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漸漸從父女傷情中漸漸冷靜下來,抬頭看著站在一邊的臣下,又看了看淚流滿麵的女兒,說道:“事情朕都知道,可是父皇不能那樣做。朕雖說是你的父皇,但也是一國之君,哪能出爾反爾?”
太子朱標舒了一口氣,本來不用擔心的他,剛才看到安慶公主的哀求,也覺得有些不忍,但有些事情,就算是不忍,也需要去做。
正在想間,聽安慶公主又說:“父皇,國法不外乎人情,父皇您鐵麵無私,不也有洪武十三年賜死宋濂,後來不也是撤旨了嗎?”
朱元璋遲疑地說:“這……的情形與宋濂不一樣,朝廷頒布茶禁,私茶出境者二千斤處死,多到十萬斤,若是不問,叫朕如何向天下交待?”
安慶公主停止了啜泣,看著猶豫中的父皇,又看了一眼正在沉默的太子朱標,突然問道:“那女兒想知道,這到底是父皇的意思,還是的意思,如是父皇,那您執法也難免偏心不公。”
朱元璋被女兒這麽一激,並沒有生氣,反問道:“你說父皇偏心不公?難道是朕處罰過的第一個皇親嗎?”
朱元璋將事情攬在自己的身上,太子朱標心裏對老朱的愛護十分感激,安慶公主站起來,反詰道:“犯有叛逆之罪的,父皇執法理所當然。但也有例外,駙馬李琪就受到法外施恩,那郭英犯律當斬不也是受到父皇赦免麽?”
朱元璋語促地說:“你……?”
安慶公主接著說道:“再說父皇曾經諭示,凡貪贓受賄六十兩銀子者斬,而實際情形如何呢?若是真如此嚴格執法,則……。”
打斷她的話,朱元璋說道:“不要再羅嗦了!你那日闖進皇親會議發了那一通議論朕都知道了,還要再向朕重述一番?”
“安慶那一番慷慨激昂之論確也不無道理,朕也曾感而歎之,為何貪官汙吏朝殺而暮犯……但是你的言辭也失之偏頗。就如鬧市行人,雖有盜賊,隻能見其作案方可抓捕,總不能懷疑那人山人海個個皆是盜賊吧?正直廉潔之人總還是多數。怎麽能盡言天下烏鴉一般黑呢?”
朱元璋將辭鋒一轉,變得嚴厲起來,“但是,朕平生最恨貪官汙吏,凡有舉檢,必查必辦,證據確鑿者,決不容情,決不姑息,決不輕饒!你丈夫貪贓大案。鐵證如山,天下議論,朝野嘩然,若是不問,朕將何以麵對天下臣民。朕之峻切立法何以懾服他人?你想讓儲君受到千古罵名嗎?”
見父親變了臉,安慶公主又跪下去乞求道:“父皇訓教英明,兒臣銘記深心。女兒無話可說,隻求父皇恩詔一道。免我丈夫一死…..父皇,女兒今年已經四十多歲了,難道父皇就忍心叫女兒老來無伴,長夜苦熬嗎?要是這樣。女兒活在世上又有什麽意思呢?”
朱元璋心頭一震,瞥了她一眼,但還是橫下心來,閉目不語。
安慶公主將母親一向高舉過頂,放聲慟哭:“娘……母後啊,您若是能活到今日就好了。父皇隻聽母後的呀。母後,您開口說句話吧!”說罷,重重地以頭叩地咚咚響,不住地叩著叩著……忽然歪倒地上。
朱元璋見狀,掙紮著想要坐起探視。太子朱標上前一步,將安慶公主扶了起來,但見其額頭沁血,雙目緊閉,四肢痙攣,慌忙喊叫:“來人啦!”
“快,快傳禦醫!”
