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其實,以楊宗之的智慧,如何不知道要想替前內閣首輔楊廷和及翰林院學士楊慎翻案的難度。如何不知道此書一出,等待他的將是極大的風險。
可明朝的知識分子都有一身傲骨,或者說有的時候有一股子執拗。在明朝後期,士大夫們甚至以同皇帝頂牛,被當眾庭杖為榮。更有甚者千方百計惹皇帝不高興,以獲取極大名聲,到那時,已屬走火入魔了。
楊宗之寫這本書,沒準也抱著這種心思。也許,驚動錦衣衛,進而驚動皇帝正是他所想要的。
這樣想,已經有些誅心了。
在這種大環境中,吳節如果同楊宗之說些諸如明哲保身之類的話,不但是對他的一種侮辱,也會為世人所不恥。
與其如此,莫若閉口歎息。
吳節現在隻能期待楊宗之的新書中沒什麽太過分的言論,不至於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過,以楊家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以楊家三代同嘉靖的舊怨,可能嗎?
此事還得從嘉靖皇帝登基時的“大禮議”政治事件說起。
大禮議是指發生在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十七年間的關於皇統、皇考、國本的爭論,其間,牽涉進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後來的內閣首輔張驄等人,十多年來,朝廷政局動蕩不安,各派官員相互攻擊,無數人中箭落馬,是嘉靖朝初年規模空前的政治事件。
嘉靖之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英年早逝,因為無嗣,群臣根據兄終弟及的原則,讓興獻王世子朱厚璁繼承大統,這就是現在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從湖北進京之後,群臣就有關於以什麽禮儀迎接嘉靖的爭論,最後,在楊廷和的授意下,定議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
可沒想到,這卻犯了嘉靖的忌,他好好的一個興獻王世子,父母尚在,如今卻要去給堂兄做兒,象話嗎?
而嘉靖皇帝又是一個性格剛強到偏執的君王,自然同楊廷和等人發生了激烈衝突。
到後來,皇帝有想給自己過世的父親上皇帝尊號,入享太廟。一個普通的藩王居然要變成先帝,這對楊廷和等人來說簡直不可接受。於是,楊廷和等六十多個部院重臣紛紛上奏折反對,逼皇帝收回這道聖旨。
如此,這場**才算初步平息。
可因為這事讓嘉靖皇帝深刻認識到群臣的力量,已經皇權的衰落。待到嘉靖一天天長大,權位穩固,終於騰出手來收拾那些不聽話的大臣。
到這個時候,嘉靖終於顯示出高超的政治手腕,扶植起一大批諸如張驄、夏言等有能力又不得誌的大臣,將楊廷和等人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終於將權利牢牢地抓在手中。
楊家就是在那個時候衰落下去的,可即便如此,作為士大夫的節氣,楊家依舊是全天下讀書人的骨氣和正義的一個符號,名聲越發地響亮起來。
其實,在吳節看來,大禮議表麵上是繼統還是繼嗣的意見分歧,說穿來是君權和皇權的鬥爭。而政治鬥爭從來都沒有半點妥協的餘地,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可在封建社會,為人臣者同君王比起來,先天上就處於劣勢,又如何爭得過?
