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突的一頓,臉色黑上加黑。
誰能料到朝廷詔告天下,拜奚康生為帥征討高肇的聖旨都還未到關中,奚康生就白龍漁服,先一步入關?
而且還來的那般巧!
李承誌西去之後,李韶權衡左右,最終決定還是依李承誌之言搏上一搏, 行養寇自重之計。
當時高允已然授首,高肇之密令並偽造的矯詔已被李承誌交由李韶,元琛自然不知高肇已然起兵。
而他遷任涇州刺史才隻數月,根基尚淺。且本身之才能、智計也就平平,是以李韶欲謀算於他,並非難事。
時張敬之為涇州別駕(刺史左官),楊舒為治中,前者領軍, 後者理政, 若想架空元琛,堪稱手到擒來。
三人正自謀劃,如何使元琛驚覺高肇已反,不得不猝然起事。還要控製到恰如其份,不能使元琛實力太強,以免禍亂關中,又不能使其太弱,三兩下就被打殘。
但三人還未商量出個頭緒,奚康生突然就到了涇州府衙。
元琛一臉懵逼,不知就裏,李韶卻是騎虎難下,左右為難。
不論任何朝代, 官員擅離治地必是大罪,且原、靈二州近萬大軍已進至蕭關,根本瞞不過連任華州、相州、涇州刺史,前後已於關中履職近十載,親信耳目無數的奚康生。
所以他就是想躲都已來不及……
李韶無奈,索性拿出了李承誌給他的密令, 聖旨,隻稱高允是自西而來,經過原州(原高平鎮),被他偶然察知高肇已反,將其遣予元琛傳訊的高氏親信盡數截殺。
而後又恐錯失良機,是以才先斬後奏,擅自出兵,並聯絡張敬之並楊舒,欲將元琛一舉成擒。
常言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便是將官司打到京城,太後與朝臣也絕不會說李韶的半個“不”字。
奚康生自然不會怪他,反倒讚不絕口,稱他剛毅果決,應機立斷,為朝廷息了禍端,實乃明智之舉。
但不知是不是他聽聞了什麽消息, 還是故意詐唬, 竟問李韶,這密令並矯詔是否李承誌送來。
好在李韶城府頗深, 回的滴水不漏。而奚康生就如上癮了一般,更如逗弄李韶,時不時就會提起。
有完沒完了?
縱是李韶頗有涵養,且為其屬官數載,向來對奚康生恭警有加,此時臉色也禁不住的難看起來。
他方要暗諷幾句,但抬頭這時,卻發現奚康生並未看他,而是盯著楊舒。
再看楊舒,雖不至少瞪目結舌,但依舊被震的滿麵驚容,直勾勾的盯著奚康生,彷佛要看出花來。
李韶茅塞頓開:好個奚康生,見自己半絲口風都不漏,竟又詐唬起了楊延容。
幸好自己有先見之明,莫說是楊舒,便是在張敬義麵前,也從未提過有關李承誌還活著的隻言片語。
不但如此,接到朝廷邸報,稱李承誌已被高肇害死之時,他還假模假樣的掉了幾滴眼淚。
見楊舒似是傻了一樣,奚康生好不驚訝:“連你也不知情?”
“笑話!”
便是往日之上官,今日之主帥,楊舒也是照懟不誤,“下官隻知李承誌已被高肇害死,何時聽聞過他尚在人世?”
稍一頓,楊舒又怒視著李韶:“元伯兄,奚公所言當真?”
奚康生好不失望。
他兩任華州刺史,與楊氏子弟多有來往,豈不知楊舒之秉性?
楊舒性情耿直,又嫉惡如仇,若是知悉內情,定然做不到滴水不漏,至少瞞不過他的眼睛。
如此模樣,看來是真不知道。
但也並非無一絲收獲。
楊延容如此盛怒,且質問李韶,豈不是也如自己一般,認定李承誌絕無那麽容易就被高肇害死?
“延容,這皆是奚公想當然之言,你怎能當真?不然敬之何必茶飯不思,悲不自勝?”
張敬之是悲不自勝麽?
他那是憂心忡忡,惶惶不安。
不看老夫方一向他下令,他便迫不及待,竟半絲都未推諉就答應了下來?
奚康生心中冷笑,又聽楊舒驚咦一聲:“對啊,自出兵七八日以來,為何不見敬之?”
“自是另有要務,是以並未隨軍!”