由於朱元璋身體不靖,宮內倒有禦醫駐守,片刻間趕來兩人,俯身搭脈,跪下稟道:“皇上,太孫殿下,公主隻是心情過激,休息一下即可,並無大礙。”
然後,禦醫叫侍女托著安慶公主的脖頸,便將幾粒丹丸填入口中,又喂了幾匙帶鹽的茶水,然後平放在另一端的矮榻上。
凝視著自己的女兒,朱元璋心裏不知在想些什麽,臉色不停的變換著,過了好久,長歎一聲,對太子朱標說道:“太子,命人將你姑姑抬回公主府,同時命內衛看守府門,任何人沒有你的同意,不得隨意出入。”
太子朱標領命,辦妥一切後,又回到朱元璋身旁,望著這個晚年淒涼的老人,本來少有的親情,在那一瞬間都流露出來,眼前的這個老人,以前是一個統帥千軍萬馬將蒙古人趕出中原的統帥、令人望而生畏的帝王、刑罰嚴苛的一國之君,但是現在,隻是一個傷了自己親生女兒心靈的父親。
“朕想去鍾山看看你祖母!太子,你去安排一下吧。”
“皇上……。”太子朱標吃了一驚,看著已經羸弱不堪的朱元璋,心裏猶豫著,後者則加重語氣強調道:“去安排吧,今天,朕還是皇帝……。”
太子朱標心裏一震,連忙前去安排,朱元璋又吩咐傳旨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駙馬梅殷等人陪同,太子朱標一一照做。
春寒陡峭,用暖紗罩住龍輿的窗隙,裏麵生了炭火,怕中了炭毒,用竹筒將青煙引出了輿外,一行人浩浩蕩蕩,再無遮掩,由錦衣衛開道往鍾山而去。
拜祭之後,朱元璋又在享殿裏獨自呆了很久,才出來卻是義無反顧地踏上十多丈長淩穀飛架銜接方城的箭橋,經左右道上達明樓。憑欄環顧,一座四周砌有城牆的圓形土丘赫然入目,那下麵的地宮裏便長眠著他一生相敬如賓的孝慈皇後馬娘娘。他知道,自己大行之後也將要埋葬在這裏……。
仰觀鬱鬱蒼蒼的群山,俯瞰寂寞無聲的陵墓,想起自己的一生,想起與皇後親密共處的歲月,想起受皇後嬌寵的安慶即將成為孀婦而苦度漫漫人生……。他那鐵石般的心腸酸楚了,忍不住涔涔地流下淚來。
朕錯了嗎?朕可以治理天下,令萬民敬仰,可是卻無奈自己的子女,不能給安慶一個完整的家,朕分封天下,以兒孫為國之屏障,但是卻因為太子的早斃而使諸王心緒不寧。他何嚐不明白臣下的擔心,從駙馬的事情上,他隻是聽臣下稟報,就能分析出不過是互相試探中的一個犧牲品而已。臣下針對的是誰?
朱元璋回過頭來,掃視了一圈身後跟著的諸人,晉王、燕王、周王,還有在外就藩未歸的藩王們,難道真的不能按照朕的意願將大明的一統江山進行下去嗎?
原來,他隻擔心臣下過分柔弱,應付不了朝廷中複雜鬥爭的局麵,危及朱家萬世基業,所以嚴加教導,誅殺對於江山有威脅的任何人。但是此時,他卻又害怕禍起蕭牆,以臣下最近一年做事的老成,萬一對藩王們動了殺心,天下可都在看著皇家的啊。
朱元璋心情鬱鬱不歡。跟在後麵的太子朱標和諸王、駙馬梅殷也不敢多說,看著山風吹過,皇帝的肩膀不由自主的抖了一下,顯然是受了風寒。心裏不由著急。
太子朱標上前一步,攙扶著朱元璋的胳膊,輕聲道:“皇上,咱們下去吧。祖母看見你這樣,在九泉之下也會傷心的。”
朱元璋心裏一震,雙眼中泛出一絲精光,在回頭看看寂寞無聲的孝陵,好像看見皇後再那裏向自己招手,往日的音容笑貌一一在眼前浮現。
呼呼的山風突然卻又變成女兒安慶的哭泣。聲音越來越大,又好像馬皇後的歎息,最後演變成那些貪官在皮場廟的哀嚎,朱元璋咬了咬牙,閉目凝神。驟然轉身道:
“傳朕諭旨,駙馬都尉觸犯大明刑律,論罪當誅,敕令自盡,贓銀沒入於庫。另陝西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等涉案人員並論坐死。”
“啊!!”眾人誰也未曾想到,朱元璋會在皇後陵前宣布這一決定,雖然開始已經猜到了結果,但是卻沒有想到會在此時,最早也是在回宮之後吧!!
“朕想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今後犯贓的,不分輕重、不分是誰。統統都殺了!此話用金牌刻製,懸掛於奉天門,名為警惕,實為祖訓,子孫勿得相忘!!!”
