人對於斯大林格勒的悲劇具有無法推卸的責任。而戰後人們把斯大林格勒失敗的責任全部算在希特勒的專橫,獨裁,幹預上顯示是有失公允的。
[b]第二,在庫爾茨克戰役中的重要失誤。[/b]<br>
庫爾茨克戰役是一次本不該發起的得不償失的進攻,好大喜功的曼施坦因(想重演一次基輔會戰的輝煌)是德軍中唯一一個多次催促希特勒發動戰役的將軍。
在1943年3月,德軍在付出巨大的犧牲以後,擊敗蘇軍占領了重鎮別爾哥羅德。曼施坦因想當然地認為德國具有消滅庫爾茨克突出部的蘇軍的軍事勢力,他建議與中央集團軍群一道,肅清在庫爾茨克的蘇軍,縮短戰線,即堡壘作戰計劃。他的計劃遭到絕大多數德國將領的反對,反對者包括大名鼎鼎的古德裏安、摩德爾,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元帥也表示,對曼施坦因的計劃中央集團軍群愛莫能助。
執行這次戰役即使是在1943年春也是不現實的,東線德軍的18個裝甲師隻剩下495輛坦克,部隊沒有輪換與休整已經連續作戰10個月以上,十分的疲憊。
連綿的春雨使道路泥濘化、等待新裝備則使戰機完全逝去。在曼施坦因的回憶錄中他為自己進行了辯解,聲稱他也曾建議取消庫爾茨克戰役,可惜他態度轉變的說法根本得到當事者的回憶錄的證實。其實他宣稱的那些建議取消庫爾茨克戰役的理由,並不是建議取消而是希望得到2個師的增援兵力(他的請求被希特勒冰冷地拒絕了)以及催促盡快發起戰役的理由。曼施坦因始終都是庫爾茨克戰役的積極倡導者,策動者。
庫爾茨克戰役中麵對嚴陣以待、力量對比懸殊的蘇軍,進攻的德軍遭到災難性的巨大的損失,北路中央集團軍群進攻方向被蘇軍判斷為主攻方向,遭受重大傷亡後轉入防禦。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南路的德軍兵力強大,蘇軍防禦稍弱,因此德軍進攻略好於北線。原本應該見好就收,摩德爾元帥多次催促希特勒停止庫爾茨克戰役,而曼施坦因正好相反,堅持繼續進攻,投入了最後一支預備隊第24裝甲軍(下轄第23裝甲師、維京擲彈兵師)約150輛坦克。希特勒患得患失地相信了曼施坦因(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完全是基於對曼施坦因的無限信任)。但是接下來,曼施坦因的進攻無法擊潰蘇軍預備裝甲力量,耐心有限的希特勒終於調走曼施坦因的幾個裝甲師,庫爾茨克戰役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事實與資料都證明,庫爾茨克戰役德國完全沒有獲勝的可能。從7月5日――23日,曼施坦因指揮的南部戰場殲滅蘇軍14395人,但自身損失54000人以及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僅暫時占領一些無關緊要的土地,沒有任何作戰或戰略價值。曼施坦因的堅持進攻隻能是把德國最後一點裝甲力量全部折騰在占據有利地形,善於防守的俄國人手裏。使德軍的裝甲力量(2400輛坦克或自行火炮)在不久後紅軍(7900輛)的大反攻麵前捉襟見肘,並且在剩下來的戰爭歲月中一直處於被動。曼施坦因的拙劣表現對納粹德國的失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曼施坦因元帥其他方麵的失誤與不足。<br>
人們對曼施坦因元帥的積極評價據說都是基於訪問前德國的一些與曼施坦因元帥共過事的將軍和元帥,比較著名的有古德裏安等人。但是德國最高統帥部的那些將軍元帥們(包括希特勒本人)對曼施坦因都不太看好的事實卻很少被人重視。畢竟接觸到曼施坦因元帥戰略層麵上思想的是最高統帥部的人員,而不是曼施坦因的部下或者對他接觸不多的古德裏安等人。可惜這些對曼施坦因持否定態度的人或死於戰爭中或在戰後作為戰犯被處決,沒有留下回憶錄,我們隻能從他們身邊的工作人員的回憶中,從側麵來管中窺豹。
在庫爾茨克戰役後的防禦戰中曼施坦因發揮才能,將功補過多次穩定了脆弱的東方戰線。不過完全依據他自傳《失去的勝利》來評價他的才華顯然是不準確。科涅夫在回憶錄就提到了曼施坦因誇大蘇軍軍力的作法,其中較明顯的謬誤是在哈爾科夫戰役中,他說德蘇兩方師的數量比例為1:8,他把蘇軍所有的坦克軍(隻是番號而已,實際兵力有的不到一個師)都算作德軍的軍級規模。作為戰地指揮官他的情報不可能如此的不準確,隻有一種解釋為了誇大1943年哈爾科夫反攻的艱巨性。
