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庫染院橋頭,馬滑霜濃。


    深秋時節清晨,天色灰蒙暗青。


    我叫謝玄,是城裏古董行流雲居的小賬房先生,正一如既往的要經過這座石橋。


    開封城聞名遐邇的汴梁八景,在染院橋東側恰有三處:艮山行雲,大河春浪,開寶晨鍾。這時朝陽初起,灑下第一片碎金般的微光,映耀在金水河清寒的流水之中,開寶寺的鍾聲隨波而至,韻味悠揚,耐人尋味。


    走過染院橋,穿過一片柳陰牙道,就是開封汴梁城頭一號古董商——李信陵門下的流雲居。


    流雲居主要做中原到京城的買賣,算上幫閑跑腿、打雜護院的夥計,總共有二三十號人,在開封城經營了二十餘年,已然混跡成了本地的翹楚。


    我原本隻是流雲居的掛名門客,連二等學徒都算不上,卻在數月之間,憑著起的比雞早的自律,為流雲居結交來了不少雅貴客人。


    如今古董行頗有名望的人,都有著自己的諢號,雖沒了舊時喝號戴花的習俗,但對稱號也頗看重,與我關係要好的同伴,甚至給我取了個響當當諢號:“早餐店的first blood !”


    我今年不到三十歲,年紀頗輕,之所以入了古董行,皆得緣於已然過世的老爹。


    他名叫謝國恩,出身是革命老區的貧農,後來光榮參軍,七十年代時候,他所在連隊,負責哨衛京城西郊的一間原子能倉庫。


    謝國恩是個做事勤懇的人,盡管沒什麽文化水平,但事無巨細,都辦的認認真真。後來因工作期間個人成績突出,他被調去幫忙看守一間博物館的臨時倉庫。


    可當謝國恩到了那,登時就傻眼了,庫裏竟擱置著幾十萬件古董和黃澄澄的金條。


    原來是博物館要搬遷新址,為了安全起見,借調哨兵看守這麽一間特殊的倉庫,謝國恩雖說初來乍到,卻因為看守過原子能倉庫,也算是為我國偉大的兩彈一星事業做了貢獻,就被領導指派,清點一遍臨時倉庫。


    庫裏每一件器物似乎都經過了的遴選,全都是精品裏的精品,重器中的重器,那些世人見所未見的絕世珍寶,都被謝國恩仔細檢查,然後造冊登記。


    有道是“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謝國恩紮根在積寶如山的倉庫裏,上手摩挲觀看了數萬計的古董,不知不覺間,竟成了鑒定古董的宗師級人物,那時連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意味著什麽,尋常的老百姓,窮盡一生也無法接觸到如此驚人數量的古董。


    後來博物館派人來對接了臨時倉庫,所有器物悉數歸入庫存,謝國恩又回了連隊工作。


    一晃數年光景,謝國恩退伍回到了故鄉開封,被分配在派出所工作,此後的日子自然是娶妻生子,平淡無奇,直至後來因為一件案子收了個老徒弟,名喚叫李忠。


    起因是有一日,局裏忽然收到群眾上繳的碎裂青銅,謝國恩見了,當即對眾人說這是國寶,自己曾見過十分相似的。最後他經過走訪,將一個叫李忠的黑漢子給拷回局裏。


    李忠原本是封丘門外鄉下的莊稼漢,為人憨厚卻喜好閑扯談天,不知怎的結識了摸金校尉,收受了些財帛,成了五花土裏翻滾賊人的幫凶,趁著玉米地長的如牆般高時,就讓他們在自家農田紮下了洛陽鏟。


    謝國恩見這李忠誠誠懇懇的交代了一切,也並未直接參與盜掘古墓,就想著給他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李忠祖輩都是農戶,秉性也不壞,跟謝國恩接觸久了,也就聽聞了他以往的經曆。登時李忠就伏跪在地上,叩首請謝國恩傳授些本領和眼力,並聲淚俱下的立下誓言,此生再也不會與摸金校尉往來。


    二人年紀相仿,謝國恩哪能受了得他長跪,稍加思索後答應下來,雖說不算正式收了李忠為徒,但得空了就時常與之講解,一來教育李忠不要再助偷盜之事,二來也確實傳授了些古董鑒定的本領。