太子朱標跪下領旨,眾人皆心裏不解,其實這一條,在洪武年間已經是這麽的執行,為什麽皇上又重複了一次,各人正在思量間,還是太子朱標距離朱元璋近一點,抬頭看時,發現老皇帝臉色煞白,身子也在那裏搖晃著,驚呼一聲,連忙上前一步扶著老朱。
諸人聽到呼聲,都從思索中驚醒,看到皇上這般模樣,不敢再猶豫,急忙護著朱元璋下山回宮。
洪武三十年三月十九日,皇帝下詔:“駙馬都尉,辜負聖恩,枉顧國法,敕令自盡以謝天下,幫凶餘人,皆鞭死棄市……。”
安慶公主府內上演了一場生離死別的鬧劇,慘然飲下禦賜毒酒,自嘲的笑著死去,年過四十的安慶公主,仗劍刺殺前來傳旨的燕王朱棣和宗人府經曆司經曆丁誌方,未遂。乃至癲狂,先扯住朱棣的袍襟大哭,後拂屍痛哭,泣不成聲,口不能言。
翌日,諭旨:賜封倫長子歐陽強為奉國中尉爵,欽封旗守衛指揮使。
以駙馬嗣子的身份入爵賜官,雖然隻是一個從六品的小爵位,但也表示了莫大的榮耀了,雖然比不得藩王,相比於其他外戚已經是天壤之別。
三月二十一日,一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陷入混沌狀態,發榜召集天下名醫為皇上治病,除太醫院眾醫官外,無人揭榜,束手無策,隻好勉強用人參續命,其間,紫禁城內動蕩不安,以為皇上事先曾言,自己大行之後,要未有子嗣的嬪妃殉葬,眼見皇上病情惡化,內廷之中哀聲甚重。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十,朱元璋驟然清醒,速召太子朱標、駙馬梅殷、翰林學士方孝孺、晉、燕、周等在京諸王乾清宮見駕。
頒遺詔曰:“朕應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太子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後,命諸人皆出,獨留太子朱標侍駕。
此時乾清宮內,燭火通明,太子朱標看著皇帝的目光渙散,已經漸漸失去了神采。左右無助的張望著,喃喃自語道:“朕該去了,怎麽不見皇後來接朕……。”
太子朱標心中不由大悲,自己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挨了三十餘年,朱元璋對自己也曾經嚴苛過。但最多的還是父子親情,也許也曾經想過要另立儲君,但除了為大明的江山著想外,最多的還是護犢之意,而自己卻在時時刻刻的想著防範,幾乎沒有把這個年邁的父皇看成自己的親人。朱元璋在大病之時,還不忘為自己撐腰。冒著傷心的痛楚,處死了,最後病情的惡化,和心情的鬱結很難分開。
可是自己呢?真正的關心過朱元璋嗎?搜遍自己的心緒,估計最多也就“敬畏”二字而已。
太子朱標在心中暗自內疚,耳邊卻突然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忙應了一聲,擦拭掉眼角含著的濕潤,輕聲說:“皇上,兒臣在呢?”
