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勒緊褲帶
另一個問題是貨物的運輸,這個問題在戰爭剛爆發時似乎不那麽緊迫。(.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有關部門根據戰前對英國運輸設備所作的估計,認為這時可以派用處的設備,將能勝任所需要承擔的全部運輸任務。這種過分樂觀的想法,造成了許多近乎災難性的後果。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沒有哪一個機構能對海運擁有完全的控製權,除戰時內閣外,也沒有哪一個機構在負責規劃如何進口。另外,各有關當局認為船舶的噸數已足夠使用,而無視阿瑟?索爾特爵士(後為勳爵)等人的意見,他們認為,應當把那些體積大、在運輸中占艙位、貯藏起來也不致有變質之虞的原材料堆存起來。在國內,政府也沒有做什麽工作去鼓勵農業生產各部門,而這些恰恰是最有可能使進口需要物資數量減少的部門。
雖然說,海運危機直到1940-1941年的冬天才出現,但在1940年初就很明顯,情況遠遠不象預料的那樣妙。1月間,政府宣布征用全部遠洋船舶,並采取了使進口計劃更能發揮效力的措施,其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運輸”和“現購”兩方麵的要求。在“現購”和“運輸”這兩種要求之間,也開始出現了困難。由於缺乏美元,必須減少向美國購貨,而海運艙位的不足,則影響了運輸的數量和時間,產生了更嚴重的問題。在戰爭的頭九個月裏采取的那些管理政策失敗了,這一點表現於,雖然這一時期的輸入量比戰時任何一個時期都高,但是庫存量卻聽任其急劇減少。
人力問題
人力問題是戰時經濟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它不僅牽涉到建立一支人數多多益善的勞動大軍的問題,而且還要做到在各軍種、民防和主要工業之間合理分配人力,並在工業方麵使人力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在戰爭爆發之前,有關武裝部隊征兵的計劃和有關在工業部門保留必要工人的計劃已經擬訂就緒。征兵工作順利開展,到1939年底已經有一百多萬人應征入伍。1939-1940年的冬天,征兵的速度放慢了,但是到1940年春天又加快了。可是武裝部隊由於缺乏裝備,所以需要的人力還不太多。在戰爭的頭九個月裏,盡管有專業人員登記表規定的限製,部隊還是從工業部門獲得了它所需要的全部勞力。
工業方麵的情況有些不同。在戰爭爆發之前,對於工業勞動力的擴大和再分配方麵的組織工作,沒有製訂過計劃。政府的專家們曾經預言,勞動力的需要量將大大增加,但是結果證明,在所說的這段時期內,工業方麵吸收勞工的能力很差。1940年4月,仍有一百多萬人失業,即使不把暫時失業的人員計算在內,一個久治不愈的失業“硬核”仍然存在。可是,也有一個重要的例外情況。從戰爭爆發後,對熟練工人越來越需要,但是英國政府沒有下過決心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並建立一支熟練工人的後備軍,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更困難的時期。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措施,理應在當時就采取,而不必等到後來。可是,英國政府錯過了擴大和發展訓練中心的機會;由於害怕引起工人鬧事,政府不敢強行推廣以非熟練工人來頂替部分熟練工人的辦法,同時也不敢要求對可以調度的熟練工人強行重新分配。政府隻得采取間接措施和利用經濟形勢,但是這些辦法都未能實現重新分配熟練工人的希望,結果,出現了“偷挖”和普遍囤積熟練工人的現象。
加強財政金融管理
在英國國內,1940年5月以前的一段時期,乃是躊躇狐疑和坐失良機的時期。雖然1939年8月24日的緊急授權法授與了政府幾乎無限的法定權力,但是這些權力並沒有被使用過。政府為了害怕引起騷動,不敢貿然采取不得人心的措施,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政府在多數情況下反而落後於公眾輿論。政府的工作效率,還因以下幾個因素而降低了,如:傾向於把作戰努力主要看作是財政金融問題,而不是看作物質資源問題;在當時也缺乏為編製一些稍微精確一點的計劃所必需的詳細的統計資料。
