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皇祖父所言,世人皆說朝廷擅殺,但卻不知道殺的都是一些無知狂妄或者貪墨之徒,以至於造成今日的誤解。為什麽世人會如此說法,為什麽皇祖父為了天下人,卻是遭人誤解。皇上可能是不在乎身外名利,可是作為孫兒,卻不能不為皇上證明,讓天下萬民都知道皇祖父的苦心。”
幾句話說下來,朱元璋的臉上已經是變了幾遍,年邁的他已經不在乎許多後果,但是孫兒的這一番言論卻是可能打動了他的心扉,千古一帝誰不想做?又有誰甘心落個桀紂之君的名譽。
“朕一心為天下黎民百姓,但是天下人卻認為朕嗜殺功臣,隻看見朕殺的那麽多功臣元勳,卻沒有看見朕殺的那麽多貪官汙吏,為什麽,朕難道真的錯了?難道他們沒有看到那些所謂的功臣貪贓枉法,沒有看到那些所謂的功臣魚肉百姓嗎?”
心裏這樣想著,但是臉上卻未表露,隻是淡淡的問道:“允炆你想說什麽?”
看見朱元璋的臉色漸漸平靜,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有了一些效果。朱允炆的心裏踏實了很多。也是暗自鄙夷朱元璋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
當下把他在現代所學的法律程序削皮去筋、挑揀一些不會觸及逆鱗的說了一些。比如說公審、辯護、取證和陪審團等等。反正也不管朱元璋聽懂聽不懂。主要的就是吸引其的注意力,他知道,葉昇的案子並不重要,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案子了。朱元璋隻是抱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心理來看待這個事情。不過也算是一種信號,一種新一輪清洗功臣的信號。他在逼迫像是藍玉等其他武將做出反應。
在幾個月的禦書房伴駕中,他已經不止一次的看出朱元璋毫不掩飾的殺意,劍鋒所指就是在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中的漏網之魚。他要讓人人自危,他要讓大家都畏懼,他要把武將們逼上絕路。那麽這些人為了自保也許就會露出破綻。
反正他要殺人,他要殺在自己駕崩後,一切能威脅到朱家大明江山的人。不過是尋找一個理由而已。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心裏還是十分珍惜自己的名譽,而朱允炆就是利用這一點,挑揀了一個朱元璋並沒有十分放在心上的人下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現在他的目的達到了。
朱元璋麵無表情的聽完了孫兒所講,心裏不由暗自歎息孫兒的婦人之仁,哪有謀反案還要公開審理的呢?那不是自曝家醜嗎?反賊還可以請人辯護,還要錦衣衛找出具體證據讓反賊辯駁。謀反乃是逆天大罪,落到誰頭上都是抄家滅族。誰會承認?陪審團也不就是三堂會審?但是陪審團認為沒有罪,大理寺不得強行通過有罪的決議,那還審什麽?朕的官員每天都有國家大事要忙碌,天天陪審?那他們倒是願意,可是朕的俸祿不是白了嗎?
搖著頭,正想把其中利害慢慢的說出來,順便駁回孫兒的要求。但是轉眼看到允炆那充滿期望的眼神。一向強硬的心忽然又軟了下來。允炆長的可真像標兒啊,都是挺直的鼻梁,如劍的雙眉,似水的眼睛,還有厚厚的嘴唇、白皙的皮膚,朱元璋仿佛又看見小時的朱標。
標兒這麽大的時候,朕還在南征北伐,一年難得見幾回,每當遇見,標兒就會為自己捶打酸痛的腰身,會默默為自己整理好地圖和文書。會無聲的站在自己的身後,然後用一種崇拜的眼神看著自己。
朱元璋的眼神有些迷離起來,好像又看見是朱標站在自己的麵前,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卻變成:“一個臣子,要饒就饒了,那還用那麽麻煩,允炆,既然你有意要維護葉昇,那朕就給你這個人情,你去傳旨吧,也讓他們葉家知道是誰救了他們,以後必會對你忠心不二。”
要是換成別人,就算是以前的太子在側,要是和朱允炆一般的說法,那必定是一頓臭罵,可是不知道為什麽,朱元璋對於這個孫兒有著特別的好感,也許是“隔代親”的緣故,也許是太子剛剛病逝,朱元璋念及骨肉親情。
而葉昇,功勞在大明開國元勳中可能連末席也坐不上。因為是當初張士誠部降將的緣故,所以在官場上也沒有什麽人脈。不屬於任何派係,也不屬於任何門閥。所以朱元璋並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播下種子,想收獲個西瓜,但是卻得到一粒葡萄,令他有些感到安慰的是,集權也有集權的好處,在朱允炆親自傳旨下,葉昇一案沒有經過再次審理就落下帷幕。葉昇保爵去職,暫時留於京師。未得皇上禦旨,不得擅離。
一向手下從不留情的皇上,竟然為了太孫而赦免了葉昇,這給太子早逝。許多正在觀望的大臣們一個信號,也為許多清流名臣堅持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堅定了信心,東宮門前,一下子熱鬧起來。
經過多重推薦,兩個士子直接找上門來,景清,陝西真寧人,戴德彝,奉化人。兩個人皆是洪武二十三年落第的士子。在京師國子監中求學等待下次的秋闈。
二人年輕氣盛,都認為葉昇獲救之事,乃是朝廷仁政的預兆,聽到東宮招納伴讀之人,便慕名而來,請求侍奉於東宮書案。
作為已經知道二人是誰的朱允炆已經將其二人要到身邊,作為侍讀之人,將他們打上太孫殿下的烙痕,對於他們的欣賞已經到了不加掩飾的地步。
因為,後世中建文帝失蹤後,這兩個都是殉節之臣,簡直可以說是建文帝的死士,現在朱允炆初回大明,怎麽不求賢若渴呢。
幾句話說下來,朱元璋的臉上已經是變了幾遍,年邁的他已經不在乎許多後果,但是孫兒的這一番言論卻是可能打動了他的心扉,千古一帝誰不想做?又有誰甘心落個桀紂之君的名譽。
“朕一心為天下黎民百姓,但是天下人卻認為朕嗜殺功臣,隻看見朕殺的那麽多功臣元勳,卻沒有看見朕殺的那麽多貪官汙吏,為什麽,朕難道真的錯了?難道他們沒有看到那些所謂的功臣貪贓枉法,沒有看到那些所謂的功臣魚肉百姓嗎?”
