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攻擊開始


    聲勢最為值赫的大概是德國第十集團軍(馮?賴歇瑙)的挺進。它衝過波蘭西裏西亞的工業區,在拉多姆以西使六萬波蘭軍隊陷於困境,最後到9月8日深入華沙市郊,切斷波茲南地區波軍的大部分。


    可是,波蘭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大大不如德軍,而且實際上得不到任何空中支援,然而進行了英勇的回擊,這從德國人承認傷亡四萬人就可以證明。


    戰敗了的波蘭人還將受到更為陰險的致命打擊;9月17日,俄**隊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推進,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直到寇鬆線。於是,除了華沙圍城戰之外,一切戰鬥都已停止。18日波蘭政府流亡到羅馬尼亞。華沙終於在9月30日陷落。


    希特勒在1938年和1939年靠了虛張聲勢征服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隨後用閃電戰征服波蘭,其主要先決條件,是要確保後方安全不受攻擊。在這兩次行動中,他的軍事顧問都曾警告他說,德國還沒有強大到足以在兩條戰線上同時作戰。在這兩次行動中,他都直覺地察覺到西方敵人的軟弱,他有理由可以冒一下險,而且不用到冬天就可結束波蘭的戰爭,屆時他就可從容地把勝利的軍隊從東線戰場調到“西壁”。


    法國無意為它的波蘭盟國擔負起主要的攻勢,除非從馬其諾防線的西北端到英吉利海峽的那個一百八十英裏的缺口能由一支全副裝備的英**隊來增援;無可諱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1939年5月19日簽訂的法波武裝部隊合作的軍事條約中,甘末林將軍對法國用來進攻德國的兵力,小心地避不講定任何明確的數字,但是他答應,在德國進攻波蘭的十六天內,法國將以“大部分的兵力”進攻德國。由於波蘭軍隊不到十六天就已經覆滅,法國政府無疑地認為自己可以解除道義上的責任,事實上,第五集團軍、第四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曾謹慎地向前進入德國領土,沒有遇到抵抗,一直推進到德國人在勞特堡和特裏爾之間的築壘防線,方才停止。他們在那裏按兵不動,繼續呆了幾個星期,由於要抽出人力物力用於北方防區,才決定於9月30日撤回到馬其諾防線後麵。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一支包括四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的英國遠征軍(據說有十萬人)於一個月內就在法國登陸,並部署在前方的集中地區。而在1939年,就不可能有同樣的成績。經過二十五年,空軍的潛在威脅力量大大加強了;因此,在1914年曾經使用過的登陸港口,即哈佛、第厄普,甚至布洛涅和加來,都非常危險地暴露在空襲下。主要的登陸處不得不朝後轉移到諾曼底和布列塔尼半島上的瑟堡、布雷斯特、南特和聖納澤爾等港口。結果法國交通線的長度是從前的三倍,供應工作當然就隨之而複雜並成倍地增加。經過二十五年,還產生了另一個新的特點:坦克和重型機動運輸車輛不僅需要更大噸位的船隻裝載,還需要更大的船塢設備和起重機。一支機械化部隊與騎兵不同,在交通線上還需要範圍大得多的維修機構,包括有關工場和搶修車等較笨重的設備,並需大大增加維修人員。


    所有這些不利條件和種種限製,加上英國必須縮小野戰軍規模,加強國內防空力量,以致在英國宣戰後的第一個月中,隻有八萬人在法國登陸,其中有許多部署在交通線上,作戰兵力隻有兩個步兵師,沒有任何裝甲部隊。第一軍接防毗連比利時邊境上從莫爾德到格魯森一段的法國防區。直到1939年10月中旬,戈特勳爵的遠征軍總數才達到兩個軍(四個步兵師和兩個坦克旅);直到六個月以後,他僅有的一個裝甲師才開赴法國


    俄國受到希特勒在波蘭進行閃電戰成功的鼓舞,同時害怕德國隨後會滲入獨立的波羅的海國家,便在11月30日對芬蘭首都發動不宣而戰的空襲,緊接著就用大約十五個師的兵力,分成五個散得很開的縱隊,沿著整個俄芬邊界向芬蘭進軍。俄軍依靠強大的空軍和裝甲部隊的支援,企圖突破所謂“曼納海姆防線”,就是在芬蘭灣和拉多加湖之間的卡累利阿地峽上的防禦工事地帶(大部分是木造的碉堡)。


