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正座的位置上坐著一個高大健壯的中年人,雖然隻)]服,但身上那股貴氣掩也掩不住。
林海正偷偷審視著這位畢大人,卻見他也正看向自己,忙微笑著依著下級參見上級的官場規矩行了禮。
“請問畢大人宣下官來所為何事?”
“剛才看了你審案,”楊榮看了一眼沉吟不語的朱棣,說道:“正在站籠的人當中有一人與我家大人有一麵之緣,希望你能夠給個麵子把他放了。”
聽說請自己來是為這事,林海不禁瞟了朱棣一眼。林海滿肚皮不自在,說道:“聽貴昆侖畢大人是僉都禦史吧?”
朱棣點點頭。
“既然畢大人是僉都禦史,自然應該對‘首告無罪’製度很熟悉。下官若是拿國法賣人情,畢大人一個折子遞到皇上麵前,卻叫下官如何自處?”
“國法中有讓替人挨打者站籠的規定嗎?”朱棣抬了抬眼皮,不溫不火地說道:“大明律中,連站籠這種刑罰都沒有吧?”
說實話,朱棣雖然貴為大明皇帝,但是對於大明律的熟悉程度他卻絕對比不上那些積年老吏。但是對於這一點朱棣卻很篤定,因為在他的記憶中,站籠是於清朝才正式作為法律懲治手段的。
林海不軟不硬地頂道:“大人,我不知道您所說的站籠是什麽,下官所實施的刑罰隻是枷號而已……隻不過在外麵加了一木籠子――大明律又沒規定不許枷號時在外麵圍一個木籠子。”
朱棣懶得和林海辯駁這個問題,於是換了個話題。
“剛才你刑斃了三名營私舞弊地吏員。不怕朝廷給你處分嗎?”
“下官做了就不怕擔責任。”林海舔舔嘴。不鹹不淡地說道:“不殺一儆百。縣衙裏地風氣好不了。明年您再來看。本縣地官吏絕對能夠稱得上大明地表率。”
朱棣搖頭失笑。“看來你是準備身後進《明史》地《酷吏列傳》了。”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林海卻鄭重地點了點頭。“沒錯。下官確實以能夠進入《酷吏列傳》為榮。”
朱棣瞪大了眼睛。在他地印象中。貪官固然經常和汙吏結合使用。但偶爾也會和酷吏連在一起。
“酷吏又不是什麽好詞。你怎麽會有這種人生理想?”
林海梗著脖子反問:“酷吏怎麽不好?隻有酷吏才能打擊地主豪強的囂張氣焰,穩定社會秩序……大人知道夜不閉戶和道不拾遺的出處嗎?”
朱棣一滯,不禁暗自猶豫:究竟是老老實實回答說不知道呢,還是借語氣不恭為由拍案而起和他翻臉呢?
這時楊榮說道:“不就是商鞅以法家治國,在苛刑的威懾下,百姓們不敢隨意拿取?”
“正是如此!”朱棣沒拍桌子,林海倒是拍案說道:“除了傳說中的桃花源,但凡出現‘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情景,都是遵從法家學說的酷吏所造成的。”
朱棣決定再次轉移話題。
其實出現“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情況未必一定需要酷吏,隻要一個地方窮得沒什麽東西可偷,同樣會出現這種現象――但如果物資相對豐富,那麽嚴厲的法律對於社會秩序還是很有幫助的――穆斯林社會中偷盜砍手,所以小偷罕見;印尼隻要和毒品沾邊就是個死,所以印尼境內毒品最少。
和林海繼續辯論這個話題,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嗎?
朱棣咳嗽一聲。
“林知縣,剛才你當眾申明,將來若是將常州縣治理得好而獲得獎勵,那麽你將一文不取,全部按各位的功勞分給胥吏們補貼家用……你是怎麽想的?”