英國政府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決心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以防止通貨膨脹和投機活動。戰爭爆發後,物價立即上漲,更加強了政府的這一決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政府頒布了物價初步凍結令,到1939年10月,又代之以預先規定最高價格的原則,以彌補設備更新的費用。這些條例是有效的,因為這些條例確實製止了投機活動的泛濫,但是它們不能適用於所有商品,而且,它們的作用是保持利潤穩定,而不能防止物價上漲。在戰爭爆發時,政府曾實行征收百分之六十超額利潤稅的辦法,來全麵製止投機活動。後來到1940年5月,這一稅率又提高到百分之一百。
在防止通貨膨脹和投機活動的工作中,英國政府所碰到的主要困難之一是,在某些情況下,有必要去考慮利潤的動機,因為利潤可以刺激人們更加賣力。在農業領域,這一點更明顯。增加糧食生產,對於解決從海外輸入物資的問題來說,顯然具有最重大的意義。在1939-1940年的那個冬天,製訂農產品價格的政策,既要貼補生產成本的提高,又要允許農民的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可是,由於缺乏遠見,政府不能區別各種作物的價值,隻是籠統地鼓勵生產一切農作物,而沒有鼓勵生產那些從營養角度來看是最需要的作物。它要求每樣東西都出產得多些,農業生產的水平確實是提高了。然而,如果把這種經濟刺激的政策同樣寬大地應用於同作戰努力有極其重要關係的所有其他民生部門的話,那麽,戰時經濟非常可能已經變得難以收拾了。
工資問題是使政府大傷腦筋的問題。工資不僅是生產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收入的最大組成部分。而且,工資比利潤更有可能轉變為商品。鑒於商品越采越缺乏,因此對工資進行嚴格的限製是合乎需要的,但是,這樣做政治上有困難。最有希望能使工資穩定的辦法,是把生活費用固定下來。如上所述,政府所采用的物價管理辦法,在這方麵並不是完全有效。政府仍然相當害怕工人鬧事,1939年12月6日,財政大臣在一次演說中要求工人合作來使工資保持穩定。工會理事會的秘書長答複說,工人不會同意生活水平有任何降低。1939年10月,煤礦工業首先增加工資,後來其他許多經濟部門也同樣增加了工資,危險的是,增加工資將成為普遍性的。由於有組織的工人拒絕接受有關工資增加的任何一般性政策,而工業的安定對政府說來又是必要的,因此政府隻能依靠開展群眾教育運動,隻能設法把生活費用的上漲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內。為了實現後一目標,1939年11月,政府決定采用“臨時”補貼辦法,以防止有可能發生的主要食品價格的猛漲。這種“臨時”補貼就成為後來的幾個戰爭年頭裏經濟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
到1940年6月的時候,工資平均已經增加了百分之十左右,而生活費用則上漲了百分之十七。但是,從通貨膨脹的觀點來看,情況卻比這還要不好。因為,工資率或許隻有上升百分之十,可是每人的平均收入卻已經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三十。商品供應越來越少,同時,為了吸收遊資以及防止用銀行提供信貸來籌措戰費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政府勢必要增加稅收。然而在1939年9月編製的第一個戰時預算中,收支雖有了相當大的增加,可是到1940年春天的時候,在全部戰費中,來自稅收的部分仍然遠遠不到半數。為了吸收遊資,1939年11月曾開展一個鼓勵國民儲蓄和勸購國防公債的運動,但是總的說來,效果是令人失望的。
