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的遣詞用語雖然極其禮貌,神色卻不容拒絕。方明謙默然點頭首肯,交代親衛們不必緊張,而且有些意味深長的望了皇帝派給他的那幾個親衛一眼,隨明升一起朝著港口最熱鬧的中心步行了片刻。他一邊盯著明升寬廣的背影,一邊轉過了幾個轉角,終於來到一間由褪色紅磚所砌成之房子。
房子內部相當的潮濕。雖然窗戶都開著,但是卻無半點風吹進來。在踏入室內的同時,方明謙的額頭和脖子就立刻有些發粘。眉頭不由皺了一下,他到不擔心明升會怎麽著,既然皇上已經猜測出那邊的人肯定會來找自己,那麽出於什麽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
果然,有個白須飄飄的老僧,轉過門邊的屏風後,就出現在方明謙眼前,不由一愣,忙舉手一輯,道:“原來大師親自來了,請恕末將未能遠迎。”
明升此時已經退在一邊,無暇和尚用眼睛掃了滿身戎裝的方明謙一眼,歎了一口氣,對於其的道歉好像沒有聽到一樣,有些苦意的問道:“皇上有什麽話要對老衲說?”
在小屋內,無疑是一個十分尷尬的組合,三十多年前,有個自稱漢高祖同鄉的人,同樣的遭受暴政迫害,同樣的遇到諸侯的割據,又同樣的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所不同的,漢高祖所建的大漢帝國,而他的同鄉叫朱元璋,建立的是大明王朝。
他們有驚人的相似,推翻了暴虐的政權,自己建立了王朝。站起來了,注定了許多割據勢力的無奈。漢高祖的站起,徹底使春秋戰國的貴族們失去了希望。直至慢慢消亡,而朱元璋的站起,同樣的讓許多英雄遲暮,直至夕陽斷腸。
將韃子驅逐出中原,然後大家都開始了統一大業,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慢慢的清除了長江上遊的陳友諒,長江下遊的張士誠,東南的方國珍。南方的陳友定。還有在西南的明玉珍和大理段氏。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但這些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失落之上,在這間小屋中,無暇和尚是陳友諒的舊部,明升是明玉珍的兒子,而方明謙是方國珍的侄子。也算是代表了昔日曾經的輝煌。也代表了三種結局。流亡、流放和歸降。當然還有第四種結局,就是死亡,諸如張士誠全家的覆滅。
在曆史的車輪下,誰不躲開。都逃不過被碾碎的命運。但是還有人在努力掙紮著。
方明謙默默地望著無暇和尚,那硬綁綁、緊繃的情緒,似乎無聲無息地從他寬廣的背上剝落了下來。一種從生命痛苦中解放之表情浮現在無暇的臉龐之上。
“前輩料事如神。末將在此守候,的確是皇上有話要對前輩說!”方明謙終於回答了無暇和尚的問題。臉上同樣釋然下來,他不止一次的見過無暇和尚。對於這次的任務也有些把握,但是他真的不希望見到這位前輩。隻能又話無話的說著:“這也是晚輩能和大師得以見麵之理由。”
“不想見的,總是會見得到。”
說出了這句既帶諷刺又充滿真情的話,無暇和尚大大地歎了一口氣。
“老衲這麽大的年紀,不知見過多少所謂的忠臣義士平白赴死,數都數不清了。什麽赤誠終究會得到回報,根本就是虛言嘛!”
他轉向默默無言的方明謙,繼續說道:
“當然,要是本人心滿意足的話,那樣又何妨呢?我自己就從未想過要得到任何的結果。隻是,實在太累了。也懶了,恐怕更是命不長已。所以不得不再為身後事籌謀一下。”
無暇和尚方才從身形上一點也不像是個八十三歲的老人,但是從囉嗦的言談中,將其真實年齡又暴露無疑,在那裏左右言語半晌後,終於又將話回到主題上,重新問道:“皇上有什麽話要對老衲說?”
