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涸澤而漁
據丘吉爾說,19381939年度英國的整個軍事開支達到了三億零四百萬英鎊,而當時德國至少是十五億英鎊。(.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有趣的是,這個十五億數字正好是英國1937年1942年五年中全部國防開支的最初預算總數。不過,當時很快就承認,這個數字必將超出。但是這種領會並沒有引起絕望或者害怕國家破產的情緒,而隻是發生了一些爭論,如籌款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不過,也有人害怕和顧慮會發生過分的利潤獲得,實行突然而又很重的加稅和取消當前的社會進步計劃等等。總之,人們很不願意象德國那樣,把那麽大的一部分國家稅收和其他潛在資源用於重整軍備。
為了避免增加稅收和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張伯倫在1937年曾要求並且獲得了議會的批準,通過募集四億英鎊的國防借款來取得重整軍備所需的額外經費。到1939年2月為止,僅動用了一億九千七百萬英鎊。但是由於預計防務支出總額需五億八千萬英鎊,又由於政府的政策是從借款中取得大部分的防務經費,因此財政大臣在2月間決定要求授權借款八億英鎊(即1937年批準數的兩倍)。和1937年時的情形不同,這一建議得到了公眾很好的接受,因為他們本來害怕增稅將不可避免。大規模的政府借債被看作是醫治貿易蕭條和失業的一個有效藥方。人們並相信,至少在經濟衰退得到醫治之前,不必擔心通貨膨脹。當然,最大的好處是,借款的辦法可以使國家的大部分稅收改用於長期的福利項目,這自然要比用於破壞性的和浪費的戰爭準備上更得人心了。
在從1939年3月6日通過國防借款法案到戰爭爆發這六個月中,重整軍備的成本費用確實是在不停地猛漲。財政大臣在1939年4月25日提出預算案時說,在19391940年度國家總支出十三億二千二百萬英鎊中,六億三千萬英鎊將用於國防(比他在2月間預計的多五千萬英鎊)。到7月13日,他又一次把防務預算提高到七億三千萬英鎊,並說明其中將近五億英鎊準備用借款來籌措。4月裏他曾說過,國家的財政狀況現在完全取決於防務。但是如果考慮到很大一部分的費用是靠借債得來的,以及西蒙在7月間說過的那些話,那麽財政大臣的這種說法就可能要引起一些疑問,西蒙說“盡管有了這個確實是十分巨大的負擔,……我們今年在社會福利事業上大約也要比七、八年前再多花費五千萬英鎊”。他還說:“我們居然能挑起這雙重擔子,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的確,是很了不起;不過,隻要這種“巧妙的安排”持續下去,重整軍備就隻能是事倍而功半,而且也不可能趕上德國的步子。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為重整軍備而籌集資金時,法國同英國一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種顧慮的阻撓,而且它比英國更為不利,因為它的財政狀況極其虛弱。和英國不同,它始終沒有從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中真正恢複過來。而在一定程度上卻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發行公債以籌集國防經費的建議,在法國就比在英國能得到更熱烈的響應。1937年3月和1938年5月兩次發行國防公債,每次都在幾天之內就超額認購完畢。勃魯姆極其成功地發行了第一次的公債,但卻沒有能將第二次的建議執行到底,因為他同時遭到極左和極右兩方麵的激烈反對。他們不惜以國家的安全為代價,堅決不讓勃魯姆的政府掌握足夠的資金以便它能繼續維持下去。隻是依靠擁有特別權力的達拉第,才有了可能製造出一種發行公債所必需具備的信任氣氛。
