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裏,張信的心裏不由一沉,扭頭望望自己的親衛,此時正警惕的朝自己窺望,再看袁容和張玉,卻和沒事的人一樣,也順著河堤下來,走到他的身邊。
“今日不在軍營,也不在官場,我稱呼一聲張兄如何?”袁容依然的一副雍容之態,不緊不慢的說道,他的父親袁洪和張信的父親張興,不但同為當初追隨太祖的開國功臣,而且袁洪乃是壽縣人,而張興是臨淮人,基本上算是同鄉,所以袁容和張信雖然有年紀上的差別,對於這個請求,還真的是不好拒絕。
“客氣了,我們本就是平輩而交,何來此問?”張信點點頭,道:“不知今日何事驚動了王府儀表,是下官有什麽得罪之處嗎?”
雖然沒有否定袁容的說法,但是也不和其攀附那個交情,身材偉岸、麵貌端莊的張信,穿上戎裝,顯得特別的雄威,有一副凜然不可犯的威武。更有一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
張玉看到對方如此不冷不熱的應付,不禁為今天的攔截有些失望,有點生氣,腮幫都鼓脹起來了,兩隻大眼也睜圓了。但是想到道衍大師臨行前的吩咐,便壓下心頭的怒氣,扭頭朝遠處看去,索性不參與到談話中來。
袁容絲毫不放在心上,舉手一輯道:“張兄,今天咱們也不繞圈子,之所以再次攔截,隻是不想引起張兄與謝指揮使、張布政使之間的誤會而已,相信今天張兄都是親信跟隨,而在下亦然。有些話,說過之後。若是能聽進去,那就皆大歡喜。若是張兄不喜,那就權當事情沒有發生過,今天見麵,絕對不會傳出去。”
看著張信默然,袁容問道:“不知張兄對於家嶽,是什麽評價?”
“張兄來到北平也一段時日,看此地在家嶽的治理下,發展如何?”袁容連著問兩個問題,張信隻是不答。遂繼續問道:“不知張兄對於朝廷如此不顧至親之情,嚴苛諸藩,是如何看法?”
沒有想到張信這次倒是回答了。說道:“朝廷決斷,豈是我們做臣下的所能妄加評論?”
袁容心中一喜,馬上又是雙手一輯,道:“張兄說的是,不過,北平士卒之心,張兄近年來也應該知曉。家嶽若無雄才大略,斷不可能人心所向燕王,剛才說道朝廷決斷,你認為真的是朝廷決斷嗎?”
“當今皇上在潛邸時就素有孝名。必不會羈押家嶽,隻是朝廷內一班書生在那裏作怪,黃子澄、方孝孺等書生為了自己的功業。視藩王如仇寇,家嶽之功。天下皆知,有大功於朝廷。仍免不了被猜忌,被羈押在京師。皇帝有心放歸,皆被那般奸黨所阻,世子有心靖難,迎燕王歸藩,還朝廷清明,若能得張兄襄助,共扶朝綱,青史之上,必萬世留名。”
“如今朝廷文人得勢,一意貶抑武人。方孝孺厲行改製,大提文官品級。朝堂之上,文官氣焰大漲;已有重蹈舊宋覆轍之勢。張兄亦是武將,望三哥思之…….!”
還沒有說完,張信伸手攔住,厲聲道:“道不同則不相為謀,今日就暫且到此吧!!!”
袁容愕然,剛才還以為有些進展,誰知道情況急轉而下,看著張信也不上岸,在冰上行走了往對岸而去,未及幾步,突地停下,道:“看在同鄉的份上,今日之言,張某隻做什麽也沒有聽說,望袁儀表慎之!!!”
說罷,也不多言,徑直離去,招呼著自己的親衛,牽了馬在對岸等他,目送著張信離去,袁容麵上的笑容不減,但是張玉卻是已經小聲的開始罵娘了。道:“郡馬,不如末將領一隊人在前麵把他們全部……。”
伸手做了一個斬殺的手勢,袁容搖搖頭,笑道:“不用!”
