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六鎮與河東、並朝廷之間的糧道……難道李承誌要北擊六鎮?
六鎮本就荒蕪,隻為抵禦柔然而立。但這數年柔然屢敗於李承誌,早已傷筋動骨,想來再無力南侵。是以對朝廷而言,好似雞肋一般。
再者連最為富饒的關中都丟了,與之相比,六鎮丟了好像也沒那麽難以接受。
但問題是,如今六鎮還足足有逾四十萬大軍。若被李承誌斷了糧草,該是如何光景?
若是敗了,或是潰了、逃了,都還不算是最壞的結果。怕就怕如當初的元鷙、羅鑒一般,十萬大軍,降了西海足有七成以上?
不然李承誌何來的十萬大軍?
想到李承誌的十萬大軍,元懌陡然一愣,臉上露出狐疑的神色。
對啊,李承誌哪來這般多的兵?
其一,敦煌為河西門戶,南臨吐穀渾,北抵柔然,且與這兩國汗都離的極近,自然要派重兵鎮守。
若是陳平之時,萬餘兵力足矣。但這幾年西海與吐穀渾、柔然聯接數戰,兩方早已是生死仇敵,不死不休。是以李承誌用以鎮守敦煌並酒泉郡的守軍,至少也該在兩萬以上。
其二,西海是李氏的老巢,軍械、糧草、車馬皆出於此,肯定要留足兵力。且還要鎮守山丹馬場,以防吐穀渾從鹽湖出兵偷襲張掖、武威兩郡。所以怎麽算,李承誌留在西海與山丹的兵力也該在兩萬以上。
其三,秦梁二州並金城等河西諸郡皆是歸附不久,正是人人自危,民心浮動之時,諸州、郡,乃至縣,定然要派軍駐守。就是一郡隻留一千兵,也已上萬了。
其四,高平與薄骨律緊鄰夏州,元遙也罷、邢巒與奚康生也罷,隨時都有可能從六鎮出兵,由高平或薄骨律進擊關中,李承誌怎會不留重兵防備?
先不論戰力如何,元遙、奚康生擁兵逾四十萬之眾,是以這兩鎮留守的兵力比敦煌或西海隻多不少,就算是一般多,也要兩萬之數。
其四,關中五州已有四州落入李承誌之手,且被元欽在敗退之際,一把火燒光了近三州的糧草。是以如今正值烽煙四起,若無大軍鎮壓,必成星火燎原之勢。
便是一州隻留五千兵,這又是兩萬以上。
且還有陳兵新豐與頻陽兩縣,正與羊祉並楊鈞對峙的皇甫讓,再少也該有兩萬兵馬。
所以怎麽算,李承誌的十萬大軍遣派貽盡也不夠,還哪來多餘的兵力進犯夏州,奪占逾千裏之長的邊牆?
難道就靠崔延伯大敗之後,俘虜的那十數萬潰兵?
崔延伯足足操訓了近一年,都無一戰之力,不可能一到李承誌手中,就成了擅戰之悍卒?
元懌驚疑不定,臉色愈發的難看。低聲問著李崇:“敢問太尉,逆賊何來北犯夏州、扼斷邊牆之兵?”
元詮才能隻算中庸,是以廢了高英之後,便卸去太尉之職,由李崇擔任。
這幾年來,李崇時升時降,最後更是被罷了兵權,回京榮養,算是被傷透了心,是以百般推辭。
直到少帝與元懌數顧李府,大有抬也要把他抬上朝的架勢。李崇被逼無奈,隻得再次出山。
但他也知,這一世將名,怕是要毀在這一任上……
李崇稍一沉吟,幽聲回道:“說難也難,說易也易!”
“何解?”
“隻短短數月,叛逆卻能占定四州,自然是兵強馬壯、火器無敵之故。但也不乏钜平縣候(元欽)火燒三州,逼得百姓不得不反,最後憤而投賊。
然李承誌盡克四州,卻不聞郡縣反複,想來已平定民亂,收服流匪。如此一來,便是一州隻征一萬匪壯,也有四萬可戰之兵。且新豐縣子(崔延伯)以身殉國之後,足十數萬丁卒降於西海,故而莫說擴軍十萬,便是二十萬又有何難?”
擴軍二十萬?