雷諾在1938年11月28日提出的1939年度預算,估計花在軍備上的費用是二百五十五億五千一百萬法郎(按當時的比價,約合一億四千二百萬英鎊),比前一年增加了大約一百二十六億法郎。的確,在1938年11月第堅持說,這二百五十五億法郎必須被看作是來年全部防務支出的絕對限額。因此,要求甘末林提出一份按緊急次序排列的需要用款的清單。為此,他以國防軍總參謀長的身份於1938年11月25日召集了一次三軍參謀長會議。但是後來他抱怨說,在這次會上參謀長們又一次麵臨了一個既成事實,即一些決定都是在沒有任何一位參謀長參加討論的情況下由政府預先作出的。
然而,在1938年11月2日接任財政部長的雷諾身上,後勤部門的長官們卻發現了這樣一位部長:他比他的前任們更加同情他們的需要,而且似乎也更加有辦法能向他們提供所需的經費。就這樣,在年底以前(1938年12月28日)政府又宣布,來年的防務支出將增加到四百一十億法郎。同時雷諾還警告說,支出的巨大增加並不一定表示軍用物資的產量有大幅度的增長;順利而迅速的生產受到阻礙,這就意味著錢花得不得當,沒有得到它的全部價值;製造得快一些應該意味著造得更便宜一些。空軍部預算的報告起草人1938年12月29日對參議院講的話也含有同樣的意思,他說,一架飛機的平均價格是三百萬法郎(一萬七千英鎊),他們的目標是每月生產五百架。因此,每個月的飛機賬單將是十五億法郎,這同過去二十年平均每年用於空軍武器的全部經費差不多相等。
又過了僅僅四個月,政府決定必須再籌集一百五十億法郎的防務經費。1939年4月21日,它宣布了一些激烈的財政措施來籌集資金,並加速整個重整軍備的步伐。[.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在解釋這些措施的一次廣播演說中,雷諾一開始就坦率地提醒人們,法國正麵對著一個有八千六百萬人口、每星期工作六十小時的國家。國此,政府決定使每周工作四十五小時製成為“可以允許的”。在公用事業中這將使它們可以解雇多餘的勞動力。公共工程必須削減,酒精局撤銷後將能節省十二億法郎的開支。軍火利潤將限製在百分之十以內,並且必須繳納附加稅,可高達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一百。
雷諾的經濟和財政改革是很有成效的。所以,在1939年7月5日向英美報紙聯合社講話時他才可以宣布說,普通預算是十年來第一次取得平衡,就業人數有了增加,出口額正在上升。他說,現在超時工作的人是去年11月份的十倍;同時,失業人數比1938年6月減少了一萬四千人。6月份流回法國的黃金比前一個月增加了一倍。然而,雷諾自己後來寫道,假如經濟和財政改革在軍備競賽開始之初就實行,假如在那時就以1939年四百一十億預算數字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用來建造和裝備工廠,那麽,法國的命運肯定會是另一個樣子的了。但是法國人民當時並不要求這樣。
被雷諾獲得的成就和他對防務問題的特別關心所鼓舞,參謀長們擬訂了一份19401943年的廣泛深入而又綜合全麵的軍備計劃。他們聰明地決定,首先應該設法使政府批準他們認為實施這一計劃所必需的款項。但是,正如甘末林後來所寫的那樣,財政部還沒有“改掉它的老習慣,總是目光短淺,對任何事業都要吹毛求疵”。陸軍要求的是八百億法郎,空軍是七百五十億法郎,海軍則是四百五十億法郎。軍火製造總監雅科梅現在實際上已掌握了一切有關軍火製造的問題,他在與財政部秘書長密切配合之下,於1939年7月24日告訴陸軍參謀部軍備處長說,這些估計數字太高了,必須減少。國家承受不了這麽大的財政壓力。也許有必要放慢某些定貨的生產速度,有一些企業可以從每周工作六十小時改回到四十小時。這實際上等於是破壞為增加生產所作的一切努力。甘末林直接向達拉第呼籲,並附上一份關於陸、海、空三方麵一天戰爭所需費用的估計,用以說明在防務準備上花費幾十億法郎還要猶豫不決,是多麽的荒謬。最後,財政部同意了最初提出的數字――至少在一些最急需的項目上是這樣。
[加為好友]