“您說的這麽清楚了,萬一他向朝廷舉報,豈不陷燕王爺於險地嗎?”張玉有些不解,問道。
“他不會!”袁容斷然的搖搖頭,道:“我本以為無望,可是最後其卻暴露了心中所懼,張信是個惜身之人,但凡這種人,必有私心,就算是暫時不歸附,但是不用擔心他會舉報。因為他的家小全部在北平城,就算是舉報,朝廷來剿,他必是祭旗之人,這一點張信比誰都清楚,要不不會有最後表白之言。”
“呸!”聽到這裏,張玉才算明白過來,罵道:“我還以為是多麽三哥貞九烈,原來是怕死……。”
“沒有他怕,那就該咱們怕了。”袁容白了張玉一眼,心道,跟著蒙古韃子時間長了,好人也變得蠢了許多,
張玉聽到這話也不著惱,說:“郡馬深謀遠慮,遠見卓識,末將十分佩服。”
說著,兩人慢慢的走回岸邊,躍身上馬。一道在整齊的護衛隊伍的簇擁下,飛馳往豐台大營而去。
時近傍晚,張信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北平城中。這已是他近一個月來第三哥次巡營了,每巡視一次,他的心便沉重一份。
“大人,咱們是回都司衙門還是回府?”就在張信心神不寧時,旁邊的親衛問道。
抬頭看時,已到了岔路口前。稍一思索,道:“天色已晚,明日再去衙門。今天就先回府歇息吧!”
隨即帶領著親兵們折而向左,朝一條小巷中穿去。
由於城中人多,所以也不敢縱馬馳騁,在那裏慢慢的走著,張信的心理十分清醒,又十分迷茫,此次來北平的三哥人中,都指揮使謝貴,乃是東晉謝安的四弟十世子孫,自然是能得到文人的青睞,而北平布政使張昺,又是進士及第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和刑部侍郎等職,也是文人一係。
反觀朝廷用人。已經體現以文治為本的現象,而自己。沒有什麽背景,父親張興征戰一生不過是指揮僉事。之所以自己被調往北平,除了他能打仗外,不過是因為他與燕王沒什麽關係而已。剛才袁容說出的,正是他想了很久的問題,觸痛了自己的內心,才慌忙離開,但是以後呢,該何去何從?
就這樣走著,張信回到了自己的府中。讓親衛們下去休息,自己卻去後堂給母親請安,這是他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每每回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母親請安,讓其放心。
兩個兒子張鋋、張鏞首先迎出行禮,一起往後堂,看見小女兒張媄在那裏溫順的替奶奶捶著因天冷而發痛的寒腿,妻子端著碗一勺一勺的喂著母親喝藥。一家人的溫馨頓時籠罩在張信胸中。愈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看著母親慢慢的睜開眼睛,連忙疾步趕過去,道:“兒子給母親請安……。”
就在北方朱高熾、道衍等人在緊鑼密鼓四弟處招攬人心,張信在彷徨、謝貴、張昺等人在加緊收攏北平殘留的燕王勢力時。
高麗李芳遠的排斥異己、獨攬軍國大權的鬥爭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在開國功臣樸苞慫恿下。懷安君李芳幹率先發難。在正月十六,李芳幹聚集甲士,準備趁與李芳遠狩獵的機會襲殺之。但是所密謀的事情早就被李芳遠收買的樸苞出賣。