林海詫異地望了朱棣一眼,不知道他的話題怎麽一直換來換去沒個準。旋即林海又想到對方是僉都禦史,現在顯然是正在巡查地方,那麽各方麵都問到估計也是禦史的一種職業病,於是釋然。
想法眼前的禦史可能會把所見所聞寫上奏折,而自己的想法也並非見不得人,便坦然說道:“下官本人出身大戶,雖說隻是庶出,但下官成為知縣後,月例錢就調到了與族長相同的水平。每個月可分得月例錢八十貫――這筆月例錢比一品官的俸祿還高。”
“離鄉上任前天晚上,家嚴對下官說,錢再多也當不得身份使。就是個不入流的官到家裏,也得當神敬,當祖宗待。如今下官成了知縣,家裏有了體麵,即便當地知縣到我們家也會客客氣氣的。所以,族裏對我隻一個要求:不刮地皮,也別收賄。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還有孝敬上憲太太私房體己銀子,左右各方應酬等等,這些費用都不必**心,自然有族中叔爺們補貼――隻求我平平安安做官,為他們保住麵子。”
“所以說,我做官不為錢!”
“哦?”朱棣饒有興趣地問道:“俗話說千裏當官隻為財,你不為錢,那為什麽?”
林海矜持地一笑。
“人生所求不過名利二字。下官不求財,自然是隻求名了。下官是從吏員做起來的,深知想要當個清官容易,但是想要當人給百姓做好事的能員卻需要屬下們傾力配合。”
“下官能夠做到潔身自好,上任時又用了殺一儆百的辦法教眾人警惕自律,但光有威還不夠。下官說到底是一方神聖,不能維護下頭的利益,誰肯實心跟我作事辦差?所以下官就許諾,將來所得的獎勵都分給眾人,讓底下的胥吏們也有個盼頭。”
朱棣聽得大樂。
“不錯不錯,你這種想法很有趣,本官一定將你的想法上奏給皇上,將你這種做法……”
這時楊榮在一旁輕聲提醒道:“畢大人,子貢贖人魯人不贖人矣。”
這句話簡直象是給朱棣當頭潑了一盆涼水。
林海出身大戶,家族給的月例錢甚至比一品官員的俸祿還高。而且林海本人誌在揚名,對錢財的渴望並不強烈。所以說,這種特殊個案確實不能推廣。林海可以將獎勵都分給表現出色的胥吏,但其他官員呢?
若高調歌頌林海的做法,那別的官員又如何自處?
如果不將獎勵分給胥吏,由於其他地方的胥吏也知道了常州的事例,見自己得不到額外的獎勵,他們多半不會盡心辦事。
將獎勵全都分給胥吏同樣不妥。要知道,這種獎勵也屬於養廉銀的一部分。朱設立養廉銀的目
了讓官員不貪汙受賄也能夠過上體麵的生活。如果tt麵子被迫將獎勵全都分給胥吏,那豈不是違背了設立養廉銀的初衷?
朱棣搖了搖頭,覺得不能推廣林海的做法很可惜。他飛速地轉動腦筋,想要找出一個好辦法來。
想著想著,朱棣突然想起了後世采取的一種激勵製度:某些國營工廠並不將車間承包給個人,而是與車間主任約定,若該車間當年完成某個指標,那便獎勵多少。這份獎勵理論上是屬於該車間主任個人所有,但實際上,該車間主任通常都會從獎勵中分出一部分給予副主任以及車間一些骨幹。
要不然,幹脆再提高一下獎勵額度,然後以詔令”的形式建議:知縣應拿出一部分獎勵給予骨幹胥吏進行分配?
提高獎勵額度固然會增加朝廷的開支,但問題即便朝廷不肯承擔這些開支,這筆費用也節省不了,照樣得由整個社會來承擔。胥吏雖不算國家官僚機器的正式編製,有的連薪金也拿不到,但他們是封建政府的辦事人員。催租催賦,攤派搖役,捕人緝拿,及處理各種民事,管理市場、關卡,都是吏員的事務。於是他們也有了相應的權力――有了權力還會挨餓受窮?除非胥吏們個個都是海瑞!
所以說,還不如索性將胥吏的薪水也算在公務員的薪水預算中去,反正這些人的工作都與國家權力密切相關……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冗官濫吏會加重財政負擔也是個必須警惕的問題。朱棣穿越之前的那個時空,國家公務員數量之多,大約創下了橫向以及縱向兩項世界紀錄吧。如果僅是數量上創下世界紀錄倒也罷了,畢竟當時全國總人口也多。隻可惜,朱穿越前的那個時空,中國的官民比例也同樣創下了曆史紀錄……其實之前國家也曾精簡過公務員規模,隻可惜效果很諷刺――越是精簡,官僚機構以及公務員卻反而越多!
