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國防部長克利赫的話得到了絕大多數東歐國家的讚同,在鐵幕轟然倒塌之時。雖然並非是所有東歐國家的人們都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變遷感到歡欣鼓舞,但是今天執掌東歐各國的民主精英大多發跡於那場雖然不見硝煙,但破壞力卻勝於戰爭的那場社會動蕩之中。而波蘭在那一場東歐劇變最是扮演了最為直接的導火索的角色。


    劇變首先從波蘭開始,然後有如江堤決口,一發而不可收拾,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幾乎在一夜之間更換了旗幟。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麽偏偏是波蘭,這個在社會主義陣營內無論從戰略位置、經濟和軍事潛力以及人口數量來說,都處於關鍵地位的國家首先出現了問題?


    一般的學者都認為蘇聯的幹涉以及由此而使波蘭陷入的經濟困境是劇變的直接原因。波蘭和其它絕大多數東歐**政權一樣,是由蘇聯一手栽植起來的。二次世界大戰前,波蘭是一個農業人口占75%,工人階級隻占全國人口12%的窮國,戰爭中又遭受了幾乎是全麵的破壞。


    波蘭具有議會民主的傳統,早在16世紀時就成立了貴族共和國,實行貴族議會代表製,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民主製”,1918-1939年則是資產階級共和國,各項民主製度進一步完善,但同時也造成了波蘭的極端民主和無政府狀態,各種政黨林立,獨立前波蘭就有工人黨、農民黨、社會黨、民主黨等黨派。1939年,法西斯德國突襲波蘭,波蘭滅亡,直到1944年才在蘇聯軍隊的幫助下,重新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由於蘇聯和波蘭在倫敦的流亡政府關係破裂,進而幫助波蘭**上台執政。後來根據雅爾塔協定,波蘭和其它東歐國家被劃為蘇聯的勢力範圍。但波蘭的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傳統、宗教信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都說明在波蘭建立社會主義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


    針對波蘭的特殊國情,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不能盲目模仿蘇聯,而應走一條獨特的道路,如原波蘭**(1918-1938年)政治局委員阿?蘭普在去世前寫了一篇關於波蘭未來的論文提綱,即《蘭普的政治遺囑》,蘭普認為:在波蘭不能提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隻能提建立一個民族團結政府,它應以民主的方式重建被破壞了的國家。


    而在實踐中,以哥穆爾卡為代表的波蘭**人,也立足現實,提出了有別於蘇維埃製度的新型的由人民民主模式通向社會主義道路的主張。這種模式在政治上由幾個階級聯合組閣的政府和實行多黨議員的民主政體,經濟上是國有、集體、私營和小生產者的多種經濟混合並存。斯大林最初也同意波蘭走通向社會主義的民族道路,但隨著國際冷戰形勢的發展,又很快改變了態度,幫助以貝魯特為首的黨內教條主義者和宗派主義者推翻了哥穆爾卡的領導,選舉貝魯特為總書記,從此波蘭開始全盤接受社會主義的蘇聯模式。把社會主義製度看成是“外來勢力強加給東歐的斯大林主義”這一曆史積怨一直沉澱在民族意識的深層,在1956年的波茲南事件、1970年的十二月事件和1980年的危機中都帶有明顯的反蘇情緒,直至80年代末伴隨著經濟、政治的危機--總爆發出來。


    70年代末期,由於波蘭當局的錯誤政策,經濟狀況迅速惡化。(.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1980年初,政府采取了一係列變相漲價的辦法,提高商品價格,特別是肉類等食品的價格。7月,盧布林等地發生了罷工,並波及華沙等主要城市。8月14日,波蘭當時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工人舉行罷工,成立罷工委員會,選舉曾參加1970年工潮被解雇的電工、地下組織“自由工會”的組織者瓦文薩為主席。


    罷工很快在格但斯克、格丁尼亞、斯切青等港口城市蔓延。16日,格但斯克數十個工廠在列寧造船廠成立了廠際罷工委員會,兩天後156個工廠加入了該委員會。同日,斯切青也成立了廠際罷工委員會。此後,聲勢浩大的罷工浪潮席卷全國。除了增加工資等經濟要求外,還出現了建立獨立的自由工會和恢複波蘭獨立等政治要求。


