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起駕回宮,在禮部儀官的引導下,群臣依次出了紫禁城。
相比於之前入宮賀歲,出宮的隊伍明顯要輕快了許多。
待出了承天門,正旦大朝會才算徹底結束,沒有了督察院的那幫禦史巡察,官員們感到輕鬆了不少,待高階官員上轎走了以後,一些六七品的小官紛紛聚在了一起。
不顧體麵的打開了禦賜的荷包之後,全都驚喜萬分。
“處道兄,這次回家可以過一個肥年了。”
一個年輕的官員不顧形象拍著另一位稍微年長官員的肩膀說道。
“正名老弟所言極是,這次你嫂子的臉色估計能好看一些,潤兒、柳兒也能扯兩件新衣服了。”
周圍人聞言,立時哄笑一片。
那年長官員也不惱,跟著其他人一起放聲笑了一陣。
這幾人皆是同科進士,目前都留在了京城為官,有在翰林院的,也有在各部衙門磨堪的,不過皆是品級不高。
因為是同科進士,又都在京城,幾人素來親近,其中又以被尊為處道兄的官員年長一些,便成了幾人的中堅人物。
在明朝,官場上的同年可是一筆寶貴的人脈,尤其是在黨爭激烈的明朝,同年也是比較牢靠的政治同盟,比如內閣重臣張瑞圖和施鳳來就是同年,兩人一向共同進退。
而這幾位同科進士,又共同留在了京師為官,這些人便結成了一個小團體。
被稱為處道兄的年長官員名叫王懿仁,今年四十有五,蹉跎科場多年,才在去歲中了舉人,今歲中了進士。
王懿仁家裏也有些許薄田,但這些年讀書趕考也破敗的差不多了,要是靠著老婆的嫁妝幫襯,他也沒法子考到四十五。
不過這一切還算好,王懿仁在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高中殿試第七名,又幸運的被選到了翰林院入職。
翰林院常被世人成為內閣輔臣的起步之所,又有非翰林不能入內閣之說,素來清貴。
一般的進士在翰林院待上兩任考績之後,或者外放一任知府,或者去各部擔任郎中。
曆練多年之後,幸運的話便可以升到尚書,如果年齡有優勢,便可以排隊入閣了。
所以,戲文裏常有中進士點翰林的說法,隻要被點了翰林的進士,基本就是按照內閣輔臣的苗子來培養的。
不過這一切對於王懿仁來說,卻沒有這樣簡單了。
王懿仁今歲已經四十五了,才是七品官,即使起步是在翰林院,未來也基本沒有希望躋身內閣了,估計尚書也不可能,十年之後放個五品的知府便是他最好的際遇了。
所以在瓊林宴後等待分配的時候,王懿仁也沒覺得自己能留在京城,盡管他考的名次不錯,但歲數太大了,他覺得自己會被外派知縣。
而且他也想去地方任官,人歲數大了,就沒有年輕人的野心了
自古京官難做,京城居大不易,王懿仁家境也不好,做個太平知縣對他來說算是比較合適的。
王懿仁為此也沒跟其他同科一樣為了留京四處活動,就在客棧裏等著分配,但結果卻大出所料,王懿仁被留京了,而且進了翰林院。
而一向托人情攀關係,但名次又不靠前的進士們則無一被留在京城,全都外派了出去。
至於為什麽會是這樣一個結果,事情的源頭還得從朱由檢說起。
其實崇禎元年的這榜進士,朱由檢並沒有多關注,這些飽讀詩書的新科進士,並不是朱由檢想要的治國之才。
而且在科舉之外,朱由檢已經在醞釀另一種取才方式了,因為推出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還在醞釀之中。
雖然不關心這些新科進士,但機製上的公平還是要保證的,在前世被多次陰過的朱由檢,最痛恨那些無孔不入的關係戶了。
所以,朱由檢給吏部放了話,要是有在選人用人上存在徇私舞弊的,絕不姑息,為此,朱由檢還派了高起潛監督這科進士的選派。
剛剛上任的吏部尚書薛鳳翔不敢怠慢,但又怕哪裏做的不好招致皇帝不滿,便直接用了一個最省事的法子,按名次排。
對於這樣的新科進士選派方案,朱由檢也表示認同,成績都是自己考得,誰也說不出什麽來。