要把英國的和平時期經濟轉變為戰時經濟,單單采取那些旨在限製購買力的財政措施是不夠的。雖然在戰爭的頭九個月裏,壓力不象後來那麽大,但是民用的需要已經在同戰爭的需要和出口貿易的需要以及儲藏物資的需要相競爭了。隻有政府對資源進行直接控製,才能保證從民用部門獲得必要的物資;但是這種管理工作進展緩慢,一直拖到1940年下半年才開始見效。甚至在那些競爭既直接又明顯的地方,如在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方麵,政府的行動也是拖拖拉拉的。1940年4月,曾推行過一種嚴格的製度,規定要經過特許方可使用鋼鐵材料,可是這個製度直到1940年底才有效地實施。審批建築執照的正式製度則到同年10月才建立起來。在其他方麵,如果對資源的競爭一般說來是由於缺乏海運艙位和外匯以及由於儲藏物資的需要等原因所造成的話,管理工作的效果甚至還要差。上文已經談到過,政府缺乏一個周密的進口政策,從而不能使外匯和海運艙位得到充分的利用。供應部總的說來既不負責原材料的采購,也不負責隨後的分配工作,以致一直到1940年6月的時候,仍然由於缺乏物資管理工作而使象銅那樣的戰略物資仍被用來製造諸如飾物、窗簾掛杆和床架等非急需的商品。
政府躊躇不決的另一個例子是,它遲遲不願實行糧食配給。雖然在戰爭發生之前,對汽油、燃料和主要食品立即實行配給的計劃已經擬訂就緒,但是隻有汽油是在戰爭爆發後一個月內就實行配給的。在整個戰爭時期,煤氣、煤和電力的配給工作自始至終隻是部分生效,糧食配給製度的推行則一拖再拖。開始時,那些掌權的人顧慮很多,生怕輿論將對這一措施不滿,甚至當這種疑慮已經迅速消除後,政府還是猶豫不決。在戰事開始後,有兩個月的時間,食品配給一直沒有實行,甚至在那以後,也隻有對黃油和熏肉這兩樣當時已經開始缺乏的食品實行配給,至於肉類和食糖,則一直拖到1939年12月才開始配給。
由於缺乏任何由政府來掌握的全麵的管理製度,民用品生產所消耗的物資在國家資源中所占的比例,必然是過高的。生活標準仍然保持在這樣的水平,相對於戰時經濟的要求來說,水平這麽高是不合理的。照理說,應當利用戰爭的這頭九個月的時間,把國民經濟的力量鞏固起來,可是這段時間卻被白白地浪費掉了。
盟國間的合作
鑒於英國在其自身的經濟上未能作好打一場總體戰的準備,在戰爭初期,英法兩國試圖進行經濟合作沒有取得什麽具體的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英國的缺陷前麵已經提到過,完全有理由可以說,法國的經濟也有許多同樣的毛病。
在慕尼黑危機發生前幾年,英法兩國已經開始進行經濟協商,可是在1939年9月之前,兩國幾乎沒有采取過任何具體措施。在軍事方麵,雙方已同意,當戰爭一爆發,就重新組成最高作戰會議,但是在經濟合作方麵,卻沒有製訂過類似的具體計劃。兩國對進行經濟戰的問題曾作了廣泛的討論,並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合用兩國經濟資源的問題,或者在兩國軍備計劃一體化的問題上,卻沒有取得什麽進展。事實上,協調盟國之間作戰努力的計劃,一直都隻是擬訂一些內容有局限的協定,而且,除了達成一個防止競相爭購物資的一般性協議外,別無什麽成績可談。對於緊要的財政問題,兩國財政部保持緊密聯係,但是在戰爭爆發的時候,雙方還沒有製訂出一項聯合政策。在同樣緊要的海運問題上麵,法國人不得不勉強承認自己必須依賴英國的船舶,他們確信,英國的船舶噸位將足夠滿足兩國的需要。
不過在法國覆滅前的一段時期,兩國也曾取得某些明確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這應當歸功於法國經濟專家讓?莫內,他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一直極力主張兩國間要進行更密切的經濟合作。由於他的努力,成立了一個組織,由負責處理各類具體問題的九個執行委員會和一個協調委員會組成,莫內本人擔任協調委員會主席,負責以下工作:協調九個執行委員會的工作;監督盟國駐國
