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書)
“陳邦光不過是軟骨頭的小人,也就是各方權衡的結果,翻不起什麽大大浪,你看楊邦乂楊希稷如何?”王秀端起酒杯,淺淺飲了口,又不住地讚道:“桂花酒,嗯,真是香甜可口,讓人忍不住要再來一口。”
“此人倒是忠義之士,但他的季子為何流落江湖?”鍾離睿似乎有點不太感冒桂花酒,或是對楊邦乂不感興趣。
王秀搖了搖頭,他也不曾想過,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楊再興,竟然也是官二代。
他知道的時候還在奇怪,曆史已經改變,金軍沒有渡過大江,杜充沒有投降女真人,李悅也沒有死,他們都以高階散官在外,楊邦乂是判軍器監,楊再興怎麽可能流落江湖成為草寇,實在有點怪,難道是南遷時走丟了?
這個理由,似乎難以成立。
想那麽多幹嘛!反正他看中楊邦乂的兢兢業業,楊再興在嶽飛軍中效力,這就夠了,想太多傷腦筋。
當他無意中一轉臉,卻見門廳走進一位器宇軒昂的書生,還頗為麵善,卻見那人也看到了他,似乎也吃了一驚。
當那書生走到近前,正要去躬身作揖時,王秀站起身來,笑眯眯地道:“原來是史直翁,難怪看著眼熟。”
來者正是史浩,他本想進來要兩個菜安慰肚子,哪想到第一眼就看到王秀。
雖說,數年前在小豐樂樓匆匆相見,但王秀的名聲屢屢在士林引起震蕩,想要忘記還挺難的,再說哪有那容易忘記,王秀是下位者還差不多。
他卻不曾料到,王秀竟然認出了他,雖說是生性豁達,卻也是內心頗為激動,能讓宰相相隔幾年認出來,說明人家眼中有你,放在尋常人早就打擺子了。
“好了,今個是嘴饞,出來喝口桂花酒,直翁一起小酌幾杯如何?”王秀笑眯眯地道。
史浩的晚輩禮沒有施下去,明白王秀不想讓別的食客知道身份。也是,本來就是為吃桂花酒的,要被別人知道宰相在身邊,那還不得調開封府吏士過來保衛,他也不是迂腐人,既然王秀按士林規矩來,他很灑脫地道:“恭敬不如從命。”
“就知道直翁非俗人,豈會在意繁文縟節。”王秀含笑坐下,對史浩做請的手勢。
史浩說的輕巧,舉止也大方得體,卻畢竟是落魄書生,和士林中的頂端人物吃酒,心中未免踹踹,卻還有一位氣質非常的人在旁,讓他稍微有些緊張。
“介紹一下,這位是樞密院都承旨,鍾離睿鍾離明叔。”王秀的聲音不高,卻顯得平易近人。
“原來是鍾離大人。”史浩沒想到這位年僅而立的年輕人,竟然是樞密院的庶務長官,那可是卻要站起來見禮。
“直翁兄不用多禮,你我都是讀書人,既然相逢就是緣,沒有官民尊卑之分。”鍾離睿繼承叔父那套,不太喜歡官場那套,也看不起那一套。
“讓小廝再上幾個好菜,咱們好好吃一杯。”王秀很看重史浩,有意識地籠絡。
“理應在下請相公吃酒才是。”史浩急忙客氣一句。
隨著小廝流水價地端上酒菜,他嘴角猛烈抽縮,神色是相當的窘迫,要說幾樣特色小菜吃著還差不多,但這些時鮮水果,還有大件的菜品一股腦地上來,他的錢袋子可承受不起啊!不能不說人窮誌短。
王秀看到史浩的尷尬,他本就沒想讓史浩破費,嗬嗬笑道:“今個,本來是給明叔慶賀,隨便上了幾個小菜。既然遇到賢才,就不用那麽節儉,我也奢侈一回了。”
這話引的鍾離睿笑容滿麵,王秀是告訴史浩不用緊張,不需要對方請客。但是,隱藏的意思他是明白,自己人自然不用奢靡,一壺酒,四碟菜足矣,反倒是外人需要隆重對待。
畢竟,史浩並非他的人。
史浩心下稍安,不是他不要麵子,也不是他故作清高,而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啊!
