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一、蚩尤是農部落的名稱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曆而聞名。
曆代史家為作之作注。裴?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雲:“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之後,司馬貞撰《史記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製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蚩尤沒後,天下複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曆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民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係辭》記:“神農氏作,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硌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曆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曆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的曆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製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蹠》所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遊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範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從早期遊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後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於湖北厲山,崩葬於湖南茶陵的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
從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曆史的轉折時代。
蚩尤活躍於曆史舞台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為暴”[7]。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製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雲:“由與農通”。《韓詩外傳》雲:“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複於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地力之利,臣不若甯,請置以為大由’”。注:“大由,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澆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二、蚩尤與炎帝、黃帝的關係
蚩尤與炎帝有族裔的關係。《路史;蚩尤傳》說:“蚩尤薑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澆聯盟。炎帝部落為神農氏族之直係後裔,仰成於其先祖神農氏發明耒耜功績之餘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聯盟之首,而稱“炎帝”。炎帝與神農氏既屬於兩個不同的曆史階段,故《史記;封禪書》例舉封禪大典時,將神農氏與炎帝分列先後。《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神農氏與炎帝的記敘非常貼近,但未予指明其間的關係。《帝王世紀》說:“神農氏作,是為炎帝”,已經注意到二者的親緣關係。《漢書2古今人表》及《易;係辭》疏將為帝與神農氏合稱呼為“炎帝神農氏”。
《易;係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的一群農耕部落中實力強的一個部落。其實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於其居地產鹽;二是煮鹽的生產過程中,發明了冶煉金屬與製作兵器。
《夢溪筆談2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麵二十裏。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嚐溢;大旱未嚐涸。[氵鹵]色正赤,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鹽澤今名解池,素有“國寶”之譽,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含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記;卷四六》客觀存邑縣條下記:“蚩尤天縣南一十八裏”。故安邑縣即今縣,亦受轄於運城市。這裏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鹽澤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實力與黃帝抗爭。如《史記;五帝本紀》雲:“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葛廬之山及雍狐之山具體所指無考。其地處當不會離今運城市太遠。或者就其地。“金”泛指金屬,不限於黃金。
與今山西運城市相鄰的今河南三門峽市,也是農部落的聚居中心。數千年之後,這裏仍有神農氏後裔。《史記;本周紀》載,周武王伐紂成功,“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裴?《史記集解》注釋:“《地理誌》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漢書;地理誌》弘農郡,首縣弘農,治今河南靈寶縣。陝縣今屬三門峽市。《地理誌》載弘農郡“有鐵官,池”池即今澠池縣,亦屬三門峽市。靈寶縣有金礦,至今仍有重大開采價值。其它如銀、銅、鐵、鋅、鋁等礦藏資源儲量也很豐富,該地區具有金屬冶煉的必備條件。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處,即靈寶縣境內[8],其相對曆史年代軒轅與蚩尤之戰後。這一地區不僅礦藏豐富,而且土地肥饒,盛產五穀林果及紫胡、天麻、黃苓、丹參等中草藥,宜於農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載觀之,蚩尤部落因得鹽池之利,金屬冶煉之法,成為以炎帝為首的農耕部落聯盟中實力雄厚的一個部落。蚩尤與炎帝同為神農氏後裔,顯赫者稱炎帝,失敗者稱蚩尤。
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逸周書;嚐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蚩尤戰敗後的結果,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製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遊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於《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
《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於後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部落聯盟首領(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曆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係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麵。“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係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曆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殺絕又是不可能的,終隻能是讓戰敗的部落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三、蚩尤的遺裔
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後世所謂“城”)、墳塚、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
關於蚩尤城的記載,見於(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裏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麵”。故涿鹿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今涿鹿縣。阪泉今北京市延慶縣。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七》客觀存邑縣條下記:“蚩尤城縣南一十八裏……其城今摧毀”。故安邑縣治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
關於蚩尤塚的記載,見於《皇覽;墓塚記》:“蚩尤塚,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塚山陽郡钜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塚等”。三國時之東平壽張縣治今山東陽穀縣壽張鎮。山陽钜野縣治今山東巨野縣。
關於蚩尤祠的記載,見於《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東巡遊,封泰山,禪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山東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誌》東郡壽良(張[9])縣條下記:“蚩尤祠西北(涑)[10]上,有朐城”。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黃帝蚩尤於沛庭”。秦時沛縣,治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逸周書;嚐麥解》中,有“命蚩尤於宇少昊”之語。這裏的“宇”釋為“邊”。於屋則簷邊為宇,於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少昊部落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為中心。《左傳2定四年》杜預注:“少昊墟,曲阜也,魯城內”。蚩尤少昊之西垂。
