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旱情蔓延
整個三月,大同都在忙碌之中。無數田間地頭都能看見正在春耕的男女老少。
周夢臣與楊繼盛騎著馬,在一行人簇擁下,信馬由韁的走在田間的小路上。
楊繼盛臉色殊無笑意。說道:“周兄,今年不好過。今天開春以來。沒有一場雨,去年冬天,也不是多冷的。少有雨雪。今年旱情已經初現了。甚至我打聽過山西,陝西的情況。恐怕今年北方夏糧要少不少。”
周夢臣聽了,看著田邊的小渠,根本沒有多少水。內心之中悠悠一歎。
“三年豐,三年歉,六年一小災,十二年一大災。”周夢臣悠悠一歎,說道:“老天爺夠照顧我了。如果嘉靖三十年就有一場大災,大同會成什麽樣子,總就是不好說的。好在而今我們還有一些餘力,來賑災了。”
楊繼盛說道:“周兄,不好辦啊。今年好些河都幹涸了。大同附近的屯田,能夠澆水的田地,範圍急速縮小。我估計不過超過五萬頃。今年雖然開墾了很多土地。但是產量估計不如去年,甚至一個不好,局麵更難收拾-----”
周夢臣歎息一聲說道:“楊兄的意思我知道。不就是想在屯田上下功夫嗎?”
周夢臣要確定了今後幾年大同發展的總計劃。這一件事情或許,會給別人保密。但是不可能給楊繼盛保密。畢竟楊繼盛是他的得力助手,甚至可以說是左膀右臂。
隻是兩人之間在未來的計劃上有一些分歧。
最大的分歧,就是對於農業的投入。
周夢臣心中很清楚。大同農業先天受限製。真要說起來,大同所有的地方都是雁門關外,在宋代都是屬於塞外,因為維度的關係,在農業生產之上,並不占優勢。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甚至真要說起來,桑幹河兩岸,要比大同這裏更適合糧食生產。
周夢臣並沒有想在糧食生產上投入太多的資源。
但是楊繼盛卻不一樣。楊繼盛是一個好官。傳統意義上的好官,出身寒門,讀書之前。放過牛,下過地,深知民間疾苦,清廉自守。這與周夢臣大有不同。周夢臣的清廉自守。建立周夢臣自己萬貫家財上。周夢臣數萬兩銀子的家私。放在現代,最少一個億萬富翁。雖然與真正的大佬不能比。但是周夢臣隻要不想委屈了自己。一般的吃穿用度,還是可以保證的。
但是楊繼盛卻不一樣了。
楊繼盛真是靠俸祿活著。身著布衣,一身最好的衣服,就是官服。這一身官服,還是周夢臣以朝廷配置下發的。如果讓楊繼盛自己買,是決計不會自己買的。所以,楊繼盛幾乎在任何場合都穿官服。
無他,除卻官服之外,都是一些粗布衣裳。雖然不能說衣不蔽體。但是出門見人的話,有失朝廷體麵。
周夢臣不是想給楊繼盛一些資助。但是楊繼盛斷然拒絕。覺得自己不正,何以正人。一邊壓製下麵的官員,自己卻不靠俸祿生活,如果讓下麵的人清廉自守。他要讓大同上下都知道。朝廷俸祿是低了一些。但是還是能夠養一家數口的。俸祿低,不是貪贓枉法的借口。
周夢臣也無可奈何。
要給楊繼盛加俸祿,就要給整個大同上下官吏都增加俸祿。這並不是現在周夢臣能負擔得起的。不要看,周夢臣手中大概有五十幾萬兩的銀子。看似很多。但是真要投入大同的建設之中。卻未必夠。
更不要說增加大同官吏的收入了。
隻能等之後大同發展得更好。或許可以增加一點。
在楊繼盛這個傳統好官心中。民以食為天,百業以農為主。一切的一切都以糧食生產為重。所以周夢臣一些舉措,楊繼盛不同意。這一次他領周夢臣出來,未必沒有勸說的意思。
楊繼盛說道:“正是,大同百姓有百萬之眾,而今通關以來,有不少百姓從山西河北而來,今後恐怕越來越多。僅僅是這些一年最少要三百萬石糧食,這是最少的了。再加上牲口,還有其他的用途,可以說也是周兄大開殺戒,大舉屯田之後,大同才算是自給自足了。”
“而今萬事以此為重,韃子絕不可信任。一旦關內大饑。難道沒有不肖之徒,引韃子南下。倒是周兄辛苦的一切,都要付之東流了。”
周夢臣說道:“我知道,但是大同天然條件在這裏。不客氣地說,在大同修建完善的水利工程。甚至幹脆截斷桑幹河。不許一滴水下流。能緩解大同的旱情。但是這需要多錢?沒有二百萬兩,想都不要想了。而今我咬著牙才有這五十萬兩。這是僅有的本錢。萬萬不可投入水利之中。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回本。”
楊繼盛說道:“回本?天下以民為本,周兄,這也是你說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何言回本?”
