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兒,阿姐去前院找下母親和姨母,你可要去?”寧墨帶著寧煜給阮氏上完香出來後,詢問地開口。
“不了,阿姐,你先過去,我正好四下走走。”寧煜作勢想了想,出聲拒接。
其實他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他曾聽人說萬安寺的後山有顆許願樹,隻要將心中的願望寫到絳色絲帶上,而後再自己親自放上去即可。
此事,他並不想告知寧墨,權當自己的小秘密。
是以,他早已經最好了準備,而且來時,他特意未讓人跟隨。
“好,煜兒,這裏到底不比府中,你自己要小心些。”寧墨瞧著他確實不感興趣,倒也並未勉強,但還是細聲囑咐地開口。
待寧煜見寧墨走遠後,這才找了路過的小沙彌詢問具體所在方向。
此時的大廳內,寧墨隔著人群,看著上首的無為大師。
認真說起來,寧墨還是在前世曾有機會見過他一麵,隻不過也是同這般遠距離,且也隻是短短一小會。
此刻的無為大師僧袍加身,再配上他原本溫潤如雅的氣質,倒真的仿佛世外高人般高深莫測。
現在的他,雖已經六十有餘,但單看外表確比實際年齡小很多。
而上首的無為大師似是察覺到寧墨看他的目光,順著視線看過了,兩人對視,露出了一個十分不明顯的笑意。
寧墨一怔,雖想不通為何無為大師會有如此的反應,但還是回以一笑。
因著此次是由久不露麵的無為大師講論佛法,到底比其他人的時間延長了些。
良久,方丈率先出聲,宣告結束。
待人陸續離開時,寧墨才朝著徐氏兩姐妹而去。
“母親,姨母。”
“墨兒,你來了。怎麽是你自己,煜兒呢?”兩人轉過來都,不約而同露出笑意,徐氏下意識往四周看了看,疑惑地出聲。
“煜兒說要在周圍轉轉,我便隨了他。”寧墨應聲道。
徐氏聞言,點了點頭,而後開口:“我同你姨母要去你祖母和外祖母所供奉長明燈那裏,順便讓身邊的人去找負責人添些香火錢,你是同我們一道,還是?”
“墨兒剛從那邊回來,便不去了,正巧在這附近看看,一會去找煜兒。”寧墨淺笑地軟糯開口。
“那好吧,你若累了,便先去廂房那處等我和你姨母。”徐氏並未多想,徑自出聲。
“好。”
“小姐,我們要去哪裏?”冬瑤見寧墨雖並未有何動作,但那眼眸卻一直看向東南角的方向,麵帶疑惑地問道。
“再等一會,我們去找無為大師。”寧墨解釋地開口。
她之所以要等,便是因為她知道無為大師有個習慣,通常在講論佛法後回去其廂房當即將大致意思抄錄下來,讓人保存。
在這期間,無論是誰,他都一概不見。
“是。”冬瑤雖不是很明白她的意思,但是忙恭敬地應聲。
少頃,寧墨約莫時辰差不多了,便輕車熟路地帶著冬瑤往一間最普通的禪房走去。
“施主,可是寧國公府寧施主?”還不等寧墨出聲,門口的小沙彌便先行問道。
寧墨眼中雖閃過不解,但還是有禮地開口:“小女的確寧國公府寧墨。”
“剛師傅有交代,若你來了,便可直接進去,但需是獨自一人。至於你身旁的這位施主還請你與小僧一同在這裏等著。”那小沙彌輕輕頷首,而後有條不紊地開口。
主仆兩人對視一眼,寧墨以眼神安撫冬瑤後,又對小沙彌行了一禮,隨後不疾不徐地出聲。
推門而入,步入眼簾地便是無為大師端坐在窗邊的坐塌上,慈眉善目,雙目緊閉,但卻一直轉動手中的佛珠。
房間內,充斥著淡淡地檀香,走進幾步,卻發現無為大師倒也多了幾分親近之感。
“見過無為大師。”寧墨行禮道。
“施主客氣了,請坐。”無為大師聽到她的聲音,緩緩睜開了眼睛,但卻沒有半分的迷離,皆是一如既往的清明,似是能將人的內心看透。
“無為大師認識我。”寧墨開口,明顯地陳述句。
無為大師聞言,輕笑了一聲,並未直接作答,而是指了指桌上的茶盞,稍作停頓後,才出聲道:“我確實是第一次見施主。”
而後又想了想,接著又道:“先前聽方丈提及過。”
雖他前後兩句聽不出有何問題,但還是讓寧墨覺得哪裏不對勁。
寧墨端起桌上的茶盞借以遮掩心中的思緒,突然,靈光一閃,但隻是單單一個念頭,便令她的身子微僵,臉色是明顯的蒼白。
無為大師不會是已經看出她這奇特的經曆…….