    罷工工人受到廣大民眾的同情和支持,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和教會也積極參與其中,為團結工會出謀劃策。9月17日,擁有300多萬人的團結工會宣告成立。瓦文薩從眾多的罷工領導人中脫穎而出,當選為團結工會全國委員會的主席。一批主張西方民主、多年來一直反對當局政策的知識分子以及天主教知識分子聚集在瓦文薩身邊,成為他的顧問。團結工會由罷工工人的組織逐步演變為強大的政治反對派組織。


    1981年12月12日,團結工會在格但斯克召開秘密會議,一位代表直言不諱地大聲喊道:“我們應該說,我們想奪權!我們想奪權!”會議一直開到深夜零點。但是第二天清晨,波蘭電視屏幕上卻突然出現了一位戴深色眼鏡、全身戎裝的將軍,他就是後來集波蘭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的雅魯澤爾斯基大將。他以堅定有力的聲音向全國宣布:“我宣布從今天起成立救**事委員會。”


    為了穩定局勢,波蘭統一工人黨更換了領導人,作了一係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讓步,同團結工會達成了停止罷工的協議。1980年11月19日,團結工會得到當局的承認,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的工會宣告解散。


    但是團結工會同當局之間的鬥爭並沒有停止。團結工會不斷提出新要求,以罷工作武器,對當局施加壓力。社會對團結工會的聲援高漲,與當局的衝突不斷發生。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內部在如何應對這樣嚴重的局麵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歧。動蕩的政局造成生產急劇下降,人民生活困難,社會秩序混亂。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多次批評波蘭領導人對反對派過於軟弱,甚至示意不惜像1968年對捷克斯洛伐克那樣動用武力。


    麵對團結工會步步進逼、經濟瀕臨崩潰、社會矛盾加劇、外國武裝幹預迫在眉睫的形勢下,當時的波蘭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不得不1981年12月13日宣布實施“戰時狀態”。實行宵禁,切斷全國通訊聯絡,禁止集會、遊行示威、罷工,禁止工會和其他組織活動,對部分單位和企業實行軍管。對瓦文薩等3000餘人實行隔離。


    但是“戰時狀態”是一個令人不舒服的字眼,問題就出在1952年波蘭憲法製定者們根本沒有想到在社會主義製度下也會出現要實行緊急狀態的形勢,因而隻寫進了一旦國家安全受到戰爭威脅時即可宣布實行“戰時狀態”的條文(當時稱“戰時狀態”隻是一種權宜的辦法),後來竟被人們說成是執政者對人民宣戰。因此街頭很多地方都停著坦克,荷槍實彈的士兵三人一組,川流不息地巡邏。遍布路口和廣場上的哨兵點著了篝火取暖之時,雖然街上行人稀少,但是卻到處可以聽到有人在低聲咒罵當局。團結工會在各地的分會到處發動群眾聚集,呼喊著口號,搖動著手中的小旗,散發著傳單,但不久後就被警察驅散了。媒體報道了各地團結工會舉行罷工的消息,但都很快平息下來。


    過了兩個月,團結工會的街頭抗議活動又活躍起來。我們常常見到示威遊行隊伍在使館門前經過。他們高呼“打倒軍政府!”“團結工會萬歲!”“你們的冬天,我們的春天!”等口號,到古城王宮廣場集合。防暴警察則用催淚彈、高壓水龍驅逐他們。但是這樣的場景卻令很多波蘭人認定無論團結工怎樣,當局都不應該使用這種辦法,這樣隻會進一步失去人心,後果難以設想。他們認為,當局實行戰時狀態是在向人民宣戰,很多沒有參加團結工會的活動,但是她的心完全是站在團結工會一邊的。他們還特意從抽屜裏拿出了團結工會的徽章,別在自己的胸前。


    不過就“戰時狀態”的即時效果來說,當局還是樂觀的,起碼它把團結工會打了個措手不及,群龍無首,四分五裂。不久,團結工會舉行的罷工、遊行等抗議活動就被鎮壓下去了。在這個行動中,當局最大的成功就是基本上避免了流血(僅在平息烏耶克煤礦罷工中有9人死亡),恢複了社會秩序。為了爭取人心,1982年11月波蘭當局釋放了瓦文薩,1982年12月中止了戰時狀態,1983年7月正式結束了戰時狀態。


