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北國科技 ()”查找最新章節!


    成永興和孫亮一起,在冰城住了差不多一個星期,才算把信息交接完畢。


    算起來,他有一年沒有回冰城了。


    由於山區條件的限製,還有保密的原因,概念,創意,可以在九台進行,但後續產品化,還是要放到專業廠來完成。


    九台基地,畢竟不是軍火生產基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目多多少少遇到了些問題。


    成永興不是專業選手,思路有偏差,在所難免。再加上時代的不同,出現了大量的困難。材料,性能,加工手段等。


    虛擬雷達中,對各子飛機的時間,位置,角度的測量精度都有相當高的要求。傳感器要反應速度快,體積還不能太大。


    mems傳感器就有了用武之地。麗雲科技和檢測學院都答應幫忙,定製一批傳感器出來。


    除了測量,計算和信號傳輸,也遇到了一些障礙。


    無人機自身的算力,肯定無法完成如此複雜的計算,所以母機就需要強大電腦,對數據進行後續分析。一些專用芯片也排上了日程,以減少體積和耗電量。


    好在雷達探測的時效性不是很高。就是傳統雷達,掃描一圈,也要幾秒時間。虛擬雷達慢一點,還可以接受。


    蜂群無人機,與母機之間的數據傳輸量,遠比無人攝像機要高多了。再加上戰場上環境的惡劣,敵機的可能電磁幹擾,全新的無線通訊協議,以及相應軟硬件,都要重新開發。


    一套介乎於藍牙與wifi之間的新標準,在討論中誕生。部分技術可以開放給民用。


    總之,各種各樣的問題,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


    成永興這段時間就是不停的開會。


    雖然他並不是專業選手,也沒有相關經驗,但來自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他,不論是視角還是知識的廣度,都不是這個時代科研人員所具有的。


    他的很多建議,都得到了高度評價。


    這使得他有了一個錯覺。如果再次重生,他就是跳進一個徹底無關的領域,也能闖出一片天地。


    等好不容易,積攢的問題處理得七七八八,成永興準備回轉時,但被工大拉住了。


    ———————


    他被邀請參加了一個重要的研討會,這個研討會甚至決定了工大,乃至中國的科研道路,未來要怎麽走。


    工大校園,正處於一種極度混亂的狀態中。


    學校這些年可以說是成果斐然,生活設施,教學條件,都在急劇進步中。標準向國際名校看齊。軟硬件水平,甚至超過了後世。


    校園內的人行道,花壇,被翻修了不止一次。新建教學建築,此起彼伏。


    包括圖書館,輕軌,還有電子學院等新一批教學樓,甚至被人稱為冰城的八大奇跡!


    但在表麵的繁華下,學校的教學秩序,教學理念在極速的崩潰當中。


    一切向錢看,逐步侵蝕了原本安靜的校園和校風。


    最開始是幾個外地的調研隊伍,對工大的教學理念提出質疑,進而思潮逐步擴散。學校內部也展開了大討論,年輕的教師群體,尤其對向錢看異常感興趣!他們是力主教學改革的主力軍。


    不但管理行為,風格上,有人提出挑戰,在教學內容上,也有人提出質疑。


    成永興模式被人翻了出來,當做例子,與教學處打對台。


    成永興曾經與學校簽訂過一個協議,那就是他可以想上什麽課,就上什麽課,想參加什麽考試,就參加什麽考試,他的自由度,甚至高於正準備實施的學分製。


    為什麽這個問題被提出來?


    主要是越來越多的學生涉足創業。他們天然就麵臨同樣問題:學習的內容與工作需要不匹配。


    變種的學習無用論充斥著校園,而成永興這個旗艦人物被他們頂在了前麵。


    其他人,也提供了類似的證據。例如郝雲麗與馮言。她們在國外都有過快速畢業的經曆。


    隨著與外界的不斷接觸,師生們的眼光,都在逐漸提高。


    各種合理,不合理的建議和需求,在校園裏激蕩。


    隨著軟件業的大發展,所有專業,院係,都受到了巨大衝擊。


    很多學生,本專業的課不上,逃課去上編程課程。


    ———————


    工大的管理層,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成永興進到會議室時,居然發現,與會的十餘名校長,他隻認識一個,羊校長。


    而且羊校長也已經卸任。


    研討會是由新上任的李聲校長主持的。


    李聲饒有興趣的看著,坐在對麵的青年人。


    成永興看起來與普通的學生無異,軍裝使得他看起來更加年輕。在學校裏,隻有大一的新生才會穿軍裝。


    李聲到工大,已經有一陣子了,經過這段時間的調研,形成了些初步想法。他準備多聽些建議,看看還有什麽火花可以迸發出來。


    他的上任,算是多方妥協的結果。


    冰工大,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不能再以普通高校來對待了。


    工大在中國科技界的地位,甚至逼近了中科院體係。在一係列的專業領域,都取得了國際地位。


    經濟上,工大進入了良性循環,一大批上市,還有準備上市的企業,不斷為學校提供著巨大的現金流。


    工大如今很有錢了,但就是錢多,又引起了一係列的問題。


    工大畢竟不是一間企業。錢多了要怎麽花?


    給教師們分獎金嗎?


    就是分,每個人,難道可以分百萬級別的獎金嗎?


    別的不說,僅僅是多彩,和林液晶兩家企業上市,套現的資金,都是以百億為單位。全校的教師,一共才多少人。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一千萬!