不管英國和法國因慕尼黑協定而贏得的一年喘息時間使它們各自的軍備狀況可能得到的相對的改善有多大,但它們仍不能期望有絕對的改善,因為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更加強大。1939年,德國重整軍備的努力已接近頂峰,為了把工業轉入戰時生產而作的準備工作已完成,現在要開始收獲它的豐碩的果實了。這一年中英國和法國在某些方麵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有良好的決心、但行動緩慢、不能及時地有所收獲的年頭。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最多不過是兩年以前才開始認真地發奮努力,它們都還沒有著手改組國民經濟來為全麵重整軍備奠定基礎。直到1939年4月英國才邁出重要的一步,成立了一個供應部(成立得如此之晚,以致在開始時它幾乎不能幫什麽忙,反而成了一種妨礙物)。而法國則直到戰爭開始以後才采取了同樣的步驟。
對英國和法國來說,有些必須預先做的事情可能已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了,它們不僅僅是組織或行政方麵的變更,而且須要擺脫心愛的放任主義傳統,的確,這些變革意味著一定程度的專政。在英國,甚至1939年5月1日實行的征兵也成了一項重大的原則性變更,當然它也是一項重要的(如果是長期的)防務措施。最後,由於法國和英國政府不大願意拋棄“綏靖”思想,它們的種種努力繼續受到妨礙,結果是兩國政府沒有能在人民和肩負著重整軍備任務的那些人的心中激發起必要的緊迫感。從廣義上講,這些就是隱藏在和平的最後一年民主國家重整軍備平衡表數字後麵的一些因素。
慕尼黑危機降臨英國時,英國正在朝下列目標努力前進:計劃到193第一線飛機,到1940年3月31日,大城市空軍部隊將擁有二千三百七十三架第一線飛機並配有後備隊。在慕尼黑危機發生的那個時候,一般認為英國大概已經有了一千五百架左右的飛機,不過其中隻有一小部分稱得上是真正的新式飛機。那時,在三十個作戰中隊中隻有一個中隊裝備有噴火式戰鬥機,有五個中隊正在著手裝備著名的旋風式戰鬥機;許多轟炸機中隊配備的飛機即使還不算是報廢品,也已經過時。一年以後,當戰爭爆發時,盡管政府早就保證說裝備一千七百五十架第一線飛機的計劃已經完成,可是看來第一線的實力仍然不超出一千五百架的水平,因為在當時的空軍名冊上隻列有一百二十五個中隊。鑒於飛機生產率毫無疑問已有了顯著的提高,這種情況確實是令人吃驚的,並引起了公眾的很大憂慮。計劃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出於一種值得稱讚的願望,即希望隻用最新式的飛機裝備第一線。因此,主要的問題變成了如何改裝現有的中隊,而不在於成立新的中隊。
到1939年7月時,英國已有二十六個中隊全都配備了新式的有八挺機槍的戰鬥機。的確,戰鬥機所占的比例自上一年起已提高很多,原因是政策有了改變,詳情還將在下麵的章節中論述。1939年夏季每月大約生產一百三十架戰鬥機,而一年以前每月隻生產三十架左右:這一事實反映了這種政策上的變化。這種增產也並不是靠犧牲轟炸機的生產取得的,在這同一時期,轟炸機從每月生產約一百二十架增加到約三百二十架。確實,軍用飛機的每月總產量,從1938年8月的大約二百五十架,猛增到1939年9月的大約七百八十架。而且,除數量上的增加外,還有飛機體積的顯著加大(指轟炸機)和速度、火力等的明顯增加(指戰鬥機)。
法國空軍實力的狀況,就象一幅細節不清、輪廓平淡的圖畫。要說戰前一年的飛機產量提高了五到六倍,可能會造成錯覺,忘記了法國空軍部長居伊?拉尚布爾都承認的這樣一個事實,即1938年夏季每月平均隻生產三十九架飛機。到了1939年9月,產量可能已達到每月二百到三百架。但是,因為據拉尚布爾說,到1939年2月產量隻提高到每月一百架,生產速度的增加來得太遲,以致隻能重新裝備第一線中隊的半數。