皇帝用幹涸的手緊緊握住太子朱標的臂腕,道:“要記得。朕能用的手段,不一定適合你,要善待諸王,按照臣下之前所說,以德懷之,以禮製之。如不可,則削其封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非不得已不要舉兵伐之。”
太子朱標一愣,沒有料到一向強勢的皇帝到現在會說出如此的話,想想也是釋然,繼續聽朱元璋說道:“燕王不可令其離京,若離京,臣下可便宜行事,為大明安定計…..。”
……。
五日後,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方出乾清宮,形容憔悴,麵現悲色,向守候在外麵幾天的諸王、百官宣布皇上駕崩,於是訃告四出,天下縞素……。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同月二十六日,太子朱標遵從遺詔繼皇帝位,改年號景泰。詔曰:夙夜祗懼,思所以克相上帝,以無忝皇祖之大命,永為寬猛之誼,誕布維新之政。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德維善政,政在養民,當遵先聖之言,斯致雍照之盛,百弼卿士,體朕之懷。
同一天,葬帝於孝陵地宮,於皇後馬氏合葬。諡高皇帝,廟號稱太祖。朱標下詔行三年喪。群臣請求以日易月。乃詔令:各府衙門內設靈堂,為皇上摘冠、服縞素縞,戴孝巾,齋戒,舉國吊唁。各衙門設靈堂,官吏一律到衙門府祭奠洪武皇帝。各府機務奏折先送文華殿。禮部速擬國喪和國葬事宜,國喪期,一律禁止九卿交結串門事宜,在家齋戒,若犯忌諱,當按國法重治。
皇帝的死像沉重的愁雲,壓在紫禁城上。京師籠罩著哀重的氛圍。京城各大城門上懸掛白花黑綢,來來往往的行人們都低沉著頭默默無言。
文華殿裏石柱拱梁上也是披掛白紗,朱標身著黑衣孝服,頭戴白孝巾,正皺著眉頭看禮部送來奏折:“京師百姓官員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纓、服素縞,一個月內不準嫁娶,一百天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二十七天不準搞祈禱和報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擬用藍筆,文檔一律用藍色油墨印刷。京師自大喪之日始……。”
明日他就要搬到乾清宮居住,今天是他在文華殿的最後一天。眼睛盯著奏折,卻是一點也沒有看進去,沒有即將登基時的興奮,也沒有父皇死後那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喜悅,甚至沒有對父皇死去的哀傷。
在偏殿一起守孝的龐煌心裏也是忐忑不安,他也不知道自己把曆史改成了什麽樣子,由於他的策略需要,使歐陽倫晚死了半年,卻導致朱元璋提前近兩個月駕崩,晉王、燕王和周王幾個威脅最大的藩王都在京師,處於半軟禁狀態,馮勝、傅友德沒有死,雖然年齡已經不小,但是威望猶存。自己也沒有太迷信曆史中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的能力,因為,現在政局中,有了現實的鬱新、楊傑、解縉等人的加入,使即將成立的景泰新朝中大臣更替不用太快。
應該沒有什麽可以擔心的了,龐煌這樣想,但是心裏總是有一種不祥的預兆。這種不祥之兆來源於哪裏呢?是來自自己即將遠行的心情?還是自己遺忘了什麽?
以老朱眼光的老道,在臨終前幾乎將當前的局勢的打算猜測的大致不差,除了自己是穿越而來的身份之外,對於自己近幾年的變化基本上是了若指掌,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自己的防備,和出乎於自己所知曆史之外的包容。
太子朱標舒了一口氣,本來不用擔心的他,剛才看到安慶公主的哀求,也覺得有些不忍,但有些事情,就算是不忍,也需要去做。
正在想間,聽安慶公主又說:“父皇,國法不外乎人情,父皇您鐵麵無私,不也有洪武十三年賜死宋濂,後來不也是撤旨了嗎?”
朱元璋遲疑地說:“這……的情形與宋濂不一樣,朝廷頒布茶禁,私茶出境者二千斤處死,多到十萬斤,若是不問,叫朕如何向天下交待?”
安慶公主停止了啜泣,看著猶豫中的父皇,又看了一眼正在沉默的太子朱標,突然問道:“那女兒想知道,這到底是父皇的意思,還是的意思,如是父皇,那您執法也難免偏心不公。”
朱元璋被女兒這麽一激,並沒有生氣,反問道:“你說父皇偏心不公?難道是朕處罰過的第一個皇親嗎?”
朱元璋將事情攬在自己的身上,太子朱標心裏對老朱的愛護十分感激,安慶公主站起來,反詰道:“犯有叛逆之罪的,父皇執法理所當然。但也有例外,駙馬李琪就受到法外施恩,那郭英犯律當斬不也是受到父皇赦免麽?”
朱元璋語促地說:“你……?”
安慶公主接著說道:“再說父皇曾經諭示,凡貪贓受賄六十兩銀子者斬,而實際情形如何呢?若是真如此嚴格執法,則……。”
打斷她的話,朱元璋說道:“不要再羅嗦了!你那日闖進皇親會議發了那一通議論朕都知道了,還要再向朕重述一番?”
“安慶那一番慷慨激昂之論確也不無道理,朕也曾感而歎之,為何貪官汙吏朝殺而暮犯……但是你的言辭也失之偏頗。就如鬧市行人,雖有盜賊,隻能見其作案方可抓捕,總不能懷疑那人山人海個個皆是盜賊吧?正直廉潔之人總還是多數。怎麽能盡言天下烏鴉一般黑呢?”
