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純人道角度來看,希特勒無疑是二戰中最令人同情的軍事統帥,許多失敗的責任後來都落井下石地推到了他的身上。真的是成功者有一百個母親,失敗者是個孤兒。
可以類比的軍事強人就隻有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波拿巴.拿破侖了,也是一位影響過世界的,指揮過歐洲戰爭史上最大戰爭的軍事統帥。有意思的是兩人在軍事指揮方麵的失誤甚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最後的敗招。
人們談及希特勒軍事指揮上的失誤,以前的戰史研究者常常會提到基輔戰役。我個人卻認為希特勒發動基輔戰役並沒有什麽錯,雖然可能因此錯過了在嚴冬到來前攻下莫斯科的最佳時機。但是如果在基輔的布瓊尼元帥的一百萬紅軍不消滅的話,德軍即使進攻莫斯科,難免不會被身後殘存的這麽一大股蘇軍合圍或切斷退路及補給線,德軍則會遭到更慘重的失敗。因此基輔戰役非常地必要,即使因此而改變古德裏安集群的攻擊方向也是無可厚非的。
非要進一步剖析希特勒在進攻莫斯科問題上的失誤,除了人們常常提到的天氣、準備不足、連續作戰的疲勞、西伯利亞紅軍的加入等等因素外,我認為德國在1941年就為了一條根本不存的西線保持著五十個師的兵力和一千架飛機,才是這個問題中最大的失誤。因為如果希特勒及時地把這些兵力投放到莫斯科方向,那恐怕斯大林真的隻剩下投降的份了。
最後的失誤無論是希特勒或是拿破侖,都不是在眾所周知的莫斯科戰役,這在同一地點間隔一百五十年的戰役的失敗隻是這兩位統帥的軍事冒險生涯中一次重大挫折而已。雖然這兩次戰役對於法蘭西帝國和第三帝國而言是災難性的,但並非那種嚴重到最終再也無法挽回的失誤。因此,也不是滑鐵盧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或別的什麽其他戰役。
最後的失誤,指的是一種導致決定性後果,而又無法挽回的致命的錯誤。基於這個定義,拿破侖的最後的失誤應該是他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後,部下送來的每日把玩的棋子中藏有讓他逃離囚籠的計劃,他竟然渾然不知,以至於1821年因患癌症(實際上是被卑鄙地謀殺的)而死。拿破侖如果發現了那個計劃,法國的曆史又要被改寫,真不知這位軍事天才又會在歐洲幹出什麽事來?
希特勒最後的失誤則是在柏林戰役前錯誤地判斷了蘇軍的主攻方向,他認為匈牙利的油田與布達佩斯的政治意義的重要性斯大林不會看不到。希特勒判斷蘇軍會習慣性地采取先擊碎兩翼,兩路鉗形進攻柏林戰法。盡管早在1945年1月15、16日古德裏安就指出了必須從西線抽調兵力增強東線,並重新部署在匈牙利的裝甲軍,可惜希特勒不僅拒絕接受,反而把本應該調往柏林方向,由最好的裝甲師希特勒近衛師、帝國師、維京師等組成的黨衛隊第6裝甲軍調往匈牙利去執行全無成功希望的“冬季春醒”行動。保衛柏林的維斯瓦軍群的軍力被進一步地削弱。柏林戰區的一百萬德軍中的兵員相當一部分是十五、六歲的童子軍和六十歲左右的老人來組成。德軍在東線的全部18個裝甲師,有7個在匈牙利,5個柏林戰區,4個在東普魯士,2個庫爾蘭。這就有點像下相棋了,本來別人可以將軍將死你了,你還以為別人是要抽車。希特勒的錯誤使第三帝國失去了最後一次在家門口翻盤的機會。
希特勒最後的失誤還在於在柏林會戰中德軍兵力配置上的錯誤。希特勒將重兵集團維斯瓦集團軍群的主力布置在奧得河一線而不是柏林市區,狂妄自大地想禦敵於國門之外,提出了“保衛奧德河就是保衛柏林”的口號。尤其是那5個重要的裝甲師配置普遍地太靠近前沿,這更加速了柏林戰役中德國的失敗。