元懌心中一動,剛要張嘴,又被李崇輕聲打斷:“我亦知殿下所惑,定是疑慮為何予崔縣子麾下之時,這十數萬兵卒皆是不堪一擊,為何到了李承誌手中,就能可堪大用?糾其根源,皆在於軍心、士氣,更在於……民心!”
一提民心二字,元懌便無言以對,心中更是生出深深的無力感。
他更知道,李崇所言何意。
想當初,他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是力排眾議才使眾王公、重臣、世家同意“獻粟進官”之策。
或是曉以大義,或是許以重利,更或是威逼要脅,總算迫使諸臣、各家獻上大把的錢糧,更召集族眾、部曲投軍。
首當其衝的便是關中士族、世家。獻的粟最多,召集族眾送入軍中的也最多。隻因皆知皇帝與元懌,更甚至是朝廷已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若不附從,定會大禍臨頭。
現在和你好好說,尚還有爵位、食邑可封。雖說暫時還是虛的,但說不定哪日平定了叛逆,就能封為實缺。
但若是給臉不要臉,當崔延伯陳於關中的數萬大軍是紙糊的不成?
更何況還有執關中世家牛耳數十載的弘家楊氏為元懌內奸,不但率先響應,更是大力鼓動、威脅關中各門閥。
所以說關中諸家雖獻的糧最多,召的兵也最多,但十家中有九家都是被逼無奈。
試問,這樣的兵卒能有幾分士氣,戰力?
所以說崔延伯兵敗殉國絕非偶然,而是必然。而到頭來,關中諸家也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怨氣更甚。
而好死不死的,元欽潰退之時又一把火將涇、岐、豳三州的夏糧燒了個七七八八。如此更是如火上澆油一般,關中上到門閥,下到百姓已然將朝廷恨到了骨子裏。
說句實話,若是李承誌未克關中,岐、涇、豳三州也必反。
而正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之時,李承誌為何突然罷戰,之後又足足休整了一月?
就是為了讓關中世家、百姓認清朝廷的嘴臉,更是為了看朝廷的笑話。
至此,朝廷已盡失關中民心。李承誌或是懷柔,或是利誘,收複關中自然是事半功倍,輕鬆至極。
所謂此消彼長,用已然恨極了朝廷的關中丁壯來打朝廷,自然勢氣如虹。
然而這隻是其次。
最關鍵的是,至如今,河西、隴西皆已淪陷,關中五州又失其四,等於大魏之天下已有泰半落入李承誌之手。且河東、晉地、六鎮皆危在旦夕,元懌還拿鳥毛兌現承諾?
所以朝廷失的不止是關中的民心,而是所有納粟進官的朝臣、世家、豪強。
不看這滿朝文武,自進殿後十有七八都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
元懌又恨又急,將牙齒咬的咯咯直響。
“殿下?”
元懌看著殿中諸臣,失笑般的搖了搖頭:“毛之不存,皮將焉附?”
李崇聞言一怔,隻是暗暗的歎了一口氣,再無言語。
這天下,終究隻是元氏的天下,而非這滿朝文武,更非天下門閥、士族的天下。
元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但未能見功,反而將元魏這艘破船往沉淵的方向推了好大的一步。
如今也就隻能盡人事,聽天命,孤注一擲了。
“殿下,親征吧……趁賊將李豐才至雁門之宣武(今河曲),尚未完全封死往北鎮之兵道、糧道,需盡快與元縣男(元遙)、奚都督(奚康生)、邢都督(邢巒)聯絡。令其三人由北向南反攻關中……而後由下官都督華州並河東諸州,召集兵馬,由東向西合擊……”
元懌稍稍振作了一些:“好……孤自然再所不辭……”
“我謂之親征,並非殿下……”
李崇深深一歎,朝坐於大殿之上,正不知所措的少帝拱了拱手,“而是陛下……隻有陛下親征,才能重振士氣,令天下歸心。也唯有如此,才有一線之機……”
皇帝親征?
元懌的臉色猛的一白,目光有如刀鋒,直逼李崇,足足愣了十數息。
“但有萬一……”
“真要有了萬一,那就是敗了,且是一敗塗地。待那時,定然已是乾坤旋轉,改天換日,江山易主……敢問殿下,敗於戰場與敗於這大殿之上,又有何區別?”
“李崇,你焉敢如此?”
元懌怒極,一聲大吼震的殿梁嘩嘩作響,將朝臣嚇的一個激靈。
“不如此,又能如何?”