外采購代表團的工作;決定誰有權利優先采購的問題。這些委員會雖然在組織上是極好的,但是一無成績。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能提供為製訂各項計劃所需要的統計資料。海運問題尤其令人惱火。英國對自己的運輸力量估計過高,而且在那時,兩個國家都沒有製訂過精確的或切合實際的進口計劃。
1940年4月9日早晨,當英國公眾獲悉德國在前一夜已經入侵了丹麥和挪威的消息時,他們就象1939年9月3日聽到張伯倫宣布同德國進入交戰狀態時那樣,感到寬慰。他們又一次覺得,問題終於明確了,行動的機會已經來到了。在德國對這兩個從不惹是生非、從未向它挑過釁的中立國無緣無故地發動進攻後,人們認為,它的這一行徑比它以前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進犯更為邪惡;這一次,德國是跨海進行侵略的,所以它肯定是在碰運氣,完全有可能被英國擊退,而且是被英國占絕對優勢的兵力所擊退。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德國海軍居然成功地通過了英國海軍的交叉火力網,不僅占領了有斯卡格拉克和奧斯陸峽灣這兩個狹窄的海峽所掩護的奧斯陸,而且還占領了大西洋海岸的四個挪威海港,包括極北麵的納爾維克港在內,從瑞典北部的基律納運來的重要物資鐵礦砂,就是在這個港口裝船的。但是,也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德國人這一輕舉妄動,對西方盟國是有利的。以前,德國在陸地上向波蘭進行閃電戰時,西方盟國無法在那裏采取直接的行動來進行幹預,而這一次的閃電戰是跨海進行的,而且受害的兩個國家都是處於西方盟國的兵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所以一看到德國在這次閃電戰中所取得的勝利猶如上次在波蘭那樣迅速、巨大、輝煌,英國人就越發感到沮喪和羞恥。當挪威軍隊被擊敗,而英國在挪威的登陸部隊狼狽地逃回到船上時,事情已變得很明顯,德國參謀總部的這一表麵上的輕舉妄動實際上是對采用空軍力量後,戰爭的打法會產生徹底變化有正確估計,從而製定了一個合乎科學的作戰計劃。
另一個問題是貨物的運輸,這個問題在戰爭剛爆發時似乎不那麽緊迫。(.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有關部門根據戰前對英國運輸設備所作的估計,認為這時可以派用處的設備,將能勝任所需要承擔的全部運輸任務。這種過分樂觀的想法,造成了許多近乎災難性的後果。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沒有哪一個機構能對海運擁有完全的控製權,除戰時內閣外,也沒有哪一個機構在負責規劃如何進口。另外,各有關當局認為船舶的噸數已足夠使用,而無視阿瑟?索爾特爵士(後為勳爵)等人的意見,他們認為,應當把那些體積大、在運輸中占艙位、貯藏起來也不致有變質之虞的原材料堆存起來。在國內,政府也沒有做什麽工作去鼓勵農業生產各部門,而這些恰恰是最有可能使進口需要物資數量減少的部門。
雖然說,海運危機直到1940-1941年的冬天才出現,但在1940年初就很明顯,情況遠遠不象預料的那樣妙。1月間,政府宣布征用全部遠洋船舶,並采取了使進口計劃更能發揮效力的措施,其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運輸”和“現購”兩方麵的要求。在“現購”和“運輸”這兩種要求之間,也開始出現了困難。由於缺乏美元,必須減少向美國購貨,而海運艙位的不足,則影響了運輸的數量和時間,產生了更嚴重的問題。在戰爭的頭九個月裏采取的那些管理政策失敗了,這一點表現於,雖然這一時期的輸入量比戰時任何一個時期都高,但是庫存量卻聽任其急劇減少。
人力問題
人力問題是戰時經濟的最重要問題之一。它不僅牽涉到建立一支人數多多益善的勞動大軍的問題,而且還要做到在各軍種、民防和主要工業之間合理分配人力,並在工業方麵使人力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在戰爭爆發之前,有關武裝部隊征兵的計劃和有關在工業部門保留必要工人的計劃已經擬訂就緒。征兵工作順利開展,到1939年底已經有一百多萬人應征入伍。1939-1940年的冬天,征兵的速度放慢了,但是到1940年春天又加快了。可是武裝部隊由於缺乏裝備,所以需要的人力還不太多。在戰爭的頭九個月裏,盡管有專業人員登記表規定的限製,部隊還是從工業部門獲得了它所需要的全部勞力。
