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同誌們,朋友們,腐女們,宅男們,有興趣體驗穿越時空的各位:


    如果中國曆史上的唐朝,特別是安史之亂前的初盛唐時代,被你們列入了穿越目的地名單裏,請關注這個係列的小短文。


    在當前無良曆史劇滿天亂飛,各種史實錯誤層出不窮、廣泛誤導大眾的情況下,這些小文將盡量減少你們穿唐後可能遇到的各種驚詫、失望、鬱悶、欲求不滿等負麵情緒,甚至可能會使您避免做出一些危及生命的舉動。


    當然,由於唐代是一個社會製度變動劇烈的時期,文中所提到的各種事物也不斷隨時間發展變化,再加上作者水平有限,填坑很懶,文章篇幅不想弄太長,就不可能詳細全麵地加以敘述。這係列文章的內容,隻能保證涵蓋到該事物60%以上的麵貌,如果您穿越過去後不幸遇到了那40%並因此發生了不愉快事件,作者深表同情,精神支持,概不負責。


    當您成功穿越到長安城或者各地城市裏以後,睜開眼睛,注意,請先看看是在白天還是晚上。


    如果運氣不錯,天上有明晃晃的太陽,您可以放心地深情讚美一下毫無汙染的瓦藍瓦藍的天空,純白純白的雲,清新清爽的空氣……如果您不幸趕著落到了深夜裏,自己還正在長安城的三十八條主要大街上晃蕩,那就快別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了,麻溜的,趕緊找個犄角旮旯躲起來吧!


    您問不躲起來又怎麽樣?這……沒怎麽樣,隻不過隔一會兒就有城管騎著馬一隊一隊過來到處巡查抓人。您就算躲過了在明處的,還有在暗處探訪的片兒警呢,當時叫“武侯”的那群家夥。


    落到他們手裏,給您一頓耳光打落幾顆牙齒,那算趕上人家心情好、下手輕。要遇上個剛跟娘子吵完架跪完骰子盆的,一時發狠把您亂棍打死甚至亂刀砍死,都算正常執行公務,沒準兒還能立個小功得點賞錢。


    活該,誰叫你小子“犯夜禁”的。╭(╯_╰)╮


    您如果想穿越回唐朝,在長安城裏逛逛夜景神馬的,那除非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上元節”三天,或者您麵子大能弄到特別通行證,才能日落以後在街上合法行走。否則的話,半夜出門,非奸即盜,無論是官是民,抓著了先抽一頓沒商量。


    怕了吧?您說啥……問能往哪裏躲?這個……得好好費心思想想了。


    長安郭城被橫豎三十八條街道分割成一百多個居住區(坊),每個居住區都由坊牆和坊門圍起來。太陽下山以後,所有城門和坊門一起關閉,所以您要想溜進哪個居住區去躲一躲,技術上的難度比較大。


    這麽著吧,作者俺給您出個主意。首先呢,您盡量順著大街邊往南跑,長安城內的人口集中居住在北部(也是皇宮和官府所在),南部各坊人口稀疏,城管巡查力度不會那麽大。然後,確定附近沒有巡邏隊,您可以嚐試爬牆進坊——坊牆都不太高,有的可能還不到人肩膀,努努力翻過去還是可以的。


    不過爬牆的時候,切忌用力過猛。因為那些牆都是夯土壘起來的,風吹日曬雨淋的容易鬆動,您要是不小心蹬塌了一大塊土坷垃,稀裏嘩啦掉地下,這動靜沒準兒會引來圍觀群眾。每個街角坊裏都有“武侯鋪”,也就是派出所,片兒警要也出來圍觀,您這牆就算白爬了。


    那麽有沒有不用爬牆的躲夜禁法呢?嗯……這個……倒也有,不過作者俺怕您更不樂意使用。


    長安城內的主要大街都很寬,朱雀大街寬度達150米,而街兩邊都有又寬又深的排水溝,深度約在兩米到三米之間。所以,如果您能捏著鼻子跳進街邊排水溝,泡在汙水雨水裏,蜷在靠近街麵那牆下醃**,天又黑,又沒路燈,估計在大街上跑來跑去的城管們是看不見您的。


    當然,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恐怕您走到哪裏,群眾都能聞見您了。


    無論怎麽著吧,如果您幸運地逃過了夜禁巡查隊,又累又怕又髒又臭地熬到快天亮的時候,將能見證到一個很壯觀的景象——全城鍾鼓報曉。


    冬夜五更三點,夏夜五更二點(古代把**分為五更,一更又分為五點),太極宮正門承天門的城樓上,第一聲報曉鼓敲響,各條南北向大街上的鼓樓依次跟進。隨著鼓聲自內而外一波波傳開,皇宮的各大門、朝廷辦公區(皇城)的各大門、各個裏坊的坊門,都依次開啟。同時,城內一百大幾十所寺廟,也會撞響晨鍾,激昂跳動的鼓聲與深沉悠遠的鍾聲交織在一起,喚醒整座長安大城,共同迎接從東方天際噴薄而出的朝陽。


    報曉鼓要敲多少聲呢?有記載是300聲,還有記載是3000聲。不過無論多少聲,都不是一氣敲完的,而是敲敲停停分好幾波,持續時間比較長。作者俺估計,如果居民們在睡夢裏被第一波鼓聲驚醒,慢慢騰騰起**穿衣服,洗臉梳頭出門,走到坊門口,可能正是第二、三波鼓聲響著的時候,坊門剛開啟不久。要是有喜歡賴**睡懶覺的,四鼓絕時才起**,趕著收拾收拾,沒準兒還能在第五鼓敲完之前出坊上班去。


    當然,也有那喜歡早起急著出坊趕路的。天還沒亮,各坊裏往往會有一些人聚集在坊門前,等著“冬冬鼓(長安人對街鼓的口頭俗稱)”敲響,開門放行。


    在他們身邊,坊門裏的小吃店開始做生意啦。灶下柴火明亮溫暖地跳躍著,赤膊的胡人師傅梆梆地打著燒餅,蒸籠裏的白氣熱騰騰上冒,剛出爐的芝麻胡餅金黃酥亮又香又脆,帶餡的蒸餅一咬順嘴流油,大碗的軟麵片餺飥湯要加酸還是加辣由您隨意。忙著趕路也不爭這一時半刻的,客人您先吃點早飯吧?您要是急著上朝麵聖怕遲到,小店還提供打包外帶服務喲!當然,如果您一邊上朝一邊在馬上吞餅子的吃相不幸被禦史看到彈劾降職了,那跟小店可沒關係╮(╯_╰)╭