奚康生捋著胡須,笑吟吟的回道,“十日前,老夫遣他經漠南(今阿拉善盟,魏時屬西海郡)入西海、出大磧,察看柔然之動向了……”
“大磧為杜侖部族地,早被李承誌與西海遺部滅了個幹淨,又何需察看……”
剛應了半句,楊舒猝然一滯,想到了一則傳聞。
名為西海遺族,實為李氏部曲……
這分明是奚康生賊心不死,不安好心,故意派張敬之去試探了。
既試探李承誌,也試探張敬之。
奚康生也真會挑人?
萬一傳言為真,你所猜疑之事亦為真,張敬之十有五六會一去不返,到時又該如何?
難道還能放任高肇不顧,揮師進軍西海?
楊舒暗暗猜忖,又往李韶臉上瞅了瞅。
隻見李韶眼觀鼻,鼻觀心,彷佛老偽入定。
嗬嗬,一對奸賊……
……
薄骨律距大磧約一千五六百裏,張敬之麾下皆為輕騎,且是一騎三馬,按理便是日行夜息,五六日也就到了。
但如今足足過了十日,張敬之卻還未翻過南床山(元魏與柔然邊境,大磧以南)。
顧名思意,便知漠南甚是荒涼。寬廣千裏之境,既無高山,也無大河,且多為荒漠、戈壁。是以縱馬百裏都不一定能見到一絲人煙。
也就隻有數處於夏日多雨之季才會長些水草,偶有西部敕勒予此遊牧。
但如今就如見了鬼一般,張敬之屢屢會碰到逃民。
奚康生隻是令他探查軍情,隨行兵馬並不多,也就兩百騎。然凡六鎮之民,無論牧、農皆為軍戶,且弓馬嫻熟,並非尋常的庶民,是以張敬之一直小心翼翼,盡量規避。
但越往北走,逃民越多,竟還有披甲執兵的豪強部曲在前探路,其後車駕如龍,牛羊如雲,似是舉部在往西遷徙,張敬之終於坐不住了。
他先是截住了一隊不及百帳的小部落,才得知如今之六鎮已是戰火連天。
但皆為牧民,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不知為何突發戰事,更不知誰和誰打。
隻知再不跑,定會受兵禍波及。到時自然是牛羊被搶,丁壯充軍,婦孺家小被殺……
張敬之悚然一驚,驚疑定是北鎮必然,才會如此,就是不知亂的隻是地處最西的沃野一鎮,還是數鎮。
又過了兩日,瞅準時機擒住了一隊探路的斥候,湊巧隊主稍知底理,張敬之才問出大概。
<a id="wzsy" href="http://www.ddxs.com">ddxs.com</a>
何至是數鎮,而是六鎮無一幸免。
不知何故,予黃河以東的撫冥、柔玄、懷荒三鎮突然起事,懷慌鎮將、東三鎮都督長孫道合數萬大軍,兵分三路進犯武川。
而西三鎮都督羅鑒彷佛已有預料,早就陳兵予大河以東,以逸待勞。
長孫道見招拆招,遣偏師入狼山繞過大河,突襲武川之西的沃野,欲兩成夾擊。
羅鑒卻反其道而行,並未回軍增援沃野,而是以彼之道還之彼事,竟也遣輕騎一萬,直取撫冥以東的柔玄與懷荒兩鎮。
隻是短短十餘日,便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偌大的六鎮,已然亂成了一鍋粥。
也並非隻是潰軍、牧部,就連屯田為生的軍戶、鎮民也不得不攜家帶口,逃出六鎮。是以張敬之見到的逃民才這般多。
看著好似合情合理,但張敬之卻有一直覺,好像有些蹊蹺。
他稍一沉吟,疑聲問道:“既然六鎮皆亂,往東自是再無去路。而朔、恒、燕等州已然附逆於高氏,自然也去不得。但如今杜侖部已然舉族盡誅,頭曼城、大磧已是無主之地,是以爾等為何不往北逃,而是西去?”
“北逃?”
隊主瞪著眼睛,好不驚訝,“這位使君,你竟然不知柔然已卷土重來,更是趁著六鎮內亂,於數日前就奪了比幹城?”