李芳幹倉促舉兵湧入開城的街頭,駐紮在善竹橋到可祚街一帶。並拒絕了李成桂以及李芳果的停戰諭令。在持續的僵持後,李芳遠與李芳幹的私兵在街巷中爆發激戰。結果李芳幹軍在大將李成奇被李芳遠的大將李蕃射殺後大潰。李芳幹經過一翻逃亡後無法突圍。在古積慶園下馬臥地就擒。
事後,李芳幹和兒子李孟宗被流放兔山,樸苞則在亂軍中被流矢射殺。李芳遠鏟除了所有的異己,向二哥李芳果要求開始聽政。而李成桂心傷兒子們的自相殘殺,又擔心兒子無情,於是星夜出奔,回老家鹹興居住。
到了這個時候,李芳遠認為時機成熟。開始聯係百官擁戴,準備伺機逼李芳果傳位,因為他沒有絕對的信心對抗天朝的怒火,小國寡民,必須要在夾縫中生存。他在等待著北平的動作,那樣天朝一亂,他就可以借機逼宮了。
而倭國,則在景泰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天氣轉晴。當天上午,幕府軍手持火把在北城郭開始點火,由於當時的風力強勁,火勢迅速蔓延,堺城變成一片火海。
看到城內火起,大內軍被迫出城迎敵,其中杉重運在北門衝入山名軍中,最先戰死。在富田尾張守的勸說下,大內義弘也決定率軍從北門突圍,他剛剛出城就被斯波義將父子率軍包圍。
危急時刻,大內氏郎黨前來支援,義弘才得以脫身,但他仍在與甲斐藏人兄弟交戰時麵部受傷。亂軍之中,大內義弘又匯合了野上豐前、陶山佐渡、同掃部等十餘名家臣。
在突破斯波軍的包圍之後,大內義弘又開始與畠山軍交戰,其間,大內方的紀州兵富田某叛變,並將大內義弘所在的位置告訴了畠山滿家。看到畠山滿家親領士兵飛馳前來,大內義弘隻好勉強率人迎擊。但在戰鬥中,大內軍石見國的部隊也已經發動叛亂。知道自己今日已必死無疑,回顧身邊也隻勝森民部丞一人,於是二人並轡一起殺入畠山軍中,森民部丞戰死。大內義弘已經身負二十餘處創傷,並且已身疲力竭、無力再戰,於是他隻好在馬上拔出太刀自刃,其首級則被畠山軍得到。這位曾經自稱天下無雙的名將,死時年僅四弟十四弟歲。
大內義弘自刃之時,堺城南門的杉豐後入道正在與幕府軍交戰,聽說主將已經戰死之後,也衝入敵陣殉死,而大內方的嚴島神主則投降了細川軍。
大內義弘之弟大內弘茂所鎮守的東城郭乃是堺城的第一險要,這裏遭受到今川上總入道泰範及其子五郎的猛烈進攻,同時,幕府方的一色左京入道及其子右馬頭和杉生元明的部隊也先後加入戰團。經過一陣激戰,大內弘茂屬下傷亡過半,他本欲自刃追隨兄長。但在平井道助的勸說之下投降了幕府軍。
跟隨義弘造反的師成親王則逃回了周房,楠木軍突圍撤到大和。堺城終於被攻克了。二十二日,大火繼續蔓延。周圍的萬餘間民房被燒毀,井樓、矢倉、街道、河溝中遍是屍體,其中大部分被燒的麵目全非,堺變成了一片修羅道場。
大內義弘戰死後,留守山口的大內盛見繼承了家業,繼續與幕府對抗。此時的足利義滿則又一次顯示了他的狡猾之處,他削除了大內義弘舊領的和泉、紀伊、石見、豐前、築前五國,赦免了投降的大內弘茂,封其為周防、長門兩國國守。讓他對付大內盛見。
大內盛見僅存的勢力薄弱,又麵對著自己兄弟的攻勢,無奈之下,接受來自天朝的無暇大師指點,前往高麗求助,自稱祖先為百濟國聖明王第三哥太子琳聖太子後裔的身份,以同宗之由,拜托無暇大師往高麗國主李芳果處請求支持,共同對抗足利義滿。
一種新的東亞曆史開始出現。慢慢往朱標的設想中發展著。
~~~~~~~~~~~~~~~~~~~分割,用來劃清和高麗、倭國的界限~~~~~~~~~~~~~~~~~~