    說到長安城的商業服務業,您要逛街消費的話,有兩種錯誤印象,那是必須糾正過來的。


    一種印象是從近代城鎮集市或者《清明上河圖》裏得來,以為長安城主要大街的兩邊,也有很多店鋪攤位依次排開,向著過往行人招攬生意,街麵上一心走路的交通流與購物的客流混雜在一起,顯得人氣興旺繁華熱鬧。


    很遺憾,這種景象,您穿越回唐朝以後看不到。


    走在長安縱橫三十八條主要街道上,您能看見的,是腳下黃土壓實的路麵,路兩邊成行遮蔭的榆樹、槐樹,道旁邊樹下深深的排水溝,溝外就是各坊坊牆,坊牆內有深宅大院寺廟道觀的飛簷重樓。偶爾能看到一座氣派很大的宅院,在坊牆上開了自家大門,門口列著兩排戟架,還有甲士豪奴看守。這是王公貴戚三品以上大官的家,經製度特許,才能對著大街開門,一般人家的門戶都隻能向著坊內。


    大街上不許開店,您要逛街去哪裏呢——請打聽“東市、西市”怎麽走,那是長安城內的兩個cbd中央商務區。


    被您叫住問路的長安人,挺和善地告訴您,您先到皇城的正南門朱雀門,沿著東西向大街,往東走三坊之地就是東市,往西走三坊之地就是西市——哎,貴人不用慌張,現在天時還早,就算匆忙趕到了東西市,不到日中午後,市鼓不響,那些肆鋪也不開張啊。


    東西兩市都有政府設立的市場管理委員會(市署),每天中午,兩市擊鼓三百下,各家店鋪開始營業。日落前七刻,敲鑼三百下,店鋪關門,顧客回家,不準開夜場玩通宵。入夜以後有市場保安巡邏,防火防盜防穿越者。


    您說這中央商務區隻有下午營業,時間也太短了?咳,這也是因為夜禁嘛。市民們每天早晨才開始活動,公務員上午要上朝上班,商人上午要進貨備貨,長安城裏地方太大,當時又沒汽車地鐵,住得稍遠點的人要走大半天,才能走到東市西市。全社會生活節奏緩慢,24小時營業既沒必要也不經濟啊。


    至於您問下午到東西市都能買到什麽?那就多了去了。娘子們逛街喜歡進綢緞衣帽肆、珠寶首飾行、胭脂花粉鋪,郎君們直奔騾馬行、刀槍庫、鞍轡店,舉子秀才們可以去墳典書肆,農夫挑著果菜米麥進市賣掉再買走鐵鋤陶碗,商人拿著錢票去櫃坊存入取出……您喜歡看熱鬧,街上有雜技百戲拉琴賣唱算命卜卦的,走得渴了餓了,有酒樓、食店、果子鋪、煎餅團子店等吃貨去處,舍不得外食可以到魚店肉鋪去買原料回家自己做飯,生病了有飲子藥行,晚上住宿有逆旅邸舍,一睡不起了還有棺材鋪凶肆……咳。總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凡人應用的東西,這裏應有盡有——順便說一句,現在俺們用“東西”這個詞代指世間萬物,其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就是指唐長安的“東市、西市”,二市裏包羅萬物,所以買什麽都是“買東西”。


    談到了東市西市,就要提到很多人對唐長安城商業服務業的第二種錯誤印象。


    有人說啦,既然臨街不許開店,商業集中在東西市,而二市又是入夜關門,那麽長安就是一座沒有夜生活的城市。裏坊居民區也沒有什麽商店,城裏冷清枯燥得很,根本沒啥繁華氣象嘛╮( ̄▽ ̄)╭


    別聽他們的,咱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其商業活動的規模得有多大,兩市(麵積隻占全城一百多坊裏的四坊)怎麽可能完全滿足捏?


    前麵說了,東西二市隻相當於北京上海的cbd中央商務區。在全城一百多坊居民區裏,各坊都有自己的小型商業服務業設施,相當於各社區的便利店、食堂、裁縫鋪、洗衣店、菜市場等等。


    而且呢,長安城的“夜禁”主要針對的是三十八條縱橫主幹道,有城管巡邏隊禁止夜裏在大街上走動。各個坊門一關,坊裏內部的夜禁倒不是那麽嚴格了,您在坊裏的十字街上行走,一看對麵來了片兒警,趕緊調頭往小巷小曲裏跑,彎彎折折繞幾個圈子,武侯們真未必能抓到您,往往也就睜一眼閉一眼算了。前麵提到的坊裏小吃店,天不亮街鼓沒響就開門打燒餅營業,那也沒人管不是(作者俺估計店主給片兒警們的好處費是免不了的)。


    於是這就造成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黃昏時候,街鼓響起,大約要分五波擊鼓八百下,夜色降臨,坊市關門。長安各條大街上唯餘月色茫茫,兩大cbd裏黑燈瞎火人聲絕跡,各坊小區裏倒還熱鬧著。一些達官貴人在自家的豪宅裏通宵達旦飲宴作樂,住旅舍的客人在同坊酒樓食店裏喝點兒酒,跟侍酒的胡姬調**qq視頻一下,也不會被公安掃黃。


    還有一些裏坊,情形更特殊一點,比如東市西側緊鄰的“平康坊”,那是……咳咳……長安城裏最著名的紅燈區,俗稱的“北裏名花”集中居住在此坊。唐代沒有官員不準嫖妓的規定,至於來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到平康坊探訪紅顏知已簡直就是半官方的活動,哪位要是不去,那不叫潔身自好,那叫土佬村氣==所以入夜以後,平康坊坊門雖然關了,坊內秦樓楚館可還是紅燭高照,歌舞蹁躚,出雙入對,淺斟低唱……


    東市西北的“崇仁坊”,是一個旅店集中地。您穿越以後如果有錢有勢但還沒在長安買房子,作者俺勸您去崇仁坊找一家邸舍先住下來。這一坊西麵就是皇城(政府機構所在地),去選官考試很方便;東南是東市,逛街方便;南麵則是平康坊,找藝妓娘子們談心方便……因為有這些好處,這一坊就成了外地來長安選官考評和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們的居住集中地,附屬而生的酒樓飯店等服務業也異常繁榮發達,晝夜喧呼,燈火不絕,儼然長安城的夜生活中心。


