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參議處讓各級官員自薦蘇州知府的消息,很快的就被刻意的傳遍了蘇州府每一個角落,甚至臨近府縣的人也熟知其中主要內容過程,當然,大部分人對於蘇州知府花落誰家沒有太大的興趣。


    但是對於東宮參議處卻是議論紛紛,酒樓茶肆中到處都都是竊竊私語,渾然沒有把牆上所掛的“莫談國事”紙張放在心上。各老板們顯然也忘了提醒客人,隻顧在哪裏豎起耳朵聽著。


    但是過了兩天,大家甚至連東宮參議處也忘記了議論,因為正在此時,他們又聽到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國士院”。


    “國士: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是指一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國士:一國勇力之士曰國士。是指一國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


    國士院顧名思義,也是應該招攬天下有才華之人入內。可大家偏偏沒有從皇太孫的公告中看到一點國士的影子,國士院竟然招攬的都是執有“國士金牌”的人。


    而能手執金牌的人都是一些什麽人呢?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無非是那些捐資“六藝皇太孫將這些身上充滿銅臭的商賈稱為“國士”?


    這一舉措讓那些自恃為才高八鬥的讀書人感到恥辱,更令他們接受不了的就是,皇太孫成立國士院的目的,就是為了監督官府,其權力從彈劾官員到參與蘇州政令的修訂。甚至可以將有疑問的案件駁回重審或是代為申訴。儼然是蘇州府利益的代言人。


    不明白的同時,大家都不由的同情起即將被選上任的蘇州知府,天天被一群無所事事豪門盯著,這當官還有什麽意思呢?本來這些手拿金牌的人見知府之下的官員可以免跪了,再給他們質疑政令和官員操守的能力,還讓不讓這些當官的活了。


    皇太孫布的公告說了,朝廷但凡有所政令,皆要在國士院和參議處公開,然後製定執行方法,再出通告,這叫做什麽政務公開。


    讓那些商人參與到政令的布和修改,皇太孫想做什麽?難道真的被那些豪門大戶的銅臭味迷惑了嗎?這簡直就是扶植商人成為一支有份量的政治力量!這個想法實在是太過瘋狂了。以至於大家都不敢繼續再想下去。這簡直是胡來嘛,難道在京師的皇上就一點也不管。任由皇太孫這樣折騰?


    可是不管怎麽議論,也動搖不了朱允炆的決心,其實在這樣做之前,已經得到了關於參議處幾乎所有人的反對。私下包括一直很支持他的楊狄峨。可是朱允炆明白,參議處的形成,就必須有個機構和其相互製約,否則一家獨大,隻要遇見一個稍有手腕的知府,參議處難免會在自己走後淪為官府的口舌。


    當然,國士院暫時隻有豪門商賈入駐,以後他會想辦法再引進一些村老長者代表百姓,那麽就算在他走後,參議處代表了士子,國士院代表了商賈和百姓,加上朝廷所派遣之官府。三足鼎立才能相互製約。


    所以,這次的他異常的堅持,就連劉三吾、黃子澄等這些東宮詹事府的老人反對,他也沒有理會,為了避免當麵的衝突,他幹脆和小維、楊狄峨,再帶上鐵鉉出了行宮,徑直躲了出去。


    當然,他這次出去也不是無的放矢,因為楊狄峨雖然住在行宮內,但是平叔卻由於身份的緣故住在蘇州城內的一處宅子裏。楊狄峨和平叔感情深厚,經常回去看望他,在來往的途中現了一樁事情,啟了朱允炆的思路。


    在選舉蘇州知府的過程中,為了使百姓知道這二十九個候選人的情況,朱允炆下令在全城張貼了許多公告,公告中詳細的描述了候選人的情況。可是楊狄峨來回幾趟,皆沒有見過公告張貼於何處,報於朱允炆知道,還以為是蘇州府的衙役們偷懶呢。


    最後通過調查才知道,原來所張貼的公告,都在半夜被有心人揭走,有的是拿回家詳細參閱,有的是為了收藏,更有的是揭下來後拿去賣於別的人家,從中賺些私利。黑市的價格,那一紙通告,竟然被炒到一兩銀子一份原版的,就連抄寫版本也可以二十文錢。


