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內,朱慈烺在和一班內閣輔臣商議稅收事宜。


    在治世充足的稅收尚且是維持一個國家正常運行的必備條件,何況亂世乎。


    在亂世朝廷要想保持威信就必須養著規模足夠龐大的軍隊,每年光是軍費開支就是一大筆錢。這筆錢當然也得從稅收裏抽。


    朱慈烺內帑中雖然還有近千萬兩,但也就夠軍隊消耗個兩三年,未雨綢繆總是對的。


    大明現有的稅收體係基本可以劃分為幾大塊。


    一大塊是農業稅,基本也是明朝稅收的主要來源。


    不過農稅的征稅模式很不合理,官紳、藩王免稅,稅全被升鬥小民承擔了。高額的賦稅再加上旱災蝗災等很容易引起自耕農破產,進而會匯聚成大片流民。被有心人稍加利用,便會拉出一支李闖那樣的隊伍。


    要想改革農稅,就必須革除官紳名下田畝免稅的陋規,不然再怎麽改都是換湯不換藥。


    除了農稅最大的一塊是商稅。


    商稅很複雜,種類很多,但抽成比例並不高,加上官商勾結,最終大部分銀子都進了官員的腰包,朝廷並沒有得到多少。


    當然商稅之中有一個分類很特殊,那就是海稅。


    本質上海稅也是商稅的一種,但因為征收對象主要是大小海商,所以可以單獨列出來。


    海稅之豐潤恐怕隻有朱慈烺和鄭家人清楚。


    朱慈烺自不必說,他靈魂來自於後世對其中門道一清二楚。


    至於鄭家恐怕是海稅征收最大的受益者。


    據後世文獻記載,崇禎末年時鄭芝龍一年光是靠抽取海稅就能進項一千萬兩白銀。


    而大明朝廷各種征餉加派都算上一年也收不到那麽多稅。


    用富可敵國來形容鄭家一點也不為過。


    以至於到了後期鄭芝龍都不屑於自己出海做生意,而是坐鎮福建靠收稅養活龐大水師。


    對於如今的大明來說,海稅絕對是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


    不過從之前朱慈烺和鄭芝龍合意開辦皇明貿易商會的情況來看,並不很樂觀。


    從五月到十一月,半年的時間內鄭芝龍先後將一百萬兩銀子的分紅解送到南京。


    如果按照鄭芝龍一年賺取一千萬兩來計算,他一年應該給朝廷分潤五百萬兩,半年的話也應該是兩百五十萬兩。


    可鄭芝龍僅僅將一百萬兩的銀子送來,說明鄭芝龍隻拿出了兩成的利潤給朝廷而不是雙方約定好的五成。


    這簡直是打發叫花子呢!


    朱慈烺內心當然是無比憤怒的。


    征稅本來就是朝廷的特權,朱慈烺現在等於在跟鄭家分享這個權力。想不到鄭芝龍這廝卻是陽奉陰違,把朝廷當傻子哄騙。


    也就是那些沒有見識過海貿利潤之豐的內閣輔臣在看到鄭芝龍派人解送的一百萬兩時才會大為驚訝。


    但以朱慈烺現在的實力又不能跟鄭芝龍翻臉,湖廣山東隨時可能爆發大戰,這個時候後方絕不能亂。


    朱慈烺隻能先考慮從其他沿海各省抽稅。畢竟大明又不僅僅隻有福建一處靠海。


    朱慈烺將海貿分為南北兩種。


    南麵的肯定就是去南洋諸國,可以從廣東出發,繞開福建。


    至於北麵的可選擇餘地就更多了。


    浙江、山東甚至天津都可以。


    北麵的海貿除了各省彼此之間貿易,最多的就是和日本通商。


    之前這一部分海貿主要是被鄭家壟斷,朱慈烺決定插上一腳,以朝廷的名義跟日本方麵進行交涉。


    此舉也是給鄭芝龍提個醒,沒有鄭家朝廷也能夠收取海稅。


    當然,就是把這些全加在一起,一年恐怕也收不到兩三百萬兩。


    畢竟朝廷在這方麵剛剛起步,比不得從事這一行業十幾年的鄭家。


    海貿比的就是渠道,朝廷除了在大義上占有優勢,並沒有太多拿的出手的東西。


    但這件事必須嚐試去做。因為你不做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就像水師一樣,如果朱慈烺不命令龍江船廠傾盡全力趕造戰船,登萊水師的班底又怎麽搭的起來?


    收海稅見效快,但要達到巔峰鄭家的水準恐怕沒有個幾年時間是很難的。


    最讓朱慈烺頭疼的是礦稅。


    萬曆時曾經在各地設礦監,專門負責征收礦稅的事宜。


    由於礦監都是宮中走出來的內臣,對朝廷和皇帝十分忠心,朝廷每年還是能夠收到一筆不菲的稅銀的。


    但這妨礙了士大夫、東林黨的利益,一直遭到文官階層的口誅筆伐。


    就因為收取礦稅這件事,文官的吐沫星子都快噴到萬曆皇帝的臉上了。


    不過萬曆皇帝也算是夠硬氣,一直沒有慫,你們噴你們的,朕收朕的。正是靠著海稅、礦稅萬曆皇帝才養得起幾十萬邊軍,才打的起三大征。


    可到了朱慈烺的便宜老爹崇禎皇帝登基一切都變了。


    你說你裁撤錦衣衛也就罷了,竟然連礦稅都給廢了。


    就因為文官階層鼓吹什麽天子不與民爭利。


    好吧,天子是不與民爭利了,這些利全被官紳階層攫取了。


    朱慈烺命人做了一番初步的清查,發現大部分停封的礦如今並沒有停采,而是如火如荼的開采著。


    而開采這些礦的就是當地的官紳階層。


    這真是狠狠打了崇禎皇帝的臉。


    朱慈烺當然不準備放任這些蛀蟲挖大明的牆角,竊取大明的財富。


    但他也不準備走萬曆皇帝的老路。你們不是認為朝廷抽取礦稅是與民爭利嗎?那好,朕便不抽稅了,朕直接包采包銷!


    金礦銅礦自不必說了,開采得到的礦產一概充入國庫、內帑。其他的礦類,從開采到銷售一條龍式完成,完全以朝廷的名義。


    這等於是變相宣布了大明礦產屬於朝廷,讓那些隻會以雙重標準要求別人的文官閉上嘴巴。


    這也是朱慈烺一直想做卻沒能做的。因為之前他手中的軍隊不足,怕難以壓的住局麵。


    現在朱慈烺卻無需擔心了,若是有人帶頭鬧事直接抓進詔獄。有人興兵作亂直接率大軍踏平。也該讓那幫腦滿腸肥的蛀蟲清醒清醒了,朝廷利益高於一切!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振南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袖乾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袖乾坤並收藏振南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