根據法國官方的數字,戰鬥機的增產速度,就象英國的一樣,是戰前一年的成就中最出色的一項,從1938年夏季的每月生產五架,增加到1939年夏季的每月生產一百九十一架。在這段時期裏,法國除自己生產外,在很大程度上還靠從美國購買戰鬥機來補充。可是在1940年夏天法蘭西戰役期間,法國戰鬥機的實力,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隻不過略微超過五百架而已。因為最終的第一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依靠從美國購買飛機,法國官方公布的戰鬥機產量看來就象是大大地誇大了。至於轟炸機,法國的境況更為不妙。根據官方的數字,與1938年夏季的每月十四架相比,1939年夏季每月隻生產了十二架轟炸機。戰爭爆發時可以使用的三百九十架轟炸機中,沒有一架可以算是新式的。
這樣,法英兩國在1938年到1939年間的飛機產量,表麵上是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各自第一線飛機的實際數量,卻很少或沒有相應的增加。德國的情況卻相反。德國第一線的力量,1938年9月已達到二千九百二十八架,到1939年9月就上升到三千七百五十架,增加了八百架以上。另一方麵,在飛機產量的增長速度方麵,德國遠不及法國和英國,就是同它自己以往的記錄相比,也是很微小的。1938年9月,每月生產約四百五十架;1939年9月,每月接近七百架。戰爭爆發後,德國的飛機生產保持在每月八百架左右,直到遭到最初的軍事失利和挫敗後,才迫不得已重新大規模增產飛機。實際上,德國空中力量的發展已達到其極限。生產飛機的熟練工人來源幾乎已枯竭,服兵役的年齡已降低了一級。況且,經過1935年到1937年間的大規模生產試驗之後,如果德國的飛機設計要想跟得上時代的發展,那就必須有係統地重新改造飛機工業,而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產量下降。
[]
據丘吉爾說,19381939年度英國的整個軍事開支達到了三億零四百萬英鎊,而當時德國至少是十五億英鎊。(.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有趣的是,這個十五億數字正好是英國1937年1942年五年中全部國防開支的最初預算總數。不過,當時很快就承認,這個數字必將超出。但是這種領會並沒有引起絕望或者害怕國家破產的情緒,而隻是發生了一些爭論,如籌款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不過,也有人害怕和顧慮會發生過分的利潤獲得,實行突然而又很重的加稅和取消當前的社會進步計劃等等。總之,人們很不願意象德國那樣,把那麽大的一部分國家稅收和其他潛在資源用於重整軍備。
為了避免增加稅收和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張伯倫在1937年曾要求並且獲得了議會的批準,通過募集四億英鎊的國防借款來取得重整軍備所需的額外經費。到1939年2月為止,僅動用了一億九千七百萬英鎊。但是由於預計防務支出總額需五億八千萬英鎊,又由於政府的政策是從借款中取得大部分的防務經費,因此財政大臣在2月間決定要求授權借款八億英鎊(即1937年批準數的兩倍)。和1937年時的情形不同,這一建議得到了公眾很好的接受,因為他們本來害怕增稅將不可避免。大規模的政府借債被看作是醫治貿易蕭條和失業的一個有效藥方。人們並相信,至少在經濟衰退得到醫治之前,不必擔心通貨膨脹。當然,最大的好處是,借款的辦法可以使國家的大部分稅收改用於長期的福利項目,這自然要比用於破壞性的和浪費的戰爭準備上更得人心了。