“其實有些話晚輩也是不懂的,隻好依葫蘆畫瓢,將皇上的話原封奉上。”方明謙猶豫了一下,他那裏是不懂,隻是不願意懂而已。遲疑了片刻,沉聲道:
“皇上口諭:無暇大師的心思朕已經知道了,無需籌謀,讓小維回來吧。”
張定邊無語,轉頭看看在一旁的明升,出神的望著窗外的磚牆,忽然悠悠的說了一句:“小維,已經回去了!!”
方明謙正在見張定邊和明升的時候,在遙遠的京師內,同樣有人問朱標道:“皇上聖明,但老夫不明白,皇上怎麽知道那張定邊如何的想法?”
問話的人是馮勝,但卻不是在皇城之內,此時他正和傅友德兩人,漫步在玄武湖畔。
住在玄武湖畔的傅友德,突然迎來了馮勝的拜訪,免不了一番應酬的忙碌。現在終於不用避嫌了,先皇駕崩後,他們也正式的退居幕後,任憑新皇拿來做教官和參謀使用,不再領兵,也就不擔心皇上猜忌,所以兩人倒是經常見麵。
前幾天奉召見駕,但是有些事情不明白,既然皇上允許他們兩人商議,免不了要來敘舊。就是那些心裏有些事情想不透,他們和張定邊在幾十年前就已經交戰,但是還看不透其真實的想法,皇上為什麽那麽肯定呢?
整整一天呆在房裏商議軍情的二人,覺得屋裏有點悶,想到外麵散散步。住在這以湖色聞名的地區,他他們已經有很久沒有仔細觀賞了。
沿著一條小石路走出不遠,便是玄武湖。這時夕陽西落,將一片燦爛的金光灑在湖麵上,初春的清風,徐徐吹送著涼爽。將湖麵揉皺了,泛起一片粼粼的金波。將遠處的山畫成柔和的弧。於蒼翠的剪影之上,罩著一層金色的光暈。
這一片湖光山色。“真美啊!”二人在心裏這麽讚歎著。暗道也不知道還能看上多久,想起了這個問題,兩人稍微有些悲觀,一轉眼兩人已經老了。年輕時的征戰,使他們對大明的名山大川是多有領略的。但是這麽多年,還真的沒有仔細觀賞過自己也出過力打下的這片江山。
觀景沉思正入神之時,忽聽到傅友德來那麽一句,使他們再也沒有賞景的心情了。就這麽沉思著在湖邊踱著。漸漸,感到光線暗淡了許多。以為是晚霞已收。可抬頭一看,卻見頭頂一片透明的金綠色,才知道自己是走在一片柳蔭下。
此時夕陽正濃,夕照的金輝,灑在夾岸的柳樹上,將綠柳也染成金色了。而綠柳的兩邊,又都是金波漣漪的水域。於是停了下來,傅友德有仔細想了想,還是搖搖頭。道:“皇上的心思,豈能是咱們作為臣子們能猜測出的。不管怎麽樣,咱們按照旨意辦事就好。”
重重歎了一聲,馮勝說:“穎國公所說自然有理。隻是皇上這次用長興侯。而不用咱們二人之一,也不是老夫誇口,耿炳文比之咱們二人。好像還差那麽一點。不過這些也沒有什麽,至少北平沒有什麽大將值得我們出馬。有長興侯就夠了,可是皇上卻要寄望於張定邊。老夫就有些想不通了。”
聽了這番話後,傅友德深有同感的點點頭,隨口歎了一聲,說:
“是呀,老夫也想不通,不過,老馮啊,我們這條命都是撿回來的,既然現在英雄遲暮,就不必抱怨什麽,我看你是覺得自己是皇上的嶽父,所以皇上派遣耿炳文而不派遣你才讓你有些不甘心。沒有什麽關係的,皇上也說了,關鍵是我們這一次的軍鎮方略。有了方略,不愁不青史留名,何必管他派誰去呢。”
聽罷傅友德這番話,馮勝知道其在刻意的回避關於張定邊的話題,內心也是無奈。前幾日皇上召見,已經將讓方明謙傳給張定邊的話說給他們聽,別的也沒有什麽,隻有最後那一條一定要讓維姑娘回來,讓人心生忌憚,搞不好人家也是皇親國戚了,有些話還是不要說透徹比較好。
想,老了就是老了,縱然胸懷韜略,出口不凡。但也膽小了許多,也許是被先皇嚇的吧,還是可能傅友德覺得沒有自己這層國丈的身份,有些話不好說出口,但是馮勝更加不願意放過這個話題,仍舊將話題扯了回來,問道:“皇上說知道張定邊的心思,說說看,張定邊到底有什麽心思,他這是圖的什麽?”
