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山扶貧產業發展初步規劃,推行起來一波三折。
在村組幹部會議上,就有人對規劃初稿提出了明確反對意見。
刁新懷第一個發言:“發展產業是好事,不發展沒出路。油橄欖能不能賺錢,那是個望梅止渴的事情,可能賺錢,也可能不賺錢,那是五年以後的事情了。眼下的事情,如果把土地山場統一收起來,那就是回到了過去大集體的模式,又是‘大呼隆’,那是走回頭路。老百姓種了幾十年的地,說收就收,他們能答應嗎?”
梁鑄成感到他的話有問題,擔心他把話題引偏了,就糾正道:“刁主任,我不認同你剛才的話。”
梁鑄成一一擺了出來。
一是油橄欖項目是不是賺錢,靠科技、靠市場說話,我們現在還沒有把基地建起來,就擔心這擔心那,啥事都搞不成。
二是村裏不是統一收回承包地,更不是搞過去那種“大呼隆”,是實行“三權分置”,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保留農戶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由合作社、產業大戶、企業等市場主體,按照現代農業的經營模式,經營農村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這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機製的改革和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就明確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經營體製改革,各地都在探索實施“三權分置”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活力。
土地流轉經營後,承包人能夠得到土地流轉收入,還能在基地務工,參與基地分紅,農民的收入更加有保障,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更加有希望。
這絕不是走回頭路!
梁鑄成的一番話,刁新懷雖然沒有完全領會,但是也明白了土地流轉與統一收回集體是兩碼事。
刁新懷平時哪有心思學習國家的政策,隻是跟著有些群眾一起瞎吆喝,別人咋說,他也咋說,當個傳聲筒。
刁新懷說:“大家討論嘛,有啥說啥。我剛才說的話,是大部分群眾的想法,在會上提出來,大家有個思想準備,萬一要統一流轉,要提前做好工作。不然的話,怕是搞不下去。”
村會計唐道有提出了他的想法,把油橄欖麵積確定後,把苗子發到各家各戶,自己栽,自己管,自己收,種好種壞,收多收少,與村裏無關。
雷作田當多年村支書,經曆過產業發展的風風雨雨,教訓很多。
他咳了幾聲,接過話:“你說那還不是過去的老辦法麽,你說說,前些年板栗、木瓜、核桃,還有花椒,哪樣搞成了?靠一家一戶搞,根本不行,那是瞎糊弄,不如不搞。”
治保主任陳公平說:“我同意統一流轉,隻要有企業來建橄欖園,我第一個把土地流轉給他們。”
他說:“隻要每畝一年的流轉費,夠我買五百斤糧食,我就不虧,還能在基地打工掙錢,是個好事。”
其他村組幹部在嘀嘀咕咕地議論。
這時,雷作田說,土地流轉也不是新鮮事,山外的劉家河村,五年前就流轉了一千畝土地,建起了桃園。
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大家共同做工作,如果群眾都同意流轉,把土地流轉給誰?哪個企業願意來到偏遠的玉皇山村投資?
這倒是個大問題,規劃做得再好,最終要落地,不然的話規劃就成了空話。
梁鑄成說:“我們分步實施,先把規劃製定好,把土地流轉的動員工作做好,然後麵向社會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的企業來村裏投資建橄欖園。”
雷作田點點頭說:“這個想法是好的,我們就按照這個方向來設計,不要著急,要一步一步落實到位,不能吃夾生飯。”
其他村組幹部對這個規劃心中無數,最擔心的是油橄欖這個產業能不能搞成,土地流轉能不能推行下去。
梁鑄成說,李建林專家對發展油橄欖項目研究了多年,有成功的經驗,大家不必擔心,也不用過多爭議。
現在要重點圍繞怎麽把土地流轉到位,怎樣把油橄欖產業基地建成來開展工作。
他要求,會後村組幹部按照分工,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算好油橄欖產業效益賬,土地流轉的經濟賬,爭取做通群眾工作,能夠順利流轉土地,這是油橄欖產業規劃落地的基礎性工作。
村組幹部宣傳的土地流轉工作,到了村民那裏,卻理解為村裏要收回土地。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終於能夠吃飽飯了,現在卻要把土地收回去,老百姓不是又要餓飯了麽。
為了打消村民對土地流轉的顧慮,餘荷把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土地“三權分置”的改革辦法,印成宣傳資料,發放到戶,然後以組為單位召開群眾會議,進行宣傳動員。
村裏還借鑒外地經驗,提出了土地流轉的收益分配辦法,一種是按年支付流轉費用,坡地一畝每年三百元,坪地一畝每年五百元。
另一種是土地入股,按照土地收益進行分紅。
土地流轉的農戶,優先在油橄欖基地務工,按照不同工種發放工資,按月結算。
村裏把土地流轉征求意見表發放到各戶,內容有承包地麵積,是否同意流轉或入股,是否同意流轉費用標準。