在從1939年3月6日通過國防借款法案到戰爭爆發這六個月中,重整軍備的成本費用確實是在不停地猛漲。財政大臣在1939年4月25日提出預算案時說,在19391940年度國家總支出十三億二千二百萬英鎊中,六億三千萬英鎊將用於國防(比他在2月間預計的多五千萬英鎊)。到7月13日,他又一次把防務預算提高到七億三千萬英鎊,並說明其中將近五億英鎊準備用借款來籌措。4月裏他曾說過,國家的財政狀況現在完全取決於防務。但是如果考慮到很大一部分的費用是靠借債得來的,以及西蒙在7月間說過的那些話,那麽財政大臣的這種說法就可能要引起一些疑問,西蒙說“盡管有了這個確實是十分巨大的負擔,……我們今年在社會福利事業上大約也要比七、八年前再多花費五千萬英鎊”。他還說:“我們居然能挑起這雙重擔子,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的確,是很了不起;不過,隻要這種“巧妙的安排”持續下去,重整軍備就隻能是事倍而功半,而且也不可能趕上德國的步子。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為重整軍備而籌集資金時,法國同英國一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種顧慮的阻撓,而且它比英國更為不利,因為它的財政狀況極其虛弱。和英國不同,它始終沒有從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中真正恢複過來。而在一定程度上卻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發行公債以籌集國防經費的建議,在法國就比在英國能得到更熱烈的響應。1937年3月和1938年5月兩次發行國防公債,每次都在幾天之內就超額認購完畢。勃魯姆極其成功地發行了第一次的公債,但卻沒有能將第二次的建議執行到底,因為他同時遭到極左和極右兩方麵的激烈反對。他們不惜以國家的安全為代價,堅決不讓勃魯姆的政府掌握足夠的資金以便它能繼續維持下去。隻是依靠擁有特別權力的達拉第,才有了可能製造出一種發行公債所必需具備的信任氣氛。
雷諾在1938年11月28日提出的1939年度預算,估計花在軍備上的費用是二百五十五億五千一百萬法郎(按當時的比價,約合一億四千二百萬英鎊),比前一年增加了大約一百二十六億法郎。的確,在1938年11月第堅持說,這二百五十五億法郎必須被看作是來年全部防務支出的絕對限額。因此,要求甘末林提出一份按緊急次序排列的需要用款的清單。為此,他以國防軍總參謀長的身份於1938年11月25日召集了一次三軍參謀長會議。但是後來他抱怨說,在這次會上參謀長們又一次麵臨了一個既成事實,即一些決定都是在沒有任何一位參謀長參加討論的情況下由政府預先作出的。
然而,在1938年11月2日接任財政部長的雷諾身上,後勤部門的長官們卻發現了這樣一位部長:他比他的前任們更加同情他們的需要,而且似乎也更加有辦法能向他們提供所需的經費。就這樣,在年底以前(1938年12月28日)政府又宣布,來年的防務支出將增加到四百一十億法郎。同時雷諾還警告說,支出的巨大增加並不一定表示軍用物資的產量有大幅度的增長;順利而迅速的生產受到阻礙,這就意味著錢花得不得當,沒有得到它的全部價值;製造得快一些應該意味著造得更便宜一些。空軍部預算的報告起草人1938年12月29日對參議院講的話也含有同樣的意思,他說,一架飛機的平均價格是三百萬法郎(一萬七千英鎊),他們的目標是每月生產五百架。因此,每個月的飛機賬單將是十五億法郎,這同過去二十年平均每年用於空軍武器的全部經費差不多相等。
又過了僅僅四個月,政府決定必須再籌集一百五十億法郎的防務經費。1939年4月21日,它宣布了一些激烈的財政措施來籌集資金,並加速整個重整軍備的步伐。[.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在解釋這些措施的一次廣播演說中,雷諾一開始就坦率地提醒人們,法國正麵對著一個有八千六百萬人口、每星期工作六十小時的國家。國此,政府決定使每周工作四十五小時製成為“可以允許的”。在公用事業中這將使它們可以解雇多餘的勞動力。公共工程必須削減,酒精局撤銷後將能節省十二億法郎的開支。軍火利潤將限製在百分之十以內,並且必須繳納附加稅,可高達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一百。
