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大炮聽說油橄欖就是榨油的,咧開大嘴,不屑地說:“說球了半天,我還以為是啥稀奇寶貝哩,不就是油嗎,我們平時吃的有豬油、芝麻油、花生油,還有調和油,誰還稀罕你那個澀不拉嘰的東西,沒有一點香味。”
他說罷,轉身就往會場外麵走,走了幾步,突然想起什麽,又返身回來,把手伸向劉文毅說:“哎、哎,那個洗衣粉咧。”
劉文毅看了他一眼,手並沒有動,對他說:“正在開會,不能發。”
“你們說話不算話。”熊大炮嘟囔道。
“開始就說好了,散會再發。”劉文毅仍然不給他。
熊大炮隻好縮回手,又坐下來,把臉邁向別處。
會場安靜下來。
李建林接著講,橄欖油是從油橄欖鮮果中榨取得到的天然油脂,它與豬油、麻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調和油的營養成分和利用價值搞了若幹倍。
刁生本插話:“橄欖油不就是吃嘛,還能有啥價值?”
李建林說:“這位老鄉問得好。橄欖油可不是光能吃,也能作藥用,是藥食兩用佳品,同時也能做化妝品。”
會場裏傳來“滋滋”的聲音。
李建林講解到,經過科學研究表明,橄欖油營養豐富,除了含有鈣、鐵、磷等礦物質外,同時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所含的油酸能降低血壓、平衡血脂、血糖,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對胃潰瘍、膽結石、便秘有明顯的作用。
李建林說:“在座的老年朋友多,如果常年食用橄欖油,能有效預防‘三高’問題,預防心腦疾病和癌症,能夠延年益壽。你們說,好不好啊?”
會場裏一下子活躍起來,連熊大炮也把臉轉到主席台這邊來了,好奇地聽李建林的講解。
李建林又講,油橄欖全身都是寶。
橄欖果渣可用於製肥皂、日用化妝品,還可作為有機肥料和動物飼料,果核可製作活性炭,用於食品、藥品脫色,以及汙水處理等領域。
橄欖葉還能當做藥品、保健功能食品和化妝品原料。
刁生強來了興趣,他迫不及待地問道:“李專家,你說油橄欖這麽大的好處,是不是比種糧食賺錢哩?”
“當然賺錢了。”
李建林問他:“你種一畝糧食,一年能收入多少錢?”
刁生強種了幾十年地,心裏明白的很,他脫口而出:“哎呀,這個可不好說,那要看老天爺的眼色。要是風調雨順,一畝地種兩季,千把斤糧食,不算工夫錢,刨去種子、化肥、農藥這些硬支出,一年一畝地收入三四百塊錢。”
要是算工錢,那肯定虧本。
再遇到天幹雨澇,更不用說,連種子錢都回不來。
為啥村裏年輕人都不種地,外出打工哩?就是這個原因。
李建林點點頭,他常年研究農村工作,與土地打交道,與農民打交道,刁生強說的這些情況,他再熟悉不過了。
他給大家算了一筆賬,油橄欖五至七年掛果,畝產三百公斤;八至十一年進入豐產期,畝產可達到六百公斤。
按市場價每公斤鮮果8至10元,按16至18%的出油率,一百公斤可榨油16公斤,橄欖油市價為160元-200元一公斤。
據此推算,在進入豐產期後,一畝油橄欖僅鮮果收入即達到四千八百元至六千元,榨油產值在一萬五千元至一萬九千元左右。
會場裏不少人在掰著指頭算賬。
刁生本又發現了問題,站起來說:“你說那怕是有問題,要五至七年才能見收,時間太長了,地裏沒得收入,我們吃啥子?”
