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日軍打到了平江,離長沙隻有300多裏了。這時,守軍中有人開始焚火燒城,一時間,烈火彌漫。老百姓不知發生了什麽事,紛紛前往救火,但被大街小巷的軍警阻擋。


    這時候,關麟征的第三十二軍團駐防在新牆河,日軍還沒有開始向他們發動攻擊,長沙附近根本沒有日軍的人影。但是,長沙南門天心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準備執行放火任務的幾百名軍警憲特,以為這是放火行動的信號,便手拿火把,肩背油桶,逐街逐巷、挨家挨戶地放起火來。


    長沙的東門、西門和北門,相繼燃起了大火,一時間,全城陷入一片火海。留在城裏的老百姓,有的被放火隊叫起,有的在睡夢中驚醒,都以為日軍真的打進城了,個個膽戰心驚,爭相奪路而逃,頓時,城市上空彌漫著一片哭爹喊娘的叫聲。


    大火蔓延伸展,火頭越來越凶,溫度越來越高,曆史名城長沙,在此初冬乍寒的夜晚,變成名副其實的火爐,烈焰吞噬著一切生命。


    長沙是個古老的花園城市,有天心閣、開福寺、愛晚亭、嶽麓書院、麓山寺等數十處名勝古跡。這些,都被一把火燒成了灰燼。數百萬老百姓的房子也在火中化為烏有,他們無家可歸,燒死燒傷者不計其數。


    蔣介石草草處理了長沙大火的事件,又到衡山召開南嶽軍事會議,國民黨軍隊的三百多名高級將領到會,中共方麵有周和葉出席。


    在會上,蔣介石重新劃分全國戰區,設立八個戰區和兩個敵後戰區。會議決定在南嶽舉辦西南遊擊幹部訓練班,要求中共派幹部教導遊擊戰。


    南嶽會議結束不久,12月21日,一架飛機詭秘地從昆明飛抵河內,國民黨第二號人物汪精衛走下飛機。他帶著陶希聖、傅斯年、周佛海等人出逃了。


    汪精衛此行目的何在?是否得到了蔣介石的密令,在演一戰一和的雙簧?社會上議論紛紛,各種猜測充斥街頭巷尾。


    此刻,蔣介石正在西安,忽然接到雲南省主席龍雲來電,詢問他是否預先知道汪精衛出走的事情。蔣介石複電否認,並說目前絕無與日本談判和平的餘地。


    24日,蔣介石從西安飛回重慶,部署辟謠。當晚,他請端納通知英美駐華大使,聲明汪精衛絕對無權與任何人談判和平。還說,中國不但沒有想到與日本談和,並且正在準備做大規模的抵抗。


    29日,汪精衛的意圖明朗了。他在香港的《南華日報》發表對日通和的“豔電”,重慶中央黨部,蔣總裁,暨中央執監委員諸同誌均鑒:


    “今年4月,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說明此次抗戰之原因,曰:“自塘沽協定以來,吾人所以忍辱負重與倭國周旋,無非欲停止軍事行動,采用和平方法,先謀北方各省之保全,再進而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在政治上以保持主權及行政之完整為最低限度。在經濟上以互惠平等為合作原則。”


    自去歲7月蘆溝橋事變突發,中國認為此種希望不能實現,始迫而出於抗戰。頃讀倭國政府本月22日關於調整中日邦交根本方針的闡明:


    第一點,為善鄰友好。並鄭重聲明倭國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求,倭國不但尊重中國之主權,且將仿明治維新前例,以允許內地營業之自由為條件,交還租界,廢除治外法權,俾中國能完成其獨立。倭國政府既有此鄭重聲明,則吾人依於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戰以來淪陷各地亦可收複,而主權及行政之獨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如此則吾人遵照宣言謀東北四省問題之合理解決,實為應有之決心與步驟……


    全國嘩然!


    這位曾經被指定的接班人汪精衛,早在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麵抗戰爆發,汪就抑製不住言和的情緒。他說:張悌說“吳亡之際,乃無一人死節,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吳亡,而惟一死自盡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後,未死的人都要為奴為隸,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辦法。


    汪的弦外之音是:“死不值得”。他還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承認吃虧,並且求於吃虧之後,有所抵償。”雖然該語句上下文也有“打仗”、“抵抗”等語穿插其間,而媚日投降的心態則是十分明顯的。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的代表鬆本重治在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的和平運動。


    1938年12月,在漢口國防最高會議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會議通過接受日方所提條件的決議,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條件上簽字。


    1938年10月,他在接見海通社和路透社記者時都表示“未關閉停戰之門”,他置轟轟烈烈的抗戰於不顧,醉心主和。


    周佛海策劃高宗武、梅思平與日方今井武夫、犬養健訂下“重光堂協約”,起先汪不知道。


    到周、梅以“日本認可汪精衛領導和平運動”的密約向汪精衛、陳璧君表功時,汪便如獲至寶,心安理得地認為,與其抗戰而亡,不如求和苟存。從此,他向媚敵賣國的深淵滑下去了。


    汪精衛優柔寡斷,被手下“親日派”分子擺布,為最終實現奪取國民黨內最高權力的個人意願,實現其“對日和平”的政治主張,加速了媚敵降日的步伐。


    汪精衛周圍最重要的言和人物就是陳璧君和周佛海。


    陳璧君不滿意汪久居蔣介石之下受蔣的悶氣,對汪“反蔣奪權”之欲推波助瀾,極力鼓動之,欲另開生麵,獨立經營,卻昧於大義。


    陳為了取媚於日本,甚至認為“東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國的地方”,“奉天本來是滿清帶來的嫁妝,他們現在不過是把自己的嫁妝帶回去就是了”。


    怕死和對蔣介石的矛盾,讓這位副總裁下定了叛國的決心,就在武漢會戰結束後,各部隊都忙著準備下一階段防禦時,汪精衛找到了機會。


    小提示:電腦訪問進手機登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日之修羅傳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湖奇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湖奇人並收藏抗日之修羅傳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