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ā第兩百四十章一語成讖
建極殿一
李宏宇坐在大殿內第一排正央的位子上,畢竟他是會試的會元,故而自然要坐在最顯赫的座位上
一名內侍手裏拿著聖旨,抑揚頓挫地宣讀著萬曆皇帝所出的策問題目
通常而言,大明科舉的策問題目會有三到五道
第一道題通常與“經學”的曆史有關,有強調“經義”是立身之本的意思,考驗貢士的學根基
第二道題大多涉及到製度史演變,例如央官製沿革、官吏選拔考課之法等等
第三道題時常問及地方的治理事宜,與水利海塘整治有關的內容也會安排在這部分提及
第四道題目基本上包涵了曆史地理的沿革或者各類倉儲積粟之法的議論,通常與經濟學有關
第五道一般會涉及兵事和海防等議題
當然了,策問還會考慮到地區性的差異,如江南鄉試就會問及海塘工程沿革和漕運的利弊,而北方的鄉試則不會涉及到此類題目
與鄉試和會試的前兩場相比,第三場策問可謂考的是考生綜合實力,否則殿試時也不會單獨考策問而且還是由皇帝出題
通常而言,策問時皇帝也會特意強調不得故意拘泥舊式用套話官話敷衍,要求直陳胸臆
因此,不少考生為了出奇製勝不是言辭激烈地針砭時弊就是繁花錦簇地歌功頌德,其歌功頌德的章在民間百姓看來就是拍馬屁
作為皇帝出題的最高等級的科舉考試,殿試的策問自然與鄉試、會試的策問不同,其題目往往跟軍國要務有關
萬曆皇帝這次出了三道題目,第一道題重申了綱紀為上的治國古訓,認為帝王經國治世,皆以綱紀為根本,“自古帝王,興化致理,政固多端,而振肅人心,維持世道,則必以綱紀為務”
第二道題萬曆皇帝先是頌揚朱氏先祖的豐功偉績“我太祖高皇帝肇造區夏,成祖皇帝再靖家邦,製度典章越千古,固可傳之萬世無弊者”
接著表示其承繼帝業時的功績,“朕纘承鴻業,紹述愆禦極之初,政教修明,化行俗美,猶庶幾祖宗之遺烈”
然後語峰一轉指出近年來世風日下,“夫何邇年以來,法守漸隳,人情滋玩,德意壅而不究,詔令格而不行,申飭雖勤,陵夷日甚……蓋綱紀之紊,至今日極矣”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法規鬆懈,詔令不通,在位者不司其職,在下者犯上作亂,本末倒置,名分盡失,綱紀紊亂,問是何原因導致了這種情形?
第三道題萬曆皇帝提出了君王應該如何整理國家,“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當李宏宇聽見內侍宣讀出萬曆皇帝的第三道策問的題目後,頓時怔在了那裏,雙目流露出詫異的神色
他對這個題目實在是太熟悉了,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這是萬曆皇帝在萬曆二十六年戊戌科殿試出的一道題目,當時的狀元趙秉忠給予了作答,其答案精彩絕倫,堪稱“千古一卷”,他可謂是記憶猶新
李宏宇對這道題目出現在萬曆四十七年已未科殿試的策問感到萬分驚訝,按理說這道題目已經在萬曆二十六年考過,此時不應該再被提及才對
“難道當年沒考這道題?”很快,經過最初的驚愕後李宏宇回過神來,腦海浮現出了一個念頭,雖然難以相信但這卻是唯一行得通的解釋
其實,當萬曆皇帝把楊鎬製定的進攻時間從二月二十一改為三月初三,就已經意味著李宏宇在不知不覺間引了一連串難以覺察出的連鎖反應,一隻小小蝴蝶扇動的翅膀已經引得不同的時空的事務都有了微妙的改變
顯而易見,在萬曆皇帝所出的這三道策問題目,第三道題是重點,前麵的兩道題可謂都是殿試時皇帝慣用的套路,考生們事先已經能猜得不離十,而且就事論事沒多大展空間
可第三道題不同,考得是時政,雖然題目短但揮的空間很大,換句話來說這道題可以針砭時弊也能歌功頌德,任由考生來揮