朱元璋將辭鋒一轉,變得嚴厲起來,“但是,朕平生最恨貪官汙吏,凡有舉檢,必查必辦,證據確鑿者,決不容情,決不姑息,決不輕饒!你丈夫貪贓大案。鐵證如山,天下議論,朝野嘩然,若是不問,朕將何以麵對天下臣民。朕之峻切立法何以懾服他人?你想讓儲君受到千古罵名嗎?”
見父親變了臉,安慶公主又跪下去乞求道:“父皇訓教英明,兒臣銘記深心。女兒無話可說,隻求父皇恩詔一道。免我丈夫一死…..父皇,女兒今年已經四十多歲了,難道父皇就忍心叫女兒老來無伴,長夜苦熬嗎?要是這樣。女兒活在世上又有什麽意思呢?”
朱元璋心頭一震,瞥了她一眼,但還是橫下心來,閉目不語。
安慶公主將母親一向高舉過頂,放聲慟哭:“娘……母後啊,您若是能活到今日就好了。父皇隻聽母後的呀。母後,您開口說句話吧!”說罷,重重地以頭叩地咚咚響,不住地叩著叩著……忽然歪倒地上。
朱元璋見狀,掙紮著想要坐起探視。太子朱標上前一步,將安慶公主扶了起來,但見其額頭沁血,雙目緊閉,四肢痙攣,慌忙喊叫:“來人啦!”
“快,快傳禦醫!”
由於朱元璋身體不靖,宮內倒有禦醫駐守,片刻間趕來兩人,俯身搭脈,跪下稟道:“皇上,太孫殿下,公主隻是心情過激,休息一下即可,並無大礙。”
然後,禦醫叫侍女托著安慶公主的脖頸,便將幾粒丹丸填入口中,又喂了幾匙帶鹽的茶水,然後平放在另一端的矮榻上。
凝視著自己的女兒,朱元璋心裏不知在想些什麽,臉色不停的變換著,過了好久,長歎一聲,對太子朱標說道:“太子,命人將你姑姑抬回公主府,同時命內衛看守府門,任何人沒有你的同意,不得隨意出入。”
太子朱標領命,辦妥一切後,又回到朱元璋身旁,望著這個晚年淒涼的老人,本來少有的親情,在那一瞬間都流露出來,眼前的這個老人,以前是一個統帥千軍萬馬將蒙古人趕出中原的統帥、令人望而生畏的帝王、刑罰嚴苛的一國之君,但是現在,隻是一個傷了自己親生女兒心靈的父親。
“朕想去鍾山看看你祖母!太子,你去安排一下吧。”
“皇上……。”太子朱標吃了一驚,看著已經羸弱不堪的朱元璋,心裏猶豫著,後者則加重語氣強調道:“去安排吧,今天,朕還是皇帝……。”
太子朱標心裏一震,連忙前去安排,朱元璋又吩咐傳旨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駙馬梅殷等人陪同,太子朱標一一照做。
春寒陡峭,用暖紗罩住龍輿的窗隙,裏麵生了炭火,怕中了炭毒,用竹筒將青煙引出了輿外,一行人浩浩蕩蕩,再無遮掩,由錦衣衛開道往鍾山而去。
拜祭之後,朱元璋又在享殿裏獨自呆了很久,才出來卻是義無反顧地踏上十多丈長淩穀飛架銜接方城的箭橋,經左右道上達明樓。憑欄環顧,一座四周砌有城牆的圓形土丘赫然入目,那下麵的地宮裏便長眠著他一生相敬如賓的孝慈皇後馬娘娘。他知道,自己大行之後也將要埋葬在這裏……。
仰觀鬱鬱蒼蒼的群山,俯瞰寂寞無聲的陵墓,想起自己的一生,想起與皇後親密共處的歲月,想起受皇後嬌寵的安慶即將成為孀婦而苦度漫漫人生……。他那鐵石般的心腸酸楚了,忍不住涔涔地流下淚來。
朕錯了嗎?朕可以治理天下,令萬民敬仰,可是卻無奈自己的子女,不能給安慶一個完整的家,朕分封天下,以兒孫為國之屏障,但是卻因為太子的早斃而使諸王心緒不寧。他何嚐不明白臣下的擔心,從駙馬的事情上,他隻是聽臣下稟報,就能分析出不過是互相試探中的一個犧牲品而已。臣下針對的是誰?
