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百四十六章閑宮下
“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後土親祭祠。
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鍾鳴鼓樹羽旂。
漢家五葉才且雄,賓延萬靈朝九戎。
柏梁賦詩高宴罷,詔書法駕幸河東。
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迎至尊導鑾輿。
五營夾道列容衛,三河縱觀空裏閭。
回旌駐蹕降靈場,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發色正焜煌,靈祇煒燁攄景光。
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
彼汾這曲嘉可遊,木蘭為楫桂為舟。
棹歌微吟彩鷁浮,簫鼓哀鳴白雲秋。
歡娛宴洽賜群後,家家複除戶牛酒。
聲明動天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複還。
珠簾羽扇長孤單,鼎湖龍髯安可攀。
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
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
路逢故老長歎息,世事回環不可測。
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
不見隻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
安景宮中,前代詩人李嶠的《汾陰行》,隨著張野狐手撥的琵琶吟唱,輕輕繚繞在宮室中。
軟塌上年近古稀的太上老皇帝輕輕摸索著案頭一方溫潤如水的玉印,輕輕歎了一口氣。
唐皇九寶,除了傳國璽外,尚有用之鎮國氣運的神璽、封禪祭神的受命璽,答王公疏表的皇帝行璽、封賞臣下的皇帝之璽、征召外官的皇帝信璽、酬應國書的天子行璽、宣撫藩服的天子之璽、以及號令藩戎攻戰的天子信璽。其中八璽,已經隨韋見素、房倌移交北上,隻有一方“受命璽”被留下來,用以製誥之用。
而這方大名鼎鼎的“受命璽”卻是另有來曆。以璽傳國始於秦祖龍,始皇帝大略並六國而取藍田美玉,雕龍為章,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萬世,秦二世亡,子嬰奉璽降於漢高,王莽篡漢摔缺一角,以金補之,漢亡孫堅得之於井,質於袁術,袁術敗而歸曹操,司馬代曹,又喪之五胡,南北之世幾經易手,傳承始終不斷。
至隋亡,蕭皇後及楊正道攜璽出奔突厥,是以唐開國無寶,太宗另刻一璽,書“皇帝景命,有德者昌”以傳國柞,直到貞觀四年,國勢鼎鼎,蕭後率隋人東歸,才失複得,而原本的傳國璽,退居為“受命璽”。現在,它也代表了半隱半退的安景宮中的最後一點權威。不過他這一點權威,似乎也有些不穩了。
自從聽說龍武軍主將在敵國受刺,又困於雲南城,那些南蠻使者又有些張揚起來,連那些大臣多相勸就此締約,卻又劍南百廢待新民窮力疲為由,遲遲組織不起後援,讓他心情一下變的很壞。不過他已經下定決心,實在不行就違反常例,直接宣使邊軍,寧可失邊土也要接應保全這支百戰禁師回來。
想到這裏,太上突然轉頭對另一邊的端坐著的,剛剛再次下江南宣旨回來的中書舍人裴士淹道
“爾此去,。張曲江的家人,可還安好。”
他此去除了獎賞兩淮三道平亂有功諸將的同時,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去韶州曲江縣祭告以故的張九齡撫慰其家屬。
“蒙上掛念,曲江公一門具好,。州縣免其二代賦,又蔭其子弟六品三人,舉族拜謝天恩。”
裴士淹欲要站起來,卻又被眼色止住,乃恭身回答道。