《述異記;卷上》雲:“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又雲“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漢造角戲,蓋其遺製也”。秦漢置太原郡,屬並州,首縣晉陽,治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依上列籍記述,關於蚩尤的遺跡、遺俗、傳說,曆數千年之久,逮至秦漢,仍然以濃烈的色彩保存於民間。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祠蚩尤之俗經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這些地區定有為數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這些地區兩漢時期又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腹心之地,無疑有相當多的蚩尤遺裔成為漢族成員。
蚩尤遺裔見於載籍者,有鄒氏屠氏。王嘉《拾遺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鄒姓屠姓今為漢族常姓。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於《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份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11](部落遺裔)。司馬貞《史記隱》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儼]狁,漢曰匈奴”,《周書;帝紀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唐書;宰相世係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單於之裔”。
古有仇猶國,公元前457年被晉國智伯所滅。《史記;樗裏子傳》記:“智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今山西盂縣東北有仇猶國遺址。仇猶與蚩尤音近,其國或為蚩尤遺裔所建。
蚩尤部落遺裔之向南遷者,不見經傳,但存口碑。黔東南苗族史詩《楓木歌》,說苗族始祖薑央(炎)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苗族學者聯係《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論證苗族為蚩尤之裔[12]。《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從楓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傳說,實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義。
《尚書;周書;呂刑》將蚩尤與苗民相提並論:“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製以刑”。說“作亂”是從蚩尤開始的,延及平民,無不以各種方式取人財物: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以鴟張跋扈為義;作亂外曰奸,作亂內曰宄,強取曰奪,竊取曰攘,詐取曰矯,固取為虔。“靈”意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製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襲了蚩尤之習性。時至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祠法上是限製成分中心成分之後,“布由”意為“由族”亦可記為“尤族”。與蚩尤部落的他稱一致。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茶鄉即今湖南茶陵縣,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側。古三苗居地亦曾及於湘贛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因此,三苗極可能是從神農氏之裔,或即蚩尤(農部落)之遺裔發展而來的遊耕農部落群。苗族普遍存長時間遠距離遷徙的傳說曆史。這是與其較長時間地保持遊耕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當然,也有政治和社會的原因。
還應當注意到,如同漢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樣,作為中國南方的一個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現出多元性。苗族古稱“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農氏和蚩尤(農部落)與“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關係而外,黃帝之裔縉雲氏、顓頊之裔?頭也都分別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榕江一偏僻苗塞中發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廟”的千古之謎,同時解釋並確認了“苗王廟”所供的祖像是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見載籍,有《尚書;虞書》:“竄三苗於三危”。孔穎達疏:“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此所謂“國名”,實為部落名稱。“縉雲氏”是黃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後發展為部落名稱。《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直接指縉雲氏為黃帝。《史記集解》說黃帝“亦號軒轅氏”。杜預注《左傳;文十八年》:“縉雲,黃帝時官名”。此所謂“官名”,實指黃帝部落的分職名稱。《左傳;昭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名”。即以雲作為本部落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製(雲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公職名稱(雲名)。
《史記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表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這種以雲為公職名稱是早期黃帝部落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部落公職,至於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後,由各部落分別擔任的部落聯盟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縉雲縣,其縣有縉雲山,相傳為黃帝遊仙之處。
《廣韻》釋“竄”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國傳曰:“西裔之山”,裔指邊遠之地。《山海經;西山經》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敦煌郡”。漢置敦煌郡,治今甘肅敦煌市。敦煌市東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鎮。《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戎”本意指山間穀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於山間穀地之人,今之所謂“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傳的古史傳說,言其祖先原住積石山以西,從日沒方向移到積石山,經過若幹代的長途遷徙,渡過黃河,到了長江中遊一帶,後進入西南地區。[13]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顓頊生?頭,?頭生苗民。”?頭又作?兜,見《尚書;舜典》:“放?兜於崇山”。又作?兜,見《史記;五帝本紀》:“放?兜於崇山,以變南蠻”。崇山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屬武陵山區,行政建置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與?兜有親緣關係。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苗語中被稱為“?兜”,[14]瀘溪、花垣有?兜墓、?廟。
綜合漢文古籍記載,蚩尤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活躍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部落名稱,即該農耕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同名稱。蚩尤部落為神農氏氏族後裔,屬炎帝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善長於金屬冶煉和製造兵器。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爭戰失敗,其遺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據《管子》所記,蚩尤部落加入了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並其中擔任了重要公職。《拾遺記》載,鄒氏、屠氏為其遺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遷到北方,與葷粥(匈奴之別名)有族源關係。
蚩尤部落中的南遷者,與苗民、三苗有族源關係。三苗來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遺裔之名,尚有黃帝縉雲氏之後,顓頊氏之後等。
從關於蚩尤和三苗傳說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待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攪拌運動。這種攪拌運動造成了中華各族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黃帝戰蚩尤
數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另一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黃帝和炎帝是兄弟。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麵,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侵略騷擾別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部落的禍害,於是聯合各部落首領,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後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凶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一刹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裏。
