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大西洋中部的聖赫勒拿島之上,在法國國防部長阿裏奧-瑪麗抵達之前,由歐盟27個成員國和18個歐洲航天局(esa)成員國代表已經抵達了大半。此刻他們正在由歐盟聯合機動部隊嚴密保護之下的朗伍德別墅之內,等待著即將開始的那一場最終決定整個歐洲命運的會議。
朗伍德別墅曾經是島上最早的一批開拓者―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員工宿舍。其離詹姆斯敦港約有4英裏的路程,坐落在海島迎風麵的高處,後有高不可攀的懸崖。英國人最早將員工宿舍安排在這裏,或許是為了防備荷蘭人可能的偷襲。但是那些早已作古的建造著,顯然不會想到在數百年之後,這座房子的保衛竟會由一群荷蘭人來負責,在乘坐上早已在野戰機場之上等待自己的專車,駛向朗伍德別墅的沿途,阿裏奧-瑪麗都可以看到荷蘭海軍陸戰隊第2營士兵的身影。
荷蘭海軍陸戰隊曆史悠久,獨具特色。除了那句後來為世界各國同行所引用的非常著名的座右銘:“讓陸地盡量地延伸”之外,這支創建於1655年―第二次英荷戰爭最激烈之時的荷蘭軍隊少有的快速反應部隊,更由於其在國內的多次反恐行動之中的優異表現,而被荷蘭國民們驕傲地稱之為“和平女神”。在近幾年的歐盟聯合機動部隊北翼集群的各種演習中,荷蘭海軍陸戰隊第2營官兵更以其出色表現,奪得了多項演練科目的冠軍。憑借著先進的武器裝備,海陸空三棲機動能力,全體隊員過硬的軍事素質,荷蘭海軍陸戰隊第2營自然而然的成為聖赫勒拿島核心會場的防衛力量。
“將我們聚集在這裏是為了提醒大家,整個歐洲曾為了反抗同一個暴君而戰嗎?”艱難的走過極為陡峭的斜坡後來到了朗伍德別墅之時,阿裏奧-瑪麗恰巧聽到自己的“老朋友”―意大利國防部長伊格納齊奧.拉魯薩對著其他與會者說的俏皮話,和那位習慣了率性而為的意大利男人―貝盧斯科尼一樣,拉魯薩也是一個歐洲政壇有名的大嘴巴。就在一年之前,在羅馬舉行的反抗納粹侵略65周年的紀念活動上,身為意大利國防部長的拉魯薩就曾因為強調了二戰中那些抗擊盟軍的意大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遭到意大利民眾輿論的圍攻。
拉魯薩所指的暴君無疑就是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拿破倫。倫敦對這位歐洲最讓人憎恨的戰犯的警戒十分嚴密,即便是在孤懸大洋深處的聖赫勒拿島之上,英國還是將被軟禁的拿破倫的活動範圍被限製在別墅四周12公裏內。以防止任何營救被剝奪自主權的皇帝的計劃和行動發生。
英國政府不會讓這類事有任何發生的可能性。事實上,不久之後,倫敦就從西班牙駐華盛頓特區大使處得到消息:1816年6月,約瑟夫.波拿巴曾預謀帶領6隻裝有近300名外國雇傭兵的船隊前來營救自己的弟弟拿破侖.波拿巴。這一消息使倫敦方麵加強了聖赫勒拿島駐軍的力量。(.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他們得到的和平來之不易,筋疲力竭的歐洲絕不能因鎮守聖赫勒拿島不力而破壞了來之不易的安寧。
不過即便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朗伍德別墅也很寬敞,而且擁有一個十分漂亮的花園。英國政府當年還曾考慮到了皇帝是否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提出苛責,而命人將大批木料、石料運上山來,準備按照拿破侖的意見修築寬敞的房屋,但遭到了皇帝本人的謝絕。但是法國人還是告訴歐洲公眾英國對這位偉人所施加的折磨:其居住條件極為惡劣,房間狹小且被狂風吹得搖搖欲墜,殘暴的英國人還讓皇帝及其隨從挨餓,對他們十分冷酷凶殘。
其實英國人對拿破倫的待遇還說的過去,至少英國人對待他沒有像他曾對待英國戰俘那樣――將他們關在巴黎寺院的地牢裏並用鐵鏈綁在牆上。相反,拿破侖的待遇很好,有家具、傭人、仆役甚至還有他自己的法國廚子。他不但沒有挨餓,相反,他們每天能得到70磅的牛肉、羊肉和7隻雞,而且還有自己的酒窖。他們還有銀餐具可用。
倒是拿破侖對英國總督發出的晚宴請帖中將“拿破侖皇帝”寫成“波拿巴將軍”;怒不可遏的拿破侖將此事視為奇恥大辱,在回複中將對方稱作是他的“劊子手”,並對他在朗伍德行動範圍所受限製以及在島上被軍隊看守大發牢騷。當然英國未曾承認過“帝國”或“皇帝”,因此按照倫敦的要求,隻能稱拿破侖為“將軍”。