德國沒有製空權,防線一旦被撕裂或突破,紅軍無可阻擋的坦克狂飆會快速地向縱深推進,德軍僅憑借弱小的裝甲力量來機動防禦進行堵截,無疑將會是一種杯水車薪的奢望。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維斯瓦集群的5個裝甲師中第16裝甲師配置太靠前,在蘇軍的第一波打擊中就被直接摧毀了;而由第19、第25裝甲師2個裝甲師組成的第40裝甲軍的反擊因為2個師不在同一條軸線上,反擊無法形成拳頭,演變為各自為戰,其弱小的力量很快地被強大的蘇軍坦克浪潮所吞噬掉;隻有1個第21裝甲師曾經一度遏製了科涅夫的進攻。
維斯瓦集團軍群因此很快地就被蘇軍分割包圍,完全不能對柏林市區的戰鬥提供任何支援,其對整個戰局的貢獻被極大的削弱。在柏林市區防守的隻有十餘萬散兵遊勇、民兵,甚至童子軍。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走向毀滅則是無法避免的結果了。
如果希特勒戰前能夠準確地判斷對了1945年紅軍的主攻方向,在柏林戰役中,德國人能正確地把王牌的黨衛軍師及其他精銳調防到柏林戰區,至少可以在柏林戰區增加5個裝甲師及其他部隊。那麽盡管紅軍有兩百萬大軍和一萬架飛機,德國人保衛柏林的主力維斯瓦集團軍群也絕對不會被紅軍分割包圍,因為這時紅軍要麵對的不再是國民自衛隊、黨衛軍非主流部隊、國防軍的散兵遊勇和殘兵敗將或者童子軍之類的烏合之眾,而是對他們非常了解,也是他們最害怕的老對手黨衛軍裝甲部隊。
德國人的精英黨衛軍裝甲部隊已經多次扮演“救火員”的角色,在東線的機動防禦中,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挫敗過力量並它們強大得多得多的蘇聯坦克群,朱可夫、科涅夫的部隊不會那麽容易地攻到柏林市區。熟悉的地形和老百姓無條件的支持,城區的巷戰等因素足以彌補德國失去製空權的劣勢。能給紅軍造成的損失也不會是攻打帝國大廈的一個團的損失或一個師的損失。
並非我對紅軍的戰術素養和英勇頑強抱有什麽偏見,到1945年1月,蘇德的軍事勢力對比,俄軍擁有的優勢:步兵11:1,坦克7:1,火炮20:1;總體優勢俄軍的地麵部隊是德軍的15倍,空中優勢俄軍是德軍的20倍。但隻要回顧一下蘇聯人在這麽大優勢下的,最得意的傑作1944年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戰役中,當時德國的主力裝甲師集中在南烏克蘭,戰役中紅軍擁有4個方麵軍的絕對優勢,雖然紅軍完全擊潰了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殲敵50萬人,但自身卻損失了100萬人(戰死20多萬,傷殘80多萬),其中最令人瞠目的就是德國人的一個505虎式坦克營就消滅了相當於紅軍一個坦克軍的坦克數量。
另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東普魯士戰役,德軍準確預判了紅軍對東普魯士的主攻方向,在絕對劣勢四麵受敵的情況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仍給紅軍以大量殺傷,參戰的2個蘇聯方麵軍損失比例達到22%和15%(這數字還是俄國方麵經過技術處理的),連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司令切爾尼亞霍夫斯基都被打死了。
柏林戰役的事實上也是如此,一個澤洛高地隻4天時間,就毀掉了朱可夫元帥1400輛坦克中的800輛和3萬紅軍的生命,紅軍不得不把每個後勤人員都集合起來投入到屠殺中去;而高地的德國防守者中很多是老人與兒童,最後他們大都英勇戰死。如果不是德軍也同樣消耗怠盡,得不到補充,擁有絕對製空權、絕對坦克、火炮數量優勢、絕對兵員數量的紅軍根本就無法逾越“柏林之鎖”。