蚩尤又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鬥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衝出迷霧。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鬥,黃帝先後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並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怪,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蚩尤死後,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也用來恐嚇敢於和他作對的部落。後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黃帝多才多藝,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殿、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發明家。本來,蠶隻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是嫘祖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帛,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絲綢文明。黃帝發明了亭子後,她還發明了雨天能移動的亭子――雨傘。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一起,所以中國人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中國人還黃河邊上的陝西省黃陵縣北麵的橋山上建造了一座“黃帝陵”。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都聚集到這裏,共同朝拜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
黃帝戰蚩尤另外一個版本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誇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歎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隻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刹那間,大水洶湧,波濤直向蚩尤衝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刮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隻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衝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鬥星,鬥柄轉動而鬥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衝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隻見上麵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前,太乙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製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麵,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裏,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裏。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麵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遙遠的昆侖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麵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衝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隻見地麵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裏,哪裏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空中飛行,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麽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一、蚩尤是農部落的名稱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曆而聞名。
曆代史家為作之作注。裴?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雲:“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之後,司馬貞撰《史記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製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蚩尤沒後,天下複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曆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民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係辭》記:“神農氏作,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采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硌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曆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曆史的記憶。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的曆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製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蹠》所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遊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範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從早期遊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後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於湖北厲山,崩葬於湖南茶陵的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
從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曆史的轉折時代。
蚩尤活躍於曆史舞台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為暴”[7]。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製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雲:“由與農通”。《韓詩外傳》雲:“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複於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藝粟,地力之利,臣不若甯,請置以為大由’”。注:“大由,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澆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二、蚩尤與炎帝、黃帝的關係
蚩尤與炎帝有族裔的關係。《路史;蚩尤傳》說:“蚩尤薑姓,炎帝之裔也”。
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澆聯盟。炎帝部落為神農氏族之直係後裔,仰成於其先祖神農氏發明耒耜功績之餘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聯盟之首,而稱“炎帝”。炎帝與神農氏既屬於兩個不同的曆史階段,故《史記;封禪書》例舉封禪大典時,將神農氏與炎帝分列先後。《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神農氏與炎帝的記敘非常貼近,但未予指明其間的關係。《帝王世紀》說:“神農氏作,是為炎帝”,已經注意到二者的親緣關係。《漢書2古今人表》及《易;係辭》疏將為帝與神農氏合稱呼為“炎帝神農氏”。
《易;係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的一群農耕部落中實力強的一個部落。其實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於其居地產鹽;二是煮鹽的生產過程中,發明了冶煉金屬與製作兵器。
《夢溪筆談2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麵二十裏。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嚐溢;大旱未嚐涸。[氵鹵]色正赤,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鹽澤今名解池,素有“國寶”之譽,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含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記;卷四六》客觀存邑縣條下記:“蚩尤天縣南一十八裏”。故安邑縣即今縣,亦受轄於運城市。這裏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鹽澤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實力與黃帝抗爭。如《史記;五帝本紀》雲:“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製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葛廬之山及雍狐之山具體所指無考。其地處當不會離今運城市太遠。或者就其地。“金”泛指金屬,不限於黃金。