對於濫吏的問題,朱棣有一個解決的辦法:那便是實行主官製――準確地說,是主官薪水負責製。
以知縣為例,其下主要有師爺(又稱幕賓、幕客、幕友等)、家人(長隨)、書吏和差役。其中,師爺和家人的薪水本來就是由知縣支付,書吏和差役的薪水則主要由地方財政開支。在朱棣看來,幹脆明文規定,這些人的薪水全都交給知縣處置,由知縣自行雇傭必要的吏員。
實施這種主官製不必擔心出現類似軍隊中吃空餉的問題。因為,軍隊中吃空餉,隻要不打仗,那麽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會立即暴露――若是戰事爆發,對於吃空餉的將領而言也未必全是壞事,因為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將軍隊中缺少的人數劃到陣亡名單中去。可民政上的主官若是“吃空餉”,那麽誰來辦事呢?如果知縣發神經,為了多吃空餉而導致了縣中政事混亂,那麽縣丞、主薄、典吏、教諭等人難道會眼睜睜地看著?
同樣,實施這種製度也不必擔心行政官員們“擁兵自重”――總不見得師爺、家人、書吏和差役領著主官發放的薪水就會跟隨主官造反吧?
實施主官薪水負責製最大的好處便在於不會出現“濫吏”。因為,十個人能夠做完的事,主官多半不會雇傭十一個人來做。
那麽,會不會出現主官把那些可以拿薪水的職位都給自己親近的人,但這些人卻光拿錢不做事,具體的事物卻讓“白役”(注3去做?之後,則會演變出“白役”濫泛的現象?其實這個問題也簡單,隻要規定主官必須與雇傭者簽定契約以及授權書即可。簽定契約以及“行使公共權力授權書”的同時,還必須予以存檔。如果沒有授權書,則冒充官吏者罪當斬!如此一來,“白役”自然不會出現。另一方麵,若是擁有授權書的胥吏違法,那麽與之簽訂授權書的主官連坐,於是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胥吏盤纏鄉裏的現象。
至於說胥吏的編製數量問題,在朱棣想來也很簡單:以某縣人口為基數,按某個固定比例計算出此縣可以擁有的吏員數量。朝廷按這個數量將該縣全部胥吏的應發薪水按不同比例發放給知縣、縣丞、主簿、典吏等官員,讓他們各自去雇傭胥吏。基層幹部們若是少雇傭胥吏,節省下來的錢可視為他們的養廉銀。如果十個人可以幹完的事,基層幹部們偏偏要雇傭二十個胥吏,那也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過,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性不大。
更何況,封建社會的官員有著三年一換崗的優良傳統,這一製度對於杜絕“濫吏”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比如說某知縣或者無能,或者好麵子,或者因為別的什麽原因,總之該知縣名下隻有五十名吏員的編製,但他卻一共雇傭了八十名胥吏。然而待新任知縣上任後,卻可以理所當然地一切從頭開始。新任知縣雇傭吏員時,完全沒必要認前任知縣的帳――前任雇傭八十名吏員那是他的事,我隻需要四十五名吏員。
……
朱棣自顧自地胡思亂想著,一會兒皺眉,一會兒搖頭,卻把楊榮嚇得不清。
能夠跟著皇帝微服私訪那是一種殊榮,多少人都希望爭到這種機會。可是此刻,楊榮卻巴不得這次皇上微服出巡時沒點他的名。
剛才眼見朱棣似乎準備宣傳林海的事跡,楊榮趕緊進諫。破敗了皇上的興頭自然不是什麽好事,沒瞧見皇上此時臉上的表情變幻不定嗎?若是化解不了這次尷尬,指不定皇上會覺得失了麵子因而發什麽邪火呢!
可是不立刻進諫卻是絕對不行的。若事後再進諫,皇上已經向林海許諾要宣傳他的事跡了,金口玉言再收回來,誰來負這個責任?!裝聾作啞不進諫同樣不行。“子貢贖人”的後果又不是隻有他楊榮一個人想得出來。若是事後被別人指出來,皇上自然不會錯,有錯的隻能是事情發生時就在現場卻又沒能及時進諫的楊榮!
真是愁斷腸啊!
楊榮可憐巴巴巴地偷偷關注著朱棣臉色的變化,暗自祈禱皇上能夠化解這次尷尬。
注1:指家仆。
注2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注3指編製外的胥吏,相當於後世行政單位裏非事業編製人員,比如說協警。
林海正偷偷審視著這位畢大人,卻見他也正看向自己,忙微笑著依著下級參見上級的官場規矩行了禮。
“請問畢大人宣下官來所為何事?”