扯蛋。
張敬之的第一反應就是不信。
一聽便知這隊主隻多也就看是家護院之流,絲毫不懂兵事,草包一個。
他冷聲斥道:“柔然王庭遠在數千裏之外,如何能未卜先知,算定六鎮必亂?爾你又可知,若自柔然王庭出兵至比幹城,至少也需兩月之久。而除王庭之外,又有哪一部敢進犯我魏境,就不怕重蹈杜侖部之複輒?”
隊主被訓的一愣一愣,卻又不敢爭辯,隻是悶頭回道:“此事是某親眼所見,千真萬確,怎敢欺瞞史君?”
親眼所見?
張敬之心中劃過了一道光:“既是你親眼所見,可知胡族兵馬多少?”
隊主如實回道,“某不懂觀陣,但聽主事所言,應是有上萬兵馬!”
“一派胡言!”
不待張敬之再問,身側之心腹便一聲斥喝,“既能觀陣,定是已至敵陣二三裏之內,然胡軍若有上萬,豈能不遣甲騎予陣外遊戈,又敢會留爾等之性命?”
“胡騎倒是追了,再也就追了五六裏,便打馬回營。而也非我等這一部,凡意欲向北,逃至大磧之部皆是這般……後有傳言,稱胡軍隻是守境,而非進犯我魏境,故而秋毫不犯……”
親信突然笑出了聲:“簡直滑天下之大稽……蠕賊茹毛飲血,與虎狼無疑,何時有了這般心腸,竟有見了牛羊、丁口不搶的道理?”
他剛要喝問,卻又被張敬之攔了下來:“莫問了?”
便是再愚鈍,張敬之也已猜到了一些。
比幹城下的近萬蠕騎,絕非胡兵,十有八九是李氏部曲,隻為趁六鎮內亂,混水摸魚。
而若非李承誌,李氏上下又有誰能算到如此之準:六鎮剛亂,大軍便堵住了狼山,揎使六鎮之潰軍、亂民隻得逃往西海?
便是早有預料,斷定李承誌定在世,但張敬之依舊心緒難平,又是驚喜,又是惱怒。
好個小賊,竟連老夫這個外舅都瞞?
心腹不明所以,但見張敬之臉色肅然,眼中隱現精芒,他極為明智的閉上了嘴。
“有勞!”
張敬之定了定神,緩緩起身,又朝心腹示意道:“給他鬆綁!”
看著身上的繩索被解開,隊主一臉迷茫。正要問一問,退上不輕不重的挨了心腹一腳。
“難道還要司馬予你賠禮,你才肯走不成?”
這是要……放了自己?
隊主大喜,重重的給張敬之磕了個頭。
之前倒是見張敬之出示令信,稱來自薄骨律,為討逆元帥奚康生麾下司馬,但隊主隻當是從六鎮逃出了亂兵,胡亂扯了個名頭。
沒想真能活得性命?
他剛站起身,又聽張敬之說道:“某乃朝廷命官,自是知道庶民疾苦,不願為難而等。但也不能這般輕鬆就放爾等脫身,如何也該有一二人證,待某秉呈於奚公之時,也好做個見證……”
隊主的反應有些慢,隻當張敬之不願放他離開,萬般無奈的回道:“某願隨使君走一遭……”
“不需於你,將麾下兵卒遣來幾位便可……”
張敬之順手一指心腹,“你去,挑幾個靈醒些的,但莫讓他多嘴……”
心腹本就為張氏子弟,已跟了張敬之十數載,深知其很秉性。見他目光微閃,當即就猜到了七八分:這隊主知道了太多了,所以不好帶去複命。
至於張敬之為何要欺瞞奚康生,心腹想都不敢想,更不會多嘴。
他恭身領命,提起那隊主便出了帳。
張敬之閉目沉思,也就一刻,心腹便來複命。
看著幾個族兵目露驚慌,張敬之微一點頭。正待問一問,突聽帳外一陣嘈雜。
似有甲騎奔來之聲,並有人稱呼著“奚中郎!”
張敬之暗鬆了一口氣。
幸虧多了個心眼,有意避開了達奚。不然若由他將方才那隊主所言秉予奚康生,奚康生南非蠢也能猜到一二。
他暗暗慶幸,看達奚入帳與他見禮,也未起身,隻是拱了拱手。
“中郎何故如此匆忙?”
達奚也不客氣,徑直坐到了下首,神色略帶不滿:“下官聽聞司馬竟放了那隊斥候,敢問何故?”