因此如果沒有希特勒的最後失誤,德軍在自己的土地完全有可能及機會挫敗朱可夫和科涅夫的軍隊的進攻,上演一次德國式的莫斯科保衛戰。假如紅軍的損失達到一百萬或其他相近數字,再加上大大拉長的後勤補給線,紅軍想迅速恢複力量發起第二次,第三次進攻柏林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柏林戰役的時間會拉長,雙方陷入持久戰,蘇聯人最後會因為損失太大而轉入防禦。
紅軍對柏林的進攻哪怕暫時被擊退,1945年5月以前,歐戰肯定解決不了問題,德國的科學家又想出什麽新花樣誰也說不準。當然即使德國人能夠在奧得河大敗蘇聯紅軍或者打贏了柏林一戰,我也不認為希特勒能夠贏得戰爭,從諾曼底阻止盟軍開辟第二戰場失敗以後,納粹德國的滅亡實際上已經無法改變了,也沒有可能體麵的與美英媾和。
德國唯一可以逆轉或者媾和的指望就是趕在滅亡以前發明出原子彈,或者研製出生化武器並用於實戰。
另一種可能,我們並非能絕對排除在紅軍攻擊失敗的情況下,美英單方麵與德國議和,共同對付俄共的可能,因為蘇美之間的聯盟本身就是同床異夢,貌合神離。那麽即使希特勒死了,鄧尼茨是否有機會繼續第三帝國呢?曆史真的因此而被改寫的。
蘇聯紅軍轉入防禦後,西線的盟軍肯定不會錯過向柏林進軍機會,美英軍隊會發起對柏林的進攻,如果希特勒在思維正常、頭腦清醒的情況下(希特勒仍然下令抵抗,那對德國可能是一種更大的災難,美國會把原子彈扔在柏林而不是日本,當然這裏有一個技術問題,雙方的軍隊距離可能太近了。)下令德國人放棄抵抗,美英盟軍順利地占領柏林。
然後德國人通過挑撥離間,挑起英美對蘇聯作戰,那時德國領土可能更多屬於盟國的勢力範圍,美國也就不會那麽怕俄國人,再加上它的原子彈,美國的政治家也有可能利用德**隊這個馬前卒來對付紅色俄國。不過概率是微乎其微,因為英美對俄國的坦克和火箭炮也十分的忌憚,通過德黑蘭會議等一係列會議,蘇聯與美英建立了一種牢固的信任機製,而且艾森豪威爾是個很謹慎的人,不敢弄險(巴頓當盟軍司令就不一樣了)。
平心而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繼續在美英與蘇俄之間開打。蘇聯失敗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第一,美國人有原子彈,第二,蘇聯已經國力枯竭,經受不起繼續折騰。
假設沒有希特勒的最後失誤,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原隔重洋的中國,因為如果蘇聯紅軍在柏林戰役中蒙受了太大的損失,消耗了太多的軍用物質,那麽斯大林將不得不重新考慮開進中國東北的戰略決策。而美國的戰略曆來是先歐洲,再亞洲。那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會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取得。
蘇聯不出兵中國東北,**等十多萬幹部又怎麽可能借著東風去東北發展武裝?!也就沒有了**的第四野(最後發展到一百多萬,解放軍最大的一個重兵集團,從黑龍江打到海南島)!隻依靠山東解放區等彈丸之地,解放軍的力量是不可能發展那麽快,軍事態勢也不會那麽有利,解放戰爭會需要打多久呢?誰又知道世界會是怎麽樣呢?唉~~我們真的是應該慶幸希特勒的錯誤了!
嗬嗬~~而且曆史就曆史,沒有那麽多的假設,希特勒判斷錯了斯大林最後一擊的主攻方向,第三帝國一點翻盤的機會也沒有了。希特勒最後的失誤使整個世界的運行走上了一條我們今天能看得見的,並且非常熟悉,且津津樂道的運行軌道!