心裏這樣想著,但是臉上卻未表露,隻是淡淡的問道:“允炆你想說什麽?”
看見朱元璋的臉色漸漸平靜,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有了一些效果。朱允炆的心裏踏實了很多。也是暗自鄙夷朱元璋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
當下把他在現代所學的法律程序削皮去筋、挑揀一些不會觸及逆鱗的說了一些。比如說公審、辯護、取證和陪審團等等。反正也不管朱元璋聽懂聽不懂。主要的就是吸引其的注意力,他知道,葉昇的案子並不重要,已經是十幾年前的案子了。朱元璋隻是抱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心理來看待這個事情。不過也算是一種信號,一種新一輪清洗功臣的信號。他在逼迫像是藍玉等其他武將做出反應。
在幾個月的禦書房伴駕中,他已經不止一次的看出朱元璋毫不掩飾的殺意,劍鋒所指就是在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中的漏網之魚。他要讓人人自危,他要讓大家都畏懼,他要把武將們逼上絕路。那麽這些人為了自保也許就會露出破綻。
反正他要殺人,他要殺在自己駕崩後,一切能威脅到朱家大明江山的人。不過是尋找一個理由而已。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心裏還是十分珍惜自己的名譽,而朱允炆就是利用這一點,挑揀了一個朱元璋並沒有十分放在心上的人下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現在他的目的達到了。
朱元璋麵無表情的聽完了孫兒所講,心裏不由暗自歎息孫兒的婦人之仁,哪有謀反案還要公開審理的呢?那不是自曝家醜嗎?反賊還可以請人辯護,還要錦衣衛找出具體證據讓反賊辯駁。謀反乃是逆天大罪,落到誰頭上都是抄家滅族。誰會承認?陪審團也不就是三堂會審?但是陪審團認為沒有罪,大理寺不得強行通過有罪的決議,那還審什麽?朕的官員每天都有國家大事要忙碌,天天陪審?那他們倒是願意,可是朕的俸祿不是白了嗎?
搖著頭,正想把其中利害慢慢的說出來,順便駁回孫兒的要求。但是轉眼看到允炆那充滿期望的眼神。一向強硬的心忽然又軟了下來。允炆長的可真像標兒啊,都是挺直的鼻梁,如劍的雙眉,似水的眼睛,還有厚厚的嘴唇、白皙的皮膚,朱元璋仿佛又看見小時的朱標。
標兒這麽大的時候,朕還在南征北伐,一年難得見幾回,每當遇見,標兒就會為自己捶打酸痛的腰身,會默默為自己整理好地圖和文書。會無聲的站在自己的身後,然後用一種崇拜的眼神看著自己。
朱元璋的眼神有些迷離起來,好像又看見是朱標站在自己的麵前,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卻變成:“一個臣子,要饒就饒了,那還用那麽麻煩,允炆,既然你有意要維護葉昇,那朕就給你這個人情,你去傳旨吧,也讓他們葉家知道是誰救了他們,以後必會對你忠心不二。”
要是換成別人,就算是以前的太子在側,要是和朱允炆一般的說法,那必定是一頓臭罵,可是不知道為什麽,朱元璋對於這個孫兒有著特別的好感,也許是“隔代親”的緣故,也許是太子剛剛病逝,朱元璋念及骨肉親情。
而葉昇,功勞在大明開國元勳中可能連末席也坐不上。因為是當初張士誠部降將的緣故,所以在官場上也沒有什麽人脈。不屬於任何派係,也不屬於任何門閥。所以朱元璋並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播下種子,想收獲個西瓜,但是卻得到一粒葡萄,令他有些感到安慰的是,集權也有集權的好處,在朱允炆親自傳旨下,葉昇一案沒有經過再次審理就落下帷幕。葉昇保爵去職,暫時留於京師。未得皇上禦旨,不得擅離。
一向手下從不留情的皇上,竟然為了太孫而赦免了葉昇,這給太子早逝。許多正在觀望的大臣們一個信號,也為許多清流名臣堅持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堅定了信心,東宮門前,一下子熱鬧起來。
經過多重推薦,兩個士子直接找上門來,景清,陝西真寧人,戴德彝,奉化人。兩個人皆是洪武二十三年落第的士子。在京師國子監中求學等待下次的秋闈。
二人年輕氣盛,都認為葉昇獲救之事,乃是朝廷仁政的預兆,聽到東宮招納伴讀之人,便慕名而來,請求侍奉於東宮書案。
作為已經知道二人是誰的朱允炆已經將其二人要到身邊,作為侍讀之人,將他們打上太孫殿下的烙痕,對於他們的欣賞已經到了不加掩飾的地步。
因為,後世中建文帝失蹤後,這兩個都是殉節之臣,簡直可以說是建文帝的死士,現在朱允炆初回大明,怎麽不求賢若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