與今山西運城市相鄰的今河南三門峽市,也是農部落的聚居中心。數千年之後,這裏仍有神農氏後裔。《史記;本周紀》載,周武王伐紂成功,“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裴?《史記集解》注釋:“《地理誌》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漢書;地理誌》弘農郡,首縣弘農,治今河南靈寶縣。陝縣今屬三門峽市。《地理誌》載弘農郡“有鐵官,池”池即今澠池縣,亦屬三門峽市。靈寶縣有金礦,至今仍有重大開采價值。其它如銀、銅、鐵、鋅、鋁等礦藏資源儲量也很豐富,該地區具有金屬冶煉的必備條件。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處,即靈寶縣境內[8],其相對曆史年代軒轅與蚩尤之戰後。這一地區不僅礦藏豐富,而且土地肥饒,盛產五穀林果及紫胡、天麻、黃苓、丹參等中草藥,宜於農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載觀之,蚩尤部落因得鹽池之利,金屬冶煉之法,成為以炎帝為首的農耕部落聯盟中實力雄厚的一個部落。蚩尤與炎帝同為神農氏後裔,顯赫者稱炎帝,失敗者稱蚩尤。
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第一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逸周書;嚐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注:“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蚩尤戰敗後的結果,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製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製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遊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於《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
《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於後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部落聯盟首領(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曆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係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麵。“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係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曆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殺絕又是不可能的,終隻能是讓戰敗的部落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三、蚩尤的遺裔
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後世所謂“城”)、墳塚、祀祠等遺跡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跡,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
關於蚩尤城的記載,見於(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裏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麵”。故涿鹿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今涿鹿縣。阪泉今北京市延慶縣。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七》客觀存邑縣條下記:“蚩尤城縣南一十八裏……其城今摧毀”。故安邑縣治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
關於蚩尤塚的記載,見於《皇覽;墓塚記》:“蚩尤塚,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塚山陽郡钜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塚等”。三國時之東平壽張縣治今山東陽穀縣壽張鎮。山陽钜野縣治今山東巨野縣。
關於蚩尤祠的記載,見於《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東巡遊,封泰山,禪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山東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誌》東郡壽良(張[9])縣條下記:“蚩尤祠西北(涑)[10]上,有朐城”。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黃帝蚩尤於沛庭”。秦時沛縣,治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逸周書;嚐麥解》中,有“命蚩尤於宇少昊”之語。這裏的“宇”釋為“邊”。於屋則簷邊為宇,於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少昊部落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為中心。《左傳2定四年》杜預注:“少昊墟,曲阜也,魯城內”。蚩尤少昊之西垂。
《述異記;卷上》雲:“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又雲“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漢造角戲,蓋其遺製也”。秦漢置太原郡,屬並州,首縣晉陽,治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依上列籍記述,關於蚩尤的遺跡、遺俗、傳說,曆數千年之久,逮至秦漢,仍然以濃烈的色彩保存於民間。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祠蚩尤之俗經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這些地區定有為數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這些地區兩漢時期又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腹心之地,無疑有相當多的蚩尤遺裔成為漢族成員。
蚩尤遺裔見於載籍者,有鄒氏屠氏。王嘉《拾遺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鄒姓屠姓今為漢族常姓。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於《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份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11](部落遺裔)。司馬貞《史記隱》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儼]狁,漢曰匈奴”,《周書;帝紀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唐書;宰相世係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單於之裔”。
古有仇猶國,公元前457年被晉國智伯所滅。《史記;樗裏子傳》記:“智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今山西盂縣東北有仇猶國遺址。仇猶與蚩尤音近,其國或為蚩尤遺裔所建。
蚩尤部落遺裔之向南遷者,不見經傳,但存口碑。黔東南苗族史詩《楓木歌》,說苗族始祖薑央(炎)是從楓樹樹心中生出來的。苗族學者聯係《山海經;大荒南經》記:“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論證苗族為蚩尤之裔[12]。《苗族簡史》載:“川南、黔西北一帶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從楓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傳說,實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義。
《尚書;周書;呂刑》將蚩尤與苗民相提並論:“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製以刑”。說“作亂”是從蚩尤開始的,延及平民,無不以各種方式取人財物: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以鴟張跋扈為義;作亂外曰奸,作亂內曰宄,強取曰奪,竊取曰攘,詐取曰矯,固取為虔。“靈”意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製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襲了蚩尤之習性。時至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祠法上是限製成分中心成分之後,“布由”意為“由族”亦可記為“尤族”。與蚩尤部落的他稱一致。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茶鄉即今湖南茶陵縣,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側。古三苗居地亦曾及於湘贛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因此,三苗極可能是從神農氏之裔,或即蚩尤(農部落)之遺裔發展而來的遊耕農部落群。苗族普遍存長時間遠距離遷徙的傳說曆史。這是與其較長時間地保持遊耕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當然,也有政治和社會的原因。