李崇不但半點不懼,反而露出一抹苦笑,“若殿下以為不妥,那就準下官即刻往華州領兵,無非就是如崔延伯一般以身殉國,以報國恩……”
以身殉國……
連李崇都以為必敗,這天下還有何人敢言勝之?
這天下,要亡了……
就如五雷轟頂,元懌竟方寸大亂,語無倫次:“太尉公,你莫要逼我……莫要逼我……”
見他如此失態,眾臣又驚又疑。皇帝更是站起身來,臉上盡是惶恐之色:“太……太尉,你莫要逼迫父……嗯……叔父……”
怎會是我逼迫元懌?
而是這元氏江山已然危如累卵,一觸即崩……
李崇幽幽一歎,附在元懌耳邊說道:“也罷……殿下可慢慢思量,也可與陛下相商。然當務之急,是遣一擅戰、敢戰之將速往華州,謹守洛州門戶……”
元欽已被嚇破了膽,又如何敵的過虎狼一般的李承誌?
“好……”
聽李崇不再堅持讓皇帝親征,元懌當即鬆了一口氣,低聲回道,“京畿不容有失,還需太尉坐鎮,故而往華州領軍之言還望太尉莫提。但請太尉放心,孤這就與陛下相商,也請太尉參詳一二……”
正說著話,殿中突然聒噪起來。元懌與李崇齊齊一怔。
隻見朝臣或是側著身,或是歪著頭,大都盯著殿外。再往外看,直閣將軍元略(元英四子)已然迎出大殿,正與一個軍將竊竊私語。
離的稍有些遠,李崇看的不是很真切。隻依稀看到來人披著全甲,但並非禁衛之甲胄,反倒像是鎮軍。
元懌瞳孔微微一縮,顫聲道:“是奚都督之從子奚定安,任離石鎮中正參軍(邊鎮武將,從五品)。如今,他該在離石鎮將崔休麾下聽命才對?莫非是……”
“殿下慎言!”
李崇低聲一句,又斷喝道,“成何體統?”
登時間,殿中便鴉雀無聲。
同時,元略也進了殿,快步走到元懌身前,低聲秉道:“殿下,約十日前,賊將李豐率兵進犯離石,清河郡候(崔休,離石鎮將)親冒矢石,率兵守城,苦戰七日。然不防副將薜和臨陣反戈,於夜中率部搶開城門,至離石城破……”
元懌厲聲問道:“昨日奚都督才送來急報,稱賊將李豐輕車簡騎,順邊牆直抵宣武。為何今日就破了離石?”
“殿下,叛逆占據邊牆,阻絕汾、肆等州諸道,是以軍情已延緩了數日十日都不止。就如昨日接到的急報,已是半月以前。想必那時李豐應是先敗奚公,而後揮師南下,急取離石……而離石在大河以東,邊牆以南,自然能以六百裏加急將急報及時送至京中……”
竟是如此?
元懌竟莫名的感到一陣輕鬆。
他之前還以為六鎮的元遙、奚康生、邢巒等全敗了……
剛生出一絲念頭,他又猝然驚覺:方才李崇既言李承誌是為阻絕六鎮之糧道,那為何李豐又要急攻離石?
難不成是想攻占汾、並、冀等州?
因高肇反叛,盡征北地數州之丁壯,又因僧民作亂,這幾州更是民生凋敝,不複往昔。與河東數州相比,有如天壤之別。
是以李承誌為何放著華州、河東不取,卻舍本逐末?
正狐疑不解,卻聽李崇一聲哀歎:“薜和……可是仇池鎮將薜破湖之子,原禦史中尉、延州刺史薜聰之弟?”
“正是……薜和從子,也就是薜聰之次子如今為豳州趙興郡守。而薜和本人也予永平三年(510年,元恪駕崩次年)隨李承誌出征,因軍功轉遷中壘將軍,後遷離石副將……”
剛說到一半,元懌猛的一頓。
他終於知道,為何李崇那一歎那般淒涼?
李承誌根本不是要阻斷六鎮糧道,而是要圖謀河東。更甚至已暗中蠱惑如薜和這般的河東世家。
關中已失,若再丟了河東,等於京畿以北、包括六鎮已盡落李承誌之手。待那時,朝廷又能從何處征兵,何處征糧?
