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荷分析,住在山梁上的非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果納入易地搬遷戶,按照政策規定,就必須先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而那些戶要麽在外麵有房有車,要麽是個體工商戶,或者家庭有穩定的收入,兩不愁三保障不存在問題,不符合納入貧困戶的條件。
但是,這些戶的留守老人常年居住生活在山梁上,還有的年輕人平時在外地打工,農忙季節或者逢年過節還要回來居住,對生產生活存在很大的影響。
“我有一個設想。”餘荷停了一會兒說。
梁鑄成讓她說下去。
餘荷說:“我們可以嚐試,在做易地搬遷安置點規劃時,預留一部分宅基地,對居住在山梁上的非貧困戶,自願搬遷的,村裏提供宅基地,把場平搞好,由村裏統一設計,農戶個人投資,自主建房。這樣,可以通過整體搬遷,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達到搬離窮窩、拔掉窮根的目的。”
梁鑄成眼睛一亮,說:“這個辦法好,我看行!”
餘荷笑笑說:“你別急,光你說行還不行,這個方法必須得到鄉裏和縣裏同意,不然的話實施不了。”
梁鑄成往起一站,說:“走,我們現在就去鄉裏匯報。”
餘荷坐在那裏沒動,看著他,嫣然一笑,說:“淡定,當領導的要淡定。”
梁鑄成攤攤手說:“我都快急死了,怎麽能淡定。”
他帶上材料,和餘荷一起,去了鄉政府。
他們把情況向成榮興作了詳細匯報,建議把那些居住在山梁上的村民,實行整組搬遷,徹底解決他們生存環境差的問題。
餘荷匯報了她的想法,把居住條件差的非貧困戶實施同步搬遷,與貧困戶共享水電路網和教育、醫療服務,這樣,既能徹底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問題,又能兼顧社會公平,減少社會矛盾。
成榮興思考了一會兒,搖搖頭說:“國家有嚴格的政策規定,如果把那些非易遷戶搬了,就擴大了易地扶貧搬遷的範圍,突破了易地搬遷政策界限,這個責任我們都承擔不了。”
“這個責任我來承擔。”梁鑄成說,“我們都是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果搬一部分留一部分,會造成新的貧困,就難以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
“這個責任你擔不了。”成榮興說,“易地搬遷投入很大,國家隻負責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建房投資,如果擴大範圍,那些整體搬遷的資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你考慮過嗎?”
“我們不大包大攬。”餘荷說,“我們的建議是,在安置點規劃設計時,把整體同步搬遷對象也規劃進去,統一把場地平整好,政府隻負責為易地搬遷對象蓋房,同步搬遷對象的房屋,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農戶自建。這樣,可以共享水電路網基礎設施,還可以共享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這樣算下來,比給他們修路、架電、通水投入小得多。關鍵是,搬遷以後,他們搬離了窮窩,拔掉了窮根,從根本上解決了他們的生存環境問題。”
餘荷侃侃而談,成榮興細細品味,感覺到她的建議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這個辦法行得通,不僅就能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而且還能促進新農村建設,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
不過,這個事畢竟涉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成榮興不能擅作決定,他還要請示縣裏,如果縣裏能批準,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成榮興當即決定,專程去縣裏,當麵向李耀華書記匯報。他給李耀華發了短信,預約時間匯報工作,李耀華回短信說:“你們不用來縣裏,我明天去玉皇山村調研易地搬遷工作,見麵再議。”
李耀華到村裏後,沒有聽情況匯報,在成榮興、梁鑄成和餘荷的陪同下,直接步行去了偏遠的村民小組,用了整整兩天時間,轉遍了八道山梁,走訪了三十多戶農戶,他們都是非易地搬遷對象,聽取他們對易地搬遷的意見。
李耀華在調研中發現,居住在山梁上的農戶,在家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病殘人,子女要麽長年外出打工,要麽已經在外購房,不打算回村居住,而老年人仍然住在山上。
李耀華問他們為什麽不搬下山去,跟子女住一起,老年人說:“我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一輩子離不開土地,就好比樹,根紮在土裏,樹死了,根仍然在。在這裏住習慣了,哪兒也不想去。”
李耀華還現場了解供電、飲水、網絡、通信以及入學就醫等情況,掌握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然後,李耀華在村裏召開了座談會,聽取村組幹部和扶貧工作隊的意見。
梁鑄成匯報了村裏易地搬遷對象的推薦情況,針對居住在高山梁上的非易地搬遷對象,提出了整體搬遷的建議。
梁鑄成的建議,突破了目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如果處理不好,會引發連鎖反應。
李耀華詳細詢問了梁鑄成,全村還有多少農戶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梁鑄成匯報說,前期通過調查摸底,全村類似情況的有二百一十七戶,八百三十一人。
李耀華問:“如果這些戶從山上搬遷下來,其他人會不會產生攀比?”