“天意!”搖了搖頭後,李宏宇決定不再糾纏此事,集精神開始答題,當務之急他要把萬曆皇帝的這三道題答出來,尤其是第三道題是重之重
“臣聞帝王之經理宇內也,必有肅然畫一之法,顯與一世為動蕩,然後風恬俗美,而國脈永享……”
經過一番思索後,李宏宇提筆在考卷上有條不紊地寫下了第一道題的答案,“……欽惟皇帝陛下,大德膺福,惟祿位名壽之兼隆;至仁生威,暨東西南北以胥服”
李宏宇很聰明,由綱紀引述出治國的道理,主張“德澤法度以範人心,道術一矣”古代聖明帝王之所以能統禦四方,心服民眾,正是掌握此法,以使盛世永存
當然了,最後李宏宇還大大地誇讚了萬曆皇帝,以此結尾自然是為了讓萬曆皇帝能更好地認同他先前所說的話
“我太祖高皇帝,掃蕩擅腥,肇造區夏,真可自我作法……列聖相承,代有闡繹,至我皇上,覲揚獨至,……”
答完了第一道題後,李宏宇開始醞釀第二題的答案,沉思了一會兒後落筆寫道,“……而軍、商俱困,公、私兩窮,誠有如聖製所慮者臣以為,法在則事事可考,法明則人人可遵”
在回答第二道體重,李宏宇以誇耀朱家先祖開頭,間肯定萬曆皇帝的功績,最後指出了萬曆朝的弊病,表明依法守法是治國的關鍵,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至於第三道題目,李宏宇想也沒想直接拎筆在考卷上作答
既然這道題目沒有出現在萬曆二十六年的殿試上,那麽他自然要“借鑒”一下趙秉忠當時精彩絕倫的回答了,隻憑這篇章必能在殿試大放異彩
與此同時,乾清宮,東暖閣
萬曆皇帝召集了內閣輔方從哲以及戶部尚書李汝華、兵部尚書黃嘉善商議遼東軍需物資的運轉,以確保遼東軍隊能得到足夠的軍需補給
“稟皇上,遼東楊經略來了百裏加急書!”忽然,兵科都給事吳亮嗣神色焦急地快步走進了屋裏,手裏捧著一卷急報沉聲稟報道,“我軍南路、西路和北路三路大軍相繼被建州叛逆擊退,楊經略請求援助!”
“什麽?”聽聞此言,萬曆皇帝和方從哲等人頓時大吃了一驚,紛紛愕然望向了吳亮嗣,萬萬沒想到遼東的明軍竟然會被小小的後金給擊敗
“拿來”萬曆皇帝一伸手,從吳亮嗣手裏拿過了那道加急公,麵色陰沉地看了起來
按照楊鎬的稟報,三月初十,三萬西路軍抵達薩爾滸後遇上了後金軍主力五萬餘人,雖奮勇激戰但還寡不敵眾一天之內崩潰,統帥杜鬆戰死
三月十一,得知西路軍戰敗的消息後,北路軍統帥馬林率一萬五千人在薩爾滸西北尚間崖轉入防禦,但後金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精於騎射,故而一日被即被衝垮了陣腳,馬林率百餘親兵撤離戰場
三月十三,在擊敗了西路軍和北路軍後,後金軍集兵力在赫圖阿拉以南七十裏的阿布達裏港伏擊了明軍的南路軍,此時南路軍統帥劉綎還不知道西路軍和北路軍戰敗的消息,依舊冒雪率領著手下的兩萬兵馬趕往赫圖阿拉
三月十四,後金軍擊敗了南路軍,劉綎戰死
三月十五日,楊鎬傳令行動遲緩僅行至清河堡以東地區的西南路軍回師,避免被後金軍圍攻
鑒於三路失利的明軍損失慘重,故而楊鎬請求朝廷加派軍隊,再與後金軍決一死戰
“一語成讖!”看完了手裏的戰報後,神情冰冷的萬曆皇帝口不由得緩緩說道,臉上神色異常複雜
他萬萬想不到遼東的戰事進程跟李宏宇先前預料得一模一樣的,後金軍果真在五天內就擊潰了明軍的三路大軍,而且西南路的明軍果然連戰場都沒挨著就撤走了
“皇上,經此一敗楊經略手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依臣之見應該盡快調集兵力增援遼東”見萬曆皇帝麵色不善,方從哲遲疑了一下後神情嚴肅地沉聲說道,說實話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明軍竟然會敗給後金軍,而且還敗得如此之慘