三人飲了幾杯,在王秀的旁敲側擊下,史浩放鬆了警惕,說了這些年的忐忑遭遇。
原來,史浩自幾年前回鄉,在明州的處境並不甚好,甚至可以說非常糟糕,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
盡管,他以孝道聞名鄉裏,得到縣裏的嘉獎,並由明州舉薦朝廷貢舉,卻無可奈何地和禮部試無緣。除了讀書沒有一技之長,可以說是甚為窘困。
上科禮部試又是名落孫山,盤纏用的一幹二淨,又不願伸手去借同鄉錢財,好在朝廷提倡文治武功,江寧府地麵除了鍾山書院,還有一些別的大小書院、私塾,他也就做了個私塾教書的先生,好積攢點家私,準備明年會明州參加解試,以備大中建炎十二年貢舉。
這不能不讓王秀暗自驚訝,要知道史浩可是大宋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不同於嶽飛、虞允文等人馳騁疆場,英勇頑強的抗金英雄。
也不同於湯思退等見識淺薄、利欲熏心的無良人,更有別於秦檜、史彌遠、賈似道等,被後世稱之為一味主張投降,苟且偷生的大臣。
當然,這些名臣的決策,他不願意去評價,也認為自己不能去評價,無論是戰和決策,都要符合當時的國情,他不也是選擇南北盟好嗎?這還是他開了金手指的情況下。
此人,是在南北形成均衡變化中,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審時度勢,一切以務實求成為要的理智主和大臣。或許,史浩被稱為主和派是真的,卻絕對是有利家國發展的人物,無論是決策還是堅持,都非常符合時宜。
或許,真是幾年前匆匆相逢,也許是虞允文的閃亮光芒,把史浩的光輝掩蓋,讓這位才子顯得有些平庸。
但是,他經曆近二十年的宦海生涯,幾經和女真人交手,真正成為帝國掌舵人,已經把大宋士人的心理,摸的清清楚楚,非常清楚史浩能夠封王,絕對是對宋有著不世功勳。
主戰並非家國上善之策,主和也不是一味退讓,要知道東南民間的土著,對北伐普遍的不感冒,甚至有反對的聲音。
(四庫書)
“陳邦光不過是軟骨頭的小人,也就是各方權衡的結果,翻不起什麽大大浪,你看楊邦乂楊希稷如何?”王秀端起酒杯,淺淺飲了口,又不住地讚道:“桂花酒,嗯,真是香甜可口,讓人忍不住要再來一口。”
“此人倒是忠義之士,但他的季子為何流落江湖?”鍾離睿似乎有點不太感冒桂花酒,或是對楊邦乂不感興趣。
王秀搖了搖頭,他也不曾想過,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楊再興,竟然也是官二代。
他知道的時候還在奇怪,曆史已經改變,金軍沒有渡過大江,杜充沒有投降女真人,李悅也沒有死,他們都以高階散官在外,楊邦乂是判軍器監,楊再興怎麽可能流落江湖成為草寇,實在有點怪,難道是南遷時走丟了?