    戰時狀態暫時穩定了國內形勢,但是,波蘭當局麵臨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黨組織渙散無力,改革踏步不前,經濟嚴重困難,群眾不滿情緒不斷增長,外有西方國家對波實行的製裁,內有教會支持的地下團結工會和其他政治反對派的積極活動。1984年,內務部策劃了暗殺親團結工會的神甫波別烏什科事件,加劇了群眾對當局的不信任和對團結工會的同情。以瓦文薩為代表的反對派利用時機,通過散發宣傳品、組織民間文化活動等方式擴大在群眾中的影響,等待有利時機同當局作最後一搏。在此期間,在西方的支持之下,隻有小學學曆的瓦文薩獲諾貝爾和平獎、教皇訪問波蘭並同瓦文薩會晤,這無疑對於波蘭的反對派是最有力的鼓舞。


    1984年2月,波蘭當局宣布提高物價。群眾不滿情緒再度高漲,罷工等抗議活動連綿不斷。團結工會認為時機已到,1988年6月和8月組織了兩次席卷全國的大罷工和各種形式的群眾抗議活動。在群眾抗議浪潮的壓力下,梅斯內爾總理被迫辭職,由主張社會對話的改革派拉科夫斯基接任。


    幾經曲折之後,當局與反對派的圓桌會議於1989年2月6日召開。會議經過反複交鋒和妥協,於4月12日結束。圓桌會議的協議分三個方麵:在經濟方麵,實行“經濟市場化”,實現“自由形成的所有製結構”;在政治方麵,實行政治多元化,允許在憲法範圍內自由結社,一切代表機構(如議會、地方人民代表會議)通過民主選舉方法產生,修改憲法,建立總統製,實行議會兩院製,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在工會多元化方麵,修改工會法,使團結工會合法化。不久後議會通過了有關法案。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以為通過召開圓桌會議可以分化反對派,爭取其中“建設性部分”,吸收他們進入政權,使他們承擔政治社會責任,從而達到穩定政局發展經濟的目的。波蘭統一工人黨領導人對選舉結果非常樂觀,以為他們加上盟黨完全可以穩操勝券,取得議會中的穩定多數。


    事實上他們完全估計錯了。他們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反對派的力量,更沒有估計到盟黨的動搖性。在1989年6月的議會選舉中,波蘭當局在議會選舉中慘敗。反對派不僅獲得了眾議院自由競選161席中的160席,而且囊括了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99席。連瓦文薩也對此感到意外,驚歎道:“真沒想到!” 波蘭統一工人黨知名領導人全部落選。接著,在國民大會總統選舉中,雅魯澤爾斯基僅以比所需最低票數多一票的結果當選,而雅魯澤爾斯基當選總統,本來是圓桌會議上的默契。


    反對派大獲全勝之後,改變了原來不組閣的初衷,並開始把圓桌會議的協議置諸腦後。在瓦文薩極力拉攏下,統一農民黨和民主黨兩個盟黨臨陣倒戈,團結工會因而取得了議會中的穩定多數。雅魯澤爾斯基總統兩次所提總理候選人均未通過,最終無奈同意由瓦文薩的顧問馬佐耶維茨基出任總理,以團結工會為主的新政府組成。


    1989年12月,波蘭修改憲法,將國名由波蘭人民共和國改為波蘭共和國,恢複紅底戴王冠的白鷹為國徽。波蘭國家的性質根本改變,成為一個實行西方議會民主和市場經濟的國家。第二年的12月19日,從街頭政治中發家的瓦文薩終於如願以償的當選為了波蘭總統。而在波蘭之後這股浪潮迅速擴展到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直到蘇聯解體而告終。


    而重新回到西方陣營的波蘭第一時間要作的竟是將矛頭指向曾經將自己的國土從法西斯手中拯救出來的東方鄰國。除了和其他的東歐國家一樣向新主子-西方世界證明自己的價值之外。對於波蘭而言,曾經向西在塔能堡戰役之中擊敗過不可一世條頓騎士團,向東征服過烏克蘭、火焚過莫斯科的波蘭帝國,隨著德意誌和俄羅斯的崛起,最終淪落為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多災多難的國家。


