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防疫難題


    周夢臣並沒非沒有想過糾正這些。但是想了想,周夢臣最終沒有多說。原因有二,現在的實驗器具不能證明這些理論,周夢臣即便是說了,也是口說白話。可信度不足,甚至會被很多固有中醫理論支持著反駁。此其一也


    周夢臣其實對各門學科之中,最放心的就是醫學。《大醫精誠》周夢臣每期都看,他分明感受到了醫學有一種自我更新能力,中醫是經驗科學。最重實際。所以,周夢臣覺得自己不用去管。在各種儀器的加持之下,與解剖學的進步之下,無數醫生都會更新自己的認知。


    既然如此,周夢臣何必貿貿然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之中。


    隻是周夢臣聽了李時珍的話,頓時感到犯愁之極。


    因為他無能為力。


    的確,他貴為欽差大臣,總督三省。但是依然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因為周夢臣很清楚,大明朝廷看似統領一切,但實際上,在大明朝廷之外,有大量事情是朝廷管不了的。、


    <a href="https://m.biquge.name" id="wzsy">biquge.name</a>


    周夢臣的官銜隻對官員有用,在此之外很多事情,都是他管不了的。更不要說,即便是下麵三省官員,也未必一個個都奉公職守,老老實實聽上級命令。即便是聽了上級命令。他們執行力,也是很有問題的。


    所以根本做不到防範於未然。


    周夢臣說道:“開春爆發的瘟疫,規模有多大?”


    李時珍說道:“你當為是神仙啊?這種事情我怎麽能說得準,很可能有一場的瘟疫,但也有可能消弭於無形之中,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想來,就是地震之中死人多的地方,瘟疫爆發的可能性大,死人少的地方,瘟疫爆發的可能性就小。”


    李時珍說的,周夢臣都知道。不過,周夢臣也明白,瘟疫這事情,很多少時候是說不清楚的,即便是後世醫學那麽發達,也不能完全明白瘟疫是怎麽爆發與消失的,更不要說這個時代了。


    周夢臣說道:“你帶了多少人?”


    李時珍說道:“太醫三人,醫士幾十個,學徒二百餘人,很多都是你大同的學生。可以說,將惠民醫院一般都辦到這裏來了。”


    周夢臣聽數量也算是不少了。


    畢竟而今惠民醫院規模也不是很大的,醫生這東西,是不可能快速培養出來的。周夢臣推廣的醫學教育,也就是大同醫學院的畢業生,出來之後,也就是李時珍


    所謂的學徒,隻能打下手,等他們真正能獨當一麵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醫士。


    醫士,其實是太醫院對郎中劃分的等級,總共分為三等。以此來確定待遇,要知道太醫院還是全國醫生的管理結構,還分配官派醫生在各地的職位。隻不過,官方在各地的郎中,一般都很少,或者說並不是官方的郎中少,而是從人口比例上來說,醫生職業人口就太低了。


    而官方郎中的數量又在總比例之中,數量不多。


    就好像惠民醫院,說起來與官方有瓜葛,有很多太醫院的人在這裏坐診,但是與太醫院之間,又沒有什麽關係,畢竟惠民醫院的後台是嘉靖。


    李時珍僅僅是將太醫院的等級,拿來作為惠民醫院郎中等級而已。


    在李時珍看來,理論純熟,根底淺薄,那就是學徒。大部分醫學生也就這標準,甚至還達不到。跟隨一個郎中,掌握醫學一科的內容。


    不是現代醫學有分科,古代醫學也有。所謂醫道十三科而已。隻是金瘡科與針灸兩科合並為外科,與方脈科,也就是內科,成為大明醫學最重要的兩科。


    這十三科之中,通一科的乃是三等醫士,通兩科的為二等醫士,通三科的為三等醫士,之後就是醫師,醫師沒有要求通幾科,但是必須通內外兩科。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時珍也是將降低都搬過來了。


    隻是在周夢臣看來,不夠,而且是遠遠不夠,單單是關中受災人數,在二百萬之上,至於其他各省受災人數統計起來,估計有千萬之數。


    這區區數百人,能辦什麽事情?


    周夢臣說道:“二哥,準備怎麽防疫?”


    李時珍說道:“防疫,這兩個字說得好。的確瘟疫隻能防不能治,而今看來是防不住了,我已經準備了十幾個方子,以應對各種瘟疫,這裏有藥材清單,你可以大批采購,或者下發圖樣,讓百姓去采藥。”


    “一旦真有了瘟疫,我能做到就是及時更新藥方,讓下麵人在交通要道上,熬藥,來往行人都必須喝上一碗,如果情況加劇,再決定封一處或者兩處,挨家挨戶的灌藥而已。”


    “其實,就是盡人事而聽天命了。至於如果防疫,你也知道的。卻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了。”


    周夢臣雖然在醫術不太精通,但是如何防疫,卻是很明白的,無非是消除傳染源,打斷傳染鏈,一切行為都是圍繞這兩點進


    行的。


    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什麽隔離,什麽封鎖,根本就不是他而今能做到的事情。


    即便後世很多國家都不能做到隔離清零,怎麽能指望大明朝能做到?如果大明能做到的話,就不可能讓亡國。


    周夢臣現在能做的,就是盡量在天氣轉暖之前,盡可能掩埋與清理人畜屍體。但是這一件事情,正如李時珍之前說的,在皇權不下鄉的大明,周夢臣作為總督的命令,也隻能讓各縣遵守,至於縣下麵,就是另外一番局麵了。


    雖然說,因為農村的特殊環境,一般來說,野外有屍體,未必能造成瘟疫,畢竟野外的自然環境,會將屍體給降解了。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周夢臣心中一動,暗道:“似乎有一個東西能幫我。”


    周夢臣再次想起了韓邦奇所看重的鄉約。此刻才明白,原來曆史上有眼光的人,從來不是他一個。明代政治機構就是皇權不下鄉,對鄉村的事情失去控製權。而很多仁人誌士,也都在想辦法彌補這個辦法,直接派官吏統治到每一個人,是沒有官僚的想法,但每一個官僚都知道,這不現實。


    因為成本太高了。真在一個村子裏麵就有多一個脫產官員,大明增加的冗官,就足以讓大明財政破上幾次產。所以,該怎麽管理這些百姓。


    與士紳合作,是一個辦法。


    但是,雖然士大夫就是地方地主,在鄉村擁有權力,但從來不要忘記,士大夫的雙重屬性。很多士大夫,是秉承治國平天下之心的,他們是向著朝廷的,一次又一次提出鄉約。


    雖然鄉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畢竟要比,地主惡霸占據鄉村要好。一種樸素的民主解決辦法。


    整個明代,鄉約一直在發展之中。但是一到清朝,鄉約就被打斷了。無他,鄉約的權力很大,在很多偏遠地方,縣城距離比較遠的話,鄉約的力量就幾乎等同於政府了。如果比較大明地圖與清廷的地圖,就會發現清代的縣城數量大增加了很多。


    未必僅僅是清代人口增加的原因,而是清代不允許鄉約的存在,為了防止百姓反抗,將鄉約納入官府管理之中,由士大夫組織的鄉約不存在了。權力厭惡真空,官府對鄉裏的統治,總是難以深入的,於是士紳大戶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聲張,成為鄉賢。


    以後鄉約會如何發展,周夢臣不清楚。但是他不得不承認,這個鄉約能給他解決很多的問題,必須加以扶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名劍山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名劍山莊並收藏奮鬥在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