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沈凝雲製定的大方向,最高統帥部參謀部隨後製定了多個作戰計劃。
閻錫山、段祺瑞、徐樹錚、吳佩孚等人得知這個作戰方向後,都被驚呆了。
首先對付美日聯合艦隊方麵,竟然是意圖將美日聯合艦隊擊敗後,然後封鎖日本海上交通,同時大規模轟炸日本,使日本的社會、工業的運轉陷入癱瘓。
然後拿下南朝鮮、菲律賓、琉球群島。
但這隻是第一階段的計劃,第二階段則是對英國開動。將美日聯合艦隊消滅後,再消滅英國的亞洲艦隊。
從而攻占馬來、緬甸、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
“這個計劃規模之大,若是成功,簡直就是鯨吞四夷。”吳佩孚對這個計劃隻能說是感到震撼。
“隻是這個計劃有一定的風險,主要的變數還是海軍。”徐樹錚卻不是那麽看好,畢竟海軍能否取得勝利是很大的問題。而這個計劃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海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之上的,“如果海軍不能勝,這個計劃隻能完成一半。靠陸軍攻占馬來、緬甸和印度並不是問題。”
“倒是對蘇聯方麵的戰爭,隻要成功,就能將一大半的俄國版圖吞下,著實恐怖,難以想象,那能獲得多少土地,能獲得多少礦產和森林!”
對蘇聯的作戰方案很簡單,就是直接從西域省,像一把鐮刀一般掃上去,直接在烏拉爾山脈以西地區將蘇聯‘腰斬’,接著這把鐮刀掃過西伯利亞和遠東,將那裏的所有俄國人都解決掉。
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俄國人頂多不會超過一千萬,解決起來比較容易。因為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城鎮上。不管是殺了,還是驅逐出境,都不會是太大的工程量。
當那些俄國人被解決掉之後,那遼闊的西伯利亞就是中華民國的版圖了。
土地遼闊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有大量的礦產、土地、森林、漁產、水資源。就像是一個超級原材料儲備倉庫。
那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好處就是獲得大量資源的同時,可以將土地等資源分配給國民。國民的生存空間直接變得非常大。
而拿下印度等地的好處則是可以進行經濟殖民,相當於擁有了大量的資本奴隸,移民方麵則不太方便。不過中華民國如今的民族生存空間夠大,也不需要到處移民。
沈凝雲製定的這個擴張計劃,最大的絆腳石自然也就是蘇聯和日本,還有美國。
蘇聯方麵的威脅暫時還不強烈,蘇聯要想崛起還需要一些年頭,估計暫時不敢來撩撥中華民國的神經。
日本和美國方麵的威脅實際上就是海軍,沒有了海軍的話,日本陸軍在他們的小島國上也懶得去理會,把日本圍困起來就行了。
至於英國,實際上威脅不大,英國人的亞洲艦隊力量不強。而且離亞洲太遠了,英國佬還想保住那些殖民地,隻是癡心妄想罷了。
澳大利亞有上千萬的人口,戰爭動員能力也不錯。不過澳大利亞比較好對付,畢竟澳大利亞的海軍不怎麽樣。
可以說,按照這個計劃擴張下去,中華民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全世界的新霸主。
屆時,將有大量的對外殖民利益產生。利益方麵,還是團結一致對外擴張來得快。起碼暫時提出的這個擴張方案上,對蘇聯方向的擴張是非常靠譜的。
蘇聯那些泥腿子還沒發展幾年。
今年蘇聯開始鬧大饑荒了,因為長期的戰爭破壞了大量農業生產,在1920年,蘇聯出現了幹旱,大量的農田欠收絕收。很多蘇聯人都陷入了饑餓之中,這個時候的歐美援助倒是發揮了點作用。不過歐美援助給蘇聯的東西當中,武器彈藥占了不少,糧食並沒有那麽多。
糧食在統治者手上是重要的資源,給其他國家糧食,就是幫助其他國家穩固統治,畢竟有糧食就等於控製了人民,人民又糧食吃就不會造反,吃不飽飯自然也就會鬧了。
對付這個時候的蘇聯還是比較容易的,這個時候的蘇聯剛從沙皇俄國時期過渡而來,工業和農業生產規模都不大,技術還很落後。
軍事技術同樣落後,飛機戰車根本不會造。
蘇聯之所以在二戰中能有先進的飛機戰車,主要還是歐美的技術援助。戰後之所以能夠和美國進行抗衡,主要是打敗德國後,從德國那裏獲得了大量的先進技術。
而蘇聯經濟在戰前有所發展,主要是美國經濟大蕭條,大量的美國技術工人、工程師到蘇聯去找飯吃。同時蘇聯還從美國那裏買到了大量的工業設備,那些工業設備在美國經濟蕭條期間根本不值錢。
種種原因使得蘇聯崛起。
但是如今嘛!卻不是這樣了。曆史已經改變了,中華民國已經崛起了,沈凝雲正盯著蘇聯呢!