(本文係原創撰寫,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文中觀點係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可以類比的軍事強人就隻有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波拿巴.拿破侖了,也是一位影響過世界的,指揮過歐洲戰爭史上最大戰爭的軍事統帥。有意思的是兩人在軍事指揮方麵的失誤甚至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最後的敗招。
人們談及希特勒軍事指揮上的失誤,以前的戰史研究者常常會提到基輔戰役。我個人卻認為希特勒發動基輔戰役並沒有什麽錯,雖然可能因此錯過了在嚴冬到來前攻下莫斯科的最佳時機。但是如果在基輔的布瓊尼元帥的一百萬紅軍不消滅的話,德軍即使進攻莫斯科,難免不會被身後殘存的這麽一大股蘇軍合圍或切斷退路及補給線,德軍則會遭到更慘重的失敗。因此基輔戰役非常地必要,即使因此而改變古德裏安集群的攻擊方向也是無可厚非的。
非要進一步剖析希特勒在進攻莫斯科問題上的失誤,除了人們常常提到的天氣、準備不足、連續作戰的疲勞、西伯利亞紅軍的加入等等因素外,我認為德國在1941年就為了一條根本不存的西線保持著五十個師的兵力和一千架飛機,才是這個問題中最大的失誤。因為如果希特勒及時地把這些兵力投放到莫斯科方向,那恐怕斯大林真的隻剩下投降的份了。
最後的失誤無論是希特勒或是拿破侖,都不是在眾所周知的莫斯科戰役,這在同一地點間隔一百五十年的戰役的失敗隻是這兩位統帥的軍事冒險生涯中一次重大挫折而已。雖然這兩次戰役對於法蘭西帝國和第三帝國而言是災難性的,但並非那種嚴重到最終再也無法挽回的失誤。因此,也不是滑鐵盧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或別的什麽其他戰役。
最後的失誤,指的是一種導致決定性後果,而又無法挽回的致命的錯誤。基於這個定義,拿破侖的最後的失誤應該是他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後,部下送來的每日把玩的棋子中藏有讓他逃離囚籠的計劃,他竟然渾然不知,以至於1821年因患癌症(實際上是被卑鄙地謀殺的)而死。拿破侖如果發現了那個計劃,法國的曆史又要被改寫,真不知這位軍事天才又會在歐洲幹出什麽事來?
希特勒最後的失誤則是在柏林戰役前錯誤地判斷了蘇軍的主攻方向,他認為匈牙利的油田與布達佩斯的政治意義的重要性斯大林不會看不到。希特勒判斷蘇軍會習慣性地采取先擊碎兩翼,兩路鉗形進攻柏林戰法。盡管早在1945年1月15、16日古德裏安就指出了必須從西線抽調兵力增強東線,並重新部署在匈牙利的裝甲軍,可惜希特勒不僅拒絕接受,反而把本應該調往柏林方向,由最好的裝甲師希特勒近衛師、帝國師、維京師等組成的黨衛隊第6裝甲軍調往匈牙利去執行全無成功希望的“冬季春醒”行動。保衛柏林的維斯瓦軍群的軍力被進一步地削弱。柏林戰區的一百萬德軍中的兵員相當一部分是十五、六歲的童子軍和六十歲左右的老人來組成。德軍在東線的全部18個裝甲師,有7個在匈牙利,5個柏林戰區,4個在東普魯士,2個庫爾蘭。這就有點像下相棋了,本來別人可以將軍將死你了,你還以為別人是要抽車。希特勒的錯誤使第三帝國失去了最後一次在家門口翻盤的機會。
希特勒最後的失誤還在於在柏林會戰中德軍兵力配置上的錯誤。希特勒將重兵集團維斯瓦集團軍群的主力布置在奧得河一線而不是柏林市區,狂妄自大地想禦敵於國門之外,提出了“保衛奧德河就是保衛柏林”的口號。尤其是那5個重要的裝甲師配置普遍地太靠近前沿,這更加速了柏林戰役中德國的失敗。