除了幾個村幹部和三個組長,以及刁生強、金勝錢等少數幾戶貧困戶同意以外,絕大多數戶不同意流轉和入股。
村裏通過摸底調查統計了一個數據,全村有一千多畝耕地無人耕種,已經荒蕪多年。
但是一聽說村裏要統一流轉,土地一下子值錢了。
刁生本家七畝承包地,隻種了三畝,四畝已經荒蕪了,雜草叢生。
餘荷上門做工作,勸他把土地統一流轉了,他把頭搖得像撥浪鼓,說他的土地是聚寶盆,誰也別想收走。uu看書 wwuanhu.co
餘荷問他:“你那些土地荒蕪好多年了,白白浪費掉,你把土地流轉了,一畝地每年有幾百塊收入,你還能在油橄欖基地打工,一年也能掙幾千萬把塊錢。你好好想想吧,一點都不吃虧。”
刁生本撇撇嘴,對餘荷說:“你別把我們老百姓當二球,你們要種油橄欖了,想起來要把土地收回去,你們賺錢吃饃,讓我們老百姓喝湯。這個賬誰不會算。”
原來,村民們算起了經濟賬。
過去自己種糧食,收入低,收多收少都是自己的,村裏也不管。
現在要種油橄欖了,一畝地能收入幾千上萬的,村裏卻要把地收回去,這不是和老百姓爭利嗎?
餘荷哭笑不得。
發展油橄欖還在規劃階段,八字還沒一撇呢,他們卻算起收入賬來了。
餘荷說:“發展油橄欖基地,技術和管理很關鍵,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行不通,隻有土地統一流轉,由能人大戶或者企業投資經營,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要是自己經營,沒有資金,沒有技術,不會管理,一旦搞失敗了,連本錢都沒有了,一畝地哪有那麽多的收入?
土地流轉了,農戶不承擔任何風險,每年有穩定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不管怎麽說,村民們隻有一道腔,不同意流轉。
發展油橄欖基地的計劃擱淺了。
梁鑄成和餘荷很苦惱。
村裏沒有主導產業,農民收入無保障,脫貧的基礎就不牢固。
他們絞盡腦汁,想找到一條適合玉皇山村實際,群眾能夠接受的產業發展道路。
可是,談何容易!
在村組幹部會議上,就有人對規劃初稿提出了明確反對意見。
刁新懷第一個發言:“發展產業是好事,不發展沒出路。油橄欖能不能賺錢,那是個望梅止渴的事情,可能賺錢,也可能不賺錢,那是五年以後的事情了。眼下的事情,如果把土地山場統一收起來,那就是回到了過去大集體的模式,又是‘大呼隆’,那是走回頭路。老百姓種了幾十年的地,說收就收,他們能答應嗎?”
梁鑄成感到他的話有問題,擔心他把話題引偏了,就糾正道:“刁主任,我不認同你剛才的話。”
梁鑄成一一擺了出來。
一是油橄欖項目是不是賺錢,靠科技、靠市場說話,我們現在還沒有把基地建起來,就擔心這擔心那,啥事都搞不成。
二是村裏不是統一收回承包地,更不是搞過去那種“大呼隆”,是實行“三權分置”,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保留農戶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由合作社、產業大戶、企業等市場主體,按照現代農業的經營模式,經營農村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這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機製的改革和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就明確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經營體製改革,各地都在探索實施“三權分置”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活力。
土地流轉經營後,承包人能夠得到土地流轉收入,還能在基地務工,參與基地分紅,農民的收入更加有保障,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更加有希望。
這絕不是走回頭路!
梁鑄成的一番話,刁新懷雖然沒有完全領會,但是也明白了土地流轉與統一收回集體是兩碼事。
刁新懷平時哪有心思學習國家的政策,隻是跟著有些群眾一起瞎吆喝,別人咋說,他也咋說,當個傳聲筒。
刁新懷說:“大家討論嘛,有啥說啥。我剛才說的話,是大部分群眾的想法,在會上提出來,大家有個思想準備,萬一要統一流轉,要提前做好工作。不然的話,怕是搞不下去。”
村會計唐道有提出了他的想法,把油橄欖麵積確定後,把苗子發到各家各戶,自己栽,自己管,自己收,種好種壞,收多收少,與村裏無關。
雷作田當多年村支書,經曆過產業發展的風風雨雨,教訓很多。
他咳了幾聲,接過話:“你說那還不是過去的老辦法麽,你說說,前些年板栗、木瓜、核桃,還有花椒,哪樣搞成了?靠一家一戶搞,根本不行,那是瞎糊弄,不如不搞。”
治保主任陳公平說:“我同意統一流轉,隻要有企業來建橄欖園,我第一個把土地流轉給他們。”
他說:“隻要每畝一年的流轉費,夠我買五百斤糧食,我就不虧,還能在基地打工掙錢,是個好事。”
其他村組幹部在嘀嘀咕咕地議論。
這時,雷作田說,土地流轉也不是新鮮事,山外的劉家河村,五年前就流轉了一千畝土地,建起了桃園。
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通過大家共同做工作,如果群眾都同意流轉,把土地流轉給誰?哪個企業願意來到偏遠的玉皇山村投資?
