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江南已經進入了梅雨季節,天氣總是顯得那麽沉悶。[.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繼太子朱標病逝後,雲南的西平侯沐英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亦是鎮守雲南的主將。自小被朱元璋和馬皇後撫養長大,一直被當做親生兒子,沐英的去世雖然沒有像太子一樣讓朱元璋感到心痛,可是也頗為感慨。當初隨他一起打江山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沐英從十二歲就跟著他一起征戰天下,原本以為是留給皇太孫的肱骨之臣。
可是沒有想到才四十八歲就這麽走了。朱元璋再奏折上批複了幾個字,然後遞給在一旁坐著看奏報的朱允炆。示意讓他看一下。上麵寫著:
“回葬京師,追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朱允炆忙起身道:“皇祖父厚待功臣,是萬千臣民之福。”
“不要說這些,允炆,你說說,這沐英死了,雲南那裏該派誰去?”朱元璋故意板著臉問道,其實對於孫兒的那句稱頌頗為受用。
“允炆已經隨皇祖父批閱奏折有兩個月了,從以前的各地奏折可以看出,沐英之子沐春從小隨西平侯在雲南平叛,西平侯在雲南有頗得人心,與其朝廷再派人過去,還不如讓沐春子承父誌,在哪裏建功立業,更顯得皇祖父的知人善用。”
兩個月的時間不是白白度過,朱允炆已經漸漸適應了這個身份。再則知道沐家幾百年都在雲南替大明守護西南,在《鹿鼎記》清初的時候還出現沐家的身影,該怎麽說他當然知道。
朱元璋對這個回答顯得比較滿意,點了點頭,對於這個孫兒,他是十分了解的,性格像極了他父親,隻是比朱標更加善良和軟弱,太子不管怎麽說,也算是十分堅持原則的人,縱然朱元璋和兒子因為殺戮的問題爭吵不休,私下還是比較欣賞兒子的耿直,但是這個孫兒卻是一個牆頭草似的人物,除了在吟詩作畫方麵是一個天才之外,對於政治簡直沒有任何感覺,隻是一味的想做個老好人而已。
而且喜怒都在臉上掛著,絲毫沒有作為君王的心胸,所以朱元璋一直讓他陪伴在自己身邊,希望這個孫兒能夠學會自己些許手段,能夠繼續替朱家守護江山。
在之前朱標沒有亡故的時候,他也常常要朱允炆為自己讀取奏章,也問過類似的問題,但隻是得到“一切聽憑皇祖父安排”之類的話,現在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也算難能可貴了。
孫兒有了進步使他感到欣慰,但孫兒卻是一直托詞為夢遇父王朱標,說是不想當皇帝。卻不料他愈是這樣說,在朱元璋心裏卻是愈詭異。(.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朱允炆卻苦於再也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托詞,隻能堅持到底。其實他早就不堪這樣的生活,每天在東宮和皇宮禦書房兩線之間徘徊,要麽是回到東宮麵對自己那個沒有主見卻又整天以淚洗麵的母親。要麽就是戰戰兢兢麵對那個已經老邁但是又喜怒無常的爺爺。
他也不是無事可做,但做的都是觸目驚心。在朱元璋的吩咐下,他開始幫助閱讀奏折,甚至可以幫助批閱一些無關大局的奏章。
從那天開始,一個來自現代法製社會的靈魂,在附身之前又是專研法律的大學生,卻每天接觸的都是一言而決生死的封建製度,已經是和他所學的相違背。
最初伴駕禦書房,就遇見周德興之子周驥被揭同宮女亂搞關係,以“帷德不修”罪名,父子連坐誅死。在沒有什麽證據的情況下,不用審問,也不用調查。就是朱元璋輕描淡寫的一個朱批,就葬送了幾條人命,上百人被配嶺南喂大象。雖然周德興戰功卓絕,雖然周德興是朱元璋從小的玩伴。但因為牽涉到後宮的事情,誰敢多講話。更不要說和天子論個高低了。每當看見朱元璋手中的毛筆伸向混合了朱砂的硯台。朱允炆的心就會劇烈的跳動,因為他知道又會有人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朱允炆隻能保持沉默,心裏忐忑著看著朱元璋拿起那本他最擔心的密折,是錦衣衛呈上的,裏麵的內容是:靖寧侯葉昇牽連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沒有遲疑,朱元璋甚至沒有再去看後麵的詳細內容,直接就用朱筆圈了上去。又是數條人命就要消失。
“不要……。”
“沒有證據,單憑錦衣衛的一麵之詞就定罪,恐怕有些不妥。”
“要給葉將軍一個解釋的機會……。”
朱允炆仿佛又回到了現代的法庭,而自正在為當事人辯護。幾個月平靜而又無味的生活使朱允炆忘了自己麵對的是一個千古暴君。此時才想起來。望著朱元璋有些迷茫的眼睛,心裏不由一驚。
愕然抬起頭,好似不相信有人敢這樣對他說話一樣。饒有興趣的看著平日儒雅隨和的孫兒,朱元璋實在覺得沒有理由允炆會變得這麽急切,不過一個大臣的有罪無罪,該殺或者不該殺就在他的一念之間,不過他倒想聽聽孫兒要說出什麽道理。
這時朱允炆在一時衝動之下,冷靜後才明白自己在和誰說話,看著那張拉長的馬臉,心裏感到些許不妙,這不是六百年後的法製社會。這是一個生殺勿論集權的世界。
心裏不由無狀的呻吟,幾個月都過來了,何苦這樣把自己擺在一個風頭浪尖上呢?當下話鋒一轉,忙走到禦案前跪下。道:“皇祖父,允炆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說吧……。”
“上次聽皇祖父說,世人都說帝王無情,濫殺無辜。如果這次再無緣由殺靖寧侯,我想皇祖父的盛譽會被小人汙蔑。所以我懇請皇祖父能法外開恩。或者給世人一個說法?”