“其實當初張定邊要是歸降大明,相信早就和我們同殿為臣了,爵位肯定不在咱們二人之下,當初不投誠先皇,現在卻又對皇上示好,你說為什麽?”
拜訪傅友德,原本是想與他共商皇上交付的任務。眼看著先皇三年祭日就要到了,他們馬上就要將奏折遞上。未曾想到卻勾起了對張定邊的猜想,也不是馮勝心裏沒有想法,不過想找一個傾吐的好機會而已。因為傅友德畢竟在海外和張定邊一起了許多時日,應該有一個獨到的見解,他好印證自己的想法。
傅友德看見避不過去,左右看看無人,再則兩人一個是定遠人,一個是宿縣人,也算是同鄉,平時更是無話不說,要不是觸及敏感話題,他早就坐在地上和馮勝討論了,但是今天避開了幾次,馮勝皆不放過,無奈之下,便說:
“老馮,我可沒有女兒進宮。你也不要害我,看著我們的交情上,我試著說說,所思所想,純為個人之議,你聽聽也就算了,要是傳了出去,我是抵死也不會承認的。”
傅友德咬咬牙,道:“張定邊能有什麽想法,馬上百十歲的人了,今天睡覺,明天有命起床沒有還得另說,難道還想造反不成,他費了這麽多事,無非是想給故主找個立身之地而已,我在琉球和他相處這麽久的時間,他和高麗的陳理書信來往,別當我是瞎子,隻是我不願意說而已。”
“先皇乃強勢之人。張定邊那時就算是降了大明,無非也是一家榮辱。做了朝廷的臣子,那自然不能和陳理有半點糾葛。皇上自然不會對陳理留情,但是張定邊若是降,陳理斷無生機,不降,或許留有一線,張定邊當然不會降了,我總覺得,先皇沒有殺明升、陳理,總是看著張定邊的麵子……。”
聽到這裏。馮勝忍不住打斷話,低聲說:“你說得也有幾分道理。經你這一分析,把我的許多心中的疑團都化解了。但是先皇為了張定邊一人,而放過陳理、明升,我怎麽著也覺得有些匪夷所思。我跟隨先皇那麽久的時間,從來不認為先皇會妥協。”
顯然是不想繼續這個話題,傅友德搖搖手,道:“要是張定邊一人也就罷了,你可聽說過九姓漁民嘛?當初張定邊率兵冒死突圍。逐鹿於荊襄之間,雖然明知大廈已傾,自感擎天無力,但將士誓死追隨。但為什麽士卒突然解甲歸田?算了,以後再說吧,咱們談談皇上所吩咐的任務吧。”
聽到傅友德斬釘截鐵的斷了話題。知道這個老友的脾氣,所以更加知道今天是不要想他再說下去。馮勝隻得忍住心中的好奇。將這段思緒暫時拋去,思路清晰的回到主題上來。談到了軍事,表達也更流暢了,便滔滔不絕地說開了:
“皇上命咱們為大明劃分軍鎮,我也作過認真的思考。看來皇上削諸王藩鎮已經勢在必行,建軍鎮,那是適應削藩之後的大軍管理。現在就該根據目前的需要,將天下分為九鎮,每個鎮設都督統一領導。以我之見,江南四鎮該這麽分:以廣西和湖南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潭州(長沙);以廣東和江西為一鎮,鎮守司設在隆興;以福建和江東(長江之東的江、浙一帶)為一鎮,鎮守司設在鄱陽;以雲南、四川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成都……。”
“江北五鎮該這麽分:以淮西和淮東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揚州。山東、河北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濟南;遼東一鎮,鎮守司設在北平;山西、山西一鎮,鎮守司設在平涼;關外鎮,鎮守司設在亦集乃……。”