好在現在楊宗之的著作尚未正式出版發行,而吳節也因為忙著應考,涉足未深,將來真有事,對自己也沒多大影響。
可是,楊宗之畢竟是自己未婚妻的舅舅,自然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出事。
楊宗之的新書名曰《藏海集》,共三卷,收錄了他在雲南期間所著的三十來篇文章,目前隻刻了一卷,其他兩本還在籌備之中。
第一卷吳節大概掃描過一眼,雖然其中有不少不妥當的地方,可也挑不出大毛病來,如果有問題,應該在後麵兩卷,為了穩當起見,還是把後兩卷找出來看看。
等楊宗之離去之後,吳節也不敢耽擱,就跑到前院問雕版的匠人要原稿。
如今,楊宗之在成都的宅子已經變成了一個大作坊,到處都是匠人在忙活,更有好幾個牧馬山書院的學生正在那裏用館閣體一筆一畫地謄錄,眼睛都快帖到紙上去了。編書從來都是一件需要耗費海量人力物力的事情,想當初明成祖為了編纂《永樂大典》就使得中央財政吃緊,差點連官員的工資都開不出來。
同樣,為了替楊宗之編這本書,唐家連藏在地窖裏的銀子都掏了出來,以至引起唐家族人諸多怨言。
這還是吳節第一次接觸明朝的印刷業,心中好奇,忍不住同幾個工匠和書院派來校對的書生攀談起來。
吳節如今名頭極響,眾人自然不敢造次,都是有問必答。
同真實的曆史有一些區別,隋朝以前的大多使用木雕印刷,印一本不厚的書,光木刻雕版就要裝兩間屋子。到大衛朝時,一個姓馮的太監首創了泥活字印刷術。可惜泥活字使用壽命實在太短,印刷效果也模糊不清。到明朝時,大多采用銅活字,其中以無錫華氏、安氏兩家的銅活字最為有名。
明朝的刻書業是中國古代的出版業和印刷技術上的繁榮時期,分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種。其中以官刻本最為精良,而唐家這次刻書,一切都要依照官刻本的標準,自然耗費巨大。
同他們聊了幾句,吳節又順手從一個士子手中接過一本楊宗之的稿子,隻看了一眼,就驚得背心有冷汗滲出來。
這是一篇宗法在穩定社會秩序中的巨大意義的論文,詳細地論述了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和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這種關係對和諧社會中所產生的作用。
表麵上看來好象也沒什麽大不了,不外是儒家那一套已經被人說爛了的理論。可在這其中,吳節卻覺察出一絲不同的味道。比如,在論極宗族財產繼承權的一節中,楊宗之談道,如果一個大家族的當家人離世,又沒有直係子孫,可從旁支尋一德才皆備之人繼承家業。無論這人先前同當家人是什麽關係,甚至是長輩。到繼任這一天,就算是直接承受了他的衣缽,處於後嗣的位置。否則,一旦碰到祭祀大禮之時,繼任者可以以自己是前當家人的長輩或者平輩拒絕跪拜,長此以往,禮法何存。
因此,綜上所述,嗣大於統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這不是又在翻大禮議的老話嗎?”吳節抽了一口冷氣。
其實,以楊宗之的智慧,如何不知道要想替前內閣首輔楊廷和及翰林院學士楊慎翻案的難度。如何不知道此書一出,等待他的將是極大的風險。
可明朝的知識分子都有一身傲骨,或者說有的時候有一股子執拗。在明朝後期,士大夫們甚至以同皇帝頂牛,被當眾庭杖為榮。更有甚者千方百計惹皇帝不高興,以獲取極大名聲,到那時,已屬走火入魔了。
楊宗之寫這本書,沒準也抱著這種心思。也許,驚動錦衣衛,進而驚動皇帝正是他所想要的。
這樣想,已經有些誅心了。
在這種大環境中,吳節如果同楊宗之說些諸如明哲保身之類的話,不但是對他的一種侮辱,也會為世人所不恥。
與其如此,莫若閉口歎息。
吳節現在隻能期待楊宗之的新書中沒什麽太過分的言論,不至於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過,以楊家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以楊家三代同嘉靖的舊怨,可能嗎?
此事還得從嘉靖皇帝登基時的“大禮議”政治事件說起。
大禮議是指發生在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十七年間的關於皇統、皇考、國本的爭論,其間,牽涉進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後來的內閣首輔張驄等人,十多年來,朝廷政局動蕩不安,各派官員相互攻擊,無數人中箭落馬,是嘉靖朝初年規模空前的政治事件。
嘉靖之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英年早逝,因為無嗣,群臣根據兄終弟及的原則,讓興獻王世子朱厚璁繼承大統,這就是現在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從湖北進京之後,群臣就有關於以什麽禮儀迎接嘉靖的爭論,最後,在楊廷和的授意下,定議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
可沒想到,這卻犯了嘉靖的忌,他好好的一個興獻王世子,父母尚在,如今卻要去給堂兄做兒,象話嗎?