“我想如果沒有那位暴君先生的話,意大利或許還隻是一個地理概念吧!”阿裏奧-瑪麗用一種很法國的方式還以顏色。這話雖然刻薄,但卻不無道理。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南部並建立王國之後。曾經誕生過羅馬帝國的意大利半島在第12-13世紀曾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正是由於法國同第一次歐洲國家聯盟的戰爭之中,擔任法**隊意大利戰區統帥的拿破侖.波拿巴,大膽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接連擊敗了撒丁、上下西西裏王國等意大利半島的割據勢力,在羅馬帝國之後第一次將意大利半島統一在同一麵旗幟之下―至今意大利國旗依舊出自於拿破侖的手筆。1796年拿破侖的意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侖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
鬥嘴歸鬥嘴,事實上在歐洲防務一體化的問題,意大利不僅是舉足重輕的大國,更是法國的重要盟友之一。在世紀交替之時,北約和歐盟相繼實行大規模東擴計劃,歐洲的兩大防務機製擴大到原華約集團的中東歐地區。1999年北約接納了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個原華約集團成員,之後又相繼接納了其他中東歐國家,把絕大多數原華約集團的歐洲國家納入本集團範圍。2004年和2007年,歐盟兩次實現東擴,歐盟現有成員國為27個。北約和歐盟的疆域都大幅擴大,但是國家數量激增並未強化了這兩大國家集團的聯合防務力量。
北約擴大後,不僅歐盟核心國與美國的矛盾加深,而且中東歐國家緊隨美國,與北約中的歐盟核心國公開作對。伊拉克戰爭充分暴露了北約內部的分化,並導致北約在伊拉克戰爭中無法直接采取軍事行動。不僅由於成員國擴大導致利益的分化,而且冷戰後北約的重新定位和轉型也導致北約何去何從這一難題的一再提出,使冷戰時的純粹防禦性軍事同盟無法順利轉型為新型政治與安全組織,以應對多極化和非傳統安全突出的時代。特別是美歐矛盾成為影響北約轉型的主要問題。在冷戰後,美國與以法德為主的老歐洲之間,就如果構建世界新秩序而產生了根本的分岐。
鑒於北約聯盟體製的內在規定和歐洲盟國的掣肘,美國有意拋開北約的“集體安全與聯合防禦”精神,實施“自願者聯盟”的原則,以聯合單個北約成員國的方式,而不是以北約的名義,實施對外軍事行動。而法德等歐洲盟國力圖發展以歐盟為主的歐洲集體防務,對北約采取不信任、不積極態度。美歐雙方對北約的忽視與冷淡為北約聯盟體製的改革籠罩了陰影,使北約難以應對新時期歐洲安全形勢的嚴峻挑戰。
歐盟擴大後新老歐洲的矛盾開始出現,歐盟內部的分化加深,新老歐洲的矛盾和老歐盟內部的矛盾使歐盟的集體防務建設困難重重。首先,政府間主義使決策困難。歐盟雖然力圖增強其防務臂膀,並已成立了相應的機構,采取了必要的行動,但是,由於歐盟的防務合作屬於第二支柱,是政府間合作,不屬超國家機製,成員國仍是主要行為體,重大決策必須全體一致通過,而在目前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中,決策需要全體一致通過是何等困難。
其次,歐盟27個成員國在防務領域各有各的算盤。就安全與防務問題成員國被分成三派,一派為親美派,一派為親歐派,一派為中立派。親美派主要以英國為首,包括荷蘭、西班牙、部分北歐國家、大多數中東歐國家;親歐派主要為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等核心歐盟成員;中立派為意大利、愛爾蘭、奧地利、瑞典等原中立國家。親美派希望把歐洲的防務委托給美國承擔,它們一度隻相信美國的軍事實力,否認歐盟自身力量。而同時擔心德國和法國主導歐洲防務,從而強化歐盟內部的法德合霸,因此希望歐洲的安全仍主要由美國負責,借助美國外力來平衡歐盟內部的法德軸心。