    宿舍,花壇,道路不可能無限翻新下去,教學樓早就夠用了。再說,這些根本花不了·多少錢,幾億也就到頭了。


    剩下的錢,要怎麽使用,誰來使用,成了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經過多方折衝,一個各方都可以接受,主要是工大可以接受的方案,被拿了出來。


    以工大為主,成立一個緊密的院校聯盟,工大聯盟。


    一大批院校,加入了工大聯盟。例如西工大。


    這些院校,加入聯盟後,將會獲得寶貴的資金支持。


    除了資金,還有項目。


    冰城的環境,已經不太適合一些耗時長,出成果慢的項目了。


    繼續留在冰城,相關科研人員,力量會慢慢流失。畢竟冰城的各種誘惑太多。


    一些重要項目組,連人帶項目,帶資金,向其他兄弟院校疏散。


    這些院校,加入聯盟後的收獲是巨大的。但代價不是沒有,那就是失去了一部分的自主權。


    聯盟內的院係設置,專業設置,都需要接受聯盟的統一領導。而聯盟的主導權,自然就在工大手裏。


    為了配合這次大調整,林書強等人,分別被派往各學校出任正職。


    從聯盟的角度來看,工大的科研力量是損失了的。但從另一個方麵,工大得到了補償。


    這兩年,各部委,甚至中科院下屬的科研院所,日子都不太好過。省市管轄的,就更不用提了。


    很多單位被迫自籌資金,靠職工的內部集資,才能維持運行了。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有春城物理所。


    無數科研院所,將在未來的數年間關停並轉,消失於曆史的長河。。


    作為補償,或者是甩包袱,它們有了新的選擇。半是自願,半是被勸說,轉換到了工大旗下。


    工大一下子,就在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有了研究所。


    所以,從整體來看,工大的科研實力,極大的增強了。


    工大,再加上其背靠的工大聯盟,實力甚至反超了中科院係統。


    ———————


    “幾位校長好,這次就邀請我一個人?”


    成永興回頭看了看,屋裏除了幾位校領導,沒有看見其他人。


    “這次的討論,是專門為你準備的。我們想聽聽你對學校麵臨的問題,有什麽經驗和建議。”


    羊校長的語氣,越發的和藹。


    雖然他馬上就要退下去了,但是這些年,他也算是心中無憾了。


    在工大的曆史上,甚至是科技史上,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曆史地位!


    而眼前的年輕人,就是他最大的收獲。


    也許是運氣,但他的功勞被很多人認可,別的不說,一個保駕護航的功勞是跑不掉的。


    當初的私生子傳言,也成了他功勞的注腳。


    “經驗?我哪來的經驗啊!”


    成永興莫名其妙,他沒有辦過學校,這個恭維來得有些奇怪。


    “咳!咳!我們的意思是你隨便說點什麽,我們也就是隨便一聽。你想說什麽都可以。”


    李聲在旁邊轉移了話頭。


    他這個層次可以接觸到很多信息,一些保密的信息也對他公開了。


    其實很多事情,屋裏的幾個人,不管是否有權限接觸,心裏都有數。


    成永興在下麵窮折騰,校領導從上往下看,都是一清二楚,隻不過是沒有人挑明而已。


    很多事情,一次是幸運,兩次是天才,三次是什麽?


    每次都是這樣,隻有成功,未見失敗?


    愛迪生發明燈泡,還失敗了6000多次呢!


    將來如果想給成永興寫自傳,都下不去筆!


    他的經曆,真要往曆史名人上靠,恐怕也隻有特斯拉那個怪才了。要知道,特斯拉的手稿,到現在還沒有解密呢。


    屋裏的幾個人,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果然,成永興沒有繼續追問,轉身開始了自己的描述。


    ————————


    “首先,我對工大聯盟的成立,是讚同的。”


    工大聯盟裏,最多的學校來自航空和航天係統。但也有一些原教育部旗下院校,例如蘭大。這些學校經濟條件較差,再加上地區差異,日漸衰落。


    但這些學校的底子還在,蘭大的知名度,不比林大差多少。資金的作用,在這些學校差不多是立竿見影的。


    當然了,工大聯盟,也不是什麽學校都收,用句後世的評語,非985,211院校,不收。


    “其次,對新加盟的研究所,我建議,要改變它們的運行規則。我們要采用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那是什麽模式?”


    幾名校長都來了興趣。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能詳細說一下嗎?”


    “能。。。”


    中國的高等教育,最讓人邂逅的,就是它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了。


    在中國,最強的科研機構,沒有在各高等學校手裏。uu看書 .uukanshu 而是在中科院和各部委手裏。


    秉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這些科研機構,承接重大科研項目,集合全國的精兵強將,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實際上阻斷了年輕學子的求學之路。


    當學生們準備考研的時候,他們的第一選擇,是國外的學校。第二選擇,是國內的名校,最後的選擇才是各科研機構。


    盡管各科研機構,代表著國家在各領域的最高水平。但它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它的所謂研究生和博士生,並不是真正的教學,而是某種工作。


    而國內各大學,不要說代表國際最先進水平了,連國內的最先進水平都代表不了。


    這次的工大改組,讓科研機構與教育係統聯動。中國研究生和博士生缺失的一環,終於被補上了。


    美國模式的好處,就是科研機構源源不斷得到新鮮血液,避免由於人員老化帶來的思維固化。而學子們,則通過參與高精尖的前沿課題,開拓視野,提高水平。


    後世,之所以美國製裁工大,就是怕相關學生接觸敏感信息。


    “...我相信,如果操作得好,工大將會引領中國科技,以更大的速度,向前發展。”


    成永興送上了自己的真心祝福。


    希望,清北建設美帝的一幕,不會在工大重演。


    ————————


    “謝謝你的建議。很多都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在坐的幾位校長頻頻點頭。


    成永興的視角,果然與眾不同。


    這些肯定是經驗之談,沒有跑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北國科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冰城之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冰城之光並收藏重生之北國科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