    您如果住在這一坊的話,就可以邀請認識的朋友過來吃個晚飯什麽的,不愁找不到開門營業的酒店。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您朋友家住別坊,那吃完飯可就回不去了,您得在自己下處給人家準備房間或**位,再不然同榻而眠……望天,長安一片月啊……


    本文主要參考書&深度了解推薦:《隋唐兩京考》楊鴻年著


    本篇附圖:唐長安城坊市示意圖


    另外補充說明:上文中提到的“加酸加辣”,這個“辣”不是指“辣椒”,那是明代才傳來的。


    但是“辣”字早在明代以前就出現了,可見“辣味”不等於“辣椒的味道”喲。


    辢,辛也。——《廣雅》(三國)


    辛甚曰辣。——《通俗文》(東漢)


    江南曰辣,中國曰辛。——《聲類》(三國)


    那麽在辣椒傳入中國以前,古人用毛調料調出“辣”味捏?吾友“堅決要潛下去”做過小考:


    主力是薑與芥末,還有一個現在很少作調料用的茱萸。當然還有花椒、蔥、蒜、韭菜、扶留藤,漢代張騫通西域引入中原的胡椒也可以提供辣味。


    有一句山東俗語叫“蔥辣口兒蒜辣心,韭菜辣斷脖子筋”,說明這三樣常用調味蔬菜如果真當菜吃起來也是很辣的。蔥與韭菜有多辣沒有體會,蒜到是有一次。一回在海邊吃炭燒大蠔,燒蠔上蒜茸又鮮又甜,吃了幾十個下肚,就感到胃裏與臉上火辣辣的,猛灌冰啤酒也壓不下去,的確是很厲害。


    茱萸還有個別稱叫“越椒”,在辣椒沒有進入中國前是古人的主力辣味之一。用作調料的是芸香科食茱萸。《本草綱目》載,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扶留藤,古名蒟,屬胡椒科,產於雲貴川、兩廣等地,“氣特殊,味辛辣”。最早見於史記,在《唐本草》亦有記載,是古代製作蒟醬主要原料,蒟醬也用於代指扶留藤。蒟醬是古代非常珍貴的食物之一,甚至達到要走私的地步,蒟醬製法在明代後失傳。現代的蒟指的是蒟蒻,也就是mm們最愛的減肥極品——魔芋。


    唐穿指南:對不住,本朝不供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今天我們來八卦什麽內容呢?


    八一八對國家至關重要的“聖旨”吧。


    當您成功穿唐後,首先奔赴首都長安的太極宮或者大明宮正殿,列席參觀“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的壯觀朝會場麵,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開始。但是如果您期待著在朝會上有一個大太監手捧背麵寫著“聖旨”二字的金裝玉軸,站在台階上尖聲尖氣地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那您可就要失望了。


    唐代的“聖旨”,其實更常用的稱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兩大種七小類,無論哪種,都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和“欽此”結尾。


    那麽唐代敕旨是什麽樣子的呢?


    這麽說吧,如果您的穿越質量高、效果好,直接穿成了皇帝本人,再亂鬥一番坐穩了皇位,下一步應該做啥?


    應該先大肆封賞自己的親屬死黨有功之臣對吧?順便再把舊有規章製度裏看不順眼、對自己不利的重大條文修改修改?


    這時候發出的敕旨,就是第一大種“製書”。具體說,下麵還要再分三小類,立皇後立太子、封親王和三品以上大官的,叫“冊書”,是寫在竹簡上的——對,很有範兒的仿古風竹簡——第二小類正經叫“製書”,用來行大賞罰、授大官爵、改革重大舊製度、赦免戰俘什麽的,寫在不會生蟲蟲的絹黃紙上;第三小類叫“慰勞製書”,是頒發給大臣們的表揚信和獎狀,應該也是寫在絹黃紙上。


    這三類敕旨,內容和格式大同小異,所以可以統稱為“製書式敕旨”。一般格式如下:


    ——————胡編聖旨內容的分割線——————


    門下:【這裏填聖旨內容,如:我老婆很彪悍我要封她當皇後/張三跟我jq濃厚我要拜他為宰相/那個不準老子賴**上朝遲到的舊規章太坑爹了我要廢掉,等等】。主者施行。


    a年b月c日(這個c的數字,有時候原件要皇帝親筆填寫)


    中書令臣【趙阿大】宣


    中書侍郎臣【錢阿二】奉


    中書舍人臣【孫阿三】行


    侍中臣【李阿四】


    黃門侍郎臣【周阿五】


    給事中臣【吳阿六】等言:


    製書如右,請奉


    製付外施行,謹言


    d年e月f日


    製可(這個“可”字原件由皇帝親筆簽署)


    h年i月j日


    尚書省負責實施政務的具體部門


    尚書左仆射臣【鄭阿七】


    尚書右仆射臣【王阿八】


    某部尚書臣……某部侍郎臣……(以上是尚書省一堆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的簽名)


    告【政務內容當事人馮阿九】


    奉被


    製書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陳阿十】


    令史【褚十一】……(以上是負責抄寫製書和存檔的低級辦事員簽名)


    x年y月z日下


    ——————聖旨結束的分割線——————


    您說什麽?看得眼圈圈了不明白什麽意思?唉,作為剛穿越過去新上手的皇帝,這也是正常的。多解釋幾句吧。


    如果對中學曆史課本內容還有印象的話,應該記得唐代的政治製度一般是叫做“三省六部製”的,對不?三省就是中書省(裏麵的官員是大大小小的皇帝秘書)、門下省(裏麵官員是大大小小的審查員)、尚書省及其下屬六部(相當於國務院和下屬的各部各司,真正落實政策幹活的地方)。


    那麽這個“製書式敕旨”的出台流程是這樣的:


    1.某天有人提醒皇帝你,或者你睡醒了自己想起來,有個人要封拜啦/有件大事要辦啦,你就叫來中書省的官員,也就是秘書們,叫他們寫個關於這事的公文。


    2.這件公文呢,因為按製度寫好以後要送門下省審查,所以公文開頭都是“門下:(當然那時候沒有標點哈)”,後麵接政務內容,一般要寫得駢四儷六文辭華麗用典深奧,以顯示我這個政府班子是有文化滴。然後署上起草文件的日期“a年b月日”,“日”之前的數字空著,寫好以後,把文件先送給皇帝你過目。