“稟皇上,現在調兵已經來不及,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做出決斷,對遼東的城池進行取舍”聽聞此言,黃嘉善的眉頭皺了皺後向萬曆皇帝一拱手,開口說道
很顯然,從關內再調兵的話需要耗費不少時間,而此時遼東戰場上明軍大敗,後金軍絕對會乘勝追擊,屆時一些偏遠的城池可就境況危矣
“皇上,建州叛逆不善攻城,隻要我軍固守城池不出,那麽他們將無計可施”這時,吳亮嗣也開口表了自己的意見,“當務之急是派出幹練之人前去收拾殘局,以遼東的兵力應該足以跟建州叛逆抗衡”
“傳旨,明日廷推,選定前往遼東主政之人!”萬曆皇帝對吳亮嗣所言甚為滿意,沉吟了一下後沉聲下達了命令,準備挑選官員趕赴遼東收拾殘局
方從哲等人聞言不由得相互對視了一眼,如今主政遼東可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估計沒有哪個官員此時想去那裏,一不小心說不定連小命都沒了
所謂廷推,是指明朝曆代皇帝因襲的選拔官員的一項祖製,凡遇重要官員出缺,要由九卿會同朝廷三品以上官員協商,公推二至三人甚或更多待選,由皇帝選取任用
當然了,皇帝也可以直接下詔委任官員,叫“旨”
明朝後期,萬曆、天啟和崇禎廷推之風越演越烈,以至於官員們視廷推出身為正途,時常拒絕皇帝的旨,並不是他們不想升官而是害怕領了皇帝的旨後無法得到同僚的認同和支持,那樣的話在官場上可就寸步難行了
這在嘉靖朝以前可是不可想象的,既跟萬曆皇帝、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的性格有關,同時也意味著臣權的擴張
建極殿一
李宏宇坐在大殿內第一排正央的位子上,畢竟他是會試的會元,故而自然要坐在最顯赫的座位上
一名內侍手裏拿著聖旨,抑揚頓挫地宣讀著萬曆皇帝所出的策問題目
通常而言,大明科舉的策問題目會有三到五道
第一道題通常與“經學”的曆史有關,有強調“經義”是立身之本的意思,考驗貢士的學根基
第二道題大多涉及到製度史演變,例如央官製沿革、官吏選拔考課之法等等
第三道題時常問及地方的治理事宜,與水利海塘整治有關的內容也會安排在這部分提及
第四道題目基本上包涵了曆史地理的沿革或者各類倉儲積粟之法的議論,通常與經濟學有關
第五道一般會涉及兵事和海防等議題
當然了,策問還會考慮到地區性的差異,如江南鄉試就會問及海塘工程沿革和漕運的利弊,而北方的鄉試則不會涉及到此類題目
與鄉試和會試的前兩場相比,第三場策問可謂考的是考生綜合實力,否則殿試時也不會單獨考策問而且還是由皇帝出題
通常而言,策問時皇帝也會特意強調不得故意拘泥舊式用套話官話敷衍,要求直陳胸臆
因此,不少考生為了出奇製勝不是言辭激烈地針砭時弊就是繁花錦簇地歌功頌德,其歌功頌德的章在民間百姓看來就是拍馬屁
作為皇帝出題的最高等級的科舉考試,殿試的策問自然與鄉試、會試的策問不同,其題目往往跟軍國要務有關
萬曆皇帝這次出了三道題目,第一道題重申了綱紀為上的治國古訓,認為帝王經國治世,皆以綱紀為根本,“自古帝王,興化致理,政固多端,而振肅人心,維持世道,則必以綱紀為務”
第二道題萬曆皇帝先是頌揚朱氏先祖的豐功偉績“我太祖高皇帝肇造區夏,成祖皇帝再靖家邦,製度典章越千古,固可傳之萬世無弊者”
接著表示其承繼帝業時的功績,“朕纘承鴻業,紹述愆禦極之初,政教修明,化行俗美,猶庶幾祖宗之遺烈”
然後語峰一轉指出近年來世風日下,“夫何邇年以來,法守漸隳,人情滋玩,德意壅而不究,詔令格而不行,申飭雖勤,陵夷日甚……蓋綱紀之紊,至今日極矣”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法規鬆懈,詔令不通,在位者不司其職,在下者犯上作亂,本末倒置,名分盡失,綱紀紊亂,問是何原因導致了這種情形?