而且不光涉及能否留京的問題,關於外派州縣治所的選擇也遵守了這個方案。
以往名次靠後的進士拉關係托人情卻去了一個富裕安定的州縣,而那些排名靠前的寒家進士則被派去了邊遠州縣,這種事情皆是尋常。
但這一次,在朱由檢的監督下,卻沒人再敢頂風作案了。
所以這一科的進士對於朱由檢的態度則比其他官員要更加忠誠一些。
當然,作為此次分配受益者之一的王懿仁便極不情願的留下了京師,成了一名人人豔羨的翰林。
不過誰難受誰知道,家境不好的王懿仁在京師的日子可不好過。
沒有家底,一家四口也隻能租房子過活,而且還是遠離皇城的一個小院子,王懿仁更是雇不起轎子,每天光上衙就要走上半個多時辰。uu看書 w.uukansh
即使如此,一個月的房租也得二兩銀子,王懿仁一個七品小官,又是在翰林院這種清水衙門,一個月的俸祿才堪堪四兩。
去了房租,去了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基本就剩不下多少了。
王懿仁家裏更雇不起仆人,家裏事務隻能由老妻操持,為此多有抱怨。
但也僅是抱怨而已,兩人結發多年,那麽難的日子都過來了,此時雖然辛苦,但日子卻比以前好多了,起碼再不用靠娘家接濟了。
月俸雖不多,但是省著點花,也還能有改善生活的富餘,王懿仁每月也能打幾兩酒來喝喝,一雙兒女也能多吃幾次肉了。
對於結發妻子,王懿仁頗感覺有些過意不去,於是家中大小事務具由妻子說了算,多有忍讓的結果便是在士林中落下了一個懼內的名聲。
此時麵對同年們的打趣,王懿仁也沒有在意,前些年若是沒有發妻獨自操持家裏,鐵定沒有自己的今天,甚至連被這些進士取笑的機會都沒有。
“哈哈,見笑了見笑了,以往多叨擾諸位,今日承蒙皇恩浩蕩,為兄去前門請諸位喝酒!”
王懿仁高聲笑著,便領著一幫同年去了前門。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相比於之前入宮賀歲,出宮的隊伍明顯要輕快了許多。
待出了承天門,正旦大朝會才算徹底結束,沒有了督察院的那幫禦史巡察,官員們感到輕鬆了不少,待高階官員上轎走了以後,一些六七品的小官紛紛聚在了一起。
不顧體麵的打開了禦賜的荷包之後,全都驚喜萬分。
“處道兄,這次回家可以過一個肥年了。”
一個年輕的官員不顧形象拍著另一位稍微年長官員的肩膀說道。
“正名老弟所言極是,這次你嫂子的臉色估計能好看一些,潤兒、柳兒也能扯兩件新衣服了。”
周圍人聞言,立時哄笑一片。
那年長官員也不惱,跟著其他人一起放聲笑了一陣。
這幾人皆是同科進士,目前都留在了京城為官,有在翰林院的,也有在各部衙門磨堪的,不過皆是品級不高。
因為是同科進士,又都在京城,幾人素來親近,其中又以被尊為處道兄的官員年長一些,便成了幾人的中堅人物。
在明朝,官場上的同年可是一筆寶貴的人脈,尤其是在黨爭激烈的明朝,同年也是比較牢靠的政治同盟,比如內閣重臣張瑞圖和施鳳來就是同年,兩人一向共同進退。
而這幾位同科進士,又共同留在了京師為官,這些人便結成了一個小團體。
被稱為處道兄的年長官員名叫王懿仁,今年四十有五,蹉跎科場多年,才在去歲中了舉人,今歲中了進士。
王懿仁家裏也有些許薄田,但這些年讀書趕考也破敗的差不多了,要是靠著老婆的嫁妝幫襯,他也沒法子考到四十五。
不過這一切還算好,王懿仁在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高中殿試第七名,又幸運的被選到了翰林院入職。
翰林院常被世人成為內閣輔臣的起步之所,又有非翰林不能入內閣之說,素來清貴。
一般的進士在翰林院待上兩任考績之後,或者外放一任知府,或者去各部擔任郎中。
曆練多年之後,幸運的話便可以升到尚書,如果年齡有優勢,便可以排隊入閣了。
