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因為工具達不到,缺少翻、旋、免、鬆等土壤耕作措施。所以他們大都使用兩地輪耕的技術,一塊耕種時,另一塊就閑置。
當一塊耕地的營養被耗盡後,這塊耕地就被荒蕪不用了。這對耕地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浪費。
風翼準備推廣“多糞肥田”技術,這項技術說白了就是用動物糞便,植物發酵後撒在農田中增加肥力。村內豬糞、人糞,草糞從來不缺。這項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萌芽,《荀子》裏就有相關論述。漢朝時期各地也都有推廣,但是效果不佳,追其原因,最重要的還是農業工具達不到。
第一,農肥一般來源於廁所、豬圈等地,運送這些農肥到田地裏,需要板車,但是漢朝車是重要的身份象征,怎麽能用來載糞呢?
第二,就算把農肥用扁擔籮筐挑到了地裏,如何將其混雜在土壤中?這就需要牛耕翻土覆蓋。而中央地區向來是稀少耕牛。漢朝的牛耕技術,使用的“二牛三夫”耕作法。即一犁杠置於牛肩,杠中間又係一豎杠與犁連接。耕地時一人牽牛,一人扶犁抄地,一人撒種,或不用人牽牛。地耕畢用木槌碎土。也隻有富貴之家用的起了。
所以,風翼就針對這兩點下手。
首先,征集木匠製造大量的獨輪車。獨輪車造型簡單,一個人就能操作,一次性可以推送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價格便宜,風翼定價為1000文一輛,普通自耕農也能買的起。
第二,暫停河津鐵城中兵器製造,鐵匠們大規模製造“鐵犁”,以代替現在普遍使用的木犁和石犁。現在河津鐵城建成的十座大型冶鐵爐,每日產鐵量達到了5000斤,按照一個犁頭兩斤鐵,一個工匠一天造10個鐵犁計算,兩百鐵匠一天就是兩千個犁頭,用鐵4000斤。十天就能造出足夠河東郡使用的鐵犁。
第三,讓木匠製造曲轅犁,搭配鐵犁頭。這樣可以使用“一牛一人耕作法”節省了人力的同時,增加了耕牛的使用效率。
第四,號召軍中將戰馬拿出來到民間幫忙耕種,四千匹戰馬進入民間,可以大大提高耕種的效率。
至於說戰馬做挽馬使用會不會掉膘,風翼不做考慮。匈奴戰馬並不是最好的戰馬,用做戰馬也隻是權宜之計。風翼也沒有期望自己的騎兵可以與匈奴騎兵直接碰撞,隻要現在訓練騎術,培養騎兵種子便可。
第五,按照每匹10貫的價格,購買了1000匹劣質挽馬,分給諸縣用於農耕。
獨輪車、曲轅鐵犁、挽馬作為重要的農耕資源,百姓買不起的,可以租賃,秋收賣糧之後再償還。
在風翼有組織的農耕政策之下,河東郡秋收之後的秋播工作進展順利。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收之後是秋播,秋播之後便是征稅。
今年河東是個豐收年,20縣領地內畝產平均達到2石的產量,按照共有土地500萬畝,休耕一半,也就是實際種地麵積250萬畝計算,就是500萬石的收獲。
但這500萬石能有多少被征收到官府呢?
首先,河東八成的土地歸世家大族所有,約有400萬石,按照往年他們繳稅的比例,十五稅一,也才隻有26萬石。
剩下兩成土地歸自耕農個人所有,約有100萬石,按照往年繳稅比例,四成賦稅,也就是40萬石。
共計66萬石。
這樣數據一對比就可以看出這世道多麽不公平!明明世家大族占用八成的土地,交的土地稅卻比平民們還少!
但這就是世家的特權,他們死扣著數百年的漢文帝提出的十五稅一的條例不肯讓步。反而步步緊逼,將那些自耕農的稅率提高,通過逼迫他們破產的方式來獲得更多土地。
這種狀況如果不得到改善,河東郡還是難以繼續發展下去。所以,改革勢在必行!