“允炆,葉昇可是謀反,有什麽法外開恩?你不要多言了。”在朱元璋的眼裏,隻要涉及謀反,寧可錯殺,也不能放過。看見孫兒為了一介反臣辯解。心裏不由泛起一絲厭煩。難道這個孫兒真的不能明白朕的心意嗎?朕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你以後的順利嗎?
耐著性子,朱元璋中原按下心裏那份怒火,孫兒的不識好歹已經讓這個年邁的老人沒有耐心。咬著牙說:“當初我叫人在廳中放了一枝帶有很多刺的荊條,讓你父親撿起來。他不敢去揀。你知道是為什麽嗎?”
“……。”誰不知道,朱允炆腹誹道。這個故事在二十一世紀已經是人盡皆知了。
看見孫兒沒有回答,朱元璋笑道:“我當初令標兒拾荊條,他卻懼荊條有刺,恐刺傷自己的手。如果朕把刺除去,那麽再去拿不就沒事了嗎?我今天所以要殺這些人,就是除刺,你難道還不明白我的意思嗎?”
盡管是已經知道答案,但是朱允炆還是要起身行禮,讚歎聖上英明,心裏轉瞬一想,卻是計上心來。
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亦是鎮守雲南的主將。自小被朱元璋和馬皇後撫養長大,一直被當做親生兒子,沐英的去世雖然沒有像太子一樣讓朱元璋感到心痛,可是也頗為感慨。當初隨他一起打江山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沐英從十二歲就跟著他一起征戰天下,原本以為是留給皇太孫的肱骨之臣。
可是沒有想到才四十八歲就這麽走了。朱元璋再奏折上批複了幾個字,然後遞給在一旁坐著看奏報的朱允炆。示意讓他看一下。上麵寫著:
“回葬京師,追黔寧王,諡昭靖。侑享太廟。”
朱允炆忙起身道:“皇祖父厚待功臣,是萬千臣民之福。”
“不要說這些,允炆,你說說,這沐英死了,雲南那裏該派誰去?”朱元璋故意板著臉問道,其實對於孫兒的那句稱頌頗為受用。
“允炆已經隨皇祖父批閱奏折有兩個月了,從以前的各地奏折可以看出,沐英之子沐春從小隨西平侯在雲南平叛,西平侯在雲南有頗得人心,與其朝廷再派人過去,還不如讓沐春子承父誌,在哪裏建功立業,更顯得皇祖父的知人善用。”
兩個月的時間不是白白度過,朱允炆已經漸漸適應了這個身份。再則知道沐家幾百年都在雲南替大明守護西南,在《鹿鼎記》清初的時候還出現沐家的身影,該怎麽說他當然知道。
朱元璋對這個回答顯得比較滿意,點了點頭,對於這個孫兒,他是十分了解的,性格像極了他父親,隻是比朱標更加善良和軟弱,太子不管怎麽說,也算是十分堅持原則的人,縱然朱元璋和兒子因為殺戮的問題爭吵不休,私下還是比較欣賞兒子的耿直,但是這個孫兒卻是一個牆頭草似的人物,除了在吟詩作畫方麵是一個天才之外,對於政治簡直沒有任何感覺,隻是一味的想做個老好人而已。
而且喜怒都在臉上掛著,絲毫沒有作為君王的心胸,所以朱元璋一直讓他陪伴在自己身邊,希望這個孫兒能夠學會自己些許手段,能夠繼續替朱家守護江山。
在之前朱標沒有亡故的時候,他也常常要朱允炆為自己讀取奏章,也問過類似的問題,但隻是得到“一切聽憑皇祖父安排”之類的話,現在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也算難能可貴了。
孫兒有了進步使他感到欣慰,但孫兒卻是一直托詞為夢遇父王朱標,說是不想當皇帝。卻不料他愈是這樣說,在朱元璋心裏卻是愈詭異。(.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朱允炆卻苦於再也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托詞,隻能堅持到底。其實他早就不堪這樣的生活,每天在東宮和皇宮禦書房兩線之間徘徊,要麽是回到東宮麵對自己那個沒有主見卻又整天以淚洗麵的母親。要麽就是戰戰兢兢麵對那個已經老邁但是又喜怒無常的爺爺。
