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戰事,準備充分的周軍實力超群,實屬碾壓當地的部落。盡管周軍進展很快,但是這個地方實在是太大了,東西三千多裏的距離,南北也有兩千裏,將近有半個大周那麽大了,周軍雖然不用走遍這些地方,但是四處搜尋、了解山川地貌、建立幾個戰略要點還是要的。


    這些戰略要點主要集中在北海附近,還有幾個沿著進軍線路向兩河都督府方向延伸,形成一條新的貿易通道,方便內地與這裏的部落開展貿易。


    這個地方雖然很大,不過人口數量有限,主要是這裏的土地產出有限,當地人更多是通過狩獵、捕魚、采集、放牧來獲得食物,食物不足製約了人口的發展。當然,醫藥不足、疾病也是他們人口少的一個原因,不過在這些地方,他們還有什麽辦法呢?


    為了能夠在北海地區立足、紮根,周軍放慢了南下的步伐,主力集中在北海附近,尾隨而來的工程兵就開始實地勘察、規劃,建設臨時工廠,準備各種建築材料,確定方案之後,就開始修建棱堡。


    在這裏木料多不勝數,許多周軍常用建築材料卻很缺乏,不過內務府的海量運輸隊幫了大忙,無數糧食、建築材料、彈藥、藥品、衣服、棉被等物資,源源不斷地從幽州北上,送抵各個軍營、工地,為他們修建棱堡提供必需的物資,又給周軍補充了各種物資,維持他們的持續作戰能力。


    北上的內務府運輸隊,還帶來了當地部落急需的各種物資,有糧食、藥品、布匹、茶葉、鹽、酒、糖、香料、陶瓷等等,他們用易貨貿易的方式,換回當地部落出產的皮貨、山珍、牲畜、羊毛、馬匹等貨物,內務府的到來,對於當地部落來說真是及時雨,短時間內解決了各個部落的生活問題。


    根據朝廷的安排,周軍的醫生也為當地部落的民眾提供服務,解決他們的一部分醫療問題,周軍的這個舉措,極大地收獲到當地民眾的好感,周軍帶了的不僅是必需品,也是護身符,他們隱隱成為當地民眾在危難之中的救命稻草。


    轄嘎斯、斡朗改、梅裏急部的首領及其高層看到周軍的舉動,都知道麻煩大了,周軍一副賴著不走的意思,還在修建營地,而且這個營地看來還不小,這個營地占據的位置也很重要,屬於扼守交通要道的位置,又靠近河流和北海,以後這裏就不再屬於自己了。隻是周軍勢大,他們三家合起來也打不過周軍,隻好盡量避開一點,希望周軍不要得寸進尺吧。


    當然周軍帶來的好處也很多,起碼他們手頭上的貨物都賣了個好價錢,以前自己的貨物都是通過二道販子來轉賣的,換回來的貨物成色遠遠不如內務府帶來的貨物好,也沒有那麽多的數量。


    如今內務府還帶來了許多讓他們癡迷的貨物,刺激著他們去收集更多貨物來換內務府的貨物,也讓他們享受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就像美酒、毛衣、香皂、香料、糖、瓷器等等,都讓他們很感興趣。自己的地盤大得很,周軍拿走一些地盤也沒有辦法,如果可以維持下去也挺好的,畢竟周軍能夠為他們解決許多燃眉之急。


    按照原來的計劃,韓通率領將近八萬周軍征服轄嘎斯、斡朗改、梅裏急部之後,就沿著薛靈哥河而上,直取鎮州。但是在征服轄嘎斯、斡朗改、梅裏急部之後,韓通及其參謀部的人都覺得周軍直接南下存在風險,主要原因是這裏太大了,周軍如果不守後路,萬一在鎮州的遼軍與北阻卜部聯合起來,采用遊擊戰與周軍周旋,那周軍將無所適從。


    現在已經是六月中旬,即使到七月份,周軍能夠占領鎮州,那也會成為一個孤島,周軍無法在遼軍四出遊擊的情況下保證後勤的供應,失去後勤保障,那鎮州、北海等一係列據點將會被逐個擊破,失去機動兵力的周軍將被迫退出草原,遼軍必定重新坐大,這是極其危險的。


    如果周軍多花點時間在北海立足,把北海到兩河都督府、臨潢都督府的交通線修建好,實實在在地控製當地的部落,花上幾年的時間,讓內地的人在這裏立足、紮根,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大量的騎兵部隊,那耶律賢還能跑到哪裏去呢?