德國沒有製空權,防線一旦被撕裂或突破,紅軍無可阻擋的坦克狂飆會快速地向縱深推進,德軍僅憑借弱小的裝甲力量來機動防禦進行堵截,無疑將會是一種杯水車薪的奢望。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維斯瓦集群的5個裝甲師中第16裝甲師配置太靠前,在蘇軍的第一波打擊中就被直接摧毀了;而由第19、第25裝甲師2個裝甲師組成的第40裝甲軍的反擊因為2個師不在同一條軸線上,反擊無法形成拳頭,演變為各自為戰,其弱小的力量很快地被強大的蘇軍坦克浪潮所吞噬掉;隻有1個第21裝甲師曾經一度遏製了科涅夫的進攻。
維斯瓦集團軍群因此很快地就被蘇軍分割包圍,完全不能對柏林市區的戰鬥提供任何支援,其對整個戰局的貢獻被極大的削弱。在柏林市區防守的隻有十餘萬散兵遊勇、民兵,甚至童子軍。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走向毀滅則是無法避免的結果了。
如果希特勒戰前能夠準確地判斷對了1945年紅軍的主攻方向,在柏林戰役中,德國人能正確地把王牌的黨衛軍師及其他精銳調防到柏林戰區,至少可以在柏林戰區增加5個裝甲師及其他部隊。那麽盡管紅軍有兩百萬大軍和一萬架飛機,德國人保衛柏林的主力維斯瓦集團軍群也絕對不會被紅軍分割包圍,因為這時紅軍要麵對的不再是國民自衛隊、黨衛軍非主流部隊、國防軍的散兵遊勇和殘兵敗將或者童子軍之類的烏合之眾,而是對他們非常了解,也是他們最害怕的老對手黨衛軍裝甲部隊。
德國人的精英黨衛軍裝甲部隊已經多次扮演“救火員”的角色,在東線的機動防禦中,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挫敗過力量並它們強大得多得多的蘇聯坦克群,朱可夫、科涅夫的部隊不會那麽容易地攻到柏林市區。熟悉的地形和老百姓無條件的支持,城區的巷戰等因素足以彌補德國失去製空權的劣勢。能給紅軍造成的損失也不會是攻打帝國大廈的一個團的損失或一個師的損失。
並非我對紅軍的戰術素養和英勇頑強抱有什麽偏見,到1945年1月,蘇德的軍事勢力對比,俄軍擁有的優勢:步兵11:1,坦克7:1,火炮20:1;總體優勢俄軍的地麵部隊是德軍的15倍,空中優勢俄軍是德軍的20倍。但隻要回顧一下蘇聯人在這麽大優勢下的,最得意的傑作1944年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戰役中,當時德國的主力裝甲師集中在南烏克蘭,戰役中紅軍擁有4個方麵軍的絕對優勢,雖然紅軍完全擊潰了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殲敵50萬人,但自身卻損失了100萬人(戰死20多萬,傷殘80多萬),其中最令人瞠目的就是德國人的一個505虎式坦克營就消滅了相當於紅軍一個坦克軍的坦克數量。
另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東普魯士戰役,德軍準確預判了紅軍對東普魯士的主攻方向,在絕對劣勢四麵受敵的情況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仍給紅軍以大量殺傷,參戰的2個蘇聯方麵軍損失比例達到22%和15%(這數字還是俄國方麵經過技術處理的),連第3白俄羅斯方麵軍司令切爾尼亞霍夫斯基都被打死了。
柏林戰役的事實上也是如此,一個澤洛高地隻4天時間,就毀掉了朱可夫元帥1400輛坦克中的800輛和3萬紅軍的生命,紅軍不得不把每個後勤人員都集合起來投入到屠殺中去;而高地的德國防守者中很多是老人與兒童,最後他們大都英勇戰死。如果不是德軍也同樣消耗怠盡,得不到補充,擁有絕對製空權、絕對坦克、火炮數量優勢、絕對兵員數量的紅軍根本就無法逾越“柏林之鎖”。