太上卻又轉向在座的另一位雪發霜須的老臣鍾紹京
“朕若聽張九齡之言,於大理寺殺了安祿山,哪有今日之禍,張九齡如神人,竟有這般遠見卓識。”
“曲江公能識霍亂於未蔭,實是難得,不過陛下莫以懊惱,當局迷,旁觀清,當時迷,後來清,也是人之常情,哪能事事都有先見”
裴士淹多少有些勸慰的說。
“話雖如然,朕未用其言,當是千秋之撼。”
太上輕輕搖了搖頭,這中書舍人裴士淹,聰穎柔順,精通史典,是一個很好的侍臣和聊天的對象,可惜亂世之中該是武人當道,他的才學並沒有太多的用處,因此長期遊離在外,直到近年才回來侍奉禦前,不免有些世故風氣。
“此事李林甫也難逃其咎,臣有聞,李林甫生前已經看出安氏異誌,卻未肯說明。”
滿臉皺紋都堆在一起的鍾紹京也開口道
“休提此兒,此兒最妒忌賢能”
說到這個名字,一向溫穩平和的太上老皇帝,也不免帶上幾分怒促。
“當時他不同意殺安祿山,是順朕之過,但是讓胡人為邊帥,久任不易,也是出自他專權固寵之謀。”
他說的是二十年的一樁典故,
當年還是一個小小討擊使的安祿山,因為作戰不利待罪於大理獄,正巧遇上皇帝每年的親自濾囚(重案親審,死刑複核),時為左相的張九齡,以安祿山心術不正,多有異誌,必為國家之患,請立殺之。
又用王夷甫殺石勒的故事來勸諫皇帝,王夷甫就是西晉名臣王衍,據說他當年曾經在東門遇到一個胡人少年當空大嘯,對身邊人說“我看這胡兒骨相異常,聲音眼神不凡,日後當為國家大患”,當下派人去抓卻已經不知所蹤了,石勒最終追隨匈奴王劉淵建立前趙,成為西晉的滅亡者,又利用劉氏匈奴的內亂,在中原建立了第二個胡人王朝後趙,五胡十六國中,唯一一個奴隸到皇帝的傳奇。
李林甫當時正欲謀首相之位,與張九齡正是爭鋒相對,正好順上意而反之誣以危言聳聽,最終皇帝也沒把這當回事,不想數十年後,竟然一語成真了。
開元九名相除了最早有名的姚崇、宋景之外,也都各有特色和專長,雖然不免有一些氣量小,貪財之類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都算是難得的能臣。
張九齡外表陰柔,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卻被稱為“趕蛇追鵲”宰相,最出名的的就是他看人的眼色。
他很早就說過李林甫,陰懷逢上口蜜腹劍,不可為相,隻是李林甫更高明,皇帝又忱於安樂不肯納見而已。據說他曾經抓小妾與一文書有染,卻發現這個文書品貌不凡,遂成人之事,還送了一筆陪嫁,後來他失勢,李林甫想尋把柄置之死地,這個文書卻正好官居其要,偷偷保全了他一回。
李林甫當之無愧的是開元朝第一權臣,自張九齡以後,擔任左相把持朝政十九年一直當到病死,積威之下,朝臣全成了不敢出聲形同擺設的“站班馬”,所有內外奏折乃至禦使的諫書都要他先看過後,才能呈給皇帝。在他任上近二十年眾多邊帥之中未出一個宰相,也沒人能夠在中央再進一步,安祿山也從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之間,輪來輪去勢力越輪越大。
因此他也是眾多開元宰相中,唯一一個因為害怕政敵的暗殺,而出門需要眾多金吾衛士清街開道,由眾多護衛進行24小時保衛的宰相,不但把宅院修的象迷宮,充滿了落石陷坑等機關,連最親近的人人都不知道晚上具體在哪個房間睡覺,但他在世的時候權威之重也是一時無兩的,甚至連後台硬如楊國忠這樣的牛人,也要戰戰兢兢的夾起尾巴做人。
張九齡於開元二十四年被罷相,放荊州長史,次年就死於任上,正是李林甫得勢時,竟然就這麽籍籍沒聞了,重新說起,在座之人皆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陛下既知其人,怎麽又會讓其做了十九載的宰相。”
鍾紹京算是碩果僅存的元叢老臣,將近81歲,比這位太上天子還要大上幾載,天數已足,又是至仕之身,倒不用特別當心在這憶舊的閑聊中,惹怒太上天子,說話也少了許多忌諱。
