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永定門外。
隨著陌生的旋律響起,一隊四列十排的錦衣衛儀仗當先映入眾人眼簾。
而在隊列之前,三人護旗小隊呈品字形排列,擎旗手高舉紅色軍旗,兩名護旗手則將馬刀立於胸前,莊嚴而肅穆。
這四十三人組成的儀仗隊,伴隨著那首《大明進行曲》,徐步走向永定門。
京城百官及圍觀百姓都是第一次聽到這樣鏗鏘有力的曲子,也是第一次看到這雖然簡潔,但卻充滿儀式感的陣列。
眾人見狀,紛紛說不出話來,直覺心中一團火焰在燃燒。
儀仗隊後便是從寧遠帶來的樂隊班子,因為全程需要音樂加持,所以朱由檢也將樂隊編入了行進隊列。
樂隊之後,則是參加此次戰役的攻堅部隊代表了。
排在最前麵的則是毛文龍的東江軍,其後是跟隨朱由檢奇襲遼陽的關寧軍,再次是隨滿桂攻陷廣寧的寧錦軍,最後是橫掃科爾沁的薊宣軍。
每隊皆是4*25的方陣,各自領隊的則依次是毛文龍、曹文詔、滿桂和楊國柱。
這四百名軍人代表皆是戰場廝殺多年的老兵,每個人手上都殺過不止一人,再加上四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橫刀躍馬的立於各自隊列之前。
這個方陣一出場,自然氣勢非凡。
老兵方隊之後,則是此次戰役的繳獲了。
先前幾輛囚車中是阿濟格、李永芳、碩托等被俘的韃子將官,其後大車之中便是一水的韃子人頭。
五千餘女真韃子首級和一千餘蒙古韃子首級,滿滿當當的裝了十幾輛大車,全都張牙舞爪的保持著臨死前的慘狀。
麵對這些已經硝製好了人頭,圍觀百姓中的女子和孩子全都捂住了眼睛。
而在戰俘隊伍之後,便是壓陣的朱由檢了。
不同於以往帝王出巡的儀仗,此次朱由檢的儀仗精簡了不少,銘鑼傘蓋、金瓜玉器全都摒棄,隻剩下前後各四十八名全副鎧甲的錦衣衛,馬刀立於胸前,簇擁朱由檢前行。
而朱由檢也沒有乘輦,一杆黃龍日月旗下,朱由檢金盔金甲,騎馬而行。
此次凱旋隊列中,除了前麵的軍旗,也就隻有朱由檢身旁的這杆龍旗了。
按照封建軍隊的慣例,各部將領出行,可打帶有自己姓氏的帥旗,但此次,全部被朱由檢砍掉了。
大明的軍隊隻能有一個旗幟,大明的軍隊也隻能效忠他朱由檢一人。
而在朱由檢儀仗之後,則是此次的戰地觀察團了。
隨軍出征的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文官們,經過近一個月的軍旅戰鬥生活,似是全都變了一個模樣。
官袍雖然皆是簇新的,但裏麵早已不是之前的羸弱書生,多日的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外加血與火的洗禮,這些官員們對於軍人與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
唯一遺憾的是,此次戰役皆是順風仗,沒有讓他們體會到麵對死亡時的恐懼。
但盡管如此,這近一個月的軍旅生活還是讓這些之前養尊處優的官老爺們脫胎換骨了一般。
待到了永定門後,四百名軍士配著那首鏗鏘的旋律,齊聲高唱《大明進行曲》,立時將氣氛托向了高潮。
京城文武百官對著朱由檢行跪拜大禮之後,皆按照之前章程,跟在隊列的最後,緩緩步入永定門。
隨後凱旋隊伍沒有停歇,依次通過正陽門、大明門,來到承天門前的廣場之上。