不過這一切暫時和朱標沒有一點關係,真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辭去熱熱鬧鬧的年三哥十,景泰二年的開始了。在這個預兆吉祥的喜慶日子。繁華的京師南京街頭,歇市的商家都已打開了門楣開始做起了生意,特別是元宵節這一天。不百姓齊擁大街小巷。鑼鼓、鞭炮的喧嘩,張燈結彩的盛裝。朱標繼續著洪武年間的元宵盛會。隻是很難有機會再微服賞玩了。
而身為皇後楊氏,此刻卻擠過摩肩接踵的三哥山街。順著大功坊朝北行走。水磨青磚大道被行人久踩久磨顯得更其鋥亮,隨意的看著街兩旁朱樓畫棟,層樓櫛比,一個商肆連著一個商肆,有些目不暇接,直看得眼花繚亂。
來到承恩寺前,望著萬頭攢動人流如潮的廣場,京師現在已經近七十萬人口了吧,皇後楊氏這樣想著。
隨著湧動的人流朝承恩寺信步走去,她身後不遠有四弟名錦衣衛宿衛暗中保護,這是皇帝特有的恩賜。她卻全然不在意,從不回頭去張望,仿佛宿衛們根本不存在,隻是心事重重的,她不明白,徐妙兒為何要約她在承恩寺的觀音堂見麵,而不直接往宮中尋她,要知道,徐妙兒有皇帝禦賜的腰牌,直接進入後宮,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走過一排明瓦的飲食小店,掛滿了彩燈彩綢,店店相接。每個店埠門前又飄揚著招幡:蝦味餛飩、蟹黃小籠包、金陵三哥烤、鹵幹茶蛋、金陵糖粥藕、五味元宵……,店小二們用各種招數招徐顧客,一片喧嚷,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年中難得的旺季,老板們早已經發足了工錢,他們自然也要加倍賣力了。
早晨出門沒有吃東西,皇後楊氏便踏進一間賣“金陵糖粥藕”小店,要了一碗糖粥藕,在入宮之前,她經常過來吃,但是入宮之後,便再沒有機會吃到,現在看見了,再加上肚子有點餓,自然有些經不起食物香味的誘惑。
這是一種用粳米煮得既有稠米湯,又顯得米粒分明的冰糖粥。粥裏加上大節的藕段,吃時,將藕切成薄片,拌入粥中,便成了糖粥藕。那藕呈淡紫色,藕片深褐色,米粒顯得綠瑩晶滑。一隻白瓷藍花碗往麵前一放,清香撲鼻,喝一口,溫涼適中,清爽甜潤,回味可口。
趁著吃過後的心滿意足,走進承恩寺,跨進山門,看見若大的寺院被進進出出的香客擠得水泄不通,於是尋著聞到的陣陣濃重香火味。步入寺內前院,人聲鼎沸,院中鐵塔形的巨大香爐內香煙繚繞,善男信女們擎著香把互相擁擠著,正殿、側殿門口人流如湧,絡繹不絕。
皇後楊氏也買了幾束香把,順著人流走進觀音堂,她並無心燒香拜佛,眼光在出出進進的香客中瞟來瞟去尋找徐妙兒的倩影。
觀音堂裏與外邊大院的熙熙攘攘判若兩個世界,一片肅靜,一派虔誠,隻有木魚聲聲和悄悄的腳步聲;披著黃色錦緞的長方供桌上供滿了鮮花酪果,燃著一字排開的數十支紅燭,進香點蠟的香客太多,燭台香爐不夠用,於是不等蠟燭燒完便吹熄取下,點燃新燭插上,那案前香爐裏的香,未等燒完燒透,便撮往殿旁一處巨大石槽內任其燃燒。
觀音塑像下供桌前擺了十個繡有花草的蒲團,香客們虔誠地跪伏於上,或默默禱告或求簽問卜,磕頭拜叩,彼起此伏……。
臨到皇後楊氏,還沒有看見徐妙兒,便依著前人的模樣將香點著,插入香爐中,跪在蒲團上,草草地叩了三哥個頭,起身往外走,忽然聽到有人喊了一聲:
“在這裏呢!”