如果按照新頒布的“五等人製度”來計算。
兩成土地的自耕農中,一半沒有變化,屬於四等平民,依然繳稅四成,那就是20萬石。
一半曾跟隨風翼打仗獲得過軍功,獲得三等國民稱號,繳稅兩成,個別獲得二等“武士”稱號,那就是大約10萬石。
世家大族普遍讀書識字,獲得三等國民稱號,繳稅兩成,個別在縣衙為官,獲得二等“文士”稱號,算下來大約就是80萬石。
共計110萬石。
新政發布,不但提高了政府征繳稅款,結構也更加合理。
平民階層想要降低稅率,就得繼續讀書或參加軍隊,比起以前的苦日子,總算有了盼頭。
但世家大族對這個政策卻非常不滿,從原本的1/15,提高到現在的兩成,也就是1/5的稅率,提高了3倍,要多交50多萬石的糧食,他們如何能夠忍受!
河東各縣如今正暗潮洶湧,世家大族們都在暗中謀劃著什麽。
風翼對此卻不屑一顧,隻要自己牢牢掌握軍隊,並迎合底層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五等人製度”就像是一道不可阻擋的車輪,哪個螳螂敢來阻擋,必定會被大勢碾壓的粉身碎骨。
秋播之後就是征稅。那時候就是圖窮匕見的時候。
如果能達到110萬石的征稅目標,對自己接下來的並州攻略會非常有幫助。畢竟當兵打仗,需要花費,需要吃糧。農業稅向來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大頭。
特別是風翼還在河東郡廢除了人頭稅的情況下,農業稅顯得更加重要。
110萬石糧食價值多少呢?
按照漢朝的計量單位,一升有四斤,三升為一鬥(12斤),十升為一石(120斤)。
一個普通士兵,在沒有作戰任務的情況下,一天需要吃糧2斤,一個月就是60斤。如果有作戰任務,加上運輸損耗增加一倍計算,就是120斤。
古代的計量單位其實都是有其內在原因的。一升就是一天的消耗量,士兵出征隨身攜帶三天的軍糧,就是一鬥。
一石糧食就是一個士兵一個月的消耗量。
那麽一個士兵一年就需要消耗12石糧食。
按照風翼的計劃,河東郡如今人口60萬(包括從並州遷移來的5萬難民),在不影響農耕的情況下,按照從二十人征調一人當兵的比例,最多也就是征兵3萬。
那麽一年消耗糧食就是36萬石。再預留半年餘糧,那就是總計50萬石左右。還剩下餘糧60萬石。
這60萬石糧食如果換算成錢幣的話,河東郡一鬥糧食6文錢,一石60文,總共有價值3.6萬貫。
如果把糧食賣到長安這樣糧食短缺的地方,一鬥糧食能買到600文的高價,一石就是6貫。如果賣給正在遭受蝗災的呂布和曹操,一斛也就是一石糧食可以賣到50貫,還是有價無市。
但風翼暫時不會這麽做。糧食是亂世中的硬通貨,資敵的行為做不得!除非利益大到讓他心動。
糧食就是大漢朝的貨幣錨。漢朝實行的也就是糧本位。用糧食來給物品定價格。
長安和兗州糧價飛漲,造成的必然也就是當地貨幣的貶值,各種其他物價的飛漲,經濟崩潰。
所以,這60萬石糧食風翼需要作為庫存,就像是二十一世紀各國銀行裏的黃金一樣。
隻有當百姓購買糧食的價格穩定,其他諸如食鹽、鐵器、布匹、肉食等物價才能穩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這60萬石糧食就是用於平穩物價,供百姓花錢兌換的物質基礎。
當然,控製糧食外流也是重中之重,為避免一些不良商人從河東郡低價購買糧食,然後高價販賣到其他地區。風翼已經給各關口的部隊下達命令,凡是查獲向境外運輸糧食者,一律按資敵罪論處!糧食沒收,人員收監罰勞役五年。
如果將來征兵3萬的話,軍餉也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按照風翼的軍餉標準,一個士兵一月軍餉1貫,3萬士兵每月軍餉3萬貫,如果發生戰鬥,發放獎勵的話,每月的花費會加倍。
風翼盤算了一下自己的財政來源,浦阪現在的煤炭生產擴大規模後每月能盈利五千貫;運城的食鹽擴大規模後,每月能盈利一萬五千貫;河津鐵城建成的十座大型冶鐵爐,每日產鐵量達到了5000斤,一月盈利能達到一萬貫。
至於其他各縣,除了農業稅收,每縣每月能貢獻兩百貫就算不錯了。十七縣一月收入總共才三千五百貫。
這麽算下來的話,如果不打仗,自己每月基本可以盈利八千五百貫左右。但是一旦打仗,立刻就是虧損狀態。
不過總的來說,河東郡的糧食和財政收入還算不錯,有著良性發展。
九月中旬,運城縣飛白書院正式在城東掛牌成立。因為新書院房屋正在建設,目前掛牌的地方就是蔡琰姑娘所住的院落。而蔡琰和隨從則搬到了府衙附近。
“聽說了嗎,飛白書院已經開放了!”