工業方麵的情況有些不同。在戰爭爆發之前,對於工業勞動力的擴大和再分配方麵的組織工作,沒有製訂過計劃。政府的專家們曾經預言,勞動力的需要量將大大增加,但是結果證明,在所說的這段時期內,工業方麵吸收勞工的能力很差。1940年4月,仍有一百多萬人失業,即使不把暫時失業的人員計算在內,一個久治不愈的失業“硬核”仍然存在。可是,也有一個重要的例外情況。從戰爭爆發後,對熟練工人越來越需要,但是英國政府沒有下過決心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並建立一支熟練工人的後備軍,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更困難的時期。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措施,理應在當時就采取,而不必等到後來。可是,英國政府錯過了擴大和發展訓練中心的機會;由於害怕引起工人鬧事,政府不敢強行推廣以非熟練工人來頂替部分熟練工人的辦法,同時也不敢要求對可以調度的熟練工人強行重新分配。政府隻得采取間接措施和利用經濟形勢,但是這些辦法都未能實現重新分配熟練工人的希望,結果,出現了“偷挖”和普遍囤積熟練工人的現象。
加強財政金融管理
在英國國內,1940年5月以前的一段時期,乃是躊躇狐疑和坐失良機的時期。雖然1939年8月24日的緊急授權法授與了政府幾乎無限的法定權力,但是這些權力並沒有被使用過。政府為了害怕引起騷動,不敢貿然采取不得人心的措施,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政府在多數情況下反而落後於公眾輿論。政府的工作效率,還因以下幾個因素而降低了,如:傾向於把作戰努力主要看作是財政金融問題,而不是看作物質資源問題;在當時也缺乏為編製一些稍微精確一點的計劃所必需的詳細的統計資料。
英國政府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決心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以防止通貨膨脹和投機活動。戰爭爆發後,物價立即上漲,更加強了政府的這一決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政府頒布了物價初步凍結令,到1939年10月,又代之以預先規定最高價格的原則,以彌補設備更新的費用。這些條例是有效的,因為這些條例確實製止了投機活動的泛濫,但是它們不能適用於所有商品,而且,它們的作用是保持利潤穩定,而不能防止物價上漲。在戰爭爆發時,政府曾實行征收百分之六十超額利潤稅的辦法,來全麵製止投機活動。後來到1940年5月,這一稅率又提高到百分之一百。
在防止通貨膨脹和投機活動的工作中,英國政府所碰到的主要困難之一是,在某些情況下,有必要去考慮利潤的動機,因為利潤可以刺激人們更加賣力。在農業領域,這一點更明顯。增加糧食生產,對於解決從海外輸入物資的問題來說,顯然具有最重大的意義。在1939-1940年的那個冬天,製訂農產品價格的政策,既要貼補生產成本的提高,又要允許農民的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可是,由於缺乏遠見,政府不能區別各種作物的價值,隻是籠統地鼓勵生產一切農作物,而沒有鼓勵生產那些從營養角度來看是最需要的作物。它要求每樣東西都出產得多些,農業生產的水平確實是提高了。然而,如果把這種經濟刺激的政策同樣寬大地應用於同作戰努力有極其重要關係的所有其他民生部門的話,那麽,戰時經濟非常可能已經變得難以收拾了。
