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中,文明從不曾中斷的古國就隻有我們中國。(.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曆史,璀璨而幽古的大河孕育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兒女。本文僅是從漫漫的曆史長河中萃取出的從春秋戰國至清朝這段曆史間,曆次戰爭中湧現出來的最出類拔萃、最能代表著中華尚武、善武傳統的名將與精英。限於本人水平及學識淺薄的製約亟先天不足,評選出的中華名將難免不會有漏選(名單控製在一百人)及泛泛之輩充斥期間的現象存在。不正確的地方,請各位高人(學者)予以指正為感。


    本人製作的這個曆代名將譜單的依據是必須合符下列條件中的至少一個條件:


    1入選者必須在軍事領域有著為人稱道的戰績,並且明顯強於同時代的同行或之對壘的對手,對於社會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或者發揮過顯而易見的影響的這樣的將軍或軍事指揮官。


    2入選者不能隻是逞匹夫之勇地衝鋒陷陣,要有能統領(統帥)三軍,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3入選者或者在軍事理論上有較深的造詣或獨創,其學說或理論並在軍事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本文是在下對春秋戰國至秦期間入選的名將履曆作的一個班門弄斧式的簡要介紹,不周全及謬誤之處,敬請各位大家直言斧正或大量海涵。


    春秋時期(4名):


    伍子胥:★★★★


    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吳國名將。其父伍舉為楚國的士大夫,直諫事楚莊王而著名,平王在位時,伍舉官拜太傅,輔太子建。平王聽信費無忌讒言殺伍舉,子胥之兄子尚也同時被害。伍子胥被迫兩次出逃。伍子胥過今安徽昭關時,急得一夜之間滿頭青絲變成銀發的傳說流傳甚廣。


    伍子胥智勇雙全,進入吳國後幫助吳公子姬光刺殺了吳王僚,姬光即吳王闔閭。吳王問其治國安邦之策,伍子胥提出先立城廓,加強守備,廣積糧和充實兵庫的主張,深得吳王賞識而委以重任。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主持了伐楚的戰爭。在柏舉大破楚軍並攻入楚國國都郢城。此時楚平王已死,子胥為報殺父之仇,掘平王墓,鞭屍三百,並挖其目。有人批評子胥做得過頭,子胥說:“日暮路遠,倒行而逆施之於道也”。前484年,伍子胥又帶兵滅掉越國,俘虜越王勾踐。


    在當時,伍子胥和孫武齊名,是吳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關鍵性人物。後被吳國太宰伯?的讒言所殺,(一說是死於西施的讒言)臨死前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他成功地預言了吳國必定被越國所滅。


    孫武:★★★★★★


    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人,偉大的軍事理論家,我**事學理論的重要奠基人。據《新唐書》和《古今姓氏書辨證》,孫武本姓陳,是齊國陳完之後。公元前517年來到吳國,結識伍子胥,兩人結為密友。後經吳國重臣伍子胥反複推薦,孫武才被吳王闔閭召見,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


    吳王闔閭想考孫武的實際效果,曾宮女三百供他操演,孫武主演了曆史上著名的“吳宮教戰斬美姬”,吳王闔廬雖然後悔,仍重用孫武為將。


    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經國治軍,並提出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爾後進圖中原的稱霸的可行性步驟。公元前506年,孫武隨吳王闔廬聯合蔡、唐兩國擊敗楚國,攻占楚國的都城。其中攻破楚都一戰,孫武創造性地“以水淹為兵,浮舟進攻”這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


    後來孫武激流勇退,歸隱山林,不知所終。孫子有三十年的戎馬生涯,他提出的“知己知彼”和“上兵伐謀”軍事思想成為了軍事謀略的基礎。(.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孫武五千多言的《孫子兵法》更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的源頭及世界的軍事學的經典,孫武後來被人們譽為“兵聖”。孫武是中華軍事理論的締造者,第一人。


    先軫:★★★★


    春秋中期晉國大夫,著名軍事將領。重耳流亡時,先軫與狐偃,越衰等都是隨從和輔佐他的近臣。


    公元前633年,晉國攻打曹、衛二國,先軫作為欒枝的副將,開始他的軍事生涯。公元前632年,先軫請求率本部軍攻衛之五鹿。他采取先聲奪人之法,令軍士在所過山林高阜之處遍設旗幟,使五鹿軍民誤以為晉軍眾多,嚇得爭相逃跑,一舉攻占五鹿。


    在城濮之戰中,先軫首先設計誘使秦、齊參戰攻楚。然後三次故意激怒楚將成得臣,用“退避三舍”引楚軍追擊。待楚軍被誘出擊後,先軫便指揮由晉國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部隊橫擊楚左軍暴露的右翼。