傅友德越聽越鬱悶,忍不住攔住話題,道:“你這樣分,不是依舊和藩王時一樣嗎,哪有這麽容易,恐怕皇上削藩削了親王,又多了無數個異姓王出來,各鎮不能統籌軍事行動,未必能施展大力。”
馮勝得意的笑了,終於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促狹的笑道:“這一點你就不知道了吧,我覺得,皇上叫咱們二人將全國劃分軍鎮,倒不用咱們考慮今後如何約束,隻是按照區域劃分就是,我看皇上成竹在胸,絲毫沒有讓咱們籌謀的意思,更何況,你什麽時間覺得皇上特別倚重咱們了。”
說到這裏,馮勝不由的有些喪氣,因為皇上不倚重,那就證明了他們是真的老了,陡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又興奮起來,神秘兮兮的朝著傅友德看了一眼,卻沒有說出來,原來他突然想起前幾日進宮的時候,女兒馮維盈對他說,皇上準備讓他和傅友德前往大寧,壓製那裏的朵顏三衛,雖然沒有得到正式諭旨,但是皇上因為女兒有身孕的關係,讓女兒支會自己一聲,因為這一去可能不是一年半載能夠回來的。所以女兒才對自己說起。
想到了這裏,覺得自己始終壓了傅友德一頭,兩相比較之下,心裏又有些高興起來,而傅友德覺得馮勝說的有道理,也沒有注意到他此時的神色,兩人又商量了一會奏折該如何來寫,直至太陽西落,家丁尋來說是晚膳準備好了,遂才作罷。
隨著景泰三年三月的來臨,江南花開似火,綠水如藍,而大明的氣氛卻也好似隨著天氣的暖和而祥和了起來,朝堂之上爭論削藩的話語越來越少,因為在這個時候,《大明周報》幾乎用全部版麵宣揚了寧王朱權進京的消息,並歌頌了寧王在遼東的功勳和戰績,在寧王進京的十天之後,各地藩王除了北平依舊在堅持之外,都發出了人在路途的消息,朝堂之上的大臣們以為大勢已定,削藩已經沒有阻力,所以也就隨了皇帝的心願,安靜了起來。
但是隻有少數的人知道,寧王,是被大寧衛指揮房寬,還有老朱的養子平安給軟禁起來,由房寬率兵親自送到京師的,現在平安在大寧坐鎮,就等著朝廷派人接收的。
朝廷遂以馮勝為團練使、傅友德為團練副使,經水路前往遼東,經遼東都司往大寧練兵,準備召集朵顏三衛準備夏季的騎兵演練,順便接收大寧防務,使京師在宗室會議召開期間,邊境不受外敵侵擾。聖旨中絲毫沒有提及北平之事,似乎北平從來沒有事情發生一般。
但是明眼的人都能看出來,寧王的這次回京,也向全大明的藩王們發出了一個信號,皇上所說的限期是絕對不能更改的,這個消息隨後就傳到北平,朱高熾聽到後,立即召集文官武將商議對策,就連圍困懷來,好不容易進攻有些起色的張玉、李讓也被召集回來,北平的上空出現了陰霾的烏雲,此次靖難尚未兵出北平,便遭到如此打擊,靖難的發起者道衍、袁珙等人,心思迅速轉動著,猜測著此時燕王朱棣心中的感想……。(未完待續。。)
房子內部相當的潮濕。雖然窗戶都開著,但是卻無半點風吹進來。在踏入室內的同時,方明謙的額頭和脖子就立刻有些發粘。眉頭不由皺了一下,他到不擔心明升會怎麽著,既然皇上已經猜測出那邊的人肯定會來找自己,那麽出於什麽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
果然,有個白須飄飄的老僧,轉過門邊的屏風後,就出現在方明謙眼前,不由一愣,忙舉手一輯,道:“原來大師親自來了,請恕末將未能遠迎。”
明升此時已經退在一邊,無暇和尚用眼睛掃了滿身戎裝的方明謙一眼,歎了一口氣,對於其的道歉好像沒有聽到一樣,有些苦意的問道:“皇上有什麽話要對老衲說?”