正準備出去的皇後楊氏聞聲看到徐妙兒,卻見其身著一襲白色的海青,頭上的青絲也被一頂妙常冠遮掩,拴著秋香色的絲絛,手執麈尾念珠。一時間被弄得懵懵懂懂。(未完待續。。)
“今日不在軍營,也不在官場,我稱呼一聲張兄如何?”袁容依然的一副雍容之態,不緊不慢的說道,他的父親袁洪和張信的父親張興,不但同為當初追隨太祖的開國功臣,而且袁洪乃是壽縣人,而張興是臨淮人,基本上算是同鄉,所以袁容和張信雖然有年紀上的差別,對於這個請求,還真的是不好拒絕。
“客氣了,我們本就是平輩而交,何來此問?”張信點點頭,道:“不知今日何事驚動了王府儀表,是下官有什麽得罪之處嗎?”
雖然沒有否定袁容的說法,但是也不和其攀附那個交情,身材偉岸、麵貌端莊的張信,穿上戎裝,顯得特別的雄威,有一副凜然不可犯的威武。更有一種拒人於千裏之外的感覺。
張玉看到對方如此不冷不熱的應付,不禁為今天的攔截有些失望,有點生氣,腮幫都鼓脹起來了,兩隻大眼也睜圓了。但是想到道衍大師臨行前的吩咐,便壓下心頭的怒氣,扭頭朝遠處看去,索性不參與到談話中來。
袁容絲毫不放在心上,舉手一輯道:“張兄,今天咱們也不繞圈子,之所以再次攔截,隻是不想引起張兄與謝指揮使、張布政使之間的誤會而已,相信今天張兄都是親信跟隨,而在下亦然。有些話,說過之後。若是能聽進去,那就皆大歡喜。若是張兄不喜,那就權當事情沒有發生過,今天見麵,絕對不會傳出去。”
看著張信默然,袁容問道:“不知張兄對於家嶽,是什麽評價?”
“張兄來到北平也一段時日,看此地在家嶽的治理下,發展如何?”袁容連著問兩個問題,張信隻是不答。遂繼續問道:“不知張兄對於朝廷如此不顧至親之情,嚴苛諸藩,是如何看法?”
沒有想到張信這次倒是回答了。說道:“朝廷決斷,豈是我們做臣下的所能妄加評論?”
袁容心中一喜,馬上又是雙手一輯,道:“張兄說的是,不過,北平士卒之心,張兄近年來也應該知曉。家嶽若無雄才大略,斷不可能人心所向燕王,剛才說道朝廷決斷,你認為真的是朝廷決斷嗎?”
“當今皇上在潛邸時就素有孝名。必不會羈押家嶽,隻是朝廷內一班書生在那裏作怪,黃子澄、方孝孺等書生為了自己的功業。視藩王如仇寇,家嶽之功。天下皆知,有大功於朝廷。仍免不了被猜忌,被羈押在京師。皇帝有心放歸,皆被那般奸黨所阻,世子有心靖難,迎燕王歸藩,還朝廷清明,若能得張兄襄助,共扶朝綱,青史之上,必萬世留名。”
“如今朝廷文人得勢,一意貶抑武人。方孝孺厲行改製,大提文官品級。朝堂之上,文官氣焰大漲;已有重蹈舊宋覆轍之勢。張兄亦是武將,望三哥思之…….!”
還沒有說完,張信伸手攔住,厲聲道:“道不同則不相為謀,今日就暫且到此吧!!!”
袁容愕然,剛才還以為有些進展,誰知道情況急轉而下,看著張信也不上岸,在冰上行走了往對岸而去,未及幾步,突地停下,道:“看在同鄉的份上,今日之言,張某隻做什麽也沒有聽說,望袁儀表慎之!!!”
說罷,也不多言,徑直離去,招呼著自己的親衛,牽了馬在對岸等他,目送著張信離去,袁容麵上的笑容不減,但是張玉卻是已經小聲的開始罵娘了。道:“郡馬,不如末將領一隊人在前麵把他們全部……。”
伸手做了一個斬殺的手勢,袁容搖搖頭,笑道:“不用!”