還應當注意到,如同漢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樣,作為中國南方的一個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現出多元性。苗族古稱“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農氏和蚩尤(農部落)與“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關係而外,黃帝之裔縉雲氏、顓頊之裔?頭也都分別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榕江一偏僻苗塞中發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廟”的千古之謎,同時解釋並確認了“苗王廟”所供的祖像是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見載籍,有《尚書;虞書》:“竄三苗於三危”。孔穎達疏:“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此所謂“國名”,實為部落名稱。“縉雲氏”是黃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後發展為部落名稱。《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直接指縉雲氏為黃帝。《史記集解》說黃帝“亦號軒轅氏”。杜預注《左傳;文十八年》:“縉雲,黃帝時官名”。此所謂“官名”,實指黃帝部落的分職名稱。《左傳;昭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名”。即以雲作為本部落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製(雲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公職名稱(雲名)。
《史記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表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這種以雲為公職名稱是早期黃帝部落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部落公職,至於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後,由各部落分別擔任的部落聯盟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縉雲縣,其縣有縉雲山,相傳為黃帝遊仙之處。
《廣韻》釋“竄”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國傳曰:“西裔之山”,裔指邊遠之地。《山海經;西山經》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敦煌郡”。漢置敦煌郡,治今甘肅敦煌市。敦煌市東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鎮。《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戎”本意指山間穀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於山間穀地之人,今之所謂“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傳的古史傳說,言其祖先原住積石山以西,從日沒方向移到積石山,經過若幹代的長途遷徙,渡過黃河,到了長江中遊一帶,後進入西南地區。[13]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顓頊生?頭,?頭生苗民。”?頭又作?兜,見《尚書;舜典》:“放?兜於崇山”。又作?兜,見《史記;五帝本紀》:“放?兜於崇山,以變南蠻”。崇山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屬武陵山區,行政建置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簡史》說,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與?兜有親緣關係。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苗語中被稱為“?兜”,[14]瀘溪、花垣有?兜墓、?廟。
綜合漢文古籍記載,蚩尤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活躍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部落名稱,即該農耕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同名稱。蚩尤部落為神農氏氏族後裔,屬炎帝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善長於金屬冶煉和製造兵器。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爭戰失敗,其遺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據《管子》所記,蚩尤部落加入了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並其中擔任了重要公職。《拾遺記》載,鄒氏、屠氏為其遺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遷到北方,與葷粥(匈奴之別名)有族源關係。
蚩尤部落中的南遷者,與苗民、三苗有族源關係。三苗來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遺裔之名,尚有黃帝縉雲氏之後,顓頊氏之後等。
從關於蚩尤和三苗傳說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待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攪拌運動。這種攪拌運動造成了中華各族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黃帝戰蚩尤
數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另一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黃帝和炎帝是兄弟。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麵,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侵略騷擾別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部落的禍害,於是聯合各部落首領,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後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凶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一刹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裏。
蚩尤又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鬥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衝出迷霧。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鬥,黃帝先後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並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怪,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蚩尤死後,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也用來恐嚇敢於和他作對的部落。後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黃帝多才多藝,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殿、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發明家。本來,蠶隻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是嫘祖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帛,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絲綢文明。黃帝發明了亭子後,她還發明了雨天能移動的亭子――雨傘。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一起,所以中國人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中國人還黃河邊上的陝西省黃陵縣北麵的橋山上建造了一座“黃帝陵”。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都聚集到這裏,共同朝拜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
黃帝戰蚩尤另外一個版本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誇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歎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隻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刹那間,大水洶湧,波濤直向蚩尤衝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刮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隻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衝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鬥星,鬥柄轉動而鬥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衝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隻見上麵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前,太乙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製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麵,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裏,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裏。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麵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遙遠的昆侖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麵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衝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隻見地麵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裏,哪裏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空中飛行,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麽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