    3.皇帝看後,感覺可以,就提筆蘸朱砂把“日”之前的數字c填上,作為“我看過了這是我的意思”的憑證,這個步驟叫“畫日”,隨後發回中書省。


    4.中書省秘書們接到皇帝你發回來的文書,要照抄一份,而把有你親筆“畫日”的原件存檔留起來(以防止你耍賴說這個公文我沒看過你們欺君造假==)。


    5.原樣抄好的文件,中書省的秘書們要在後麵簽名。一般是三個等級的秘書按照官大官小依次簽,就是“中書令臣【趙阿大】中書侍郎臣【錢阿二】中書舍人臣【孫阿三】”這樣。“宣、奉、行”都是政務術語,不詳細解釋了哈。簽完名以後的文件,發到門下省去審核。


    6.門下省的各位審查員大佬們看完,如果沒啥修改意見,就也按官大官小依次簽名,再寫上審查意見和審查日期,就是製書裏“侍中臣【李阿四】黃門侍郎臣【周阿五】給事中臣【吳阿六】等言:製書如右,請奉製付外施行,謹言(意思是上麵的內容沒問題,拿給尚書省各部門去執行吧)d年e月f日”這部分。


    7.門下省把簽完意見的文書,再次上送給皇帝你看,你想批準,就提筆在文書後麵寫一個“可”字,這個步驟叫“畫可”,再發回門下省。


    8.門下省官員把你發回來的文書,照抄一份,有你親筆“畫可”的原件存檔留起來(還是為了防止你耍賴說這個公文我沒批準過你們欺君造假==)。原件上由你親筆寫了一個“可”字的地方,抄件上是由門下省的大頭頭侍中寫兩個字“製可”,意思是“皇帝在這裏簽字同意了”,再把抄件發給尚書省裏具體負責實施這項政務的部門。


    9.尚書省裏的具體部門接到這份公文後,先在上麵注明收文時間和承辦單位,如“h年i月j日左司郎中”,然後從尚書省大頭頭到具體辦事員,排隊來簽名一遍==


    10.尚書省的簽名完畢,辦事員拿著這份公文,跑去向封拜/表彰的當事人宣讀,並在公文上寫明:“告【當事人馮阿九】奉被製書如右,符到奉行”,意思是“已經向當事人告知了聖旨內容,現在聖旨生效,他已經被封拜表彰了”。


    11.最後,負責抄寫這份製書並存檔的幾個低級辦事員,也要簽名並注明抄寫、存檔時間,即“主事【陳阿十】令史【褚十一】……x年y月z日下”


    啥?你說這聖旨上簽名太多真麻煩,問能不能省省?對不起,不能,當官的公務員們拿著國家俸祿,嚴禁空崗曠工不打卡不簽名……當然,如果確實有特殊情況,那也可以特事特辦,比如:


    如果三省的大頭目官位空著,發敕旨的時候皇帝你還沒任命中書令、侍中、左仆射等大官,那就由三省工作人員在本該由大官簽名的地方寫一個“闕”字;如果大官們休假了不上班,就寫個“假”;如果大官們出差了不在官署辦公,就寫個“在某地”;如果……總之可以沒人簽名,但是官職不能少,格式不能亂,否則這件“製書”的合法性、嚴肅性、神聖性就降低了。


    唉,您不要扶額捏頭一臉痛苦像嘛,上麵說過了,唐代的“聖旨”或曰“敕旨”可以分為兩大種七小類,咱們這剛剛才說完第一大種“製書”,還剩另一種咱沒說呢。


    “製書”其實是應用在一些所謂意義重大、但實際程序簡單的事務上,比如立個皇後封個宰相啥的,隻用相關部門準備好東西辦個儀式就行了。在治理國家中,最複雜、最占精力、數量也最大的,是那些無窮無盡的事務性工作,比如行政區劃調整啦,任免中低級官員啦,審判罪犯啦,準備打仗啦,納糧收稅賑災濟民啦……處理這些工作的聖旨,統稱為“敕書”,大部分是寫在“黃麻紙”上。


    與“製書”相比,“敕書”的特點是:程序簡單、環節少、實質內容豐富。


    比如某天皇帝您上朝了,正坐在禦**上發呆夢遊,忽聽某宰相出班啟奏:“不好啦,草原十八部(==)又在邊疆攻打俺們的城堡燒殺搶掠來啦,陛下您說怎麽辦?”


    這時候,按慣例您要學習韋公小寶,反問回去:“你們說怎麽辦?——各位宰相你們商議一下拿個辦法,寫成奏狀給我看。”


    於是“敕書”的製作流程開始啟動,半天後,您收到了宰相們聯合遞上來的公文:


    ————敕書內容的分割線——


    【官職名甲】臣【姓名甲】、【官職名乙】臣【姓名乙】、【官職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此處寫政務處理意見,如: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俺們要狠狠打,把戰場周圍的各部駐軍都調過去增援,限他們什麽時間趕到,糧食從哪個倉庫運送,兵器從哪個武庫調撥……】奉狀以聞,伏聽敕旨。


    a年b月c日


    ——————敕書內容暫時結束的分割線————


    你把這篇公文看了幾遍,提筆批複。如果你想偷懶,表示完全同意宰相們的意見,叫他們直接去辦理,那寫個【依奏】【宜依】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同意,需要他們修改處理辦法,或者雖然同意但有很多話想吐嘈,也可以長篇大論地寫一堆朱砂紅字批複回去,比如:【喵了個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來打,你們年年頭痛醫頭隻想著混過去就行,就不能想個長遠辦法解決一下嘛。你們說的辦法我同意實施,但是還要另外選兵培養將領,爭取三年內打出關外直踹十八部老巢,做不到你們幾個就給我集體辭職讓賢你妹的>_<——敕(這裏的“敕”相當於皇帝自己簽名)d年e月f日】


    宰相們接到了寫滿你吐嘈的批複,一邊擦汗,一邊拿黃麻紙重抄一份,如下:


    ————敕書升級版內容的分割線——


    【官職名甲】臣【姓名甲】、【官職名乙】臣【姓名乙】、【官職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政務處理意見: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奉狀以聞,伏聽敕旨。


    a年b月c日


    敕旨:【喵了個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來打……讓賢你妹的>_<d年e月f日】


    ——————敕書主要內容結束的分割線————


    老規矩,有皇帝禦筆的原件存檔收藏防你耍賴,抄件經中書省官員簽名【宣……奉……行】後發門下省,門下省審核簽名後直接發尚書省執行,既不用再向皇帝你複奏,也不用那麽多官員排隊簽名(隻有與此件政務直接相關的人員需要簽名辦理)。