“真的?太好了。我等滯留運城十餘日,等的就是今日啊,一同前去如何?”
“早有此意,同去,同去!”
運城之內集聚的數百學子聽聞消息,紛紛前來書院求學。
到了地點一看,那裏早已擠滿了人。隻見一片宅院,門楣不高,被紅色的綢緞包裹。
書院門口有軍兵維持秩序,軍師徐庶、運城市長張羨,官府各佐吏,以及城內大族頭麵人物都來捧場。
但最顯眼的還是風翼和蔡琰兩人。一個銀甲白袍英挺俊朗,一個雲衣清淡鍾靈毓秀,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雖然經常聽人說起風太守的故事,但真人還是第一次見到,真年輕啊!至於那個美貌的女子,想來一定就是名滿天下的才女蔡琰姑娘吧,真漂亮啊!
風翼看書院門口人來的不少了,便命人敲響大鼓,一陣大鼓敲完,風翼出麵高聲道:“本官乃是河東太守風翼,今日有幸召集諸位學子前來,乃是為了見證文壇一件幸事!那便是飛白書院的成立!”
說完,和蔡琰一起拉下了門頭上的紅色綢緞。隻見露出一道對聯來。
上聯為: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
下聯為: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
橫批:飛白書院
“好字!好聯!”到來的學子看到門頭上的對聯琢磨一番之後,紛紛叫好。
看到學子們反應熱烈,風翼和蔡琰相視一笑。對聯內容是風翼想的,文字是蔡琰寫的。
風翼接道:“飛白乃是當朝大儒蔡邕先生的別號,本書院以蔡邕先生四千冊藏書為根基建立,為紀念他,故名飛白書院。而這幅對聯也是蔡邕先生對學子的期盼,希望大家共勉!”
眾學子都紛紛點頭稱是。
風翼繼續道:“書院采用入學製和借讀製兩種方式。入學製就是成為書院的學生,接受書院老師係統的培訓,需要受學院約束。借讀製則比較自由,可以自由閱讀抄錄書院書籍,來去隨心。”
學子們所學知識不均等,有的才剛開始讀《春秋》,有的卻已經開始看《史記》了。有的家中貧寒想要繼續提升學問想有人指導,有的家中乃是世族隻是想要閱讀一些不曾見過的孤本。學子們心思不一,自然不能統一對待了。
“敢問大人,這入學製和借讀製優劣如何?”
“問的好!入學製的學子會學習統一的課程,會有專門的老師來指導你們學習。”
“這是好事啊!有老師教導定然事半功倍!”
風翼繼續道:“學院以後每三個月會進行一次辯論大會,邀請郡內名士作為評委,願意闡述觀點的學子可以登壇演講。”
“莫非就是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宮那樣的高壇辯論麽?”
“正是!”