這個理由,似乎難以成立。
想那麽多幹嘛!反正他看中楊邦乂的兢兢業業,楊再興在嶽飛軍中效力,這就夠了,想太多傷腦筋。
當他無意中一轉臉,卻見門廳走進一位器宇軒昂的書生,還頗為麵善,卻見那人也看到了他,似乎也吃了一驚。
當那書生走到近前,正要去躬身作揖時,王秀站起身來,笑眯眯地道:“原來是史直翁,難怪看著眼熟。”
來者正是史浩,他本想進來要兩個菜安慰肚子,哪想到第一眼就看到王秀。
雖說,數年前在小豐樂樓匆匆相見,但王秀的名聲屢屢在士林引起震蕩,想要忘記還挺難的,再說哪有那容易忘記,王秀是下位者還差不多。
他卻不曾料到,王秀竟然認出了他,雖說是生性豁達,卻也是內心頗為激動,能讓宰相相隔幾年認出來,說明人家眼中有你,放在尋常人早就打擺子了。
“好了,今個是嘴饞,出來喝口桂花酒,直翁一起小酌幾杯如何?”王秀笑眯眯地道。
史浩的晚輩禮沒有施下去,明白王秀不想讓別的食客知道身份。也是,本來就是為吃桂花酒的,要被別人知道宰相在身邊,那還不得調開封府吏士過來保衛,他也不是迂腐人,既然王秀按士林規矩來,他很灑脫地道:“恭敬不如從命。”
“就知道直翁非俗人,豈會在意繁文縟節。”王秀含笑坐下,對史浩做請的手勢。
史浩說的輕巧,舉止也大方得體,卻畢竟是落魄書生,和士林中的頂端人物吃酒,心中未免踹踹,卻還有一位氣質非常的人在旁,讓他稍微有些緊張。
“介紹一下,這位是樞密院都承旨,鍾離睿鍾離明叔。”王秀的聲音不高,卻顯得平易近人。
“原來是鍾離大人。”史浩沒想到這位年僅而立的年輕人,竟然是樞密院的庶務長官,那可是卻要站起來見禮。
“直翁兄不用多禮,你我都是讀書人,既然相逢就是緣,沒有官民尊卑之分。”鍾離睿繼承叔父那套,不太喜歡官場那套,也看不起那一套。
“讓小廝再上幾個好菜,咱們好好吃一杯。”王秀很看重史浩,有意識地籠絡。
“理應在下請相公吃酒才是。”史浩急忙客氣一句。
隨著小廝流水價地端上酒菜,他嘴角猛烈抽縮,神色是相當的窘迫,要說幾樣特色小菜吃著還差不多,但這些時鮮水果,還有大件的菜品一股腦地上來,他的錢袋子可承受不起啊!不能不說人窮誌短。
王秀看到史浩的尷尬,他本就沒想讓史浩破費,嗬嗬笑道:“今個,本來是給明叔慶賀,隨便上了幾個小菜。既然遇到賢才,就不用那麽節儉,我也奢侈一回了。”
這話引的鍾離睿笑容滿麵,王秀是告訴史浩不用緊張,不需要對方請客。但是,隱藏的意思他是明白,自己人自然不用奢靡,一壺酒,四碟菜足矣,反倒是外人需要隆重對待。
畢竟,史浩並非他的人。
史浩心下稍安,不是他不要麵子,也不是他故作清高,而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啊!
三人飲了幾杯,在王秀的旁敲側擊下,史浩放鬆了警惕,說了這些年的忐忑遭遇。
原來,史浩自幾年前回鄉,在明州的處境並不甚好,甚至可以說非常糟糕,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
盡管,他以孝道聞名鄉裏,得到縣裏的嘉獎,並由明州舉薦朝廷貢舉,卻無可奈何地和禮部試無緣。除了讀書沒有一技之長,可以說是甚為窘困。
上科禮部試又是名落孫山,盤纏用的一幹二淨,又不願伸手去借同鄉錢財,好在朝廷提倡文治武功,江寧府地麵除了鍾山書院,還有一些別的大小書院、私塾,他也就做了個私塾教書的先生,好積攢點家私,準備明年會明州參加解試,以備大中建炎十二年貢舉。
這不能不讓王秀暗自驚訝,要知道史浩可是大宋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不同於嶽飛、虞允文等人馳騁疆場,英勇頑強的抗金英雄。
也不同於湯思退等見識淺薄、利欲熏心的無良人,更有別於秦檜、史彌遠、賈似道等,被後世稱之為一味主張投降,苟且偷生的大臣。
當然,這些名臣的決策,他不願意去評價,也認為自己不能去評價,無論是戰和決策,都要符合當時的國情,他不也是選擇南北盟好嗎?這還是他開了金手指的情況下。
此人,是在南北形成均衡變化中,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審時度勢,一切以務實求成為要的理智主和大臣。或許,史浩被稱為主和派是真的,卻絕對是有利家國發展的人物,無論是決策還是堅持,都非常符合時宜。
或許,真是幾年前匆匆相逢,也許是虞允文的閃亮光芒,把史浩的光輝掩蓋,讓這位才子顯得有些平庸。
但是,他經曆近二十年的宦海生涯,幾經和女真人交手,真正成為帝國掌舵人,已經把大宋士人的心理,摸的清清楚楚,非常清楚史浩能夠封王,絕對是對宋有著不世功勳。
主戰並非家國上善之策,主和也不是一味退讓,要知道東南民間的土著,對北伐普遍的不感冒,甚至有反對的聲音。
(四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