周夢臣一時間無言。
的確一些工程,是注定無法回本的。但這是政府應該做的。這些觀
念,周夢臣也給楊繼盛討論過。
隻是,甚至可以說,周夢臣從晉商那裏弄來的五十萬兩,也不能說是大同鎮的,不過是保證金。如果這些晉商不準備做邊貿生意了。按周夢臣自己定下的章程。是要退還的。
當然了,也有新加入的玩家。自然會彌補這個保證金。
幾乎等同於大同鎮自己的資金了。
周夢臣其實不是沒有想過水利工程,他計算過,如果想要緩解大同周邊的旱情,最好的辦法,是在禦河上修建一道攔河壩。在禦河上找地方修建一處水庫。這個工藝雖然不能說太成熟。但是在潘季馴與徐杲兩人聯手之下,這種水泥壩的技術,已經差不多夠用了。
如果用在南方,自然是萬萬不可。但是在大同這裏卻未必不行。無他。北方河流與南方河流水量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周夢臣苦笑說道:“楊兄,不是不通實務的人,何必出言相激?你知道我想做什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五十萬兩,是我唯一一把米。灑在這裏,今後數年,我從什麽地方搞第二把米啊?”
“事有輕重緩急。”
楊繼盛說道:“是有輕重緩急。不錯。周兄,你難免沒有想過,今年大同如果絕收,會怎麽樣嗎?”
周夢臣微微一愣,說道:“不至於吧?”
楊繼盛說道:“我也知道想。但是周兄到底是官宦人家,從小住在武昌城中。大概見過最慘的不過路倒而已,但是我見過,大旱絕收的情況,不是我跟你爭這一件事情,而今大同屯田為什麽屢興屢敗,是前麵的大同官僚都不如你我?顯然不是的。大同實在是太缺水了,我覺得大同一些地方,甚至遠遠不如豐州灘。豐州灘好歹還靠著黃河?我們這裏有什麽?”
“桑幹河水流太少了。”
“你也說前兩年兩個平年,是老天爺開眼了。但是老天爺不會一直開眼的。一旦一場大災,大同該怎麽辦?”
周夢臣陷入沉思之中。
不用楊繼盛說,周夢臣其實也知道,他開墾的所謂荒地,其實都是原來耕地拋荒了。所以開墾的速度才能這麽快。真要是生地,開墾成熟地,非要數年不可。
而大同屯田不行。固然有外患。也有在任官員貪得無厭。暴虐下民。但是周夢臣也不得不承認。這也有自然條件的原因,大明官僚在內地的表現未必好過邊地,那麽為什麽內地逃荒就沒有這裏那麽嚴重?
整個三月,大同都在忙碌之中。無數田間地頭都能看見正在春耕的男女老少。
周夢臣與楊繼盛騎著馬,在一行人簇擁下,信馬由韁的走在田間的小路上。
楊繼盛臉色殊無笑意。說道:“周兄,今年不好過。今天開春以來。沒有一場雨,去年冬天,也不是多冷的。少有雨雪。今年旱情已經初現了。甚至我打聽過山西,陝西的情況。恐怕今年北方夏糧要少不少。”
周夢臣聽了,看著田邊的小渠,根本沒有多少水。內心之中悠悠一歎。
“三年豐,三年歉,六年一小災,十二年一大災。”周夢臣悠悠一歎,說道:“老天爺夠照顧我了。如果嘉靖三十年就有一場大災,大同會成什麽樣子,總就是不好說的。好在而今我們還有一些餘力,來賑災了。”
楊繼盛說道:“周兄,不好辦啊。今年好些河都幹涸了。大同附近的屯田,能夠澆水的田地,範圍急速縮小。我估計不過超過五萬頃。今年雖然開墾了很多土地。但是產量估計不如去年,甚至一個不好,局麵更難收拾-----”
周夢臣歎息一聲說道:“楊兄的意思我知道。不就是想在屯田上下功夫嗎?”