底下學子們又是一陣議論紛紛,當年稷下學宮的高壇辯論造就了學術百家爭鳴之勢,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士。一些對自己學識有自信的人,心中暗暗琢磨,已經開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了。
風翼道:“每年學院都會進行一次文壇比試,從中挑選人才在官府中擔任要職。本太守可以向諸位承諾,河東郡下轄二十縣有大把職位,不久之後我將收服太原郡,太原二十五縣更是對各位虛席以待。”
“嗡”底下學子再次議論起來,聲勢比起先前更大。學而優則仕是學子們的追求。想不到不用舉孝廉,單單在學院學習就可以獲得這樣的機會!現在“五等人製度”已經開始推廣,他們也都有所耳聞,按照那個標準,一但進入官府就能獲得二等人文士稱號!這對於自己的家庭來說也是大大的福利。如果能夠成為一縣縣令,更是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
“大人,若隻是借讀呢?是否有機會參與高壇辯論和文壇比試?”
風翼笑道:“這自然會有些差別,借讀學子可以參與高壇辯論,但沒有資格參與文壇比試,畢竟內外有別,親疏不同嘛。”
“這......”一些世家子弟原本隻是想來借讀一些書籍而已,聽到風翼的話,卻有些猶豫起來,怎麽聽起來都是入學更加合算一些。
“大人,我等入學可要付出何等代價?學費如何計算?可有什麽約束?”
“學費全免!”風翼高聲道:“你們隻需負擔自己購買書籍、吃飯和住宿的費用便可!當然,如果寒門出身,也可以向學院申請勤工儉學,做些抄書的工作。入學學製三年,三年之中需要留在學院,三年之後若是想繼續求學的,可以延長期限。不想繼續的,可以離開學院自謀出路。沒有太多的約束!”
“這樣麽.....”眾學子都在暗暗琢磨其中的優劣,是入學好,還是借讀好。
“如果有意入學的,請到書院左廂房報名,將有書院第一任祭酒蔡琰先生來對你們進行測試,合格的方可入學。如果有意借讀的,請到書院右廂房報名,將有官府佐吏為大家發放借讀鐵牌以作為出入書院的憑證!”
當一塊耕地的營養被耗盡後,這塊耕地就被荒蕪不用了。這對耕地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浪費。
風翼準備推廣“多糞肥田”技術,這項技術說白了就是用動物糞便,植物發酵後撒在農田中增加肥力。村內豬糞、人糞,草糞從來不缺。這項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始萌芽,《荀子》裏就有相關論述。漢朝時期各地也都有推廣,但是效果不佳,追其原因,最重要的還是農業工具達不到。
第一,農肥一般來源於廁所、豬圈等地,運送這些農肥到田地裏,需要板車,但是漢朝車是重要的身份象征,怎麽能用來載糞呢?
第二,就算把農肥用扁擔籮筐挑到了地裏,如何將其混雜在土壤中?這就需要牛耕翻土覆蓋。而中央地區向來是稀少耕牛。漢朝的牛耕技術,使用的“二牛三夫”耕作法。即一犁杠置於牛肩,杠中間又係一豎杠與犁連接。耕地時一人牽牛,一人扶犁抄地,一人撒種,或不用人牽牛。地耕畢用木槌碎土。也隻有富貴之家用的起了。
所以,風翼就針對這兩點下手。
首先,征集木匠製造大量的獨輪車。獨輪車造型簡單,一個人就能操作,一次性可以推送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價格便宜,風翼定價為1000文一輛,普通自耕農也能買的起。
第二,暫停河津鐵城中兵器製造,鐵匠們大規模製造“鐵犁”,以代替現在普遍使用的木犁和石犁。現在河津鐵城建成的十座大型冶鐵爐,每日產鐵量達到了5000斤,按照一個犁頭兩斤鐵,一個工匠一天造10個鐵犁計算,兩百鐵匠一天就是兩千個犁頭,用鐵4000斤。十天就能造出足夠河東郡使用的鐵犁。
第三,讓木匠製造曲轅犁,搭配鐵犁頭。這樣可以使用“一牛一人耕作法”節省了人力的同時,增加了耕牛的使用效率。
第四,號召軍中將戰馬拿出來到民間幫忙耕種,四千匹戰馬進入民間,可以大大提高耕種的效率。
至於說戰馬做挽馬使用會不會掉膘,風翼不做考慮。匈奴戰馬並不是最好的戰馬,用做戰馬也隻是權宜之計。風翼也沒有期望自己的騎兵可以與匈奴騎兵直接碰撞,隻要現在訓練騎術,培養騎兵種子便可。
第五,按照每匹10貫的價格,購買了1000匹劣質挽馬,分給諸縣用於農耕。
獨輪車、曲轅鐵犁、挽馬作為重要的農耕資源,百姓買不起的,可以租賃,秋收賣糧之後再償還。
在風翼有組織的農耕政策之下,河東郡秋收之後的秋播工作進展順利。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收之後是秋播,秋播之後便是征稅。
今年河東是個豐收年,20縣領地內畝產平均達到2石的產量,按照共有土地500萬畝,休耕一半,也就是實際種地麵積250萬畝計算,就是500萬石的收獲。
但這500萬石能有多少被征收到官府呢?