    以上說的這兩種聖旨,“製書”和大部分“敕書”,都是需要皇帝親筆簽字,才能下發辦理的。但是“敕書”裏還有一小類叫“敕牒”的,用來處理大量不重要的、有前例可循的瑣碎政務,這種就不需要皇帝親筆簽名,而由宰相注上一句“此事我們已經告知皇帝他同意我們的意見【奉敕依奏】”完事。


    行文至此,如果您覺得穿越過去做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累死個人又拘死個人了,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以上說的這些製書、敕書什麽的,其實都是國家正式公開的文件,所以程序要求很嚴格。但是事實上皇帝和高官重臣處理政務的時候,並不都是使用這些正式公文來辦事,而是經常寫一些無格式要求的簡單小紙條私相傳遞、指揮各部門人員,如【某某:有件事你幫我辦一下,這麽這麽回事……敕】


    但是嚴格來說,這些由皇帝手寫、沒經過宰相審核商議的小紙條,不是國家正式公文,不能叫“聖旨”或“敕旨”,也不具備法律效力。收紙條的人按不按紙條上的意見辦事,全看他跟皇帝之間的個人感情好不好了(有不好的嗎?==)


    最後說兩個細節問題:


    第一個是有人問,這一份聖旨喵的動不動需要n個部門的大幾十個人簽名來簽名去,這辦公效率得多慢啊?這個,其實也要看官員們的個人素質和整體工作氛圍。比如昭陵出土的一件封臨川公主製書,政務發生時皇帝和一些宰相在洛陽,另一些部門在長安,十幾個人簽名辦事,但是製書從啟動到辦完,也就用了兩天。


    第二個,俺們聽慣了所謂的“君主專製的封建社會”,但是從上麵聖旨的產生過程中您就能感覺到,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時期,皇帝的權力還是很受製約的。三省中“門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約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別是貞觀時代,理論上,如果門下省的官員審核不過關不簽名,這份聖旨就發不出去,哪怕皇帝在公文上親筆畫了“可”,門下省官員照樣有權把這份公文打回中書省叫秘書們重擬,甚至自己提筆上陣,在皇帝已經批準的敕旨上亂改一氣再扔回去,製度上也是允許的。


    本文主要參考書&深度了解推薦:《唐代中書門下體製研究:公文形態.政務運行與製度變遷》劉後濱著


    鹿版唐穿指南:“王大人!”“哎?你要認我當義父?”


    在上一篇唐穿指南裏,我們了解了穿越成皇帝以後“發聖旨”的過程。有些同學提出來,穿越成皇帝技術要求太高、難度太大,能不能講點更普世的唐穿知識?


    根據作者的有限了解,穿越回古代的一眾男女,除投胎成皇帝以外,投成後妃、皇子、公主、貴族子弟的概率最大。那麽今天俺們來講講您投成王子公主貴族男女以後,睜開眼看到麵前的人,都應該叫啥。


    假如說您跟原宿主的靈魂鬥爭勝利,占據了他/她的身體,醒來時感覺到自己躺在一張被褥柔軟華麗的大**上,鼻子裏聞到濃烈的熏香味和煎藥味。**前屏風外麵有人喊:“皇後,郎君/公主終於醒轉啦!”隨後**帷掀起來,一位穿戴華貴的婦女俯身來看你——


    這時候,您親熱地喊“阿娘”也行,嚴肅地喊“皇後”也行,最好不要喊“母後”——這個詞在唐代不用作當麵稱呼,她老人家沒準兒會以為您燒糊塗了orz


    唐代兒女當麵呼喚母親的用詞,現代人倒是不陌生,以“娘”的衍生稱呼“阿娘”“娘娘(不是用來專門稱呼後妃的,隻是普通的兒女叫自己母親)”等為主。如果您覺得自己是個有身份的成年人,在母親麵前需要規矩嚴肅,那麽就叫“母親”或者——注意——稱呼父母的專用名詞“大人”。


    如果被您穿越上身的那位皇子或公主,跟皇後感情很親密,那在非正式場合可以象普通平民人家一樣直接叫“阿娘”,唐代宮廷裏的禮法規矩並不象後世那麽冰冷嚴格。如果是正式場合,或者你惹皇後生氣了需要小心陪罪,那麽就得跟著外人一起,當麵稱她為“皇後殿下”——不是“皇後陛下”。隻有皇帝可以稱“陛下”,俺們是穿唐,不是穿茜茜公主==


    您叫了“阿娘”,皇後答應一聲,叫你的小名,或者“兒啊”之類,娘倆兒正談心,外麵奴婢通報:“聖人至。”


    來的不是孔夫子,也不是關二爺,是你親爹當朝皇帝。


    唐代一般人等對皇帝的當麵稱呼,較流行的有“聖人”“主上”“大家(皇帝身邊人用,大臣一般不用)”等,傳統的“陛下”當然也可以使用。至於“皇上”這個穿越流行詞,在唐代似乎是一個書麵用語,沒看到活人這樣當麵稱呼皇帝的例子。“萬歲”則是群眾情緒激動時給皇帝拍馬屁用的,日常並不把這個詞當作一種稱謂。


    至於您這個剛穿越上身的王子公主嘛,不建議叫“父皇”,這個詞在唐代也未見作為稱呼語出現。同樣,如果感情親密,您就象平民家庭一樣直接叫喚“父親”或者“阿耶”就行了。


    跟叫母親的“娘”係列相比,唐代對父親的稱呼,俺們看上去會覺得比較陌生、比較亂,也比較坑爹。最流行的稱呼是“耶(爺)”的各種衍生,如“耶耶(爺爺)”“阿耶(阿爺)”。父母合稱“耶(爺)娘”很常見,如老杜《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但是還有一種對父親的稱呼,是“哥哥”@_@《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曰:‘四哥仁孝’。”這裏的“四哥”,指的是玄宗的父親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棣王琰傳》:“惟三哥辨其罪。”這裏的“三哥”也是指他父親玄宗(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李世民有一封寫給兒子李治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稱為“哥哥”。


    “哥哥”這稱呼,在唐代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如唐玄宗還曾經在公開場合稱他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據說這稱呼是從草原民族傳過來的,在唐代還沒有定型。所以作者俺鄭重建議各位穿越者,不要隨便管路人甚至自己親兄長叫“大哥”“哥哥”,這稱呼很容易讓人家在輩份上沾您的便宜——唐代對兄長的安全稱呼是“阿兄”“(排行)+兄”,建議使用。