一路之上,凱旋的隊伍收獲了京城百姓的毫不吝嗇的濫美之詞,尤其是領頭的四位將軍,雖然還是繃著臉,但心裏早就樂開了花。
毛文龍、滿桂、曹文詔和楊國柱都是邊將,久與軍卒打交道,遇到幾個文官也是鼻孔朝天。
但在今日,京城百姓皆稱好漢子,滿朝文武居於自己之後,這四位大將第一次感到作為一名軍人的榮譽感。
四位將軍如此,隨行的四百軍士代表就更是如此了,因為有軍人威儀在身,他們不能肆意自己的情感,但在心裏亦是高興又感動。
當然此次收獲最大的就是朱由檢了,新君即位,除魏逆、斬閹黨、起忠臣,此次又親征女真大勝得歸。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朱由檢的威望已經如旭日東升,莫能阻其勢。
到了承天門前的廣場之上,舉行儀式的高台已經搭就完畢。
朱由檢休息片刻之後,便又走上高台,準備隨後的授勳與獻俘儀式。
儀式主持自然是袁可立莫屬。
朱由檢參加的儀式,按說主持應該是文臣之首黃立極,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勳貴英國公張維賢。
但兩人看了儀式主持的職責後,都堅辭不受,袁可立便隻能自己上了。
反正已經幹了一次,再幹一次也無妨。
儀式與上次相同,先是請軍旗,隨後授勳。
但此次授勳不同不上次,此次是授銅質勳章,一共十枚。
第一枚便是滿桂的,他在廣寧之戰中率先衝鋒,牢牢守住城牆缺口,死戰不退,為後續部隊的到來,贏得了時間,其又斬掉嶽托的胳膊,當得起這枚銅質勳章。
伴隨著那首歡快的《擲彈兵進行曲》,朱由檢給滿桂帶上銅質勳章。
與此同時,兵部尚書袁可立用電喇叭,大聲朗誦著滿桂在廣寧一戰中的英勇事跡。
對於這種誇耀武功的方式,京城文武百官和圍觀百姓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油然生出了一種羨慕與崇敬之情。
隨後第二枚銅質勳章便是曹文詔的,這小子生擒阿濟格,作戰時喜好親自衝鋒,經常率軍第一個攻城,勇猛也是眾人皆知,人送外號曹瘋子。
看到了前兩枚銅質勳章都是將領所得,圍觀百姓都猜測第三枚起碼也是一個遊擊。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李大勇的名字響起後,一個普通軍士裝扮的漢子拄著拐杖一瘸一拐的走到了台上。
一時間,現場啞然。
雖然負責此次儀式的禮部官員事先給這些授勳的人員進行了多次培訓,但第一次這麽近距離的看到天子,李大勇還是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台下負責這個環節的官員,頓時一臉黑線。
奶奶的,練了幾十次,一上場咋還是這個熊樣。
台上準備授勳的朱由檢見此,也是一驚,但隨後便反應過來。
親自將李大勇扶起來,又幫他拄好拐杖,朱由檢這才將那枚銅質勳章別在了他的左胸之處。
圍觀百姓見此立時一陣堯舜禹湯的讚歎之聲。
而袁可立又恰逢其會的介紹起了李大勇的功績。
原來這李大勇便是那日在廣寧城上,因不願向明軍開炮,第一個躍下城牆的漢子。
眾人頓時嘩然,但隨後卻爆發出更加猛烈的歡呼聲。
李大勇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當時一個出於義憤的舉動卻換來了如此的榮耀。
回想起跟自己一起跳下來,卻被韃子射死的兄弟,李大勇的眼淚便再也止不住。
“殺韃子!”