元懌眼前一黑,直挺挺的往後倒去。
閉眼之際,腦中就隻有李崇方才說過的那句話:就隻有這一線之機……
六鎮本就荒蕪,隻為抵禦柔然而立。但這數年柔然屢敗於李承誌,早已傷筋動骨,想來再無力南侵。是以對朝廷而言,好似雞肋一般。
再者連最為富饒的關中都丟了,與之相比,六鎮丟了好像也沒那麽難以接受。
但問題是,如今六鎮還足足有逾四十萬大軍。若被李承誌斷了糧草,該是如何光景?
若是敗了,或是潰了、逃了,都還不算是最壞的結果。怕就怕如當初的元鷙、羅鑒一般,十萬大軍,降了西海足有七成以上?
不然李承誌何來的十萬大軍?
想到李承誌的十萬大軍,元懌陡然一愣,臉上露出狐疑的神色。
對啊,李承誌哪來這般多的兵?
其一,敦煌為河西門戶,南臨吐穀渾,北抵柔然,且與這兩國汗都離的極近,自然要派重兵鎮守。
若是陳平之時,萬餘兵力足矣。但這幾年西海與吐穀渾、柔然聯接數戰,兩方早已是生死仇敵,不死不休。是以李承誌用以鎮守敦煌並酒泉郡的守軍,至少也該在兩萬以上。
其二,西海是李氏的老巢,軍械、糧草、車馬皆出於此,肯定要留足兵力。且還要鎮守山丹馬場,以防吐穀渾從鹽湖出兵偷襲張掖、武威兩郡。所以怎麽算,李承誌留在西海與山丹的兵力也該在兩萬以上。
其三,秦梁二州並金城等河西諸郡皆是歸附不久,正是人人自危,民心浮動之時,諸州、郡,乃至縣,定然要派軍駐守。就是一郡隻留一千兵,也已上萬了。
其四,高平與薄骨律緊鄰夏州,元遙也罷、邢巒與奚康生也罷,隨時都有可能從六鎮出兵,由高平或薄骨律進擊關中,李承誌怎會不留重兵防備?
先不論戰力如何,元遙、奚康生擁兵逾四十萬之眾,是以這兩鎮留守的兵力比敦煌或西海隻多不少,就算是一般多,也要兩萬之數。
其四,關中五州已有四州落入李承誌之手,且被元欽在敗退之際,一把火燒光了近三州的糧草。是以如今正值烽煙四起,若無大軍鎮壓,必成星火燎原之勢。
便是一州隻留五千兵,這又是兩萬以上。
且還有陳兵新豐與頻陽兩縣,正與羊祉並楊鈞對峙的皇甫讓,再少也該有兩萬兵馬。
所以怎麽算,李承誌的十萬大軍遣派貽盡也不夠,還哪來多餘的兵力進犯夏州,奪占逾千裏之長的邊牆?
難道就靠崔延伯大敗之後,俘虜的那十數萬潰兵?
崔延伯足足操訓了近一年,都無一戰之力,不可能一到李承誌手中,就成了擅戰之悍卒?
元懌驚疑不定,臉色愈發的難看。低聲問著李崇:“敢問太尉,逆賊何來北犯夏州、扼斷邊牆之兵?”
元詮才能隻算中庸,是以廢了高英之後,便卸去太尉之職,由李崇擔任。
這幾年來,李崇時升時降,最後更是被罷了兵權,回京榮養,算是被傷透了心,是以百般推辭。
直到少帝與元懌數顧李府,大有抬也要把他抬上朝的架勢。李崇被逼無奈,隻得再次出山。
但他也知,這一世將名,怕是要毀在這一任上……
李崇稍一沉吟,幽聲回道:“說難也難,說易也易!”
“何解?”
“隻短短數月,叛逆卻能占定四州,自然是兵強馬壯、火器無敵之故。但也不乏钜平縣候(元欽)火燒三州,逼得百姓不得不反,最後憤而投賊。
然李承誌盡克四州,卻不聞郡縣反複,想來已平定民亂,收服流匪。如此一來,便是一州隻征一萬匪壯,也有四萬可戰之兵。且新豐縣子(崔延伯)以身殉國之後,足十數萬丁卒降於西海,故而莫說擴軍十萬,便是二十萬又有何難?”
擴軍二十萬?
元懌心中一動,剛要張嘴,又被李崇輕聲打斷:“我亦知殿下所惑,定是疑慮為何予崔縣子麾下之時,這十數萬兵卒皆是不堪一擊,為何到了李承誌手中,就能可堪大用?糾其根源,皆在於軍心、士氣,更在於……民心!”