首先,河東八成的土地歸世家大族所有,約有400萬石,按照往年他們繳稅的比例,十五稅一,也才隻有26萬石。
剩下兩成土地歸自耕農個人所有,約有100萬石,按照往年繳稅比例,四成賦稅,也就是40萬石。
共計66萬石。
這樣數據一對比就可以看出這世道多麽不公平!明明世家大族占用八成的土地,交的土地稅卻比平民們還少!
但這就是世家的特權,他們死扣著數百年的漢文帝提出的十五稅一的條例不肯讓步。反而步步緊逼,將那些自耕農的稅率提高,通過逼迫他們破產的方式來獲得更多土地。
這種狀況如果不得到改善,河東郡還是難以繼續發展下去。所以,改革勢在必行!
如果按照新頒布的“五等人製度”來計算。
兩成土地的自耕農中,一半沒有變化,屬於四等平民,依然繳稅四成,那就是20萬石。
一半曾跟隨風翼打仗獲得過軍功,獲得三等國民稱號,繳稅兩成,個別獲得二等“武士”稱號,那就是大約10萬石。
世家大族普遍讀書識字,獲得三等國民稱號,繳稅兩成,個別在縣衙為官,獲得二等“文士”稱號,算下來大約就是80萬石。
共計110萬石。
新政發布,不但提高了政府征繳稅款,結構也更加合理。
平民階層想要降低稅率,就得繼續讀書或參加軍隊,比起以前的苦日子,總算有了盼頭。
但世家大族對這個政策卻非常不滿,從原本的1/15,提高到現在的兩成,也就是1/5的稅率,提高了3倍,要多交50多萬石的糧食,他們如何能夠忍受!
河東各縣如今正暗潮洶湧,世家大族們都在暗中謀劃著什麽。
風翼對此卻不屑一顧,隻要自己牢牢掌握軍隊,並迎合底層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五等人製度”就像是一道不可阻擋的車輪,哪個螳螂敢來阻擋,必定會被大勢碾壓的粉身碎骨。
秋播之後就是征稅。那時候就是圖窮匕見的時候。
如果能達到110萬石的征稅目標,對自己接下來的並州攻略會非常有幫助。畢竟當兵打仗,需要花費,需要吃糧。農業稅向來是政府財政收入的大頭。
特別是風翼還在河東郡廢除了人頭稅的情況下,農業稅顯得更加重要。
110萬石糧食價值多少呢?