第三道題萬曆皇帝提出了君王應該如何整理國家,“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當李宏宇聽見內侍宣讀出萬曆皇帝的第三道策問的題目後,頓時怔在了那裏,雙目流露出詫異的神色
他對這個題目實在是太熟悉了,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這是萬曆皇帝在萬曆二十六年戊戌科殿試出的一道題目,當時的狀元趙秉忠給予了作答,其答案精彩絕倫,堪稱“千古一卷”,他可謂是記憶猶新
李宏宇對這道題目出現在萬曆四十七年已未科殿試的策問感到萬分驚訝,按理說這道題目已經在萬曆二十六年考過,此時不應該再被提及才對
“難道當年沒考這道題?”很快,經過最初的驚愕後李宏宇回過神來,腦海浮現出了一個念頭,雖然難以相信但這卻是唯一行得通的解釋
其實,當萬曆皇帝把楊鎬製定的進攻時間從二月二十一改為三月初三,就已經意味著李宏宇在不知不覺間引了一連串難以覺察出的連鎖反應,一隻小小蝴蝶扇動的翅膀已經引得不同的時空的事務都有了微妙的改變
顯而易見,在萬曆皇帝所出的這三道策問題目,第三道題是重點,前麵的兩道題可謂都是殿試時皇帝慣用的套路,考生們事先已經能猜得不離十,而且就事論事沒多大展空間
可第三道題不同,考得是時政,雖然題目短但揮的空間很大,換句話來說這道題可以針砭時弊也能歌功頌德,任由考生來揮
“天意!”搖了搖頭後,李宏宇決定不再糾纏此事,集精神開始答題,當務之急他要把萬曆皇帝的這三道題答出來,尤其是第三道題是重之重
“臣聞帝王之經理宇內也,必有肅然畫一之法,顯與一世為動蕩,然後風恬俗美,而國脈永享……”
經過一番思索後,李宏宇提筆在考卷上有條不紊地寫下了第一道題的答案,“……欽惟皇帝陛下,大德膺福,惟祿位名壽之兼隆;至仁生威,暨東西南北以胥服”
李宏宇很聰明,由綱紀引述出治國的道理,主張“德澤法度以範人心,道術一矣”古代聖明帝王之所以能統禦四方,心服民眾,正是掌握此法,以使盛世永存
當然了,最後李宏宇還大大地誇讚了萬曆皇帝,以此結尾自然是為了讓萬曆皇帝能更好地認同他先前所說的話
“我太祖高皇帝,掃蕩擅腥,肇造區夏,真可自我作法……列聖相承,代有闡繹,至我皇上,覲揚獨至,……”
答完了第一道題後,李宏宇開始醞釀第二題的答案,沉思了一會兒後落筆寫道,“……而軍、商俱困,公、私兩窮,誠有如聖製所慮者臣以為,法在則事事可考,法明則人人可遵”
在回答第二道體重,李宏宇以誇耀朱家先祖開頭,間肯定萬曆皇帝的功績,最後指出了萬曆朝的弊病,表明依法守法是治國的關鍵,
“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至於第三道題目,李宏宇想也沒想直接拎筆在考卷上作答
既然這道題目沒有出現在萬曆二十六年的殿試上,那麽他自然要“借鑒”一下趙秉忠當時精彩絕倫的回答了,隻憑這篇章必能在殿試大放異彩
與此同時,乾清宮,東暖閣
萬曆皇帝召集了內閣輔方從哲以及戶部尚書李汝華、兵部尚書黃嘉善商議遼東軍需物資的運轉,以確保遼東軍隊能得到足夠的軍需補給
“稟皇上,遼東楊經略來了百裏加急書!”忽然,兵科都給事吳亮嗣神色焦急地快步走進了屋裏,手裏捧著一卷急報沉聲稟報道,“我軍南路、西路和北路三路大軍相繼被建州叛逆擊退,楊經略請求援助!”