而且曼施坦因在後來艱苦的防禦戰中為了穩定他的南方戰線常常是以犧牲兄弟部隊(比如中央集團軍群或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作為代價。他從來沒有從整個第三帝國的利益來看戰局,他與最高統帥部人員凱特爾、約德爾等人的關係非常地糟糕,與斯大林格勒的幸存者之一的胡比將軍的關係也不好(原因可想而知)。
把所有的失敗的責任推到希特勒身上無疑是沒有風度和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在納粹滅亡以前,每當希特勒講完話,陸軍元帥曼斯坦因就會第一個跳起來高喊:“元首下令,我們服從!”(見《希特勒檔案》)曼施坦因作為二戰後期德國陸軍的主要主官,他的失誤都是發生在決定第三帝國生死攸關的重大戰役中。從這一角度來看,曼施坦因根本算不上德國的一個什麽好將軍。難怪後來希特勒要把他撤職,打入冷宮。希特勒曾指責曼施坦因應對南方集團軍群的惡劣處境負責,浪費了許多的兵力(站在希特勒的思維角度分析,不一定準確:曼施坦因經常性地要求援兵,結果卻打得一塌糊塗,就是有再多的兵力調給他,也不夠他填黑洞。)。而且曼施坦因常常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議和要求,有的還深深地激怒了希特勒,譬如他一度向希特勒提出最高軍事領導權的問題,建議設立一個東線總司令,遭到希特勒的拒絕。希特勒對曼施坦因的評價,“曼施坦因或許是總參謀部培養出來的傑出人才,但他隻能指揮完整的新銳師,卻不會指揮我現在這樣的殘兵敗將。我沒辦法為他組建一支全新的有作戰能力的部隊,因此任用他毫無意義。”
[b]四。二戰德國將領中有誰能比曼施坦因元帥更優秀?[/b]<br>
我覺得在明顯的優勢麵前取得的勝利遠遠不能夠與在劣勢下指揮軍隊以弱勝強是更能體現一個將領的價值。曼施坦因元帥擅長於組織計劃周密的進攻戰,但是防禦戰中他卻浪費了過多的兵力(並非全無道理)且有過較為重大的失誤。在德軍中並非沒有優秀的能夠進攻與防禦並重的將領,我這裏僅例舉幾名與曼施坦因名位相當的元帥。
★鄧尼茨:並非如某些人狹隘地以為的那樣“陸軍與海軍沒有可比性”,鄧尼茨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潛艇戰術鼻祖”,他在軍事上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原本可以改變二戰進程式的人物”。1940年,英國對德國宣戰,在海上則對德實行封鎖。盡管鄧尼茨的潛艇數量不多,但仍創造出了耀眼的戰績,他指揮擊沉英國戰列艦‘皇家橡樹‘號,轟動一時,鄧尼茨因此晉升為海軍上將,就任潛水艦隊總司令。鄧尼茨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們的潛艇必須結成群,以群對群,才能打破英國人的護航體製!”全新的潛艇戰術。1940年6月到11月,德國潛艇以僅損失潛艇6艘。共擊沉盟國艦船272艘,共計1,395,000噸。鄧尼茨放出的“狼群”肆虐於大西洋和地中海,幾乎斷送了大英帝國的命運。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的回憶錄中仍心有餘悸地寫道:“戰爭中,唯獨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國潛艇的威脅!”1941年1月,他發起了一場針對美國的“擊鼓戰役”,美、英盟國的海上損失急劇上升到55萬噸。直到1943年後,美國強大的經濟、軍事潛力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大量的護航艦船下水服役,特別是利用商船改裝了近百艘專用的護航航空母艦,立體反潛代替了平麵反潛,再加上德國潛艇數量不足和缺乏空中支援,盟國才最終抑製住肆虐的德國“狼群”,挫敗了鄧尼茨的無限製潛艇戰。整個大戰期間德國潛艇共擊沉英、美等國商船2882艘,總噸位約1450萬噸,對盟國的海上運輸線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隆美爾:a。