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紅色美國?


    1932年,是美國的大選年。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這一年6月,美國的民主黨人集中在芝加哥的體育場內,正準備為提名51歲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出任本黨的總統候選人。這時支持羅斯福的人甚至連一首競選主題歌都還沒有確定。羅斯福的競選助理人豪幾乎是出於隨意地挑選了一首《起錨》,原因是羅斯福曾任海軍部助理部長。然而就在樂隊即將奏起這支樂曲的前幾分鍾,豪的女秘書突然衝過去對豪說,這支曲子絕對不能用,原因是它在一家香煙公司讚助的廣播節目中,早就被用過了。豪沒奈何,隻得更換主題歌,他抓起話筒,衝著站在不遠處的樂隊說了一句:告訴他們演奏《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了》


    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了


    天空的烏雲盡掃了


    讓我們重唱一首歡樂之歌--


    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了


    《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了》就這樣成了那一代民主黨人的黨歌。


    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了這樣的歌詞固然有那麽點鼓舞的味道,但對於1932年的美國人而言,幸福的日子已經遠離他們太久了,至於什麽時候才能再次來到,他們似乎連奢望的力氣和信心都已經耗盡。沒有工作,沒有錢,沒有任何出路,想不出任何辦法,看不到絲毫希望,有的隻是躋身在領取救濟的隊伍中,漫長地等待。‘幸福‘不過是政客們忽悠選民的漂亮話,能夠得到一點點免費的食品才是老百姓最實在的冀求。


    1932年的美國人並不知道、似乎也不敢奢望,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美國新總統後能將他們帶出那噩夢一般的生活。4年前,共和黨人胡佛在競選總統的時候,也曾信誓旦旦地說,他要每家鍋裏有一隻雞,每家車房裏有兩輛車。可4年過去了,結果如何呢?


    ‘他們總是等到有問題爆發出來,然後才在最後一秒尋找阻止全麵崩潰的方法‘--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這樣說。隻是最後一秒阻止崩潰的方法,1932年的胡佛政府似乎還沒有找到,全麵崩潰的事實就毫不遲疑地到來,而且它到來的步伐是如此之快,肆虐的程度又是如此之深。


    恐慌像一種傳染病,而銀行擠兌便如同這種病毒在公眾心理肌體上傳播累積到一定程度的總體爆發。


    ‘我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這是即將卸任的胡佛總統在新總統羅斯福宣布就任的當天淩晨,發出的慘淡一言。


    挑一個辦法試試看


    1933年3月3日正午12時,在那個噩夢達到頂峰的年頭,羅斯福當選為第32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能收拾這個爛攤子嗎?


    隨著國會山的鍾鳴,羅斯福終於成為美國第32屆總統。他的就職演說通過廣播網響遍了美國大地。然而令眾多華府政客吃驚的是,羅斯福一改在競選時曾經貫守的中庸甚至有些妥協、軟弱的政治主張,他在就職演說中,明確提出,將要求國會賦予他一件唯一足以應付目前危機的武器,這就是,讓他擁有足以應對緊急事態發動一場大戰的廣泛的行政權。這也就意味著羅斯福要求議會對他采取或今後要采取的任何措施,都要一律通過。這對於三權分力的美國政權基礎而言,無疑是極大的離經叛道。


    此時的政客們似乎才恍惚地預感到,之前顯得軟弱妥協的羅斯福不過是為了競選成功而迂回隱忍的狐狸,而此時的他卻漸漸地昂起了獅子的頭。


    羅斯福是極其高效的,就職當晚,他連慶祝舞會都沒有參加。他援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定下的《對敵通商法》,宣布全國銀行一律休假四天。他要求第73屆國會在星期四召開特別會議,以便討論緊急法案。四天後,國會隻用了38分鍾就通過了羅斯福的緊急法案。法案規定,囤積通貨的要判刑;授權政府發行20億元新鈔。當晚國家印製局的印鈔機就全部開動了。兩天之後,一袋袋裝滿新鈔票的飛機從華盛頓送往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從那裏又立即分送到各銀行。而對於那些囤積通貨戶,羅斯福則主導政府動用了宣傳機器,3月8日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凡2月1日以後向銀行提取過黃金,而到下星期一還不退回儲存的,銀行便公布他們的姓名。此法一經提出,各地銀行門前又排起了長龍來。到星期六晚間為止,各州銀行已經回收了共計3億元的黃金和黃金兌換券。以此為儲備,又可以發行7.5億元的新鈔票。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銀行複了業,交易所又重新響起了電鑼聲。紐約股票價格猛漲15%。道瓊斯的股票行情發報機傳出了這樣一句話:‘幸福的日子又來到了。‘