他不會給蘇聯崛起的機會。
這個時候蘇聯還沒崛起,最大的憑仗就是寒冷的氣候了。對付蘇聯,隻要能克服得了寒冷的氣候,蘇聯就擋不住中華民國的兵鋒。
從利益上來說,如果中華民國能夠完成這兩個擴張計劃,那麽所獲得的利益將會是有多龐大?
光是一個印度,就有豐富的資源產出,還有2。5億的人口。西伯利亞更是用有1200多萬平方公裏的龐大麵積,上麵有龐大的資源。
隨著對外的不斷擴張,中華民國將獲得大量的戰爭紅利。而這些紅利,隨著中國民族資本財團的開發將源源不斷的產出。
起碼,加入這輛戰車,是沒有錯的。
就算是對外擴張受阻的話,實際上也不會有什麽問題。中華民國此時的工業依舊在快速的發展,經濟無比繁榮,人口已經突破了5億。
中華民國怎麽打都不可能戰敗,頂多是受阻。
隨著沈凝雲將擴張計劃製定了下來,對北洋軍的整編,以及國防軍的調動,都進入了一個比較頻繁的階段。
各個部隊都在進行一定程度的整編,因為那些北洋軍中符合標準留下的士兵開始編入西北國防軍各部隊,都是打散了編進去的。
北洋軍不複存在了。
如今隻剩下了中華民國國防軍。
沈凝雲在北京城呆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然後便將中華民國陸海空最高統帥部轉移到西北去了。
西北是當前中華民**工業的聚集地,其他工業已經轉移得差不多了,現在西北的工業基本都是軍火製造,以及礦產開采。其他工業能轉移的都轉移了,主要是為了降低耗水。
在這個時候,中華民國也受災了。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
這次的大旱災,讓農業損失極大。
北方各省,是中華民國的小麥生產主力省份,旱災一來,小麥生產受到慘重打擊。
好在糧食供應方麵有大量的儲備,而且南方隨著北方旱災的出現,緊急增加了水稻種植麵積。
糧食供應是沒什麽問題的,中華民國還餓不死人,就算是有人被餓死了,也是經濟殖民地的那些人先被餓死。中華民國是肯定不會有人被餓死的。
旱災出現後,最為忙碌的就是黎元洪了。先是求雨祈福,接著又是下鄉觀察旱情,又是指導抗旱救災,又是向國會遞交提案補貼受災農戶等等。
抗旱救災還是進行得不錯的,不過聲勢並不大。此時中華民國北方的各省耕地已經大部分都完成機械化耕種了。
糧食生產成本比較低,消耗的人力不多。
所以實際上的受災農民很少,自耕農基本上不存在了,如今的農民都變成開農機的了。所以波及人口不多,補貼起來也比較容易。
反正幹旱這玩意,等明年就好了。明年如果再幹旱的話,大不了等後麵再種地。
中華民國現在又不缺土地,北方雖然旱災,但是南方沒有爆發旱災,農產品供應方麵問題不大。
這次旱災,北方的工業發展也爆發出了水資源不太夠的問題。
中華民國的工業,此時已經有大量轉移到南方去了。南方的經濟,正在極為快速的崛起。北方的工業增長主要是在東北地區和西域地區。
華北平原原本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不過此時的華北平原,人口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華北平原上的工業增長比較慢,加上大量的人口遷移都是以華北平原為主力。
東北、外東北、西域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從華北平原遷移過去的。所以這次幹旱,受災人口比曆史上的2000萬人少了一千多萬人,隻有幾百萬人被幹旱波及到而已。
華北地區的人口減少了,工業也不多,水資源主要分配給農業,如此一來水資源還是比較夠用的。
盡管有幹旱,但是這年頭北方的地下水還是比較充沛的,通過地下水灌溉還是可以撐過幹旱。
蘇聯就沒這麽幸運了,這一年的幹旱是大幅度的。大量的蘇聯農民的土地也受災了,蘇聯本身就已經在這一年陷入了饑荒,更悲劇的是,這一年還幹旱了,地裏的糧食指望不上,饑荒進一步加劇。
閻錫山、段祺瑞、徐樹錚、吳佩孚等人得知這個作戰方向後,都被驚呆了。
首先對付美日聯合艦隊方麵,竟然是意圖將美日聯合艦隊擊敗後,然後封鎖日本海上交通,同時大規模轟炸日本,使日本的社會、工業的運轉陷入癱瘓。
然後拿下南朝鮮、菲律賓、琉球群島。
但這隻是第一階段的計劃,第二階段則是對英國開動。將美日聯合艦隊消滅後,再消滅英國的亞洲艦隊。
從而攻占馬來、緬甸、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
“這個計劃規模之大,若是成功,簡直就是鯨吞四夷。”吳佩孚對這個計劃隻能說是感到震撼。
“隻是這個計劃有一定的風險,主要的變數還是海軍。”徐樹錚卻不是那麽看好,畢竟海軍能否取得勝利是很大的問題。而這個計劃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海軍一定能夠取得勝利之上的,“如果海軍不能勝,這個計劃隻能完成一半。靠陸軍攻占馬來、緬甸和印度並不是問題。”
“倒是對蘇聯方麵的戰爭,隻要成功,就能將一大半的俄國版圖吞下,著實恐怖,難以想象,那能獲得多少土地,能獲得多少礦產和森林!”