一提民心二字,元懌便無言以對,心中更是生出深深的無力感。
他更知道,李崇所言何意。
想當初,他殫精竭慮,費盡心機,更是力排眾議才使眾王公、重臣、世家同意“獻粟進官”之策。
或是曉以大義,或是許以重利,更或是威逼要脅,總算迫使諸臣、各家獻上大把的錢糧,更召集族眾、部曲投軍。
首當其衝的便是關中士族、世家。獻的粟最多,召集族眾送入軍中的也最多。隻因皆知皇帝與元懌,更甚至是朝廷已到了病急亂投醫的地步。若不附從,定會大禍臨頭。
現在和你好好說,尚還有爵位、食邑可封。雖說暫時還是虛的,但說不定哪日平定了叛逆,就能封為實缺。
但若是給臉不要臉,當崔延伯陳於關中的數萬大軍是紙糊的不成?
更何況還有執關中世家牛耳數十載的弘家楊氏為元懌內奸,不但率先響應,更是大力鼓動、威脅關中各門閥。
所以說關中諸家雖獻的糧最多,召的兵也最多,但十家中有九家都是被逼無奈。
試問,這樣的兵卒能有幾分士氣,戰力?
所以說崔延伯兵敗殉國絕非偶然,而是必然。而到頭來,關中諸家也落了個竹籃打水一場空,怨氣更甚。
而好死不死的,元欽潰退之時又一把火將涇、岐、豳三州的夏糧燒了個七七八八。如此更是如火上澆油一般,關中上到門閥,下到百姓已然將朝廷恨到了骨子裏。
說句實話,若是李承誌未克關中,岐、涇、豳三州也必反。
而正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之時,李承誌為何突然罷戰,之後又足足休整了一月?
就是為了讓關中世家、百姓認清朝廷的嘴臉,更是為了看朝廷的笑話。
至此,朝廷已盡失關中民心。李承誌或是懷柔,或是利誘,收複關中自然是事半功倍,輕鬆至極。
所謂此消彼長,用已然恨極了朝廷的關中丁壯來打朝廷,自然勢氣如虹。
然而這隻是其次。
最關鍵的是,至如今,河西、隴西皆已淪陷,關中五州又失其四,等於大魏之天下已有泰半落入李承誌之手。且河東、晉地、六鎮皆危在旦夕,元懌還拿鳥毛兌現承諾?
所以朝廷失的不止是關中的民心,而是所有納粟進官的朝臣、世家、豪強。
不看這滿朝文武,自進殿後十有七八都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
元懌又恨又急,將牙齒咬的咯咯直響。
“殿下?”
元懌看著殿中諸臣,失笑般的搖了搖頭:“毛之不存,皮將焉附?”
李崇聞言一怔,隻是暗暗的歎了一口氣,再無言語。
這天下,終究隻是元氏的天下,而非這滿朝文武,更非天下門閥、士族的天下。
元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不但未能見功,反而將元魏這艘破船往沉淵的方向推了好大的一步。
如今也就隻能盡人事,聽天命,孤注一擲了。
“殿下,親征吧……趁賊將李豐才至雁門之宣武(今河曲),尚未完全封死往北鎮之兵道、糧道,需盡快與元縣男(元遙)、奚都督(奚康生)、邢都督(邢巒)聯絡。令其三人由北向南反攻關中……而後由下官都督華州並河東諸州,召集兵馬,由東向西合擊……”
元懌稍稍振作了一些:“好……孤自然再所不辭……”
“我謂之親征,並非殿下……”
李崇深深一歎,朝坐於大殿之上,正不知所措的少帝拱了拱手,“而是陛下……隻有陛下親征,才能重振士氣,令天下歸心。也唯有如此,才有一線之機……”
皇帝親征?
元懌的臉色猛的一白,目光有如刀鋒,直逼李崇,足足愣了十數息。
“但有萬一……”
“真要有了萬一,那就是敗了,且是一敗塗地。待那時,定然已是乾坤旋轉,改天換日,江山易主……敢問殿下,敗於戰場與敗於這大殿之上,又有何區別?”
“李崇,你焉敢如此?”
元懌怒極,一聲大吼震的殿梁嘩嘩作響,將朝臣嚇的一個激靈。
“不如此,又能如何?”