“剛才看了你審案,”楊榮看了一眼沉吟不語的朱棣,說道:“正在站籠的人當中有一人與我家大人有一麵之緣,希望你能夠給個麵子把他放了。”
聽說請自己來是為這事,林海不禁瞟了朱棣一眼。林海滿肚皮不自在,說道:“聽貴昆侖畢大人是僉都禦史吧?”
朱棣點點頭。
“既然畢大人是僉都禦史,自然應該對‘首告無罪’製度很熟悉。下官若是拿國法賣人情,畢大人一個折子遞到皇上麵前,卻叫下官如何自處?”
“國法中有讓替人挨打者站籠的規定嗎?”朱棣抬了抬眼皮,不溫不火地說道:“大明律中,連站籠這種刑罰都沒有吧?”
說實話,朱棣雖然貴為大明皇帝,但是對於大明律的熟悉程度他卻絕對比不上那些積年老吏。但是對於這一點朱棣卻很篤定,因為在他的記憶中,站籠是於清朝才正式作為法律懲治手段的。
林海不軟不硬地頂道:“大人,我不知道您所說的站籠是什麽,下官所實施的刑罰隻是枷號而已……隻不過在外麵加了一木籠子――大明律又沒規定不許枷號時在外麵圍一個木籠子。”
朱棣懶得和林海辯駁這個問題,於是換了個話題。
“剛才你刑斃了三名營私舞弊地吏員。不怕朝廷給你處分嗎?”
“下官做了就不怕擔責任。”林海舔舔嘴。不鹹不淡地說道:“不殺一儆百。縣衙裏地風氣好不了。明年您再來看。本縣地官吏絕對能夠稱得上大明地表率。”
朱棣搖頭失笑。“看來你是準備身後進《明史》地《酷吏列傳》了。”
這本是一句玩笑話。沒想到林海卻鄭重地點了點頭。“沒錯。下官確實以能夠進入《酷吏列傳》為榮。”
朱棣瞪大了眼睛。在他地印象中。貪官固然經常和汙吏結合使用。但偶爾也會和酷吏連在一起。
“酷吏又不是什麽好詞。你怎麽會有這種人生理想?”
林海梗著脖子反問:“酷吏怎麽不好?隻有酷吏才能打擊地主豪強的囂張氣焰,穩定社會秩序……大人知道夜不閉戶和道不拾遺的出處嗎?”
朱棣一滯,不禁暗自猶豫:究竟是老老實實回答說不知道呢,還是借語氣不恭為由拍案而起和他翻臉呢?
這時楊榮說道:“不就是商鞅以法家治國,在苛刑的威懾下,百姓們不敢隨意拿取?”
“正是如此!”朱棣沒拍桌子,林海倒是拍案說道:“除了傳說中的桃花源,但凡出現‘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情景,都是遵從法家學說的酷吏所造成的。”
朱棣決定再次轉移話題。
其實出現“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情況未必一定需要酷吏,隻要一個地方窮得沒什麽東西可偷,同樣會出現這種現象――但如果物資相對豐富,那麽嚴厲的法律對於社會秩序還是很有幫助的――穆斯林社會中偷盜砍手,所以小偷罕見;印尼隻要和毒品沾邊就是個死,所以印尼境內毒品最少。
和林海繼續辯論這個話題,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嗎?
朱棣咳嗽一聲。
“林知縣,剛才你當眾申明,將來若是將常州縣治理得好而獲得獎勵,那麽你將一文不取,全部按各位的功勞分給胥吏們補貼家用……你是怎麽想的?”
林海詫異地望了朱棣一眼,不知道他的話題怎麽一直換來換去沒個準。旋即林海又想到對方是僉都禦史,現在顯然是正在巡查地方,那麽各方麵都問到估計也是禦史的一種職業病,於是釋然。
想法眼前的禦史可能會把所見所聞寫上奏折,而自己的想法也並非見不得人,便坦然說道:“下官本人出身大戶,雖說隻是庶出,但下官成為知縣後,月例錢就調到了與族長相同的水平。每個月可分得月例錢八十貫――這筆月例錢比一品官的俸祿還高。”
“離鄉上任前天晚上,家嚴對下官說,錢再多也當不得身份使。就是個不入流的官到家裏,也得當神敬,當祖宗待。如今下官成了知縣,家裏有了體麵,即便當地知縣到我們家也會客客氣氣的。所以,族裏對我隻一個要求:不刮地皮,也別收賄。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還有孝敬上憲太太私房體己銀子,左右各方應酬等等,這些費用都不必**心,自然有族中叔爺們補貼――隻求我平平安安做官,為他們保住麵子。”
“所以說,我做官不為錢!”