梁鑄成說:“住在山下的農戶,uu看書.uukan無論是居住條件,或者是生產生活條件,都比山上的農戶條件好一些,以後解決基礎設施的難度也小一些,他們沒有攀比的理由。”
李耀華問:“你們打算怎麽操作?”
梁鑄成說:“我們參照貧困戶識別的方法和程序,先定條件,逐戶逐項打分,然後提交群眾評議,再進行公示,沒有異議的,實行整體搬遷。”
這時,李耀華點點頭說:“你們這個思路有一定道理,目前易地搬遷政策,主要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貧困人口問題,而對於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還沒有相關政策。基層在扶貧工作實踐中,也需要因地製宜,大膽探索,或者說摸著石頭過河,找出一條適合農村實際的搬遷扶貧路子。”
李耀華這次來到玉皇山調研,也是想通過解剖一個麻雀,破解全縣易地搬遷的難題。
水城縣地處秦巴山區,山大人稀,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後,相當一部分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對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有效措施,但是對非貧困戶,如果不實施易地搬遷,就難以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
李耀華要求,玉皇山村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可以對居住在高山遠山,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農戶,實行統一規劃,因戶施策,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按照國家易地搬遷政策,由政府統一建房,統一搬遷,對卡外農戶實施同步搬遷,實行集中安置。
李耀華要求,玉皇山村可以先行先試,為全縣易地搬遷探索一條新路子。
但是,這些戶的留守老人常年居住生活在山梁上,還有的年輕人平時在外地打工,農忙季節或者逢年過節還要回來居住,對生產生活存在很大的影響。
“我有一個設想。”餘荷停了一會兒說。
梁鑄成讓她說下去。
餘荷說:“我們可以嚐試,在做易地搬遷安置點規劃時,預留一部分宅基地,對居住在山梁上的非貧困戶,自願搬遷的,村裏提供宅基地,把場平搞好,由村裏統一設計,農戶個人投資,自主建房。這樣,可以通過整體搬遷,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達到搬離窮窩、拔掉窮根的目的。”
梁鑄成眼睛一亮,說:“這個辦法好,我看行!”
餘荷笑笑說:“你別急,光你說行還不行,這個方法必須得到鄉裏和縣裏同意,不然的話實施不了。”
梁鑄成往起一站,說:“走,我們現在就去鄉裏匯報。”
餘荷坐在那裏沒動,看著他,嫣然一笑,說:“淡定,當領導的要淡定。”
梁鑄成攤攤手說:“我都快急死了,怎麽能淡定。”
他帶上材料,和餘荷一起,去了鄉政府。
他們把情況向成榮興作了詳細匯報,建議把那些居住在山梁上的村民,實行整組搬遷,徹底解決他們生存環境差的問題。
餘荷匯報了她的想法,把居住條件差的非貧困戶實施同步搬遷,與貧困戶共享水電路網和教育、醫療服務,這樣,既能徹底改善群眾居住環境問題,又能兼顧社會公平,減少社會矛盾。
成榮興思考了一會兒,搖搖頭說:“國家有嚴格的政策規定,如果把那些非易遷戶搬了,就擴大了易地扶貧搬遷的範圍,突破了易地搬遷政策界限,這個責任我們都承擔不了。”
“這個責任我來承擔。”梁鑄成說,“我們都是為了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如果搬一部分留一部分,會造成新的貧困,就難以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
“這個責任你擔不了。”成榮興說,“易地搬遷投入很大,國家隻負責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建房投資,如果擴大範圍,那些整體搬遷的資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你考慮過嗎?”