不知怎的,李大勇一個沒忍住,便在台上聲嘶力竭的喊了出來。
人群頓時沸騰,“殺韃子”的喊聲瞬間響徹承天門前的廣場。
朱由檢也沒有料到這個節目,回頭看了一眼袁可立,袁可立也是一臉茫然。
朱由檢便知這是李大勇情緒所致了。
對於這種能調動大明百姓同仇敵愾情緒的行為,朱由檢還是喜聞樂見的。
未加阻止,任由人群沸騰了好一會。
而且朱由檢還由此,又想起了一個新的想法。
隨後的幾名銅質勳章獲得者有普通軍士,百總,小旗隊等,基本涵蓋了軍隊的各個階層。
而其中一個十歲左右的孩童上台,立時又將授勳儀式掀起了一個高潮。
這名孩童的父親第一個攻上寬甸的城牆,但在殺了兩個韃子之後,被十枚長矛串成了血葫蘆。
所以領取銅質勳章的便是他的長子了。
不止圍觀百姓,這次那些軍士們見到死後還能獲得如此哀榮,一個個也都紅了眼。
授勳儀式結束之後,便是獻俘儀式了。
百姓們看著台下囚車裏的阿濟格、李永芳、以及一眾被俘女真將官,早就等不及了。
待兵部尚書袁可立念著此次被俘的女真將官名單時,這些人一個接一個的被押到了台前。
隨後刑部尚書韓繼思、大理寺卿惠世揚和都察院左都禦史劉宗周上台,當場宣布了每個人的罪狀。
諸如:罪犯xxx,某年某月某日於某地屠殺xx人之類,最後便是根據罪狀不同,分別處以剮刑、腰斬、砍頭等刑罰。
三人分別念完,便將判牘呈給朱由檢閱。
朱由檢接過判牘,現場提筆在上麵依次勾決,勾決之後,便親自拿起大印,重重的蓋了下去。
不僅是圍觀百姓,連帶著文武百官都被這種新穎的獻俘儀式震撼到了。
莊嚴,神聖,不可褻瀆的氣氛瞬間彌漫全場。
待這些已被判了死刑的戰俘押下去之後,便到了最重要的環節,大明皇帝朱由檢口述聖諭。
“大明百姓們,一個月前,我們的數萬將士從錦州、從皮島、從薊鎮出發,帶著大無畏的勇氣和視死如歸的信念,義無反顧的撲向遼陽、廣寧、寬甸和科爾沁,朕亦在此列。”
“時人皆勸諫於朕,說韃虜勢大,不可野地浪戰,不可主動出擊。”
“朕自明白諸位大臣的良苦用心,確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慮,為諸位將士生死擔憂,但朕偏不信這個邪。”
“我大明軍隊自太祖淮右起兵,逐蒙元於漠北,滅安南於朝食,終複我華夏衣冠,後又數次征討北元,南下抗擊倭寇,出遼東援朝抗倭,二百多年來,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自薩爾滸之後,我大明在遼東卻是敗績居多,以致山河淪喪,百姓遭殃。”
“於是大明卻充斥著一種聲音,說我大明軍隊的脊梁便被那韃子打折了、打殘了,再也站不起來,更有甚者,一言遼東之事,便張嘴就罵我大明軍隊。”
“但朕今日說句公道話,我大明軍隊著實該罵,薩爾滸之後,我大明關外之地盡喪韃虜,九邊將士疲於奔命,對於北方的敵人亦是常被打了秋風。”
“麵對北方邊境的頹勢,朕也要罵,罵他們丟了我太祖成祖雄風,罵他們吃空餉忘了死在韃子刀下的冤魂,罵他們中出了李永芳、孫得功等漢奸不戰而降,將列祖列宗用生命換來的土地拱手就送了人。”
“朕是要罵,但朕也要提他們說句公道話,我大明軍隊中是出了不少貪生怕死的孬種,但亦有死戰不退的好漢。u看書.uuansh”
“薩爾滸劉挺、杜鬆、王宣、趙夢麟,撫順張承胤,清河鄒儲賢,開原馬林、於化龍、高貞、於守誌、任國忠,鐵嶺俞成名、吳貢卿、史鳳鳴、李克泰。”
“沈陽賀世賢、尤世功,渾河陳策、童仲揆,遼陽袁應泰,廣寧劉渠、祁秉忠、羅一冠,覺華金冠、姚與賢、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勳、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
“諸位,記住這些名字吧,如此英豪,才是我大明軍人的脊梁,有他們英烈在天,我相信大明軍隊垮不了!”
“當然,他們也確實沒有辜負朕的信任,此次三路出擊東擄,一路出擊北擄,盡皆大勝而歸!”
“請諸位想想,是誰甘冒西北的風沙、遼東的風雪,堅守不退?是誰頂著韃子的刀劍,踏著戰友的屍體,奮勇拚殺?是誰為了我們在後方的安逸,整日將頭顱別在褲腰帶上,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
“大明的子民們,大明的百官們,請給我們的軍隊多一些時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尊重,假以時日,我相信大明軍人一定會用韃子的頭顱,來回報諸位今日的讚譽!”
“我大明軍隊萬勝!”