在小屋內,無疑是一個十分尷尬的組合,三十多年前,有個自稱漢高祖同鄉的人,同樣的遭受暴政迫害,同樣的遇到諸侯的割據,又同樣的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所不同的,漢高祖所建的大漢帝國,而他的同鄉叫朱元璋,建立的是大明王朝。
他們有驚人的相似,推翻了暴虐的政權,自己建立了王朝。站起來了,注定了許多割據勢力的無奈。漢高祖的站起,徹底使春秋戰國的貴族們失去了希望。直至慢慢消亡,而朱元璋的站起,同樣的讓許多英雄遲暮,直至夕陽斷腸。
將韃子驅逐出中原,然後大家都開始了統一大業,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慢慢的清除了長江上遊的陳友諒,長江下遊的張士誠,東南的方國珍。南方的陳友定。還有在西南的明玉珍和大理段氏。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但這些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失落之上,在這間小屋中,無暇和尚是陳友諒的舊部,明升是明玉珍的兒子,而方明謙是方國珍的侄子。也算是代表了昔日曾經的輝煌。也代表了三種結局。流亡、流放和歸降。當然還有第四種結局,就是死亡,諸如張士誠全家的覆滅。
在曆史的車輪下,誰不躲開。都逃不過被碾碎的命運。但是還有人在努力掙紮著。
方明謙默默地望著無暇和尚,那硬綁綁、緊繃的情緒,似乎無聲無息地從他寬廣的背上剝落了下來。一種從生命痛苦中解放之表情浮現在無暇的臉龐之上。
“前輩料事如神。末將在此守候,的確是皇上有話要對前輩說!”方明謙終於回答了無暇和尚的問題。臉上同樣釋然下來,他不止一次的見過無暇和尚。對於這次的任務也有些把握,但是他真的不希望見到這位前輩。隻能又話無話的說著:“這也是晚輩能和大師得以見麵之理由。”
“不想見的,總是會見得到。”
說出了這句既帶諷刺又充滿真情的話,無暇和尚大大地歎了一口氣。
“老衲這麽大的年紀,不知見過多少所謂的忠臣義士平白赴死,數都數不清了。什麽赤誠終究會得到回報,根本就是虛言嘛!”
他轉向默默無言的方明謙,繼續說道:
“當然,要是本人心滿意足的話,那樣又何妨呢?我自己就從未想過要得到任何的結果。隻是,實在太累了。也懶了,恐怕更是命不長已。所以不得不再為身後事籌謀一下。”
無暇和尚方才從身形上一點也不像是個八十三歲的老人,但是從囉嗦的言談中,將其真實年齡又暴露無疑,在那裏左右言語半晌後,終於又將話回到主題上,重新問道:“皇上有什麽話要對老衲說?”