進攻方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在喀爾巴阡山地的一次戰鬥,曾率一個連俘獲敵人5000多名,火炮30門。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勳章。並著學術專著《攻擊中的步兵》一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打,他在1940年的西線這不到六個星期的戰鬥中,率部前進了350多公裏;在非洲,隆美爾占領了托卜魯克,征服了昔蘭尼加。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俘獲敵軍約9.7萬人,戰車485輛,卡車4000輛,火炮數百門。1942年,他指揮非洲軍一度進抵阿拉曼,逼近埃及的開羅城,又在北非屢敗盟軍。英國人贈予他“沙漠之狐”的美譽,有人甚至稱其為“二十世紀的漢尼拔”。]b。防禦方麵[隆美爾指揮德國非洲軍團在兵力懸殊、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屢敗英軍。1941年,隆美爾在絕對劣勢下,當英軍開始代號為“十字軍遠征”的進攻時成功地將非洲軍轉移至卜雷加港。在盟軍大規模反攻時,他又成功組織千裏大撤退。1943年,非洲軍在平庸的阿厄尼姆大將的指揮下走向了墳墓。1944年隆美爾再獲啟用後,卓有成效地組織構築了“大西洋壁壘”,可惜還未完工,盟軍就開始在諾曼底登陸。]
★摩德爾:摩德爾不僅是位“防禦專家”,進攻方麵他也一樣的優秀。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善於在劣勢下將德軍引向成功的將軍。進攻方麵他參與了對蘇作戰初期的多次戰役,以及庫爾斯克戰役,阿登進攻戰役等;防守方麵他取得了爾熱夫戰役、火星戰役、庫圖佐夫戰役、列寧格勒防禦戰、巴格拉季昂行動防禦戰“市場花園”防禦戰等的成功。關於這位元帥的介紹,請參看我的拙作《莫德爾》([b]五。曼施坦因元帥的結局[/b]<br>
希特勒解除了曼施坦因的職務,用希特勒自己的話說,是因為東線大規模的裝甲進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德軍將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曼施坦因是一個不善於防禦的將軍。因此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解職後,再也未獲啟用。他用希特勒給他的獎金以及每個月4000馬克的薪金在東普魯士買了一處莊園養老。紅軍逼近東普魯士時,他逃往西線。1945年,曼施坦因在林茨被英國人俘虜並囚禁。1949年在漢堡的英**事法庭受審,被判18年徒刑,同時移送維爾監獄執行。1953年5月,曼施坦因被赦免。1954年,西德建軍時大多數納粹將領成為西德軍隊的骨幹,曼施坦因擔任過顧問一職。他更多的精力是用於回憶和總結,寫下了《失去的勝利》一書。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病逝於巴伐利亞(慕尼黑),終年86歲。
=============================================================================================================================================
(本文最早發布於<第7裝甲師>論壇,引發強烈討論,係彭誌文原創,版權所有)
參考書目:
《失去的勝利》[德]曼施坦因
《一個軍人的回憶》[德]古德裏安
《科涅夫元帥戰爭回憶錄》[俄]科涅夫
《德軍四大戰將全畫傳》
《血染的冬天斯大林格勒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俄]a.科爾圖諾夫等著
《二戰經典戰役記實》
《二戰重大戰役:東線戰場》鄧肯.安德森等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版本)
《二戰驍將與名戰》馬駿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