對蘇聯的作戰方案很簡單,就是直接從西域省,像一把鐮刀一般掃上去,直接在烏拉爾山脈以西地區將蘇聯‘腰斬’,接著這把鐮刀掃過西伯利亞和遠東,將那裏的所有俄國人都解決掉。
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俄國人頂多不會超過一千萬,解決起來比較容易。因為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鐵路沿線的城鎮上。不管是殺了,還是驅逐出境,都不會是太大的工程量。
當那些俄國人被解決掉之後,那遼闊的西伯利亞就是中華民國的版圖了。
土地遼闊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有大量的礦產、土地、森林、漁產、水資源。就像是一個超級原材料儲備倉庫。
那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好處就是獲得大量資源的同時,可以將土地等資源分配給國民。國民的生存空間直接變得非常大。
而拿下印度等地的好處則是可以進行經濟殖民,相當於擁有了大量的資本奴隸,移民方麵則不太方便。不過中華民國如今的民族生存空間夠大,也不需要到處移民。
沈凝雲製定的這個擴張計劃,最大的絆腳石自然也就是蘇聯和日本,還有美國。
蘇聯方麵的威脅暫時還不強烈,蘇聯要想崛起還需要一些年頭,估計暫時不敢來撩撥中華民國的神經。
日本和美國方麵的威脅實際上就是海軍,沒有了海軍的話,日本陸軍在他們的小島國上也懶得去理會,把日本圍困起來就行了。
至於英國,實際上威脅不大,英國人的亞洲艦隊力量不強。而且離亞洲太遠了,英國佬還想保住那些殖民地,隻是癡心妄想罷了。
澳大利亞有上千萬的人口,戰爭動員能力也不錯。不過澳大利亞比較好對付,畢竟澳大利亞的海軍不怎麽樣。
可以說,按照這個計劃擴張下去,中華民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全世界的新霸主。
屆時,將有大量的對外殖民利益產生。利益方麵,還是團結一致對外擴張來得快。起碼暫時提出的這個擴張方案上,對蘇聯方向的擴張是非常靠譜的。
蘇聯那些泥腿子還沒發展幾年。
今年蘇聯開始鬧大饑荒了,因為長期的戰爭破壞了大量農業生產,在1920年,蘇聯出現了幹旱,大量的農田欠收絕收。很多蘇聯人都陷入了饑餓之中,這個時候的歐美援助倒是發揮了點作用。不過歐美援助給蘇聯的東西當中,武器彈藥占了不少,糧食並沒有那麽多。
糧食在統治者手上是重要的資源,給其他國家糧食,就是幫助其他國家穩固統治,畢竟有糧食就等於控製了人民,人民又糧食吃就不會造反,吃不飽飯自然也就會鬧了。
對付這個時候的蘇聯還是比較容易的,這個時候的蘇聯剛從沙皇俄國時期過渡而來,工業和農業生產規模都不大,技術還很落後。
軍事技術同樣落後,飛機戰車根本不會造。
蘇聯之所以在二戰中能有先進的飛機戰車,主要還是歐美的技術援助。戰後之所以能夠和美國進行抗衡,主要是打敗德國後,從德國那裏獲得了大量的先進技術。
而蘇聯經濟在戰前有所發展,主要是美國經濟大蕭條,大量的美國技術工人、工程師到蘇聯去找飯吃。同時蘇聯還從美國那裏買到了大量的工業設備,那些工業設備在美國經濟蕭條期間根本不值錢。
種種原因使得蘇聯崛起。
但是如今嘛!卻不是這樣了。曆史已經改變了,中華民國已經崛起了,沈凝雲正盯著蘇聯呢!