    他還接受了部將胥臣以“虎皮蒙馬”的策略,偽裝退的晉軍也停止後退,配合中軍首先夾擊楚左軍(陳、蔡國的聯軍),楚左軍遭到夾擊,大部被殲。書有記載,“城濮之事,先軫之謀。”


    公元前628年,先軫率軍在崤的隘道設伏,全殲秦軍,俘虜了秦國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崤之戰的輝煌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秦東進中原爭霸的企圖。


    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


    吳起:★★★★★


    春秋末期及戰國初期衛國左氏人(關於吳起到底應該算是春秋還是戰國時期的人,在下認為兩者皆可,我這裏根據武將分配均衡的原則,勉強把他算是春秋時期人也無大礙。),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相傳他曾是孔子弟子曾參的再傳弟子,不過這跟吳起的軍事才華沒有什麽關係。


    吳起先是在魯國供職,魯國國君想啟用吳起為將,抵禦齊國的進攻,但疑心他不會盡力。因為渴望當將領成就功名,吳起毅然殺了自己的齊國的妻子,表示不傾向齊國,史稱為“殺妻求將”。此戰吳起用嚴密的防守使齊軍毫無辦法,


    雖然後來大敗了齊軍,但其殺妻的做法令人不恥,吳起被迫離開魯國。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吳起善於用兵,廉潔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擁護,據說他還曾替手下生倉的士兵吸膿,不過對方的母親似乎不太領情。


    吳起任西河郡守期間,“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麵,拓地千裏”。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文侯死後,吳起不容於魏相國公叔,逃到了楚國,後來死於楚國的內亂火並當中。


    吳起一生在魯、魏、楚三國出將入相,並著有著名的軍事學經典《吳子》(俗稱為《吳起兵法》)一書,提出了“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等軍事思想,後世論兵,莫不稱“孫吳”。


    ====================================================================


    〓★〓關於春秋時期沒有選入的軍事家和名將的特別說明:


    ■司馬穰苴:見《史記.列傳四》,齊國皇室的苗裔也,他著有《司馬穰苴兵法》一書,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司馬穰苴治軍非常地嚴,曾斬失期的監軍莊賈和齊景公使者的隨從以立威。


    司馬穰苴率先主張“窮寇勿追”,提出了“圍三缺一”的戰術,但司馬穰苴隻有一次大規模指揮作戰,打敗晉國的戰鬥經曆,隨後便被齊景公撤職,鬱悶而終了,限於名額,所以忍痛放棄司馬穰苴的入選。


    ■管仲:管仲是一個政治家!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他在軍事上也著有訓練、組建軍隊等等一些舉措。但是管仲畢竟拜的是相,說明他是文官而非武將。而且他采取的“尊王襄夷”主要是政治上的策略,發展經濟,增強齊國的國力是他的主要業績。


    ■魏絳: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名將。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64年,魏絳與趙武率帥斬行票”等等內容,但詳細情況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厲害到什麽程度。


    ■曹劌:可以算作一個軍事理論家,他提出了“敵竭而攻,敵亂宜追”的軍事思想,但是同時期的軍事理論家孫武足可以蓋過他的光芒。


    ■欒武子:春秋中期晉國的大夫,名將。晉楚?之戰時他是在失敗者一方,根據記載,他的表現好於晉國的統帥荀林父。此後他在幾次對外戰爭中改善了形象,但限於名額和他不太完美的結局讓他沒有入選。


    ■荀林父:春秋中期晉國正卿,中軍元帥,名將。與楚進行?(今河南滎陽東北)之戰失敗是他不能入選的重要原因。


    ■範蠡:字少伯,楚國宛人,春秋末年越國大夫,他是越王勾踐反敗為勝的關鍵人物,範蠡參讚軍機,卻沒有執掌過兵權,更應該被算作一個政治家和謀士。


    ■趙襄子:擅長於防守,他大破智伯瑤,是三家分晉的主角。但是趙襄子能擊敗智伯瑤並非他足智多謀(計謀均出自一個叫張孟談的謀士),再加上智伯瑤狂妄之至,口無遮攔,自掘了墳墓。


    ■尹子玉:翻開楚國的曆史,你會發現楚成王年間,楚國有一個大將尹子玉曾為楚王霸業四處攻伐,是晉文公稱霸的心腹大患。隻可惜在城濮大戰中,楚國失敗,子玉也自殺於連?。


    【特別說明】文中資料及觀點係作者的博覽群書而編撰引證的或為個人觀點結論,僅供參考之用。


    (本文係原創編撰,版權歸作者彭誌文所有,轉載請署名作者。謝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彭氏軍史評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彭誌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彭誌文並收藏彭氏軍史評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