張敬之悠悠一歎。
就知奚康生沒安好心,定是在這兩百騎中布了不少暗樁、眼線。
不然達奚不會來的如此之快。
誰能料到朝廷詔告天下,拜奚康生為帥征討高肇的聖旨都還未到關中,奚康生就白龍漁服,先一步入關?
而且還來的那般巧!
李承誌西去之後,李韶權衡左右,最終決定還是依李承誌之言搏上一搏, 行養寇自重之計。
當時高允已然授首,高肇之密令並偽造的矯詔已被李承誌交由李韶,元琛自然不知高肇已然起兵。
而他遷任涇州刺史才隻數月,根基尚淺。且本身之才能、智計也就平平,是以李韶欲謀算於他,並非難事。
時張敬之為涇州別駕(刺史左官),楊舒為治中,前者領軍, 後者理政, 若想架空元琛,堪稱手到擒來。
三人正自謀劃,如何使元琛驚覺高肇已反,不得不猝然起事。還要控製到恰如其份,不能使元琛實力太強,以免禍亂關中,又不能使其太弱,三兩下就被打殘。
但三人還未商量出個頭緒,奚康生突然就到了涇州府衙。
元琛一臉懵逼,不知就裏,李韶卻是騎虎難下,左右為難。
不論任何朝代, 官員擅離治地必是大罪,且原、靈二州近萬大軍已進至蕭關,根本瞞不過連任華州、相州、涇州刺史,前後已於關中履職近十載,親信耳目無數的奚康生。
所以他就是想躲都已來不及……
李韶無奈,索性拿出了李承誌給他的密令, 聖旨,隻稱高允是自西而來,經過原州(原高平鎮),被他偶然察知高肇已反,將其遣予元琛傳訊的高氏親信盡數截殺。
而後又恐錯失良機,是以才先斬後奏,擅自出兵,並聯絡張敬之並楊舒,欲將元琛一舉成擒。
常言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便是將官司打到京城,太後與朝臣也絕不會說李韶的半個“不”字。
奚康生自然不會怪他,反倒讚不絕口,稱他剛毅果決,應機立斷,為朝廷息了禍端,實乃明智之舉。
但不知是不是他聽聞了什麽消息, 還是故意詐唬, 竟問李韶,這密令並矯詔是否李承誌送來。
好在李韶城府頗深, 回的滴水不漏。而奚康生就如上癮了一般,更如逗弄李韶,時不時就會提起。
有完沒完了?
縱是李韶頗有涵養,且為其屬官數載,向來對奚康生恭警有加,此時臉色也禁不住的難看起來。
他方要暗諷幾句,但抬頭這時,卻發現奚康生並未看他,而是盯著楊舒。
再看楊舒,雖不至少瞪目結舌,但依舊被震的滿麵驚容,直勾勾的盯著奚康生,彷佛要看出花來。
李韶茅塞頓開:好個奚康生,見自己半絲口風都不漏,竟又詐唬起了楊延容。
幸好自己有先見之明,莫說是楊舒,便是在張敬義麵前,也從未提過有關李承誌還活著的隻言片語。
不但如此,接到朝廷邸報,稱李承誌已被高肇害死之時,他還假模假樣的掉了幾滴眼淚。
見楊舒似是傻了一樣,奚康生好不驚訝:“連你也不知情?”
“笑話!”
便是往日之上官,今日之主帥,楊舒也是照懟不誤,“下官隻知李承誌已被高肇害死,何時聽聞過他尚在人世?”
稍一頓,楊舒又怒視著李韶:“元伯兄,奚公所言當真?”
奚康生好不失望。
他兩任華州刺史,與楊氏子弟多有來往,豈不知楊舒之秉性?
楊舒性情耿直,又嫉惡如仇,若是知悉內情,定然做不到滴水不漏,至少瞞不過他的眼睛。
如此模樣,看來是真不知道。
但也並非無一絲收獲。
楊延容如此盛怒,且質問李韶,豈不是也如自己一般,認定李承誌絕無那麽容易就被高肇害死?
“延容,這皆是奚公想當然之言,你怎能當真?不然敬之何必茶飯不思,悲不自勝?”
張敬之是悲不自勝麽?
他那是憂心忡忡,惶惶不安。
不看老夫方一向他下令,他便迫不及待,竟半絲都未推諉就答應了下來?
奚康生心中冷笑,又聽楊舒驚咦一聲:“對啊,自出兵七八日以來,為何不見敬之?”
“自是另有要務,是以並未隨軍!”