按照漢朝的計量單位,一升有四斤,三升為一鬥(12斤),十升為一石(120斤)。
一個普通士兵,在沒有作戰任務的情況下,一天需要吃糧2斤,一個月就是60斤。如果有作戰任務,加上運輸損耗增加一倍計算,就是120斤。
古代的計量單位其實都是有其內在原因的。一升就是一天的消耗量,士兵出征隨身攜帶三天的軍糧,就是一鬥。
一石糧食就是一個士兵一個月的消耗量。
那麽一個士兵一年就需要消耗12石糧食。
按照風翼的計劃,河東郡如今人口60萬(包括從並州遷移來的5萬難民),在不影響農耕的情況下,按照從二十人征調一人當兵的比例,最多也就是征兵3萬。
那麽一年消耗糧食就是36萬石。再預留半年餘糧,那就是總計50萬石左右。還剩下餘糧60萬石。
這60萬石糧食如果換算成錢幣的話,河東郡一鬥糧食6文錢,一石60文,總共有價值3.6萬貫。
如果把糧食賣到長安這樣糧食短缺的地方,一鬥糧食能買到600文的高價,一石就是6貫。如果賣給正在遭受蝗災的呂布和曹操,一斛也就是一石糧食可以賣到50貫,還是有價無市。
但風翼暫時不會這麽做。糧食是亂世中的硬通貨,資敵的行為做不得!除非利益大到讓他心動。
糧食就是大漢朝的貨幣錨。漢朝實行的也就是糧本位。用糧食來給物品定價格。
長安和兗州糧價飛漲,造成的必然也就是當地貨幣的貶值,各種其他物價的飛漲,經濟崩潰。
所以,這60萬石糧食風翼需要作為庫存,就像是二十一世紀各國銀行裏的黃金一樣。
隻有當百姓購買糧食的價格穩定,其他諸如食鹽、鐵器、布匹、肉食等物價才能穩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這60萬石糧食就是用於平穩物價,供百姓花錢兌換的物質基礎。
當然,控製糧食外流也是重中之重,為避免一些不良商人從河東郡低價購買糧食,然後高價販賣到其他地區。風翼已經給各關口的部隊下達命令,凡是查獲向境外運輸糧食者,一律按資敵罪論處!糧食沒收,人員收監罰勞役五年。
如果將來征兵3萬的話,軍餉也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按照風翼的軍餉標準,一個士兵一月軍餉1貫,3萬士兵每月軍餉3萬貫,如果發生戰鬥,發放獎勵的話,每月的花費會加倍。
風翼盤算了一下自己的財政來源,浦阪現在的煤炭生產擴大規模後每月能盈利五千貫;運城的食鹽擴大規模後,每月能盈利一萬五千貫;河津鐵城建成的十座大型冶鐵爐,每日產鐵量達到了5000斤,一月盈利能達到一萬貫。
至於其他各縣,除了農業稅收,每縣每月能貢獻兩百貫就算不錯了。十七縣一月收入總共才三千五百貫。
這麽算下來的話,如果不打仗,自己每月基本可以盈利八千五百貫左右。但是一旦打仗,立刻就是虧損狀態。
不過總的來說,河東郡的糧食和財政收入還算不錯,有著良性發展。
九月中旬,運城縣飛白書院正式在城東掛牌成立。因為新書院房屋正在建設,目前掛牌的地方就是蔡琰姑娘所住的院落。而蔡琰和隨從則搬到了府衙附近。
“聽說了嗎,飛白書院已經開放了!”
“真的?太好了。我等滯留運城十餘日,等的就是今日啊,一同前去如何?”
“早有此意,同去,同去!”
運城之內集聚的數百學子聽聞消息,紛紛前來書院求學。
到了地點一看,那裏早已擠滿了人。隻見一片宅院,門楣不高,被紅色的綢緞包裹。
書院門口有軍兵維持秩序,軍師徐庶、運城市長張羨,官府各佐吏,以及城內大族頭麵人物都來捧場。
但最顯眼的還是風翼和蔡琰兩人。一個銀甲白袍英挺俊朗,一個雲衣清淡鍾靈毓秀,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雖然經常聽人說起風太守的故事,但真人還是第一次見到,真年輕啊!至於那個美貌的女子,想來一定就是名滿天下的才女蔡琰姑娘吧,真漂亮啊!
風翼看書院門口人來的不少了,便命人敲響大鼓,一陣大鼓敲完,風翼出麵高聲道:“本官乃是河東太守風翼,今日有幸召集諸位學子前來,乃是為了見證文壇一件幸事!那便是飛白書院的成立!”