朱元璋回過頭來,掃視了一圈身後跟著的諸人,晉王、燕王、周王,還有在外就藩未歸的藩王們,難道真的不能按照朕的意願將大明的一統江山進行下去嗎?
原來,他隻擔心臣下過分柔弱,應付不了朝廷中複雜鬥爭的局麵,危及朱家萬世基業,所以嚴加教導,誅殺對於江山有威脅的任何人。但是此時,他卻又害怕禍起蕭牆,以臣下最近一年做事的老成,萬一對藩王們動了殺心,天下可都在看著皇家的啊。
朱元璋心情鬱鬱不歡。跟在後麵的太子朱標和諸王、駙馬梅殷也不敢多說,看著山風吹過,皇帝的肩膀不由自主的抖了一下,顯然是受了風寒。心裏不由著急。
太子朱標上前一步,攙扶著朱元璋的胳膊,輕聲道:“皇上,咱們下去吧。祖母看見你這樣,在九泉之下也會傷心的。”
朱元璋心裏一震,雙眼中泛出一絲精光,在回頭看看寂寞無聲的孝陵,好像看見皇後再那裏向自己招手,往日的音容笑貌一一在眼前浮現。
呼呼的山風突然卻又變成女兒安慶的哭泣。聲音越來越大,又好像馬皇後的歎息,最後演變成那些貪官在皮場廟的哀嚎,朱元璋咬了咬牙,閉目凝神。驟然轉身道:
“傳朕諭旨,駙馬都尉觸犯大明刑律,論罪當誅,敕令自盡,贓銀沒入於庫。另陝西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等涉案人員並論坐死。”
“啊!!”眾人誰也未曾想到,朱元璋會在皇後陵前宣布這一決定,雖然開始已經猜到了結果,但是卻沒有想到會在此時,最早也是在回宮之後吧!!
“朕想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今後犯贓的,不分輕重、不分是誰。統統都殺了!此話用金牌刻製,懸掛於奉天門,名為警惕,實為祖訓,子孫勿得相忘!!!”
太子朱標跪下領旨,眾人皆心裏不解,其實這一條,在洪武年間已經是這麽的執行,為什麽皇上又重複了一次,各人正在思量間,還是太子朱標距離朱元璋近一點,抬頭看時,發現老皇帝臉色煞白,身子也在那裏搖晃著,驚呼一聲,連忙上前一步扶著老朱。
諸人聽到呼聲,都從思索中驚醒,看到皇上這般模樣,不敢再猶豫,急忙護著朱元璋下山回宮。
洪武三十年三月十九日,皇帝下詔:“駙馬都尉,辜負聖恩,枉顧國法,敕令自盡以謝天下,幫凶餘人,皆鞭死棄市……。”
安慶公主府內上演了一場生離死別的鬧劇,慘然飲下禦賜毒酒,自嘲的笑著死去,年過四十的安慶公主,仗劍刺殺前來傳旨的燕王朱棣和宗人府經曆司經曆丁誌方,未遂。乃至癲狂,先扯住朱棣的袍襟大哭,後拂屍痛哭,泣不成聲,口不能言。
翌日,諭旨:賜封倫長子歐陽強為奉國中尉爵,欽封旗守衛指揮使。
以駙馬嗣子的身份入爵賜官,雖然隻是一個從六品的小爵位,但也表示了莫大的榮耀了,雖然比不得藩王,相比於其他外戚已經是天壤之別。
三月二十一日,一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陷入混沌狀態,發榜召集天下名醫為皇上治病,除太醫院眾醫官外,無人揭榜,束手無策,隻好勉強用人參續命,其間,紫禁城內動蕩不安,以為皇上事先曾言,自己大行之後,要未有子嗣的嬪妃殉葬,眼見皇上病情惡化,內廷之中哀聲甚重。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十,朱元璋驟然清醒,速召太子朱標、駙馬梅殷、翰林學士方孝孺、晉、燕、周等在京諸王乾清宮見駕。
頒遺詔曰:“朕應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太子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後,命諸人皆出,獨留太子朱標侍駕。
此時乾清宮內,燭火通明,太子朱標看著皇帝的目光渙散,已經漸漸失去了神采。左右無助的張望著,喃喃自語道:“朕該去了,怎麽不見皇後來接朕……。”
太子朱標心中不由大悲,自己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挨了三十餘年,朱元璋對自己也曾經嚴苛過。但最多的還是父子親情,也許也曾經想過要另立儲君,但除了為大明的江山著想外,最多的還是護犢之意,而自己卻在時時刻刻的想著防範,幾乎沒有把這個年邁的父皇看成自己的親人。朱元璋在大病之時,還不忘為自己撐腰。冒著傷心的痛楚,處死了,最後病情的惡化,和心情的鬱結很難分開。
可是自己呢?真正的關心過朱元璋嗎?搜遍自己的心緒,估計最多也就“敬畏”二字而已。
太子朱標在心中暗自內疚,耳邊卻突然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忙應了一聲,擦拭掉眼角含著的濕潤,輕聲說:“皇上,兒臣在呢?”