    幸福的日子雖然還沒有到來,但羅斯福的一係列舉措迅速地抑製了金融恐慌,既沒有發生幣製混亂,也沒有實行銀行國有化。雖然此番的生機是以通貨膨脹為代價的,但羅斯福當時別無它法。在競選時,他曾向全美民眾承諾:我將帶領美國走出危機。


    ‘如果我失敗了,我就是美國的末代總統。‘可是他不甘失敗。


    ‘挑一個辦法試試看嘛,失敗了,我們就再換一個。總之,要搞點什麽試試‘,羅斯福對身邊的幕僚發出最直接質樸的要求,因為在他看來,自己能在大選中取得一麵倒的優勢,就是因為人民授權他進行變革,可以說怎麽變都行,隻要快變就是。


    不變就沒有希望,不變,就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不變就離信心越來越遠。而惟有信心才是戰勝恐懼的最佳良藥。


    羅斯福自上任以來,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他的工作效率及工作精力,可謂驚人。從1933年3月9日在人們的歡呼聲中製定出《緊急銀行法》到6月16日通過《全國工業複興法》,在這短短的三個月期間,羅斯福敦促國會通過的全部重要的變革計劃,超過了美國自建立國會以來所通過的全部計劃的總和。


    羅斯福總統將他的改革計劃稱之為‘新政‘。為了配合新政的實行,兌現結束經濟大蕭條和讓美國人回到工作崗位上去的競選承諾,羅斯福放棄了胡佛政府一直恪守的政府絕不應插手幹預經濟的自由經濟的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有限度有範圍有針對的國家控製經濟策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羅斯福在執政初期便成立了這樣幾個機構:國家複興委員會,該委員會允許企業之間合作以提高產量;勞動促進委員會,該委員會為那些失業者提供就業崗位;民間資源保護隊,該組織招募年輕人來保護國家自然資源;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該局修建堤壩、疏通河流、植樹造林和在南方修建水電站,這一係列機構都是特別針對降低失業率,以國家政府的名義,展開各項公共事業的建設,從而在短期內為大量的失業者提供了工作崗位。


    除此之外,國會還在1935年通過了兩部法律,這兩部法律在以後的許多年中改變了美國工人的生活。一部是《國家勞資關係法》,這部法律強化了工人的權利,並給予工會更多的權力;一部是《社會保障法》,該法創建了一個為退休工人提供生活費的聯邦社會保障體係。也正是因為這兩項法律,富蘭克林?羅斯福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受人愛戴同時也是最受人憎恨的總統。愛他的人認為他在挽救美國,並保護了普通人特別是勞工階層的利益;而憎恨他的人則指責他賦予聯邦政府太多的權力,勞資關係將限製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從而摧毀私人企業,而社會保障及福利體係也將成為聯邦政府日後的巨大負擔。


    愛也好,恨也好,在全國一片狼藉的時候,愛或恨的評論似乎都不如現實情況的變化來得更具說服力。在羅斯福上任的頭四個月,聯邦儲備委員會經過調整的工業生產指數已由59上升到100,股票債券爬出了溝底,小麥、玉米和其他產品的價格也都開始回升,飽受大蕭條折磨的農民又多了幾百萬元的收入。


    ‘羅斯福已經挽救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巨大危局,贏得了個人的大勝利。‘《紐約時報》如是評價。


    向左還是向右


    在所有人都向左的時候,他選擇向右,在所有人都主張向右的時候,他選擇向左。向左還是向右,對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全球各國的政治而言,這都是個問題,而對於羅斯福,左還是右的選擇同樣避無可避,美國政治上的左右力量同樣也在相互較力,並極力拉扯、遊說這位新上任的總統站到自己的這邊。


    然而對於羅斯福這位‘哈德遜河穀的貴族‘,讓他選擇以全美工會和知識分子支持的‘蘇聯‘社會主義乃至**的左側紅色道路,顯然有悖他的出身。對於羅斯福而言,他支持工人階級,主張製定最低工作時間和薪資標準,加強工會的權利,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競爭和對女工童工的殘酷待遇,在羅斯福看來,讓老百姓過得好一點,生活有基本的保證,人人有活幹,人人有飯吃,這是一個美國總統應該幹的事。但為此走上紅色道路似乎走得太遠了。


    然而讓他選擇右派們鼓吹的意大利或者德國的法西斯**模式,同樣有悖於他的信仰。雖然,在上任初始,在他向議會要求廣泛的行政權時,就有人驚呼:**統治快要出籠了。雖然,在他初任總統的百日之中,國會自覺自願授予總統的權力,是何等龐大,何等空前,何等淩駕一切,那時的羅斯福如果想搞**,是何等地易如反掌,就是當時德國國會賦予希特勒的權力,也不過如此。然而羅斯福沒有那樣做,在麵對巨大又充滿無限誘惑力的權力時,他依舊選擇稟信美國的先賢們曾經確立的憲法,在他心裏,他更希望自己象他的那位本家遠親西奧多?羅斯福那樣,做一個‘熱心布道的總統。‘