“我們不大包大攬。”餘荷說,“我們的建議是,在安置點規劃設計時,把整體同步搬遷對象也規劃進去,統一把場地平整好,政府隻負責為易地搬遷對象蓋房,同步搬遷對象的房屋,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農戶自建。這樣,可以共享水電路網基礎設施,還可以共享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這樣算下來,比給他們修路、架電、通水投入小得多。關鍵是,搬遷以後,他們搬離了窮窩,拔掉了窮根,從根本上解決了他們的生存環境問題。”
餘荷侃侃而談,成榮興細細品味,感覺到她的建議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這個辦法行得通,不僅就能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而且還能促進新農村建設,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
不過,這個事畢竟涉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成榮興不能擅作決定,他還要請示縣裏,如果縣裏能批準,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成榮興當即決定,專程去縣裏,當麵向李耀華書記匯報。他給李耀華發了短信,預約時間匯報工作,李耀華回短信說:“你們不用來縣裏,我明天去玉皇山村調研易地搬遷工作,見麵再議。”
李耀華到村裏後,沒有聽情況匯報,在成榮興、梁鑄成和餘荷的陪同下,直接步行去了偏遠的村民小組,用了整整兩天時間,轉遍了八道山梁,走訪了三十多戶農戶,他們都是非易地搬遷對象,聽取他們對易地搬遷的意見。
李耀華在調研中發現,居住在山梁上的農戶,在家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病殘人,子女要麽長年外出打工,要麽已經在外購房,不打算回村居住,而老年人仍然住在山上。
李耀華問他們為什麽不搬下山去,跟子女住一起,老年人說:“我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一輩子離不開土地,就好比樹,根紮在土裏,樹死了,根仍然在。在這裏住習慣了,哪兒也不想去。”
李耀華還現場了解供電、飲水、網絡、通信以及入學就醫等情況,掌握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然後,李耀華在村裏召開了座談會,聽取村組幹部和扶貧工作隊的意見。
梁鑄成匯報了村裏易地搬遷對象的推薦情況,針對居住在高山梁上的非易地搬遷對象,提出了整體搬遷的建議。
梁鑄成的建議,突破了目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如果處理不好,會引發連鎖反應。
李耀華詳細詢問了梁鑄成,全村還有多少農戶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梁鑄成匯報說,前期通過調查摸底,全村類似情況的有二百一十七戶,八百三十一人。
李耀華問:“如果這些戶從山上搬遷下來,其他人會不會產生攀比?”
梁鑄成說:“住在山下的農戶,uu看書.uukan無論是居住條件,或者是生產生活條件,都比山上的農戶條件好一些,以後解決基礎設施的難度也小一些,他們沒有攀比的理由。”
李耀華問:“你們打算怎麽操作?”
梁鑄成說:“我們參照貧困戶識別的方法和程序,先定條件,逐戶逐項打分,然後提交群眾評議,再進行公示,沒有異議的,實行整體搬遷。”
這時,李耀華點點頭說:“你們這個思路有一定道理,目前易地搬遷政策,主要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貧困人口問題,而對於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還沒有相關政策。基層在扶貧工作實踐中,也需要因地製宜,大膽探索,或者說摸著石頭過河,找出一條適合農村實際的搬遷扶貧路子。”
李耀華這次來到玉皇山調研,也是想通過解剖一個麻雀,破解全縣易地搬遷的難題。
水城縣地處秦巴山區,山大人稀,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後,相當一部分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對貧困戶實施易地搬遷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有效措施,但是對非貧困戶,如果不實施易地搬遷,就難以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
李耀華要求,玉皇山村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可以對居住在高山遠山,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農戶,實行統一規劃,因戶施策,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按照國家易地搬遷政策,由政府統一建房,統一搬遷,對卡外農戶實施同步搬遷,實行集中安置。
李耀華要求,玉皇山村可以先行先試,為全縣易地搬遷探索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