    咱回來還說對父親的稱呼,口語上可以親熱地叫“耶耶”“哥哥”,書麵語或者嚴肅場合,自然要叫“父親”或者“大人”。


    “大人”作為一個當麵的口頭稱呼語,在唐代,隻用來呼父母,個別情況下可用來呼直係血親尊長,絕不能用來“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地稱呼各種官員==比如李世民在太原勸他爹李淵起兵反隋時說:“大人受詔討賊……”,敦煌變文《舜子變》裏也有:“舜子叉手啟大人:若殺卻阿娘者,舜元無孝道,大人思之。”


    其實用“大人”來稱呼父親,直到近代,還一直保存在書信習慣當中。舉個例子,俺們可以從《紅樓夢》裏看到清代人在口語上已經不叫父親為“大人”了,賈寶玉叫他爹“老爺”,賈環和賈蓉是叫“父親”,但是一寫書信,比如認了寶玉當幹爹的賈芸,就寫“不肖男芸恭請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至於“大人”是什麽時候變成對官員的稱呼語的?具體的時間,作者俺也說不清,但是“大人”和“爺”的稱呼演變過程一樣,都是從“稱父親”逐漸擴大、外延,一種叫做“親屬稱謂語外化”的現象與諂媚風氣相結合,最後“大人”的語義變化為稱呼官員,“爺(老爺)”變化為稱呼主人、貴人。


    好吧,您這就問了:既然在唐代不能用“張大人”“王大人”來叫官員,那我麵前站著姓張姓王這兩位大官,我該怎麽叫他們?總不能直接叫名字吧?這也太不禮貌了。


    嗯嗯,懂禮貌的是好孩子哈……唐代稱呼官員呢,大致上有以下這麽幾種叫法:


    一是“姓”+“官爵”。這裏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隻呼為“劉常侍”。基本上各個官爵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稱呼,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勳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二是“姓”+“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您要是穿越到貞觀年間,見了房玄齡說“房公安好”,見了魏征說“魏公萬福”,人家會覺得你這孩子挺有教養的。此外稱字號、稱地望也可通用,“太白今日又得新句未?”“柳州何時動身南行?”這樣。三是“姓”+“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於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麽的。


    總之,您要想見了什麽官員都叫“大人”混過去的話,這種偷懶方法是行不通滴。被叫“大人”者會輕撫你頭笑而不語,您的真正大人尊公在旁邊聽見了,大概會氣得拿棍子抽您一頓。


    回到您穿越成功的第一現場,皇帝阿耶進來看您了,坐下說說話,室外就有人進來稟報各種事務。進來的這個人,如果是那種明代以後叫做“太監”的,那麽在唐代他是被稱為“宦官”“宦者”或者“給使”。如果進來的是女的,就是“宮人”“宮婢”“侍女”,倒與後世差別不大。


    這些奴婢進來,拜過“大家、皇後”,隨後向您行禮。至於他們怎麽稱呼您,要看您到底穿越成了誰。


    如果穿越質量高,成了正式冊立的皇太子,奴婢以及官員們會叫您“太子殿下”。如果您當時還隻是一個封了王的皇子,下麵人一般是叫您“大王”(覺得很山寨很難聽好像上了花果山黃風洞?咩哈哈,其實當時的發音,還真就是叫“戴(dai)王”^_^),非皇太子,基本不會被稱為“x王殿下”啥的。


    至於公主,也是被當麵稱為“公主”或者“貴主”,變化不大。


    不過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進來的是您父母很看重的奴婢,擺出一副“咱們就象普通家庭裏那樣親切溫馨”的架勢,那麽有可能他們不叫太子公主,而象普通家庭裏一樣,叫男性主人“郎君”“(排行)+郎”,叫女性主人“娘子”“小娘子”。


    “五郎”“六郎”和“大娘”“七娘”這樣的“排行+郎/娘”詞組,是唐代社會裏,對於男性女性最普遍、最親切的尊稱,上至皇室,下到賤民,通行無阻。


    您要到一個普通貴族或者平民家庭裏去觀察他們的生活的話,會看到奴婢們叫男主人“阿郎”或者“主人”,叫女主人“娘子”“夫人”,叫男女主人的兒子們“郎君”“大郎”“二郎”“三郎”……叫男女主人的女兒們“小娘子”“大娘”“二娘”“三娘”……至於叫男女主人的媳婦、女婿,也是在“娘”和“郎”之前之後加上姓氏、排行等各種修飾限製語,變化很多,就不細說了。


    奴婢稱男性為“郎”,女性為“娘”的叫法,因為尊卑含義很明顯,流傳到社會上,就變成了廣泛應用的尊稱,大家都相互稱對方為“x郎”“x娘”,以顯示自己有禮貌有修養。


    比如穿越者您某天自己偷偷溜出來上街迷了路,要找人問路,如果麵前這個人是有年紀的老人(男),就叫人一聲“丈人”“老丈”,是老女人的話,稱一聲“阿婆”“老夫人”;是青壯年男子,叫“郎君”,青壯年女子叫“娘子”,少年男女叫“小郎君”“小娘子”這樣。


    要注意的是,對於不太熟的人,您不要象現代社會一樣隨便叫人家“大哥”“大姐”“叔叔”“阿姨”,這種“親屬稱謂語外化”的現象,在唐代並不普及,被叫者說不定會嚇一跳,以為您要分他的家產什麽的==


    那麽對於很熟的、親人以外的朋友怎麽叫呢?


    除了“郎”以外,“君”“卿”“公”“足下”之類的一般尊稱,都可以作為當麵稱呼語。如果您跟這個朋友的感情親密到了某種程度,還可以直呼他的“姓+排行”,雙方都會覺得這是一種關係非同尋常的表示,比如大量唐詩詩題中的《送元二使安西》、《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聯句》、《送韓十四江東省覲》、《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夏日南亭懷辛大》……這就跟現代人給朋友打電話,一開口“老六”“豬頭”“老狗,你在哪兒呢?”意思差不多^^|||


    叫喚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比如子侄,可以直接叫他的大名、小名,當麵說話時用“你”“汝”“爾”。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生氣起來可以罵“狗奴”“賤婢”等,但是不要叫“奴才”。您家的奴婢也不會自稱為“奴才”,這個詞在唐代雖然已經出現,但還不是一個稱呼語。奴婢的自稱有“賤奴”“婢子”等。


    最後說說您穿越過去以後,跟不同人說話,都應該自稱為啥。


    跟尊長或者平輩說話,要表達對對方的尊敬,自己就應該用謙稱。比如跟皇帝說話當然要自稱為“臣”,您穿越成王子公主了也可以對著皇帝皇後自稱為“兒”,但是不要用“兒臣”,唐代未見此稱呼。