“什麽?”聽聞此言,萬曆皇帝和方從哲等人頓時大吃了一驚,紛紛愕然望向了吳亮嗣,萬萬沒想到遼東的明軍竟然會被小小的後金給擊敗
“拿來”萬曆皇帝一伸手,從吳亮嗣手裏拿過了那道加急公,麵色陰沉地看了起來
按照楊鎬的稟報,三月初十,三萬西路軍抵達薩爾滸後遇上了後金軍主力五萬餘人,雖奮勇激戰但還寡不敵眾一天之內崩潰,統帥杜鬆戰死
三月十一,得知西路軍戰敗的消息後,北路軍統帥馬林率一萬五千人在薩爾滸西北尚間崖轉入防禦,但後金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精於騎射,故而一日被即被衝垮了陣腳,馬林率百餘親兵撤離戰場
三月十三,在擊敗了西路軍和北路軍後,後金軍集兵力在赫圖阿拉以南七十裏的阿布達裏港伏擊了明軍的南路軍,此時南路軍統帥劉綎還不知道西路軍和北路軍戰敗的消息,依舊冒雪率領著手下的兩萬兵馬趕往赫圖阿拉
三月十四,後金軍擊敗了南路軍,劉綎戰死
三月十五日,楊鎬傳令行動遲緩僅行至清河堡以東地區的西南路軍回師,避免被後金軍圍攻
鑒於三路失利的明軍損失慘重,故而楊鎬請求朝廷加派軍隊,再與後金軍決一死戰
“一語成讖!”看完了手裏的戰報後,神情冰冷的萬曆皇帝口不由得緩緩說道,臉上神色異常複雜
他萬萬想不到遼東的戰事進程跟李宏宇先前預料得一模一樣的,後金軍果真在五天內就擊潰了明軍的三路大軍,而且西南路的明軍果然連戰場都沒挨著就撤走了
“皇上,經此一敗楊經略手已經沒有多少兵力,依臣之見應該盡快調集兵力增援遼東”見萬曆皇帝麵色不善,方從哲遲疑了一下後神情嚴肅地沉聲說道,說實話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明軍竟然會敗給後金軍,而且還敗得如此之慘
“稟皇上,現在調兵已經來不及,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做出決斷,對遼東的城池進行取舍”聽聞此言,黃嘉善的眉頭皺了皺後向萬曆皇帝一拱手,開口說道
很顯然,從關內再調兵的話需要耗費不少時間,而此時遼東戰場上明軍大敗,後金軍絕對會乘勝追擊,屆時一些偏遠的城池可就境況危矣
“皇上,建州叛逆不善攻城,隻要我軍固守城池不出,那麽他們將無計可施”這時,吳亮嗣也開口表了自己的意見,“當務之急是派出幹練之人前去收拾殘局,以遼東的兵力應該足以跟建州叛逆抗衡”
“傳旨,明日廷推,選定前往遼東主政之人!”萬曆皇帝對吳亮嗣所言甚為滿意,沉吟了一下後沉聲下達了命令,準備挑選官員趕赴遼東收拾殘局
方從哲等人聞言不由得相互對視了一眼,如今主政遼東可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估計沒有哪個官員此時想去那裏,一不小心說不定連小命都沒了
所謂廷推,是指明朝曆代皇帝因襲的選拔官員的一項祖製,凡遇重要官員出缺,要由九卿會同朝廷三品以上官員協商,公推二至三人甚或更多待選,由皇帝選取任用
當然了,皇帝也可以直接下詔委任官員,叫“旨”
明朝後期,萬曆、天啟和崇禎廷推之風越演越烈,以至於官員們視廷推出身為正途,時常拒絕皇帝的旨,並不是他們不想升官而是害怕領了皇帝的旨後無法得到同僚的認同和支持,那樣的話在官場上可就寸步難行了
這在嘉靖朝以前可是不可想象的,既跟萬曆皇帝、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的性格有關,同時也意味著臣權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