“哦?”朱棣饒有興趣地問道:“俗話說千裏當官隻為財,你不為錢,那為什麽?”
林海矜持地一笑。
“人生所求不過名利二字。下官不求財,自然是隻求名了。下官是從吏員做起來的,深知想要當個清官容易,但是想要當人給百姓做好事的能員卻需要屬下們傾力配合。”
“下官能夠做到潔身自好,上任時又用了殺一儆百的辦法教眾人警惕自律,但光有威還不夠。下官說到底是一方神聖,不能維護下頭的利益,誰肯實心跟我作事辦差?所以下官就許諾,將來所得的獎勵都分給眾人,讓底下的胥吏們也有個盼頭。”
朱棣聽得大樂。
“不錯不錯,你這種想法很有趣,本官一定將你的想法上奏給皇上,將你這種做法……”
這時楊榮在一旁輕聲提醒道:“畢大人,子貢贖人魯人不贖人矣。”
這句話簡直象是給朱棣當頭潑了一盆涼水。
林海出身大戶,家族給的月例錢甚至比一品官員的俸祿還高。而且林海本人誌在揚名,對錢財的渴望並不強烈。所以說,這種特殊個案確實不能推廣。林海可以將獎勵都分給表現出色的胥吏,但其他官員呢?
若高調歌頌林海的做法,那別的官員又如何自處?
如果不將獎勵分給胥吏,由於其他地方的胥吏也知道了常州的事例,見自己得不到額外的獎勵,他們多半不會盡心辦事。
將獎勵全都分給胥吏同樣不妥。要知道,這種獎勵也屬於養廉銀的一部分。朱設立養廉銀的目
了讓官員不貪汙受賄也能夠過上體麵的生活。如果tt麵子被迫將獎勵全都分給胥吏,那豈不是違背了設立養廉銀的初衷?
朱棣搖了搖頭,覺得不能推廣林海的做法很可惜。他飛速地轉動腦筋,想要找出一個好辦法來。
想著想著,朱棣突然想起了後世采取的一種激勵製度:某些國營工廠並不將車間承包給個人,而是與車間主任約定,若該車間當年完成某個指標,那便獎勵多少。這份獎勵理論上是屬於該車間主任個人所有,但實際上,該車間主任通常都會從獎勵中分出一部分給予副主任以及車間一些骨幹。
要不然,幹脆再提高一下獎勵額度,然後以詔令”的形式建議:知縣應拿出一部分獎勵給予骨幹胥吏進行分配?
提高獎勵額度固然會增加朝廷的開支,但問題即便朝廷不肯承擔這些開支,這筆費用也節省不了,照樣得由整個社會來承擔。胥吏雖不算國家官僚機器的正式編製,有的連薪金也拿不到,但他們是封建政府的辦事人員。催租催賦,攤派搖役,捕人緝拿,及處理各種民事,管理市場、關卡,都是吏員的事務。於是他們也有了相應的權力――有了權力還會挨餓受窮?除非胥吏們個個都是海瑞!
所以說,還不如索性將胥吏的薪水也算在公務員的薪水預算中去,反正這些人的工作都與國家權力密切相關……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冗官濫吏會加重財政負擔也是個必須警惕的問題。朱棣穿越之前的那個時空,國家公務員數量之多,大約創下了橫向以及縱向兩項世界紀錄吧。如果僅是數量上創下世界紀錄倒也罷了,畢竟當時全國總人口也多。隻可惜,朱穿越前的那個時空,中國的官民比例也同樣創下了曆史紀錄……其實之前國家也曾精簡過公務員規模,隻可惜效果很諷刺――越是精簡,官僚機構以及公務員卻反而越多!