皇帝用幹涸的手緊緊握住太子朱標的臂腕,道:“要記得。朕能用的手段,不一定適合你,要善待諸王,按照臣下之前所說,以德懷之,以禮製之。如不可,則削其封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非不得已不要舉兵伐之。”
太子朱標一愣,沒有料到一向強勢的皇帝到現在會說出如此的話,想想也是釋然,繼續聽朱元璋說道:“燕王不可令其離京,若離京,臣下可便宜行事,為大明安定計…..。”
……。
五日後,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方出乾清宮,形容憔悴,麵現悲色,向守候在外麵幾天的諸王、百官宣布皇上駕崩,於是訃告四出,天下縞素……。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十五日,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駕崩,同月二十六日,太子朱標遵從遺詔繼皇帝位,改年號景泰。詔曰:夙夜祗懼,思所以克相上帝,以無忝皇祖之大命,永為寬猛之誼,誕布維新之政。以明年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德維善政,政在養民,當遵先聖之言,斯致雍照之盛,百弼卿士,體朕之懷。
同一天,葬帝於孝陵地宮,於皇後馬氏合葬。諡高皇帝,廟號稱太祖。朱標下詔行三年喪。群臣請求以日易月。乃詔令:各府衙門內設靈堂,為皇上摘冠、服縞素縞,戴孝巾,齋戒,舉國吊唁。各衙門設靈堂,官吏一律到衙門府祭奠洪武皇帝。各府機務奏折先送文華殿。禮部速擬國喪和國葬事宜,國喪期,一律禁止九卿交結串門事宜,在家齋戒,若犯忌諱,當按國法重治。
皇帝的死像沉重的愁雲,壓在紫禁城上。京師籠罩著哀重的氛圍。京城各大城門上懸掛白花黑綢,來來往往的行人們都低沉著頭默默無言。
文華殿裏石柱拱梁上也是披掛白紗,朱標身著黑衣孝服,頭戴白孝巾,正皺著眉頭看禮部送來奏折:“京師百姓官員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纓、服素縞,一個月內不準嫁娶,一百天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二十七天不準搞祈禱和報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擬用藍筆,文檔一律用藍色油墨印刷。京師自大喪之日始……。”
明日他就要搬到乾清宮居住,今天是他在文華殿的最後一天。眼睛盯著奏折,卻是一點也沒有看進去,沒有即將登基時的興奮,也沒有父皇死後那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喜悅,甚至沒有對父皇死去的哀傷。
在偏殿一起守孝的龐煌心裏也是忐忑不安,他也不知道自己把曆史改成了什麽樣子,由於他的策略需要,使歐陽倫晚死了半年,卻導致朱元璋提前近兩個月駕崩,晉王、燕王和周王幾個威脅最大的藩王都在京師,處於半軟禁狀態,馮勝、傅友德沒有死,雖然年齡已經不小,但是威望猶存。自己也沒有太迷信曆史中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人的能力,因為,現在政局中,有了現實的鬱新、楊傑、解縉等人的加入,使即將成立的景泰新朝中大臣更替不用太快。
應該沒有什麽可以擔心的了,龐煌這樣想,但是心裏總是有一種不祥的預兆。這種不祥之兆來源於哪裏呢?是來自自己即將遠行的心情?還是自己遺忘了什麽?
以老朱眼光的老道,在臨終前幾乎將當前的局勢的打算猜測的大致不差,除了自己是穿越而來的身份之外,對於自己近幾年的變化基本上是了若指掌,由此可見朱元璋對自己的防備,和出乎於自己所知曆史之外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