強自穩定了心神,寧墨嘴角泛起一抹得體地笑意,若無其事地開口:“原來如此,稍後寧墨定當去想方丈大師致謝。”
“施主客氣了,施主有話不防直說。”無為大師混不在意地出聲,但那雙眼睛裏卻是無法令人看懂的複雜。
“實不相瞞,我是為了故去的祖母,想請大師,告知一二。且若大師有時間,請為其超度。”寧墨說的隱晦,但無為卻是了然地點了點頭。
“施主,所問之事,卻是天機,往生輪回皆是每個人必經之路,而施主剛剛也也說明,所為故去二字。
不過,因著施主所問之人生前良善,從未做任何傷天害理之事。
是以,施主放心便好,她現在過得很好。
至於施主所說超度一事,依著老衲之言,卻也並不需要,一切早已安排。
若真的如此行事,怕是多此一舉,反而擾亂其原本的軌跡。”無為大師複又將眼睛閉上,掐指算了算,而後聲音沉沉地解釋開口。
寧墨聞言,明顯鬆了一口氣,因著她是重活一世之人,故此隻要想到祖母,便忍不住多想一層。
她擔心依著祖母對他們的惦念,會她以後有其不利的影響。
因此,她才想方設法的打聽無為大師的消息。
若說這世上,能回答她這個問題的人,絕對是隻有無為大師。
“多謝大師,寧墨今日能得大師之言,便已心滿意足。”
“不了,阿姐,你先過去,我正好四下走走。”寧煜作勢想了想,出聲拒接。
其實他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他曾聽人說萬安寺的後山有顆許願樹,隻要將心中的願望寫到絳色絲帶上,而後再自己親自放上去即可。
此事,他並不想告知寧墨,權當自己的小秘密。
是以,他早已經最好了準備,而且來時,他特意未讓人跟隨。
“好,煜兒,這裏到底不比府中,你自己要小心些。”寧墨瞧著他確實不感興趣,倒也並未勉強,但還是細聲囑咐地開口。
待寧煜見寧墨走遠後,這才找了路過的小沙彌詢問具體所在方向。
此時的大廳內,寧墨隔著人群,看著上首的無為大師。
認真說起來,寧墨還是在前世曾有機會見過他一麵,隻不過也是同這般遠距離,且也隻是短短一小會。
此刻的無為大師僧袍加身,再配上他原本溫潤如雅的氣質,倒真的仿佛世外高人般高深莫測。
現在的他,雖已經六十有餘,但單看外表確比實際年齡小很多。
而上首的無為大師似是察覺到寧墨看他的目光,順著視線看過了,兩人對視,露出了一個十分不明顯的笑意。
寧墨一怔,雖想不通為何無為大師會有如此的反應,但還是回以一笑。
因著此次是由久不露麵的無為大師講論佛法,到底比其他人的時間延長了些。
良久,方丈率先出聲,宣告結束。
待人陸續離開時,寧墨才朝著徐氏兩姐妹而去。
“母親,姨母。”
“墨兒,你來了。怎麽是你自己,煜兒呢?”兩人轉過來都,不約而同露出笑意,徐氏下意識往四周看了看,疑惑地出聲。
“煜兒說要在周圍轉轉,我便隨了他。”寧墨應聲道。
徐氏聞言,點了點頭,而後開口:“我同你姨母要去你祖母和外祖母所供奉長明燈那裏,順便讓身邊的人去找負責人添些香火錢,你是同我們一道,還是?”