太上卻是默然無語,他能說什麽,當年縱情聲色,懶問朝政,隻覺得李林甫這人雖有點狹私,但是大事幹連,所慮周密,可以交托大權了。
“李林甫老奸巨滑,城府深密,辦事循規蹈矩,不留手尾,也難怪陛下難得看透其人。”
裴士淹小心的緩頰道。
“不,還是朕當年糊塗,其人在位近二十載,朕耳不聞忠言,眼不見直臣,都是他一手遮天蒙蔽的,本因有所覺的。”
太上搖了搖頭,將手中的璽放下。
“陛下後來還是治其罪,糾其過了,足見聖明才是。”
“嗬嗬,聖明,”
太上嘿然苦笑道
“雖然說當年楊國忠、陳希列舉起通突厥之罪,朕倒未必信其事,不過是應時所需而已,李林甫之罪,在於埋下後世隻禍根。”
“陛下所見極是,臣暇時細細想來,為今之禍,實由李氏養趄,楊氏引發而已。陛下與馬嵬除之,當是大快天下人心”
裴士淹說的輕描淡寫。
這卻是太上心中另一樁疙瘩,他早已經明白,殺楊國忠是應該的,但已經太遲了,早早殺之就不會有潼關之敗,也不會有棄都西幸之事,不過就算應潼關將士之命,殺了這位當朝首宰,卻又要開始擔心,會不會因此養出另一個安祿山來。
隻是沒想到這位膽小貪婪卻還算聽話能幹的國舅,還有寧可陪上國運和京都,也要使政敵喪敵於手的瘋狂。
“所謂禍福相依,國蒙大難,方見人心忠奸,陛下更得其才,才有如今的局麵。”
裴士淹見太上再次陷入沉默,就輕輕帶過,說起新的話題。
“今上治兵於平涼,妙選賢能,撥亂反正,收拾海內。兩京早還,就在咫尺了”
這時太上也從回憶中轉回來道。
“我家阿奴(肅宗小名)啊,或多能平亂定難,卻非大治天下才。阿奴用人,雖然時稱俊傑,但除了天寶神童那幾位,卻不免柯急於功利了。,國家忠義之士何其之多,每每大好之勢,卻多屢屢草草而終,。可見其用。”
太上再次捏了捏手中的璽。
他說的是剝皮禦使鄭叔明的故事,但凡有點見識的人的都知道那廝不過是個替死鬼,為朝廷搜刮無數民財後,又被用來謝民憤,而且那位又一下在江南布了五鎮節度使,與遠離戰場的地方囤兵積糧,淩逼防範之心未免太明顯了,防於內卻不防於外,結果一下被隨之而來的民變就攪的焦頭爛額。
“國家縱能中興,也難見開元大治之世了。更非朕之姚宋可比若是。若姚崇在,有幾個安祿山不夠平定的,若有宋景、韓休在,也不會使朕有日後之失了”
“陛下不是還有一位。身加諸多不可思議的奇人。”
鍾紹京琢磨著字眼說到
“這位,怕是我也有些看不明了,說他除了財色就無所求把,卻又弄的毀譽交加,說他率性無謂把,所做一切都切中時要,。朕揀了一個不得了的福將啊。”
太上有些自嘲表情複雜的說。
“陛下可知,鄭叔明雖死,卻成就了一個人,”
既然太上在這件事上不詳多說,裴士淹也就想到新的話題
“哦,你說的是元公輔把”
“正是”
被稱為剝皮禦使的鄭叔明,被當作激起民變的替罪羊賜死,但是另一個人卻踩著他爬起來,曾經為他的出主意的謀客,元載。
“蘇州刺史、江東采訪使李希言百罷免前,曾表奏避禍江東的鳳翔岐山(今陝西岐山)人元載有大才,遂入朝任度支郎中”
還有他沒說出來的是,據說此人智慧聰明有悟性,善於奏事對答,得今上嘉許,常常委谘以有關國計民生的事務,本來是前宰相苗晉卿的門下,卻很識時務的依附了大宦官李輔國,在朝中正是炙手可熱。
“據說,因為他取一個出身顯赫的好妻子”,
“當年王帥被被貶為漢陽太守時,他取了其女”
“哪個王帥。”
“還有哪個王帥,當然是本朝獨一無二的王帥“
鍾紹京眯著眼睛補充道,就看見這位太上臉色微微一變。
他說的西北諸軍的締造者之一,連後來大名鼎鼎的西北四帥都要恭敬的稱上一聲老帥和前輩的人物,王訓王忠嗣。
他是祁縣王門出身世代的將門,與王皇後有遠親,因為父親王海賓戰死青海,自幼被老皇帝收養在宮廷中,親許為“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的人物,並賜名忠嗣,與現任肅宗皇帝一起長大。
事實上他成年後,也不負所望,象衛霍班一樣百戰開邊,征吐蕃,破契丹,攻滅後突厥王庭,收降白狼突厥阿思布一族,置翰海都督府,累官至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佩四將之印,控製萬裏邊疆,天下勁兵重鎮,皆在其掌握。史稱“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甚至比安祿山的三鎮節度使還要顯赫。