工資問題是使政府大傷腦筋的問題。工資不僅是生產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收入的最大組成部分。而且,工資比利潤更有可能轉變為商品。鑒於商品越采越缺乏,因此對工資進行嚴格的限製是合乎需要的,但是,這樣做政治上有困難。最有希望能使工資穩定的辦法,是把生活費用固定下來。如上所述,政府所采用的物價管理辦法,在這方麵並不是完全有效。政府仍然相當害怕工人鬧事,1939年12月6日,財政大臣在一次演說中要求工人合作來使工資保持穩定。工會理事會的秘書長答複說,工人不會同意生活水平有任何降低。1939年10月,煤礦工業首先增加工資,後來其他許多經濟部門也同樣增加了工資,危險的是,增加工資將成為普遍性的。由於有組織的工人拒絕接受有關工資增加的任何一般性政策,而工業的安定對政府說來又是必要的,因此政府隻能依靠開展群眾教育運動,隻能設法把生活費用的上漲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內。為了實現後一目標,1939年11月,政府決定采用“臨時”補貼辦法,以防止有可能發生的主要食品價格的猛漲。這種“臨時”補貼就成為後來的幾個戰爭年頭裏經濟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
到1940年6月的時候,工資平均已經增加了百分之十左右,而生活費用則上漲了百分之十七。但是,從通貨膨脹的觀點來看,情況卻比這還要不好。因為,工資率或許隻有上升百分之十,可是每人的平均收入卻已經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三十。商品供應越來越少,同時,為了吸收遊資以及防止用銀行提供信貸來籌措戰費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政府勢必要增加稅收。然而在1939年9月編製的第一個戰時預算中,收支雖有了相當大的增加,可是到1940年春天的時候,在全部戰費中,來自稅收的部分仍然遠遠不到半數。為了吸收遊資,1939年11月曾開展一個鼓勵國民儲蓄和勸購國防公債的運動,但是總的說來,效果是令人失望的。
要把英國的和平時期經濟轉變為戰時經濟,單單采取那些旨在限製購買力的財政措施是不夠的。雖然在戰爭的頭九個月裏,壓力不象後來那麽大,但是民用的需要已經在同戰爭的需要和出口貿易的需要以及儲藏物資的需要相競爭了。隻有政府對資源進行直接控製,才能保證從民用部門獲得必要的物資;但是這種管理工作進展緩慢,一直拖到1940年下半年才開始見效。甚至在那些競爭既直接又明顯的地方,如在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方麵,政府的行動也是拖拖拉拉的。1940年4月,曾推行過一種嚴格的製度,規定要經過特許方可使用鋼鐵材料,可是這個製度直到1940年底才有效地實施。審批建築執照的正式製度則到同年10月才建立起來。在其他方麵,如果對資源的競爭一般說來是由於缺乏海運艙位和外匯以及由於儲藏物資的需要等原因所造成的話,管理工作的效果甚至還要差。上文已經談到過,政府缺乏一個周密的進口政策,從而不能使外匯和海運艙位得到充分的利用。供應部總的說來既不負責原材料的采購,也不負責隨後的分配工作,以致一直到1940年6月的時候,仍然由於缺乏物資管理工作而使象銅那樣的戰略物資仍被用來製造諸如飾物、窗簾掛杆和床架等非急需的商品。
政府躊躇不決的另一個例子是,它遲遲不願實行糧食配給。雖然在戰爭發生之前,對汽油、燃料和主要食品立即實行配給的計劃已經擬訂就緒,但是隻有汽油是在戰爭爆發後一個月內就實行配給的。在整個戰爭時期,煤氣、煤和電力的配給工作自始至終隻是部分生效,糧食配給製度的推行則一拖再拖。開始時,那些掌權的人顧慮很多,生怕輿論將對這一措施不滿,甚至當這種疑慮已經迅速消除後,政府還是猶豫不決。在戰事開始後,有兩個月的時間,食品配給一直沒有實行,甚至在那以後,也隻有對黃油和熏肉這兩樣當時已經開始缺乏的食品實行配給,至於肉類和食糖,則一直拖到1939年12月才開始配給。
由於缺乏任何由政府來掌握的全麵的管理製度,民用品生產所消耗的物資在國家資源中所占的比例,必然是過高的。生活標準仍然保持在這樣的水平,相對於戰時經濟的要求來說,水平這麽高是不合理的。照理說,應當利用戰爭的這頭九個月的時間,把國民經濟的力量鞏固起來,可是這段時間卻被白白地浪費掉了。
盟國間的合作