    另外比較普遍的是稱呼著自己名字回話,“回大人:阿穿喝過藥了”“張公莫惱,阿穿在此賠罪”之類。《隋唐嘉話》裏有一條八卦:“太宗……初嗣位,與鄭公語恒自名,由是天下之人歸心焉”,意思就是李二剛當皇帝的時候,跟魏征(後封鄭國公)說話,總是“世民(見識淺陋敬待公以教我)”“世民(快要累死了魏唐僧你少嘮叨幾句行不行)”這樣非常謙恭有禮地做秀,於是公共知識分子們大為激動,認為“由是天下之人歸心焉”……==||||


    男性用的謙稱還有“仆”“愚”“鄙人”“下走”等曆代通用詞,不詳說。想說說的是比較有唐代特色的“某(某甲、某乙)”,這個算是謙稱裏語氣較為不卑不亢的那種,全社會上下通用。如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楊堅啟言皇後:‘某緣力微,如何即是?’皇後問言:‘阿耶朝廷與甚人訴(素)善?’‘某與左右金吾有分。’”——這裏楊堅是皇後楊麗華的父親,但皇後份位比楊堅尊貴,二人說話,稱呼上比較尷尬,於是楊堅用了“某”這個萬能自稱。


    女性用謙稱除了一般的“婢”“妾”之外,具有唐代特色的是自稱為“兒”,而且不必對著父母,對一般尊長平輩客人也這麽自稱。在各篇敦煌變文裏,女性自稱“兒”的占大多數,如《伍子胥變文》:“女子答曰:‘兒聞古人之語,蓋不虛言……兒家本住南陽縣,二八容光如皎練……’”等等。


    還有一個您大概聽著非常別扭的自稱語,是“奴(阿奴)”,唐代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_@《韓擒虎話本》:“時有金璘陳王,知道楊堅為軍(君),心生不負(服)。宣詔合朝大臣,□在殿前,當時宣問:‘阿奴今擬興兵,收伏狂秦,卿意者何?’”——這裏的“阿奴”是南陳皇帝陳叔寶自稱——“皇帝宣問:‘阿奴無得(德),檻(濫)處為軍(君),今有金璘陳叔古(寶)便生為(違)背,不順阿奴,今擬拜將出師剪戮,甚人去得?’”——這裏的兩個“阿奴”,都是楊堅自稱==。宋代以後,“奴”係列自稱才演變為女子專用,男性一般不再使用。


    唐代的“奴”含意非常廣泛,而且是各種階層人士的小名、閨名常用字,可以用來罵人表貶義,做父母的也經常用來稱呼子女,表示憐愛。


    以上說的是對著尊長們的謙稱語,下麵來說對著下屬子侄的自稱。


    首先要說您穿越成皇帝、太子、諸王以後,其實不必在所有場合都自稱為“朕”“寡人”“孤”等等。史官們寫史的時候喜歡按照禮製加工帝王言論,使之盡量往“朕、孤、寡”上靠攏,但是大量筆記小說和一手史料裏,都有帝王在不那麽嚴肅的非正式場合裏自稱“我”“吾”甚至“奴”的記載。


    舉一條很有代表性的材料,唐代一手史料、記述魏征進諫故事的《魏鄭公諫錄》裏,有這麽一段:有人對李世民說很多高官大臣都看不起他的寶貝兒子李泰,性子爆耳根軟的李二就大怒跳腳,把三品以上大臣叫來罵:“我有一口語,欲向卿等道:往前天子是天子,今時天子即非天子邪?往前天子兒是天子兒,今天子兒即非天子兒邪?我見隋家諸王,一品以下皆不免其躓頓,我自不許兒子縱橫,卿等何為蔑我兒邪?我若教之,豈不能折辱卿等?”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抱怨大臣們不夠尊敬他這個天子,以及他的兒子們(當然後果是被魏征一頓板磚抽回去蹲牆角反省)。雖然內容其實是跟皇家禮製很有關係的,但因為開篇點明了“口語”,即“不論君臣禮節的大實話、心裏話”,他就通篇都用“我”,而不是“朕”。


    所以一般人在一般場合,對著下屬子侄說話,無論男女,自稱為“我”“吾”就可以了。對兒女可以自稱為“阿耶”“阿娘”,祖父母對孫輩可以自稱“阿翁”“阿婆”(孫輩也這麽叫祖父母)。


    綜上,您穿唐之後,容易用錯、最好避免出口的稱呼語有:皇上、父皇、母後、兒臣、大人、爺(老爺、少爺)、小姐、奴才,建議使用:奴(自稱),郎君、娘子。


    本篇附圖:《淳化閣帖》中收入的唐太宗李世民寫給兒子李治的親筆家信《兩度帖》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以及……其實手頭有一本牛誌平、姚兆女著《唐人稱謂》,但是……以這書第一章第一節列了八個稱呼、其中七個考證錯誤的水準,俺實在是不敢推薦t_t。隻好請有意深入了解的讀者自己去翻《唐人筆記合集》以及《敦煌變文集新書》


    鹿版唐穿指南:茶裏不加蔥薑鹽果汁,讓人怎麽入口啊掀桌!


    春天來了,不管各位是活在當前還是已經穿越成功了,大家都多出門走動走動吧^_^


    如果您現在正在玄宗開元年代之前的唐朝溜達觀光,那麽本文作者奉勸您一句,出門最好自帶茶水。否則,您在巨大的長安城裏逛得口幹舌燥雙腿酸軟以後,好不容易走到東西二市,揀了個看上去還不錯的酒樓食肆進去坐定,拍著桌子大喊:“博士,上壺茶!”那店裏的夥計過來,一開口——


    “郎君要什麽?茶?——茶是神馬,能吃嗎?(瞪啥瞪,哥也是穿過來的行不行啊)”


    您要是覺得這些幹雜活的小博士既無禮又沒見識,一怒叫來店主,店主八成會滿臉陪笑地告訴您,貴人恕罪,他知道“茶”是一種很高貴很有文化很裝十三的飲品,但是小店檔次太低,日常不準備這種東西,建議您到寺廟裏或者那幾位南方來的高官貴人家裏去裝十三……啊呸,去品茗。


    在唐玄宗時代以前,中國北方地區,不但街上的飲食店裏沒茶水,您就是跑去普通貴族官員或者平民百姓家裏,也不要指望誰家能動不動給您端杯茶上來。您問為什麽?咳,難道您以為我國人民是自盤古開天辟地以後就開始喝茶一直至今的?