而歐盟兩大軸心國法國和德國,則希望能夠整合歐洲內部的防務資源,形成以歐盟為主的安全合作機製,以便在美國和北約無暇顧及的領域維護歐洲的安全利益,並把加強歐盟防務聯合作為抗衡美國主宰北約的一種手段。那麽要想在歐洲範圍內壓倒親美派的力量,親歐派的便必須要力爭絕大多數中立派的支持。
奧地利、愛爾蘭、瑞典是傳統中立國,在他們眼中擔心歐盟的“軍事化”無意是洪水猛獸。其他的一些小國隻關心本國及周邊鄰國事務,對歐盟防務合作不聞不問。因此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便成為了法國、德國所必須爭取的力量。否則成員國之間的相互猜忌、美國的不合作、經濟的衰退、歐盟擴大後的消化等,都將為歐盟的防務合作前景帶來無盡的困難。
2003年4月,法國、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等親歐派國家曾試圖冒險,宣布將在布魯塞爾之外再建一個獨立於北約的軍事指揮中心。但是,美國駐北約大使伯恩斯於同年9月16日表示,美國希望法國和德國不要在北約以外另設一個歐洲軍事指揮部,稱那是耗資巨大的重複設置,也將影響北約的團結。在此後近5年中,歐洲軍事一體化處於停滯狀態。
但是2003年11月,歐盟那不勒斯外長會議決定建立和發展歐洲獨立防務,並將其列入《歐盟憲法條約》草案,並在設立獨立的歐盟司令部問題上取得一致。“過去那些籠罩在歐洲國家之間恩怨都已經遠去了,我們都已經來到了這裏畢竟是為了同一個目標―保衛歐洲。”身為今天這次歐洲防務局特別會議的主持人―來自英國的歐洲防務局首任局長―尼克.威特尼不得不出麵。
而隨後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已任命英國國防部國際安全政策司司長尼克.威特尼為歐盟防務能力發展、研發與軍備機構籌備小組組長。歐盟理事會雖然沒有給這個軍事機構正式命名,但是規定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是這個機構的首腦,各參與國的國防部長或其代表組成這個機構的最高決策會議,並任命一名首席執行官。
而這一籌備小組最終成功的說服了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一致決定組建歐洲防務局(eda),負責統一協調成員國的防務關係,促進成員國在武器研發、軍工生產等方麵的合作,協調歐洲範圍內武器係統的采購和承包,加強歐盟內部軍備資源的整合,從而使歐盟防務一體化進程開始具備物質基礎。從空中樓閣到豁然開朗,所有的轉折其實全部緣於一個國家態度的變化―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曾一直反對建立歐洲軍事指揮部,認為這是法國削弱北約的一個“陰謀”。英國政府曾不止一次的強調說:“英國政府堅信,北約始終是歐洲防務的基石。”但是英國國防大臣赫頓卻在歐洲防務局強調說:“在軍事上,法國是我們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如果能支持,那我們就應該支持。”他還說,在軍事任務上與歐盟的盟友合作是“完全明智的”。
雖然英國的媒體隨後便批評赫頓,認為英國的安全應該由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來維護。作為反對黨的保守黨也公開抨擊赫頓的這番講話,認為不能將英國國防大臣赫頓支持歐洲防務一體化計劃的言論,視為英國政府的最終政策。但事實證明,英國國防大臣赫頓的意見不僅不是空**來風,更以空前的行動落實到了英國政府的行動中去。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不過是英國政府在以此要挾美國,以迫使美國對正逐漸浮出水麵的金融危機承擔更大的責任,或者在建立國際新次序方麵更多的考慮英國的利益。但是最終一切的猜測都在英國政府在歐洲防務局的建設中的不遺餘力而被徹底推翻。英國不僅是單獨的“轉換車道”,更帶動著荷蘭、西班牙、以及大不列顛的北歐盟國一起轉向。在歐洲大陸之上,親美派與親歐派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在尼克.威特尼的努力之下,2007年5月份歐洲各國國防部將著手修改相關規則和準則,以形成一項共同的《防務技術與軍工基礎文件》(dtib),盡管這項工作需要多年才能完成,而且還將涉及到大小國家之間在軍工和軍事方麵艱難的討價還價。但是至少作出了如下政治保證:歐洲防務局的27個成員國將改變思路,盡可能地進行泛歐洲、跨國界的合作。促使相關國家的防務部門擺脫停滯不前、四分五裂的狀況。