李崇不但半點不懼,反而露出一抹苦笑,“若殿下以為不妥,那就準下官即刻往華州領兵,無非就是如崔延伯一般以身殉國,以報國恩……”
以身殉國……
連李崇都以為必敗,這天下還有何人敢言勝之?
這天下,要亡了……
就如五雷轟頂,元懌竟方寸大亂,語無倫次:“太尉公,你莫要逼我……莫要逼我……”
見他如此失態,眾臣又驚又疑。皇帝更是站起身來,臉上盡是惶恐之色:“太……太尉,你莫要逼迫父……嗯……叔父……”
怎會是我逼迫元懌?
而是這元氏江山已然危如累卵,一觸即崩……
李崇幽幽一歎,附在元懌耳邊說道:“也罷……殿下可慢慢思量,也可與陛下相商。然當務之急,是遣一擅戰、敢戰之將速往華州,謹守洛州門戶……”
元欽已被嚇破了膽,又如何敵的過虎狼一般的李承誌?
“好……”
聽李崇不再堅持讓皇帝親征,元懌當即鬆了一口氣,低聲回道,“京畿不容有失,還需太尉坐鎮,故而往華州領軍之言還望太尉莫提。但請太尉放心,孤這就與陛下相商,也請太尉參詳一二……”
正說著話,殿中突然聒噪起來。元懌與李崇齊齊一怔。
隻見朝臣或是側著身,或是歪著頭,大都盯著殿外。再往外看,直閣將軍元略(元英四子)已然迎出大殿,正與一個軍將竊竊私語。
離的稍有些遠,李崇看的不是很真切。隻依稀看到來人披著全甲,但並非禁衛之甲胄,反倒像是鎮軍。
元懌瞳孔微微一縮,顫聲道:“是奚都督之從子奚定安,任離石鎮中正參軍(邊鎮武將,從五品)。如今,他該在離石鎮將崔休麾下聽命才對?莫非是……”
“殿下慎言!”
李崇低聲一句,又斷喝道,“成何體統?”
登時間,殿中便鴉雀無聲。
同時,元略也進了殿,快步走到元懌身前,低聲秉道:“殿下,約十日前,賊將李豐率兵進犯離石,清河郡候(崔休,離石鎮將)親冒矢石,率兵守城,苦戰七日。然不防副將薜和臨陣反戈,於夜中率部搶開城門,至離石城破……”
元懌厲聲問道:“昨日奚都督才送來急報,稱賊將李豐輕車簡騎,順邊牆直抵宣武。為何今日就破了離石?”
“殿下,叛逆占據邊牆,阻絕汾、肆等州諸道,是以軍情已延緩了數日十日都不止。就如昨日接到的急報,已是半月以前。想必那時李豐應是先敗奚公,而後揮師南下,急取離石……而離石在大河以東,邊牆以南,自然能以六百裏加急將急報及時送至京中……”
竟是如此?
元懌竟莫名的感到一陣輕鬆。
他之前還以為六鎮的元遙、奚康生、邢巒等全敗了……
剛生出一絲念頭,他又猝然驚覺:方才李崇既言李承誌是為阻絕六鎮之糧道,那為何李豐又要急攻離石?
難不成是想攻占汾、並、冀等州?
因高肇反叛,盡征北地數州之丁壯,又因僧民作亂,這幾州更是民生凋敝,不複往昔。與河東數州相比,有如天壤之別。
是以李承誌為何放著華州、河東不取,卻舍本逐末?
正狐疑不解,卻聽李崇一聲哀歎:“薜和……可是仇池鎮將薜破湖之子,原禦史中尉、延州刺史薜聰之弟?”
“正是……薜和從子,也就是薜聰之次子如今為豳州趙興郡守。而薜和本人也予永平三年(510年,元恪駕崩次年)隨李承誌出征,因軍功轉遷中壘將軍,後遷離石副將……”
剛說到一半,元懌猛的一頓。
他終於知道,為何李崇那一歎那般淒涼?
李承誌根本不是要阻斷六鎮糧道,而是要圖謀河東。更甚至已暗中蠱惑如薜和這般的河東世家。
關中已失,若再丟了河東,等於京畿以北、包括六鎮已盡落李承誌之手。待那時,朝廷又能從何處征兵,何處征糧?
元懌眼前一黑,直挺挺的往後倒去。
閉眼之際,腦中就隻有李崇方才說過的那句話:就隻有這一線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