對於濫吏的問題,朱棣有一個解決的辦法:那便是實行主官製――準確地說,是主官薪水負責製。
以知縣為例,其下主要有師爺(又稱幕賓、幕客、幕友等)、家人(長隨)、書吏和差役。其中,師爺和家人的薪水本來就是由知縣支付,書吏和差役的薪水則主要由地方財政開支。在朱棣看來,幹脆明文規定,這些人的薪水全都交給知縣處置,由知縣自行雇傭必要的吏員。
實施這種主官製不必擔心出現類似軍隊中吃空餉的問題。因為,軍隊中吃空餉,隻要不打仗,那麽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會立即暴露――若是戰事爆發,對於吃空餉的將領而言也未必全是壞事,因為他可以名正言順地將軍隊中缺少的人數劃到陣亡名單中去。可民政上的主官若是“吃空餉”,那麽誰來辦事呢?如果知縣發神經,為了多吃空餉而導致了縣中政事混亂,那麽縣丞、主薄、典吏、教諭等人難道會眼睜睜地看著?
同樣,實施這種製度也不必擔心行政官員們“擁兵自重”――總不見得師爺、家人、書吏和差役領著主官發放的薪水就會跟隨主官造反吧?
實施主官薪水負責製最大的好處便在於不會出現“濫吏”。因為,十個人能夠做完的事,主官多半不會雇傭十一個人來做。
那麽,會不會出現主官把那些可以拿薪水的職位都給自己親近的人,但這些人卻光拿錢不做事,具體的事物卻讓“白役”(注3去做?之後,則會演變出“白役”濫泛的現象?其實這個問題也簡單,隻要規定主官必須與雇傭者簽定契約以及授權書即可。簽定契約以及“行使公共權力授權書”的同時,還必須予以存檔。如果沒有授權書,則冒充官吏者罪當斬!如此一來,“白役”自然不會出現。另一方麵,若是擁有授權書的胥吏違法,那麽與之簽訂授權書的主官連坐,於是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胥吏盤纏鄉裏的現象。
至於說胥吏的編製數量問題,在朱棣想來也很簡單:以某縣人口為基數,按某個固定比例計算出此縣可以擁有的吏員數量。朝廷按這個數量將該縣全部胥吏的應發薪水按不同比例發放給知縣、縣丞、主簿、典吏等官員,讓他們各自去雇傭胥吏。基層幹部們若是少雇傭胥吏,節省下來的錢可視為他們的養廉銀。如果十個人可以幹完的事,基層幹部們偏偏要雇傭二十個胥吏,那也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過,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性不大。
更何況,封建社會的官員有著三年一換崗的優良傳統,這一製度對於杜絕“濫吏”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比如說某知縣或者無能,或者好麵子,或者因為別的什麽原因,總之該知縣名下隻有五十名吏員的編製,但他卻一共雇傭了八十名胥吏。然而待新任知縣上任後,卻可以理所當然地一切從頭開始。新任知縣雇傭吏員時,完全沒必要認前任知縣的帳――前任雇傭八十名吏員那是他的事,我隻需要四十五名吏員。
……
朱棣自顧自地胡思亂想著,一會兒皺眉,一會兒搖頭,卻把楊榮嚇得不清。
能夠跟著皇帝微服私訪那是一種殊榮,多少人都希望爭到這種機會。可是此刻,楊榮卻巴不得這次皇上微服出巡時沒點他的名。
剛才眼見朱棣似乎準備宣傳林海的事跡,楊榮趕緊進諫。破敗了皇上的興頭自然不是什麽好事,沒瞧見皇上此時臉上的表情變幻不定嗎?若是化解不了這次尷尬,指不定皇上會覺得失了麵子因而發什麽邪火呢!
可是不立刻進諫卻是絕對不行的。若事後再進諫,皇上已經向林海許諾要宣傳他的事跡了,金口玉言再收回來,誰來負這個責任?!裝聾作啞不進諫同樣不行。“子貢贖人”的後果又不是隻有他楊榮一個人想得出來。若是事後被別人指出來,皇上自然不會錯,有錯的隻能是事情發生時就在現場卻又沒能及時進諫的楊榮!
真是愁斷腸啊!
楊榮可憐巴巴巴地偷偷關注著朱棣臉色的變化,暗自祈禱皇上能夠化解這次尷尬。
注1:指家仆。
注2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注3指編製外的胥吏,相當於後世行政單位裏非事業編製人員,比如說協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