朱由檢充滿豪情的講話,瞬間引爆了現場將士與圍觀百姓的淚水,想起那些死去將士,再看看這些曆經血戰活下來的老兵。
斷了一條腿的張大勇,失去父親的孩童,十人戰至三人的小旗隊。
圍觀百姓豈能再不明白戰場的殘酷與從軍的艱苦,心下便多了些對軍人的感激。
瞬間,現場便響起了震天的“萬勝”之聲。
隨著陌生的旋律響起,一隊四列十排的錦衣衛儀仗當先映入眾人眼簾。
而在隊列之前,三人護旗小隊呈品字形排列,擎旗手高舉紅色軍旗,兩名護旗手則將馬刀立於胸前,莊嚴而肅穆。
這四十三人組成的儀仗隊,伴隨著那首《大明進行曲》,徐步走向永定門。
京城百官及圍觀百姓都是第一次聽到這樣鏗鏘有力的曲子,也是第一次看到這雖然簡潔,但卻充滿儀式感的陣列。
眾人見狀,紛紛說不出話來,直覺心中一團火焰在燃燒。
儀仗隊後便是從寧遠帶來的樂隊班子,因為全程需要音樂加持,所以朱由檢也將樂隊編入了行進隊列。
樂隊之後,則是參加此次戰役的攻堅部隊代表了。
排在最前麵的則是毛文龍的東江軍,其後是跟隨朱由檢奇襲遼陽的關寧軍,再次是隨滿桂攻陷廣寧的寧錦軍,最後是橫掃科爾沁的薊宣軍。
每隊皆是4*25的方陣,各自領隊的則依次是毛文龍、曹文詔、滿桂和楊國柱。
這四百名軍人代表皆是戰場廝殺多年的老兵,每個人手上都殺過不止一人,再加上四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橫刀躍馬的立於各自隊列之前。
這個方陣一出場,自然氣勢非凡。
老兵方隊之後,則是此次戰役的繳獲了。
先前幾輛囚車中是阿濟格、李永芳、碩托等被俘的韃子將官,其後大車之中便是一水的韃子人頭。
五千餘女真韃子首級和一千餘蒙古韃子首級,滿滿當當的裝了十幾輛大車,全都張牙舞爪的保持著臨死前的慘狀。
麵對這些已經硝製好了人頭,圍觀百姓中的女子和孩子全都捂住了眼睛。
而在戰俘隊伍之後,便是壓陣的朱由檢了。
不同於以往帝王出巡的儀仗,此次朱由檢的儀仗精簡了不少,銘鑼傘蓋、金瓜玉器全都摒棄,隻剩下前後各四十八名全副鎧甲的錦衣衛,馬刀立於胸前,簇擁朱由檢前行。
而朱由檢也沒有乘輦,一杆黃龍日月旗下,朱由檢金盔金甲,騎馬而行。
此次凱旋隊列中,除了前麵的軍旗,也就隻有朱由檢身旁的這杆龍旗了。
按照封建軍隊的慣例,各部將領出行,可打帶有自己姓氏的帥旗,但此次,全部被朱由檢砍掉了。
大明的軍隊隻能有一個旗幟,大明的軍隊也隻能效忠他朱由檢一人。
而在朱由檢儀仗之後,則是此次的戰地觀察團了。
隨軍出征的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文官們,經過近一個月的軍旅戰鬥生活,似是全都變了一個模樣。
官袍雖然皆是簇新的,但裏麵早已不是之前的羸弱書生,多日的爬冰臥雪、風餐露宿,外加血與火的洗禮,這些官員們對於軍人與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
唯一遺憾的是,此次戰役皆是順風仗,沒有讓他們體會到麵對死亡時的恐懼。
但盡管如此,這近一個月的軍旅生活還是讓這些之前養尊處優的官老爺們脫胎換骨了一般。
待到了永定門後,四百名軍士配著那首鏗鏘的旋律,齊聲高唱《大明進行曲》,立時將氣氛托向了高潮。
京城文武百官對著朱由檢行跪拜大禮之後,皆按照之前章程,跟在隊列的最後,緩緩步入永定門。
隨後凱旋隊伍沒有停歇,依次通過正陽門、大明門,來到承天門前的廣場之上。