“其實有些話晚輩也是不懂的,隻好依葫蘆畫瓢,將皇上的話原封奉上。”方明謙猶豫了一下,他那裏是不懂,隻是不願意懂而已。遲疑了片刻,沉聲道:
“皇上口諭:無暇大師的心思朕已經知道了,無需籌謀,讓小維回來吧。”
張定邊無語,轉頭看看在一旁的明升,出神的望著窗外的磚牆,忽然悠悠的說了一句:“小維,已經回去了!!”
方明謙正在見張定邊和明升的時候,在遙遠的京師內,同樣有人問朱標道:“皇上聖明,但老夫不明白,皇上怎麽知道那張定邊如何的想法?”
問話的人是馮勝,但卻不是在皇城之內,此時他正和傅友德兩人,漫步在玄武湖畔。
住在玄武湖畔的傅友德,突然迎來了馮勝的拜訪,免不了一番應酬的忙碌。現在終於不用避嫌了,先皇駕崩後,他們也正式的退居幕後,任憑新皇拿來做教官和參謀使用,不再領兵,也就不擔心皇上猜忌,所以兩人倒是經常見麵。
前幾天奉召見駕,但是有些事情不明白,既然皇上允許他們兩人商議,免不了要來敘舊。就是那些心裏有些事情想不透,他們和張定邊在幾十年前就已經交戰,但是還看不透其真實的想法,皇上為什麽那麽肯定呢?
整整一天呆在房裏商議軍情的二人,覺得屋裏有點悶,想到外麵散散步。住在這以湖色聞名的地區,他他們已經有很久沒有仔細觀賞了。
沿著一條小石路走出不遠,便是玄武湖。這時夕陽西落,將一片燦爛的金光灑在湖麵上,初春的清風,徐徐吹送著涼爽。將湖麵揉皺了,泛起一片粼粼的金波。將遠處的山畫成柔和的弧。於蒼翠的剪影之上,罩著一層金色的光暈。
這一片湖光山色。“真美啊!”二人在心裏這麽讚歎著。暗道也不知道還能看上多久,想起了這個問題,兩人稍微有些悲觀,一轉眼兩人已經老了。年輕時的征戰,使他們對大明的名山大川是多有領略的。但是這麽多年,還真的沒有仔細觀賞過自己也出過力打下的這片江山。
觀景沉思正入神之時,忽聽到傅友德來那麽一句,使他們再也沒有賞景的心情了。就這麽沉思著在湖邊踱著。漸漸,感到光線暗淡了許多。以為是晚霞已收。可抬頭一看,卻見頭頂一片透明的金綠色,才知道自己是走在一片柳蔭下。
此時夕陽正濃,夕照的金輝,灑在夾岸的柳樹上,將綠柳也染成金色了。而綠柳的兩邊,又都是金波漣漪的水域。於是停了下來,傅友德有仔細想了想,還是搖搖頭。道:“皇上的心思,豈能是咱們作為臣子們能猜測出的。不管怎麽樣,咱們按照旨意辦事就好。”
重重歎了一聲,馮勝說:“穎國公所說自然有理。隻是皇上這次用長興侯。而不用咱們二人之一,也不是老夫誇口,耿炳文比之咱們二人。好像還差那麽一點。不過這些也沒有什麽,至少北平沒有什麽大將值得我們出馬。有長興侯就夠了,可是皇上卻要寄望於張定邊。老夫就有些想不通了。”
聽了這番話後,傅友德深有同感的點點頭,隨口歎了一聲,說:
“是呀,老夫也想不通,不過,老馮啊,我們這條命都是撿回來的,既然現在英雄遲暮,就不必抱怨什麽,我看你是覺得自己是皇上的嶽父,所以皇上派遣耿炳文而不派遣你才讓你有些不甘心。沒有什麽關係的,皇上也說了,關鍵是我們這一次的軍鎮方略。有了方略,不愁不青史留名,何必管他派誰去呢。”
聽罷傅友德這番話,馮勝知道其在刻意的回避關於張定邊的話題,內心也是無奈。前幾日皇上召見,已經將讓方明謙傳給張定邊的話說給他們聽,別的也沒有什麽,隻有最後那一條一定要讓維姑娘回來,讓人心生忌憚,搞不好人家也是皇親國戚了,有些話還是不要說透徹比較好。
想,老了就是老了,縱然胸懷韜略,出口不凡。但也膽小了許多,也許是被先皇嚇的吧,還是可能傅友德覺得沒有自己這層國丈的身份,有些話不好說出口,但是馮勝更加不願意放過這個話題,仍舊將話題扯了回來,問道:“皇上說知道張定邊的心思,說說看,張定邊到底有什麽心思,他這是圖的什麽?”