他不會給蘇聯崛起的機會。
這個時候蘇聯還沒崛起,最大的憑仗就是寒冷的氣候了。對付蘇聯,隻要能克服得了寒冷的氣候,蘇聯就擋不住中華民國的兵鋒。
從利益上來說,如果中華民國能夠完成這兩個擴張計劃,那麽所獲得的利益將會是有多龐大?
光是一個印度,就有豐富的資源產出,還有2。5億的人口。西伯利亞更是用有1200多萬平方公裏的龐大麵積,上麵有龐大的資源。
隨著對外的不斷擴張,中華民國將獲得大量的戰爭紅利。而這些紅利,隨著中國民族資本財團的開發將源源不斷的產出。
起碼,加入這輛戰車,是沒有錯的。
就算是對外擴張受阻的話,實際上也不會有什麽問題。中華民國此時的工業依舊在快速的發展,經濟無比繁榮,人口已經突破了5億。
中華民國怎麽打都不可能戰敗,頂多是受阻。
隨著沈凝雲將擴張計劃製定了下來,對北洋軍的整編,以及國防軍的調動,都進入了一個比較頻繁的階段。
各個部隊都在進行一定程度的整編,因為那些北洋軍中符合標準留下的士兵開始編入西北國防軍各部隊,都是打散了編進去的。
北洋軍不複存在了。
如今隻剩下了中華民國國防軍。
沈凝雲在北京城呆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然後便將中華民國陸海空最高統帥部轉移到西北去了。
西北是當前中華民**工業的聚集地,其他工業已經轉移得差不多了,現在西北的工業基本都是軍火製造,以及礦產開采。其他工業能轉移的都轉移了,主要是為了降低耗水。
在這個時候,中華民國也受災了。
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
這次的大旱災,讓農業損失極大。
北方各省,是中華民國的小麥生產主力省份,旱災一來,小麥生產受到慘重打擊。
好在糧食供應方麵有大量的儲備,而且南方隨著北方旱災的出現,緊急增加了水稻種植麵積。
糧食供應是沒什麽問題的,中華民國還餓不死人,就算是有人被餓死了,也是經濟殖民地的那些人先被餓死。中華民國是肯定不會有人被餓死的。
旱災出現後,最為忙碌的就是黎元洪了。先是求雨祈福,接著又是下鄉觀察旱情,又是指導抗旱救災,又是向國會遞交提案補貼受災農戶等等。
抗旱救災還是進行得不錯的,不過聲勢並不大。此時中華民國北方的各省耕地已經大部分都完成機械化耕種了。
糧食生產成本比較低,消耗的人力不多。
所以實際上的受災農民很少,自耕農基本上不存在了,如今的農民都變成開農機的了。所以波及人口不多,補貼起來也比較容易。
反正幹旱這玩意,等明年就好了。明年如果再幹旱的話,大不了等後麵再種地。
中華民國現在又不缺土地,北方雖然旱災,但是南方沒有爆發旱災,農產品供應方麵問題不大。
這次旱災,北方的工業發展也爆發出了水資源不太夠的問題。
中華民國的工業,此時已經有大量轉移到南方去了。南方的經濟,正在極為快速的崛起。北方的工業增長主要是在東北地區和西域地區。
華北平原原本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不過此時的華北平原,人口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華北平原上的工業增長比較慢,加上大量的人口遷移都是以華北平原為主力。
東北、外東北、西域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從華北平原遷移過去的。所以這次幹旱,受災人口比曆史上的2000萬人少了一千多萬人,隻有幾百萬人被幹旱波及到而已。
華北地區的人口減少了,工業也不多,水資源主要分配給農業,如此一來水資源還是比較夠用的。
盡管有幹旱,但是這年頭北方的地下水還是比較充沛的,通過地下水灌溉還是可以撐過幹旱。
蘇聯就沒這麽幸運了,這一年的幹旱是大幅度的。大量的蘇聯農民的土地也受災了,蘇聯本身就已經在這一年陷入了饑荒,更悲劇的是,這一年還幹旱了,地裏的糧食指望不上,饑荒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