    這麽說吧,假如您在穿越之前已經養成了天天喝茶的習慣,那西漢之前的年代,您最好都不要穿過去——穿過去要想喝口茶,那得裝病,求醫生給您開藥方的時候把一味叫“茶”或者“荼”或者“茗”的樹葉子加進去,然後讓家人花大價錢去藥鋪買來這味藥,自己煮水喝。


    如果您很想穿越到西漢,又要堅持天天喝茶,那作者俺建議您落地時找好坐標,一定降落在西漢的蜀中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省裏。偉大的味覺特別發達的四川人民,從西漢時代就開始全民飲茶了,但也僅限於此地。您要是落點不準穿到了別的地方,就隻能跟群眾一起嘲笑“那些瓜娃子好好的沒事成天喝藥幹啥”。


    您要是穿到南北朝,落點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南方,但最好是投胎上層貴族社會,跟烏衣巷的王謝子孫們一起揮揮拂塵喝喝茶水談理想談人生談世界。順便說,您如果愛喝酸奶愛吃冰淇淋,可以考慮穿越到這時候的北朝那邊,那邊日常飲料是以乳製品為主,而且保證純天然不添加人工化學成份╮(╯_╰)╭


    回到正經的唐穿部分,必須說,如果您又想去圍觀李世民或武則天,又想在首都長安或者東都洛陽裏喝到茶,那還真有點技術上的難度。您知道隋唐都是繼承了北朝的政權和價值取向生活習慣對吧?所以在初唐社會裏,乳製品的普及程度比茶類飲料高得多,您去人家裏討一杯酸奶酪或者米酒都比討茶喝容易得多。


    所以說要想喝茶的話,要麽去那些保持了南方生活習慣的江東華族家裏,要麽去寺院裏——僧人是普及飲茶習慣比較早的群體之一,因為茶水有興奮作用,能幫助他們保持頭腦清醒多念幾卷經。


    不過呢,且慢,就算您到寺廟裏討到了一杯茶水,您確定您能咽得下去?


    請先把鼻子湊到杯上,深吸一口氣——


    您能聞到的,除了茶葉的澀香味外,還可能有:蔥、薑、胡椒的麻辣味,大棗、蘇桂的甜香味,桔皮薄荷的清涼味,酥酪的奶香味,牛羊豬肉的油腥味……


    好吧,就算您運氣特好,一聞除了茶味沒有別的奇怪味道,於是仰頭喝入口——很好,這茶水百分之九十九是鹹的,至少肯定要加點鹽,要不然算什麽煎茶嘛啊哈哈哈哈哈……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喝茶的習慣在我國大範圍流行開來,從那之後,普通人家和飲食飯店大多都能供應茶水了。但是,終唐之世,很多人——甚至有說是大部分人——喝茶的時候,習慣往茶裏加入以上所說的種種佐料。


    這些人的“劉姥姥式熬茶法”,大致步驟是這樣的:


    1.拿茶葉,茶葉是用鮮葉蒸焙烘幹加工出來的,有可能是零散葉狀,但更多的是緊壓成餅狀,比較象現代的生普洱餅;


    2.把茶葉掰碎了,上火烤……烤得又紅又幹,搗碎了倒進瓷瓶裏;


    3.燒水,水開之前,往鍋裏加入上述種種佐料;


    4.水開後,把茶葉末倒進水裏,跟佐料一起煮啊煮啊煮,煮成一鍋“茗粥”,倒出來分好杯,開喝。


    您覺得這麽著煮出來的茶水根本沒法喝?嗯,顯然這麽想的不止您一個人,比如有一個叫陸羽的家夥就會跟您並肩站在一起,對著“茗粥”跺腳大罵:“這泥馬玩意兒隻配倒陰溝裏衝馬桶,我凸凸!”


    陸茶聖大力倡導的、高雅清新有文化有品味的、被泥轟人學走部分保留至今的正宗唐式煎茶法,如下:


    1.掰碎茶餅,丟容器裏上火炙烤,至少火力均勻地烤兩回,越幹燥越好,據說這樣可以使茶味增厚;


    2.把烤好的茶葉趁熱放進紙袋子裏,防止香氣外溢,放涼;


    3.把茶葉倒進專用的茶碾子裏的,碾得越細越好。碾成菱角那麽大的碎屑不成,至少要碾成細米狀,能碾成鬆花粉狀最佳;


    4.碾碎的茶屑再倒進茶羅子,用羅篩一遍,反正我就是要細細細細細的茶粉;


    5.茶粉收好,可以開始燒水了。陸茶聖認為用山泉水煎茶最好,江河水較差,井水最差(自來水的話……==);


    6.用特製的風爐、上好的炭、專用的小鍋釜燒水。水麵有魚眼紋,微微發聲的時候,叫“初沸”,這時候加鹽;


    7.鍋邊緣如湧泉連珠冒泡,叫“二沸”了,這時候用瓢舀起一瓢水出來,放旁邊備用;


    8.一邊用竹具攪動鍋裏的沸水,一邊往水中心撒茶粉……很快水又開了,洶湧激蕩,於是把剛才那瓢水倒回鍋裏,壓一壓火頭,別讓茶粉迸到外頭;


    9.“騰波鼓浪”的“三沸”一出現,這茶就算煎好了,趕緊離火別再繼續煮,端著鍋往那些高貴的青瓷白瓷茶碗裏分倒吧;


    10.分茶的要訣,在於把茶水上的浮沫(茶粉不是速溶咖啡粉,大部分在水裏呈飄浮狀)藝術地倒進各個茶碗裏,最基本的要求是:厚薄均勻,看著舒服,高手甚至能把這些浮沫酙成各種圖案各種造型來比試“鬥茶”。


    11.煎一釜茶最多隻能倒五碗,限量版才值錢,再多了就不夠高貴冷豔,而是“飲牛飲騾的蠢物”了。


    陸氏煎茶法公布以後,很快作為上流社會貴族人士玩高雅的標準之一,風行全國,傳至後世,禍延東瀛,經久不衰。所以如果您是嗜茶者,推薦唐穿要選開元天寶之後(友情提示:差不多也就是安史之亂以後),在民間亂逛的時候至少可以喝到味道奇怪的八寶亂燉茶,在皇室貴族家裏就可以享受正宗茶道伺候了。


    本篇參考資料&深度閱讀推薦:王賽時《唐代飲食》黎虎《漢唐飲食文化史》


    附送唐代精美茶具一套: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mianhuatang.info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刀筆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沐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沐軼並收藏刀筆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