“您說的這麽清楚了,萬一他向朝廷舉報,豈不陷燕王爺於險地嗎?”張玉有些不解,問道。
“他不會!”袁容斷然的搖搖頭,道:“我本以為無望,可是最後其卻暴露了心中所懼,張信是個惜身之人,但凡這種人,必有私心,就算是暫時不歸附,但是不用擔心他會舉報。因為他的家小全部在北平城,就算是舉報,朝廷來剿,他必是祭旗之人,這一點張信比誰都清楚,要不不會有最後表白之言。”
“呸!”聽到這裏,張玉才算明白過來,罵道:“我還以為是多麽三哥貞九烈,原來是怕死……。”
“沒有他怕,那就該咱們怕了。”袁容白了張玉一眼,心道,跟著蒙古韃子時間長了,好人也變得蠢了許多,
張玉聽到這話也不著惱,說:“郡馬深謀遠慮,遠見卓識,末將十分佩服。”
說著,兩人慢慢的走回岸邊,躍身上馬。一道在整齊的護衛隊伍的簇擁下,飛馳往豐台大營而去。
時近傍晚,張信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北平城中。這已是他近一個月來第三哥次巡營了,每巡視一次,他的心便沉重一份。
“大人,咱們是回都司衙門還是回府?”就在張信心神不寧時,旁邊的親衛問道。
抬頭看時,已到了岔路口前。稍一思索,道:“天色已晚,明日再去衙門。今天就先回府歇息吧!”
隨即帶領著親兵們折而向左,朝一條小巷中穿去。
由於城中人多,所以也不敢縱馬馳騁,在那裏慢慢的走著,張信的心理十分清醒,又十分迷茫,此次來北平的三哥人中,都指揮使謝貴,乃是東晉謝安的四弟十世子孫,自然是能得到文人的青睞,而北平布政使張昺,又是進士及第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和刑部侍郎等職,也是文人一係。
反觀朝廷用人。已經體現以文治為本的現象,而自己。沒有什麽背景,父親張興征戰一生不過是指揮僉事。之所以自己被調往北平,除了他能打仗外,不過是因為他與燕王沒什麽關係而已。剛才袁容說出的,正是他想了很久的問題,觸痛了自己的內心,才慌忙離開,但是以後呢,該何去何從?
就這樣走著,張信回到了自己的府中。讓親衛們下去休息,自己卻去後堂給母親請安,這是他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每每回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母親請安,讓其放心。
兩個兒子張鋋、張鏞首先迎出行禮,一起往後堂,看見小女兒張媄在那裏溫順的替奶奶捶著因天冷而發痛的寒腿,妻子端著碗一勺一勺的喂著母親喝藥。一家人的溫馨頓時籠罩在張信胸中。愈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看著母親慢慢的睜開眼睛,連忙疾步趕過去,道:“兒子給母親請安……。”
就在北方朱高熾、道衍等人在緊鑼密鼓四弟處招攬人心,張信在彷徨、謝貴、張昺等人在加緊收攏北平殘留的燕王勢力時。
高麗李芳遠的排斥異己、獨攬軍國大權的鬥爭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在開國功臣樸苞慫恿下。懷安君李芳幹率先發難。在正月十六,李芳幹聚集甲士,準備趁與李芳遠狩獵的機會襲殺之。但是所密謀的事情早就被李芳遠收買的樸苞出賣。