如果從國防開支角度來看,向來精明英國人的選擇是明智的。從1998年歐盟防務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算起,歐盟防務開支總額到2007年才僅僅增長了16%,其中部分原因還是由於東擴增加了10個新成員國。相比之下,美國在1998年到2007年期間防務開支增長了66%。1998年時,歐盟15國的防務費總額是美國的67%,到2007年時,歐盟25個成員國的防務費反而隻相當於美國的47%。如果不與歐洲國家展開合作,最終英國人將不得不在全盤放棄自身的國防工業,成為美國的附庸或與美**隊在裝備方麵越拉越遠之間作出選擇。
而扣除了由於歐洲各**事機構之間的眾多重疊,而對龐大軍費產生的實際效果所打的折扣。2007年,歐洲聯盟27個成員國的軍費總支出已經有20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55萬億元),僅次於美國的49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2876萬億元),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而另一則消息或許更能說明問題:美國宇航局在2008年10月宣布歐洲防務局正在悄悄涉足軍事太空領域,向歐洲民用航天機構提供未來民用地球觀測和空間態勢感知項目的軍事需求清單。雖然美國宇航局也尚不清楚歐洲防務局會向軍事太空領域投入多少精力,但是諸如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長期以來便堅持由一個民間研發機構負責開發民用和軍用航天技術。法國航天局(es)的經費就是由法國科技部和國防部提供,為兩個部門效力。但是,歐洲其他國家和歐洲航天局依然將他們的角色嚴格地限定在民用航天領域,理由不外乎這些國家政府對軍事航天沒有野心。但是現在這一局麵將得到徹底的改變,這些國家的政府同意,可經由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航天局通過歐洲防務局開發那些具有明顯軍事用途的太空項目。
朗伍德別墅曾經是島上最早的一批開拓者―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員工宿舍。其離詹姆斯敦港約有4英裏的路程,坐落在海島迎風麵的高處,後有高不可攀的懸崖。英國人最早將員工宿舍安排在這裏,或許是為了防備荷蘭人可能的偷襲。但是那些早已作古的建造著,顯然不會想到在數百年之後,這座房子的保衛竟會由一群荷蘭人來負責,在乘坐上早已在野戰機場之上等待自己的專車,駛向朗伍德別墅的沿途,阿裏奧-瑪麗都可以看到荷蘭海軍陸戰隊第2營士兵的身影。
荷蘭海軍陸戰隊曆史悠久,獨具特色。除了那句後來為世界各國同行所引用的非常著名的座右銘:“讓陸地盡量地延伸”之外,這支創建於1655年―第二次英荷戰爭最激烈之時的荷蘭軍隊少有的快速反應部隊,更由於其在國內的多次反恐行動之中的優異表現,而被荷蘭國民們驕傲地稱之為“和平女神”。在近幾年的歐盟聯合機動部隊北翼集群的各種演習中,荷蘭海軍陸戰隊第2營官兵更以其出色表現,奪得了多項演練科目的冠軍。憑借著先進的武器裝備,海陸空三棲機動能力,全體隊員過硬的軍事素質,荷蘭海軍陸戰隊第2營自然而然的成為聖赫勒拿島核心會場的防衛力量。
“將我們聚集在這裏是為了提醒大家,整個歐洲曾為了反抗同一個暴君而戰嗎?”艱難的走過極為陡峭的斜坡後來到了朗伍德別墅之時,阿裏奧-瑪麗恰巧聽到自己的“老朋友”―意大利國防部長伊格納齊奧.拉魯薩對著其他與會者說的俏皮話,和那位習慣了率性而為的意大利男人―貝盧斯科尼一樣,拉魯薩也是一個歐洲政壇有名的大嘴巴。就在一年之前,在羅馬舉行的反抗納粹侵略65周年的紀念活動上,身為意大利國防部長的拉魯薩就曾因為強調了二戰中那些抗擊盟軍的意大利人的“愛國主義精神”。而遭到意大利民眾輿論的圍攻。