奚康生捋著胡須,笑吟吟的回道,“十日前,老夫遣他經漠南(今阿拉善盟,魏時屬西海郡)入西海、出大磧,察看柔然之動向了……”
“大磧為杜侖部族地,早被李承誌與西海遺部滅了個幹淨,又何需察看……”
剛應了半句,楊舒猝然一滯,想到了一則傳聞。
名為西海遺族,實為李氏部曲……
這分明是奚康生賊心不死,不安好心,故意派張敬之去試探了。
既試探李承誌,也試探張敬之。
奚康生也真會挑人?
萬一傳言為真,你所猜疑之事亦為真,張敬之十有五六會一去不返,到時又該如何?
難道還能放任高肇不顧,揮師進軍西海?
楊舒暗暗猜忖,又往李韶臉上瞅了瞅。
隻見李韶眼觀鼻,鼻觀心,彷佛老偽入定。
嗬嗬,一對奸賊……
……
薄骨律距大磧約一千五六百裏,張敬之麾下皆為輕騎,且是一騎三馬,按理便是日行夜息,五六日也就到了。
但如今足足過了十日,張敬之卻還未翻過南床山(元魏與柔然邊境,大磧以南)。
顧名思意,便知漠南甚是荒涼。寬廣千裏之境,既無高山,也無大河,且多為荒漠、戈壁。是以縱馬百裏都不一定能見到一絲人煙。
也就隻有數處於夏日多雨之季才會長些水草,偶有西部敕勒予此遊牧。
但如今就如見了鬼一般,張敬之屢屢會碰到逃民。
奚康生隻是令他探查軍情,隨行兵馬並不多,也就兩百騎。然凡六鎮之民,無論牧、農皆為軍戶,且弓馬嫻熟,並非尋常的庶民,是以張敬之一直小心翼翼,盡量規避。
但越往北走,逃民越多,竟還有披甲執兵的豪強部曲在前探路,其後車駕如龍,牛羊如雲,似是舉部在往西遷徙,張敬之終於坐不住了。
他先是截住了一隊不及百帳的小部落,才得知如今之六鎮已是戰火連天。
但皆為牧民,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不知為何突發戰事,更不知誰和誰打。
隻知再不跑,定會受兵禍波及。到時自然是牛羊被搶,丁壯充軍,婦孺家小被殺……
張敬之悚然一驚,驚疑定是北鎮必然,才會如此,就是不知亂的隻是地處最西的沃野一鎮,還是數鎮。
又過了兩日,瞅準時機擒住了一隊探路的斥候,湊巧隊主稍知底理,張敬之才問出大概。
<a id="wzsy" href="http://www.ddxs.com">ddxs.com</a>
何至是數鎮,而是六鎮無一幸免。
不知何故,予黃河以東的撫冥、柔玄、懷荒三鎮突然起事,懷慌鎮將、東三鎮都督長孫道合數萬大軍,兵分三路進犯武川。
而西三鎮都督羅鑒彷佛已有預料,早就陳兵予大河以東,以逸待勞。
長孫道見招拆招,遣偏師入狼山繞過大河,突襲武川之西的沃野,欲兩成夾擊。
羅鑒卻反其道而行,並未回軍增援沃野,而是以彼之道還之彼事,竟也遣輕騎一萬,直取撫冥以東的柔玄與懷荒兩鎮。
隻是短短十餘日,便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偌大的六鎮,已然亂成了一鍋粥。
也並非隻是潰軍、牧部,就連屯田為生的軍戶、鎮民也不得不攜家帶口,逃出六鎮。是以張敬之見到的逃民才這般多。
看著好似合情合理,但張敬之卻有一直覺,好像有些蹊蹺。
他稍一沉吟,疑聲問道:“既然六鎮皆亂,往東自是再無去路。而朔、恒、燕等州已然附逆於高氏,自然也去不得。但如今杜侖部已然舉族盡誅,頭曼城、大磧已是無主之地,是以爾等為何不往北逃,而是西去?”
“北逃?”
隊主瞪著眼睛,好不驚訝,“這位使君,你竟然不知柔然已卷土重來,更是趁著六鎮內亂,於數日前就奪了比幹城?”
扯蛋。
張敬之的第一反應就是不信。
一聽便知這隊主隻多也就看是家護院之流,絲毫不懂兵事,草包一個。
他冷聲斥道:“柔然王庭遠在數千裏之外,如何能未卜先知,算定六鎮必亂?爾你又可知,若自柔然王庭出兵至比幹城,至少也需兩月之久。而除王庭之外,又有哪一部敢進犯我魏境,就不怕重蹈杜侖部之複輒?”