“其實當初張定邊要是歸降大明,相信早就和我們同殿為臣了,爵位肯定不在咱們二人之下,當初不投誠先皇,現在卻又對皇上示好,你說為什麽?”
拜訪傅友德,原本是想與他共商皇上交付的任務。眼看著先皇三年祭日就要到了,他們馬上就要將奏折遞上。未曾想到卻勾起了對張定邊的猜想,也不是馮勝心裏沒有想法,不過想找一個傾吐的好機會而已。因為傅友德畢竟在海外和張定邊一起了許多時日,應該有一個獨到的見解,他好印證自己的想法。
傅友德看見避不過去,左右看看無人,再則兩人一個是定遠人,一個是宿縣人,也算是同鄉,平時更是無話不說,要不是觸及敏感話題,他早就坐在地上和馮勝討論了,但是今天避開了幾次,馮勝皆不放過,無奈之下,便說:
“老馮,我可沒有女兒進宮。你也不要害我,看著我們的交情上,我試著說說,所思所想,純為個人之議,你聽聽也就算了,要是傳了出去,我是抵死也不會承認的。”
傅友德咬咬牙,道:“張定邊能有什麽想法,馬上百十歲的人了,今天睡覺,明天有命起床沒有還得另說,難道還想造反不成,他費了這麽多事,無非是想給故主找個立身之地而已,我在琉球和他相處這麽久的時間,他和高麗的陳理書信來往,別當我是瞎子,隻是我不願意說而已。”
“先皇乃強勢之人。張定邊那時就算是降了大明,無非也是一家榮辱。做了朝廷的臣子,那自然不能和陳理有半點糾葛。皇上自然不會對陳理留情,但是張定邊若是降,陳理斷無生機,不降,或許留有一線,張定邊當然不會降了,我總覺得,先皇沒有殺明升、陳理,總是看著張定邊的麵子……。”
聽到這裏。馮勝忍不住打斷話,低聲說:“你說得也有幾分道理。經你這一分析,把我的許多心中的疑團都化解了。但是先皇為了張定邊一人,而放過陳理、明升,我怎麽著也覺得有些匪夷所思。我跟隨先皇那麽久的時間,從來不認為先皇會妥協。”
顯然是不想繼續這個話題,傅友德搖搖手,道:“要是張定邊一人也就罷了,你可聽說過九姓漁民嘛?當初張定邊率兵冒死突圍。逐鹿於荊襄之間,雖然明知大廈已傾,自感擎天無力,但將士誓死追隨。但為什麽士卒突然解甲歸田?算了,以後再說吧,咱們談談皇上所吩咐的任務吧。”
聽到傅友德斬釘截鐵的斷了話題。知道這個老友的脾氣,所以更加知道今天是不要想他再說下去。馮勝隻得忍住心中的好奇。將這段思緒暫時拋去,思路清晰的回到主題上來。談到了軍事,表達也更流暢了,便滔滔不絕地說開了:
“皇上命咱們為大明劃分軍鎮,我也作過認真的思考。看來皇上削諸王藩鎮已經勢在必行,建軍鎮,那是適應削藩之後的大軍管理。現在就該根據目前的需要,將天下分為九鎮,每個鎮設都督統一領導。以我之見,江南四鎮該這麽分:以廣西和湖南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潭州(長沙);以廣東和江西為一鎮,鎮守司設在隆興;以福建和江東(長江之東的江、浙一帶)為一鎮,鎮守司設在鄱陽;以雲南、四川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成都……。”