拉魯薩所指的暴君無疑就是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拿破倫。倫敦對這位歐洲最讓人憎恨的戰犯的警戒十分嚴密,即便是在孤懸大洋深處的聖赫勒拿島之上,英國還是將被軟禁的拿破倫的活動範圍被限製在別墅四周12公裏內。以防止任何營救被剝奪自主權的皇帝的計劃和行動發生。
英國政府不會讓這類事有任何發生的可能性。事實上,不久之後,倫敦就從西班牙駐華盛頓特區大使處得到消息:1816年6月,約瑟夫.波拿巴曾預謀帶領6隻裝有近300名外國雇傭兵的船隊前來營救自己的弟弟拿破侖.波拿巴。這一消息使倫敦方麵加強了聖赫勒拿島駐軍的力量。(.mianhuatang.info無彈窗廣告)他們得到的和平來之不易,筋疲力竭的歐洲絕不能因鎮守聖赫勒拿島不力而破壞了來之不易的安寧。
不過即便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朗伍德別墅也很寬敞,而且擁有一個十分漂亮的花園。英國政府當年還曾考慮到了皇帝是否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提出苛責,而命人將大批木料、石料運上山來,準備按照拿破侖的意見修築寬敞的房屋,但遭到了皇帝本人的謝絕。但是法國人還是告訴歐洲公眾英國對這位偉人所施加的折磨:其居住條件極為惡劣,房間狹小且被狂風吹得搖搖欲墜,殘暴的英國人還讓皇帝及其隨從挨餓,對他們十分冷酷凶殘。
其實英國人對拿破倫的待遇還說的過去,至少英國人對待他沒有像他曾對待英國戰俘那樣――將他們關在巴黎寺院的地牢裏並用鐵鏈綁在牆上。相反,拿破侖的待遇很好,有家具、傭人、仆役甚至還有他自己的法國廚子。他不但沒有挨餓,相反,他們每天能得到70磅的牛肉、羊肉和7隻雞,而且還有自己的酒窖。他們還有銀餐具可用。
倒是拿破侖對英國總督發出的晚宴請帖中將“拿破侖皇帝”寫成“波拿巴將軍”;怒不可遏的拿破侖將此事視為奇恥大辱,在回複中將對方稱作是他的“劊子手”,並對他在朗伍德行動範圍所受限製以及在島上被軍隊看守大發牢騷。當然英國未曾承認過“帝國”或“皇帝”,因此按照倫敦的要求,隻能稱拿破侖為“將軍”。
“我想如果沒有那位暴君先生的話,意大利或許還隻是一個地理概念吧!”阿裏奧-瑪麗用一種很法國的方式還以顏色。這話雖然刻薄,但卻不無道理。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南部並建立王國之後。曾經誕生過羅馬帝國的意大利半島在第12-13世紀曾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正是由於法國同第一次歐洲國家聯盟的戰爭之中,擔任法**隊意大利戰區統帥的拿破侖.波拿巴,大膽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接連擊敗了撒丁、上下西西裏王國等意大利半島的割據勢力,在羅馬帝國之後第一次將意大利半島統一在同一麵旗幟之下―至今意大利國旗依舊出自於拿破侖的手筆。1796年拿破侖的意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侖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
鬥嘴歸鬥嘴,事實上在歐洲防務一體化的問題,意大利不僅是舉足重輕的大國,更是法國的重要盟友之一。在世紀交替之時,北約和歐盟相繼實行大規模東擴計劃,歐洲的兩大防務機製擴大到原華約集團的中東歐地區。1999年北約接納了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個原華約集團成員,之後又相繼接納了其他中東歐國家,把絕大多數原華約集團的歐洲國家納入本集團範圍。2004年和2007年,歐盟兩次實現東擴,歐盟現有成員國為27個。北約和歐盟的疆域都大幅擴大,但是國家數量激增並未強化了這兩大國家集團的聯合防務力量。
北約擴大後,不僅歐盟核心國與美國的矛盾加深,而且中東歐國家緊隨美國,與北約中的歐盟核心國公開作對。伊拉克戰爭充分暴露了北約內部的分化,並導致北約在伊拉克戰爭中無法直接采取軍事行動。不僅由於成員國擴大導致利益的分化,而且冷戰後北約的重新定位和轉型也導致北約何去何從這一難題的一再提出,使冷戰時的純粹防禦性軍事同盟無法順利轉型為新型政治與安全組織,以應對多極化和非傳統安全突出的時代。特別是美歐矛盾成為影響北約轉型的主要問題。在冷戰後,美國與以法德為主的老歐洲之間,就如果構建世界新秩序而產生了根本的分岐。