隊主被訓的一愣一愣,卻又不敢爭辯,隻是悶頭回道:“此事是某親眼所見,千真萬確,怎敢欺瞞史君?”
親眼所見?
張敬之心中劃過了一道光:“既是你親眼所見,可知胡族兵馬多少?”
隊主如實回道,“某不懂觀陣,但聽主事所言,應是有上萬兵馬!”
“一派胡言!”
不待張敬之再問,身側之心腹便一聲斥喝,“既能觀陣,定是已至敵陣二三裏之內,然胡軍若有上萬,豈能不遣甲騎予陣外遊戈,又敢會留爾等之性命?”
“胡騎倒是追了,再也就追了五六裏,便打馬回營。而也非我等這一部,凡意欲向北,逃至大磧之部皆是這般……後有傳言,稱胡軍隻是守境,而非進犯我魏境,故而秋毫不犯……”
親信突然笑出了聲:“簡直滑天下之大稽……蠕賊茹毛飲血,與虎狼無疑,何時有了這般心腸,竟有見了牛羊、丁口不搶的道理?”
他剛要喝問,卻又被張敬之攔了下來:“莫問了?”
便是再愚鈍,張敬之也已猜到了一些。
比幹城下的近萬蠕騎,絕非胡兵,十有八九是李氏部曲,隻為趁六鎮內亂,混水摸魚。
而若非李承誌,李氏上下又有誰能算到如此之準:六鎮剛亂,大軍便堵住了狼山,揎使六鎮之潰軍、亂民隻得逃往西海?
便是早有預料,斷定李承誌定在世,但張敬之依舊心緒難平,又是驚喜,又是惱怒。
好個小賊,竟連老夫這個外舅都瞞?
心腹不明所以,但見張敬之臉色肅然,眼中隱現精芒,他極為明智的閉上了嘴。
“有勞!”
張敬之定了定神,緩緩起身,又朝心腹示意道:“給他鬆綁!”
看著身上的繩索被解開,隊主一臉迷茫。正要問一問,退上不輕不重的挨了心腹一腳。
“難道還要司馬予你賠禮,你才肯走不成?”
這是要……放了自己?
隊主大喜,重重的給張敬之磕了個頭。
之前倒是見張敬之出示令信,稱來自薄骨律,為討逆元帥奚康生麾下司馬,但隊主隻當是從六鎮逃出了亂兵,胡亂扯了個名頭。
沒想真能活得性命?
他剛站起身,又聽張敬之說道:“某乃朝廷命官,自是知道庶民疾苦,不願為難而等。但也不能這般輕鬆就放爾等脫身,如何也該有一二人證,待某秉呈於奚公之時,也好做個見證……”
隊主的反應有些慢,隻當張敬之不願放他離開,萬般無奈的回道:“某願隨使君走一遭……”
“不需於你,將麾下兵卒遣來幾位便可……”
張敬之順手一指心腹,“你去,挑幾個靈醒些的,但莫讓他多嘴……”
心腹本就為張氏子弟,已跟了張敬之十數載,深知其很秉性。見他目光微閃,當即就猜到了七八分:這隊主知道了太多了,所以不好帶去複命。
至於張敬之為何要欺瞞奚康生,心腹想都不敢想,更不會多嘴。
他恭身領命,提起那隊主便出了帳。
張敬之閉目沉思,也就一刻,心腹便來複命。
看著幾個族兵目露驚慌,張敬之微一點頭。正待問一問,突聽帳外一陣嘈雜。
似有甲騎奔來之聲,並有人稱呼著“奚中郎!”
張敬之暗鬆了一口氣。
幸虧多了個心眼,有意避開了達奚。不然若由他將方才那隊主所言秉予奚康生,奚康生南非蠢也能猜到一二。
他暗暗慶幸,看達奚入帳與他見禮,也未起身,隻是拱了拱手。
“中郎何故如此匆忙?”
達奚也不客氣,徑直坐到了下首,神色略帶不滿:“下官聽聞司馬竟放了那隊斥候,敢問何故?”
張敬之悠悠一歎。
就知奚康生沒安好心,定是在這兩百騎中布了不少暗樁、眼線。
不然達奚不會來的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