    芬蘭軍隊隻有三個師和一個騎兵旅,人數雖少,然而堅定果敢,在宿將陸軍元帥曼納海姆的指揮下,進行了意想不到的頑強抵抗,除在極北方的佩特薩莫之外,俄國的進犯處處都遭到嚴重的損失。企圖越過卡累利阿邊境向西推進的其他一些入侵的縱隊,也遇到同樣的抵抗。由於缺乏公路和鐵路,由於主要的戰線部署受到地理上的限製,加上地形上的困難,在此後兩個月中,俄國人所有的進攻都失敗了。芬蘭政府一再向美國和國際聯盟呼籲,要求幫助它反對俄國無緣無故的侵略;英國和法國當然對這些呼籲極表同情,甚至要求挪威和瑞典這些在地理上阻隔的國家給予過境運輸的方便,以運送誌願兵、軍火和飛機去幫助芬蘭。然而這些要求遭到挪威和瑞典的拒絕,唯一可以選擇的路線,隻有繞過北角,到小小的漁港佩特薩莫,而這條路線實際上是行不通的。德國為了報答俄國在其他方麵給予的好處,已對俄國保證中立,否則它倒會幫助芬蘭的。因此,俄國人要消耗掉芬蘭人的抵抗力,隻是時間問題而已。2月1日,俄國人對曼納海姆防線大舉進攻,13日突破了這條防線。不到一個月,在3月12日簽訂了和約。芬蘭實際上失去了自由而向它的強鄰投降了。


    當19391940年之交的嚴冬來臨時,波的尼亞灣結了冰,德國不能再通過呂勒歐港得到瑞典供應的優質鐵礦砂,於是礦砂就從鐵路運到挪威大西洋沿岸的不凍港納爾維克,再通過挪威和丹麥的領海運到德國各港口。(.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這些領海已經被德**艦恣意濫用了一段時間,2月16日,英國驅逐艦“哥薩克”號在耶辛峽灣進入挪威領海,俘獲德國政府的船隻“阿爾特馬克”號,救出了關在船上的大約三百名英國戰俘。4月8日,英國和法國政府宣布以水雷封鎖挪威領海,以阻止這種運輸。英國驅逐艦在納爾維克港口外設置了布雷區。同時還作好準備,以便用船載運一支小小的遠征軍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進行幹涉。


    德國自從3月1日起就在計劃的反擊已經在進行了。4月9日清晨,德國一支機械化縱隊侵入丹麥,幾乎兵不血刃就占領了哥本哈根。同時德國海軍在4月7日以前已經離開波羅的海和北海基地,掛著英國皇家海軍軍旗,駛進並占領了奧斯陸、霍爾滕、阿倫達耳、克裏斯蒂安桑、埃格鬆、卑爾根、特隆赫姆和北極圈內的納爾維克等港口。這些軍事行動,得到停泊在挪威港口內一些商船貨艙中的武裝德軍的支援。空降部隊也在奧斯陸和斯塔萬格的機場降落。挪威陸軍、海軍和海防部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國重型巡洋艦“布呂歇爾”號和幾艘運輸船及較小的船隻,在企圖進入奧斯陸峽灣時被擊沉了;然而德國的攻勢銳不可當,於是小小的挪威野戰軍在驍勇的總司令奧托?魯蓋將軍率領下撤退到米耶薩湖源頭的防線,掩護北至卑爾根和特隆赫姆的內陸交通。


    地理條件使英法兩國要立刻進行任何援助都很困難,但是在英國皇家海軍4月13日摧毀了納爾維克港內的德國驅逐艦隊以後,一支小規模的英法遠征軍於4月15日在納爾維克附近的哈爾斯塔登陸。16日和17日,另一支英法部隊在特隆赫姆以北的納姆索斯登陸。18日,英國本土軍的一旅沒有實戰經驗的新軍在羅姆斯達爾峽灣口的翁達爾斯內斯登陸,並向南推進到奧斯陸鐵路線上的當博斯和沃塔。這些都是為在特隆赫姆登陸的主要行動計劃所作的輸助戰。然而,這個主要的作戰計劃由於缺乏空軍掩護,經英國海軍部的要求而放棄了,4月24日,有一個大膽的計劃,準備在翁達爾斯內斯以南的冰凍的萊斯亞斯科格湖上築一個機場,供一個中隊戰鬥機使用,可是由於德國的空中優勢而被挫敗了,兩星期以後(5月2日和3日),在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的小支部隊遭空襲而受到相當大的損失以後,隻好撤退。撇退的決定是於4月27日在倫敦作出的。在哈康國王和挪威政府官員於4月29日在莫耳德登上英國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前往挪威北部的特朗瑟以後,倒黴的挪威軍隊隻好聽天由命,被迫於5月4日向德國人投降。納爾維克後來於5月28日為一支由英、法、挪威和波蘭分遣隊組成的聯軍所占領,但是那時盟軍正膠著在佛蘭德作殊死戰,把部隊留在北極圈內不是其目的,因為在這夏季不夜的幾個月中,部隊的給養線經常暴露在以陸地為基地的飛機空襲之下。盟軍於6月8日從納爾維克撤退,兩天以後,駐紮在挪威北部的挪威部隊放