所以,戲文裏常有中進士點翰林的說法,隻要被點了翰林的進士,基本就是按照內閣輔臣的苗子來培養的。
不過這一切對於王懿仁來說,卻沒有這樣簡單了。
王懿仁今歲已經四十五了,才是七品官,即使起步是在翰林院,未來也基本沒有希望躋身內閣了,估計尚書也不可能,十年之後放個五品的知府便是他最好的際遇了。
所以在瓊林宴後等待分配的時候,王懿仁也沒覺得自己能留在京城,盡管他考的名次不錯,但歲數太大了,他覺得自己會被外派知縣。
而且他也想去地方任官,人歲數大了,就沒有年輕人的野心了
自古京官難做,京城居大不易,王懿仁家境也不好,做個太平知縣對他來說算是比較合適的。
王懿仁為此也沒跟其他同科一樣為了留京四處活動,就在客棧裏等著分配,但結果卻大出所料,王懿仁被留京了,而且進了翰林院。
而一向托人情攀關係,但名次又不靠前的進士們則無一被留在京城,全都外派了出去。
至於為什麽會是這樣一個結果,事情的源頭還得從朱由檢說起。
其實崇禎元年的這榜進士,朱由檢並沒有多關注,這些飽讀詩書的新科進士,並不是朱由檢想要的治國之才。
而且在科舉之外,朱由檢已經在醞釀另一種取才方式了,因為推出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還在醞釀之中。
雖然不關心這些新科進士,但機製上的公平還是要保證的,在前世被多次陰過的朱由檢,最痛恨那些無孔不入的關係戶了。
所以,朱由檢給吏部放了話,要是有在選人用人上存在徇私舞弊的,絕不姑息,為此,朱由檢還派了高起潛監督這科進士的選派。
剛剛上任的吏部尚書薛鳳翔不敢怠慢,但又怕哪裏做的不好招致皇帝不滿,便直接用了一個最省事的法子,按名次排。
對於這樣的新科進士選派方案,朱由檢也表示認同,成績都是自己考得,誰也說不出什麽來。
而且不光涉及能否留京的問題,關於外派州縣治所的選擇也遵守了這個方案。
以往名次靠後的進士拉關係托人情卻去了一個富裕安定的州縣,而那些排名靠前的寒家進士則被派去了邊遠州縣,這種事情皆是尋常。
但這一次,在朱由檢的監督下,卻沒人再敢頂風作案了。
所以這一科的進士對於朱由檢的態度則比其他官員要更加忠誠一些。
當然,作為此次分配受益者之一的王懿仁便極不情願的留下了京師,成了一名人人豔羨的翰林。
不過誰難受誰知道,家境不好的王懿仁在京師的日子可不好過。
沒有家底,一家四口也隻能租房子過活,而且還是遠離皇城的一個小院子,王懿仁更是雇不起轎子,每天光上衙就要走上半個多時辰。uu看書 w.uukansh
即使如此,一個月的房租也得二兩銀子,王懿仁一個七品小官,又是在翰林院這種清水衙門,一個月的俸祿才堪堪四兩。
去了房租,去了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基本就剩不下多少了。
王懿仁家裏更雇不起仆人,家裏事務隻能由老妻操持,為此多有抱怨。
但也僅是抱怨而已,兩人結發多年,那麽難的日子都過來了,此時雖然辛苦,但日子卻比以前好多了,起碼再不用靠娘家接濟了。
月俸雖不多,但是省著點花,也還能有改善生活的富餘,王懿仁每月也能打幾兩酒來喝喝,一雙兒女也能多吃幾次肉了。
對於結發妻子,王懿仁頗感覺有些過意不去,於是家中大小事務具由妻子說了算,多有忍讓的結果便是在士林中落下了一個懼內的名聲。
此時麵對同年們的打趣,王懿仁也沒有在意,前些年若是沒有發妻獨自操持家裏,鐵定沒有自己的今天,甚至連被這些進士取笑的機會都沒有。
“哈哈,見笑了見笑了,以往多叨擾諸位,今日承蒙皇恩浩蕩,為兄去前門請諸位喝酒!”
王懿仁高聲笑著,便領著一幫同年去了前門。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