一路之上,凱旋的隊伍收獲了京城百姓的毫不吝嗇的濫美之詞,尤其是領頭的四位將軍,雖然還是繃著臉,但心裏早就樂開了花。
毛文龍、滿桂、曹文詔和楊國柱都是邊將,久與軍卒打交道,遇到幾個文官也是鼻孔朝天。
但在今日,京城百姓皆稱好漢子,滿朝文武居於自己之後,這四位大將第一次感到作為一名軍人的榮譽感。
四位將軍如此,隨行的四百軍士代表就更是如此了,因為有軍人威儀在身,他們不能肆意自己的情感,但在心裏亦是高興又感動。
當然此次收獲最大的就是朱由檢了,新君即位,除魏逆、斬閹黨、起忠臣,此次又親征女真大勝得歸。
僅僅幾個月的時間,朱由檢的威望已經如旭日東升,莫能阻其勢。
到了承天門前的廣場之上,舉行儀式的高台已經搭就完畢。
朱由檢休息片刻之後,便又走上高台,準備隨後的授勳與獻俘儀式。
儀式主持自然是袁可立莫屬。
朱由檢參加的儀式,按說主持應該是文臣之首黃立極,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勳貴英國公張維賢。
但兩人看了儀式主持的職責後,都堅辭不受,袁可立便隻能自己上了。
反正已經幹了一次,再幹一次也無妨。
儀式與上次相同,先是請軍旗,隨後授勳。
但此次授勳不同不上次,此次是授銅質勳章,一共十枚。
第一枚便是滿桂的,他在廣寧之戰中率先衝鋒,牢牢守住城牆缺口,死戰不退,為後續部隊的到來,贏得了時間,其又斬掉嶽托的胳膊,當得起這枚銅質勳章。
伴隨著那首歡快的《擲彈兵進行曲》,朱由檢給滿桂帶上銅質勳章。
與此同時,兵部尚書袁可立用電喇叭,大聲朗誦著滿桂在廣寧一戰中的英勇事跡。
對於這種誇耀武功的方式,京城文武百官和圍觀百姓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油然生出了一種羨慕與崇敬之情。
隨後第二枚銅質勳章便是曹文詔的,這小子生擒阿濟格,作戰時喜好親自衝鋒,經常率軍第一個攻城,勇猛也是眾人皆知,人送外號曹瘋子。
看到了前兩枚銅質勳章都是將領所得,圍觀百姓都猜測第三枚起碼也是一個遊擊。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李大勇的名字響起後,一個普通軍士裝扮的漢子拄著拐杖一瘸一拐的走到了台上。
一時間,現場啞然。
雖然負責此次儀式的禮部官員事先給這些授勳的人員進行了多次培訓,但第一次這麽近距離的看到天子,李大勇還是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台下負責這個環節的官員,頓時一臉黑線。
奶奶的,練了幾十次,一上場咋還是這個熊樣。
台上準備授勳的朱由檢見此,也是一驚,但隨後便反應過來。
親自將李大勇扶起來,又幫他拄好拐杖,朱由檢這才將那枚銅質勳章別在了他的左胸之處。
圍觀百姓見此立時一陣堯舜禹湯的讚歎之聲。
而袁可立又恰逢其會的介紹起了李大勇的功績。
原來這李大勇便是那日在廣寧城上,因不願向明軍開炮,第一個躍下城牆的漢子。
眾人頓時嘩然,但隨後卻爆發出更加猛烈的歡呼聲。
李大勇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當時一個出於義憤的舉動卻換來了如此的榮耀。
回想起跟自己一起跳下來,卻被韃子射死的兄弟,李大勇的眼淚便再也止不住。
“殺韃子!”