他也不是無事可做,但做的都是觸目驚心。在朱元璋的吩咐下,他開始幫助閱讀奏折,甚至可以幫助批閱一些無關大局的奏章。
從那天開始,一個來自現代法製社會的靈魂,在附身之前又是專研法律的大學生,卻每天接觸的都是一言而決生死的封建製度,已經是和他所學的相違背。
最初伴駕禦書房,就遇見周德興之子周驥被揭同宮女亂搞關係,以“帷德不修”罪名,父子連坐誅死。在沒有什麽證據的情況下,不用審問,也不用調查。就是朱元璋輕描淡寫的一個朱批,就葬送了幾條人命,上百人被配嶺南喂大象。雖然周德興戰功卓絕,雖然周德興是朱元璋從小的玩伴。但因為牽涉到後宮的事情,誰敢多講話。更不要說和天子論個高低了。每當看見朱元璋手中的毛筆伸向混合了朱砂的硯台。朱允炆的心就會劇烈的跳動,因為他知道又會有人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朱允炆隻能保持沉默,心裏忐忑著看著朱元璋拿起那本他最擔心的密折,是錦衣衛呈上的,裏麵的內容是:靖寧侯葉昇牽連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沒有遲疑,朱元璋甚至沒有再去看後麵的詳細內容,直接就用朱筆圈了上去。又是數條人命就要消失。
“不要……。”
“沒有證據,單憑錦衣衛的一麵之詞就定罪,恐怕有些不妥。”
“要給葉將軍一個解釋的機會……。”
朱允炆仿佛又回到了現代的法庭,而自正在為當事人辯護。幾個月平靜而又無味的生活使朱允炆忘了自己麵對的是一個千古暴君。此時才想起來。望著朱元璋有些迷茫的眼睛,心裏不由一驚。
愕然抬起頭,好似不相信有人敢這樣對他說話一樣。饒有興趣的看著平日儒雅隨和的孫兒,朱元璋實在覺得沒有理由允炆會變得這麽急切,不過一個大臣的有罪無罪,該殺或者不該殺就在他的一念之間,不過他倒想聽聽孫兒要說出什麽道理。
這時朱允炆在一時衝動之下,冷靜後才明白自己在和誰說話,看著那張拉長的馬臉,心裏感到些許不妙,這不是六百年後的法製社會。這是一個生殺勿論集權的世界。
心裏不由無狀的呻吟,幾個月都過來了,何苦這樣把自己擺在一個風頭浪尖上呢?當下話鋒一轉,忙走到禦案前跪下。道:“皇祖父,允炆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你說吧……。”
“上次聽皇祖父說,世人都說帝王無情,濫殺無辜。如果這次再無緣由殺靖寧侯,我想皇祖父的盛譽會被小人汙蔑。所以我懇請皇祖父能法外開恩。或者給世人一個說法?”
“允炆,葉昇可是謀反,有什麽法外開恩?你不要多言了。”在朱元璋的眼裏,隻要涉及謀反,寧可錯殺,也不能放過。看見孫兒為了一介反臣辯解。心裏不由泛起一絲厭煩。難道這個孫兒真的不能明白朕的心意嗎?朕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你以後的順利嗎?
耐著性子,朱元璋中原按下心裏那份怒火,孫兒的不識好歹已經讓這個年邁的老人沒有耐心。咬著牙說:“當初我叫人在廳中放了一枝帶有很多刺的荊條,讓你父親撿起來。他不敢去揀。你知道是為什麽嗎?”
“……。”誰不知道,朱允炆腹誹道。這個故事在二十一世紀已經是人盡皆知了。
看見孫兒沒有回答,朱元璋笑道:“我當初令標兒拾荊條,他卻懼荊條有刺,恐刺傷自己的手。如果朕把刺除去,那麽再去拿不就沒事了嗎?我今天所以要殺這些人,就是除刺,你難道還不明白我的意思嗎?”
盡管是已經知道答案,但是朱允炆還是要起身行禮,讚歎聖上英明,心裏轉瞬一想,卻是計上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