    幾年後李忠就進了鎮子的文保部門工作,謝國恩卻因染病而撒手人寰。


    好在李忠是個知恩圖報的人,此後逢年過節都會拎雞提鵝到謝家去探望,一連十餘年關懷不輟。時移事易,李忠後來辭職下海,依然憑借著雙目絕學,搖身一變成為了古董行流雲居的首席掌眼師傅。


    流雲居最大的顧主是遠在京城的安氏集團,而今古董行天下三分,安氏集團獨得其半。已故的安老掌門是個守分寸的人,他為著古董行長遠計,曾定了一條鐵的規矩:但凡安氏門人禁絕與摸金校尉來往,禁絕行摸金校尉之事。所以當今古董行流通的貨物,絕大多數是國家鼓勵的民間合法收藏。


    流雲居為著與安氏集團的生意,也恪守著這條安氏鐵律。李忠也真的行踐著自己的誓言,不僅沒有接觸摸金校尉,更是見野地有洞穴必遠離,見器物帶土鏽必嫌棄,實打實的靠著眼力和本事吃飯。


    謝國恩隻有一個兒子就是我了,我自幼也很喜愛這位李忠伯伯。在我已經二十歲時,李忠甚至自費送我出國留學,到y國修習了文物鑒定與修複專業。


    待學成歸來,李忠又向東家李信陵舉薦,讓我出任了小賬房先生。


    在這裏,小賬房可不是負責財務的成員,而是專門巡檢古董庫房的重要職位,貨物的進出都是要經一遍小賬房之手,因而這個職位往往能夠接觸到大量珍寶雅玩,對增長眼力大有裨益。


    在古董行有眼力就有話語權,行家裏手之間切磋鬥寶,無非靠眼力取勝。掌眼師傅就相當於參謀軍師,專門負責把控貨物的品類及真偽。


    掌眼師傅李忠自然深得老板李信陵的信任,但李信陵卻覺得我實在太過於年輕,就對李忠說,過些時日還要考核我的眼力。


    我的老板李信陵混跡古董行多年,是個言出必行的人,他在七天前突然帶了三件瓷器來,說是給我出的考題。


    且要我在七天之內,不管用什麽辦法,摸清這三件瓷器的根底,否則小賬房的職位怕是要等些日子了,為避嫌,李信陵還特意帶著李忠出了趟遠門。


    我一大早便行色匆匆,隻因今天剛好是第七天。


    鋪滿白霜的染院橋青石台階,光滑的可以溜冰,下了染院橋來到柳陰牙道,迎麵可以望見一片蓮花塘,過了蓮塘後堅瘦的林子,就是流雲居了。


    那個時候唯一讓我感覺有些異樣的,是樹林外好像站著個人在那,天色昏昏,影綽綽的也看不太清楚。


    我先就是一愣,心想難道是路過的流浪漢不成?轉念間又覺著不對,俗話說天底下哪有乞丐出來要早飯的?何況現在天寒地凍,難不成是來了流雲居的客人?可按時辰說這也未免太早了吧。


    滿腹疑惑的我上前辨認,見是一個老頭,抬單手扶著樹幹,微微蜷著腰在喘氣。


    老頭裹著灰皮大氅,聽到腳步聲吃力的抬起頭,激動的連話也說不出。


    這個老頭形姿消瘦,鬢角微霜,倒不顯得頹廢,像是染了病的模樣,老頭也僅喘著氣歎了一句:“老了,氣血不夠了。”


    於是我就動了惻隱之心,忙扶老頭往身邊的流雲居歇息,還煮了壺紅茶供他熱身。


    老頭緩了半天才回了神,先是深表感激,接著仰脖子環顧四周,見流雲居正廳裏空空蕩蕩,隻排放三隻明式高腳木案,完全不像是間古董店。


    木案上是玻璃罩定的三件瓷器,頂上一排鵝黃色射燈,攏光灑在白壁正中,照著兩幅赭紅色巨型畫像,格外的顯眼。


    老頭仔細一瞧,原來那赭紅色畫像,是用朱砂墨拓印的兩幅拓片,用木框裝裱後足有三米多高,上杵天下杵地好不威武!


    那左右分別是兩位手執兵刃的長須武士,上頭寫著各自名稱,一位喚作“迦毗羅神王”,另一位喚作“那羅延神王”。


    拓片是古老的信息記錄手段,早在唐宋時期,人們就用宣紙覆蓋石碑,拿墨塊在上麵擦拭,然後拓下內容,後來逐漸演化,改為用棉布包裹棉花,蘸著墨汁擊打宣紙。


    隨著照相機的誕生,拓印這門手藝逐漸推出曆史舞台,但在古董行中,拓片成了書畫的子門類,也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這老頭似乎懂些門道,不住誇讚說,這不是《中國美術史》封麵的那位神王嗎!大胡子武士,就是典型的隋朝石刻特征,用朱砂拓印下來太震撼了,辟邪神物啊!