不知怎的,李大勇一個沒忍住,便在台上聲嘶力竭的喊了出來。
人群頓時沸騰,“殺韃子”的喊聲瞬間響徹承天門前的廣場。
朱由檢也沒有料到這個節目,回頭看了一眼袁可立,袁可立也是一臉茫然。
朱由檢便知這是李大勇情緒所致了。
對於這種能調動大明百姓同仇敵愾情緒的行為,朱由檢還是喜聞樂見的。
未加阻止,任由人群沸騰了好一會。
而且朱由檢還由此,又想起了一個新的想法。
隨後的幾名銅質勳章獲得者有普通軍士,百總,小旗隊等,基本涵蓋了軍隊的各個階層。
而其中一個十歲左右的孩童上台,立時又將授勳儀式掀起了一個高潮。
這名孩童的父親第一個攻上寬甸的城牆,但在殺了兩個韃子之後,被十枚長矛串成了血葫蘆。
所以領取銅質勳章的便是他的長子了。
不止圍觀百姓,這次那些軍士們見到死後還能獲得如此哀榮,一個個也都紅了眼。
授勳儀式結束之後,便是獻俘儀式了。
百姓們看著台下囚車裏的阿濟格、李永芳、以及一眾被俘女真將官,早就等不及了。
待兵部尚書袁可立念著此次被俘的女真將官名單時,這些人一個接一個的被押到了台前。
隨後刑部尚書韓繼思、大理寺卿惠世揚和都察院左都禦史劉宗周上台,當場宣布了每個人的罪狀。
諸如:罪犯xxx,某年某月某日於某地屠殺xx人之類,最後便是根據罪狀不同,分別處以剮刑、腰斬、砍頭等刑罰。
三人分別念完,便將判牘呈給朱由檢閱。
朱由檢接過判牘,現場提筆在上麵依次勾決,勾決之後,便親自拿起大印,重重的蓋了下去。
不僅是圍觀百姓,連帶著文武百官都被這種新穎的獻俘儀式震撼到了。
莊嚴,神聖,不可褻瀆的氣氛瞬間彌漫全場。
待這些已被判了死刑的戰俘押下去之後,便到了最重要的環節,大明皇帝朱由檢口述聖諭。
“大明百姓們,一個月前,我們的數萬將士從錦州、從皮島、從薊鎮出發,帶著大無畏的勇氣和視死如歸的信念,義無反顧的撲向遼陽、廣寧、寬甸和科爾沁,朕亦在此列。”
“時人皆勸諫於朕,說韃虜勢大,不可野地浪戰,不可主動出擊。”
“朕自明白諸位大臣的良苦用心,確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慮,為諸位將士生死擔憂,但朕偏不信這個邪。”
“我大明軍隊自太祖淮右起兵,逐蒙元於漠北,滅安南於朝食,終複我華夏衣冠,後又數次征討北元,南下抗擊倭寇,出遼東援朝抗倭,二百多年來,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自薩爾滸之後,我大明在遼東卻是敗績居多,以致山河淪喪,百姓遭殃。”
“於是大明卻充斥著一種聲音,說我大明軍隊的脊梁便被那韃子打折了、打殘了,再也站不起來,更有甚者,一言遼東之事,便張嘴就罵我大明軍隊。”
“但朕今日說句公道話,我大明軍隊著實該罵,薩爾滸之後,我大明關外之地盡喪韃虜,九邊將士疲於奔命,對於北方的敵人亦是常被打了秋風。”
“麵對北方邊境的頹勢,朕也要罵,罵他們丟了我太祖成祖雄風,罵他們吃空餉忘了死在韃子刀下的冤魂,罵他們中出了李永芳、孫得功等漢奸不戰而降,將列祖列宗用生命換來的土地拱手就送了人。”
“朕是要罵,但朕也要提他們說句公道話,我大明軍隊中是出了不少貪生怕死的孬種,但亦有死戰不退的好漢。u看書.uuansh”
“薩爾滸劉挺、杜鬆、王宣、趙夢麟,撫順張承胤,清河鄒儲賢,開原馬林、於化龍、高貞、於守誌、任國忠,鐵嶺俞成名、吳貢卿、史鳳鳴、李克泰。”
“沈陽賀世賢、尤世功,渾河陳策、童仲揆,遼陽袁應泰,廣寧劉渠、祁秉忠、羅一冠,覺華金冠、姚與賢、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勳、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
“諸位,記住這些名字吧,如此英豪,才是我大明軍人的脊梁,有他們英烈在天,我相信大明軍隊垮不了!”
“當然,他們也確實沒有辜負朕的信任,此次三路出擊東擄,一路出擊北擄,盡皆大勝而歸!”
“請諸位想想,是誰甘冒西北的風沙、遼東的風雪,堅守不退?是誰頂著韃子的刀劍,踏著戰友的屍體,奮勇拚殺?是誰為了我們在後方的安逸,整日將頭顱別在褲腰帶上,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
“大明的子民們,大明的百官們,請給我們的軍隊多一些時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尊重,假以時日,我相信大明軍人一定會用韃子的頭顱,來回報諸位今日的讚譽!”
“我大明軍隊萬勝!”
朱由檢充滿豪情的講話,瞬間引爆了現場將士與圍觀百姓的淚水,想起那些死去將士,再看看這些曆經血戰活下來的老兵。
斷了一條腿的張大勇,失去父親的孩童,十人戰至三人的小旗隊。
圍觀百姓豈能再不明白戰場的殘酷與從軍的艱苦,心下便多了些對軍人的感激。
瞬間,現場便響起了震天的“萬勝”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