李建林笑笑說:“這個老鄉,你別急嘛,你聽我講完吧。”
李建林說,為最大限度提高橄欖園效益,在未掛果期,實行間作套種,能套種紅蘿卜、花生、紅薯、藥材,還可以套種牧草,發展養殖業。
這樣一來,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土地,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
刁生本撇撇嘴說:“種那麽多的東西,你想把我們累死呀。”
李建林一聽,這可能不是一個勤奮人。
人不勤奮,再好的項目也白搭。
李建林說:“不管是種油橄欖,還是種糧食,都離不了人工,當然要出氣力。當你數著現花花的票子的時候,你會知道,你的力氣沒白出。”
在發展思路和方式上,李建林提出了他的設想,全村建三千畝油橄欖基地,實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式經營,形成種植、加工、科研、旅遊一體化的田園綜合體。
他的這段話有些專業,梁鑄成和餘荷聽明白了,u看書 ww.uukansu年初村組幹部會議上餘荷曾經提出建議,發展扶貧產業,應該走規模化、集約式的路子,積極推行農村經營“三權分置”模式。
靠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成不了氣候,見不到效益。
村民們沒有聽明白李建林這段話的含義,也沒在意他的話,會給村裏的扶貧產業帶來什麽樣的積極影響。
最後,李建林介紹說,水城縣漢水流域部分村已經有種植成功的經驗,生產的水源牌橄欖油供不應求,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他建議村裏組織幹部和群眾代表去學習考察一下。
村裏按照李建林的建議,由梁鑄成牽頭,餘荷執筆,製訂玉皇山村扶貧產業發展規劃,把油橄欖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按照因地製宜、長短結合的原則,發展油橄欖基地三千畝,套種高山蔬菜五百畝,花生五百畝,藥材五百畝。
短期內,實行以短養長,通過蔬菜、花生、藥材的收入,保證油橄欖基地每年有穩定收入。
在中長期規劃方麵,油橄欖掛果見收後,建設榨油車間,實現就地加工,提高油橄欖產業附加值。
按照水田路綜合治理,農旅一體化的思路,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農民增收。
在經營機製上,采取合作社或者龍頭企業+基地+扶貧車間+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積極引導農民,實行耕地、山場“三權分置”模式,引進市場主體,統一流轉耕地、山場,吸納農村勞力在基地和企業務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收。
規劃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扶貧產業發展規劃初稿,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分歧很大。
他說罷,轉身就往會場外麵走,走了幾步,突然想起什麽,又返身回來,把手伸向劉文毅說:“哎、哎,那個洗衣粉咧。”
劉文毅看了他一眼,手並沒有動,對他說:“正在開會,不能發。”
“你們說話不算話。”熊大炮嘟囔道。
“開始就說好了,散會再發。”劉文毅仍然不給他。
熊大炮隻好縮回手,又坐下來,把臉邁向別處。
會場安靜下來。
李建林接著講,橄欖油是從油橄欖鮮果中榨取得到的天然油脂,它與豬油、麻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調和油的營養成分和利用價值搞了若幹倍。
刁生本插話:“橄欖油不就是吃嘛,還能有啥價值?”
李建林說:“這位老鄉問得好。橄欖油可不是光能吃,也能作藥用,是藥食兩用佳品,同時也能做化妝品。”
會場裏傳來“滋滋”的聲音。
李建林講解到,經過科學研究表明,橄欖油營養豐富,除了含有鈣、鐵、磷等礦物質外,同時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所含的油酸能降低血壓、平衡血脂、血糖,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對胃潰瘍、膽結石、便秘有明顯的作用。
李建林說:“在座的老年朋友多,如果常年食用橄欖油,能有效預防‘三高’問題,預防心腦疾病和癌症,能夠延年益壽。你們說,好不好啊?”
會場裏一下子活躍起來,連熊大炮也把臉轉到主席台這邊來了,好奇地聽李建林的講解。
李建林又講,油橄欖全身都是寶。
橄欖果渣可用於製肥皂、日用化妝品,還可作為有機肥料和動物飼料,果核可製作活性炭,用於食品、藥品脫色,以及汙水處理等領域。
橄欖葉還能當做藥品、保健功能食品和化妝品原料。
刁生強來了興趣,他迫不及待地問道:“李專家,你說油橄欖這麽大的好處,是不是比種糧食賺錢哩?”