鑒於北約聯盟體製的內在規定和歐洲盟國的掣肘,美國有意拋開北約的“集體安全與聯合防禦”精神,實施“自願者聯盟”的原則,以聯合單個北約成員國的方式,而不是以北約的名義,實施對外軍事行動。而法德等歐洲盟國力圖發展以歐盟為主的歐洲集體防務,對北約采取不信任、不積極態度。美歐雙方對北約的忽視與冷淡為北約聯盟體製的改革籠罩了陰影,使北約難以應對新時期歐洲安全形勢的嚴峻挑戰。
歐盟擴大後新老歐洲的矛盾開始出現,歐盟內部的分化加深,新老歐洲的矛盾和老歐盟內部的矛盾使歐盟的集體防務建設困難重重。首先,政府間主義使決策困難。歐盟雖然力圖增強其防務臂膀,並已成立了相應的機構,采取了必要的行動,但是,由於歐盟的防務合作屬於第二支柱,是政府間合作,不屬超國家機製,成員國仍是主要行為體,重大決策必須全體一致通過,而在目前擁有27個成員國的歐盟中,決策需要全體一致通過是何等困難。
其次,歐盟27個成員國在防務領域各有各的算盤。就安全與防務問題成員國被分成三派,一派為親美派,一派為親歐派,一派為中立派。親美派主要以英國為首,包括荷蘭、西班牙、部分北歐國家、大多數中東歐國家;親歐派主要為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等核心歐盟成員;中立派為意大利、愛爾蘭、奧地利、瑞典等原中立國家。親美派希望把歐洲的防務委托給美國承擔,它們一度隻相信美國的軍事實力,否認歐盟自身力量。而同時擔心德國和法國主導歐洲防務,從而強化歐盟內部的法德合霸,因此希望歐洲的安全仍主要由美國負責,借助美國外力來平衡歐盟內部的法德軸心。
而歐盟兩大軸心國法國和德國,則希望能夠整合歐洲內部的防務資源,形成以歐盟為主的安全合作機製,以便在美國和北約無暇顧及的領域維護歐洲的安全利益,並把加強歐盟防務聯合作為抗衡美國主宰北約的一種手段。那麽要想在歐洲範圍內壓倒親美派的力量,親歐派的便必須要力爭絕大多數中立派的支持。
奧地利、愛爾蘭、瑞典是傳統中立國,在他們眼中擔心歐盟的“軍事化”無意是洪水猛獸。其他的一些小國隻關心本國及周邊鄰國事務,對歐盟防務合作不聞不問。因此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便成為了法國、德國所必須爭取的力量。否則成員國之間的相互猜忌、美國的不合作、經濟的衰退、歐盟擴大後的消化等,都將為歐盟的防務合作前景帶來無盡的困難。
2003年4月,法國、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等親歐派國家曾試圖冒險,宣布將在布魯塞爾之外再建一個獨立於北約的軍事指揮中心。但是,美國駐北約大使伯恩斯於同年9月16日表示,美國希望法國和德國不要在北約以外另設一個歐洲軍事指揮部,稱那是耗資巨大的重複設置,也將影響北約的團結。在此後近5年中,歐洲軍事一體化處於停滯狀態。
但是2003年11月,歐盟那不勒斯外長會議決定建立和發展歐洲獨立防務,並將其列入《歐盟憲法條約》草案,並在設立獨立的歐盟司令部問題上取得一致。“過去那些籠罩在歐洲國家之間恩怨都已經遠去了,我們都已經來到了這裏畢竟是為了同一個目標―保衛歐洲。”身為今天這次歐洲防務局特別會議的主持人―來自英國的歐洲防務局首任局長―尼克.威特尼不得不出麵。
而隨後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已任命英國國防部國際安全政策司司長尼克.威特尼為歐盟防務能力發展、研發與軍備機構籌備小組組長。歐盟理事會雖然沒有給這個軍事機構正式命名,但是規定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是這個機構的首腦,各參與國的國防部長或其代表組成這個機構的最高決策會議,並任命一名首席執行官。