李芳幹倉促舉兵湧入開城的街頭,駐紮在善竹橋到可祚街一帶。並拒絕了李成桂以及李芳果的停戰諭令。在持續的僵持後,李芳遠與李芳幹的私兵在街巷中爆發激戰。結果李芳幹軍在大將李成奇被李芳遠的大將李蕃射殺後大潰。李芳幹經過一翻逃亡後無法突圍。在古積慶園下馬臥地就擒。
事後,李芳幹和兒子李孟宗被流放兔山,樸苞則在亂軍中被流矢射殺。李芳遠鏟除了所有的異己,向二哥李芳果要求開始聽政。而李成桂心傷兒子們的自相殘殺,又擔心兒子無情,於是星夜出奔,回老家鹹興居住。
到了這個時候,李芳遠認為時機成熟。開始聯係百官擁戴,準備伺機逼李芳果傳位,因為他沒有絕對的信心對抗天朝的怒火,小國寡民,必須要在夾縫中生存。他在等待著北平的動作,那樣天朝一亂,他就可以借機逼宮了。
而倭國,則在景泰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天氣轉晴。當天上午,幕府軍手持火把在北城郭開始點火,由於當時的風力強勁,火勢迅速蔓延,堺城變成一片火海。
看到城內火起,大內軍被迫出城迎敵,其中杉重運在北門衝入山名軍中,最先戰死。在富田尾張守的勸說下,大內義弘也決定率軍從北門突圍,他剛剛出城就被斯波義將父子率軍包圍。
危急時刻,大內氏郎黨前來支援,義弘才得以脫身,但他仍在與甲斐藏人兄弟交戰時麵部受傷。亂軍之中,大內義弘又匯合了野上豐前、陶山佐渡、同掃部等十餘名家臣。
在突破斯波軍的包圍之後,大內義弘又開始與畠山軍交戰,其間,大內方的紀州兵富田某叛變,並將大內義弘所在的位置告訴了畠山滿家。看到畠山滿家親領士兵飛馳前來,大內義弘隻好勉強率人迎擊。但在戰鬥中,大內軍石見國的部隊也已經發動叛亂。知道自己今日已必死無疑,回顧身邊也隻勝森民部丞一人,於是二人並轡一起殺入畠山軍中,森民部丞戰死。大內義弘已經身負二十餘處創傷,並且已身疲力竭、無力再戰,於是他隻好在馬上拔出太刀自刃,其首級則被畠山軍得到。這位曾經自稱天下無雙的名將,死時年僅四弟十四弟歲。
大內義弘自刃之時,堺城南門的杉豐後入道正在與幕府軍交戰,聽說主將已經戰死之後,也衝入敵陣殉死,而大內方的嚴島神主則投降了細川軍。
大內義弘之弟大內弘茂所鎮守的東城郭乃是堺城的第一險要,這裏遭受到今川上總入道泰範及其子五郎的猛烈進攻,同時,幕府方的一色左京入道及其子右馬頭和杉生元明的部隊也先後加入戰團。經過一陣激戰,大內弘茂屬下傷亡過半,他本欲自刃追隨兄長。但在平井道助的勸說之下投降了幕府軍。
跟隨義弘造反的師成親王則逃回了周房,楠木軍突圍撤到大和。堺城終於被攻克了。二十二日,大火繼續蔓延。周圍的萬餘間民房被燒毀,井樓、矢倉、街道、河溝中遍是屍體,其中大部分被燒的麵目全非,堺變成了一片修羅道場。
大內義弘戰死後,留守山口的大內盛見繼承了家業,繼續與幕府對抗。此時的足利義滿則又一次顯示了他的狡猾之處,他削除了大內義弘舊領的和泉、紀伊、石見、豐前、築前五國,赦免了投降的大內弘茂,封其為周防、長門兩國國守。讓他對付大內盛見。
大內盛見僅存的勢力薄弱,又麵對著自己兄弟的攻勢,無奈之下,接受來自天朝的無暇大師指點,前往高麗求助,自稱祖先為百濟國聖明王第三哥太子琳聖太子後裔的身份,以同宗之由,拜托無暇大師往高麗國主李芳果處請求支持,共同對抗足利義滿。
一種新的東亞曆史開始出現。慢慢往朱標的設想中發展著。
~~~~~~~~~~~~~~~~~~~分割,用來劃清和高麗、倭國的界限~~~~~~~~~~~~~~~~~~