    德國人一等到波蘭被瓜分,與蘇俄的分贓已有適當安排之後,馬上把大部分兵力調往西線。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發布了他最早的入侵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命令,這有雙重目的:殲滅法英軍隊,在佛蘭德和法國北部獲得足夠的土地,以便對英國進行有效的海空戰爭,同時在易受攻擊的魯爾區前麵形成一條防禦地帶。隻等裝甲兵團集中和氣候適宜,這一攻擊就立即開始。到1939年11月初,最高統帥部在西線總共已集中了一百四十個師,其中有十個是裝甲師,隻留下約二十個師駐守波蘭和監視蘇聯邊境。由二十個師組成的南線的c集團軍群(馮?萊布將軍),麵對阿爾薩斯洛林前線的馬其諾防線,而主要戰鬥部隊(一百二十個師,包括全部十個裝甲師),則都集中在麵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邊境的三個集團軍群(b集團軍群由馮?包克指揮,a集團軍群由馮?倫斯德指揮,裝甲集團軍群由馮?克萊斯特指揮)。整個軍隊又置於馮?勃勞希契指揮之下。


    ~~~~~~~~~~~~~~~~~~~~~~~~~~~~~~~~~~~~~~~~~~~~~~~~~~~~~~~~~~~~~~~~~~~~~~~~~~~~~~~~~~~~~~~~~~~~~~~~~~~~~~~~~~~~~~~~~~~~~~~~~~~~~~~~~~~~~~~~~~~~~~~~~~~~~~~~~~~~


    有證據表明,希特勒原來打算及早在1月中旬動手,1月10日,有一架德國飛機在比利時默茲河畔的默舍朗迫降,機上有一個參謀,攜帶著入侵荷蘭、比利時的作戰命令,顯然打算在幾天內就入侵。攻擊沒有立刻開始,可能由於這一過早的泄密,也可能由於德國的將領們勸告希特勒推遲進攻,等待土地和氣候條件更為合適時再說。在挪威戰役於第一周中結束以後,好戲終於上演,象在波蘭戰役以前一樣,戰略主動權掌握在德國人手中。


    盟軍方麵的條件十分困難。麵臨意大利和瑞士邊境山巒起伏的南線防區,由第三集團軍群(貝鬆將軍)的五個師防守。中線由第二集團軍群(普雷特拉將軍)的第五集團軍、第四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二十六個師,守衛要塞的駐軍在外)守衛馬其諾防線,而第一集團軍群(比約特將軍)的二十八個法國師和九個英國師則扼守著從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峽麵向比利時邊境一帶。統帥部的後備軍有二十一個師(十八個步兵師和三個裝甲師),廣泛地分散在瓦茲河與汝拉山脈之間。全部軍隊置於指揮東北戰線的喬治將軍的統率之下。比約特將軍的集團軍群包括防守沿海地區、擁有七個師的第七集團軍(吉羅將軍);還有戈特勳爵率領的英國遠征軍,包括三個軍(九個師),從阿爾芒蒂埃爾以北拉開到莫爾德堡,在那裏與有六個師的第一集團軍(布蘭查德將軍)會合;再往南是擁有八個師的第九集團軍(科拉普將軍),防守從特雷隆到蓬塔巴的默茲河地區,以及擁有七個師的第二集團軍(亨茨格將軍)防守蓬塔巴到隆克翁正西一線,從隆克翁以東開始就是馬其諾防線的工事了。在這一百八十英裏長的北線防區的前麵,就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中立國的緩衝地區。比利時能夠集合二十個步兵師和兩個騎兵師;荷蘭已動員了十個師,但是這些軍隊都沒有打運動戰的實際經驗,而這兩個國家,無論是它們之間,或是與法國或英國之間均無共同防務計劃。總起來說,德國調動了一百四十個機動師,來對付盟國總共八十九個師,如果低地國家受到攻擊,盟軍的兵力將增至一百二十一個師,計:法國八十個師,英國九個師,比利時二十二個師,荷蘭十個師。然而盟軍卻分布在自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峽七百五十英裏的漫長戰線上。對付德國的十個裝甲師,法國隻能拿出三個裝甲師和三個輕機械化師。英國唯一的一個裝甲師不曾在法國登陸。空軍方麵,盟軍在數量上處於類似的劣勢;德國擁有三千二百架飛機,而英法隻有二千架。


    盟軍總司令甘末林將軍麵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顯然德國人會毫無顧忌地侵犯荷蘭和比利時的中立,而且事實上,1940年1月在德國飛機上繳獲的文件證明,他們無時不想這樣幹。但是比利時人和荷蘭人卻都極力希望避免給予德國人任何借口來采取這樣的侵略行動,以致他們直到最後一分鍾還拒絕與盟國進行任何方式的合作,甚至不讓盟國知道他們自己的防禦計劃。


    在和平時期沒有將馬其諾防線延伸到蒙梅迪西北以掩護毗連比利時的邊境,但是卻利用冬季進行僵持戰的幾個月,在這地區築了一條應急防線,這主要是由於英國遠征軍的努力。盟軍在這條防線後麵能夠比較安全地等著德國裝甲部隊來襲擊。但是,這樣做的話,就要讓不久便會向英法求救的比利時和荷蘭去聽天由命了。不僅如此,這樣做還意味著丟掉荷蘭境內的馬斯河下遊,比利時境內的艾伯特運河和埃斯科(斯凱爾特)河一帶重要的反坦克屏障,另外還要增加大約三十個師的兵力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異時空之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肥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肥羊並收藏異時空之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