“墨兒剛從那邊回來,便不去了,正巧在這附近看看,一會去找煜兒。”寧墨淺笑地軟糯開口。
“那好吧,你若累了,便先去廂房那處等我和你姨母。”徐氏並未多想,徑自出聲。
“好。”
“小姐,我們要去哪裏?”冬瑤見寧墨雖並未有何動作,但那眼眸卻一直看向東南角的方向,麵帶疑惑地問道。
“再等一會,我們去找無為大師。”寧墨解釋地開口。
她之所以要等,便是因為她知道無為大師有個習慣,通常在講論佛法後回去其廂房當即將大致意思抄錄下來,讓人保存。
在這期間,無論是誰,他都一概不見。
“是。”冬瑤雖不是很明白她的意思,但是忙恭敬地應聲。
少頃,寧墨約莫時辰差不多了,便輕車熟路地帶著冬瑤往一間最普通的禪房走去。
“施主,可是寧國公府寧施主?”還不等寧墨出聲,門口的小沙彌便先行問道。
寧墨眼中雖閃過不解,但還是有禮地開口:“小女的確寧國公府寧墨。”
“剛師傅有交代,若你來了,便可直接進去,但需是獨自一人。至於你身旁的這位施主還請你與小僧一同在這裏等著。”那小沙彌輕輕頷首,而後有條不紊地開口。
主仆兩人對視一眼,寧墨以眼神安撫冬瑤後,又對小沙彌行了一禮,隨後不疾不徐地出聲。
推門而入,步入眼簾地便是無為大師端坐在窗邊的坐塌上,慈眉善目,雙目緊閉,但卻一直轉動手中的佛珠。
房間內,充斥著淡淡地檀香,走進幾步,卻發現無為大師倒也多了幾分親近之感。
“見過無為大師。”寧墨行禮道。
“施主客氣了,請坐。”無為大師聽到她的聲音,緩緩睜開了眼睛,但卻沒有半分的迷離,皆是一如既往的清明,似是能將人的內心看透。
“無為大師認識我。”寧墨開口,明顯地陳述句。
無為大師聞言,輕笑了一聲,並未直接作答,而是指了指桌上的茶盞,稍作停頓後,才出聲道:“我確實是第一次見施主。”
而後又想了想,接著又道:“先前聽方丈提及過。”
雖他前後兩句聽不出有何問題,但還是讓寧墨覺得哪裏不對勁。
寧墨端起桌上的茶盞借以遮掩心中的思緒,突然,靈光一閃,但隻是單單一個念頭,便令她的身子微僵,臉色是明顯的蒼白。
無為大師不會是已經看出她這奇特的經曆…….
強自穩定了心神,寧墨嘴角泛起一抹得體地笑意,若無其事地開口:“原來如此,稍後寧墨定當去想方丈大師致謝。”
“施主客氣了,施主有話不防直說。”無為大師混不在意地出聲,但那雙眼睛裏卻是無法令人看懂的複雜。
“實不相瞞,我是為了故去的祖母,想請大師,告知一二。且若大師有時間,請為其超度。”寧墨說的隱晦,但無為卻是了然地點了點頭。
“施主,所問之事,卻是天機,往生輪回皆是每個人必經之路,而施主剛剛也也說明,所為故去二字。
不過,因著施主所問之人生前良善,從未做任何傷天害理之事。
是以,施主放心便好,她現在過得很好。
至於施主所說超度一事,依著老衲之言,卻也並不需要,一切早已安排。
若真的如此行事,怕是多此一舉,反而擾亂其原本的軌跡。”無為大師複又將眼睛閉上,掐指算了算,而後聲音沉沉地解釋開口。
寧墨聞言,明顯鬆了一口氣,因著她是重活一世之人,故此隻要想到祖母,便忍不住多想一層。
她擔心依著祖母對他們的惦念,會她以後有其不利的影響。
因此,她才想方設法的打聽無為大師的消息。
若說這世上,能回答她這個問題的人,絕對是隻有無為大師。
“多謝大師,寧墨今日能得大師之言,便已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