說完,和蔡琰一起拉下了門頭上的紅色綢緞。隻見露出一道對聯來。
上聯為:雖富貴不易其心,雖貧賤不移其行;
下聯為: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
橫批:飛白書院
“好字!好聯!”到來的學子看到門頭上的對聯琢磨一番之後,紛紛叫好。
看到學子們反應熱烈,風翼和蔡琰相視一笑。對聯內容是風翼想的,文字是蔡琰寫的。
風翼接道:“飛白乃是當朝大儒蔡邕先生的別號,本書院以蔡邕先生四千冊藏書為根基建立,為紀念他,故名飛白書院。而這幅對聯也是蔡邕先生對學子的期盼,希望大家共勉!”
眾學子都紛紛點頭稱是。
風翼繼續道:“書院采用入學製和借讀製兩種方式。入學製就是成為書院的學生,接受書院老師係統的培訓,需要受學院約束。借讀製則比較自由,可以自由閱讀抄錄書院書籍,來去隨心。”
學子們所學知識不均等,有的才剛開始讀《春秋》,有的卻已經開始看《史記》了。有的家中貧寒想要繼續提升學問想有人指導,有的家中乃是世族隻是想要閱讀一些不曾見過的孤本。學子們心思不一,自然不能統一對待了。
“敢問大人,這入學製和借讀製優劣如何?”
“問的好!入學製的學子會學習統一的課程,會有專門的老師來指導你們學習。”
“這是好事啊!有老師教導定然事半功倍!”
風翼繼續道:“學院以後每三個月會進行一次辯論大會,邀請郡內名士作為評委,願意闡述觀點的學子可以登壇演講。”
“莫非就是戰國時,齊國稷下學宮那樣的高壇辯論麽?”
“正是!”
底下學子們又是一陣議論紛紛,當年稷下學宮的高壇辯論造就了學術百家爭鳴之勢,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士。一些對自己學識有自信的人,心中暗暗琢磨,已經開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了。
風翼道:“每年學院都會進行一次文壇比試,從中挑選人才在官府中擔任要職。本太守可以向諸位承諾,河東郡下轄二十縣有大把職位,不久之後我將收服太原郡,太原二十五縣更是對各位虛席以待。”
“嗡”底下學子再次議論起來,聲勢比起先前更大。學而優則仕是學子們的追求。想不到不用舉孝廉,單單在學院學習就可以獲得這樣的機會!現在“五等人製度”已經開始推廣,他們也都有所耳聞,按照那個標準,一但進入官府就能獲得二等人文士稱號!這對於自己的家庭來說也是大大的福利。如果能夠成為一縣縣令,更是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
“大人,若隻是借讀呢?是否有機會參與高壇辯論和文壇比試?”
風翼笑道:“這自然會有些差別,借讀學子可以參與高壇辯論,但沒有資格參與文壇比試,畢竟內外有別,親疏不同嘛。”
“這......”一些世家子弟原本隻是想來借讀一些書籍而已,聽到風翼的話,卻有些猶豫起來,怎麽聽起來都是入學更加合算一些。
“大人,我等入學可要付出何等代價?學費如何計算?可有什麽約束?”
“學費全免!”風翼高聲道:“你們隻需負擔自己購買書籍、吃飯和住宿的費用便可!當然,如果寒門出身,也可以向學院申請勤工儉學,做些抄書的工作。入學學製三年,三年之中需要留在學院,三年之後若是想繼續求學的,可以延長期限。不想繼續的,可以離開學院自謀出路。沒有太多的約束!”
“這樣麽.....”眾學子都在暗暗琢磨其中的優劣,是入學好,還是借讀好。
“如果有意入學的,請到書院左廂房報名,將有書院第一任祭酒蔡琰先生來對你們進行測試,合格的方可入學。如果有意借讀的,請到書院右廂房報名,將有官府佐吏為大家發放借讀鐵牌以作為出入書院的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