但是,晚年因為與太子玩拌的關係,遭到了李林甫的猜忌,被卷入所謂太子謀反案中,後來又擔心傷亡過大而拒絕攻擊吐蕃的堅城——鐵仞城,而被外貶到地方鬱鬱而死。
王忠嗣此人被稱為西北軍神,尤在高、封、哥、李眾人之上,因為他極重視軍隊建設,常“訓練士馬,缺則補之”。尤其重視騎兵的建設,為此不惜花大量金錢從胡人手中購買戰馬,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精銳的騎兵。
而他的“弓矢誌姓名”更被後世兵家傳為美談。每當部隊集結出征,王忠嗣總是召集各軍主將,授予兵器,然後由主將把兵器發給士卒,並讓士卒在弓矢上寫上自己姓名。完成作戰任務後,即收繳兵器,一一核實,誰的丟失了,便依照上麵的名字,追究誰的責任。因此,他的部下人人自勸,“甲仗充牣矣”。
在知人用將、培養後備人才方麵,王忠嗣先後培養了“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的哥舒翰、中興第一功臣的李光弼、再造唐室的李晟,以及仆固懷恩等傑出將帥,尤其是李光弼和李晟,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
因此,即使他被貶了,但是在軍中的影響依舊很大,早年元載正是攀上了這棵大樹,才開始迅速發跡的。雖然王忠已經甚故好多年,但仍然有許多人念及他的舊恩,甚至連當今聖上也每每念起感懷不已,大家多少都有意無意的推恩澤及後人,讓他的仕途一片儻蕩。
“據說今上,有意讓其領神武軍左都虞侯。”
裴士淹繼續道。
隻是他被破格提拔出來,不免有爭奪人望氣運的嫌疑。因為誰都知道軍隊也講究淵源的,龍武軍上下都以哥叔門下自居,郭李都在其帳下效力過,但顯然是王忠嗣的威望更高。
“那。長安有什麽舉動麽。”
太上想了想突然發問道
“有人舉發龍武左郎將,領左金吾率直高達夫。與洛陽二大逆首之一的高尚為同宗兄弟,暗中私通往來不斷。還有手書為證。”
說到這裏裴士淹輕輕搖了搖頭。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往來就是高官厚祿勸降之書,但非要從其中做文章,就可以挑出諸多不是,你若是偷偷燒了,就是心裏有鬼,如果交上去,又可以說你暗藏私心,為什麽不馬上痛斥當場,而要留下來邀功於上,如果當場揭發出來,又可以說你刻意營造名聲,不是忠厚之道。這個手書怎麽落到他人手中也很可疑。
“市坊中,還有謠傳說,龍武右廂兵馬使領銀青大夫嚴季鷹,與洛陽二大逆首的嚴莊為本家,早年經濟往來,得其蔭庇。諸軍帥避嫌而不納,這才混進龍武軍中。”
太原參軍嚴挺之時對親族比較照顧,因此頗有投奔者,而嚴武少年豪俠仗義,不把錢財放在心上,倒是資助過這個家門破落的遠房親戚。卻也被人挖出來作為陳年的陰私到處宣揚攻擊。
“荒唐。”
太上閉起眼睛,隻說了兩個字
“阿奴兒,未免也太心急了吧。”
“這未必是聖意,隻是下麵狗蠅之徒胡亂猜逢而已。“
鍾紹京輕輕的道了一聲。
“今上心急太上還京奉養,那也是人之常情。”
太上以為深長的看了他一眼,卻沒有說話,今天這位老臣子今天三言兩語的,一直在反諷和隱刺過去的舊事,並不是老而昏聵言語失當,心中也多少有些會意。
“恭喜陛下,”
胖墩墩的高力士笑容可鞠,弓腰舉手過頭捧著一卷奏疏近上前來
“龍武軍已攻進那南蠻國都太和城,南中百族皆降,不日將獻俘榷下。”
太上楞了一下有些難以置信的皺起眉頭
“此事千真萬確。”
看到他的表情,高力士趕忙又說,
“十幾路報捷的信使已經通過驛道在西川傳開了。各地驛所都來鴿書通報了。”
“這個梁蠻子,都說他不尊上命,,還真是讓朕驚喜連連啊。議賞”
“可喜可賀”
鍾紹京再次開口道
“不知陛下是想一世之賞,還是為子孫賞。”