雷諾的經濟和財政改革是很有成效的。所以,在1939年7月5日向英美報紙聯合社講話時他才可以宣布說,普通預算是十年來第一次取得平衡,就業人數有了增加,出口額正在上升。他說,現在超時工作的人是去年11月份的十倍;同時,失業人數比1938年6月減少了一萬四千人。6月份流回法國的黃金比前一個月增加了一倍。然而,雷諾自己後來寫道,假如經濟和財政改革在軍備競賽開始之初就實行,假如在那時就以1939年四百一十億預算數字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用來建造和裝備工廠,那麽,法國的命運肯定會是另一個樣子的了。但是法國人民當時並不要求這樣。
被雷諾獲得的成就和他對防務問題的特別關心所鼓舞,參謀長們擬訂了一份19401943年的廣泛深入而又綜合全麵的軍備計劃。他們聰明地決定,首先應該設法使政府批準他們認為實施這一計劃所必需的款項。但是,正如甘末林後來所寫的那樣,財政部還沒有“改掉它的老習慣,總是目光短淺,對任何事業都要吹毛求疵”。陸軍要求的是八百億法郎,空軍是七百五十億法郎,海軍則是四百五十億法郎。軍火製造總監雅科梅現在實際上已掌握了一切有關軍火製造的問題,他在與財政部秘書長密切配合之下,於1939年7月24日告訴陸軍參謀部軍備處長說,這些估計數字太高了,必須減少。國家承受不了這麽大的財政壓力。也許有必要放慢某些定貨的生產速度,有一些企業可以從每周工作六十小時改回到四十小時。這實際上等於是破壞為增加生產所作的一切努力。甘末林直接向達拉第呼籲,並附上一份關於陸、海、空三方麵一天戰爭所需費用的估計,用以說明在防務準備上花費幾十億法郎還要猶豫不決,是多麽的荒謬。最後,財政部同意了最初提出的數字――至少在一些最急需的項目上是這樣。
[加為好友]
不管英國和法國因慕尼黑協定而贏得的一年喘息時間使它們各自的軍備狀況可能得到的相對的改善有多大,但它們仍不能期望有絕對的改善,因為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更加強大。1939年,德國重整軍備的努力已接近頂峰,為了把工業轉入戰時生產而作的準備工作已完成,現在要開始收獲它的豐碩的果實了。這一年中英國和法國在某些方麵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總的來說,這是一個有良好的決心、但行動緩慢、不能及時地有所收獲的年頭。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最多不過是兩年以前才開始認真地發奮努力,它們都還沒有著手改組國民經濟來為全麵重整軍備奠定基礎。直到1939年4月英國才邁出重要的一步,成立了一個供應部(成立得如此之晚,以致在開始時它幾乎不能幫什麽忙,反而成了一種妨礙物)。而法國則直到戰爭開始以後才采取了同樣的步驟。
對英國和法國來說,有些必須預先做的事情可能已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了,它們不僅僅是組織或行政方麵的變更,而且須要擺脫心愛的放任主義傳統,的確,這些變革意味著一定程度的專政。在英國,甚至1939年5月1日實行的征兵也成了一項重大的原則性變更,當然它也是一項重要的(如果是長期的)防務措施。最後,由於法國和英國政府不大願意拋棄“綏靖”思想,它們的種種努力繼續受到妨礙,結果是兩國政府沒有能在人民和肩負著重整軍備任務的那些人的心中激發起必要的緊迫感。從廣義上講,這些就是隱藏在和平的最後一年民主國家重整軍備平衡表數字後麵的一些因素。