    我聽了就是一怔,原以為救的老頭是個尋常路人,他竟熟知這拓片來曆,這是安陽萬佛溝大隋開皇九年的石刻,雖然二位神王威武不凡,但在國內知曉的人卻屈指可數。


    作為小賬房先生,我平日裏不必招待生客,今天卻和老頭閑談起來,倆人聊著聊著,我瞧出這老家夥有個怪毛病,喜歡閉眼雙手輕柔摩挲茶盞,看神態還十分陶醉忘我。


    我不禁有些懊悔,因為老板李信陵吩咐過,為著古董店顯得闊氣,招待客人用的茶盞,用的都是到代的建窯兔毫盞。


    “到代”是古董行的行話,意思是確實到那個年份的真品。


    建窯是位於福建省的古陶瓷窯口,至今閩地一帶的商客,依然盛行用古代建盞飲茶,以此彰顯茶道的典雅韻味,這股風尚也漸而影響了整個古董行,因而流雲居的這些茶盞,可全是南宋的真家夥!我十分擔心被這怪老頭失手打碎。


    老頭貌似覺察出我的不安,笑著問,怎麽會拿這麽好的老茶盞招待自個兒。


    我回答說:“上門來的都是客!肯來到流雲居來吃茶的,都是惜物之人。”


    可我嘴上這麽說,暗地卻稍稍放心,盡管這老頭身份神秘,但八成也是古董行裏人,那樣最好,畢竟懂行的,對這些茶具會格外小心。


    老頭不住打量著我,不由笑道:“說的是啊,難得小兄弟你這麽年輕就經營古董店,在這行當真少見。”


    “我隻是這兒的夥計,老板可不會起這麽早。”我輕輕笑了一聲,“聽口音您也不是本地人,一大早外頭這麽冷,怎麽自個兒在外頭受罪呢?”


    老頭放下手中兔毫盞,起身朝著高腳木案踱了過去,邊走邊介紹:


    吾名叫薑台,是從杭州來的,最喜歡古瓷器了,這次來開封麽,就是想帶些像這樣的特產回去,順道探望一個小朋友。昨晚坐了一夜的火車,早上還沒來得及吃東西,低血糖,多少就有點頭暈,但不礙事。


    老頭顧自閑白著,我聽了有些納悶,這些瓷器動輒數萬元,uu看書 ww.uuknshu.om生平真是頭一回聽人說,把買古瓷器當成是買特產,不過既然一大早的來了買主,我也不愛多問,就請老頭隨意觀看。


    流雲居廳裏擺了三隻高腳木案,通常上頭隻擺放三件東西,或是三代青銅器,或是老窯瓷器,都是突出主體、簡而有神的招牌貨。


    經營多年的李信陵知道,簡潔的審美才能吸引高淨值的買主,那些個堆成小山的古董店,看似琳琅滿目,卻終歸隻算二流雜貨店。


    今日木案上的三件瓷器,正是老板李信陵給我留的考題。


    這三隻火燒出來的老壽星,我見了卻嘴裏冒泡——直上火,盡管一連數日,都去請教開封城裏的名士,結果卻是眾說紛紜,竟沒一個拍著胸脯說識貨的。


    所以現在我站在老頭身旁,渾身是那麽不自在,生怕他問詢起來,自己不知如何對答,到時就要掏出手機給李信陵打電話求援,一旦這麽做,那考核就算是認栽了一半。


    況且在古董行有些不成文的規矩,關於生意上的事,為了安全考慮,能不用手機聯係就絕對不會用,有些場合甚至不允許攜帶手機入內。


    而涉及古董的照片,也是能不拍就不拍,實在需要就選擇打印出來,當麵遞給買主看,絕少會選擇社交軟件來傳送。


    緣故很簡單,賣家怕圖片傳來傳去久了,會被人誤會成砸手貨而掉價,買家也不願即將收入的寶器被閑雜人等知曉。


    這點與拍賣行恰好是相反,但買賣成交價卻能讓兩方皆稱心如意。總之手機雖然便利,在這裏卻有諸多禁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董行之禹王神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馬為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馬為盟並收藏古董行之禹王神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