太上皇深有意味的看了他一眼。
“何解。”
第三百四十六章閑宮下
“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後土親祭祠。
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鍾鳴鼓樹羽旂。
漢家五葉才且雄,賓延萬靈朝九戎。
柏梁賦詩高宴罷,詔書法駕幸河東。
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迎至尊導鑾輿。
五營夾道列容衛,三河縱觀空裏閭。
回旌駐蹕降靈場,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發色正焜煌,靈祇煒燁攄景光。
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
彼汾這曲嘉可遊,木蘭為楫桂為舟。
棹歌微吟彩鷁浮,簫鼓哀鳴白雲秋。
歡娛宴洽賜群後,家家複除戶牛酒。
聲明動天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複還。
珠簾羽扇長孤單,鼎湖龍髯安可攀。
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
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
路逢故老長歎息,世事回環不可測。
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
不見隻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
安景宮中,前代詩人李嶠的《汾陰行》,隨著張野狐手撥的琵琶吟唱,輕輕繚繞在宮室中。
軟塌上年近古稀的太上老皇帝輕輕摸索著案頭一方溫潤如水的玉印,輕輕歎了一口氣。
唐皇九寶,除了傳國璽外,尚有用之鎮國氣運的神璽、封禪祭神的受命璽,答王公疏表的皇帝行璽、封賞臣下的皇帝之璽、征召外官的皇帝信璽、酬應國書的天子行璽、宣撫藩服的天子之璽、以及號令藩戎攻戰的天子信璽。其中八璽,已經隨韋見素、房倌移交北上,隻有一方“受命璽”被留下來,用以製誥之用。
而這方大名鼎鼎的“受命璽”卻是另有來曆。以璽傳國始於秦祖龍,始皇帝大略並六國而取藍田美玉,雕龍為章,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萬世,秦二世亡,子嬰奉璽降於漢高,王莽篡漢摔缺一角,以金補之,漢亡孫堅得之於井,質於袁術,袁術敗而歸曹操,司馬代曹,又喪之五胡,南北之世幾經易手,傳承始終不斷。
至隋亡,蕭皇後及楊正道攜璽出奔突厥,是以唐開國無寶,太宗另刻一璽,書“皇帝景命,有德者昌”以傳國柞,直到貞觀四年,國勢鼎鼎,蕭後率隋人東歸,才失複得,而原本的傳國璽,退居為“受命璽”。現在,它也代表了半隱半退的安景宮中的最後一點權威。不過他這一點權威,似乎也有些不穩了。
自從聽說龍武軍主將在敵國受刺,又困於雲南城,那些南蠻使者又有些張揚起來,連那些大臣多相勸就此締約,卻又劍南百廢待新民窮力疲為由,遲遲組織不起後援,讓他心情一下變的很壞。不過他已經下定決心,實在不行就違反常例,直接宣使邊軍,寧可失邊土也要接應保全這支百戰禁師回來。
想到這裏,太上突然轉頭對另一邊的端坐著的,剛剛再次下江南宣旨回來的中書舍人裴士淹道
“爾此去,。張曲江的家人,可還安好。”
他此去除了獎賞兩淮三道平亂有功諸將的同時,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去韶州曲江縣祭告以故的張九齡撫慰其家屬。
“蒙上掛念,曲江公一門具好,。州縣免其二代賦,又蔭其子弟六品三人,舉族拜謝天恩。”
裴士淹欲要站起來,卻又被眼色止住,乃恭身回答道。
太上卻又轉向在座的另一位雪發霜須的老臣鍾紹京