不過這一切暫時和朱標沒有一點關係,真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辭去熱熱鬧鬧的年三哥十,景泰二年的開始了。在這個預兆吉祥的喜慶日子。繁華的京師南京街頭,歇市的商家都已打開了門楣開始做起了生意,特別是元宵節這一天。不百姓齊擁大街小巷。鑼鼓、鞭炮的喧嘩,張燈結彩的盛裝。朱標繼續著洪武年間的元宵盛會。隻是很難有機會再微服賞玩了。
而身為皇後楊氏,此刻卻擠過摩肩接踵的三哥山街。順著大功坊朝北行走。水磨青磚大道被行人久踩久磨顯得更其鋥亮,隨意的看著街兩旁朱樓畫棟,層樓櫛比,一個商肆連著一個商肆,有些目不暇接,直看得眼花繚亂。
來到承恩寺前,望著萬頭攢動人流如潮的廣場,京師現在已經近七十萬人口了吧,皇後楊氏這樣想著。
隨著湧動的人流朝承恩寺信步走去,她身後不遠有四弟名錦衣衛宿衛暗中保護,這是皇帝特有的恩賜。她卻全然不在意,從不回頭去張望,仿佛宿衛們根本不存在,隻是心事重重的,她不明白,徐妙兒為何要約她在承恩寺的觀音堂見麵,而不直接往宮中尋她,要知道,徐妙兒有皇帝禦賜的腰牌,直接進入後宮,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走過一排明瓦的飲食小店,掛滿了彩燈彩綢,店店相接。每個店埠門前又飄揚著招幡:蝦味餛飩、蟹黃小籠包、金陵三哥烤、鹵幹茶蛋、金陵糖粥藕、五味元宵……,店小二們用各種招數招徐顧客,一片喧嚷,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年中難得的旺季,老板們早已經發足了工錢,他們自然也要加倍賣力了。
早晨出門沒有吃東西,皇後楊氏便踏進一間賣“金陵糖粥藕”小店,要了一碗糖粥藕,在入宮之前,她經常過來吃,但是入宮之後,便再沒有機會吃到,現在看見了,再加上肚子有點餓,自然有些經不起食物香味的誘惑。
這是一種用粳米煮得既有稠米湯,又顯得米粒分明的冰糖粥。粥裏加上大節的藕段,吃時,將藕切成薄片,拌入粥中,便成了糖粥藕。那藕呈淡紫色,藕片深褐色,米粒顯得綠瑩晶滑。一隻白瓷藍花碗往麵前一放,清香撲鼻,喝一口,溫涼適中,清爽甜潤,回味可口。
趁著吃過後的心滿意足,走進承恩寺,跨進山門,看見若大的寺院被進進出出的香客擠得水泄不通,於是尋著聞到的陣陣濃重香火味。步入寺內前院,人聲鼎沸,院中鐵塔形的巨大香爐內香煙繚繞,善男信女們擎著香把互相擁擠著,正殿、側殿門口人流如湧,絡繹不絕。
皇後楊氏也買了幾束香把,順著人流走進觀音堂,她並無心燒香拜佛,眼光在出出進進的香客中瞟來瞟去尋找徐妙兒的倩影。
觀音堂裏與外邊大院的熙熙攘攘判若兩個世界,一片肅靜,一派虔誠,隻有木魚聲聲和悄悄的腳步聲;披著黃色錦緞的長方供桌上供滿了鮮花酪果,燃著一字排開的數十支紅燭,進香點蠟的香客太多,燭台香爐不夠用,於是不等蠟燭燒完便吹熄取下,點燃新燭插上,那案前香爐裏的香,未等燒完燒透,便撮往殿旁一處巨大石槽內任其燃燒。
觀音塑像下供桌前擺了十個繡有花草的蒲團,香客們虔誠地跪伏於上,或默默禱告或求簽問卜,磕頭拜叩,彼起此伏……。
臨到皇後楊氏,還沒有看見徐妙兒,便依著前人的模樣將香點著,插入香爐中,跪在蒲團上,草草地叩了三哥個頭,起身往外走,忽然聽到有人喊了一聲:
“在這裏呢!”
正準備出去的皇後楊氏聞聲看到徐妙兒,卻見其身著一襲白色的海青,頭上的青絲也被一頂妙常冠遮掩,拴著秋香色的絲絛,手執麈尾念珠。一時間被弄得懵懵懂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