而這一籌備小組最終成功的說服了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國防部長與外交部長一致決定組建歐洲防務局(eda),負責統一協調成員國的防務關係,促進成員國在武器研發、軍工生產等方麵的合作,協調歐洲範圍內武器係統的采購和承包,加強歐盟內部軍備資源的整合,從而使歐盟防務一體化進程開始具備物質基礎。從空中樓閣到豁然開朗,所有的轉折其實全部緣於一個國家態度的變化―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曾一直反對建立歐洲軍事指揮部,認為這是法國削弱北約的一個“陰謀”。英國政府曾不止一次的強調說:“英國政府堅信,北約始終是歐洲防務的基石。”但是英國國防大臣赫頓卻在歐洲防務局強調說:“在軍事上,法國是我們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如果能支持,那我們就應該支持。”他還說,在軍事任務上與歐盟的盟友合作是“完全明智的”。
雖然英國的媒體隨後便批評赫頓,認為英國的安全應該由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來維護。作為反對黨的保守黨也公開抨擊赫頓的這番講話,認為不能將英國國防大臣赫頓支持歐洲防務一體化計劃的言論,視為英國政府的最終政策。但事實證明,英國國防大臣赫頓的意見不僅不是空**來風,更以空前的行動落實到了英國政府的行動中去。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不過是英國政府在以此要挾美國,以迫使美國對正逐漸浮出水麵的金融危機承擔更大的責任,或者在建立國際新次序方麵更多的考慮英國的利益。但是最終一切的猜測都在英國政府在歐洲防務局的建設中的不遺餘力而被徹底推翻。英國不僅是單獨的“轉換車道”,更帶動著荷蘭、西班牙、以及大不列顛的北歐盟國一起轉向。在歐洲大陸之上,親美派與親歐派第一次走到了一起。
在尼克.威特尼的努力之下,2007年5月份歐洲各國國防部將著手修改相關規則和準則,以形成一項共同的《防務技術與軍工基礎文件》(dtib),盡管這項工作需要多年才能完成,而且還將涉及到大小國家之間在軍工和軍事方麵艱難的討價還價。但是至少作出了如下政治保證:歐洲防務局的27個成員國將改變思路,盡可能地進行泛歐洲、跨國界的合作。促使相關國家的防務部門擺脫停滯不前、四分五裂的狀況。
如果從國防開支角度來看,向來精明英國人的選擇是明智的。從1998年歐盟防務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算起,歐盟防務開支總額到2007年才僅僅增長了16%,其中部分原因還是由於東擴增加了10個新成員國。相比之下,美國在1998年到2007年期間防務開支增長了66%。1998年時,歐盟15國的防務費總額是美國的67%,到2007年時,歐盟25個成員國的防務費反而隻相當於美國的47%。如果不與歐洲國家展開合作,最終英國人將不得不在全盤放棄自身的國防工業,成為美國的附庸或與美**隊在裝備方麵越拉越遠之間作出選擇。
而扣除了由於歐洲各**事機構之間的眾多重疊,而對龐大軍費產生的實際效果所打的折扣。2007年,歐洲聯盟27個成員國的軍費總支出已經有20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55萬億元),僅次於美國的49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2876萬億元),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而另一則消息或許更能說明問題:美國宇航局在2008年10月宣布歐洲防務局正在悄悄涉足軍事太空領域,向歐洲民用航天機構提供未來民用地球觀測和空間態勢感知項目的軍事需求清單。雖然美國宇航局也尚不清楚歐洲防務局會向軍事太空領域投入多少精力,但是諸如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長期以來便堅持由一個民間研發機構負責開發民用和軍用航天技術。法國航天局(es)的經費就是由法國科技部和國防部提供,為兩個部門效力。但是,歐洲其他國家和歐洲航天局依然將他們的角色嚴格地限定在民用航天領域,理由不外乎這些國家政府對軍事航天沒有野心。但是現在這一局麵將得到徹底的改變,這些國家的政府同意,可經由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航天局通過歐洲防務局開發那些具有明顯軍事用途的太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