“朕若聽張九齡之言,於大理寺殺了安祿山,哪有今日之禍,張九齡如神人,竟有這般遠見卓識。”
“曲江公能識霍亂於未蔭,實是難得,不過陛下莫以懊惱,當局迷,旁觀清,當時迷,後來清,也是人之常情,哪能事事都有先見”
裴士淹多少有些勸慰的說。
“話雖如然,朕未用其言,當是千秋之撼。”
太上輕輕搖了搖頭,這中書舍人裴士淹,聰穎柔順,精通史典,是一個很好的侍臣和聊天的對象,可惜亂世之中該是武人當道,他的才學並沒有太多的用處,因此長期遊離在外,直到近年才回來侍奉禦前,不免有些世故風氣。
“此事李林甫也難逃其咎,臣有聞,李林甫生前已經看出安氏異誌,卻未肯說明。”
滿臉皺紋都堆在一起的鍾紹京也開口道
“休提此兒,此兒最妒忌賢能”
說到這個名字,一向溫穩平和的太上老皇帝,也不免帶上幾分怒促。
“當時他不同意殺安祿山,是順朕之過,但是讓胡人為邊帥,久任不易,也是出自他專權固寵之謀。”
他說的是二十年的一樁典故,
當年還是一個小小討擊使的安祿山,因為作戰不利待罪於大理獄,正巧遇上皇帝每年的親自濾囚(重案親審,死刑複核),時為左相的張九齡,以安祿山心術不正,多有異誌,必為國家之患,請立殺之。
又用王夷甫殺石勒的故事來勸諫皇帝,王夷甫就是西晉名臣王衍,據說他當年曾經在東門遇到一個胡人少年當空大嘯,對身邊人說“我看這胡兒骨相異常,聲音眼神不凡,日後當為國家大患”,當下派人去抓卻已經不知所蹤了,石勒最終追隨匈奴王劉淵建立前趙,成為西晉的滅亡者,又利用劉氏匈奴的內亂,在中原建立了第二個胡人王朝後趙,五胡十六國中,唯一一個奴隸到皇帝的傳奇。
李林甫當時正欲謀首相之位,與張九齡正是爭鋒相對,正好順上意而反之誣以危言聳聽,最終皇帝也沒把這當回事,不想數十年後,竟然一語成真了。
開元九名相除了最早有名的姚崇、宋景之外,也都各有特色和專長,雖然不免有一些氣量小,貪財之類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都算是難得的能臣。
張九齡外表陰柔,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卻被稱為“趕蛇追鵲”宰相,最出名的的就是他看人的眼色。
他很早就說過李林甫,陰懷逢上口蜜腹劍,不可為相,隻是李林甫更高明,皇帝又忱於安樂不肯納見而已。據說他曾經抓小妾與一文書有染,卻發現這個文書品貌不凡,遂成人之事,還送了一筆陪嫁,後來他失勢,李林甫想尋把柄置之死地,這個文書卻正好官居其要,偷偷保全了他一回。
李林甫當之無愧的是開元朝第一權臣,自張九齡以後,擔任左相把持朝政十九年一直當到病死,積威之下,朝臣全成了不敢出聲形同擺設的“站班馬”,所有內外奏折乃至禦使的諫書都要他先看過後,才能呈給皇帝。在他任上近二十年眾多邊帥之中未出一個宰相,也沒人能夠在中央再進一步,安祿山也從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之間,輪來輪去勢力越輪越大。
因此他也是眾多開元宰相中,唯一一個因為害怕政敵的暗殺,而出門需要眾多金吾衛士清街開道,由眾多護衛進行24小時保衛的宰相,不但把宅院修的象迷宮,充滿了落石陷坑等機關,連最親近的人人都不知道晚上具體在哪個房間睡覺,但他在世的時候權威之重也是一時無兩的,甚至連後台硬如楊國忠這樣的牛人,也要戰戰兢兢的夾起尾巴做人。
張九齡於開元二十四年被罷相,放荊州長史,次年就死於任上,正是李林甫得勢時,竟然就這麽籍籍沒聞了,重新說起,在座之人皆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陛下既知其人,怎麽又會讓其做了十九載的宰相。”
鍾紹京算是碩果僅存的元叢老臣,將近81歲,比這位太上天子還要大上幾載,天數已足,又是至仕之身,倒不用特別當心在這憶舊的閑聊中,惹怒太上天子,說話也少了許多忌諱。
太上卻是默然無語,他能說什麽,當年縱情聲色,懶問朝政,隻覺得李林甫這人雖有點狹私,但是大事幹連,所慮周密,可以交托大權了。