    朱允炆這才想起了後世的輿論利器——報紙來。其實,他回到大明一年多的時間了,知道中國有報紙的雛形已經千餘年了,就是所謂的“邸報”。邸,就是各地駐京師的聯絡處,也就相當於他後世的“駐京辦事處”,他們的任務就是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抄寫下來,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傳送到各地官府手中,以便地方及時了解朝廷的動向。


    而上次搞的京師紙貴的藍玉案,被朱元璋將結果張貼於宮門之上,令眾人傳閱,那種行為叫做“宮門抄”。也就等於一種報紙了,不過是沒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約束,全是民間的自行為而已。


    經過楊狄峨提醒,又想起了江南文風頗盛,而且購買力也很強勁,為什麽不辦一份報紙呢,那樣不是等於自己多了一雙眼睛留在蘇州嗎。


    把想法一說,楊狄峨馬上支持,並主動承攬了下來,幾乎是馬上回去讓平叔收購了一家印刷作坊,並馬上籌劃第一份報紙,朱允炆為其取名為“江南新報”。他們這次偷偷溜出行宮,正是去收獲第一份報紙的喜悅。


    從收購印刷作坊到報紙成型,不過十餘天的時間,時間真快,不過很快的就感受到了無奈,楊狄峨縱然是天才,也沒有見過後世的報紙,自己可能也解釋的不明白,所以在經過平叔的誤解之後,報紙竟然被印刷成一本本的小冊子,裝訂好後,一本本的放在那裏,每本書足有數十頁,成本估計要百十文錢,那裏能普及下去呢。


    看看自己的設想變成了如此的怪物月刊,朱允炆苦笑不已,可是伴隨著新任蘇州知府吳雪凡即將就職,他的就職宣言就刊印在這小冊子上,再返工已經來不及了,朱允炆隻好自己出錢買下了所有的冊子,然後命蘇州通判陳文令率領衙役放。自己待到有空閑時,再仔細琢磨一下問題出在那裏。


    新任蘇州知府吳雪凡,是原吳江縣知縣,寧國府人,四十三歲。光是在吳江縣、昆山縣兩地為知縣就有十一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半個本地人,由於斷案如神,又清廉自律,且不古板頑固,所以在各方都是如魚得水,這次的《江南策》更加是因為他了解當地民生,所以很讓參議處的人和朱允炆滿意。


    其中有一段“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蘇州乃魚米之鄉,殿下動水軍修築河堤、疏浚水道,水旱災害已無憂矣,豐收可望,但僅可果腹爾。若要富足,唯有工商一途,江浙手工天下聞名,善加利用……..恢複蘇州繁華。”更是說中了朱允炆所想。


    言論雖然和劉三吾、黃子澄等儒家之論不合,但是考核吳雪凡之政績皆無話可說,而其策論中那句“恢複蘇州繁華”這句話,在朱允炆的刻意掩飾下,被忽略掉了,能不忽略掉嗎?傳到朱元璋那裏,就要問,難道蘇州本來繁華,是朕將其變的荒涼了嗎?


    事實雖然就是那樣,但是誰敢說啊,包括自己也不敢,這個吳雪凡還真的有膽識。朱允炆心裏暗暗的想。


    隨著冊子的放完畢,知府大人吳雪凡也走馬上任,一切都慢慢的趨向圓滿,經過磨合,東宮參議處人員已經確定,劉三吾舉薦的是黃子澄和張宗浚,而那些有皇上禦賜“國士”封號的二十五大豪門,則退居出來陸家的家主陸如葉和曹家的家主曹鎮,據說陸家是三國時陸遜的後代,曹家是曹操的分支,是真是假朱允炆也沒有那個心情去考慮了。


    朱允炆指定的是丁誌方、葉孝天和剛剛從燕王之處要回的高巍。本來朱允炆的意思是想讓楊狄峨進入參議處的,但是一來年紀太小,二來有些舍不得,像這樣的人才,他怎麽能放心的留在蘇州呢。而鐵鉉文兼武職,不可能放下,景清是他的筆杆子,更是不會進入參議處了。


    他手頭的人才還是捉襟見肘,好在六藝書院已經快開學了,希望能夠多讓自己現一些人才,朱允炆在無人的時候這樣想,不過最多想的還是關於報紙該怎麽做才能達到自己心中所想,為此,他決定去一趟印刷作坊,看看到底是什麽原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顧傾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顧傾城並收藏回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