    18世紀末,沙俄同普魯士和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波蘭滅亡,沙俄是其中的罪魁禍首,獲利最多。波蘭人民對沙皇俄國懷有深仇大恨,在近150年的亡國生活中進行了持續不斷的起義,平均每一代人都舉行過一次起義。這些起義的典型特征是:除了1846年在克拉科夫、1848年在波茲南省、1944年在華沙爆發的起義是針對奧地利或者普魯士的外,其它的曆次起義幾乎都是針對俄國的。波蘭的大部分古典文學和幾乎全部浪漫主義詩歌都凝聚著對俄國壓迫者的仇恨。再加上雅爾塔會議使波蘭失去了近8萬平方公裏的土地,700萬波蘭人被迫遷移到西部領土去。以及那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在卡廷森林之中被屠殺的波蘭軍官,舊恨新仇使很多波蘭人永遠無法釋懷,傳統的反俄心理在蘇聯的解體和俄羅斯的衰敗之中迅速膨脹和升級。


    因此在華盛頓在歐洲東部的蠶食和攻勢戰略之中,波蘭始終扮演馬前卒的角色。甚至一些國際觀察家們將東歐國家積極向美國靠攏,不惜於傳統基於歐洲平衡思維而行事的西歐國家發生摩擦的情況稱為“波蘭現象”。波蘭不僅積極的響應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用兵,明確表示波蘭不會迫於俄羅斯的壓力改變在波蘭建立美國反導基地的計劃。更別有用心的將波蘭保存的前華約檔案共有1445份,包括文件、地圖、演習計劃等,其中的90%將予以解密。


    但是隨著美國在全球的戰略收縮。不僅象前南地區衝突和科索沃戰爭那樣北約大刀闊斧的壓縮俄羅斯戰略生存空間的“邊緣戰爭”無從進行,就是象格魯吉亞、烏克蘭這些通過“顏色革命”而獲得的區域也岌岌可危。雖然以波蘭為首的東歐國家曾積極的向格魯吉亞提供華約時代的庫存軍火。希望薩卡什維利可以在外高加索拖住甚至重創剛剛從冬眠中醒來的俄國熊。但是事與願違,一場一邊倒俄格衝突令一直以來衝在反俄第一線的各東歐國家對俄國熊的利爪衿若寒蟬。在俄羅斯依舊強大的地麵突擊力量麵前,他們清楚的認識到如果華盛頓隔岸觀火,他們無一例外的將成為莫斯科的盤中餐。


    格魯吉亞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卻是活在莫斯科的刺刀之下。而下一個又將是誰呢?由於債務問題及天燃氣價格和過境費的分歧,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關係已經日趨緊張。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更宣稱:俄羅斯“未必會忘記”烏克蘭在格魯吉亞襲擊南奧塞梯時向格魯吉亞提供的幫助,特別是烏克蘭向格魯吉亞提供武器並派遣訓練有素的軍人,這些舉動損害了俄烏關係。


    為了保全自己烏克蘭不得不和美國簽署了戰略合作夥伴憲章,以便令莫斯科感到了來自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壓力。在憲章規定,烏美兩國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邊界不可侵犯是雙邊關係的共同原則,而烏克蘭加入“歐洲機構”是雙方戰略合作的重點。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甚至對此評論說,憲章的措辭表明烏克蘭將成為北約成員。此外,為對付俄黑海艦隊,美國還準備向烏提供數艘軍艦。莫斯科則高調回應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俄有權采取“應對措施”。曾經由於蘇聯解體而一度風平浪靜的歐洲大陸此刻再度戰雲密布。


    在經曆了一次次華盛頓美好承諾破滅之後的東歐各國很清楚,美國人未必願意為他們而與俄羅斯打上一場可能會激化為核對攻的戰爭。而聯合歐洲的力量自保就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因此在庫魯航天發射中心的災難麵前,東歐各國竭力的希望將禍水東引,將矛盾的重心轉到“向恐怖分子提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莫斯科方麵。


    這一想法顯然與有著“新大西洋主義”情結和“地中海同盟”計劃的法國方麵遠征南美洲的計劃南轅北轍。因此在曾經囚禁過被稱為“華沙解放者”的拿破侖的朗伍德別墅之中,波蘭與法國之間充斥著無休止的爭持。但是透過鏡頭戚度和林太平卻都注意到了本應在這次會議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某人卻始終保持著沉默,他就是德國國防部長弗朗茨.約瑟夫.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的力量之天狼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色獵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色獵隼並收藏龍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