“李林甫老奸巨滑,城府深密,辦事循規蹈矩,不留手尾,也難怪陛下難得看透其人。”
裴士淹小心的緩頰道。
“不,還是朕當年糊塗,其人在位近二十載,朕耳不聞忠言,眼不見直臣,都是他一手遮天蒙蔽的,本因有所覺的。”
太上搖了搖頭,將手中的璽放下。
“陛下後來還是治其罪,糾其過了,足見聖明才是。”
“嗬嗬,聖明,”
太上嘿然苦笑道
“雖然說當年楊國忠、陳希列舉起通突厥之罪,朕倒未必信其事,不過是應時所需而已,李林甫之罪,在於埋下後世隻禍根。”
“陛下所見極是,臣暇時細細想來,為今之禍,實由李氏養趄,楊氏引發而已。陛下與馬嵬除之,當是大快天下人心”
裴士淹說的輕描淡寫。
這卻是太上心中另一樁疙瘩,他早已經明白,殺楊國忠是應該的,但已經太遲了,早早殺之就不會有潼關之敗,也不會有棄都西幸之事,不過就算應潼關將士之命,殺了這位當朝首宰,卻又要開始擔心,會不會因此養出另一個安祿山來。
隻是沒想到這位膽小貪婪卻還算聽話能幹的國舅,還有寧可陪上國運和京都,也要使政敵喪敵於手的瘋狂。
“所謂禍福相依,國蒙大難,方見人心忠奸,陛下更得其才,才有如今的局麵。”
裴士淹見太上再次陷入沉默,就輕輕帶過,說起新的話題。
“今上治兵於平涼,妙選賢能,撥亂反正,收拾海內。兩京早還,就在咫尺了”
這時太上也從回憶中轉回來道。
“我家阿奴(肅宗小名)啊,或多能平亂定難,卻非大治天下才。阿奴用人,雖然時稱俊傑,但除了天寶神童那幾位,卻不免柯急於功利了。,國家忠義之士何其之多,每每大好之勢,卻多屢屢草草而終,。可見其用。”
太上再次捏了捏手中的璽。
他說的是剝皮禦使鄭叔明的故事,但凡有點見識的人的都知道那廝不過是個替死鬼,為朝廷搜刮無數民財後,又被用來謝民憤,而且那位又一下在江南布了五鎮節度使,與遠離戰場的地方囤兵積糧,淩逼防範之心未免太明顯了,防於內卻不防於外,結果一下被隨之而來的民變就攪的焦頭爛額。
“國家縱能中興,也難見開元大治之世了。更非朕之姚宋可比若是。若姚崇在,有幾個安祿山不夠平定的,若有宋景、韓休在,也不會使朕有日後之失了”
“陛下不是還有一位。身加諸多不可思議的奇人。”
鍾紹京琢磨著字眼說到
“這位,怕是我也有些看不明了,說他除了財色就無所求把,卻又弄的毀譽交加,說他率性無謂把,所做一切都切中時要,。朕揀了一個不得了的福將啊。”
太上有些自嘲表情複雜的說。
“陛下可知,鄭叔明雖死,卻成就了一個人,”
既然太上在這件事上不詳多說,裴士淹也就想到新的話題
“哦,你說的是元公輔把”
“正是”
被稱為剝皮禦使的鄭叔明,被當作激起民變的替罪羊賜死,但是另一個人卻踩著他爬起來,曾經為他的出主意的謀客,元載。
“蘇州刺史、江東采訪使李希言百罷免前,曾表奏避禍江東的鳳翔岐山(今陝西岐山)人元載有大才,遂入朝任度支郎中”
還有他沒說出來的是,據說此人智慧聰明有悟性,善於奏事對答,得今上嘉許,常常委谘以有關國計民生的事務,本來是前宰相苗晉卿的門下,卻很識時務的依附了大宦官李輔國,在朝中正是炙手可熱。
“據說,因為他取一個出身顯赫的好妻子”,
“當年王帥被被貶為漢陽太守時,他取了其女”
“哪個王帥。”
“還有哪個王帥,當然是本朝獨一無二的王帥“
鍾紹京眯著眼睛補充道,就看見這位太上臉色微微一變。
他說的西北諸軍的締造者之一,連後來大名鼎鼎的西北四帥都要恭敬的稱上一聲老帥和前輩的人物,王訓王忠嗣。
他是祁縣王門出身世代的將門,與王皇後有遠親,因為父親王海賓戰死青海,自幼被老皇帝收養在宮廷中,親許為“此去病孤也,須壯而將之。”的人物,並賜名忠嗣,與現任肅宗皇帝一起長大。
事實上他成年後,也不負所望,象衛霍班一樣百戰開邊,征吐蕃,破契丹,攻滅後突厥王庭,收降白狼突厥阿思布一族,置翰海都督府,累官至身兼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佩四將之印,控製萬裏邊疆,天下勁兵重鎮,皆在其掌握。史稱“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甚至比安祿山的三鎮節度使還要顯赫。