周夢臣要確定了今後幾年大同發展的總計劃。這一件事情或許,會給別人保密。但是不可能給楊繼盛保密。畢竟楊繼盛是他的得力助手,甚至可以說是左膀右臂。
隻是兩人之間在未來的計劃上有一些分歧。
最大的分歧,就是對於農業的投入。
周夢臣心中很清楚。大同農業先天受限製。真要說起來,大同所有的地方都是雁門關外,在宋代都是屬於塞外,因為維度的關係,在農業生產之上,並不占優勢。
<a id="wzsy" href="http://m.156n.net">筆趣閣</a>
甚至真要說起來,桑幹河兩岸,要比大同這裏更適合糧食生產。
周夢臣並沒有想在糧食生產上投入太多的資源。
但是楊繼盛卻不一樣。楊繼盛是一個好官。傳統意義上的好官,出身寒門,讀書之前。放過牛,下過地,深知民間疾苦,清廉自守。這與周夢臣大有不同。周夢臣的清廉自守。建立周夢臣自己萬貫家財上。周夢臣數萬兩銀子的家私。放在現代,最少一個億萬富翁。雖然與真正的大佬不能比。但是周夢臣隻要不想委屈了自己。一般的吃穿用度,還是可以保證的。
但是楊繼盛卻不一樣了。
楊繼盛真是靠俸祿活著。身著布衣,一身最好的衣服,就是官服。這一身官服,還是周夢臣以朝廷配置下發的。如果讓楊繼盛自己買,是決計不會自己買的。所以,楊繼盛幾乎在任何場合都穿官服。
無他,除卻官服之外,都是一些粗布衣裳。雖然不能說衣不蔽體。但是出門見人的話,有失朝廷體麵。
周夢臣不是想給楊繼盛一些資助。但是楊繼盛斷然拒絕。覺得自己不正,何以正人。一邊壓製下麵的官員,自己卻不靠俸祿生活,如果讓下麵的人清廉自守。他要讓大同上下都知道。朝廷俸祿是低了一些。但是還是能夠養一家數口的。俸祿低,不是貪贓枉法的借口。
周夢臣也無可奈何。
要給楊繼盛加俸祿,就要給整個大同上下官吏都增加俸祿。這並不是現在周夢臣能負擔得起的。不要看,周夢臣手中大概有五十幾萬兩的銀子。看似很多。但是真要投入大同的建設之中。卻未必夠。
更不要說增加大同官吏的收入了。
隻能等之後大同發展得更好。或許可以增加一點。
在楊繼盛這個傳統好官心中。民以食為天,百業以農為主。一切的一切都以糧食生產為重。所以周夢臣一些舉措,楊繼盛不同意。這一次他領周夢臣出來,未必沒有勸說的意思。
楊繼盛說道:“正是,大同百姓有百萬之眾,而今通關以來,有不少百姓從山西河北而來,今後恐怕越來越多。僅僅是這些一年最少要三百萬石糧食,這是最少的了。再加上牲口,還有其他的用途,可以說也是周兄大開殺戒,大舉屯田之後,大同才算是自給自足了。”
“而今萬事以此為重,韃子絕不可信任。一旦關內大饑。難道沒有不肖之徒,引韃子南下。倒是周兄辛苦的一切,都要付之東流了。”
周夢臣說道:“我知道,但是大同天然條件在這裏。不客氣地說,在大同修建完善的水利工程。甚至幹脆截斷桑幹河。不許一滴水下流。能緩解大同的旱情。但是這需要多錢?沒有二百萬兩,想都不要想了。而今我咬著牙才有這五十萬兩。這是僅有的本錢。萬萬不可投入水利之中。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回本。”
楊繼盛說道:“回本?天下以民為本,周兄,這也是你說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何言回本?”
周夢臣一時間無言。
的確一些工程,是注定無法回本的。但這是政府應該做的。這些觀
念,周夢臣也給楊繼盛討論過。
隻是,甚至可以說,周夢臣從晉商那裏弄來的五十萬兩,也不能說是大同鎮的,不過是保證金。如果這些晉商不準備做邊貿生意了。按周夢臣自己定下的章程。是要退還的。
當然了,也有新加入的玩家。自然會彌補這個保證金。
幾乎等同於大同鎮自己的資金了。
周夢臣其實不是沒有想過水利工程,他計算過,如果想要緩解大同周邊的旱情,最好的辦法,是在禦河上修建一道攔河壩。在禦河上找地方修建一處水庫。這個工藝雖然不能說太成熟。但是在潘季馴與徐杲兩人聯手之下,這種水泥壩的技術,已經差不多夠用了。
如果用在南方,自然是萬萬不可。但是在大同這裏卻未必不行。無他。北方河流與南方河流水量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周夢臣苦笑說道:“楊兄,不是不通實務的人,何必出言相激?你知道我想做什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五十萬兩,是我唯一一把米。灑在這裏,今後數年,我從什麽地方搞第二把米啊?”
“事有輕重緩急。”
楊繼盛說道:“是有輕重緩急。不錯。周兄,你難免沒有想過,今年大同如果絕收,會怎麽樣嗎?”
周夢臣微微一愣,說道:“不至於吧?”
楊繼盛說道:“我也知道想。但是周兄到底是官宦人家,從小住在武昌城中。大概見過最慘的不過路倒而已,但是我見過,大旱絕收的情況,不是我跟你爭這一件事情,而今大同屯田為什麽屢興屢敗,是前麵的大同官僚都不如你我?顯然不是的。大同實在是太缺水了,我覺得大同一些地方,甚至遠遠不如豐州灘。豐州灘好歹還靠著黃河?我們這裏有什麽?”
“桑幹河水流太少了。”
“你也說前兩年兩個平年,是老天爺開眼了。但是老天爺不會一直開眼的。一旦一場大災,大同該怎麽辦?”
周夢臣陷入沉思之中。
不用楊繼盛說,周夢臣其實也知道,他開墾的所謂荒地,其實都是原來耕地拋荒了。所以開墾的速度才能這麽快。真要是生地,開墾成熟地,非要數年不可。
而大同屯田不行。固然有外患。也有在任官員貪得無厭。暴虐下民。但是周夢臣也不得不承認。這也有自然條件的原因,大明官僚在內地的表現未必好過邊地,那麽為什麽內地逃荒就沒有這裏那麽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