這倒是個大問題,規劃做得再好,最終要落地,不然的話規劃就成了空話。
梁鑄成說:“我們分步實施,先把規劃製定好,把土地流轉的動員工作做好,然後麵向社會招商引資,引進有實力的企業來村裏投資建橄欖園。”
雷作田點點頭說:“這個想法是好的,我們就按照這個方向來設計,不要著急,要一步一步落實到位,不能吃夾生飯。”
其他村組幹部對這個規劃心中無數,最擔心的是油橄欖這個產業能不能搞成,土地流轉能不能推行下去。
梁鑄成說,李建林專家對發展油橄欖項目研究了多年,有成功的經驗,大家不必擔心,也不用過多爭議。
現在要重點圍繞怎麽把土地流轉到位,怎樣把油橄欖產業基地建成來開展工作。
他要求,會後村組幹部按照分工,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算好油橄欖產業效益賬,土地流轉的經濟賬,爭取做通群眾工作,能夠順利流轉土地,這是油橄欖產業規劃落地的基礎性工作。
村組幹部宣傳的土地流轉工作,到了村民那裏,卻理解為村裏要收回土地。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終於能夠吃飽飯了,現在卻要把土地收回去,老百姓不是又要餓飯了麽。
為了打消村民對土地流轉的顧慮,餘荷把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土地“三權分置”的改革辦法,印成宣傳資料,發放到戶,然後以組為單位召開群眾會議,進行宣傳動員。
村裏還借鑒外地經驗,提出了土地流轉的收益分配辦法,一種是按年支付流轉費用,坡地一畝每年三百元,坪地一畝每年五百元。
另一種是土地入股,按照土地收益進行分紅。
土地流轉的農戶,優先在油橄欖基地務工,按照不同工種發放工資,按月結算。
村裏把土地流轉征求意見表發放到各戶,內容有承包地麵積,是否同意流轉或入股,是否同意流轉費用標準。
除了幾個村幹部和三個組長,以及刁生強、金勝錢等少數幾戶貧困戶同意以外,絕大多數戶不同意流轉和入股。
村裏通過摸底調查統計了一個數據,全村有一千多畝耕地無人耕種,已經荒蕪多年。
但是一聽說村裏要統一流轉,土地一下子值錢了。
刁生本家七畝承包地,隻種了三畝,四畝已經荒蕪了,雜草叢生。
餘荷上門做工作,勸他把土地統一流轉了,他把頭搖得像撥浪鼓,說他的土地是聚寶盆,誰也別想收走。uu看書 wwuanhu.co
餘荷問他:“你那些土地荒蕪好多年了,白白浪費掉,你把土地流轉了,一畝地每年有幾百塊收入,你還能在油橄欖基地打工,一年也能掙幾千萬把塊錢。你好好想想吧,一點都不吃虧。”
刁生本撇撇嘴,對餘荷說:“你別把我們老百姓當二球,你們要種油橄欖了,想起來要把土地收回去,你們賺錢吃饃,讓我們老百姓喝湯。這個賬誰不會算。”
原來,村民們算起了經濟賬。
過去自己種糧食,收入低,收多收少都是自己的,村裏也不管。
現在要種油橄欖了,一畝地能收入幾千上萬的,村裏卻要把地收回去,這不是和老百姓爭利嗎?
餘荷哭笑不得。
發展油橄欖還在規劃階段,八字還沒一撇呢,他們卻算起收入賬來了。
餘荷說:“發展油橄欖基地,技術和管理很關鍵,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行不通,隻有土地統一流轉,由能人大戶或者企業投資經營,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要是自己經營,沒有資金,沒有技術,不會管理,一旦搞失敗了,連本錢都沒有了,一畝地哪有那麽多的收入?
土地流轉了,農戶不承擔任何風險,每年有穩定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不管怎麽說,村民們隻有一道腔,不同意流轉。
發展油橄欖基地的計劃擱淺了。
梁鑄成和餘荷很苦惱。
村裏沒有主導產業,農民收入無保障,脫貧的基礎就不牢固。
他們絞盡腦汁,想找到一條適合玉皇山村實際,群眾能夠接受的產業發展道路。
可是,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