因此如果沒有希特勒的最後失誤,德軍在自己的土地完全有可能及機會挫敗朱可夫和科涅夫的軍隊的進攻,上演一次德國式的莫斯科保衛戰。假如紅軍的損失達到一百萬或其他相近數字,再加上大大拉長的後勤補給線,紅軍想迅速恢複力量發起第二次,第三次進攻柏林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柏林戰役的時間會拉長,雙方陷入持久戰,蘇聯人最後會因為損失太大而轉入防禦。
紅軍對柏林的進攻哪怕暫時被擊退,1945年5月以前,歐戰肯定解決不了問題,德國的科學家又想出什麽新花樣誰也說不準。當然即使德國人能夠在奧得河大敗蘇聯紅軍或者打贏了柏林一戰,我也不認為希特勒能夠贏得戰爭,從諾曼底阻止盟軍開辟第二戰場失敗以後,納粹德國的滅亡實際上已經無法改變了,也沒有可能體麵的與美英媾和。
德國唯一可以逆轉或者媾和的指望就是趕在滅亡以前發明出原子彈,或者研製出生化武器並用於實戰。
另一種可能,我們並非能絕對排除在紅軍攻擊失敗的情況下,美英單方麵與德國議和,共同對付俄共的可能,因為蘇美之間的聯盟本身就是同床異夢,貌合神離。那麽即使希特勒死了,鄧尼茨是否有機會繼續第三帝國呢?曆史真的因此而被改寫的。
蘇聯紅軍轉入防禦後,西線的盟軍肯定不會錯過向柏林進軍機會,美英軍隊會發起對柏林的進攻,如果希特勒在思維正常、頭腦清醒的情況下(希特勒仍然下令抵抗,那對德國可能是一種更大的災難,美國會把原子彈扔在柏林而不是日本,當然這裏有一個技術問題,雙方的軍隊距離可能太近了。)下令德國人放棄抵抗,美英盟軍順利地占領柏林。
然後德國人通過挑撥離間,挑起英美對蘇聯作戰,那時德國領土可能更多屬於盟國的勢力範圍,美國也就不會那麽怕俄國人,再加上它的原子彈,美國的政治家也有可能利用德**隊這個馬前卒來對付紅色俄國。不過概率是微乎其微,因為英美對俄國的坦克和火箭炮也十分的忌憚,通過德黑蘭會議等一係列會議,蘇聯與美英建立了一種牢固的信任機製,而且艾森豪威爾是個很謹慎的人,不敢弄險(巴頓當盟軍司令就不一樣了)。
平心而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繼續在美英與蘇俄之間開打。蘇聯失敗的可能性是相當大的!第一,美國人有原子彈,第二,蘇聯已經國力枯竭,經受不起繼續折騰。
假設沒有希特勒的最後失誤,甚至有可能影響到原隔重洋的中國,因為如果蘇聯紅軍在柏林戰役中蒙受了太大的損失,消耗了太多的軍用物質,那麽斯大林將不得不重新考慮開進中國東北的戰略決策。而美國的戰略曆來是先歐洲,再亞洲。那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會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取得。
蘇聯不出兵中國東北,**等十多萬幹部又怎麽可能借著東風去東北發展武裝?!也就沒有了**的第四野(最後發展到一百多萬,解放軍最大的一個重兵集團,從黑龍江打到海南島)!隻依靠山東解放區等彈丸之地,解放軍的力量是不可能發展那麽快,軍事態勢也不會那麽有利,解放戰爭會需要打多久呢?誰又知道世界會是怎麽樣呢?唉~~我們真的是應該慶幸希特勒的錯誤了!
嗬嗬~~而且曆史就曆史,沒有那麽多的假設,希特勒判斷錯了斯大林最後一擊的主攻方向,第三帝國一點翻盤的機會也沒有了。希特勒最後的失誤使整個世界的運行走上了一條我們今天能看得見的,並且非常熟悉,且津津樂道的運行軌道!
(本文係原創撰寫,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文中觀點係個人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