鑒於英國在其自身的經濟上未能作好打一場總體戰的準備,在戰爭初期,英法兩國試圖進行經濟合作沒有取得什麽具體的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英國的缺陷前麵已經提到過,完全有理由可以說,法國的經濟也有許多同樣的毛病。
在慕尼黑危機發生前幾年,英法兩國已經開始進行經濟協商,可是在1939年9月之前,兩國幾乎沒有采取過任何具體措施。在軍事方麵,雙方已同意,當戰爭一爆發,就重新組成最高作戰會議,但是在經濟合作方麵,卻沒有製訂過類似的具體計劃。兩國對進行經濟戰的問題曾作了廣泛的討論,並作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合用兩國經濟資源的問題,或者在兩國軍備計劃一體化的問題上,卻沒有取得什麽進展。事實上,協調盟國之間作戰努力的計劃,一直都隻是擬訂一些內容有局限的協定,而且,除了達成一個防止競相爭購物資的一般性協議外,別無什麽成績可談。對於緊要的財政問題,兩國財政部保持緊密聯係,但是在戰爭爆發的時候,雙方還沒有製訂出一項聯合政策。在同樣緊要的海運問題上麵,法國人不得不勉強承認自己必須依賴英國的船舶,他們確信,英國的船舶噸位將足夠滿足兩國的需要。
不過在法國覆滅前的一段時期,兩國也曾取得某些明確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這應當歸功於法國經濟專家讓?莫內,他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就一直極力主張兩國間要進行更密切的經濟合作。由於他的努力,成立了一個組織,由負責處理各類具體問題的九個執行委員會和一個協調委員會組成,莫內本人擔任協調委員會主席,負責以下工作:協調九個執行委員會的工作;監督盟國駐國
外采購代表團的工作;決定誰有權利優先采購的問題。這些委員會雖然在組織上是極好的,但是一無成績。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能提供為製訂各項計劃所需要的統計資料。海運問題尤其令人惱火。英國對自己的運輸力量估計過高,而且在那時,兩個國家都沒有製訂過精確的或切合實際的進口計劃。
1940年4月9日早晨,當英國公眾獲悉德國在前一夜已經入侵了丹麥和挪威的消息時,他們就象1939年9月3日聽到張伯倫宣布同德國進入交戰狀態時那樣,感到寬慰。他們又一次覺得,問題終於明確了,行動的機會已經來到了。在德國對這兩個從不惹是生非、從未向它挑過釁的中立國無緣無故地發動進攻後,人們認為,它的這一行徑比它以前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進犯更為邪惡;這一次,德國是跨海進行侵略的,所以它肯定是在碰運氣,完全有可能被英國擊退,而且是被英國占絕對優勢的兵力所擊退。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德國海軍居然成功地通過了英國海軍的交叉火力網,不僅占領了有斯卡格拉克和奧斯陸峽灣這兩個狹窄的海峽所掩護的奧斯陸,而且還占領了大西洋海岸的四個挪威海港,包括極北麵的納爾維克港在內,從瑞典北部的基律納運來的重要物資鐵礦砂,就是在這個港口裝船的。但是,也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德國人這一輕舉妄動,對西方盟國是有利的。以前,德國在陸地上向波蘭進行閃電戰時,西方盟國無法在那裏采取直接的行動來進行幹預,而這一次的閃電戰是跨海進行的,而且受害的兩個國家都是處於西方盟國的兵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所以一看到德國在這次閃電戰中所取得的勝利猶如上次在波蘭那樣迅速、巨大、輝煌,英國人就越發感到沮喪和羞恥。當挪威軍隊被擊敗,而英國在挪威的登陸部隊狼狽地逃回到船上時,事情已變得很明顯,德國參謀總部的這一表麵上的輕舉妄動實際上是對采用空軍力量後,戰爭的打法會產生徹底變化有正確估計,從而製定了一個合乎科學的作戰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