但是,晚年因為與太子玩拌的關係,遭到了李林甫的猜忌,被卷入所謂太子謀反案中,後來又擔心傷亡過大而拒絕攻擊吐蕃的堅城——鐵仞城,而被外貶到地方鬱鬱而死。
王忠嗣此人被稱為西北軍神,尤在高、封、哥、李眾人之上,因為他極重視軍隊建設,常“訓練士馬,缺則補之”。尤其重視騎兵的建設,為此不惜花大量金錢從胡人手中購買戰馬,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精銳的騎兵。
而他的“弓矢誌姓名”更被後世兵家傳為美談。每當部隊集結出征,王忠嗣總是召集各軍主將,授予兵器,然後由主將把兵器發給士卒,並讓士卒在弓矢上寫上自己姓名。完成作戰任務後,即收繳兵器,一一核實,誰的丟失了,便依照上麵的名字,追究誰的責任。因此,他的部下人人自勸,“甲仗充牣矣”。
在知人用將、培養後備人才方麵,王忠嗣先後培養了“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的哥舒翰、中興第一功臣的李光弼、再造唐室的李晟,以及仆固懷恩等傑出將帥,尤其是李光弼和李晟,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
因此,即使他被貶了,但是在軍中的影響依舊很大,早年元載正是攀上了這棵大樹,才開始迅速發跡的。雖然王忠已經甚故好多年,但仍然有許多人念及他的舊恩,甚至連當今聖上也每每念起感懷不已,大家多少都有意無意的推恩澤及後人,讓他的仕途一片儻蕩。
“據說今上,有意讓其領神武軍左都虞侯。”
裴士淹繼續道。
隻是他被破格提拔出來,不免有爭奪人望氣運的嫌疑。因為誰都知道軍隊也講究淵源的,龍武軍上下都以哥叔門下自居,郭李都在其帳下效力過,但顯然是王忠嗣的威望更高。
“那。長安有什麽舉動麽。”
太上想了想突然發問道
“有人舉發龍武左郎將,領左金吾率直高達夫。與洛陽二大逆首之一的高尚為同宗兄弟,暗中私通往來不斷。還有手書為證。”
說到這裏裴士淹輕輕搖了搖頭。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往來就是高官厚祿勸降之書,但非要從其中做文章,就可以挑出諸多不是,你若是偷偷燒了,就是心裏有鬼,如果交上去,又可以說你暗藏私心,為什麽不馬上痛斥當場,而要留下來邀功於上,如果當場揭發出來,又可以說你刻意營造名聲,不是忠厚之道。這個手書怎麽落到他人手中也很可疑。
“市坊中,還有謠傳說,龍武右廂兵馬使領銀青大夫嚴季鷹,與洛陽二大逆首的嚴莊為本家,早年經濟往來,得其蔭庇。諸軍帥避嫌而不納,這才混進龍武軍中。”
太原參軍嚴挺之時對親族比較照顧,因此頗有投奔者,而嚴武少年豪俠仗義,不把錢財放在心上,倒是資助過這個家門破落的遠房親戚。卻也被人挖出來作為陳年的陰私到處宣揚攻擊。
“荒唐。”
太上閉起眼睛,隻說了兩個字
“阿奴兒,未免也太心急了吧。”
“這未必是聖意,隻是下麵狗蠅之徒胡亂猜逢而已。“
鍾紹京輕輕的道了一聲。
“今上心急太上還京奉養,那也是人之常情。”
太上以為深長的看了他一眼,卻沒有說話,今天這位老臣子今天三言兩語的,一直在反諷和隱刺過去的舊事,並不是老而昏聵言語失當,心中也多少有些會意。
“恭喜陛下,”
胖墩墩的高力士笑容可鞠,弓腰舉手過頭捧著一卷奏疏近上前來
“龍武軍已攻進那南蠻國都太和城,南中百族皆降,不日將獻俘榷下。”
太上楞了一下有些難以置信的皺起眉頭
“此事千真萬確。”
看到他的表情,高力士趕忙又說,
“十幾路報捷的信使已經通過驛道在西川傳開了。各地驛所都來鴿書通報了。”
“這個梁蠻子,都說他不尊上命,,還真是讓朕驚喜連連啊。議賞”
“可喜可賀”
鍾紹京再次開口道
“不知陛下是想一世之賞,還是為子孫賞。”
太上皇深有意味的看了他一眼。
“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