    想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講實際,不能走極端--羅斯福曾再三地告誡美國人。


    1933年2月27日,柏林發生‘國會縱火案‘,媒體的注意力全被吸引了過去。凱恩斯寫給《泰晤士報》的關於‘通向繁榮的手段‘的係列文章被推遲發表了。


    希特勒上台的夢魘終於變成了現實。盡管不是一個親美派,而且像大多‘有教養‘的英國人一樣對美國人赤luo裸的物質主義追求表示不屑,凱恩斯心裏很清楚,保存世界文明的鑰匙已然轉到了美國人的手中。


    文明的賽局


    ~~~~~~~~~~~~~~~~~~~~~~~~~~~~~~~~~~~~~~~~~~~~~~~~~~~~~~~~~~~~~~~~~~~~~~~~~~~~~~~~~~~~~~~~~~~~~~~~~~~~~~~~~~~~~~~~~~~~~~~~~~~~~~~~~~~~~~~~~~~~~~~~~~~~~~~~~~~~~


    早在1933年初,凱恩斯就把《通向繁榮的手段》的一套文本送給了美國當選總統羅斯福。此時,羅斯福尚未正式接管全球最大市場經濟體的權杖,但人們已經看到了變革的曙光。


    堅持按照教條的貨幣主義原則,等待市場‘看不到的手‘發揮自我糾正作用的胡佛總統已經遭到了選民的唾棄。股市崩潰及隨後的經濟蕭條已經有4年了,人們受夠了。雖然在古典經濟學派的推演中,下降的工資和利率最終會刺激生產部門的產出,最終達到新的均衡。但是,讓這個遠在天邊的均衡見鬼去吧,人們需要的是就業,就業,還是就業。那一年,蘇聯貿易機構招聘6000名技術工人,在美國,有十萬人應聘。在這個一向隻接收移民的國度裏,引發了種種心靈上的震撼。


    ‘如果在暴風雨的季節,經濟學家們能告訴我們的隻是當風暴過去很久以後,海麵又會恢複平靜,那麽他們給自己規定的任務就太簡單、太沒用了。‘凱恩斯深知,在這個事關西方文明命運的賽局中,與時間賽跑的不僅僅是大眾的耐心,還有西方精英們對自身製度的信心。


    193第一個五年計劃收工的年份,由於**,外人無從得知高漲的經濟指標背後有著什麽樣冷酷和血腥的投入,更多的人醉心於蘇聯模式在促進經濟‘有序‘增長和充分就業方麵所發揮的魔力。喜劇家威爾?羅傑斯感歎道:‘蘇聯人頗有些絕妙的發展經濟的主意……想象一下,在一個國家裏每個人都有工作可做。‘英國作家約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書《力量的競爭》中也對蘇聯模式頂禮膜拜:‘從資本主義世界來到社會主義世界好比得到重生。‘


    在西方知識界群起與蘇維埃這一‘新宗教‘**的時候,凱恩斯卻從骨子裏認為蘇聯不可能成為西方文明的真正知識源泉。相反,他認為蘇聯在行政上管理無能,而其強迫集體化和強製工業化則‘要人們犧牲差不多所有使生命值得生存下去的東西‘。除了智識和氣質所導致的他對蘇維埃體製本能的抵觸外,凱恩斯的夫人莉迪亞1932年底在蘇聯的探親之旅中所見所聞更強化了他對蘇聯的反感之情。莉迪亞發現她的親戚們大多生活在貧窮和恐怖的陰影中,訪蘇歸來後,莉迪亞勸說凱恩斯收斂對蘇聯的言論--他對蘇聯體製肆無忌憚的批判很可能會給莉迪亞的親人們帶來滅頂之災。


    同樣令凱恩斯感到厭惡的是咄咄逼人的納粹分子和他們野心勃勃的經濟複興計劃。柏林方麵曾邀請他去為一些經濟學家和工業家們發表演講,被他禮貌而冷淡地拒絕了。納粹經濟學家們所采取的通過國家開支的巨大增長來走出蕭條的做法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與凱恩斯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但希特勒不加掩飾的帝國主義訴求和為實現複蘇不惜訴諸恐怖手段的嘴臉令凱恩斯感到深深不安。凱恩斯所鍾情的是拯救自由社會而不是摧毀它,他所鼓吹的政府支出是為了創造反商業周期的需求,從而為市場機製重新發揮作用奠定基礎。他不能忍受坐等市場機製慢慢恢複效用,但更無法忍受從根本上顛覆並取代市場機製。


    1933年,最吸引凱恩斯目光的不是柏林,不是莫斯科,而是華盛頓,在那裏,一場大規模的**即將上演。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異時空之大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肥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肥羊並收藏異時空之大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