慕尼黑危機降臨英國時,英國正在朝下列目標努力前進:計劃到193第一線飛機,到1940年3月31日,大城市空軍部隊將擁有二千三百七十三架第一線飛機並配有後備隊。在慕尼黑危機發生的那個時候,一般認為英國大概已經有了一千五百架左右的飛機,不過其中隻有一小部分稱得上是真正的新式飛機。那時,在三十個作戰中隊中隻有一個中隊裝備有噴火式戰鬥機,有五個中隊正在著手裝備著名的旋風式戰鬥機;許多轟炸機中隊配備的飛機即使還不算是報廢品,也已經過時。一年以後,當戰爭爆發時,盡管政府早就保證說裝備一千七百五十架第一線飛機的計劃已經完成,可是看來第一線的實力仍然不超出一千五百架的水平,因為在當時的空軍名冊上隻列有一百二十五個中隊。鑒於飛機生產率毫無疑問已有了顯著的提高,這種情況確實是令人吃驚的,並引起了公眾的很大憂慮。計劃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出於一種值得稱讚的願望,即希望隻用最新式的飛機裝備第一線。因此,主要的問題變成了如何改裝現有的中隊,而不在於成立新的中隊。
到1939年7月時,英國已有二十六個中隊全都配備了新式的有八挺機槍的戰鬥機。的確,戰鬥機所占的比例自上一年起已提高很多,原因是政策有了改變,詳情還將在下麵的章節中論述。1939年夏季每月大約生產一百三十架戰鬥機,而一年以前每月隻生產三十架左右:這一事實反映了這種政策上的變化。這種增產也並不是靠犧牲轟炸機的生產取得的,在這同一時期,轟炸機從每月生產約一百二十架增加到約三百二十架。確實,軍用飛機的每月總產量,從1938年8月的大約二百五十架,猛增到1939年9月的大約七百八十架。而且,除數量上的增加外,還有飛機體積的顯著加大(指轟炸機)和速度、火力等的明顯增加(指戰鬥機)。
法國空軍實力的狀況,就象一幅細節不清、輪廓平淡的圖畫。要說戰前一年的飛機產量提高了五到六倍,可能會造成錯覺,忘記了法國空軍部長居伊?拉尚布爾都承認的這樣一個事實,即1938年夏季每月平均隻生產三十九架飛機。到了1939年9月,產量可能已達到每月二百到三百架。但是,因為據拉尚布爾說,到1939年2月產量隻提高到每月一百架,生產速度的增加來得太遲,以致隻能重新裝備第一線中隊的半數。
根據法國官方的數字,戰鬥機的增產速度,就象英國的一樣,是戰前一年的成就中最出色的一項,從1938年夏季的每月生產五架,增加到1939年夏季的每月生產一百九十一架。在這段時期裏,法國除自己生產外,在很大程度上還靠從美國購買戰鬥機來補充。可是在1940年夏天法蘭西戰役期間,法國戰鬥機的實力,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也隻不過略微超過五百架而已。因為最終的第一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依靠從美國購買飛機,法國官方公布的戰鬥機產量看來就象是大大地誇大了。至於轟炸機,法國的境況更為不妙。根據官方的數字,與1938年夏季的每月十四架相比,1939年夏季每月隻生產了十二架轟炸機。戰爭爆發時可以使用的三百九十架轟炸機中,沒有一架可以算是新式的。
這樣,法英兩國在1938年到1939年間的飛機產量,表麵上是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各自第一線飛機的實際數量,卻很少或沒有相應的增加。德國的情況卻相反。德國第一線的力量,1938年9月已達到二千九百二十八架,到1939年9月就上升到三千七百五十架,增加了八百架以上。另一方麵,在飛機產量的增長速度方麵,德國遠不及法國和英國,就是同它自己以往的記錄相比,也是很微小的。1938年9月,每月生產約四百五十架;1939年9月,每月接近七百架。戰爭爆發後,德國的飛機生產保持在每月八百架左右,直到遭到最初的軍事失利和挫敗後,才迫不得已重新大規模增產飛機。實際上,德國空中力量的發展已達到其極限。生產飛機的熟練工人來源幾乎已枯竭,服兵役的年齡已降低了一級。況且,經過1935年到1937年間的大規模生產試驗之後,如果德國的飛機設計要想跟得上時代的發展,那就必須有係統地重新改造飛機工業,而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產量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