而嘉靖皇帝又是一個性格剛強到偏執的君王,自然同楊廷和等人發生了激烈衝突。
到後來,皇帝有想給自己過世的父親上皇帝尊號,入享太廟。一個普通的藩王居然要變成先帝,這對楊廷和等人來說簡直不可接受。於是,楊廷和等六十多個部院重臣紛紛上奏折反對,逼皇帝收回這道聖旨。
如此,這場**才算初步平息。
可因為這事讓嘉靖皇帝深刻認識到群臣的力量,已經皇權的衰落。待到嘉靖一天天長大,權位穩固,終於騰出手來收拾那些不聽話的大臣。
到這個時候,嘉靖終於顯示出高超的政治手腕,扶植起一大批諸如張驄、夏言等有能力又不得誌的大臣,將楊廷和等人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終於將權利牢牢地抓在手中。
楊家就是在那個時候衰落下去的,可即便如此,作為士大夫的節氣,楊家依舊是全天下讀書人的骨氣和正義的一個符號,名聲越發地響亮起來。
其實,在吳節看來,大禮議表麵上是繼統還是繼嗣的意見分歧,說穿來是君權和皇權的鬥爭。而政治鬥爭從來都沒有半點妥協的餘地,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可在封建社會,為人臣者同君王比起來,先天上就處於劣勢,又如何爭得過?
好在現在楊宗之的著作尚未正式出版發行,而吳節也因為忙著應考,涉足未深,將來真有事,對自己也沒多大影響。
可是,楊宗之畢竟是自己未婚妻的舅舅,自然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出事。
楊宗之的新書名曰《藏海集》,共三卷,收錄了他在雲南期間所著的三十來篇文章,目前隻刻了一卷,其他兩本還在籌備之中。
第一卷吳節大概掃描過一眼,雖然其中有不少不妥當的地方,可也挑不出大毛病來,如果有問題,應該在後麵兩卷,為了穩當起見,還是把後兩卷找出來看看。
等楊宗之離去之後,吳節也不敢耽擱,就跑到前院問雕版的匠人要原稿。
如今,楊宗之在成都的宅子已經變成了一個大作坊,到處都是匠人在忙活,更有好幾個牧馬山書院的學生正在那裏用館閣體一筆一畫地謄錄,眼睛都快帖到紙上去了。編書從來都是一件需要耗費海量人力物力的事情,想當初明成祖為了編纂《永樂大典》就使得中央財政吃緊,差點連官員的工資都開不出來。
同樣,為了替楊宗之編這本書,唐家連藏在地窖裏的銀子都掏了出來,以至引起唐家族人諸多怨言。
這還是吳節第一次接觸明朝的印刷業,心中好奇,忍不住同幾個工匠和書院派來校對的書生攀談起來。
吳節如今名頭極響,眾人自然不敢造次,都是有問必答。
同真實的曆史有一些區別,隋朝以前的大多使用木雕印刷,印一本不厚的書,光木刻雕版就要裝兩間屋子。到大衛朝時,一個姓馮的太監首創了泥活字印刷術。可惜泥活字使用壽命實在太短,印刷效果也模糊不清。到明朝時,大多采用銅活字,其中以無錫華氏、安氏兩家的銅活字最為有名。
明朝的刻書業是中國古代的出版業和印刷技術上的繁榮時期,分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種。其中以官刻本最為精良,而唐家這次刻書,一切都要依照官刻本的標準,自然耗費巨大。
同他們聊了幾句,吳節又順手從一個士子手中接過一本楊宗之的稿子,隻看了一眼,就驚得背心有冷汗滲出來。
這是一篇宗法在穩定社會秩序中的巨大意義的論文,詳細地論述了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和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這種關係對和諧社會中所產生的作用。
表麵上看來好象也沒什麽大不了,不外是儒家那一套已經被人說爛了的理論。可在這其中,吳節卻覺察出一絲不同的味道。比如,在論極宗族財產繼承權的一節中,楊宗之談道,如果一個大家族的當家人離世,又沒有直係子孫,可從旁支尋一德才皆備之人繼承家業。無論這人先前同當家人是什麽關係,甚至是長輩。到繼任這一天,就算是直接承受了他的衣缽,處於後嗣的位置。否則,一旦碰到祭祀大禮之時,繼任者可以以自己是前當家人的長輩或者平輩拒絕跪拜,長此以往,禮法何存。
因此,綜上所述,嗣大於統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這不是又在翻大禮議的老話嗎?”吳節抽了一口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