“當然賺錢了。”
李建林問他:“你種一畝糧食,一年能收入多少錢?”
刁生強種了幾十年地,心裏明白的很,他脫口而出:“哎呀,這個可不好說,那要看老天爺的眼色。要是風調雨順,一畝地種兩季,千把斤糧食,不算工夫錢,刨去種子、化肥、農藥這些硬支出,一年一畝地收入三四百塊錢。”
要是算工錢,那肯定虧本。
再遇到天幹雨澇,更不用說,連種子錢都回不來。
為啥村裏年輕人都不種地,外出打工哩?就是這個原因。
李建林點點頭,他常年研究農村工作,與土地打交道,與農民打交道,刁生強說的這些情況,他再熟悉不過了。
他給大家算了一筆賬,油橄欖五至七年掛果,畝產三百公斤;八至十一年進入豐產期,畝產可達到六百公斤。
按市場價每公斤鮮果8至10元,按16至18%的出油率,一百公斤可榨油16公斤,橄欖油市價為160元-200元一公斤。
據此推算,在進入豐產期後,一畝油橄欖僅鮮果收入即達到四千八百元至六千元,榨油產值在一萬五千元至一萬九千元左右。
會場裏不少人在掰著指頭算賬。
刁生本又發現了問題,站起來說:“你說那怕是有問題,要五至七年才能見收,時間太長了,地裏沒得收入,我們吃啥子?”
李建林笑笑說:“這個老鄉,你別急嘛,你聽我講完吧。”
李建林說,為最大限度提高橄欖園效益,在未掛果期,實行間作套種,能套種紅蘿卜、花生、紅薯、藥材,還可以套種牧草,發展養殖業。
這樣一來,最大限度地綜合利用土地,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
刁生本撇撇嘴說:“種那麽多的東西,你想把我們累死呀。”
李建林一聽,這可能不是一個勤奮人。
人不勤奮,再好的項目也白搭。
李建林說:“不管是種油橄欖,還是種糧食,都離不了人工,當然要出氣力。當你數著現花花的票子的時候,你會知道,你的力氣沒白出。”
在發展思路和方式上,李建林提出了他的設想,全村建三千畝油橄欖基地,實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式經營,形成種植、加工、科研、旅遊一體化的田園綜合體。
他的這段話有些專業,梁鑄成和餘荷聽明白了,u看書 ww.uukansu年初村組幹部會議上餘荷曾經提出建議,發展扶貧產業,應該走規模化、集約式的路子,積極推行農村經營“三權分置”模式。
靠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成不了氣候,見不到效益。
村民們沒有聽明白李建林這段話的含義,也沒在意他的話,會給村裏的扶貧產業帶來什麽樣的積極影響。
最後,李建林介紹說,水城縣漢水流域部分村已經有種植成功的經驗,生產的水源牌橄欖油供不應求,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他建議村裏組織幹部和群眾代表去學習考察一下。
村裏按照李建林的建議,由梁鑄成牽頭,餘荷執筆,製訂玉皇山村扶貧產業發展規劃,把油橄欖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按照因地製宜、長短結合的原則,發展油橄欖基地三千畝,套種高山蔬菜五百畝,花生五百畝,藥材五百畝。
短期內,實行以短養長,通過蔬菜、花生、藥材的收入,保證油橄欖基地每年有穩定收入。
在中長期規劃方麵,油橄欖掛果見收後,建設榨油車間,實現就地加工,提高油橄欖產業附加值。
按照水田路綜合治理,農旅一體化的思路,發展鄉村旅遊,帶動農民增收。
在經營機製上,采取合作社或者龍頭企業+基地+扶貧車間+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積極引導農民,實行耕地、山場“三權分置”模式,引進市場主體,統一流轉耕地、山場,吸納農村勞力在基地和企業務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收。
規劃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扶貧產業發展規劃初稿,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分歧很大。