“江北五鎮該這麽分:以淮西和淮東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揚州。山東、河北為一鎮,鎮守司設在濟南;遼東一鎮,鎮守司設在北平;山西、山西一鎮,鎮守司設在平涼;關外鎮,鎮守司設在亦集乃……。”
傅友德越聽越鬱悶,忍不住攔住話題,道:“你這樣分,不是依舊和藩王時一樣嗎,哪有這麽容易,恐怕皇上削藩削了親王,又多了無數個異姓王出來,各鎮不能統籌軍事行動,未必能施展大力。”
馮勝得意的笑了,終於有了揚眉吐氣的感覺,促狹的笑道:“這一點你就不知道了吧,我覺得,皇上叫咱們二人將全國劃分軍鎮,倒不用咱們考慮今後如何約束,隻是按照區域劃分就是,我看皇上成竹在胸,絲毫沒有讓咱們籌謀的意思,更何況,你什麽時間覺得皇上特別倚重咱們了。”
說到這裏,馮勝不由的有些喪氣,因為皇上不倚重,那就證明了他們是真的老了,陡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又興奮起來,神秘兮兮的朝著傅友德看了一眼,卻沒有說出來,原來他突然想起前幾日進宮的時候,女兒馮維盈對他說,皇上準備讓他和傅友德前往大寧,壓製那裏的朵顏三衛,雖然沒有得到正式諭旨,但是皇上因為女兒有身孕的關係,讓女兒支會自己一聲,因為這一去可能不是一年半載能夠回來的。所以女兒才對自己說起。
想到了這裏,覺得自己始終壓了傅友德一頭,兩相比較之下,心裏又有些高興起來,而傅友德覺得馮勝說的有道理,也沒有注意到他此時的神色,兩人又商量了一會奏折該如何來寫,直至太陽西落,家丁尋來說是晚膳準備好了,遂才作罷。
隨著景泰三年三月的來臨,江南花開似火,綠水如藍,而大明的氣氛卻也好似隨著天氣的暖和而祥和了起來,朝堂之上爭論削藩的話語越來越少,因為在這個時候,《大明周報》幾乎用全部版麵宣揚了寧王朱權進京的消息,並歌頌了寧王在遼東的功勳和戰績,在寧王進京的十天之後,各地藩王除了北平依舊在堅持之外,都發出了人在路途的消息,朝堂之上的大臣們以為大勢已定,削藩已經沒有阻力,所以也就隨了皇帝的心願,安靜了起來。
但是隻有少數的人知道,寧王,是被大寧衛指揮房寬,還有老朱的養子平安給軟禁起來,由房寬率兵親自送到京師的,現在平安在大寧坐鎮,就等著朝廷派人接收的。
朝廷遂以馮勝為團練使、傅友德為團練副使,經水路前往遼東,經遼東都司往大寧練兵,準備召集朵顏三衛準備夏季的騎兵演練,順便接收大寧防務,使京師在宗室會議召開期間,邊境不受外敵侵擾。聖旨中絲毫沒有提及北平之事,似乎北平從來沒有事情發生一般。
但是明眼的人都能看出來,寧王的這次回京,也向全大明的藩王們發出了一個信號,皇上所說的限期是絕對不能更改的,這個消息隨後就傳到北平,朱高熾聽到後,立即召集文官武將商議對策,就連圍困懷來,好不容易進攻有些起色的張玉、李讓也被召集回來,北平的上空出現了陰霾的烏雲,此次靖難尚未兵出北平,便遭到如此打擊,靖難的發起者道衍、袁珙等人,心思迅速轉動著,猜測著此時燕王朱棣心中的感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