    隻要周軍駐紮大軍在北海,建立牢固的基地,周軍隨時可以南下。從北海到鎮州,幾百裏的路程,騎兵可以快速到達,什麽時候出兵,主動權在周軍手上,對於遼軍而言這才是最大的威懾,讓耶律賢日夜寢食難安也是很有意思的。在這樣的高壓之下,遼軍必定不敢大意,必定會掠奪北阻卜部的資源,加大軍隊的建設,如此一來,也加大了北阻卜部與遼軍的矛盾,不是比率兵南下、迫使他們聯合起來更好嗎?


    韓通有專斷之權,可以直接決定北海周軍的軍事行動,不過他還是以八百裏加急的形式向駐守烏古部的張永德報信,請求暫停鎮州之戰,周軍駐守北海,建立新的管理機構---北海都督府,管轄轄嘎斯、斡朗改、梅裏急部的廣大地區,與此同時,請張永德接管兩河都督府的防務,擴大周軍在臚朐河、斡難河流域的掌控範圍,加大對烏古部、敵烈部、萌古部、茶紮刺部的管轄力度。


    其實在伐遼之前,郭宗訓就專門跟主要的將領談論過前線的指揮權問題。由於路途遙遠,前線不可能什麽事都要等幽州都督府做決定,各個集群的主將、監軍、參謀長根據作戰區域內部隊的組成,成立臨時指揮部,由這些主將、監軍、參謀長們一起分析判斷應該采取的措施,提高部隊的應變能力。


    身經百戰的張永德已經是大周世襲晉王了,掌管的第一集群戰力強勁,是大周軍隊王牌中的王牌,如今作為韓通的後援駐紮烏古部。繼郭宗訓登基以來,張永德可謂深得皇帝的信任,屢屢委以重任,也屢建功勳,皇帝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讓他成為世襲的王爺,與國同休。


    在烏古部,張永德密切關注著韓通第三集群的戰況,看著他們橫掃各部,當然高興,這確實是實力差距較大所致,但是看到他們每每行軍多日才有戰報,敵人都是一觸即潰,也看到了周軍是經過長途跋涉才獲得些微戰果,張永德和監軍、參謀長看著偌大的地圖,也犯難了,這地方實在是太大了,敵人如果遊而不擊,周軍真是老鼠拉龜,無從下手啊。


    這麽大的地方想要守住可不容易,如果不守,南下鎮州,遼軍迎戰還好,如果遼軍又是遊而不擊,那韓通的第三集群就麻煩了。


    正當張永德他們擔心韓通部隊的時候,張永德就收到韓通的報告,u看書 .uukansu 張永德他們經過分析,也認同韓通的建議。於是,張永德的第一集群就移防兩河都督府。


    如果是以前,周軍占領一個地方,麵對的都是當地的部落民眾,很難獲得他們的支持,特別是來到大草原,這裏的部落民眾跟周軍語言不通、習慣不同,實在是難以成為周軍的助力。如果民政管理不好,這些民眾隨時成為敵人的助力,這也是軍隊難以在北方草原立足的一個原因。


    現在郭宗訓創造的內務府開墾團就解決了這個大問題,每次開戰之前,就有大量的開墾團開始集結,一旦勝負已定,周軍掌控大勢之後,內務府的開墾團就會出發,來到新的土地,進駐周軍的所在地,開始開墾土地、盤活當地的資源,為周軍提供補給,也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甚至包括協助守城等任務,確保周軍作戰的時候,沒有人在背後捅刀子。


    從周軍伐遼、成立臨潢都督府、東征高麗、重建樂浪郡、進軍草原、成立兩河都督府、北海都督府都是這樣,每次都有數萬人的開墾團跟隨內務府的運輸隊到達新的土地,用最短的時間整理城池或者協助建立棱堡、熟悉環境、開展生產,有些時候因為時節不對而無法耕種,那他們就去河流裏捕魚,提前整理田地,準備下一年的耕種。這些開墾團就像勤勞的工蜂,不辭勞苦地工作,為大周開疆拓土建立功勳。當然,他們現在的生活比起以前他們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生活還是天壤之別的,現在這些開墾團成員都是經過培訓的知書識禮之士,假以時日就可以肩負起城市管理的重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周之雄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男孩的星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男孩的星空並收藏大周之雄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